法家的政治思想
法家思想在古代政治中的应用

法家思想在古代政治中的应用法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在古代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统治、重视法治、倡导严明的法度,强调权威、规范和秩序,影响着古代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发展。
本文将就法家思想在古代政治中的应用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法家思想在古代政治中的应用体现在统治理念上。
法家主张“法治”,认为国家政权应以法律为基础,统治者应遵循法度治理国家。
在古代政治中,法家思想对统治者的政治理念起到了指导作用。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法家思想,通过推行法律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等措施,建立起集权统治的秦朝政权,实现了大一统。
这充分说明了法家思想在古代政治中对统治理念的应用。
其次,法家思想在古代政治中的应用还表现在行政管理上。
法家讲究严明法纪、重视管理规范,提倡实事求是、严格执行政策。
在古代中国,法家思想对行政管理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例如,秦始皇推行“县官属官”制度,加强地方行政管理,实行标准化的规范管理。
在汉武帝时期,继承法家思想的扶持下,实施“任贤使能”政策,选拔人才,推动政治发展,提高了行政管理水平。
这些都是法家思想在古代政治中的具体运用。
再次,法家思想在古代政治中的应用还体现在治国策略上。
法家思想主张善治国者必须善治军、善用人才,注重统一战略部署,推崇以德治国、以权制官。
在古代政治中,法家思想对治国策略的应用成效显著。
例如,秦始皇改革沿用传统制度,实施郡县制、行政区划等政策,巩固统一战略,增强了国家实力。
此外,汉武帝推行文化开放政策,加强边疆管理,走外交扩张道路,推进国家政治稳定与繁荣。
这些都是法家思想在古代政治中治国策略的具体体现。
最后,可以看出,法家思想在古代政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强调了法治、政治秩序和管理规范,对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政治思想的指导以及治国理念的确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古代政治思想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法家思想中汲取借鉴,不断丰富和发展现代政治制度,推动社会进步。
先秦法家的政治思想

2、关于势治的要领
君主如何控制手中的政治权力,以实 现其独裁统治,慎到提出了以下几点要 领:
• 第一,君主以得民要挟臣下。君主要能有效地
进行独裁统治,巩固权势,就需要有力量制服群 臣,如何制服,慎到提出,最重要的是设法使自 己在民众中树立成信,通过得民,来挟制臣下。
• 第二,不尊贤。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是一个十分
• 商鞅说:"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 "(《定分》)就是说,法令是人民的生命,治国的根本, 防止人民作恶的工具。因而,他认为,治国而抛弃法令, 好比希望不挨饿,而抛弃粮食;希望不受冻,而不要衣服; 希望向东而两走,愈走愈远。就是说,治国不可一日无法 令,法令是国家治乱兴衰的前提和根本。商鞅的"法令"也 就是统治民众的"刑法"。
法家学说的一般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 B 墨子主张“尚同”,天下臣民一同于
君主,是君之所是,非君之所非,君主 的好恶就是是非的 己标准。但他在“天志”
中,还主张天子与各级官吏应是民选的,会参 考“民意”;又提出“君臣上下惠忠,父子兄 弟孝慈,”强调的是君民上下的各自人格和相 互关系。道家不否定君主,但不主张专制,特 别是庄子倡绝对自由,敌视君主与专制。
三、商鞅的政治理想
• 商鞅,原是卫国的公子,公孙氏,名秧,故称公 孙鞅,又称卫秧。因在秦变法有功,受封于商, 后称商鞅。大约生于公元前三九0年,卒于前三 三八年。商鞅曾在魏国国相公孙在手下充当掌管 公族事务的小官吏(中庶子)。商鞅“少好刑名 之学”,公孙痤病危时向魏惠王推荐他作为自己 的替代人,惠王未采纳。公孙痤死后、商轶无法 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洽值秦孝公发布《召贤 令》,广征天下之贤才。于是,由魏至秦。
简述法家的统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简述法家的统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法家的统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1、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
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
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2、法律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
3、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
4、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
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5、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
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
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法家的政治思想

法家的政治思想第一,他们特别强调法的作用,认为法是治国的不二法门,概括言之,即以法治国,一切一断于法。
他们主张把人们的一切行为规范都用立法的形式给以明确的规定,因此法要不厌详。
为了使所有的人都能按法行事,法一定要公之于众,要使人人都知道。
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随时而变,所以他们特别强调变法,以便使法与时代的需要相符合。
法家对立法的原则作了详尽的探讨。
立法权虽然操在君主之手,但君主在立法时要充分考虑立法的客观根据,这就是顺天道,随时变,因人情,循事理,量可能。
第二,倡导耕战。
法家特别注重实力,认为实力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基本手段。
他们分析了历史的进程,认为当时是力的竞争时代,特别是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实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力多则人朝,力弱则朝于人,只有力量雄厚才能统一天下。
在社会诸种因素中,他们认为农与战是力的源泉,与之相应,都有一套加强耕战的政策。
第三,强化君主专制和独裁。
法家是君主专制的讴歌者,处处事事都为君主打算。
在先秦诸子中,他们把君主专制主义思想推到了顶峰。
在哲学上法家接受了道家的基本思想,并把道和君主一体化。
道是事物的本原、规律,万物由道主宰,君主就是人间的道,或道的体现者。
实现君主专制主义是法家思想的最高宗旨。
第四,法家关于社会的基本理论是历史进化说和人性好利说。
法家中的多数人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进化过程。
最初的人类是不开化的,经济也极为原始和落后,没有政长,社会没有秩序,人们在混乱中生活。
后来出现了圣人,引导人类走向文明,并逐步向高级发展。
法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的。
这种本性既改不了,也无需改。
政治家的责任不是要改造人的本性,而是应该适应人的本性,并善于利用人的本性。
第五,法家在政治上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和范畴,主要有法、势、术、刑、罚、赏、利、公、私、耕、战,等等。
这些概念和范畴是法家思想的支柱,使法家独具特色。
法家提出要按功劳重新分配权力地位和俸禄。
无功者靠边站,有功者升上来;打破旧贵族对土地和人口的分割与占有,使土地掌握在国家之手,使劳动者变成国家直接控制的编户民,国家要把土地当作鼓励人们去耕、去战的奖品。
法家思想

3)立法原则
立法要因人情好利,但法不仅保障某一个人的一 切私利,它要在相互利害关系中找出一个共同的 准则,这个准则叫“立公去私”。 “公”是事物的基本功用,法就是要保障事物实 现其基本的功能。“私”是破坏事物基本功用的 行为。 慎到认为,君主虽有立法大权,但并不是“公” 的化身,法一旦制定出来,君主也要遵守。“欲 不得干时,爱不得犯法”。“定赏分财必由 法。”“立法而行私,是私与法争,其乱甚于无 法。” 慎到通过法来限制君权的思想有可贵之处,但并 无实现此种理想的制度保障,此与近代的君主立 宪主义有所不同。
2.正名之术
君主要想让天下真心归附,就需要摆正自己 的名分。 “昔者尧之治天下也,以名。其名正,则天 下治。桀之治天下也,亦以名。其名倚,而 天下乱。是以圣人贵名之正也。” 君主应该抓一国之大事。同时,审查臣下是 否按其名分行事,并命令臣下做其名分内应 做的事务。 “主处其大,臣处其细。以其名听之,以其 名视之,以其名命之。”“为人臣者,操契 以责其名。名者,天地之纲,圣人之符”。
“尚贤”属人治与“尚法”的法治精神相 冲突,不利于君主依法而治。但君主仍应 在大权独揽的情况下,将各式人才集中起 来为己所用。 B.君无事、臣有事 慎到受道教处事哲学之影响,提出君主欲 擒故纵的统治之术,也即是“臣事事而君 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君主要善于发 挥下属的智慧和才能,让他们尽力,而君 主则收臣之利。君主的职责是会用人,而 不是代臣行事。
3.尚法
1)反对“身治”(人治),提倡“法治”。 他认为人治有两大弊端:一是人治无一定 标准,随心所欲;二是,人治使“国家之 政要在一人之心矣,”“一人之识识天下, 谁子之识能足焉?”因此,“事断于法, 是国之大道也。” 2)法的内涵 慎到认为,世间每一种事务包括天、地都 有局限性。
对法家的认识和看法

对法家的认识和看法一、什么是法家法家是中国古代思想流派之一,起源于战国时期,主要代表人物为商鞅、韩非等。
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国,强调政治权力的重要性,认为政治权力应该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并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二、法家的主要思想1. 法家的政治思想法家认为政治权力应该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些人应该具有高度的统治能力和责任感。
同时,他们也应该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和监管。
2. 法家的经济思想法家认为经济发展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
他们主张实行统一货币制度、完善税收体系以及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监管。
此外,他们也提出了许多有关土地改革、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建议。
3. 法家的道德观念法家强调个人道德行为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他们认为,个人应该服从国家的法律和规定,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同时,他们也主张对不遵守法律的人进行严厉的惩罚。
三、法家思想的影响1. 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秦朝就是以法家思想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实行集权制度,并通过严格的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此外,在汉朝时期,司马迁也借鉴了法家思想,将其运用到《史记》中。
2. 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法家思想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党要学习韩非子。
”在建立新中国之后,中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和监管,并通过实行计划经济等方式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3. 对世界政治理论的影响虽然法家思想主要流传于中国古代,但其对世界政治理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美国政治学家霍华德·萨克斯曾经将法家思想与现代西方政治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
四、个人对法家思想的看法1. 优点法家思想强调政治权力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和监管。
这种思想在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法家的领导思想

法家的领导思想法家的领导思想法家是与儒家截然对立的一个学派,其领导思想也与儒家截然不同。
儒家强调“德治仁政”,而法家则强调“法治天下”。
一、法家的代表人物法家认为人性“善者伪也”,因为人的欲望是先天的,有欲望必然生淫乱,所以“恶”是人的本性。
既然人性是恶的就不能顺其人性自然而发展,必须要中刑罚以禁止。
法家以“性恶”为起点,强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领导观念,重视的是组织的领导权威。
法家的集大成者之韩非子(约公年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市),出身于贵族世家。
韩非子原为韩国贵族后为秦始皇赏识所用,最终遭到李斯等嫉妒他的才华,馋毁下狱而死。
师从荀子,是中国著名的道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散文家。
韩非子口吃,不善言辞,但却善于著书,著有《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五部书,统称为《韩非子》。
韩非子为君主设计的治国之道,其基本原则就是用法之相忍,不用德之相爱。
以法之治国包括赏和罚两个方面,违法必罚,守法必赏。
赏和罚的基础是人性,是对人性的满足。
以“法”治国就叫做“法治”。
二、发家的核心领导思想韩非子提出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封建君主统治术。
他在人性自利假设基础上,有选择地把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术”治、慎到的“势”治进行提炼综合,提出了旨在帮助当时的国君驾驭群臣、治理国家、富国强兵、称霸诸侯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
其中,法指法规制度,术指国君驾驭群臣的方法和艺术,势指国君的权势、威势。
韩非子认为,国君应该综合运用这些要素,凭借自身的权势和威势,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并结合有效的领导方法和艺术来驾驭大臣,达到富国强兵、称霸诸侯的目的。
韩非子认为三者必须并用,并以“法”为中心。
认为君主光靠法令治国不行,还要靠君主的权势来推行法令,运用法令来统一思想。
有了权,有了法,即使一个平凡的君主也可以“抱法处事”“无为而治天下”。
后来历史上的包拯也讲:“法令既行。
法家代表人物及思想核心思想是什么

法家代表人物及思想核心思想是什么法家代表人物:春秋时的管仲、子产。
战国时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
法家思想: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
它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战国时期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
法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李悝、慎到、商鞅、申不害、李斯、韩非子。
法家主张法律的至高无上,认为社会就必须要有严厉的法律,违法必纠,做到法律的绝对权威。
法家,诸子百家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法家不是纯粹的理论家,而是积极入世的行动派,它的思想也是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
法家思想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
法家是战国时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在政治上可谓是“独步天下”。
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这就足以见得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
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
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万物以道为原为本,法是道在社会的体现。
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
而为了富国强兵,法家主张改革贵族奴隶主世袭制,强调奖励耕战,减轻赋税法家的法制思想是有其现实依据的,就是战国时期天下争雄,已非古法所能治,要「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古礼只适合于古代,当其时必须实行法制。
他们由是提出与其法治思想一致的历史观:历史是发展的,「不必法古」,「反古不可非」。
法家的法治思想在不同的法家思想家那里,法治、术治、重势思想各有侧重:商鞅重法治,申不害重术治,慎到强调重势,韩非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家的政治思想
(一)法家政治思想的一般特点
1、强调以法治国是法家学说的核心。
他们主张一切按法办事,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至上性。
在全国要人人知法、守法。
要严刑重罚,使人们不敢犯法,以达到令行禁止,信赏必罚。
2、绝对尊君,强化独裁。
法家主张国君必须是至高无上的,臣民都只能是君主进行统治的工具和材料。
国君说一不二,他的话就是法。
他们还主张采取一切办法加强国君的权力,大权完全集中于一人之手,保证君主绝对地成为国家之“主”,有效地进行专制和独裁。
3、人性好利与以法治民。
法家把人性恶推向极端,认为人人唯利是图,本性不可改。
因而,不能信任任何人。
对待民众的行动,只能用严刑峻法进行镇压,或者用高奖重赏,以利诱导,为我役使。
对民众说来,知法、守法是每个人在知行上最高的要求,其他一切知识、文化和道德教育,都是不必要的。
4、历史进化与变化图强。
他们认为历史是不断进化的,今异于古,今胜于古。
因而,他们主张治国之道,不能因循守旧,止步不前,而要有所变化,勇于革新。
治国的方略必须是“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二)商鞅的政治思想
商鞅(约前390 ——前338 年),姓公孙,名鞅,因是卫国破落贵族的后裔,故亦称卫鞅,后因在秦国变法有功,封给商十五邑,因此而号商君,故又称为商鞅。
商鞅从公元前359 年到公元前350 年,先后大规模地进行了两次变法。
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普遍推行县制;奖励告奸,建立什伍连坐制;统一度量衡。
商鞅进行的这场封建化改革运动,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监视的基础。
但是,秦孝公死后,商鞅遭到一些在变法中受到打击的宗室贵族的报复,被诬告谋反遭酷刑车裂而死。
商鞅既是战国时期变法改革的实践者,又是当时著名的地主阶级的理论家。
他继承了前期法家李悝、吴起的变法思想,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进而形成了他自己较成熟的法家思想理论体系。
现存《商君书》二十四篇,为商鞅及其后学所作,是今天研究商鞅政治思想的主要资料。
1、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1 )历史进化论
商鞅认为社会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的社会是过去社会演变而来的。
(2 )人性好利论
商鞅认为人们迫于生存的欲望和需求,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为了趋利避害,哪里有名利,人们就会往哪里跑。
他还进一步指出了人性好利的内容不外乎官爵田宅而已。
商鞅认为人们有这些欲望并非坏事,当政者正可利用人的好利本性,操赏罚大权,以实施对社会的有效管理。
2、法治理论
商鞅在历史进化论和人性好利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法治学说。
在商鞅看来,法对治国如此重要,主要是因为法有下列作用:
首先,法律能够“定分”,也就是用法律形式确定私有财产关系。
其次,法律使“权制断于君”,也就是法律能够君主的权力。
第三,法律能够胜民,也就是说法律能制服民众。
3、富国强兵的农战思想
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的目标,就是富国强兵。
为此,他主张把“农战”作为一项基本的国策。
他认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耕”与“战”,只要抓好这两件事,就可以富国强兵。
总起来看,商鞅的政治思想适应了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他的变法改革主张和农战思想促进了秦国的富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他的人性论和法治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借鉴价值。
(三)韩非的政治思想
韩非(约公元前280 ——前233 年),韩国人,是韩国诸公子之一。
喜刑名法术之学,与李斯同师事于荀子。
韩非是先秦法家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观往者得失之变,在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法”、“术”、“势”相结合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理论,对当时和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1 )历史进化论
韩非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且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即使是“圣人”也无法改变的。
(2 )人性好利论
关于人性,韩非发挥了他的老师荀子“性恶论”的观点,也延续了杨朱、商鞅的利己思想,认为人事绝对的利己主义者,人与人的关系完全是一种利害的关系。
2、君利中心论
在君主与国家的关系上,韩非认为君主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是君主的私有,因此,君主的利益也就体现着国家的利益。
在君主与臣下的关系上,虽然韩非也说过君主霸天下离不开臣下的辅佐,但在君主与臣下的利益谁重要的问题上,韩非则坚决主张一切以君主的利益为转移,臣下的利益应该绝对服从君主的利益。
在君主与民的关系上,韩非认为民众的价值就在于能为君主所利用。
总之,臣下和民众,一切要以君主为中心,只有对君主有用、有利,才有存在的价值。
这些思想比民贵说是一种极大的反动,这种君利高于一切的主张,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核心。
3、“法”、“术”、“势”相结合的极端君主专制论
在韩非之前的法家,慎到贵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
而韩非从君利中心论出发,兼取三家之长,形成了他自己的极端君主专制的理论体系。
韩非认为法是君主进行统治的基本手段,而推行法的关键在于君主掌握刑、赏二柄。
关于“术”,韩非说:“术者,因任而授官,循明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
”(《定法》)即君主驾驭群臣的南面之术,类似阴险狡诈之权术,不述也。
关于“势”,即君主的地位、权力和威势。
韩非认为君主所以能为君,就是由于有势,离开了势,就不成为君。
所以君主一定要牢牢把臣下掌握在自己的控制之下,时时刻刻防止为臣下所制。
总之,韩非的“君利中心论”和“法、术、势”理论都是围绕加强君主专制而展开的,为中国走向极权道路起了极大的助恶作用。
但这些主张在当时对于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