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的建筑抗震设计
浅谈中小学砌体结构教学楼的抗震设计

浅谈中小学砌体结构教学楼的抗震设计
中小学的教学楼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灾害的冲击时,其安全性及承载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其地震抗震性需要得到特别关注。
砌体结构是中小学教学楼中使用最为普遍的结构形式,一般情况下,其地震抗震性能比钢筋混凝土结构更低。
因此,对其进行抗震设计,实现地震安全防护,显得尤为重要,以下为相关抗震设计方法。
首先,是增加土层减少抗震力。
砌体结构教学楼承载能力受重力影响较大,它的抗震性能主要取决于地震滚动力,因此,通过增加土层、增加土层厚度、使用改进的胶凝砂土和无桩管桩土层等方法,可以明显提高砌体结构教学楼的抗震能力。
其次,通过重叠砌体结构的方法提高抗震性能。
重叠砌体结构是一种常用的抗震技术,它通过重叠砌体、拉接筋、分层砌体、框架加固等方法,可以改善砌体的结构刚度,稳定砌体和砌体结构,从而提升砌体结构的抗震能力。
此外,还可以采用楼梁结构抗震技术。
楼梁结构是砌体结构中常用的抗震技术,它通过改变楼梁的结构形式、增加地基支承等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楼梁的抗震性能,同时也可以提高整个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最后,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不仅取决于结构本身,也取决于结构设计和施工管理的质量。
在砌体结构教学楼的抗震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震波的影响,充分考虑结构设计的实际情况,以及结构施工的质量,
实施科学、合理、可靠的地震抗震设计,以便在地震条件下保障学校教学楼安全和牢固。
综上所述,砌体结构教学楼地震抗震设计主要包括增加土层减少抗震力、重叠砌体结构、楼梁结构抗震技术以及考虑结构设计质量等方面,通过这些抗震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砌体结构教学楼的抗震能力,从而有效保障中小学校园的安全。
浅谈中小学砌体结构教学楼的抗震设计

浅谈中小学砌体结构教学楼的抗震设计分析了5.12汶川大地震中,中小学砌体结构教学楼的震害原因,提出了应按抗震规范概念设计的要求,保证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提高其延性,以确保学校建筑的抗震安全性。
标签:地震;中小学砌体结构教学楼;抗震设计5.12汶川大地震,不仅在震中区附近造成灾难性的破坏,而且在四川省和邻近省市大范围造成破坏,许多砌体结构的教学楼倒塌,未倒塌的教学楼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校师生的伤亡惨重。
1 震害原因分析1.1 抗震设防烈度5.12汶川大地震,震级为M8.0级,震中烈度达11度,远远超过了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抗震设防烈度。
1.2 教学楼结构特性震区倒塌或严重损坏的中小学教学楼一般都为砌体结构,脆性大、延性差、抗拉和抗剪能力均较差。
且教学楼多为两道纵墙、纵墙开洞较多、横墙少,另加一外挑走廊。
在强烈地震作用下,这种砌体结构更易发生剪切破坏,导致房屋的整体破坏和倒塌。
1.3 抗震构造措施震区倒塌的教学楼大多是80年代甚至更早的建筑,绝大多数为砖砌体加预制板的结构,抗震设防标准低,抗震构造措施不足,圈梁和构造柱设置数量偏少,预制板与墙体和圈梁缺少可靠连接。
在使用阶段又缺乏管理,甚至根据学校的需要随意进行结构改造,最常见的方式是未经设计复核就任意加层。
因此这些早期的村镇学校教学楼大多存在着相当多的质量安全隐患,多数没有设计图纸和施工验收资料。
汶川地震表明:凡是严格按照89抗震规范或2001抗震规范的规定进行设计、施工和使用的教学楼,在遭遇到比当地设防烈度高一度的地震作用下,均经受了考验,没有出现倒塌破坏,有效地保护了师生的生命安全。
2 设计对策2.1 提高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规定:中小学教学楼的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设防标准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
当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构造措施。
2.2 抗震验算2.2.1 教学楼多采用抗震性能相对较差的外廊式单跨砌体结构。
浅谈学校抗震加固设计

浅 谈 学 校 抗 震 加 固 设 计
李 雪 峰
摘 要 : 针对抗震加 固设 计的重要性 , 分析 了现有建筑物存在的问题 , 介绍 了抗震 结构整体性抗震加 固方法, 探讨 了结构 加 固方案的优选 , 以积累技术人 员的抗震加 固设计经验 , 确保建 筑物的安全 。
关 键 词 : 校 , 震 , 固设 计 , 计 方 案 学 抗 加 设 中 图分 类 号 : U3 2 T 5 文献标识码 : A
本批 建 筑 物 的 横墙 间 距 均 超 过 了 规 范 , 其 是 教 学 楼 , 于 教 学 加 固质量 。b施 工技术 先进才 能保证施 工进度 。对 同一个加 固 尤 由 . 需要较大空间 , 横墙间距有的竞达 到 1 r ) 1r。3 抗震 构造 中, l 大部 工程 , 施工技术 的先进 与否是 能否保证 施工进 度 的关键 , 这对 施
1 现 有建筑 物存在 的 问题
使用简便 的优点 , 选择 本次抗震加 固设计 的学校 建筑 ( 教学 楼、 生公寓 、 学 食堂 等) 竖向承载力 。但这种 方法有使 用面积小 、 有 均建于 17 年 ~19 91 94年 , 因设 计年 代久远 , 绝大 部分 为砖 混结 加 固方 案 时 应 根 据 实 际情 况 , 针 对性 的进 行 选 择 。 构。太原市 中小学 校舍建筑 结构安 全与抗震 鉴定 报告显示 本批 3 加 固设计 方案 的优选 建筑物存在如下问题 : ) 筑高度 超限 。按 照《 筑抗震设 计规 1建 建 1 优秀 的加 固方 案体现在 其施工作业 方便 、 ) 施工技术先进 、 范》 .. 规定 , 712 对于一般 教学用 房 , 混结构 高度 限值为 1 , 经 济效果好 、 固质量高 四个方面 的特 点。a 良好施工性 是加 固 砖 5r n 加 . 对于横墙较少的教学楼建筑 , 高度 限值为 1 2对 于横 墙很少 的 I 方 案 必 须 考 虑 的 条 件 之 一 , 固 工 程 方 案 的 优 劣 , 先 要 把 2i, q : 程 加 首 教学楼则应再减少一层 , 高度降低 3m。本批 中小学校舍 中, 大部 是否具有施工作业方便作 为必要条件 , 没有 良好 的施 工性是抗震 分建 筑 物 横 墙 较 少 , 超 过 上 述 规 定 限 值 。2 横 墙 间距 超 限 , 均 ) 建 加 固工程 的一大障碍 。有 的加 固方 案虽然 具有解决 问题 的可行 筑物整体性差 。大 部分建筑 均为预 制楼板 , 整体 冈 度差 。《 0 建筑 性 。但 是 , 于 其 方 案 在 施 工 过 程 中 增 加 了一 定 的 施 工 难 度 , 由 而 抗震设计规范》 . . 7 15中规定砖 混结 构横墙 间距 限值 为 71。而 造成施工工期长 , I T 劳动费用工大 , 安全 系数低 的弊端 , 结果影响到
学校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要求

学校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特别是在学校这种人口密集的地方,地震对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学校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规范非常重要。
以下是对学校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一些要求。
首先,学校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建筑设计标准,并根据地震活动水平进行分类。
地震活动分为一级到五级,每级对建筑物的抗震要求不同。
一级地震活动水平对建筑物的抗震要求最高,而五级地震活动水平对建筑物的抗震要求相对较低。
其次,学校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应考虑到地质条件和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波传播到地面上时的强度,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不同。
因此,抗震设计应根据具体地质条件和地震烈度进行设计,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
第三,学校建筑物的结构应具备一定的韧性和刚度。
韧性是指建筑物在地震时能够吸收地震能量并保持完整性,而刚度是指建筑物在地震时能够保持刚性结构,减少变形和破坏。
建筑物的韧性和刚度可以通过采用适当的材料和设计结构来实现,如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加固墙体等。
另外,学校建筑物的屋顶和墙体应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
屋顶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能够承受地震波的冲击和水平力。
墙体则可以用来分隔不同的空间,增加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因此,在学校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中,屋顶和墙体的抗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最后,学校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要充分考虑人员疏散和安全设施。
学校是人口密集的地方,人员疏散是地震发生后保证人员安全的重要环节。
因此,学校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应考虑到人员疏散通道的设置,并配备适当的避难所和应急设施,如消防设备和紧急照明等。
总之,学校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包括按照地震活动水平进行分类,考虑地质条件和地震烈度,具备一定的韧性和刚度,屋顶和墙体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以及考虑人员疏散和安全设施等。
这些要求旨在确保学校建筑物在发生地震时能够保持稳定和安全,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中小学校结构抗震设计

中小学校结构抗震设计
浅析中小学校的结构抗震设计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国的建筑业也有了不小的进步。
完善结构大震设计方法,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
目前我国缺乏建筑结构大震设计方法和大震性能化设计方法,使得中小学建筑和救灾关键建筑在大震下的抗震性能缺乏保障依据。
因此,研究人员可根椐中小学教学楼现有设计特点和经验教训,制定新的规划、设计理念和防震措施,使其具有较高的抗震能力,提高教育工程的质量,避免灾难重蹈覆辙。
本文主要通过对5.12汶川地震的分析来探讨中小学校的结构抗震设计。
[关键词]抗震结构设防设计特性
引言
中小学区域人口密度高,流动量大而且频繁,教学和附属生活设施相应集中。
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由地震灾害及其地震引起次生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性要比其他类型建筑大得多。
地震发生后,因医院、学校食堂、救灾指挥中心、通讯枢纽、公共避难建筑等救灾关键建筑在一定程度上的受损,给救灾任务带来较大的阻力,造成严重的生命及财产损失。
因此如何完善中小学建筑和救灾关键建筑的规划、设计理念和防震措施,是当代建筑从业人员急需探寻的重要问题。
所以,对于中小学校的建筑设计应该注入抗震设计理念。
一、震害原因分析
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有结构类型、设防标准、建造年代及建筑体型、现状质量、所用材料等。
不同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一般从简。
浅谈学校建筑抗震结构设计

这类建筑采光好 、通风能力强 ,且人员疏散通道明显 ,但这类大 空 间的设计减少理论纵墙的称重能力 ,不利于结 构整 体抗震 。地震 时 ,一 旦发生垮塌将造成建筑大面积受损 ,人员伤亡惨重。结合力学原 理与 中 国教育的实际情况 ,我们可 以增加称重墙及优化施 工的方法来加 固学校 等公共场所 的结构抗震性 。 ( 一) 、平面结构设计 通过缩 小教室面 积 ,增 加承重 墙密度 ,避 免 产生抗震结构薄 目 日 和强烈两极分化 ,缩小单位空间大小 ,适 当增加剪力 墙数量 ,在适应 中国教育现状 的情况下 ,努力提高建筑安 全性 ,并以建 筑结构之变化醋精教育改革 。
的减 小 。 2 、置 换 混 凝 土 加 固 法
我国房屋建 筑工程可 以分 为以下 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1 、特殊设 防类 :指使用 上有特殊 设施 ,涉及 国家公共 安全 的重大 建 筑工程 和地震 时可能发生严重 次生灾 害等特别重大 灾害后果 ,需要进 行特殊设 防的建 筑。简称 甲类 。 2 、 重点设防类 :指地震时 使用功 能不 能中断或 需尽 快恢复 的生命 线相关建筑 ,以及地震 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 伤亡等重 大灾害后果 ,需 要 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 3、标 准设 防类 :指 大量的除 1 、2 、4款 以外按标准要 求进行设 防 的建筑。简称丙类 。 4、 适 度设 防类 : 指使 用上人员稀 少且震损不致 产生次生灾 害 ,允 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 。简称丁类。 三 、当 前 学 校 建 筑 结 构 与鹅 决 问题 的 方 法 而就 目前形势 以及 国家要求而言 ,医院呢 、学校的抗震类别 应当属 于重点设 防类 ,即学校 的建设之初就应 当高标准 、严要求 ,而由于我 国 人 口众多 ,学校 的人 口密度要远 大于欧美 国家 ,这也造成 了学校的建筑 结构相较 于其他 国家、其他公共建筑而言有 了许多不 同。在 我国学校设 计 一般 为 以下 类 型 。
抗震设防在校园建筑土建施工中的应用

抗震设防在校园建筑土建施工中的应用校园建筑的安全性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
特别是在地震频发的地区,抗震设防不仅是建筑设计的重点,更是施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有效的抗震设防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因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本文将探讨抗震设防在校园建筑土建施工中的多方面应用。
对于校园建筑来说,设计阶段是抗震设防的第一步。
建筑设计师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应根据地震烈度、土壤类型等因素进行详细分析。
通过合理的结构形式、构件布置以及连接方式,以此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
例如,采用剪力墙、框架结构等能有效增强建筑物的侧向刚度,从而减轻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这种结构设计在校园建筑中尤为重要,因为其使用者主要为师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施工阶段是抗震设防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这一阶段,施工队伍需严格遵循设计文件,确保施工质量,不得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
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引入,可以对施工工序进行实时监控,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抗震标准。
使用高标准的建筑材料,比如拥有良好延展性的钢筋和高强度混凝土,也是提升抗震能力的重要因素。
施工现场应加强对材料的检验和管理,确保所用材料的合格性,从而为后期抗震设防提供坚实基础。
基础施工在抗震设防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
地震过程中建筑物受到的主要影响往往源于基础的承载能力。
当建筑物的基础深度不足或者承载力不足时,极易导致建筑物在地震中出现倾斜或倒塌。
为保证基础的抗震性,需要根据具体土壤状况设计相应的基础形式。
例如,对于软土地区,可以采用桩基,以提升基础的剖面稳定性。
在基础施工过程中,要进行充分的沉降测试与检测,合理选择符合抗震标准的基础类型,这样可以确保校园建筑在地震发生时具有足够的支撑力。
建筑物的外墙和屋顶同样需遵循抗震设防原则。
墙体材料的选择应满足抗震标准,通常建议选择质量轻且延展性好的材料,以减小地震产生的震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屋顶结构设计也需遵循抗震原则。
简化屋顶结构只会降低其抗震能力,而相对复杂且稳定的屋顶将能够更好地抵御地震。
学校抗震加固设计

论文题目:谈学校抗震加固设计在举世瞩目的5.12汶川地震中,由于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房屋建筑抗震设防水平偏低,造成大量伤亡,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学校建筑等抗震设计的广泛关注。
依据地震后新颁布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规定,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以及宿舍和食堂,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即不低于乙类。
按照国务院部署,2009年全国普遍开始对学校的既有建筑物展开大规模的抗震加固,太原市直属学校校舍也开展抗震加固。
其中加固设计对抗震加固效果影响巨大,业主对设计是否合理(选择何种加固方法)提出很高的要求。
一.现有建筑物存在的问题本次抗震加固设计的学校建筑(教学楼、学生公寓、食堂等)均建于1971至1994年,因设计年代久远,绝大部分为砖混结构。
太原市中小学校舍建筑结构安全与抗震鉴定报告显示本批建筑物存在如下问题:1.建筑高度超限。
按照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7.1.2规定,对于一般教学用房,砖混结构高度限值为15米,对于横墙较少的教学楼建筑,高度限值为12米,对于横墙很少的教学楼则应再减少一层,高度降低3米。
本批中小学校舍中,大部分建筑物横墙较少,均超过上述规定限值。
2.横墙间距超限,建筑物整体性差。
大部分建筑均为预制楼板,整体刚度差。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7.1.5中规定砖混结构横墙间距限值为7米。
而本批建筑物的横墙间距均超过了规范,尤其是教学楼,由于教学需要较大空间,横墙间距有的竟达到11米。
3.抗震构造中,大部分建筑的圈粱、构造柱措施均不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7.3规定设置,导致房屋的整体性差、抗震性能差。
承重结构的连接构造无法保证结构安全。
4.建筑材料不满足抗震鉴定标准。
砌筑砂浆、砌体材料等强度偏低,导致抗震节点构造差,大部分砌体均有裂缝,局部挑梁接近破坏,局部建筑物有地基下沉,房屋整体性差等,5.由于设计年代比较久,由于长期的建筑物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有的建筑已墙体开裂,竖向承载力不够,导致地基下沉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学校的建筑抗震设计
宋文艳王燕
营口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营口115000
摘要: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据统计,地球每年平均发生500万次左右的地震,其中,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约1000次左右。
如果强烈的地震发生在人类聚居区,就可能造成地震灾害。
2008年的汶川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此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及《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都在较快的时间内做出了修订,为了抵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我们做出了许多总结,建筑安全性首先要在设计中实现,下文结合新抗震规范及新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简单来谈谈中小学的建筑的抗震设计。
一、新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主要有关中小学建筑的修订:
新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特别加强了对未成年人在地震突发事件中的保护,主要体现在:
1)、旧:3.0.3条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新:3.0.3条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②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作用。
2)、旧:6.0.8条教育建筑中,人数较多的幼儿园、小学的低层教学楼,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乙类,这类房屋采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新:6.0.8条教育建筑中,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以及学生宿舍和食堂,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
因此,在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以及学生宿舍和食堂等的设计中,无论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我们均应按提高一度设防烈度后对应选用抗震等级和构造措施等,并且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作用。
二、新抗震规范中主要涉及中小学建筑的修订
根据建设部落实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要求,抗震规范三十多条局部做了修订,其中根据汶川地震中教学楼的主要破坏特点,修订特别提出:
3.4.1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严重不规则的建筑不应采用。
注: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3.5.
4.5多、高层的混凝土楼盖宜优先采用现浇混凝土楼板,当采用混凝土预制装配式楼、屋
盖时,应从楼盖体系和构造上采取措施确保各预制板间连接的整体性。
针对预制混凝土板在强烈地震中容易脱落导致人员伤亡的震害,抗震规范特别强调装配式楼、屋盖需加强整体性的基本要求。
3.6.6.1计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计算中应考
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楼梯的楼板应具有斜撑的受力状态,对结构的整体刚度根据具体结构的不同,可能影响很大或不大,宜在结构计算中予以适当考虑,新版PKPM中已增加了楼梯布置设计菜单。
3.7.3附着于楼、屋面结构上的非结构构件,以及楼梯间的非承重墙体,应与主体结构有可
靠的连接或锚固,避免地震时倒塌伤人或砸坏重要设备。
非结构构件的地震破坏会影响安全和使用功能,需引起重视,应进行抗震设计。
3.7.4框架结构的围护墙和隔墙,应估计其设置而导致的主体结构的破坏。
处理好非结构构件和主体结构的关系,可防止地震的附加灾害,减少损失。
6.1.5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框架和抗震结构均应双向设置,柱中线与抗震墙中线、
梁中线与柱中线之间偏心距大于柱宽的1/4时,应计入偏心的影响。
甲、乙类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高度不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目前的学校的教学楼多为单跨悬挑结构,抗震设防起不到多道设防的目的,因此,宜增设悬挑外廊柱,使结构体系成为双跨结构,增强其抗震性能。
7.1.7.6横墙较少、跨度较大的房屋,宜采用现浇混凝土楼、屋盖.对于砌体结构,学校的教
学楼往往横墙较少,跨度较大,因此,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以加强其整体性。
7.3.1各类多层砖砌体房屋,应按下列要求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以下简称构造柱):
1 构造柱设置部位,一般情况下应符合抗震规范表7.3.1.的要求。
表7.3.1 多层砖砌体房屋构造柱设置要求
许适当放宽,但洞侧墙体应加强。
2 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的层数并按抗震规范表7.3.1.
φ的要求设置构造柱,且单面走廊两侧的纵墙均应按外墙处理。
3 横墙较少的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的层数,并按抗震规范表7.3.1 的要求设置
构造柱。
当横墙较少的房屋为外廊式或单面走廊式时,应按本条2款的要求设置构造柱;但6度不超过四层、7度不超过三层和8度不超过二层时,应按增加二层的层数对待。
7.3.8楼梯间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顶层楼梯间墙体应沿墙高500mm设2φ6通长钢筋和φ4分布短钢筋平面内点焊组
成的拉结网片或φ4点焊网片;7~9度时其它各层楼梯间墙体应在休息平台或楼层办高处设置60mm厚、纵向钢筋不应少于2φ10的钢筋混凝土带或配筋砖带,配筋砖带不少于3皮,每皮的配筋不少于2φ6,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且不低于同层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
2 楼梯间及门厅内墙阳角处的大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500mm,并应于圈梁连接。
3 装配式楼梯段应与平台板的梁可靠连接,8、9度时不应采用装配式楼梯段;不应采
用墙中悬挑式踏步或踏步竖肋插入墙体的楼梯,不应采用无筋砖砌栏板。
4 突出屋顶的楼、电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并与顶部圈梁连接,所有墙体应沿墙
高每隔500mm设2φ6通长的钢筋和φ4分布短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φ4点焊网片。
楼梯间作为重要的疏通道路,而且地震时极易造成破坏,因此应提高结构的楼梯间的构造要求,提高对生命的保护。
三、中小学建筑的抗震概念设计
我国的设防目标:三水准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为保证“大震不倒”,中小学建筑的抗震概念设计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3.4.1条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要求明确形体的规则性,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加强措施,考虑不规则建筑不应采用。
注: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2)3.4.2条建筑设计应重视其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性对抗震性能及经济合理性的影响,宜择优选用规则的形体,其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3.5.2条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 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
承载能力。
3 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4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3.5.3条结构体系尚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宜有多道抗震防线。
2 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
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
3 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
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实现设置多道防线的目的,但在各种灵活多样的设计手法中应该共同注意的原则是:(1)不同的设防阶段应使用结构周期有明显差别,以利避免共振。
(2)最后一道防线要具备一定的强度和足够的变形潜力。
总体而言,建筑抗震设计要求把握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注意场地的选择,把握建筑体型,利用结构延性设置多道防线,重视非结构因素,真正做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构造”等等。
结构设计工作责任重压力大,因此只有热爱结构设计工作,享受结构成就且获得快乐的人才能适应结构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二版)李国强等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