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营养学
分子营养学 (2)

分子营养学引言:分子营养学是研究食物分子的组成和其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的学科。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营养学的迅速发展,分子营养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
本文将介绍分子营养学的发展历史、研究方法和分子营养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内容。
发展历史:分子营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德国化学家萨克斯利和英国生物化学家霍普金斯。
他们通过分离、纯化和鉴定食物中的不同化学物质,开始了对食物营养成分的研究。
随着科技的进展,营养学方法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20世纪中期,研究者开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揭示了食物分子在人体内的吸收、转化和代谢途径。
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也为分子营养学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研究方法:在分子营养学中,有许多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食物分子的分析和代谢途径的研究。
其中,质谱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
质谱技术可以通过测量分子的质量和离子信号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另外,通过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和放射性同位素技术,研究者可以追踪食物分子在人体内的转化过程。
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基因测序和蛋白质组学也被广泛应用于研究食物分子的作用机制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分子营养学与人体健康:分子营养学的研究不仅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为人们制定个性化的膳食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分析食物分子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者发现不同的食物分子可以对人体起到不同的保健作用。
例如,抗氧化剂通过清除自由基,能够减缓衰老和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另外,营养素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并调节许多代谢途径的活性。
研究表明,适当的营养素摄入可以降低患肥胖、心脏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分子营养学在临床营养中的应用:分子营养学在临床营养学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食物分子的作用机制,临床营养学家可以制定个性化的膳食方案,以满足患者的特定需求。
例如,在肿瘤治疗中,营养不良是一个常见的并发症。
根据分子营养学的研究结果,医生可以调整患者的饮食,以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并缓解治疗副作用对身体造成的负面影响。
《分子营养学》课件

目录 CONTENT
• 分子营养学概述 • 分子营养学基础 • 营养素与健康 • 分子营养学研究方法 • 分子营养学展望
01
分子营养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分子营养学是一门研究营养素在 人体内的代谢、生理功能及其分 子机制的学科。
特点
以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为基础 ,探究营养素与基因、蛋白质等 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营养 素对人体健康的调控机制。
基因与营养素的相互作用涉及多 种分子机制,包括转录因子、信 号转导途径和表观遗传修饰等。
营养素与基因表达
营养素对基因转录的影响
01
某些营养素可以影响基因的转录过程,调节特定基因的表达水
平。
营养素对表观遗传的影响
02
表观遗传修饰如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等可以影响基因的
表达,而营养素可以影响这些表观遗传修饰。
05
分子营养学展望
营养基因组学的发展
营养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与营养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通 过基因检测和基因组学技术,揭示不同个体对营养素的差异 需求和反应,为个性化营养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营养基因组学 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个体的营养需求和 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方案。
分子营养学的重要性
促进个性化营养
通过了解不同个体的营养需求 差异,为制定个性化膳食计划
提供依据。
预防慢性疾病
揭示营养素与慢性疾病之间的 关系,为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 提供科学支持。
推动营养学研究进展
促进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 遗传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推 动营养学领域的发展。
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通过宣传分子营养学的知识, 提高公众对合理膳食和健康生
营养师分子营养学与营养流行病学ppt

第一节 分子营养学
一、分子营养学概述
11.生命早期营养对基因表达程序化影响。 12.为促进健康和防治营养相关疾病,制订膳食干预方案:个体化的营养素需要量;
特殊人群(营养相关疾病易感人群)的特殊膳食指南及营养素供给量;营养相关 疾病病人的特殊食疗配方等。 13.根据基因与营养素相互作用的原理,构建转基因动物,开展基因治疗和以营养素 为母体开发治疗营养相关疾病的药物。
① 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营养状况、健康水平及变化趋势; ② 描述疾病或健康分布和相关的膳食因素; ③ 评价疾病的防治和干预措施的效果。 2. 研究步骤 确定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设计调查表;资料收集;资料整理与分析。
第二节 营养流行病学
五、营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二)生态学研究在营养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一)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对钙吸收及骨密度的影响 (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对叶酸需要量的影响
第一节 分子营养学
五、营养素与基因相互作用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一)营养因素变化与遗传因素进化之间的矛盾
现代社会的膳食结构的特征是能量摄入增加而消耗减少;而人类的基因却没有变 化或变化甚微。
膳食结构的快速变化(尤其是在过去的150年里)必然会导致一些慢性疾病,如 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肥胖、糖尿病和一些癌症(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的 发病率升高。
第二节 营养流行病学
五、营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横断面调查在营养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又称现况调查(prevalence survey),主要调 查特定时间内,特定人群的营养、健康、疾病及相关因素,从而描述该疾病或健康状 况的分布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1. 目的与用途
分子营养学

主要内容
1. 分子营养学定义 2. 研究对象 3. 主要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
2020/12/11
一、分子营养学定义
近几十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与实 验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各个学科的渗透及 应用,产生了许多新兴学科。分子营养学 就是营养学与现代分子生物学原理和技术 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variation]。 3 基因多态性或变异对营养素消化、吸收、分布、代谢
和排泄的影响及其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4 基因多态性对营养素需要量的影响。
5 基因多态性对营养相关疾病发生发展和疾病严重程度 的影响。
2020/12/11
分子营养学实际应用价值
6 营养素与基因相互作用导致营养相关疾病和先天代谢性 缺陷的过程及机制。
2020/12/11
营养素调控பைடு நூலகம்因表达的基本途径
营
养
细
素
胞
受体结合
功
能
基
调节酶
因
表
转录因子基因
达
2020/12/11
营养素调控基因表达
蛋白质合成
作用元素:肽类激素、固醇 激素、维生素、矿物元素
RNA聚合酶
葡萄糖、去甲基肾上腺 素、铁、硒对蛋白受体
DNA 转录前
转录
转录后
翻译
翻译后 蛋白质
基 因 丢 失
4 鉴定与营养相关疾病有关的基因,并明确在疾病发生、 发展和疾病严重程度中的作用。
2020/12/11
分子营养学实际应用价值
利用营养素修饰基因表达或基因结构,以促进有益健 1 康基因的表达,抑制有害健康基因的表达。
筛选和鉴定机体对营养素反应存在差异的基因多态性 2 或 变 异 [gene polymorphism and genetic
食物中的分子营养学

食物中的分子营养学:从分子层面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人类的身体需要各种营养物质才能保持健康。
这些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
在过去,人们通常会依靠一些传统方法(如烹饪、食物组合等)来获得足够的营养。
但是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
这些知识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健康,还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分子营养学是学习食物中分子的营养成分及其作用的学问。
不同的分子营养素对身体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维生素A、C和E以及一些矿物质(如钙和镁)都对身体的免疫系统和各种生理过程都有重要作用。
蛋白质则是构成身体的重要成分,同时也是各种酶和激素的关键。
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则提供了身体的能量来源。
了解每种分子营养素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饮食。
在分子营养学的研究中,科学家通常会研究每种营养素的分子结构以及它们在体内的作用。
例如,蛋白质由多种氨基酸组成,而这些氨基酸在体内会发挥特定的作用。
研究表明,胶原蛋白是人体最主要的蛋白质之一,它负责维护皮肤、骨骼和关节的健康。
因此,高含胶原蛋白的食物(如骨头汤、海带等)被认为有益于皮肤和关节的健康。
脂肪也是分子营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些研究显示,不同类型的脂肪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并不相同。
饱和脂肪会增加胆固醇水平,增加心脏疾病和中风的风险,而多不饱和脂肪则有益于心血管健康。
此外,人体需要一定的脂肪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维护细胞膜的健康和合成激素等。
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分子营养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虽然只有微量的存在,但却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铁可以帮助红细胞携带氧气,而钙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
除了营养素本身的作用,它们之间也存在一些相互作用。
例如,维生素C可以帮助身体吸收铁,从而提高铁的吸收率。
另外,一些食物中的化合物可以影响身体对营养素的吸收。
例如,茶多酚可以降低身体对铁的吸收,而维生素C则可以逆转这一影响。
从分子营养学的角度来看,食物并不只是简单的营养来源。
《分子营养学》课件

营养素与基因表达的关联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维生素和矿 物质摄入不足或过量与某些疾病 风险相关,这可能与基因表达的 改变有关。
临床试验
临床试验通过比较营养素干预前 后的基因表达谱变化,揭示营养 素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动物模型和细胞培
养
这些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营养素 如何影响基因表达,以及这种影 响如何导致生理或病理变化。
生物分子对营养素吸收和代谢的影响
生物分子作为酶或载体参与营养素的吸收、转运和代谢过程,影响营养素的利用和效果 。
CHAPTER 03
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基因表达调控机制
基因表达的启动
基因表达的启动涉及转录因子与DNA的结合,以及RNA聚合酶 的招募。
转录水平调控
营养素可以通过影响转录因子活性,调控特定基因的转录。
CHAPTER 04
营养素与细胞信号转导
细胞信号转导机制
01
细胞信号转导是细胞对外界刺 激作出反应的过程,通过信号 转导,细胞能够适应环境变化 并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02
细胞信号转导主要涉及三个环 节:信号分子、受体和信号转 导途径。
03
信号分子是传递信息的物质, 受体是识别信号分子的跨膜蛋 白,信号转导途径则是信号传 递的通路。
研究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措施
详细描述
探讨营养素与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的发病机制,研究如何通过调整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来预 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营养素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结词
研究营养素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详细描述
研究营养素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如抗氧化剂、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在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 疾病等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营养干预来提高治疗效果。
分子营养

基因的概念
编辑一种或几种蛋白质或RNA的DNA序 列片段,称为基因。 真核生物基因的结构特点:
(1)大多为不连续基因; (2)基因家族与基因簇(来源相同、结构相似、 功能相关的基因); (3)串联重复基因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DNA水平上的调控(基因拷贝数和重排) 转录水平上的调控(转录与否,转录后 的mRNA的剪切、重新连接,以及运输) 翻译水平上的调控 转录水平上的调控是最主要的调控
基因表达的特点
时序性 组织特异性 对内外环境的适应性
营养调控基因表达的作用方式
直接或作为辅助因子催化体内的反应 构成大分子的底物 作为信号分子 改变大分子的结构 维持细胞内的结构、功能的完整性 导致转录和翻译上的变化
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
生物界中属于间断型变数的性状称为质 量性状,在遗传学中,多为单个基因控 制,而属于连续型变数的性状称为数量 性状,在遗传中多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 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区别与联系
C、 PUFA调节基因表达的机制:PUFA-PPAR ( 核受体转录因子)依赖性的调节机制;PPAR非依 赖性或PUFA特异性的调节机制
研究动态
日粮蛋白质与氨基酸水平调控基因表达
☆低蛋白质日粮对大鼠下丘脑NPY基因表达的影响
A、低蛋白质显著提高下丘脑中NPY mRNA的含 量(White等,1994) B、机制不清楚
研究动态
▲CHOP编码一个小核蛋白,属于C/EBP转录 因子家族 ▲Nuclear run-on (同位素原位杂交)试验证明: 在亮氨酸限制后4小时,CHOP基因的转录速率 大大增加(21倍),而核糖体s26基因的转录速 率保持不变 ▲在亮氨酸限制细胞,CHOP mRNA的半衰期 比对照细胞增加了3倍(见图1) ▲亮氨酸缺乏所调节的CHOP转录是通过核苷 酸序列位于-954至-91位的启动子序列实现的
动物分子营养学

动物分子营养学动物分子营养学是研究动物体内分子营养的科学。
分子营养学是营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关注动物体内分子的摄入、消化、吸收、转运和利用等方面的过程。
动物分子营养学的研究对于了解动物的营养需求、优化饲料配方以及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动物分子营养学的研究内容动物分子营养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动物体内分子的摄入:动物通过食物摄入各种分子来满足生长、发育和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
动物分子营养学研究了动物对不同分子的需求量、吸收效率以及摄入方式等问题。
2. 动物体内分子的消化:动物体内对于不同分子的消化能力是不同的,对于不同种类的动物来说,其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是不同的。
动物分子营养学研究了动物体内对于不同分子的消化过程、消化酶的产生和调控机制等问题。
3. 动物体内分子的吸收:吸收是指分子从消化道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动物分子营养学研究了动物体内分子吸收的机制、吸收速度和吸收效率等问题。
4. 动物体内分子的转运:动物体内的分子需要通过血液和淋巴等介质进行转运,以供给各个细胞和组织使用。
动物分子营养学研究了动物体内分子转运的机制、转运速度和转运效率等问题。
5. 动物体内分子的利用:动物体内的分子主要用于供能、合成和修复等生命活动。
动物分子营养学研究了动物对于不同分子的利用方式、利用效率和代谢产物等问题。
动物分子营养学的研究对于动物养殖业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养殖者了解动物的营养需求,优化饲料配方,提高饲养效益。
通过研究动物体内分子的消化、吸收、转运和利用等过程,可以探索动物的营养代谢机制,为科学合理地制定饲养方案提供依据。
动物分子营养学的研究还有助于解决一些养殖业面临的问题。
例如,通过研究动物对于特定分子的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养殖过程中的资源浪费;通过研究动物对于不同分子的营养需求,可以合理调整饲料配方,提高养殖效益;通过研究动物体内分子的代谢过程,可以了解一些疾病的发生机制,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营养学概述摘要: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分子生物学技术几乎渗透到生命科学的每一个领域,成为研究和揭示生命本质和规律的一种重要工具。
就核酸分子探针与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基因芯片技术、mRNA 差异显示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营养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加以综述。
关键词:营养学;分子;进展现代营养学起源于18 世纪,整个19 世纪到20世纪初是发现和研究各种营养素的鼎盛时期。
我国约在20 世纪建立现代营养学,并于1913 年前后首次报告了我国自己的食物营养成分分析和一些人群营养状况调查报告。
1927 年中国生理学杂志创刊,营养学文献的论文绝大多数在该刊发表[1]。
1939 年中华医学会参照国际联盟建议提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营养素供给量建议,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很少有人关心营养学的研究,其成果也很难收到社会实效。
在开展宏观营养研究的同时,营养学又逐渐向微观发展,如营养素的代谢,作用机制研究等。
人类对营养素生理作用的认识经历了由整个机体水平向器官、组织、亚细胞结构及分子水平这样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近20 多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与实验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各个学科的渗透及应用,产生了许多新兴学科,分子营养学就是营养学与现代分子生物学原理与技术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1985 年Artemis P Simpopoulos 博士在西雅图举行的“海洋食物与健康”的学术会议上,首次提出并使用分子营养学这个名词术语[1]。
一分子营养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分子营养学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定义,但可以理解为: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营养学的一个新领域,是营养科学研究的一个层面,是营养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分支。
分子水平主要指生物大分子水平;生物大分子主要指蛋白质与核酸。
一切有生命的物质均含有这两类大分子,它们是生命的标志和物质基础[2]。
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大类。
DNA 是基因的物质基础,从化学结构看,一个基因就是DNA 长链上的一个结构单位;是遗传信息的贮存和携带者,RNA 主要参与遗传信息表达的各过程。
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营养学,也就是从DNA 水平或基因乃至蛋白质水平研究营养学。
研究内容遍及营养科学的各个领域。
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有营养与基因表达、营养与遗传、营养与基因组的稳定性等。
分子营养学主要是研究营养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研究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另一方面研究遗传因素对营养素消化、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决定作用[3]。
在此基础上,探讨两者相互作用对生物体表型特征(如营养充足、营养缺乏、营养相关疾病、先天代谢性缺陷)影响的规律,从而针对不同基因型及变异或针对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特异调节作用,制定出营养素需要量、供给量标准和膳食指南或特殊膳食平衡计划,为促进健康、预防和控制营养缺乏病、营养相关疾病和先天代谢性缺陷提供真实、可靠的科学依据[4]。
分子营养学研究内容包括: (1) 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及调节机制,从而对营养素的生理功能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2) 如何利用营养素促进有益健康基因的表达和抑制有害健康基因的表达。
(3) 遗传变异或基因多态性对营养素消化、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影响。
(4) 营养素需要量存在个体差异的遗传学基础。
(5) 营养素-基因相互作用导致营养缺乏病、营养相关疾病和先天代谢性缺陷的机制及膳食干预研究[5]。
二分子营养学在营养科学研究中的地位营养科学研究乃至生命科学研究一般都是在人群、整体(主要是动物)、细胞和分子等四个层面上展开的。
人群层面多采用流行病学方法,以调查研究为主;整体、细胞、分子层面多采用实验研究[6]。
四个层面相辅相成,构成一个营养科学研究的系统工程。
流行病学研究所观察到的现象需要通过实验研究加以证实,而实验研究所观察到的结果,需通过整体,乃至细胞、分子水平逐步认识结果的本质。
因此,分子营养学作为营养科学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从分子水平上证实营养现象,更重要的是从分子水平上探索营养现象的内在机制,这对营养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分子营养学在营养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分子营养学的形成和历史尚不足30 年,但在营养科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已经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有力地推动营养科学的发展,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即可初见端倪。
(一)营养与基因表达研究拓宽对营养素功能的认识长期以来,人们对营养素的生理功能概括为:提供能量、构成和修补身体组织、调节生理功能。
尽管也强调调节功能,但只是认识到通过酶和激素的调节。
直到上世纪80 年代,才认识到营养素可以直接和独立地调控基因表达,这不仅对慢性病的营养防治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深入认识营养素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也有重要意义。
例如,通过脂肪酸对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发现脂肪酸不仅是供能物质和生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可通过细胞膜受体信号途径和转录因子活化途径调节基因表达等而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7]。
如今已发现膳食脂肪酸至少通过三种不同的机制调控基因表达:(1)作为类花生酸的前体物;(2)作为核受体的配体;(3)调控核内SREBP1c 的含量。
类花生酸是花生四烯酸的氧化产物,包括前列腺素、白三烯及血栓素。
花生四烯酸的代谢涉及到两种酶促途径: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途径和脂加氧酶(lipoxygenase)途径。
细胞膜上的磷脂在磷脂酶A2 的作用下产生花生四烯酸,后者在COX 或脂氧化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类花生酸。
这些类花生酸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类花生酸如前列腺素E2(PGE2)自细胞分泌后,在局部对靶细胞的胞浆膜相关性G蛋白关联受体(G-protein linkedreceptor,GPR)发挥作用。
(二)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为制订RNI 提供了新思路遗传学研究表明,不同人群甚至同一人群不同个体的DNA 存在一定差异。
DNA 结构的差异包括DNA序列差异和DNA 序列长度差异。
这种差异的实质是DNA 序列的某些碱基发生了突变。
当碱基突变发生在基因序列时,可产生一个基因的一种以上的不同形式(又称一个基因的不同基因型),且在人群中发生率超过1%时称为基因多态性[8]。
例如,维生素D 受体(VDR)基因由于碱基突变形成bb、BB、Bb 三种基因型,又如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由于碱基突变形成C/C、C/T、T/T 三种基因型。
如果与营养有关的基因存在多态性,就会对不同个体对营养素的吸收、代谢和利用产生影响,最终导致对营养素需求和耐受产生差异。
这对建立个性化的营养素需要量和膳食指导有重要意义[9]。
例如,已知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是同型半胱氨酸代谢中的关键酶之一。
1988 年,Kang等人发现MTHFR 的一种变种。
这种酶的活性和热稳定性都较低。
现已证实这种热不稳定性是由MTHFR基因第677 位的碱基由C→T 的突变,产生了C/C、C/T 和T/T 基因型,导致丙氨酸(ala)被缬氨酸(val)替代,并由此产生MTHFR 的三个表型,即Ala-Ala(野生型)、Ala-Vla(杂合型)、Vla-Vla (突变纯合型)所造成的。
后来许多实验室利用PCR 技术证明突变纯合型在正常人群中的出现率有5%~15%。
近年来又发现MTHFR 基因的突变形式不仅仅是677C→T 型,还有1298A→C 型等其它形式[10]。
MTHFR 基因的遗传变异体在叶酸水平较低时易造成中度的高半胱氨酸血症,这种遗传与营养的交互作用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管缺陷的危险性。
而实验和临床资料表明,大剂量叶酸补充可以增加体内5-甲基四氢叶酸生成,从而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神经管畸形儿童的出生率。
由此推断,就MTHFR 基因突变的个体而言,他们对叶酸的需求要高于普通人群。
(三)通过营养与遗传相互作用的研究加深了对营养与慢性病的认识大量证据显示,随着生活水平由贫穷到富裕,生活方式和日常饮食的改变影响了那些依靠营养环境因素表达的显性基因的遗传性。
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使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和癌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增加。
冠心病的发生与遗传和年龄有关。
研究者已经找到许多与调节血脂相关的基因,如果其中有一个基因发生突变,则血脂水平可能会受影响。
但是,研究发现:具有决定血脂升高遗传特征的人并不一定发生冠心病。
在研究中人们注意到,与此相关的冠心病在早先的几代人中较为少见。
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全世界冠心病的患病率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国家及过着西方生活方式的人群中,频率最高;在发展中国家的群体中,其频率通常很低。
美国的现时发病趋势也显示了环境因素的强大效应。
在20世纪中叶,冠心病的死亡率逐年增加,但通过营养教育引起人们对饮食的注意,冠心病的发病率又显著降低。
当移居者从低频率国家(如日本)移居到高频率地区(如美国)后,冠心病的发病率增高。
进一步研究认识到,个体遗传差异使得部分人对引起冠心病的某些环境因素(如饮食)更加易感,冠心病的发生是营养素与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膳食对血脂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可从基因转录到翻译后的修饰,人们对这些过程的细节还不清楚。
研究发现,肥胖的病因相当复杂,有明显的遗传性,并与饮食和运动量密切相关。
目前,已发现了近20 种与肥胖有关的基因,如瘦素基因、瘦素受体基因、神经肽Y 基因、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解偶联蛋白基因等。
肥胖基因(ob 基因)已在小鼠和人身上定位克隆,并发现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瘦素(leptin)是人们一直在寻找的控制体重的激素。
综上所述,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营养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促进了营养科学的发展,但就营养科学研究本身而言,仍要宏观与微观并举,既要不断将营养科学研究提高到分子水平,又要充分发挥宏观研究的优势,不断将营养科学研究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1] 孙长灏. 营养学发展的历史回顾及展望[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37):323-325[2] 赵法伋,郭俊生. 分子营养学概述[J].营养学报, (1) :1-3[3] 马向明,杨在宾,宋美玲.分子营养学研究进展[J].饲料研究,:13-17[4] 孙长颢.分子营养学(上)[J].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4,31(1) :1-5[5] 张勇.分子营养学在营养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390-393[6] 孙长颢.分子营养学(中)[J].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4,31(2) :65-72[7] 涂勇刚,曹正辉,葛长荣. 营养素调控与基因表达[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5:605-608[8] 吴国豪. 分子营养学的研究及进展.[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1:13-15[9] 孙长颢.分子营养学(下)[J].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4,31(3) :129-134[10] 孟宪梅.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营养学研究中的应用[J].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9(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