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更加灵动和精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数学课堂更加灵动和精彩

新课程的改革、新教材的全面实施已进行了几年,在这几年中,我和数学教师及学生们一起深切体验和感受着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全新的变化与气息,也经历了新课程改革从旧到新,从破走向立的阵痛,树立新理念,实践新方法,生活经验、生活情境已走进课堂,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式学习成为主流,一扫过去沉闷乏味的课堂气氛,课堂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探索中,我们从教学理念、教师角色、教学方式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学习、实践、探索入手,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教学认识与模式。

一、课堂教学的“发源地”:生活经验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其特点,凸显出生活经验是数学教学的“发源地”的理念。教材鲜明的体现出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数学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生活中到处存在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导入生活化,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之始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不等式时,用多媒体展示幼儿园小朋友坐跷跷板的情景,一高一低的,引出了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的兴趣。

设例生活化,提炼素材,感受数学。学生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学生的直接经验。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学生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数学教学中,我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借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讲述了有个人不讲究说话艺术,结果引起误会把好事办坏了,学生学习很投入,课后反思时觉得此问题情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练习生活化,加强操作,学以致用。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我们非常注意把课内外紧紧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了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时,我布置的作业是找一份本地地图,利用所学的知识,用不同的方法来确定学校的位置,通过作业,拓宽自己的视野,加深学生对自己家乡地理位置的了解,

感受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二、课堂教学的“培养皿”: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我把教学植根于一种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大胆探索,这样课堂频频闪烁出创造的火花。

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较少主动参与,较多被动接受;较少自我意识,较多依附教师。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我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实践证明,青少年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例如,在《图形的认识初步》教学中,我们发挥团结协作精神,从书籍网络等渠道收集了大量的素材,课堂上图文声并茂,双边活动非常热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实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传统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研究表明: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例如在讲解三视图时,我们用电脑制作了一系列三维图,把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做为知识的切入点,突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为教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课堂教学的“集体舞”:合作交流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导、授业、解惑,而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合作;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仅仅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更多的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

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更有丰富内容的思想,数学课堂教学上的合作交流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流。

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多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自主性也得到充分发挥。

尤其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时,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能够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

合作学习中的教师角色,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从“至高无上”的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来,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取学生中的信息,为有效调控做好充分准备。合作学习结束以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