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合集下载

多级时效对ZL114A 合金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

多级时效对ZL114A 合金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

0前言ZL114A 合金属于Al-Si 系铝合金,密度较低,强度较高,具有优良的铸造性能、机械性能、力学性能、抗腐蚀性能和焊接性能,已广泛应用于我国航空航天等领域。

随着航空航天领域不断发展,对ZL114A 合金的综合性能要求也不断提升。

为获得高强度、高塑性的ZL114A 合金,我国与国外学者在组织成分、铸造工艺、热处理工艺、改进及晶粒细化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1]。

在热处理工艺的研究和改进方面,闫峰等人研究了分级固溶对ZL114A 铝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发现采用分级固溶处理能有效地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2]。

李卫超等人研究了固溶温度和固溶时间对ZL114A 合金共晶硅形态的影响,发现固溶温度对共晶硅的粒化过程有很大的影响,提高固溶温度可以减少固溶时间[3]。

贺晓军等人研究了固溶温度、固溶时间、淬水水温、时效温度和时效时间等工艺参数对ZL114A 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4]。

本文在以上热处理工艺的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多级时效对ZL114A 合金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

1实验材料和方法1.1实验材料本实验研究的材料为ZL114合金,其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

表1ZL114A 合金的化学成分(质量分数/%)化学元素含量Si 7.10Mg 0.54Fe 0.12Ti 0.12Mn <0.1Al 余量其熔炼过程为:加料→熔化→搅拌→调整成分→精炼→变质→浇注。

熔炼原料由纯铝锭、ZL114合金回炉料(≤总量的30%)、中间合金、结晶硅和纯镁组成。

在浇注前的变质处理过程中加入了炉料重量的0.04%~0.05%的铝锶变质剂。

本实验中,未经热处理的铸态ZL114A 合金材料的抗拉强度为175.52MPa,伸长率1.9%,图1是铸态ZL114A 合金的显微组织。

图1铸态ZL114A合金显微组织多级时效对ZL114A 合金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全琪峰1,董立新1,刘力菱1,方华伟2(1.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都610031;2.重庆铁马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400050)摘要:研究了多级时效对ZL114A 合金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

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部学科评估院校排名

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部学科评估院校排名

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部学科评估院校排名本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中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单位共42个,本次参评34个;具有“博士点”授权的单位共35个,本次参评15个;还有10个具有“硕士一级”授权和10个具有“硕士点”授权的单位也参加了本次评估。

参评高校共69所。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技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航天、航空、信息、国防等高新技术进步的基础。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培养从事金属、无机非金属、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和电子封装技术领域的高级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为基础,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研究的学科。

该专业学生既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又具备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扎实基础,还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从业的适应面广,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在石油化工、高分子功能材料及特种复合材料领域从事科研、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的研究发展型复合人才。

专业内容:本专业以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为主干学科,学习高分子的分子设计、合成、结构与性能、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以及计算机的应用等现代科技和设计手段;强调对学生进行坚实的理论基础、创新的思维方法和熟练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主要课程:开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流变学、聚合物合成工艺、聚合物结构与性能表征、特种复合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等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

就业与深造:毕业生可在石化、航空航天、化工、轻工等领域相关科研、企业等部门从事高分子合成与应用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及管理等工作,也可进一步深造攻读研究生。

2007年,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和应届攻读研究生率合并达100%。

学制及授予学位: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水性阻尼涂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水性阻尼涂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阻尼 浆制备
: 二
图 1 附着 力 随丙烯 酸质 量分 数 变化 图
甩 电子天 平称 量一 定 的云母 粉 及碳 酸钙 粉 , 然
后将 其倒 人分 散砂 磨 机 中均匀 分散 , 待 分 散均 匀 后
图 1为 阻 尼 浆 体 系 中纯 丙 乳 液 质 量 分 数 从 3 5 %逐渐 增 加 至 5 0 %的过 程 中 , 阻尼 浆 涂层 附着 力
原料: 纯 丙 乳液 , 云母 粉 , 碳 酸钙 粉 , 玻璃 纤 维 ,
硅 溶胶
\ L / 、
.一 ,
设备: S D F 一 4 0 0分 散 砂 磨 机 , Q C j型漆 膜 冲击
器, P o s i T e s t A T — M 型漆膜 附着力 测试 仪, 电子 天平 。
取出. 放人 干 燥烧 杯 中待用 。称取 一定 量 的纯 丙 乳 液, 加 入分 散 砂 磨 机搅 拌 桶 , 后 称 取一 定 量 的玻 璃 纤 维加 入 搅 拌 桶 中 , 开始 搅 拌 , 待 纤维 在乳 液 中均 匀分散 后 , 逐 量加 入先 分散好 的云母碳 酸钙 混合 粉
的变 化趋 势 。 由图可 以看 出 , 随着 纯 丙乳 液 质量 分
低 振动 和 噪声 的 目的 , 而 阻尼 涂 料能 否 对 车体减 振
降噪有 持久 良好 的贡献 , 取决 于 涂料 能 否 与车壁 紧
密 持久 结合 。 以及涂 料 自身耐 外 力破 坏 的能 力 。 因
此, 研究 水性 阻尼 涂料 的力学 性能 显得 尤为必 要 。
1试 验
1 . 1试 验原 料设 备
冲 击 强度 测 试 的镀 锌 板 上,控 制漆 膜 厚度 在 2 m m

2006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基础真题

2006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基础真题
答:如图所示。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9 级研究生 梁树力制作 QQ:121695650 欢迎广大考生咨询交流
3、根据 Fe-Fe3C 相图,完成下列工作:(20 分) (1)画出 Fe-Fe3C 相图(可以忽略高温铁素体相变及包晶转变); (2)画出 40#钢(C%wt=0.4%,下同)从高温液态到室温的平衡冷却曲线(不考虑铁素体的溶解度变化), 并示意画出组织转变过程图; (3)说明 40#钢在室温下的平衡组织,给出每一种组织的成分,计算各组织的相对重量。 (4)说明 40#钢在室温下的平衡相,给出每一种相的成分,计算各相的相对重量。 解:(1)如图 a 所示。
附:CL=C0(1-x)k0-1 ; CS=k0C0(1-x)k0-1 x=Z/L 为已凝固的体积分数,CL , CS , C0 分别为液相、固相和合金的成分,k0 为平衡分配系数,k0=CS/CL。
解:(1) k 0
=
CS CL
=
25 56
C0=33% CS=25%
CS = (1 − x)k0 −1 k 0C0
ΔG = VΔGV+ AΔGA
ΔG
=
4 3
πr3ΔGV
+
4πr2ΔGA
(1)
令 dΔG = 0 ,可求得 r* = − 2ΔGA
dr
ΔGV
将 r*代入式(1)可求得
ΔG*
=
16πΔGA3 3(ΔGV )2
5、简述马氏体相变的特征,说明马氏体的回火过程中组织与性能的变化。(12 分) 答:马氏体相变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主要为前两点): (1)无扩散性。马氏体相变时无需原子的扩散,没有原子的混合与再混合过程。新相 M 与母相 A 的化学 成分完全相同。 (2)切变性,具体体现为: ①相变的协调一致性:A→M(FCC→BCC)。通过原子的整体协调运动(切变),晶体结构从 FCC 变成 BCC。 原子的移动距离小于原子间距。 ②表面浮凸效应。在经过抛光的表面,若发生马氏体转变,在切变时,将产生表面浮凸效应。这是由于点 阵形变在转变区域中产生形状改变。 ③惯习面。M 总是在母相的特定晶面上析出,伴随着 M 相变的切变,一般与此晶面平行,此晶面为基体 与 M 相所共有,称为惯习面。 ④新相与母相之间存在确定晶体学位向关系。两种著名的取向关系(钢的 M 转变),即 K-S 关系和西山关 系。实际材料的马氏体转变,一般与上述关系存在几度的偏差。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材料与表面工程研究所、教育部先进材料制备重点实验室简介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材料与表面工程研究所、教育部先进材料制备重点实验室简介
流体 力学 ( 力 学) 水 仪器 专 业性 强的特 点 , 织好 业 内专 家组 , 组 严把 质 量 关。并 在验 收 的 时候 , 必请 供 务 应 商提 供仪 器 出厂 时的实验 调试 报告和 购置 院校 实验 室现场 的实验 调试 报告 。如若 调试结 果不 符合 招 标 文件或合 同的技 术 要求 , 或者 结果 的可重 复性 差 , 应坚决 拒收 并予 以退换 。 则
近 期来 , 已有 不法厂 商仿 制 , 盗名 , 向院校 推销 。这 些仿 制产 品不仅 粗 制 滥造 , 实 验 的功 能 、 且 精度 均达不 到教 学要求 。有 的院校 购置 了这样 的仪 器 , 留之 无用 , 之 可 惜 , 了包 袱 。为 保 护 我校 的合 法 弃 成
权 益和使 扇 院校 的利益 , 严 正声 明如 下 : 特
1 .凡是 由浙江 大学研 制的 流体 力学 ( 力 学) 器 , 由浙江 大学水 工结构 与水 环境研 究所授 权 参 水 仪 均
加 经销 。 未经授 权 的 同类产 品均 非浙 江大 学研 制产 品 。
2 .任何 单位 或个人 不得侵 权 、 仿制 浙 江大 学的流体 力 学( 力学) 水 专利 仪 器 ;
关 于浙 江 大 学研 制 的流 体 力学 ( 力学 ) 器 的 产权 声 明 水 仪
由高等教 育 出版社 出版 的《 应用 流体 力 学实验》, 作者 毛根 海等 , 中所 列 实验 装置 , 是 浙江 大 学 书 均
毛根海教 授 率 队经 1 0余年 研发 的成 果 , 有全部 知识 产权 , 中 1 拥 其 2项专 利均在 专利 保护 期 内。
3 .任何 单位 或 个人 , 有 生产 、 如 推销 浙 江 大学专利仪 器 的仿制 品的行 为 , 于侵权 行 为 ; 属 4 .对 已经发 生侵权 的行 为 , 校将 追 究供 应 商、 造商及 相 关责任人 的法律 责任 ; 我 制 同 时, 我校也 郑重建 议 , 购置 院校在 招投标 或 签合 同 时, 重知 识 产权 , 重 产 品 的性价 比, 根据 注 注 并

211181374_羰基铁粉作为微波吸收材料的研究进展

211181374_羰基铁粉作为微波吸收材料的研究进展

第44卷 第9期 包 装 工 程2023年5月PACKAGING ENGINEERING ·129·收稿日期:2023−03−16作者简介:覃仁驰(2001—),男,本科生。

通信作者:孟凡彬(1985—),男,博士。

羰基铁粉作为微波吸收材料的研究进展覃仁驰,孟凡彬(西南交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都 610031)摘要:目的 介电损耗低、吸收带宽较窄、密度高等缺点制约着羰基铁粉(Carbonyl Iron Powder ,CIP )在吸波领域中的应用。

在CIP 材料的基础上,使用不同的改性方法,开发“轻、宽、强、薄”的CIP 微波吸收材料,实现对微波的高效吸收。

方法 综述近年来羰基铁粉作为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介绍和分析不同改性方法,如形貌改性、涂覆改性、复合改性等对羰基铁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

结论 CIP 作为微波吸收材料,可以通过不同改性方法来改善缺点,制备的复合材料更符合当下社会对吸波材料的需求,与传统CIP 材料相比,CIP 复合材料作为微波吸收剂,具有更大的潜力。

关键词:微波干扰;羰基铁粉;微波吸收材料;改性中图分类号:TB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63(2023)09-0129-08 DOI :10.19554/ki.1001-3563.2023.09.016Research Progress of Carbonyl Iron Powder as Microwave Absorbing MaterialQIN Ren-chi , MENG Fan-bin(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carbonyl iron powder (CIP) in wave absorption is restricted by its low dielectric loss, narrow absorption bandwidth, high density, and other shortcomings. The work aims to develop "light, wide, strong, thin" CIP microwave absorbing materials through different modification methods based on CIP materials, to effectively absorb microwav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using carbonyl iron powder as wave absorbing materials in recent years was review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modification methods, such as morphology modification, coating modification and composite modification, on the wave absorbing properties of carbonyl iron composites were introduced and analyzed. As a micro-wave absorbing material, CIP can be improved by different modification methods to ameliorate the shortcomings. The prepared composites are more in line with the current demand for wave absorbing material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CIP materials, CIP composites have greater potential as microwave absorbers.KEY WORDS: microwave interference; CIP; microwave absorbing materials; modification近年来,随着隐身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子电气设备等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这些技术带来的微波干扰和污染也越来越重视。

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部学科评估院校排名

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部学科评估院校排名

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部学科评估院校排名本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中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单位共42个,本次参评34个;具有“博士点”授权的单位共35个,本次参评15个;还有10个具有“硕士一级”授权和10个具有“硕士点”授权的单位也参加了本次评估。

参评高校共69所。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技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航天、航空、信息、国防等高新技术进步的基础。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培养从事金属、无机非金属、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和电子封装技术领域的高级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为基础,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研究的学科。

该专业学生既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又具备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扎实基础,还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从业的适应面广,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在石油化工、高分子功能材料及特种复合材料领域从事科研、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的研究发展型复合人才。

专业内容:本专业以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为主干学科,学习高分子的分子设计、合成、结构与性能、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以及计算机的应用等现代科技和设计手段;强调对学生进行坚实的理论基础、创新的思维方法和熟练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主要课程:开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流变学、聚合物合成工艺、聚合物结构与性能表征、特种复合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等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

就业与深造:毕业生可在石化、航空航天、化工、轻工等领域相关科研、企业等部门从事高分子合成与应用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及管理等工作,也可进一步深造攻读研究生。

2007年,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和应届攻读研究生率合并达100%。

学制及授予学位: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岗位绩效津贴分配办法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岗位绩效津贴分配办法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岗位绩效津贴分配办法(试行)为实现材料学院中长期发展目标,促进学院质量与涵发展,完善岗位分类管理与岗位聘用工作,充分调动各级各类岗位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依据学校新的岗位绩效津贴分配办法(西交校人[]号),结合我院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教案、科研及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在我院年岗位绩效津贴分配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补充和完善,特制定我院岗位绩效津贴分配办法及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一、分配办法制定原则:岗位绩效津贴以岗位分类及岗位聘用合同管理为基础,业绩贡献为导向,工作数量和质量并重;分配重心向教案、科研一线核心岗位倾斜。

二、岗位绩效津贴由基础绩效(岗位津贴)、奖励绩效(综合考核津贴、单项和特别奖励等)及数量绩效奖励三部分构成。

三、教案工作量由教务员计算,教师核对。

科研主管院长负责提供学校认定的全院到位科研经费清单(学校大财务),科研经费由项目主持人按照团队人员在项目中的贡献合理分配到其科研团队人员,经科研秘书统计整理后在全院公布。

四、各种科研经费当量计算办法:国家级乘,省部级乘,横向乘。

由于科研经费对计算科研工作量超岗时具有重要作用,请团队负责人实事按照团队人员在项目中的贡献合理分配到其科研团队人员,避免出现项目参与人员科研经费高于项目主持人员的情况。

五、为了促进学院全面发展,科研考核设立了系(室)修正因子,如表所示,计算科研经费及论文工作量时,根据各位教师所处系(室)选用。

专利折算论文时不可使用系(室)修正因子。

表系(室)修正因子系(室)统一。

六、我院教师科研成果(科研论文专利获奖著作)工作量的认定要求:(1)论文联系通讯作者单位为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或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论文只能由第一作者或者联系作者使用一次,不能转让。

(2)专利权人必须为西南交通大学。

专利可由排名前三的专利完成人中一人使用。

(3)科研经费为到西南交通大学大财务处帐上、由科研处认定归属材料学院的科研经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辉煌历程任重道远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80华诞纪念文集二零一一年十月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80华诞纪念文集目录一、院长致辞 (1)二、学院沿革 (3)三、学院简介 (5)四、学院历任领导及教职工名单 (6)五、学院杰出校友简介 (10)六、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事记 (19)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生名单 (37)八、结束语 (64)一、院长致辞2011年是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喜庆的一年。

在这一年,我们既迎来了学校的115周岁华诞,也迎来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80周年的生日。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有着深远的历史。

先辈在1905年设立了唐山路矿学堂矿业科,经过20多年的努力和力量蓄积,终于在1931年8月1日成立了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冶系。

今天,作为现任的材料学院院长,我万分地感慨于材料学科“二十年孕育,八十年建设”这一艰辛而又厚重的奋斗史。

在这不断发展壮大的80年里,材料学科一直秉承着优良的学术传统。

从矿冶工程到高速铁路关键材料,我们一直紧扣时代脉搏,密切瞄准和跟踪国家科技和经济建设领域对材料的迫切需求,通过扎实的工作和努力的创新,不断地创造了一个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80年来涌现了吴自良、姚桐斌、陈能宽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魏寿昆、周惠久、陈新民等16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

在这些杰出校友的引领下,脚踏实地、从严治学、刻苦创新的精神不断在学院的发展史中得以沉淀和传承。

作为学院院长,在回顾学院80年的漫漫征途时,我总是不断地被这种精神所感染和鼓舞。

昨天的唐山交大材料学科是足以令人感慨和钦佩的;而历经了80年的发展,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学科的今天也同样是令人自豪和振奋的。

虽然50年前由于院系调整,大部分骨干教师被抽调他校,但经过几代材料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到今天,我校材料学院建设成了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三个本科专业的办学格局;全院目前有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在职教职工96人,在校博士、硕士、本科学生1586人。

与此同时,学院在科研、教学及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也是捷报频传。

“十一五”以来,学院获得包括两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奖励1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40余项,发表论文1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0余篇(居全校各学院之首)。

科研项目覆盖了高铁与交通工程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国防及空间应用材料、环境保护材料、超导材料等领域。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了诞生在我院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式气压焊轨作业车并给予高度评价,该车已在全国铁路建设中被广泛推广;氧化锌晶须及其系列改性功能材料已在全国100多家企业获得商品化的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血管支架明显优于国内外现有同类产品。

多位学科带头人担任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学术组织主席职务,数十人次在国际会议上作邀请报告。

在教学方面,目前学院拥有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两门,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

在师资队伍培养方面,现有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3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8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省、市突出贡献专家4人,校“特聘教授”、“扬华之星”、“竢实之星”、“希望之星”12人,为学院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师资储备。

当然,作为材料学院院长,我也深知:材料学院在持续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我们目前正面临着一些发展中丞待克服的困难,例如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亟待强化,面向国际化办学有待突破,具有国际影响的领军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强。

但是,我也坚信,以我们历代材料人所留传的坚韧执着的精神和当代材料人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斗志,凭借我们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必将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阻力,继续书写材料学院更为辉煌的明天,将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材料学院。

最后,在这喜庆的节日里,我谨代表材料学院向所有西南交大材料人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在各自岗位上辛勤耕耘的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向积极参与和服务于校庆、院庆活动的材料学子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我更要借此机会,向曾经为材料学院的繁荣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前辈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谢意,向一直支持材料学院发展建设的历届校领导表示最诚挚的敬意和谢意,向多年以来支持和关心材料学院成长的各界朋友表示深深的感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11年10月29日二、学院沿革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896年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至今已有115年历史,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大学之一。

学校成立初期,只有铁路工程科,1906年学校在唐山复校时,开平矿务局和铁路局签订协议,由矿务局出资在学校设立矿科以培养矿业工程技术人员,因此学校更名为路矿学堂。

1908年,由于学校缺乏矿科师资,开平矿务局撤销合同,学校招收的矿科学生转入铁路工程科。

1912年1月1日起,我校开始由交通部管辖,材料工程未单独形成学科,而是涵盖于学校机械、冶金科中,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31年。

1930年,李书田教授出任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李书田院长以“本校前身乃路矿学堂,地处矿区”为由,力主恢复矿冶工程科,获铁道部、教育部批准。

于是,经过近一年的筹备,1931年8月1日,我院矿冶工程系正式成立。

这使我校从单一的土木学科发展成为多学科的工学院,这是学校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此,我校由“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更名为“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正是由于矿冶系的建立,我校聘请了冶金、采矿等学科的专家、教授来校执教,继而从我校走出大量冶金、材料界的著名学者、院士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因此,我们把材料学院的历史追溯到80年前矿冶工程系的成立。

抗日战争爆发后,唐山沦陷,我校师生被迫内迁。

分别在湖南湘潭、贵州平越(今福泉)、四川璧山等地办学,历尽艰难。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校迁回唐山。

1946年8月,教育部批准我校将矿冶系分为采矿工程系和冶金工程系,使学科专业进一步细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院和北京铁道管理学院(今北京交通大学)共同组建中国交通大学,我院更名为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后改名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1951年6月,北方交通大学校部决定北京铁道学院材料工程系划归我院,这是我院第一次建立材料工程系,但当时这个专业主要是培养材料管理方面的技术人员,从今天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定义上看,当时我院的冶金系与之联系更紧密。

1952年暑假,我国高等院校开始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我院冶金系、采矿系调往北京组建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和中国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

刚建立一年的材料工程系又被调回了北京铁道学院,我院仅保留了金材教研室负责为机械专业的学生讲授相关课程。

“文化大革命”中,我校搬迁到了四川峨眉,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学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经济的飞速发展,铁路行业急需材料工程技术人员,为了满足现场的需要,在许晋堃教授的带领下,我校金材教研室的老师们自1976年起便开始积极着手恢复招生,并通过“先招研究生、后招本科生”的审时度势的决策,最终于1979年恢复招收了四名金材专业的研究生,这也为建立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做了师资准备。

接着在1981年招收了首批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本科生。

在连续招收了四届本科生的基础上,1985年6月,经学校批准,我校恢复了材料工程系。

在王元良老师的带领和相关老师的大力筹建下,在原金材专业的基础上新增了焊接专业。

1989年,由于学校学科调整和重组的需要,我系建材教研室被调整到了土木工程学院,为学校的学科发展和建设作出了贡献。

2001年,材料工程系迎来了70岁生日,也迎来了建设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机遇,在这一年,我们撤系建院,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并随之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发展,于2004年获批成立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0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同年,学院根据学校统一部署和发展的需要,设立了金属材料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系、材料加工系和高分子材料教研室,形成了“三系一室”的格局。

三、学院简介西南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115年建校历史、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和特色“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31年的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我校原名)矿冶系。

1952年院系调整时,采矿系、冶金系和材料系调往他校。

1979年西南交通大学恢复组建了材料学科,1985年成立材料工程系,2001年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80年来,学院孕育了一大批卓有建树的材料学科专业人才,包括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16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目前,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3个本科专业;共有教职员工96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双聘)、教授23名、博士生导师21名,高级职称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72%;在校本科生1174人、硕士生327人、博士生85人。

依托学院建立了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人工器官表面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低维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先进焊接技术与表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研究领域涉及生物材料及其表面改性、功能高分子与复合材料、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高速铁路关键材料、表面工程及生态环境材料等。

“十一五”以来,承担国家“973”课题、“863”项目、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基金、国防基础科研项目、新世纪人才基金等科研项目100余项,科研经费约4000万元,发表SCI 检索收录论文400余篇,主持国际会议两次,鉴定成果及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其中主持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获得发明专利40多项,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

其中,表面改性的新型心血管植入器械、纳米抗菌与环境净化材料、新型焊接技术等实现了产业化或成果转化。

四、学院历任领导及教职工名单(1985年恢复建系以来)1、中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系)历任党组织领导2、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系)历任行政领导3、学院机构设置及人员(含退休)分布(按职称、姓氏音序排列)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冷永祥副主任:卢晓英党支部书记:孙鸿陈俊英冯波黄楠冷永祥李孝红屈树新万国江王进汪建新翁杰杨苹永远周绍兵段可鲁雄卢晓英赵安莎赵元聪常向荣景凤娟姜崇喜沈如孙鸿游天雪熊开琴周杰周红平魏焰邓维礼智伟金属材料工程系主任:戴光泽副主任:楚珑晟党支部书记:戴光泽葛昌纯戴光泽黄泽文杨川楚珑晟韩靖刘捍卫胥永刚朱德贵黄兴民刘力菱孙红亮徐轶易锦张鲲赵君文董立新高国庆刘志农崔国栋王良辉材料加工系主任:陈辉副主任:刘拥军党支部书记:刘拥军陈辉戴虹吕其兵权高峰陈鹏兰强骆德阳潘厚宏张英波周友龙苟国庆李达刘拥军谭克利周世恒陈明鸣方培泉刘艳吉华高分子材料教研室主任:王勇党支部书记:王勇王勇周祚万陈晓浪范希梅胡书春吕军姜曼黄婷杨静晖张继红张楠分析测试中心主任:黄楠(兼)副主任:屈树新(兼)姜崇喜(兼)沈如(兼)张继红(兼)李智敏周红平(兼)院机关办公室主任:刘庆利党支部书记:邱慧冯建国戈满寿何莉萍黄忠臣刘庆利邱慧陈慧清李雪刘晓卢怡帆王婉李雪梅胡珂李涛退休陈元儒雷斌隆刘世楷陶佑卿王一戎王元良吴大兴车小莉胡久富旷太文李兴中王凯王钧石肖允发赵素洁方健付淑珍邱斌武五、学院杰出校友简介在西南交通大学长达115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的学生遍及海内外,可谓人才辈出,群星灿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