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作品胭脂扣赏析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盘点那些凄美朦胧的爱情故事舞蹈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盘点那些凄美朦胧的爱
情故事舞蹈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烟雨西泠》编导:张云峰舞者:王亚彬《烟雨西泠》讲的是一代名妓苏小小的故事,因为苏小小死于西泠桥畔,所以整个舞蹈中王亚彬饰演的是一个美丽的灵魂。
开始的时候是痛苦、孤独的行走于阴间,当美丽的二胡声响起时,苏小小回忆起了往昔爱情的甜蜜,慢慢的是悲剧的开始,压抑,不舍、哀怨,当病魔袭来的时候,又是挣扎、无助,最后带着美丽的梦想含恨而去。
《胭脂扣》编导:张云峰舞者:刘岩舞蹈《胭脂扣》是根据电影情节创作的,获得第6届全国舞蹈大赛金奖。
它是一个长达7分钟的独舞,刻画了一个无助、有情的女人凄苦哀怨的悲剧命运。
该舞蹈把现在与过去、回忆与联想、幻觉和现实巧妙地组接在一起,带给观众独特的视觉和心灵冲击。
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塘西妓女如花、如梦、如幻的爱情,若即若离的过去,用肢体语言诉说得淋漓尽致,仿佛旧日繁华、缱绻西塘,半个世纪前的一场悲情旧梦就在眼前。
《家蔰桨姐》编导:梁群舞者:殷硕舞蹈作品《家蔰桨姐》以文学文本为基点,以肢体动态塑造和表现文学名著《家》中梅表姐的人物形象,再现了黑暗牢笼般的封建社会,在一堵不可逾越的高墙下,梅表姐的懦弱与无奈、痛苦与思念交织缠绵于舞蹈之中,塑造出旧社会中多愁善感、凄凉懦弱的女性形象,从侧面折射出旧中国女性命运凄凉。
舞蹈鉴赏1

舞蹈鉴赏期末作业——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汉语言文学三班陈梅芳20082410301 一、分析作品(1)作品名称:《胭脂扣》表现形式:独舞舞蹈种类:民族舞作品鉴赏分析:《胭脂扣》是由北京舞蹈学院青年教师张云峰根据同名小说《胭脂扣》改编而来,由北京舞蹈学院刘岩同学进行表演。
刘岩表演的舞蹈《胭脂扣》以富有特色的舞蹈动作,刻画出一个挣扎在生活与感情中的风尘女子的形象,内心的酸楚、压抑与激情都掩盖在红粉胭脂之中。
欢场女子如花与富家子弟十二少因父母百般阻挠,相约吞鸦片赴死。
但故事并未在此结束,在阴间等十二少五十年的如花一直没有等到郎君,于是决定到阳间来寻找他。
原来当初十二少未曾如誓相随,她从未想过她倾心的付出,最终结果却是“谁知负心,恩爱成灰”。
如花放下胭脂扣,决然离去。
该舞蹈把一个烟花女子在风月场上的一颦一笑与压抑以及全身心投入去爱后共赴生死的无怨无悔、死后望眼欲穿的企盼心态刻画得十分传神,整个舞蹈充斥着哀怨缠绵的气息,强调了这段悲剧性情缘的凄切情愫,诠释出一个女人对爱的独白。
舞蹈的情感表达,需要表演者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刘岩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在舞蹈《胭脂扣》中,开场刘岩穿着一身火红的旗袍伴着轻快的音乐欢快地跑着,尽情的展示着自己的喜悦之情,把她与十二少的爱情的甜蜜邂逅演绎得淋漓精致。
然而就是这样一段浪漫的风花雪月却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女子要接受与所爱的人阴阳相隔是一件多么令人悲痛的事情。
因此,伴随着音乐节奏的变换,刘岩动作也变得有些沉重与迟缓,而在此同时情人对自己不离不弃,她感到自己虽受到很多委屈但是为爱情的付出是值得的。
突然,音乐一转,音乐一转,那短促而有力的音乐暗示女子的抗争达到高潮,然后,音乐又一转,暗示女子的抗争取得胜利,然而胜利并没有带给她应有的喜悦,那凄美哀怨的音乐预示了她们的爱情终究是敌不过世俗,最终在苍白的生活中结束。
在舞蹈的最后,一曲百转千回的《客途秋恨》响起,似乎在向世人讲述一个女子那段悲戚万分的爱情故事。
舞蹈胭脂扣观后感

舞蹈胭脂扣观后感《舞蹈胭脂扣》观后感《舞蹈胭脂扣》是一部由中国优秀编剧创作的话剧作品,该剧以胭脂扣为背景,通过舞蹈和音乐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宫廷生活与爱情故事。
我有幸观看了这场精彩的演出,深受触动。
以下是我的观后感。
首先,该剧在舞蹈表演方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舞蹈演员们优雅动人的舞姿和精湛的技巧,让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宫廷的盛世之中。
他们身着华丽的服装,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将人们带入一个优美的梦境。
舞蹈中融入了中国传统舞蹈元素,如扇子舞、绸缎舞等,使整个演出更具民族特色。
通过身体语言的表达,舞者们将剧情和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
其次,剧中的音乐也是该剧的亮点之一。
音乐伴随着舞蹈的起伏和变化,为整个表演注入了动力和情感。
剧中的音乐风格多样,既有宫廷乐曲的庄重和典雅,又有轻松愉悦的旋律,让观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也能随着音乐的流淌,沉浸在剧情中。
音乐对于舞蹈的衬托和点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整个演出更加具有感染力和魅力。
此外,剧中的角色形象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胭脂扣作为剧中的主人公,勇敢、坚持、追求真爱的形象深深吸引着观众。
她不愿意顺从命运的安排,勇敢地追寻自己的幸福。
她敢于挑战传统观念,不拘一格地生活着,她的坚定和善良让观众为之动容。
此外,剧中还有一些次要角色,他们个性鲜明,生动活泼,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不少趣味和喜剧效果。
剧中的情节发展也异常紧凑有趣。
从一开始的胭脂扣在宫廷中的命运之旅,到她与心上人相识相知,再到最后的幸福结局,每个环节都紧扣主线,让观众时刻保持紧张的观看状态。
剧情中穿插了一些悬念和戏剧冲突,给观众带来了不少惊喜和快乐。
综上所述,《舞蹈胭脂扣》是一部舞蹈和音乐相结合的优秀话剧作品,通过优雅动人的舞蹈、多样化的音乐和紧凑有趣的情节,将观众带入一个美丽的宫廷世界,让人享受到了艺术的魅力。
通过该剧,我不仅欣赏到了优秀的表演,也对中国古代的宫廷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对剧中的演员们和创作团队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和敬意,相信他们会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让观众们享受到更多美的享受。
舞蹈作品《胭脂扣》的创作思维探析

73舞蹈艺术SONG OF YELLOW RIVER / 122020舞蹈作品《胭脂扣》的创作灵感便是香港电影《胭脂扣》,舞蹈家刘岩在表现该舞蹈时,将古典舞元素充分融合在现代舞的编创过程之中,这种跨越物种的表现形式与创作方式,为整个舞蹈带来了极为动人的魅力。
本文的主要内容便是对其创作思维进行分析,从动机、技法与环境三个角度着重探究其艺术性。
一、舞蹈作品《胭脂扣》简介舞蹈作品《胭脂扣》是著名舞蹈家刘岩女士的作品,也是第六届全国舞蹈大赛的金奖作品。
《胭脂扣》是一个长达七分钟的单人舞舞蹈作品,刻画了一个无助、有情的女人在纷乱复杂的社会中最终成为行尸走肉的悲剧故事。
刘岩本身对于这个人物形象的情感以及内心把握的极为精准,她的舞蹈动作也和人物风尘女子的身份极为契合,她也在刻画人物的同时,将其中蕴含的情感利用肢体动作传达给了观众,使这个有深度的人物栩栩如生的出现在了舞台之上。
该舞蹈主要塑造了“如花”这个风尘女子的人物形象,整个舞蹈动作将“如花”的回忆、对十二少以及爱情的憧憬、最终绝望的现实紧密连接,为观众带来极为震撼的视觉享受与心灵冲击。
二、舞蹈作品《胭脂扣》的创作思维(一)动机动机是指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情时的心理状态与思想意愿,而舞蹈的创作动机本身便来自己自然、来自于生活,来自与人世间的角角落落。
编导人员在对自然或生活中的某一物品、现象进行观察后发觉自身心理上的失衡,为了追求内在平衡而产生了创作的动力,一般情况下,舞蹈的创作动机便是编导本身,当然,有时也存在例外,而舞蹈作品《胭脂扣》便是例外之一。
从动机的角度对舞蹈作品《胭脂扣》进行分析,我们能够发现,该舞蹈本身的动机性显得较为模糊。
这个舞蹈之所以会被纳入到创编进程之中,主要是因为舞蹈家刘岩为了参加比赛而找到了我国著名的舞蹈编导老师张云峰先生,在经过两人的商讨磨合与演员的刺激下,最终呈现出了这样一份美丽的答案。
这个例子说明,舞蹈创作的思维方式会受到外在动机的影响,最终将其转化成为内在动机,而间接的创作起因也会逐渐转化成为直接原因。
舞蹈《胭脂扣》随想

《胭脂扣》随想经典永远禁得起反复。
已经不知是第几次看《胭脂扣》了,每一次都能深深的陷入其中。
舞蹈《胭脂扣》是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电影讲述了如花与十二少五十年难断的人鬼情缘。
而舞蹈《胭脂扣》,则仅仅用短短的5分钟,抽象的描绘出了女主角如花,五十年的爱恨情仇。
每当音乐声响起,我便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那个上海。
一位身着红色旗袍,穿梭于人群之中的风尘女子焦急的寻找着什么。
编导善于运用细节表达情感,舞者内心的焦虑不安,彷徨痛苦,通过半脚尖上的快速行走得以表现;一个手袋掉落的细小动作,足以看出人物内心的失落;舞者时而嗤笑,时而又似要哭了出来,如此多变的表情动作,正体现了一个在阴间等待了五十年的痴情女子,内心的波澜。
一束追光打下,突然音乐一转,将观众包裹在了一种阴冷黑暗的氛围之中。
这一段,舞者充分展现自己身体的柔韧性,以及她特有的腿功,令观众不由为之鼓掌。
这一点也正是这个舞蹈的成功所在,这样长时间的控腿,并不令人感觉尴尬,而是配合了舞蹈情节的需要,恰当的体现出了人物的性格,表现出女主角对待爱情的那份坚定。
音乐再次转变,收音机中传出的女声令观众感觉分外的凄美…“蝴蝶儿飞去,心亦不在。
凄清长夜谁来,拭泪满腮。
是贪点儿依赖,贪一点儿爱。
旧缘该了难了,换满心哀……”最后,编导安排舞者鲜有舞台的调度,只是孤零零的一人,站在一个光圈之中,满眼的无奈。
那是对爱情的无奈,是对自己等待了五十年的爱情的一种嘲讽,她不愿再等下去了,她看清了,也最终明白了,爱情的背后就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最后舞者头用力后仰,胸腰半下,脚跟踮起,只有手臂的少许动作。
这一画面一直令我印象深刻,像一幅油画一般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脑海之中,却一直说不出其中到底有什么玄妙之处。
后来同学说起,感觉这画面像一个悬挂着的无头女尸,看到便不觉为之一震。
我这才顿悟,我想编导是想借此表达对旧社会残酷的现实有着种种不满,对旧制度压迫人权愤愤不平,以及,女主角如花为爱心死的那片苍凉。
从舞蹈《胭脂扣》看香港作家李碧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从舞蹈《胭脂扣》看香港作家李碧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摘要:李碧华的作品风格诡异,与传统的文化所传达的思想相悖。
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经常借古讽今,我们从舞蹈作品《胭脂扣》的背景故事、创作过程、音乐特点以及动作设计等方面来分析香港作家李碧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揭示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去探究女性的爱情和命运。
关键词:李碧华;女性形象;舞蹈形象;肢体语言;一、舞蹈《胭脂扣》的背景故事舞蹈《胭脂扣》是由北京舞蹈学院青年编导家张云峰根据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同名小说作品改编而成的一个长达七分钟的女子独舞,这个故事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香港,在“倚红楼”有一位容貌姣好的风尘女子如花,让许多男士都一见倾心,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但是如花身为风尘女子,却也有自己的骄傲,她渴望真挚的爱情,直到一天他遇见了十二少的陈振邦,他们一见钟情,坠入爱河,从此十二少便日日买醉,眷恋如花,如花也钟情于十二少,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他和十二少的感情并不获得父母的支持,更因为十二少出身于名门,双方的家庭地位身份悬殊,如花与十二少的感情受到陈家父母的百般阻挠,如花却鼓起勇气到陈家恳求但却被认为是“邪花入宅”。
无奈之下,二人私定终身。
后因为种种原因,他们为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此吞食鸦片殉情,但不曾想十二少途中退缩,被救了起来,在阴间的如花迟迟不见十二少的踪影便重返人间寻找十二少,但是时过境迁,但是现在已经是五十年之后,如花不知如何才能找到昔日的恋人十二少,最后因为机缘巧合认识了报社的记者,通过报社记者以及他女朋友的帮助,如花历经了各种磨难终于见到已经年老贫苦的爱人十二少。
舞者刘岩将如花的喜怒哀乐五味杂陈的风尘女子形象生动的展现给观众们,将传统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相悖。
整个舞蹈从女性角度出发,讲述了女主如花爱而不得最终放弃的内心世界,探究了旧时代女性的爱情和命运。
如花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探究旧时代女性的爱情和命运。
二、李碧华作品的特点李碧华的作品风格诡异,与传统的文化所传达的思想相悖。
试论舞蹈中人物形象独特性的把握

试论舞蹈中人物形象独特性的把握作者:陈秋月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7期摘要:古往今来,舞蹈一直存在于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是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民族文化的象征。
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不管它过去多久,总能让人产生共鸣而久久不忘。
人物形象在舞蹈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本篇论文从舞蹈中人物形象独特性的角度来分析舞蹈作品,分析优秀的舞蹈作品,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做到让人过目不忘的。
通过对舞蹈《胭脂扣》、《日出》、《醉狐》、《翠狐》,这四个舞蹈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从编导立意、情节发展以及人物形象独特性的特点分析,得出对人物形象独特性的把握的思考,分别是社会背景与社会身份、特殊心理的表现、特定情境的刻画以及举止特点的挖掘。
关键词:独特性;人物形象;举止特点一、引言当今社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舞蹈作品,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同类型的舞蹈,如:抗战题材的舞蹈、宫女题材的舞蹈、风尘女子题材的舞蹈等等,比比皆是。
这样的舞蹈不断出现在观众的视野里,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没有新意,感觉不过是上一个作品的复制品罢了。
到底什么样的舞蹈才是让人过目不忘,还会余味回甘呢?舞蹈语言的独特性是在创作中需要好好把握的。
而在以人物刻画为主的作品中,人物形象独特性的把握是舞蹈语言独特性形成的关键,只有这样才会让观众记忆犹新。
本篇论文就人物形象独特性的把握来分析如何将一个舞蹈作品编创得恰到好处。
二、作品《胭脂扣》与《日出》的人物形象独特性的把握(一)《胭脂扣》人物形象介绍与分析《胭脂扣》,描写了一个以“爱”和“背叛”为主题的故事,50年前,香港石塘名妓如花与富家子弟陈振邦两情相悦。
陈家乃名门望族,不接受如花为媳,两人在贫困交加中吞鸦片自杀,并相约不离不弃。
奈何如花久等陈振邦不至,便重返阳间寻觅,这才知晓50年前振邦没有自杀,背弃了爱的承诺······一个七分钟的舞蹈,刻画了一个女人,一个无助却有情有义的女人的悲剧命运,刻画了一个挣扎在生活与感情中的风尘女子的形象。
中国藏族民间舞蹈

中国藏族民间舞蹈《牛背摇篮》——中国藏族三人舞编导:苏自红、色尕 首演于1997年获奖情况:1997年获第七届“孔雀杯”少数民族舞蹈比赛大奖;1998年获首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作品银奖。
背景资料:舞蹈以西藏“卓”的舞蹈语汇为基础,通过展示姑娘与牦牛这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情景,从而表现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以及这个民族独特的生存状态、生活情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蒙古族民间舞蹈《蒙古人》——中国蒙古族女子独舞编导:巴图、敖登格日勒表演者:敖登格日勒 首演:1993年北京音乐:腾格尔敖登格日勒敖登格日勒,1957年生于内蒙古,蒙古族。
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系,一级演员,曾经主演舞剧《达那巴拉》、《蒙古源流》等。
曾举办个人舞蹈晚会,曾获得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舞蹈比赛表演一等奖、创作一等奖,第四届全国“桃李杯” 舞蹈比赛优秀剧目奖、园丁奖。
《蒙古人》即其代表作。
中国傣族民间舞蹈《雀之灵》——中国傣族舞女子独舞编导及表演:杨丽萍 首演:1986年获奖情况:1986年在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表演一等奖;1994年获“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像奖。
杨丽萍:云南大理人,白族。
从小受到云南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熏陶,表现出良好的舞蹈天赋。
1979年在全国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活动中,在大型舞剧《召树屯与楠木诺娜》中扮演孔雀公主获得表演一等奖。
1986年演出《雀之灵》获得成功后声誉鹊起,先后多次去泰国、新加坡、缅甸、菲律宾等国访问演出,受到广泛欢迎。
后又演出了“杨丽萍舞蹈晚会”,作品有:《雀之灵》、《猎中情》、《雨丝》、《火》等。
第二节 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这一舞种的定名,是欧阳予倩先生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后得到舞蹈界人士的认同并广为流传,最后被确定。
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1、圆形的艺术2、形神兼备的艺术3、刚柔相济的艺术中国古典舞女子群舞《踏歌》编导:孙颖孙颖长期从事中国古典舞的研究和教学,曾执教于北京舞蹈学院史论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舞蹈作品《胭脂扣》赏析摘要:舞蹈作品《胭脂扣》是一个长达7分钟的女子独舞,由北京舞蹈学院青年教师张云峰根据同名小说《胭脂扣》改编创作而成的,由北京舞蹈学院著名女演员刘岩进行表演,荣获第六届全国舞蹈大赛金奖。
此作品是以一个旧社会中的一名烟花女子一生生活为题材并采用了新的创作理念与手法的民族舞作品,刻画了一个无助、有情的女人凄苦哀怨的悲剧命运。
该舞蹈把现在与过去、回忆与联想、幻觉和现实巧妙地组接在一起,带给观众独特的视觉和心灵冲击。
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塘西妓女如花、如梦、如幻的爱情,若即若离的过去,用肢体语言诉说得淋漓尽致,仿佛旧日繁华、缱绻西塘,半个世纪前的一场悲情旧梦就在眼前。
关键词:《胭脂扣》悲民族舞蹈一、背景故事刘岩表演的舞蹈《胭脂扣》以富有特色的舞蹈动作,刻画出一个挣扎在生活与感情中的风尘女子的形象,内心的酸楚、压抑与激情都掩盖在红粉胭脂之中。
欢场女子如花与富家子弟十二少相濡以沫,但应其二人身份地位悬殊,遭到陈家父母百般阻挠,两人同居时以胭脂匣定情,相约吞鸦片殉情,故事并未在此结束,在阴间等十二少五十年的如花一直没有等到郎君,于是决定到阳间来寻找他。
原来当初十二少未曾如誓相随,她从未想过她倾心的付出,最终结果却是“谁知负心,恩爱成灰”。
如花放下胭脂扣,伤心的回阴间转世去了...二、舞蹈作品《胭脂扣》结构特点。
舞舞蹈《胭脂扣》是情绪舞,三段体结构。
《胭脂扣》第一段舞蹈表现出女主人的乱世浮华与忧郁人生。
在跳跃的3/4拍音乐中,一位神情忧郁、衣着大红色旗袍的艳丽女子踏着音乐的节拍姗姗走来,她左手挽包,右手急不可耐地擦着额头上的香汗从舞台的四点走出,在舞台上绕场走“Z”字形,停在舞台七点上原地造型。
既而大胆夸张地运用迈步和旋转等动作,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风尘女子在乱世浮华中的生活状态。
《胭脂扣》第二段舞蹈表现出世态炎凉和女主人公的生活窘迫及其与命运抗争的顽强意志,这段为舞蹈高潮部分。
舞者在钢琴与小提琴沉重的演奏声中,一次次快速旋转和身体剧烈的颤动,用高难度的控腿和下后腰,舞出了对生活窘境的恐惧和挣扎,最后二人选择了双双殉情。
《胭脂扣》第三段舞蹈是结束段,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生活的失望与悲伤,钢琴声之后,又是音乐的变化,一段流行于当时的爱情歌曲《葬心》响起。
舞者用伸手期盼和凝视远方的造型,以表现她回到阳间寻找到爱人的场面。
最后,以一个快步上前追赶和抚胸下胸腰的动作,表达出她无限的遗恨和悲伤,舞蹈结束在在一个“见人不见头”的独特站立姿势造型上。
三、舞蹈主题突出了“悲”的情绪表现在舞蹈独特的民族舞与当代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舞蹈强烈的音律情感变化、舞蹈夸张的行走动作、舞蹈强—弱—弱的音乐变化及舞蹈着装的旗袍服装等方面。
通过这样新的创编方式和表演形式使舞蹈《胭脂扣》始终贯穿着其中的主题“悲”,有意淡化故事中的叙事性情节,突出抒情性舞蹈的形式美,力图将传统民族舞蹈和当代舞形式挖掘到极致。
创作中在展示传统民族舞动作特点的同时,也融入了许多现当代建构的民族民间新舞蹈动态语汇。
该舞蹈在追求展示民族传统舞蹈语汇动作形式美的同时,也不忘它的时代走向与现代情感的表达。
例如《胭脂扣》舞蹈中大部分动作都是由在“寻找中的行走”这一动作基本舞步基础上衍变和发展而来的,打破了民族舞蹈动作的形态模式,把比民族舞更自由、连贯、始料不及的动作穿插在舞蹈里面,这更有利于表明女主人公对生活的顽强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又如,在舞蹈高潮女主人公痛苦矛盾的时刻,当代舞的“手舞”与“足蹈”已经是一种必须使用的言说方式,舞者用剧烈的身体颤动和脚下“欲乱不能”的步伐来表现她的痛苦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了观众对“悲”的理解。
这样的舞蹈风格表现形式,更准确、生动、通俗地表现出了舞蹈的悲伤情感。
开始是一段以小提琴为主旋律、大、中提琴三重奏的四三拍和谐混音,小提琴的旋律优美清晰悠长低音符旋律真的让人有一种撩动心弦的感觉,挑动起人们心底的忧伤。
舞者身着酒红旗袍,盘着高高的盘发,玉步轻盈行色匆匆优雅碎步出场,仿佛一直在寻找和追赶那飘渺的爱情。
随着音乐,女主角在诡异的暗红夹杂这桃色的烟幕里穿插,表情时而欣喜时而忧伤,前半场的主题一直是在迷茫中寻找同时夹杂着对以往爱情的回忆。
到中段钢琴响起,仿佛是回忆生前服毒自杀的场景,场景在女主角脑海中一遍遍回放,死亡的瞬间以及为何死亡牢牢得印在这个女鬼的脑海里。
如果到了这个阶段观众还没有看出女鬼是在奈何桥边时那就真的没水平了,整个场景分明就是女鬼在奈何桥徘徊不忍上桥的场景。
最后也是最为精彩的,一段30年代版葬心响起,生死两重天的时刻,这熟悉的旋律让女子回忆起当年自己的爱情甜蜜往事,同时这段音乐也是对这个红尘之花的悲剧写照,“蝴蝶儿飞去,心已不再,凄清长夜谁来,拭泪满腮~”当她慢慢地惊醒,彻底失望,黯然回转准备上桥,然而走了几步她仍然不甘心,仍然抱着一丝希望,最后一个猛地回身右脚上步,向前急追几步定格,右手伸向空中却抓不到够不着她想要的爱情,终于,最后一只右手无力地垂了下来,整个场面再次定格,灯光慢慢减弱。
四、舞蹈《胭脂扣》的音乐及动作特点(一)舞蹈《胭脂扣》的音乐特点舞蹈《胭脂扣》是一个三段体结构的情绪舞,为A—B—C的结构。
这个作品的音乐部分和舞蹈部分都是建筑在“同构”的节奏之上的。
正是通过音乐节奏,把空间运行的舞蹈和时间里流淌的旋律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
这三个段落都选择不同的音乐做背景。
第一段是选自《花样年华》,这首曲子的特点是3/4拍,节奏明显富有“强—弱—弱”感觉,令舞蹈中的动作更加流畅,也能将一个风尘女子的娇媚和万千风情衬托得淋漓尽致,反映女主人公对生活的无比渴望。
第二段是选自一段钢琴与小提琴演奏的音乐,通过开始的几个钢琴和弦强音,表现女主人公的命运开始转变,过去的繁华只是过眼云烟了,生活开始变得窘迫和残酷。
最后通过一连串的钢琴爬音来表现如花与陈振邦双双选择殉情后,女主人公在黄泉焦急地寻找和等候爱人的场面。
第三段是选自歌曲《葬心》,这是一首流行于20世纪30年代的凄美爱情歌曲,歌曲的特点是带有浓厚的忧伤,能够把观众的情绪也一起带入30年代。
三段不同的音乐都有不同的节奏,节奏又直接制约着舞蹈的体动节奏。
但体动节奏并不一定直接对应音乐节奏,有时通过错位形成一种节奏落差;有时则身体各部的节奏在一种“交响”中达到和谐。
此作品是一个抒情性的舞蹈,表达女主人公的悲伤,要求舞者具有“表现力”,“表现力”与情感相关,但情感的变化其实是由体态节奏的改变来体现的。
(二)舞蹈《胭脂扣》的动作特点舞蹈《胭脂扣》中动作特点包括三种基本形态。
1.表情性动作(亦称抒情性动作),这类动作主要功能是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描述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动作特点具有一定的类型性、概括性和抽象性,“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它只能表达、描述人物的情绪、感情状态,而不能说明人物有什么样的行为目的。
2.表意性动作(亦称叙事性动作),这类动作是展示人物行为目的和事件具体内容的动作,具有模拟性和再现性的特点,具有现实生活中生活动作的明显痕迹。
3.装饰性动作(亦称陪衬性动作),这类动作是一种辅助性动作,类似于音乐中乐曲的伴奏部分或装饰音,在舞蹈中起烘托气氛、装饰陪衬、连接转换等作用。
舞蹈《胭脂扣》中的动作一反传统舞蹈的动作形态模式,大胆开掘,创造出更加挺拔、舒展、奔放的舞蹈动作,并在舞蹈中融入了一些非民族舞的元素。
舞蹈动作特点追求简洁、舒展、对比、匀称、衬托、连贯、变化,舞蹈中更多的是让人始料不及的动作衔接转换,让人感觉是在节奏启发下,自由地产生舞蹈动作。
其中通过简单又极富有表现力的“寻找中的行走”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
舞蹈中大量运用到的旋转也有别于以往旋转的标准模式,而是在里面加入了夸张的踢腿、甩手和跳跃等动作,从而让观众透过舞蹈看到剧中女主人公真实的内心宣泄。
舞蹈的高潮中,舞者用高难度的控腿动作造型亮相,恰恰是塑造人物的特殊手段,造型亮相的静正是“静中寓动”,带给观众对人物、情节的无限丰富的联想。
这样的表演不仅增强了作品艺术感染力,也为观众提供了新的审美视野。
三、舞蹈情感特点在舞蹈《胭脂扣》中,开场舞者穿着一身火红旗袍伴着轻快的音乐欢快地跑着,尽情的展示着自己的喜悦之情,把她与男主人公的爱情的甜蜜邂逅演绎得淋漓精致。
然而就是这样一段浪漫的风花雪月却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女子要接受与所爱的人阴阳相隔是一件多么令人悲痛的事情。
因此,伴随着音乐节奏的变换,舞者刘岩动作也变得有些沉重与迟缓,而在此同时情人对自己不离不弃,她感到自己虽受到很多委屈但是为爱情的付出是值得的。
突然,音乐一转,音乐一转,那短促而有力的音乐暗示女子的抗争达到高潮,然后,音乐又一转,暗示女子的抗争取得胜利,然而胜利并没有带给她应有的喜悦,那凄美哀怨的音乐预示了她们的爱情终究是敌不过世俗,最终在苍白的生活中结束。
在舞蹈的最后,一曲百转千回的《客途秋恨》响起,似乎在向世人讲述一个女子那段悲戚万分的爱情故事。
在《客途秋恨》哀婉的节奏中,女子重新回味了她的一生,当中的苦与乐也一并呈现,最终却发现情人早在多年以前就已经背弃了自己,去寻找另一种生活了。
此时,女子哀怨的眼神直逼人的内心深处,原来五十三年的痴心等待换来的只是一场空。
她,什么都没有,一颦一笑与压抑以及全身心投入去爱后共赴生死的无怨无悔、死后望眼欲穿的企盼心态刻画得十分传神,整个舞蹈充斥着哀怨缠绵的气息,强调了这段悲剧性情缘的凄切情愫,诠释出一个女人对爱的独白。
结语:作品深刻的描写了一名烟花女子风光有凄惨的一生。
女子动作优雅、矜持、骄傲,但仍掩盖不住一生的凄惶。
舞蹈结束时女主角的头用力后仰,两臂张开,脚跟用力踮起,左右碎步摇摆,从正面看像一具悬挂的无头女尸,也揭示出旧社会逼人成鬼的残酷现实。
演员的功底和场上的表现力也都是一流的,技术上很到位动作上和表达上都很连贯、一气呵成,而且音乐和场景布置也非常不错,这是一部相当完美的作品。
参考书目及资料来源:1.高椿生.舞蹈艺术审美讲座——舞咏菁华[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2.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3.]袁禾.中国舞蹈意象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