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现状调研
可修改中国房颤抗凝治疗现状0医学.ppt

具有一种“临床上 相关非主要〞危险 因素的患者为中等 风险患者
当患者拒绝承受 OAC治疗时,可 考虑采用抗血小板 治疗
1. Circulation 2006;114;700-752 2.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1; 31:2369–2429.doi:10.1093/eurheartj/ehq278 3.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1 - doi:10.1093/eurheartj/ehs253 4. January CT,et al.J Am Coll Cardiol. 2021 Mar 26. pii: S0735-1097(14)01739-2.
CHADS2评分(分) 卒中风险(%/年)
众多指南推荐 使用CHADS2评分评估卒中风险
3%/年
0
1.9
1 可适当采取抗凝 2.8 2 治疗的评分界限 4.0
✓ 2006 ACC房颤管理指南 ✓ 2021 ESC房颤管理指南 ✓ 2021 房颤抖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3
5.9
✓ 2021 AHA/ASA 卒中二级预防指南
如何改善目前的抗凝现状
使用新的抗凝药物
提高医生和患者的抗凝意识
提高医生对抗凝治疗与 抗血小板治疗的认识
指南推荐
CHADS2 / CHA2DS2-VASc 评分评估卒中风险
危险因素
慢性心衰/左室功能障碍(C) 高血压(H) 年龄≥75岁(A) 糖尿病(D) 卒中/TIA/血栓栓塞病史(S) 血管疾病(V) 年龄65~74岁(A) 性别(女性)(Sc) 最高积分
抗血小板药物 错误使用
1. 周自强、胡大一、陈捷.中国心房颤抖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内科杂志.2004;43(7);491-494.
心内科住院患者房颤病因及抗凝状况调查

心内科住院患者房颤病因及抗凝状况调查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随之发生着改变,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使得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大,导致近年来房颤的发病率不断的呈现上升趋势发展,而一旦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则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出现,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方面都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故此寻求形成房颤的主要病因以及较好的防治方式,帮助病患减轻痛苦改善病症,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病患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内科,房颤,抗凝心房颤动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率失常,房颤不仅有着较高的病发率,同时也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会对人们的生理以及心理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于房颤的有效防治近年来也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为了较详细的了解房颤的病因以及寻找关于房颤的有效防治方式,从而避免以及减少并发症状的出现,帮助病患较好的改善病症,提高病患的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近年来有学者通过相关的研究发现,形成心房颤动的主要因素中非瓣膜性房颤是房颤的关键因素,其次心房颤动主要还受到年龄以及高血压病症的影响,而在我国临床医疗上抗生素的投入使用量也非常小,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房颤症状。
因此,笔者选取我院 2018年 3 月-2019年 11 月所收取的 276 例诊断为房颤的病患,对其心脏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心内科住院病人房颤的病因及使用抗凝状况,并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选取我院 2018 年 3 月-2019 年 11 月所收取的 276 例诊断为房颤的病患为研究对象,本组病患均符合心房颤动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女性病患为 126 例,占比为 45.65%,男性病患为 150 例,占比为 54.34%,年龄在 34 -89 岁,平均年龄(56.94±15.27)岁。
2.方法对本组 276 例心房颤动病患,从年龄、询问病史、心脏超声资料、临床症状表现、病症类型以及以往的相关药物使用情况入手进行全面的调查,并分析心内科 276 例住院病人房颤的病因及使用抗凝状况。
基层医院心房颤动患者抗凝药物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

基层医院心房颤动患者抗凝药物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目的了解基层医院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中高危患者及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及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对我院心内科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CHA2DS2-V ASc评分≥2分的患者180例和瓣膜性房颤患者(排除曾做过心脏手术)20例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不接受抗凝的170例(85%),接受华法林抗凝的30例(15%),无接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
而接受华法林抗凝的患者有近一半未定期监测INR值。
对未接受抗凝药物治疗原因分析显示,医生未建议抗凝治疗占主要原因69例(40.59%),其次患者担心出血风险38例(22.35%),患者害怕反复检测33例(19.41%),患者对疾病风险重视程度不够25例(14.71%),由于经济原因5例(2.94%)。
结论基层医院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率低,医生对于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知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并应加强基层医生对房颤患者的健康教育宣传及普及抗凝药物使用的基本知识及防治措施。
标签:心房颤动;抗凝治疗;CHA2DS2-V ASc评分;华法林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据统计,房颤可使缺血性卒中发生的风险增加5倍[1]。
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成为房颤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抗凝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心内科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接诊的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CHA2DS2-V ASc评分≥2分的患者180例和瓣膜性房颤患者(排除曾做过心脏手术)20例,其中男130例,女70例,年龄在40~80岁。
CHA2DS2-V ASc 评分标准: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室功能障碍1分,高血压(H)1分,年龄≥75岁(A)1分,糖尿病(D)1分,脑卒中/TIA/血栓栓塞史(S)2分,血管疾病(V)1分,年龄65~75(A)1分,性别(女性Sc)1分。
136例房颤抗凝治疗临床分析

136例房颤抗凝治疗临床分析目的:分析我院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现状。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36例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及抗凝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36例房颤患者中,89例应用华法令进行抗凝治疗,占65.4%,华法令平均用量(2.45±0.40)mg/d,INR平均值为1.90±0.35,未用华法令抗凝47例(34.6%),其中25例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占18.4%,另外22例未应用抗凝药物,占16.2%。
应用华法令患者的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应用抗凝药物者和应用阿司匹林者,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中,华法令的应用较为欠缺,临床医师有必要加强华法令抗凝知识学习,以提高房颤抗凝治疗的临床疗效。
标签:抗凝治疗;华法令;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是一种快速性心律失常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持续增加趋势。
心房颤动容易引发心力衰竭、血栓形成、动脉栓塞等,患者具有较高死亡及致残风险[1]。
患者在发生心房颤动后,很难成功转复、维持窦性心律,所以目前临床治疗房颤主要采用“抗凝+心室率控制”疗法[2]。
为了解我院房颤的抗凝治疗现状,本研究对136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36例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9例,女性57例,年龄在19~88岁之间,平均(56.5±2.1)岁,其中76例为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60例为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慢性房颤86例,急性房颤31例,阵发性房颤19例。
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81例,Ⅱ-Ⅲ级34例,Ⅳ级11例。
21例心室率≥100次/分,105例心室率为60-90次/min。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患者的一般资料、抗凝治疗信息等。
包括:①有无血栓栓塞独立危险因素,如有无血栓栓塞史、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高血压病史、EF<0.04,高龄(男≥65岁,女≥75岁)、糖尿病史、置换人工瓣膜、瓣膜病等;②有无抗凝禁忌证,如活动性溃疡、出血倾向、动静脉畸形、恶性肿瘤、近期手术史、高血压≥160/100mmHg、肝肾功能障碍、妊娠晚期、精神障碍、依从性差等;③未应用华法令的原因;④选用的抗凝药物种类、抗凝强度及用药剂量。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分析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特点是心房快速而不规则地跳动,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容易引发心房血栓形成和栓塞事件。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类型,患者既往无风湿性心脏病或人工瓣膜植入史。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心房颤动是全球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预计到2030年,心房颤动患者数量将达到7500万。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患病率的增加,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也在逐渐增多。
抗凝治疗作为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关键手段之一,可以有效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目前关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患者用药不规范、长期服药的依从性差等。
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旨在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抗凝治疗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为进一步完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探讨抗凝治疗在患者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特征、抗凝治疗的重要性、目前常用的抗凝药物以及临床应用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希望能够为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本研究还旨在探讨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促进抗凝治疗的措施,为改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抗凝治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从而减少患者的并发症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正文2.1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特征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流行病学特征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存在一定的差异。
根据国际研究资料显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尤其是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患病率更为突出。
研究表明,男性在发生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风险要高于女性。
这一现象可能与男性在生活中的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有关。
医药我国房颤抗凝治疗的现状

R
Ximelagatran 60mg bid,n=59
Ximelagatran 40mg bid,n=62
Ximelagatran 20mg bid,n=66
Warfarin(target INR 2.0-3.0),n=67
结论:Ximelagatran能很好耐受,不需调整剂量和抗凝监测
SPORTIF III:多中心、随机开放临床试验(3410例) SPORTIF V: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3922例) 至少有一个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 主要终点:脑卒中(缺血性、出血性)和体循环栓塞 华法林组(INR 2.0-3.0) Ximelagatran组(36mg bid ) 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Ximelagatran低于华法林(p>0.05) 总出血事件发生率, Ximelagatran显著低于华法林(p<0.01) 暂时性肝转氨酶升高, Ximelagatran明显高于华法林
全国参加医院
地区
医院数
I
II
合计
华北
20
92
135
227
东北
4
33
18
51
中南
13
110
131
241
西南
18
200
144
344
部队
8
34
29
63
上海
7
82
68
150
华东
12
129
126
255
合计
83
680
651
>15岁人口 9.8亿
第五次 人口普查
房颤抗凝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房颤抗凝治疗的现状与进展【关键词】房颤房颤(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罹患人口约1%,其发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70岁以上的人群中已达7%~8%,房颤除引起临床症状和影响生活质量外,还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最严重的是脑栓塞。
在美国每年的发生率是4.5%[1],在所有中风病人当中,有15%是由于房颤所引起,在80岁以上的个体中,房颤是独立致病原因[2],而且房颤所致的中风症状更严重,是房颤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3]。
因此对房颤病人的抗凝治疗十分重要。
1 房颤抗凝治疗的现状ATRIA研究表明,美国房颤适合抗凝治疗的患者中,55岁以下、55~64岁、65~74、75~84岁以及85岁以上患者华法令的应用率为55%。
然而,在对中国部分地区房颤患者的回顾性调查中,住院患者抗凝治疗率仅6.6%[4];胡大一等在中国人群所作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率仅2%,可见在中国对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推广和普及任重而道远。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对房颤的抗凝治疗进行了广泛研究,目前,华法令的抗凝效果已经得到公认,有关的临床试验已经证实华法令在房颤相关的中风中的有效作用,比较试验发现,华法令的抗凝治疗的结果使得房颤相关性中风的危险减少68%,总死亡率下降33%[5]。
然而试验同时发现华法令治疗使得病人出血的危险从1.0%增加到1.3%(每年)[6]。
由于华法令存在治疗窗口窄,伴有出血并发症及必须定期监测血指标等缺陷,使得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
人们试图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达到抗栓的目的。
积极评价抗凝治疗的适应证和强度,对于有效预防脑卒中,减少出血并发症,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具有重要意义。
AFFIRM研究建议对所有房颤患者,以及虽然恢复并维持了窦性心律,但存在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都应给予持续抗凝治疗[7]。
目前一致的认为是应根据危险分层来选择合适的抗凝治疗。
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应积极主张用华法令抗凝(有禁忌证者除外),使InR稳定在2~3之间。
房颤抗凝治疗的现状及进展-精品医学课件

2、心室率控制
.
控制心室率方法
• 药物
– 钙拮抗剂(硫氮卓酮、维拉帕米) – 阻断剂( 倍他洛克、比索洛尔、艾司
洛尔) – 洋地黄(西地兰、地高辛)
• 非药物
– 房室结消融 + 起搏器植入
AFFIRM Study
• 共入选4060例患者(>65y),平均随访3.5年 • 心室率控制组:
Framingham研究
30
20
%
10
0
50–59
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
房
AF 发生率
颤
和
脑
卒
中
发
生
率
的
60–69
70–79
80–89
关
年龄 (岁)
系
Wolf et al. Stroke 1991;22:983-988.
房颤、高血压与脑卒中
房颤
房颤+高血压
1/6的中风归因于房颤
Framingham Study
•症状的缓解
优 •心功能改善
点
•运动耐量提高 •预防血栓
窦性心律 优点
缺 •维持困难 •抗心律失常药物副作
点用
房颤的节律治疗
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 普罗帕酮(心律平) • 莫雷西秦
三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 胺碘酮 • 伊布利特 • 索他洛尔
药物维持窦律的问题
• 疗效差 (复发率 30-60%/年) • 副作用
Rivaroxaban(利伐沙班) Apixaban(阿哌沙班 ) LY517717 YM150 DU-176b Betrixaban TAK 42
VIIIa IXa Va 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