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_外界的误解与自身的不足
概述德里达的解构理论

概述德里达的解构理论(1)文字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①德里达1967年出版的《论文字学》被公认为解构主义的经典之作,其目标就是颠覆以“逻各斯中心主义”为实质的西方理性主义读解传统。
②德里达的“文字学”只针对文字和书写符号的形状进行研究。
他认为传统语言学是刻意用言语来压制文字,从而阻碍了文字作为一门科学的建构。
③德里达认为西方自柏拉图以来声音、言语直接沟通思想而贬低书写文字的传统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的要害在于认定意义不在语言之内而在语言之前就已经存在,语言本身无足轻重只不过是表达意义的一种工具罢了,所以德里达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一个别名就是语音中心主义。
④德里达认为由于文字的含混性、距离性和间接性这些文字专有的特征也是语言的本质特征,所以文字其实是语言的本原和原型,并提出了“原型文字”的概念。
它是包括一切文字和言语在内的语言现象的先决条件,是语言的基础而不是后来添加上的附庸,是建构意义的生产模式而不是现已成形的意义的某种载体,在此意义上德里达认为哲学是文学的一个分支,文学也就是一种“原型文学”了。
(2)对传统哲学/文学二元对立的解构:①德里达认为把文字和语言二元对立是传统哲学把握世界的一个最基本的模式,要颠覆传统哲学也就必须要解构这个二元对立,方法则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机将这一等级秩序颠倒过来,首先将每一对二元对立概念的主次先后关系颠倒过来再言说其他的方法其实是德里达解构的基本策略。
②德里达运用这一基本策略对文学和哲学的关系进行了解构。
他认为文学与哲学都是一种符号系统,文学植根于隐喻之中,而哲学虽然同样是植根于隐喻之中是修辞手段的产物,但却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已经超越了文本的隐喻结构,是在同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直接交往,反而导致了自身的封闭性,这与文学的开放性恰恰相反。
③德里达指出其实哲学本身就是一门深深植根于隐喻的科学,如果把其中的隐喻或者文学性完全剔除则哲学本身空空如也根本剩不下什么。
解构与差异德里达的哲学思辨

解构与差异德里达的哲学思辨雅克·德里达是一位重要的法国哲学家,他的思想对20世纪哲学、文学批评以及其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德里达以其解构主义理论而闻名,挑战传统的哲学观念,并提出了“差异”(différance)这一核心概念。
本文将深入解读德里达的解构与差异,解析其哲学思辨的内涵,以及对现代哲学和文化的影响。
解构主义的基本概念解构主义并非一种单一的理论,而是一种分析文本意义和结构的方法。
德里达强调,任何文本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意义是流动和多重的。
解构主义旨在揭示文本内部的矛盾和张力,从而展现出表面意义背后的复杂性。
通过对传统概念的质疑,德里达破除了二元对立(如理性与感性、中心与边缘、主观与客观等)的局限,指出它们之间并非绝然对立,而是相互依存、彼此交织的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德里达不仅仅是在抨击传统形而上学,更是在重新审视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他提出:语言本身是一种差异性的结构,而不是一种直接指向真实事物的工具。
在这种观念下,语言意味着一种缺失,一种永恒的追寻。
差异(différance)概念解析“差异”是德里达提出的重要概念,带有双重含义。
一方面,“différance”指的是“差异”,即某个词或概念与其他词或概念之间的不同;另一方面,它也包含“延迟”的意思,这意味着一个概念的真正意义总是处于延迟之中,无法立即获得。
在经典哲学中,意义通常被视为一种稳定的实体,通过确定性的定义进行传达。
而德里达则认为,这种追求固定意义的方法是不可能实现的。
每一个词汇或符号只有在其相对比照中才能显现出其意义,但这种比照是不断变化和演进的。
因此,真理与意义并不存在于某个明确无误的中心,而是在一个开放且多层次的网络中不断流动。
解构过程中的反思解构不仅仅是一种分析文本的方法,更是一种反思过程。
通过解构,我们能够看到语言和权力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德里达借用一些文学文本进行解读,以展示语言如何掩盖和扭曲潜在的含义。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方法论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方法论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方法论是一种哲学方法,旨在揭示语言、思想和文化的固定结构以及它们的内在矛盾和差异。
解构主义方法论首先质疑认为存在稳定的含义和真实性的观念。
德里达认为,语言和思想是不断变化和流动的,没有一个固定的中心或中心固定的意义。
他认为,语言和思想中的意义是通过差异和对立构建起来的。
德里达强调符号的重要性,认为符号是构建意义的基石。
然而,符号不仅仅是指代事物的象征,它们还与其他符号以及与其相关的概念和语境之间建立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定义了符号的意义,还决定了符号的解释和解读。
解构主义方法论还关注二元对立的存在和相互关系。
德里达认为,这些对立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赖的。
他强调存在言外之意和隐喻,这些隐含元素常常在语言和思想中被忽略或排除。
解构主义方法论的目标是揭示和批判隐含的假设和权力关系。
通过透视语言和思想中的隐含元素,解构主义试图瓦解二元对立、揭示无意识偏见并挑战已有的权力关系。
总的来说,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方法论试图透过揭示和批判语言和思想中的固定结构和隐含元素,打破二元对立和权力关系,从而推动对话和开放的思考。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德里达对文学作品、文学批评的解读与分析打上了强烈的解构主义标记,常常以一种边缘读解的方式,强调文学的颠覆性和反行而上学。
“假定有称作文学的这种东西的这种似是而非的结构体,那么,它的开始也就是它的终结,由于与它本身的设置性的某种关系,这就是它的脆弱性,它的缺乏独特性、缺乏客体性。
它的起源问题直接就是它的终结问题。
它的历史的构建就像一个根本未存在过的纪念碑的废墟”,“正是这种乌有的乌有化激发我们对属于文学名义下的一切的兴趣。
本体的经验,不多不少,处于行而上学的边缘。
文学大概就处于一切的边缘,几乎是超越一切,包括其自身。
它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东西,或许比世界更有趣。
而如果说它没有界说,这正是文学所传达与所拒绝的东西无法与其他话语所等同的原因。
它永远不会属于科学的、哲学的、会话的”。
德里达与西方哲学的解构主义思潮

德里达与西方哲学的解构主义思潮德里达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里达提出的解构主义思潮,对于传统哲学观念和语言学有着重要的冲击和颠覆,开辟了新的思路。
本文将介绍解构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解析德里达对西方哲学的影响,并探讨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一、解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解构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是对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思潮的反思和批判。
德里达认为,传统哲学在揭示语言和意义的本质上存在局限性,语言并不是一个稳定、透明的媒介,而是充满欺骗性和矛盾性。
他试图通过反思语言及其运行方式,揭示出隐藏在其中的矛盾与幻象。
在德里达看来,人类追求意义和真理的历史可以被解构为一系列由二元对立组成的辩证过程。
例如,存在与不存在、正面与负面、中心与边缘等等。
而这些二元对立中的一个极端总是被偏重并且占据统治地位。
但这种二元辩证关系实际上是如何形成和运作的呢?德里达认为其中包含着隐含或抑制意识形态、权力结构以及符号系统等因素。
在解构主义思潮中,德里达用“漂移”、“补偿”、“根无”的概念来重新审视传统哲学观念。
他试图瓦解现有体系中的中心,并揭示其中个别语意元素之间紧张关系,并提醒我们不要将事物简单地归类或定义为二元对立。
二、德里达对西方哲学的影响批判形而上学:德里达认为形而上学是一种固化和死板化的体系,它试图通过对事物属性和定义进行二元化来获取真理。
他指出语言具有无限可塑性和多样性,并通过跳跃而非线性的方式展示事物属性与存在形态之间复杂的内在关系。
解构语言和行动:德里达批判了以符号或文本为基础的知识体系,并试图解构他们所包含的二元对立。
他认为语言是建立意义和知识结构的关键组成部分,但也是混乱和多样化的源头。
通过对语言进行解构分析,他揭示了其中各种层次之间含有暗藏意义及内在矛盾。
反思权力机制:德里达关注权力结构及其在知识体系中所起的作用。
他认为知识被组织、控制和操纵,使得某些特定群体获得主导地位,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不公正和不平等。
德里达解构思想刍议

德里达解构思想刍议德里达是20世纪的法国哲学家之一。
德里达独创了“解构”、“延异”等一系列概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解构思想。
其解构思想不仅对传统的形而上学,而且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都具有强有力的批判。
但它本身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问题,即易使人陷入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泥潭。
标签:德里达;解构;延异2004年10月9日,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巴黎因病与世长辞。
当今世界的思想界无不为这位对理论大师的逝世而感到悲痛。
希拉克高度评价了德里达毕生对法国思想文化和人类文明所作出的贡献:“由于德里达,法国为世界贡献了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是我们时代知识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拉法兰指出:“他是一个深入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人。
”德里达为了批判和颠覆整个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他自己独创了解构、延异等新概念,形成了其富有特色的解构思想。
可以说,在德里达的解构思想中,解构是它的核心概念,延异是它的准先验原则。
一、“解构”概念“解构”(deconstruction)是德里达解构思想的核心概念。
美国哲学家理查·罗蒂就称:“当前‘解构’已成为政治科学、历史和法学以至文学研究领域里的核心词。
”〔1〕对于“解构”概念,德里达曾明确指出:“解构不是拆毁或破坏。
我不知道解构是否是某种东西,但如果它是某种东西,那它也是对于存在的一种思考,是对于形而上学的一种思考,因而表现为一种对存在的权威、或本质的权威的讨论,而这样一种讨论或解释不可能简单地是一种否定性的破坏。
认为解构就是否定,其实是在一个内在的形而上学过程中简单地重新铭写。
关键不在于把人们从这个过程移开,而在于赋予‘解构’被思考的可能性。
”〔2〕由此可见,解构不是否定的,也不是摧毁,不是要在摧毁之后去建构什么。
它本身坚持的是一种肯定的经验和活动,它是要分析原来的遗产有哪些东西自己在解构。
〔3〕因此,美国学者斯皮瓦克曾这样对解构进行界定:“找出蕴含潜力的边缘文本,揭露不确定的要素,在积极的能指层次上去自由地探究它,仅仅为了置换它而去颠倒一成不变的等级,为了重建那些早已铭记下来的东西而去拆除和破坏”〔4〕。
德里达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什么是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对此德里达会挑剔说“什么是……?”这种句法本身就有毛病,它暗示世上存有某种事物,而这事物不但能被人理解,还能被贴上不同的名称或标签。
解构主义拒绝这种僵硬的定义,它称自己是一种针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一套消解语言及其意义确定性的策略。
这些批判理论与策略包括:反逻各斯中心主义(anti-logocentrism)、延异(différance)、替补(supplementarity)、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大背景解说19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并要求“重估一切价值”。
他的叛逆思想从此对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一股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思潮,尼采哲学成为解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
另外两股启迪和滋养了解构主义的重要思想运动,分别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以及欧洲左派批判理论。
1968年,一场激进学生运动席卷整个欧美资本主义世界。
在法国,抗议运动被称作“五月风暴”。
可悲的是,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昙花一现,转眼即逝。
在随之而来的郁闷年代里,激进学者难以压抑的革命激情被迫转向学术思想深层的拆解工作。
不妨说,他们明知资本主义根深蒂固、难以摇撼,却偏要去破坏瓦解它所依赖的强大发达的各种基础,从它的语言、信仰、机构、制度,直到学术规范与权力网络。
解构主义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为了反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乃至一切封闭僵硬的体系,解构运动大力宣扬主体消散、意义延异、能指自由。
换言之,它强调语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戏,哪怕这种自由仅仅是一曲“带着镣铐的舞蹈”。
除了它天生的叛逆品格,解构主义又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理论。
用德里达的话说,解构主义并非一种在场,而是一种迹踪。
它难以限定,无形无踪,却又无时无处不在。
换言之,解构主义一旦被定义,或被确定为是什么,它本身随之就会被解构掉。
解构的两大基本特征分别是开放性和无终止性。
德里达--解构主义

differance一词翻译为“延异”,包含两层意思:一是 “差异,区别,不同”;二是“推迟,延期,延缓”。延 异不是静止的存在物,它不是一个在场的存在,不具有中心 和整体性结构,它是一种散布和播散,象种子一样,向四面 八方扩展开去,它是一个无限区分和推延的过程,一个无 始无终进行着追加和替补的过程。意义不是固定在某个符 号中,而是播散在一连串的能指中意义不是确定的实体,而 是延异的效果,语言是延异的游戏,在延异的游戏中意义通 过联系而不断生成。 德里达力图用这种新的方法论来颠覆在场形而上学,从 而使文字和文本的意义得以无限重建车和扩散
因此解构主义建筑师设计的共同点是赋予建筑各种各样的 形式,而且与现代主义建筑显著的水平、垂直或这种简单集 合形体的设计倾向相比,结果主义的建筑却运用相贯、偏心、 反转、回转等手法,具有不安定且富有运动感的形态的倾向。 解构主义建筑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当属:弗兰克盖里 (Frank Gehry)。
弗兰克· 盖里 (Frank Owen Gehry)
二,延异与差异
“逻各斯中心主义”强调直接性,在场性,当下存在, 排斥差异和距离,这就将共时性和历时性割裂开来,扬共时 性而抑历时性。德里达决心要将共时性和历时性结合和统 一起来,将时间和空间的连接起来。 德里达自己创造了一个与difference同根同音的新词语 differance来表达这种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同一。他认为差 异不仅体现在空间中,也展示在时间中,差异应该是时间和 空间的连接。
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的 “跳舞的房子” --弗兰克设计
关于德里达解构主义哲 学的几点启示 以及解构主义对现代建 筑的影响
Jacques Derrida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解构 主义的代表人物。
雅克· 德里达,1930年出生于阿尔及利亚 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52年法国高等师范 学院.毕业后曾到美国哈佛大学进行短期的 进修. 德里达的思想一直以来都有很大争议。 由于它的思想和英美哲学主流的分析哲学 格格不入,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思 想没有受到主流哲学的重视. 德里达的思想影响非常广泛,被用作女 权主义运动、同性恋抗争、黑人运动等的 理论武器。而他的思想也不被许多传统学 者所接受,认为他破坏了西方文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研究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外界的误解与自身的不足林秋云自90年代起,/解构0一词频频出现于国内理论文章中,然而,有的人把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以保罗#德曼为代表的美国解构批评混为一谈,认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以德曼为代表的解构批评一样,也是在提倡一种消解哲学,即对结构主义的消解,是一种纯粹的文本分析和/内部0研究,¹这种看法是对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的误解;但是,这种/误解0究其根源,也是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的。
本文将对德里达解构主义/中心0消解(decentering)的本质、困境及人们对它的误解作一分析,以期对德里达的解构批评作出正确评价。
一、/中心消解0的本质:对传统文化的消解在1966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召开的一次关于结构主义的学术会议上,德里达宣读了名为5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与嬉戏6的著名论文,从此,他的思想为世人所知。
在这篇文章中,德里达对当时正风靡欧陆的结构主义思潮提出了重大质疑。
其对象直接指向/结构0范畴。
在随后的1967年,德里达出版了5声音和现象: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符号问题概论6、5论书写6、5写作与差异6等三部著作,从而对形而上学展开了全方位的批判。
简单地说,他认为形而上学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其根本特征是惯于为世界设立一个本源或曰/终极能指0,这个本源可以是/理念、始基、目的、现实、实体、真理、先验性、意识、上帝、人等等0。
º由这个本源出发,形而上学设定了一系列的二元对立范畴,如在场/不在场,精神/物质,主体/客体、能指/所指、理智/情感、本质/现象、声音/书写、中心/边缘等等,而所有这些对立都不是平等的,其中一方总是占有优先的地位,另一方则被看作是对于前者的衍生、否定和排斥,如在场高于不在场、声音高于书写、中心优于边缘等等,这样就逐步形成了/逻各斯中心主义0、/声音中心主义0、/男性中心主义0等。
德里达认为,/从柏拉图到卢梭,从笛卡尔到胡塞尔,所有的形而上学家都这样进行思想,因此,这并不是形而上学态度中的一种,它是形而上学的要求,是最持久深广的# 108 #潜在程序。
0»而要破除形而上学,消解这些/中心主义0,以及/对这些对立等级的解构,在某个特定的时候,首先就是颠倒等级0。
¼但如何颠倒这些延续了数千年的对立等级?这显然是问题的关键和困难所在。
对此,德里达的作法是,首先选取/声音与书写0这对范畴作为消解的对象,由此创立了十分独特的/文字学0(书写),并以之为武器来批判西方的/声音中心主义0,再逐步扩展到/逻各斯中心主义0、/男性中心主义0,并最终动摇形而上学的整个/大厦0。
德里达把目标对准作为文化的形而上学,因而他的理论从建立伊始就具有反传统、反意识形态的民主特色。
因为形而上学的力量来源于它背后的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现实,要消解意识形态就必须消解文化,反过来解构形而上学的真正目的也只能是文化批判,所以德里达表面上苦心孤诣地构筑所谓远离尘嚣的/书写0论,实际上是在曲折地表达他关于人、关于社会的看法。
德里达在5写作与差异6中曾经仔细地分析了法国哲学家勒维纳斯关于人的理论,这就清楚地显示出德里达思想的这一维。
二、外界的误解:德里达即/解构主义者0正是由于德里达开门见山地消解了结构主义的核心范畴和基本原则,因此他被称为解构主义或后结构主义者,就似乎顺理成章了。
美国批评界深受震动和启发,立刻结合德曼所固有的对于/新批评0的深刻反思,开创了以/耶鲁学派0为代表的具有变革意义的解构主义批评流派;然而无论在当时还是以后,称德里达为解构主义者都是一个深刻的误解。
言其深刻,是因为美国批评界的误解包含着深层的文化因素,是一种必然的/误读0。
这种/误读0表现在对德里达和以德曼为首的美国解构批评不加区分,认为他们都是一样的/解构主义者0。
其实他们的解构批评有着完全不同的目的。
这点我们从对德里达和德曼的对比中,就可略见一斑。
作为美国解构批评主将之一的德曼,是德里达思想的最早中介人。
在他的两部主要论著5盲视与洞见6(Blindness and In-sight,1971)和5阅读的寓言6(A llegorise o f Reading,1979)里,德曼全面论述了基于浪漫主义文学研究的一种独特的解构批评理论。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受德里达的影响是明显的,但德曼对德里达的接受从来就不是被动和消极的,而是带有自己的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成分。
虽然他和德里达都承认文学是一个特殊的、具有权威性的认识论现象,但德曼却将/文学的0这一范畴运用到所有的语言上去了,包括哲学的、历史学的、批评的、精神分析学的以及诗歌的语言,他认为,文学特殊性的标准并不取决于模式的大的或小的散乱性,而取决于语言/修辞0的同一性之程度。
在美国讲授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时,德曼很少引用甚或根本不提那些纯哲学文本。
德曼阅读的主要是小说和诗歌。
在德曼的著作中,/修辞手法0充斥了整个语言,文学文本中明确的批评性反映或主题性陈述似乎都只是取决于文章中使用修辞时所隐含的压制力量;而德里达阅读的大多是哲学作品,并通过消解哲学与诗的对立来引申出一套新的文本理论,使解构主义由哲学思辨向批评实践的过渡成为可能。
德里达曾在一次答记者问时宣布,/解构并不是一种批评性操作。
批评只是它的对象。
解构总是不时地给人以信心,这种信心投入到了批评或批评理论的过程中,也就是说,投入到决定性的行动中了,投入到最终可决定的可能性中了。
0而德曼则认为,/解构总得为自己的目标揭示出隐含在假想的一元整体内部的结合和断裂的存在0。
可见,德曼#109#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外界的误解与自身的不足关注的是纯粹的文本分析和/内部0研究,而德里达关注的是批评的/外部0影响。
他表面上关心阅读文本并从中获得愉悦,实际上仍然关心人的命运、道德责任、政治使命这些传统主题。
在德里达所说的/言语对书写的压制0和/种族中心论0里,明显地使用着道德术语、政治术语,因此是与游戏观念格格不入的。
然而在介绍、引进德里达的思想时,以德曼为首的美国批评界大肆渲染的是德里达作品中包含阅读游戏的倾向及对结构主义的消解。
其实,德里达曾明确指出,他关于/中心消解0的思想是承续尼采、弗洛伊德,尤其是海德格尔对于形而上学、本体神学的批判而来的。
½海德格尔曾从分析/他0与/我0的关系出发,认为意义接受可以使/他0与/我0达到/视野的融合0,实际上是使/他0归结于/我0,从而取消了/他0。
法国哲学家勒维纳斯据此断言海德格尔的思想是反民主的/权力哲学0、/暴政哲学0(联系海德格尔在纳粹时期的表现,我们不能不说这一分析是独到和深刻的)。
德里达不仅完全赞同勒维纳斯的观点,而且进一步指出勒维纳斯的形而上学性质,这表明德里达秉承法国知识界的民主观念、文化意识、自由传统并着意加以发扬光大。
在对卢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解读中,他并不满足于在单纯的文本解读中去发现形而上学的僵死定律,而是发现作为文化的形而上学本身。
既为文化,就不仅是历史、是传统,而且是当代、是现实,因而对传统和历史的批判也就表明了对于当代现实的明确态度。
可见德里达的真正抱负要宏伟得多。
他固然是在提倡一种消解哲学或关于消解、解构的思想,他所要消解的对象却是形而上学这一西方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根本原则。
以/结构0、/阅读游戏0为对象,只是一种特殊场合的巧妙借径而已,从根本上讲不过是把它作为形而上学的一个典型例证来剖析的。
对这一点,以德曼为首的美国批评界即使没有完全忽略,也并未充分估量其意义。
有趣的是,这套独特的文本理论创立之后,并未在欧洲大陆得到广泛响应,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引起了强烈共鸣。
在德里达就任耶鲁大学教授后,/耶鲁学派0逐渐为人所知。
除/耶鲁四人帮0外,乔纳森#卡勒、斯坦利#费什、芭芭拉#约翰逊等人也相继成为解构批评的热心实践者和同路人。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欧洲大陆尚有现象学、阐释学的强大传统与之相抗,而在美国却正有/新批评0式微之后的理论真空亟待填补,德里达躬逢其时,自然被引为精神领袖。
这同时也表明美国批评之于德里达并非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选择。
由于这些原因,外界对德里达的误解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中心消解0的困境:/圆的重复0明眼人不难看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了矛盾。
具体地说,在理论问题(一种抵制理论的理论?)、操作步骤(一个依赖旧批评的新批评?)、操作结果(一场不反传统的变革?)三个方面不自觉地陷入了某种困境或暧昧处境中。
请看:11作为一种抵制理论的理论,解构主义是否有自己的理论?对于这一点,德里达本人曾表示,目前解构的过程还远远没有完成,言下之意,创立自身的意义理论尚有待于将来。
因此,尽管解构批评的实践已是成就斐然,但基本上仍旧停留在抵制批评的笼统化和极权主义倾向这一/破0的阶段,至于/立0的方面,尚未见有完善而成熟的意义理论。
然而,有趣的是,人们愿意接受的也正是他的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具体的批评操作。
美国文学理论界本来翘首迎接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却乘机而入并迅速占领这一领#110#外国文学评论No.4,1998地。
结构主义显然有更为系统的理论,它向解构主义拱手让出舞台,这说明了什么?我们认为,任何一种新思潮都是非主流的、叛逆的,人们较少关注它的理论建构,更多的是关注它能否在心理上征服人们,也就是说,它不是以/理0服人,而是以/情0动人,这是一个心理学问题。
基于这一考虑,美国的解构主义把德里达作品包含阅读游戏的倾向加以渲染,写出了一部又一部/抵制理论0的作品。
德里达也竭力迎合这种口味,其后期作品越来越沉湎于阅读游戏,几乎完全丧失了理论兴趣(以字词游戏取代了理论探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解构主义逐步成为一种主导思潮,它的出奇制胜终将让位于各种/实证0的努力。
解构主义的追随者们将会汇集先驱们的/琐细的0和/不连贯的0工作,完成理论阐释和理论辩护任务。
然而,问题是,/理论化0后的解构主义还是真正的解构主义吗?也即,追随者们的理论总结是在促其繁荣呢还是把它推向衰微?也许解构主义只是一个过客,它总会退出文学理论舞台,但我们无法确定理论总结是提前还是推迟了其走向衰微。
不管怎样讲,没有解决好自己与理论的关系,一直是解构主义面对的主要难题。
在理论问题上,还有一个难题:按照德里达及其追随者们的看法,对解构主义的任何陈述或逻辑分析都是违背其本性的,因此,他们反对对它进行理论概括,/它不是,也不依赖于一种理论0¾,但是,解构的逻辑实在是对他人严格,于己宽容。
在许多场合,其代表人物往往又在据理力争,对某些观点加以评判,或断言其真,或断言其假。
在德里达与J1塞尔的争论中,他宣称后者对他的主张的表述是不公允的。
于是,在他的回应中,曾多次指出:塞尔误解了他,错误地陈述了他的观点;甚至还声称,他所意指的是什么,塞尔应当是清楚的、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