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浆工艺的现状与发展
2023制浆行业报告

2023制浆行业报告引言制浆业是纸张和纸浆生产的核心行业之一,它的发展对于纸张行业和整个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2023年制浆行业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市场概况、行业趋势、竞争格局和发展机会等方面的内容。
市场概况制浆业作为原材料供应链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纸浆和纸张生产的成本和质量。
根据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制浆业市场总规模预计将达到X亿美元,较去年增长了X%。
主要原因是全球对纸张和纸浆的需求不断增长,特别是在亚太地区和新兴市场。
从产品分类来看,制浆业主要分为机械制浆和化学制浆两大类。
机械制浆是通过机械力破碎木材纤维而得到纸浆,其工艺相对简单,成本较低;而化学制浆则是通过化学反应来提取木材纤维,其能够生产出更高质量的纸浆,但成本也相对较高。
两者在市场中各具优势,但化学制浆市场规模更大。
行业趋势1. 环保问题成为关注焦点随着环境意识的增强,制浆业在环保方面受到了更严格的限制和监管。
由于传统的制浆过程会产生大量有害废气和废水,企业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并进行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
未来几年,环保问题将持续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企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寻找更环保的制浆技术。
2. 数字技术加速应用数字技术的发展正在深刻改变制浆行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
自动化生产线、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制浆生产过程中,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未来,随着数字化程度的提高,制浆业将迎来更多创新和突破。
3. 原材料价格上涨制浆业的主要原材料是木材,而木材的价格一直在上涨。
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直接影响制浆业的成本,会对企业的盈利能力造成压力。
因此,企业需要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寻找替代原材料等方式来降低成本,保持竞争力。
竞争格局全球制浆业竞争格局相对集中,行业内存在着一些大型的跨国企业,如XXX、YYY等。
这些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庞大的生产能力,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新兴市场的崛起也带来了新的竞争力量。
制浆技术的发展状况

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
自动化水平提高;
更高的剥皮洁净度和较少的剥皮损失;
更均匀的木片规格,较少的厚木片和木屑;
最终使浆的得率提高,降低化学药品的消耗,并提高浆
的质量。
精选PPT
3
现在一个有二条生产线每条能力为250—400实 积米3/d的备料车间只需二个人操作。
采用数字摄影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剥皮 后原木的树皮含量和树皮中木质的含量,并以此 来控制鼓式剥皮机的进料量、鼓的转速和出料门 开启的程度,实现最佳的剥皮效果。
片、一起进人HQ—Size精选r的PPT合格木片。
4
2、蒸煮
硫酸盐蒸煮技术在连续蒸煮和间歇蒸煮的竞争中 不断进步。
连续蒸煮方面有克瓦纳(Kuaener)公司的等温 蒸煮(ITC™)和黑液浸渍技术(BLI™)技术和安 德里茨(Andritz,原奥斯龙Ahlstrom)公司的低 固物(LOSOLID™)技术,1997 年设计出了紧凑 蒸煮(Compact Cooking)系统
随着漂白车间滤液循环回用,漂白系统中水 和热的消耗量降低,有资料报道,一个三级 漂白系统利用完全逆流洗涤,其用水量能够 减少60%~70%。
间歇蒸煮则有美卓(Metro)公司的超级间蒸 (Superbatch),原贝洛依特(Beloit)公司的快 速热交换(RDH)技术和奥钢联(Voest—Alpine) 节能蒸煮。
精选PPT
5
精选PPT
6
20世纪80年代的连蒸和间蒸技术的重大突破就 是低能耗和低卡伯值,以及随卡伯值降低带来的 低污染负荷。改良后的蒸煮技术,蒸汽消耗比传 统蒸煮方法约可节省一半蒸汽,其中超级间蒸不 到一半,连蒸略多于一半。卡伯值则比传统蒸煮 降低1/3左右,污染负荷也可相应地降低。由于 激烈的商业竞争,设备制造商都不遗余力地研究 改进全自动的技术。因此,使得连蒸和间蒸在性 能、造价、消耗各个方面都越来越接近, 往往 不分伯仲。
新型浆料的开发与应用现状

新型浆料的开发与应用现状嘿,朋友!你能想象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色彩鲜艳、质地柔软的衣物背后,竟然有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在默默支撑着,那就是新型浆料的功劳!就说前几天吧,我和好友小丽一起去逛街买衣服。
走进一家服装店,小丽立马被一件淡蓝色的连衣裙吸引住了。
她拿起来轻轻摩挲着面料,嘴里不住地赞叹:“这手感,也太舒服了吧!”售货员微笑着走过来,热情地介绍:“这可是用了最新的浆料处理技术,不仅穿着舒适,还能让衣服保持良好的形状呢。
”你看,这新型浆料啊,就像是一位默默无闻的魔法师,悄悄地为我们的衣物施展着魔法。
那新型浆料到底是怎么被开发出来的呢?这可得从纺织业的不断发展说起。
以前,传统的浆料往往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容易让布料变得僵硬,穿着不透气,洗几次还可能变形。
这可把纺织厂的工人们愁坏啦!于是,一群聪明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就开始埋头钻研,不断试验,尝试各种新的材料和配方。
他们就像一群勇敢的探险家,在未知的领域里摸索前行。
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重新开始,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开发出了性能更优越的新型浆料。
新型浆料的应用那可真是广泛得很呐!不光是在服装领域大放异彩,在其他纺织产品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比如床上用品,那柔软舒适的触感,让你一躺上去就仿佛置身于云朵之中,这可多亏了新型浆料的功劳。
还有窗帘、桌布等等,它们不仅美观,而且耐用,这其中新型浆料的作用可不容小觑。
再想想,如果没有新型浆料,我们的生活得多糟糕呀?衣服可能穿几次就变得皱巴巴的,失去了原本的美观;床上用品用不了多久就会变得粗糙,影响睡眠质量。
这难道不可怕吗?如今,新型浆料还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科研人员们就像勤劳的蜜蜂,一刻不停地忙碌着,为的就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所以说,新型浆料的开发和应用是纺织业的一次重大突破,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舒适惬意。
它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小确幸,虽然不那么起眼,却实实在在地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
相信在未来,新型浆料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上浆工艺的现状与发展

《现代纺织上浆》上浆工艺的现状和发展--------------------------------------------------------------------------------一、经纱上浆目的的演变:在纺织厂生产中,除了一些股线、强捻丝及某些类型的变型丝(如网络丝)外,大多数经纱在织造之前都必需经过上浆。
这个织前准备工序称为《经纱上浆》。
经纱上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经纱的《可织性》,使其在织造时能承受织机上强烈的机械作用。
但在具体实现提高《可织性》的内涵上,近代在总结生产实践和深入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进展和更深的分析。
A、上浆目的的《传统说法》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无论在纺织厂的工艺设计中或大专院校的专业教说书中都认为经纱上浆目的有三:①增强②保伸③耐磨因此,那时鉴别上浆效果和浆纱质量的指标是:浆纱机上《三个率》(上浆率、回潮率和伸长率)和浆纱质量《二个率》(增强率和减伸率)。
致使每个纺织厂的浆纱车间,要对每个织轴从浆纱机上落轴后,迅速称重估算它的"加重"上浆率;每台浆纱机上都装了"回潮率"显示仪;定时用夹纸条方式掌握纱线伸长率。
试验室必需定期取原纱和浆纱的试样,在单纱强力仪上测试它的增强率和减伸率。
但经常发现"增强率"和"减伸率"这两个指标与织机生产实际不一致。
从表1的生产实际结果分析,经纱的织造效果(经纱断头率)有明显差别的三组浆纱,而它们的浆纱增强率与减伸率区分不出有什么显著差异。
表1 涤/棉(65/35)细布(9672)的浆纱比较浆液增强率(%)减伸率(%)断经(根/台时)12.97 27.17 0.23PV A为主体混合浆11.09 34.44 0.1619.75 27.16 0.11又从表2的分析对比可见:4040府绸在有梭布机(1511型)上织造时,经纱在织机处所受的最大张力值,远低于14.5tex(40英支)纱的断裂强度(只有它的20%左右);经纱在织机上正常制织时,所受的最大伸长率是0.65%,也远低于经纱断裂伸长(7%~8%)。
新型上浆技术专利

新型上浆技术专利
(最新版)
目录
1.新型上浆技术专利的概述
2.新型上浆技术的优势
3.新型上浆技术的应用领域
4.我国新型上浆技术专利的发展现状
5.新型上浆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
正文
【新型上浆技术专利的概述】
新型上浆技术专利是一种涉及纺织、造纸、皮革等行业的生产工艺。
上浆是指在纺织品、纸张、皮革等材料表面涂覆一层胶体或树脂,以增加其强度、弹性、耐磨性等性能。
新型上浆技术专利主要是针对传统上浆技术存在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能耗高、生产效率低等,进行改进和创新。
【新型上浆技术的优势】
1.环保性能:新型上浆技术采用环保材料和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2.节能性能:新型上浆技术能够降低能耗,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产品质量:新型上浆技术可以提高纺织品、纸张、皮革等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如强度、弹性、耐磨性等。
【新型上浆技术的应用领域】
新型上浆技术广泛应用于纺织、造纸、皮革等行业。
在纺织行业中,新型上浆技术可以提高纱线、织物的质量和性能;在造纸行业中,新型上
浆技术可以提高纸张的质量和性能,如强度、防水性等;在皮革行业中,新型上浆技术可以提高皮革的强度、弹性、耐磨性等性能。
【我国新型上浆技术专利的发展现状】
我国在新型上浆技术专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许多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出环保、节能、高效的新型上浆技术。
目前,我国新型上浆技术专利已经广泛应用于纺织、造纸、皮革等行业,为我国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型上浆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对环保、节能、高效生产方式的需求不断提高,新型上浆技术在未来发展中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浆纱机的现状和发展

现代纺织上浆》系列之四浆纱机的现状和发展、浆纱机发展概要由于原纱的纤维间抱合不强、表面毛羽较多,难以直接织造。
为提高经纱在织机上可织性,以使经纱能在织机上承受经仃片、综、筘和经纱之间等等的反复摩擦、拉伸、弯曲等作用,而不致起毛、甚至断头。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经纱上浆目的是贴伏毛羽、增强耐磨。
经纱上浆工艺过程早在古代就有。
那时的手工浆纱是将经纱碾成片状,用刷子或筘抹上浆糊,晾干后绕成织轴。
元代王祯《农书》中有使用纑刷对经纱上浆的图文。
《天工开物》中"过糊"一节记载了用淀粉、牛皮胶、骨胶浆丝的方法和工具。
18世纪末英国出现动力织机,使浆纱和织布分开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工序,从而出现了现代浆纱机的雏形。
以后几经改进,到1853年英国人J.博洛夫等的专利,使浆纱机具有它的基本特征。
A、浆纱方法:浆纱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1、绞纱上浆------是近代用得最早的一种浆纱方式,有手工和机械两种,都是将绞纱在浆液中浸透、绞干、抖松,然后烘干。
这种方法适用于色织、织带、复制品等小批量生产。
2、单纱上浆------从筒子上退出单纱,在单纱上浆机上浆、烘干后再卷绕成浆纱筒子。
也可在低速络纱机上加装浆槽和烘干器而成。
也有专一设计的《单纱上浆机》。
这种方法虽然产量低、工耗大,但上浆质量好、浆膜完整度高。
在丝织和苎麻织造中有时采用。
近来在特种纤维上浆常有应用。
3、织轴上浆------由分条整经机做成织轴,经上浆后再卷绕成织轴。
多用于丝织、色织的多品种和小批量生产。
4、经轴上浆------将若干只经轴上的经纱同时引出,浸入浆液,压掉多余浆液,烘干、分纱,最后按规定长度巻成织轴。
这是应用得最广的上浆方法。
在老的丝织厂用于粘胶长丝上浆时,也有用醮浆方式的。
5、整浆联合------在整经机的筒子架和机头之间安装一套上浆和烘干装置,将整经和上浆合成一道工序,多用于合成纤维长丝上浆。
6、染浆联合------在浆纱机的浆槽前加装染色烘干设备。
毛纱上浆技术、浆料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成立 后 , 随着人 民 生 活水 平 的提 高 , 毛 纺 织 品 需 求
增加 , 毛 纺织 工业 发展 加快 , 到 1 9 8 0年 , 己有 6 O多 万锭 。除供应 国内需要 的 呢绒 、 毛毯 、 绒线 等 外 , 还 大量 出 口, 对 国 民经 济 的发 展 作 出较 大 贡献 I 4 J 。 毛纺 织 品 因其 独特 风格 和优 良性 能 , 长期 以来 一 直
发 明 的纺纱 新 技术 如 紧 密 纺 、 赛络纺等 , 可 明 显 提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0 4— 2 3 第一作者 : 王婧( 1 9 9 0一) , 女, 硕 士研 究 生 , 研究方 向: 毛织 物 的染 整加 工 。
3 8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 0 1 5年 7月
必 须对 传统 毛纺产 品进 行改 革 , 开发轻 薄 型 高档精
末 开始 的 , 当时左 宗 棠为 了供 应 军 需 , 开 办 兰 州 织
汰落后 产能 、 环 境 保 护等 方 面 提 出 了更 高 的要 求 。
特 别是 对 印染 行 业—— 污 染 大户 的“ 门槛 ” 不 断 抬
呢总局 , 生产 军 服 用料 , 这是 中 国第 一 家 近 代 纺 织
速率 , 尤其对于高支纱 , 由于其 强力低 , 更 易断裂。
因此 , 对高支 毛 纱 来 说 , 上 浆 是 很有 必 要 的 。 目前 专 门的毛用 浆料 大多 是 从 国外进 口或 是 用 已有 的 浆 料复 配而成 , 因此存 在成本 高 , 效果 差 , 污染 大 等
问题 。十二 五期 间 国家 对纺 织工 业在 节能 减 排 、 淘
毛纱上浆技术 、 浆 料 应 用现 状 和发 展 趋 势
新型浆料行业发展现状

新型浆料行业发展现状
浆料是一种由悬浮固体颗粒均匀分散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广泛应用于建筑、纺织、化工等各个领域。
在过去几年中,新型浆料行业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呈现出以下发展现状:
1. 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发展:新型浆料行业通过不断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新的浆料配方和生产工艺的出现,提高了产品的性能和可持续性,满足了市场需求。
2. 环保意识逐渐提高:在全球范围内,环保意识逐渐提高,对于新型浆料的可持续性和生态友好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新型浆料行业在产品开发和生产过程中注重环保因素,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3. 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新型浆料的性能不断提高,使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得到了拓展。
例如,在建筑领域,新型浆料的耐久性、防水性和抗裂性能得到了改善,广泛应用于水泥混凝土、砂浆等建筑材料中。
在纺织行业,新型浆料的染色性能和抗褪色性能得到了提高,成为纺织领域的重要材料。
4. 国际化发展趋势明显:新型浆料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明显。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国际市场对新型浆料的需求不断增加。
国内新型浆料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通过技术合作、跨国并购等方式,提高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新型浆料行业在技术创新、环保意识提高、应用领域扩大和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随着社会的进一
步发展和需求的不断变化,新型浆料行业将继续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纺织上浆》上浆工艺的现状和发展--------------------------------------------------------------------------------一、经纱上浆目的的演变:在纺织厂生产中,除了一些股线、强捻丝及某些类型的变型丝(如网络丝)外,大多数经纱在织造之前都必需经过上浆。
这个织前准备工序称为《经纱上浆》。
经纱上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经纱的《可织性》,使其在织造时能承受织机上强烈的机械作用。
但在具体实现提高《可织性》的内涵上,近代在总结生产实践和深入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进展和更深的分析。
A、上浆目的的《传统说法》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无论在纺织厂的工艺设计中或大专院校的专业教说书中都认为经纱上浆目的有三:①增强②保伸③耐磨因此,那时鉴别上浆效果和浆纱质量的指标是:浆纱机上《三个率》(上浆率、回潮率和伸长率)和浆纱质量《二个率》(增强率和减伸率)。
致使每个纺织厂的浆纱车间,要对每个织轴从浆纱机上落轴后,迅速称重估算它的"加重"上浆率;每台浆纱机上都装了"回潮率"显示仪;定时用夹纸条方式掌握纱线伸长率。
试验室必需定期取原纱和浆纱的试样,在单纱强力仪上测试它的增强率和减伸率。
但经常发现"增强率"和"减伸率"这两个指标与织机生产实际不一致。
从表1的生产实际结果分析,经纱的织造效果(经纱断头率)有明显差别的三组浆纱,而它们的浆纱增强率与减伸率区分不出有什么显著差异。
表1 涤/棉(65/35)细布(9672)的浆纱比较浆液增强率(%)减伸率(%)断经(根/台时)12.97 27.17 0.23PV A为主体混合浆11.09 34.44 0.1619.75 27.16 0.11又从表2的分析对比可见:4040府绸在有梭布机(1511型)上织造时,经纱在织机处所受的最大张力值,远低于14.5tex(40英支)纱的断裂强度(只有它的20%左右);经纱在织机上正常制织时,所受的最大伸长率是0.65%,也远低于经纱断裂伸长(7%~8%)。
由这个测试对比和纺织厂的多数生产实际都说明强力与伸长并不是经纱断头的主要原因。
表2: 40英支经纱在织机上所受机械作用与原纱性能对比经纱所受机械作用原纱机械性能张力(cN)40~75 断裂强度(cN)200最大伸长(%)0.65 ~1 断裂伸长(%)7~8反复拉伸(次)4000经纱之间磨擦(次)2000 耐磨性(次)39与筘齿的磨擦(次)400由表2可见,经纱从织机的后梁移动到织口成布,要受到反复拉伸与弯曲达4000多次;经纱之间摩擦,以及经纱与综眼、走梭板、引纬器等摩擦是相当剧烈可观的,都超过了未上浆的原纱的耐磨性。
为了降低经纱断头率,提高经纱的可织性及产品质量,必须赋予经纱以更高的耐磨性;粘附贴伏突出在纱条表面的毛羽,适当增加经纱强度,并尽可能地保持经纱原有的弹性。
这也是《经纱上浆》成为织造前经纱准备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的原因。
B、上浆目的的《现代说法》通过对上列表1和表2的分析。
在80年代的多次全国性上浆研讨会上讨论和认证后,明确了经纱上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耐磨和贴伏毛羽。
这是近20年来,在我国已得到了公认,并已列入大专院校教材中。
在一本近期出版的高等纺织院校的专业教材中说:《上浆的目的是:使毛羽贴伏,纱线耐磨、增强、尽量保持原纱的弹性伸长,提高经纱织造性能》。
因此,在评价经纱上浆效果时,现在已是用《粘附力》、《耐磨次数》和《毛羽减少率》作为浆纱的重要指标;把沿用很久的增强率与保伸率作为一个参考性指标。
在探索与开发新浆料时,也常运用"化学工业"上的《相似相容原理》,判别纤维材料与浆料之间的粘附性。
这一点在1985年以后,国内就有专著与不少文章发表,接受了这观点。
1999年美国AATCC(美国纺织化学家和染色家协会)召开的上浆专题研讨会(Warp Sizing Symposium)也专题研讨了"纤维与浆料间的粘附性的判别问题",认为经纱上浆主要目的应是:"提高浆纱耐磨性,要注意浆料与纤维材料之间的亲和力。
会上有人明确提出应该用──溶解度参数(Solubility Parameter)来判别",即纤维与浆料的《溶解度参数》值越接近,则它们之间的粘附力就越大。
用溶解度参数差值预测纤维与浆料间的粘附力,这与我们在十多年前提出的用《相似相容原理》判别是一致的。
经过数十年的争论与生产实践证明:经纱上浆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耐磨和贴伏毛羽;对细支纱也需考虑适宜的增强与保伸。
在喷气织机织造时,贴伏毛羽的要求更为突出。
因此,要求浆料应与纤维材料有良好的粘附能力,也有一定的成膜能力。
从《材料学科》的观点来说,要同时具备这二个条件的材料,它们必然是一类高分子化合物。
这也充分说明了当前纺织上浆所用的浆料(粘着剂),无论是天然的、或合成的、或变性的浆料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的根本原因。
二、上浆工艺的几次大讨论:近代在纺织上浆工艺方面曾有过多次全国性(或地区性)的深入讨论、辩论和专题研究,从而加速促进了经纱上浆技术的发展和深化,也培育了一大批经纱上浆技术人员的成长。
在上世纪的70年代~80年代,一批国外著名的浆料公司,来我国纺织厂试浆时,他们都表示:中国纺织厂的浆纱技术人员和技工的调浆和上浆工艺技术是一流的。
笔者在当时参加这类技术交流会上,多次听到这样的评价。
归纳起来有如下一些《讨论》:A、重浆与轻浆:这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的上浆工艺大争论:1954年以前,我国主要使用生物发酵法及氯化锌浸渍分解的淀粉浆,由于分解的不均匀性,浆的粘度很高,所用的压浆力又较低,只能采用重浆工艺路线(上浆率在20%左右)。
1954年后,全国范围使用淀粉的化学分解剂,以硅酸钠(也有使用氯胺T的)分解淀粉的方法,使上浆工艺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淀粉得到了充分而又均匀的分解,上浆率有明显的降低(例如:2321市布的经纱上浆率由16%下降到8%)。
当时在全国掀起了《推广轻浆工作法》热潮。
这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工业用粮,而且使纺织厂的劳动环境的改善成为可能,使纺织厂车间的温湿度能接近人体的舒适度,显著减轻了纺织工人的劳动强度。
B、高温上浆与低温上浆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在涤/棉混纺纱上浆中,基本上都是使用以PV A为主体的混合浆,有的甚至用纯PV A上浆。
由于国产的1799PV A的醇解度已超过99mol%,它的溶解很困难,必需在煮沸后才能溶解。
因此当时多数纺织厂主要用95℃以上的高温上浆的工艺。
这个高温也带来了《浆斑》的大量增加,造成经纱断头增加和浆斑疵点明显增多。
当时用得最好的代表是:河北石家庄几个棉纺织厂,生产水平一直在国内前列。
有些纺织厂(其中:以上海国棉六厂为代表)提出并使用了低温上浆工艺,PV A经溶解后,以低于80℃的温度上浆,上海国棉六厂一度曾坚持用50℃左右的工艺上浆。
它在织机的织造工艺作了一定的配合后,其织造效果同样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而它的《浆斑》疵点却大大减少。
这两种上浆工艺,在1981年四川内江市召开的《全国浆纱技术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专题研讨。
对高温和低温,以及对PV A结皮问题作了详尽的分析。
明确了PV A高温时容易结皮的基本原因是它的成膜性太好引起的。
高温时,浆液表面与液面上的空气层温差大,表面水份容易挥发,导致PV A结皮。
讨论结果认为,低温上浆确实能减少浆斑疵点,但要掌握这上浆工艺,对挡车工的技术要求高,一般纺织厂难以自始至终做到。
因此后来一般纺织厂在对涤/棉纱上浆时,仍以高温上浆工艺为多。
C、滑石粉在上浆中的作用:减磨还是增磨!?滑石粉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一直是作为上浆用的主要辅助浆料之一,被纺织界称?quot;减摩剂",即它有降低浆纱表面摩擦的性能,并使浆纱更光滑。
50年代以前和国外资本主义国家也常把它作为《增重剂》用于上浆,以增加坯布的重量,在市场上可卖出好的价格。
滑石粉作为减摩剂在浆液中使用,其用量可达10%以上(对淀粉重量%)。
但在织机上织造时,发现浆纱对筘片、综丝、梭子等的磨损相当严重,有明显的条痕;而在浆纱机了机调换经轴时,对浆槽的清洁工作时,发现浆槽底部有非常坚硬的沉积物,要有锤子才能将它们凿下,经观察基本上都是滑石粉的沉淀。
这些生产中出现的情况,引起了一些上浆工作者的思考,滑石粉的作用究竟是什么?也是在1981年四川内江召开的《全国浆纱技术经验交流会》上,当时的西北纺织工学院黄柏龄老师首先提出了:《滑石粉是一个增磨剂》的论点。
当时有一批上浆工作者提出了异议,尤其是一些上海纺织厂的上浆技术人员坚持认为它是"减摩的"。
会上华东纺织工学院几位老师也支持是增磨的看法,并作了’微观’的分析。
经过会上深入讨论:如果,滑石粉在浆纱和织布机的机件之间能任意滚动的话,这时滑石粉是具有减摩效能,即浆滑动摩擦转为滚动摩擦。
但在浆纱上的滑石粉是被浆膜镶"死"在浆纱的表面,因此在织造时导致了浆纱表面粗糙,磨损加大(相似于一张"砂皮纸"),从而得出滑石粉确是增加浆纱对织布机的机件磨损。
在这会上,得到以石家庄为代表的北方上浆工作者的认同,回厂后很快取消了滑石粉的使用;而以上海为代表的一批上浆工作者显然持有不同看法,回厂后仍坚持使用滑石粉的配方。
但经过若干年后,他们也就不再使用滑石粉作为辅助浆料了。
滑石粉作为上浆的辅助材料也就此消失了。
现在这个观点已为大家所接受,也有一点体会:生产中出现的情况要深入分析事物的本质。
充分讨论是揭示本质的条件;接受更正确实要有一个"过程"和"时间"。
D、浸透为主还是被复为主在重浆的上浆工艺中,显然是以被复为主的。
在用化学分解剂的轻浆上浆工艺中,为了保证对经纱有一定的增强功效,也就提出了应以浸透为主。
在我国纺织上浆生产中,一度出现了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为了验证,也推出了《浆纱切片》的试验方法,并一度把它列为考核经纱上浆的重要质量指标之一(注:这个指标至今在某些纺织厂仍在运用之中)。
这一争论也推动了我们对经纱上浆目的的《反思》。
在明确了上浆主要目的既然是耐磨和贴伏毛羽,那就应该既要有一定的浸透,也不能没有良好的被复。
但重要的不是浸透和被复之间的数量比例;更重要的是浆料对纤维纱线的粘附性的强弱、浆膜的完整性和机械性能。
E、起泡与消泡以淀粉为主体的浆液有时调浆、煮浆不得法,浆液会起泡。
浆液泡沫会造成"轻浆"的疵点。
一般情况下它很易处理,只需在浆槽中临时加入少量的硬脂酸钠,即能去除。
但在起用了PV A浆料后,由于PV A很易起泡,尤其是部份醇解的PV A(例如:1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