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著名改革

合集下载

古代变法的例子

古代变法的例子

古代变法的例子
1. 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较为著名的一次变法。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等。

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发展和军事强大,为秦国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 王安石变法:北宋时期,王安石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等。

这些改革旨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加强军事力量,但由于触犯了保守势力的利益,最终以失败告终。

3. 张居正改革: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为了挽救明朝统治的危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包括考成法和一条鞭法。

通过改革吏治和赋税制度,张居正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延长了明朝的国祚。

这些变法都是为了应对当时社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通过改革法令制度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变法往往涉及到各方利益的调整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

政法干警文化综合中国古代史复习:古代著名的改革!历代疆域的变迁

政法干警文化综合中国古代史复习:古代著名的改革!历代疆域的变迁

政法干警文化综合中国古代史复习:古代著名的改革三、古代著名的改革1.历史古代历史上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2)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

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3)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

兴修水利,发展了农业,政府的收入也增加了一些,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

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失败。

2.政治(1)对于历史上的改革和变法的评价要坚持如下标准: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坚持历史的标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做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2)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分析理解古代的改革变法。

(3)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却被废除,表明改革的复杂性与曲折性的道理。

(4)理解我国古代的改革与现今的改革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5)联系有关时事,了解如何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及深化农业改革和发展农村经济,进而掌握改革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现实意义。

来源:考试大_政法干警考试政法干警文化综合中国古代史复习:历代疆域的变迁四、历代疆域的变迁1.历史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疆域的变化也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反映了历史的进程。

因此了解历代疆域变迁的历史,能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祖先的光辉业绩。

(1)商朝:东到大海,西到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到长江流域。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 国奠定了基础。 3.北魏孝文帝改革,通过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加速了北方各族的 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4.公元前6世纪,执政官梭伦改革,公民大会成为城邦的最高权 力机关。伯利克里当政时,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奴隶制民主 政治的最高峰。 5.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 到封建社会。 6.8世纪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推行采邑制,实行土地分 封,奠定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
著名历史学家黄安年说,20世纪出现了两大改革家, 一个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一个挽救了现代社会主 义。他们是谁?为什么?有何突出成就?
罗斯福通过新政使美国经济得到恢复,渡过经济危机, 走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道路,对西方资本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邓小平通过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要点整合
二、近现代中外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
性质的改革,是俄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俄国走上了资本 主义发展道路。 2.1868年的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资本主 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3.1898年中国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 动,在当时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 化的第一步。 4.1933年美国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是资 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它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巩固了资 本主义制度,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
要点整合
5.东欧国家的改革:1956年开始到20世纪六七十年 代,匈牙利改革,成效突出,曾有“东欧消费者的天堂” 的称誉;80年代陷入新的困难。1968年,捷克斯洛伐 克的改革,被苏联镇压。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都 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苏联也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 1989年,东欧剧变,各国执政党改变,社会制度也随 之发生了变化。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平演 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改革

中国古代政治改革

中国古代的政治改革(一)中国古代重要改革列举1、春秋时期:1.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土地好坏而征收赋税)2.鲁国“初税亩”(按亩收税)2、战国时期:1、魏国李悝变法2、楚国吴起变法3、秦国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第一次:①“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奖励军功,按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

●第二次:①统一秦国的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3、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周武帝改革4、北宋:庆历新政(即范仲淹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措施:①理财(中心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各法的具体含义见P103——104】②军事措施:保甲法、将兵法③教育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王安石变法的结果:A在北宋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变法依然使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军事实力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B但是新法在推行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更主要的是,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宋神宗死后,新法被废除。

(二)改革的规律性认识1、基本原因:(1)新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上层建筑的要求,如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2)社会矛盾激化造成,如王安石变法。

2、改革的主要措施:(1)改革生产关系,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如商鞅变法的废井田、开阡陌;(2)限制贵族特权,如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

(3)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而在调整中照顾农民的一些利益,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3、改革结果:(1)成功的: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周周世宗改革等(2)虽取得成效但最终失败:王安石变法。

4、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1)触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反对;(2)用人不当,新法反而危害百姓。

中国历代12大改革变法

中国历代12大改革变法

中国古代12大改革(变法)与启示概述一、子产改革:夹在晋楚之间的小国郑寻找出路公元前536年,“铸刑鼎”—把惩治罪犯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全国公布,是中国法制史上首次(此前,上层认为刑律越隐蔽越有利于专制),开了中国古代成文法先例—政务公开。

主持农业普查,重划全国田地和沟渠,对非法占地充公或没收;组织农民以若干家为互助合作单位。

不毁乡校:父老乡亲爱在乡镇学校议论国家大事,子产不毁乡校——允许舆论监督。

公元前522年去世,还掌大权,改革成遗训。

公元前594年,雅典执行官梭伦改革。

二、商鞅变法公元前359年—前350年,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提出“农、战”两字,一切为了成就霸业而战。

主要内容:①实行残酷的连坐制:一人有罪,父母妻子连坐;5家互保,10家相连,分别为“伍”、“什”,一人有罪,伍什连坐,促使群众相互监视。

②设立41县(31县)。

③重定20级爵位。

④对敌作战杀死敌人是一等战功,用最大力量奖励战功。

⑤推崇农耕,打击商业和知识分子,商人为“游民”,“文学游说之士”为“未流”、“游民”。

⑥一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强迫分家,否则重罚。

改革之前,在陕西临潼南门立一根木棍,“能拿到北门者,得十两黄金”,并兑现。

把反对变法的700多个贵族在渭水边斩首,太子老师公孙贾脸上剌字,公子虔被割鼻。

随后,秦国打败魏国,使之国都迁到远离秦国的大梁(开封)。

商鞅被赐为商君—20个级别最高的彻候。

公元338年,新君即位,商鞅被处于车裂大刑。

三、赵(名雍)武灵王:改胡服骑射(穿“西服”)赵国是三家分晋后成立的一个国家,是当时的“四战之国”—西南:与韩国摩擦不断;西边:秦国虎视眈眈;东边:紧邻齐国;西北:林胡、楼烦等胡人部落,经常掠夺赵国。

胡人:短衣长裤,上下吗灵活,开弓射箭运用自如,奔跑迅速;以骑兵为主,最多几十千骑。

赵军:长袍,甲靠笨重,结扎繁琐,中看不中用(战争);以步兵和兵车为主,动则几十万、上百万。

赵武灵王先找两位重臣商议达成共识,率先穿胡服上朝,引起争议,开展辩论。

著名改革

著名改革

著名改革一、管仲改革春秋、齐桓公。

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

使齐国的工商业繁荣发达,靠国家垄断商业及其经营而致富成了强国。

管仲在位的时间长达40余年,功成名就,既是学识渊博的思想家,又是政绩斐然的政治家,可以说是先秦诸子中唯一成功的典范。

即使在今天,管仲的思想遗产也仍有借鉴意义。

二、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促进民族融合四、王安石变法北宋宋神宗时期。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

列宁称赞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五、洋务运动洋务运动。

“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

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民用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奠定了中国近代化工业的基础。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清朝海军实力的完全丧失,也标志着35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涉及,军事、经济、教育文化等。

中 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改革事件是什么

中 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改革事件是什么

中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改革事件是什么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生了众多意义深远的改革事件。

然而,如果要从中挑选出最重要的一项,商鞅变法无疑是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

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

当时,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相对较弱,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内部,旧有的贵族制度束缚了社会的发展,土地分配不均,农民生活困苦,国家财政收入有限;外部,秦国受到其他强国的威胁和侵略。

商鞅变法的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

在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

这一举措打破了贵族世袭的特权,为普通民众提供了通过军功晋升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战斗热情和为国效力的积极性。

同时,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在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这使得秦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粮食产量增加,为国家的富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此外,他还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法律方面,商鞅制定了严苛的法律,实行连坐法。

虽然这些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残酷,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秩序,保障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商鞅变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首先,它使秦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秦国的军事实力大幅提升,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商鞅变法所确立的一些制度和政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县制的推行一直延续到了后世,成为中国行政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功爵制也为后世选拔人才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然而,商鞅变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过于强调严刑峻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的紧张和矛盾。

而且,重农抑商的政策在一定时期内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但无论如何,商鞅变法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它是一次具有开创性和革命性的改革,不仅改变了秦国的命运,也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与商鞅变法相比,其他一些改革事件虽然也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影响力和深度上都稍显逊色。

中国古代改革的例子

中国古代改革的例子

中国古代改革的例子1. 说起中国古代的改革,商鞅变法可是个大手笔。

当时的秦国就像个生病的病人,商鞅这个"医生"来了,二话不说就开了个"重要处方":废除世袭制度、建立军功爵位制,让有本事的人都能当官。

老百姓听说这个政策,都说:"这下可好了,咱们也有机会出人头地啦!"2. 王安石变法也是一个热门话题。

北宋时期,国家就像个漏水的水缶,钱财哗哗地往外流。

王安石看不下去了,搞起了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

他说:"咱们不能光靠收税过日子,得想办法把经济搞活!"3. 张居正改革可厉害了。

明朝后期,朝廷的账本乱得像一锅粥。

张居正来了个"一条鞭法",把赋税制度整得明明白白。

老百姓说:"总算不用东交西差了,一次性缴清多省事!"4. 汉武帝时期的改革像是一场大戏。

他推行"推恩令",让诸侯王的地盘像切月饼一样分给子孙,慢慢就把诸侯王的势力削弱了。

还搞了个"盐铁专营",让国家垄断盐铁生意,国库一下子就鼓了起来。

5. 隋朝的科举制改革可是个大动作。

以前当官全靠家世,现在寒门子弟也能通过考试当大官了。

有个读书人高兴地说:"这下不用再靠祖上积德,就看自己的真本事了!"6.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特别有意思。

他让鲜卑人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就像是给整个民族换了身行头。

有个大臣感叹:"这哪是改革啊,简直是把整个民族都换了个样!"7.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也是一场改革盛宴。

他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重用魏征这样敢说真话的谏臣。

魏征经常对唐太宗说:"陛下,您这事儿办得不对!"唐太宗不但不生气,还说:"这就是我的镜子啊!"8. 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可有意思了。

他请来几个厉害的将领喝酒,酒酣耳热之际,说:"你们也累了,不如回家享清福吧!"就这样,把兵权都收了回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
一、商鞅变法(战国)
1、目的:富国强兵。

2、时间:第一次改革始于公元前356年
内容:①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②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③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时间:第二次改革始于公元前350年
内容:①废井田,开阡陌。

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推广县制,废除分封制。

把全国分为41个县,设县令主持县政,丞为副县令,
尉负责军事。

③统一度量衡。

④“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以刺激小农户数量的增加及其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二个废除:)废世卿世禄制、废井田制
(二个奖励:)奖励军功、奖励耕织
(二个制度:)什伍制、县制
(二项法律:)连坐、轻罪重罚
(最后全烧了:)焚烧诗书
3、作用:秦国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

经过一百多年的
变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了。

4、评价:①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
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③商鞅施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产生消极影响
④商鞅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二、王莽改制
1、背景: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稳固统治。

2、内容:①把全国田地改称王田,私家奴婢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

--贵族、官僚和大地
主占有者反对,农民不满意,土地、奴婢买卖照旧进行。

②多次改变币制,变五铢钱为大钱。

--掠夺财产,很多人倾家荡产
3、结果:加剧了矛盾,终于失败。

引发农民起义。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内容:
经济上实行均田制:①把国家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②受田农民纳租、纳调;
③受田农民服徭役和兵役。

政治上:①迁都洛阳;
②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

文化上汉化政策: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通婚。

作用: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四、范仲淹改革(庆历新政)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 ------庆历五年(1045年)初
1、背景:积弱积弱的局面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阶级矛盾尖锐,北宋统治岌岌可。

①中央积贫积弱
②庆历新政,革除弊端(改新除弊)
2、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3、中心:整顿吏治,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
4、内容:(一)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

(二)抑侥幸,即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

(三)精贡举,即严密贡举制度。

(四)择长官。

(五)均公田。

(六)厚农桑,即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

(七)修武备,即整治军备。

(八)推恩信,即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

(九)重命令,即要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

(十)减徭役。

5、结果:失败。

原因: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

2、宋仁宗对朋党的防范。

3、改革过于激进。

6、影响: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五、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时)
1、背景:积贫积弱的北宋―――― 根源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积弱:原因:(1) 集中军权。

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实行“更戍法”,;
(2)集中行政权,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

(3)荒年招募流民当民,军队素质下降。

(4)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影响军队战斗力。

表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对辽和西夏战争败多胜少。

积贫:原因:三冗(1)冗官(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职位,官职增加;科举取士;多恩
荫法授官多
2、目的: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

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指导思想 开源、富国“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4、措施
(一)富国(农业和商业)
农业:A、青苗法(最有矛盾)作用:保证农业生产、免受高利贷盘剥、扩大政府收入。

B、农田水利法(最没有争议)作用:促进农业生产。

C、免役法作用:保障农时,扩大政府的收入、打击官僚地主利益。

D、方田均税法作用:增加政府收入,打击官僚和地主的利益。

商业:A、市易法作用:政府调节市场、平衡物价、增加政府收入、打击了大商人的利益
B、均输法作用:政府调节市场、增加政府收入、打击了大商人的利益。

(二)强兵
A、保甲法作用:保证兵源、维护基层社会治安。

B、保马法作用:保证军需,节约财政。

C、将兵法(重点)作用:改变兵将分离的局面、提高军队战斗力
D、设军器监作用:提高武器质量
(三)取士
A、改革科举制(考试内容的改变)
B、整顿太学,重编教科书
C、惟才是用
5、评价:
(1)进步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军事实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

(2)局限性:有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变法以开源为指导思想,利用国家行政强制进行收购、运销。

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新法
过于急进。

(3)性质: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4)失败原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强烈反对;指导思想有误(偏重理财、违背经济规律);宋神宗后期的动摇;用人不当,危害百姓;没有触及社会
根本问题(根本原因)。

拓展 1、王安石变法和梭伦改革的比较:
同:(1)背景社会矛盾激化,威胁统治;目的:缓和矛盾,维护统治。

(2)内容比较全面,以经济措施为核心。

异:(1)梭伦:平民与贵族,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矛盾。

王: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2)指导思想:
(3)梭:债务问题;政治经济改革。

王:财政问题、经济、军事、教育改革。

(4)性质:梭伦隶主阶级;王:地主阶级。

(5)影响:梭成功(经济和政治,渐进,广泛支持)王失败:急进 大地主、大官僚和农民的反对。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分调整
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④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