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闻鹧鸪——郑愁予诗歌赏读
古诗词中鹧鸪意象例析

古诗词中鹧鸪意象例析作者:宁颖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8年第06期鹧鸪是一种生活在我国南方的留鸟,喜温暖,常向阳而飞,怕寒冷畏霜露,故而崔豹《古今注》说它“早晚稀出,有时夜飞,夜飞则以树叶覆其背上”。
鹧鸪天生就是一种美丽而脆弱的鸟,在它身上总是缠绕着挥之不去的哀怨愁苦的情感。
从鹧鸪的特性入手,我们可以探究历代的诗人们在它身上赋予的丰富情感和文化意蕴。
一、渲染和烘托哀怨愁苦之情鹧鸪的叫声响亮是其特点,同时,其叫声一开始就似乎与忧愁悲切相联系。
韩愈的《杏花》诗中有“鷓鸪钩皘猿叫歇,杳杳深谷攒青枫”之句,李德裕《斑竹管赋》诗中亦有“鹧鸪起兮钩皘,白猿悲兮断续”之句。
猿鸣之声素有“属引凄异”(郦道元《水经注》)的特点,两句诗中,将鹧鸪与猿的啼叫声放在一起营造了哀怨苦愁的情感氛围。
有些教材入选了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由于鹧鸪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灌丛、草地、岩石荒坡等无林荒山地区,越王勾践昔日的王宫如今已是杂草丛生,荆棘遍地,鹧鸪乱飞了。
李白在这里借鹧鸪抒发了极为深沉的昔盛今衰之慨。
二、征人羁旅和迁客骚人的乡愁遗恨在鹧鸪的习性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他是生活于南方的一种留鸟。
对于鹧鸪“鉤輈格磔”的叫声,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鹧鸪啼声“俗云‘行不得也哥哥’”。
牛景丽、何英在《鹧鸪声声总关情》一文说这种说法出自黄庭坚的戏作,并说“鹧鸪的啼声自从北宋中期以后被赋予‘行不得也哥哥’的含义以来就被广泛地接受并在诗词中广为运用了”。
不过,这个“行不得”究竟是鹧鸪在飞行方面不能持续飞行,飞行距离不远,还是它畏寒避冷,不能夜间飞行,更不用说到寒冷而广阔的北方而“行不得”呢,我们不得而知,但这种联想很有助于我们理解鹧鸪意象的另一重要方面内容。
唐代韩愈的《晚次宣溪绝句二章》(其一):“韶州南去接宣溪,云水苍茫日向西。
客泪数行先自落,鹧鸪休傍耳边啼。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通用60篇)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通用60篇)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篇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8分)卜算子张元幹(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4分)(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十五、14.(1)①“湿”字,描述出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情绪。
②“迷”字,描述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惘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2)①化用了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述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应对国事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篇2(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
(8分)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
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貌。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和“客船”。
(1分)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贴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4分)十四、14.(1分)津亭15.(3分)D【A、单从试卷带给的材料看,很难断定诗歌有用典;即使对第2句作出注释,也不好说这首诗是用典和写实结合。
从全诗看,就应是虚实结合或情景交融的写法。
B、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写景诗,而不是咏物诗。
郑谷《鹧鸪》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郑谷《鹧鸪》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鹧鸪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注]山鸡:鸟名,即雉,羽毛斑斓美丽。
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
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即黄陵庙。
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
黄陵庙,在洞庭湖畔。
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
二妃从征,溺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
(1)这首诗里头有一个统领全篇的关键词,它就是。
(2)诗歌的第二联通过环境的描写,为全诗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试分析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
(3)末联“相呼相应湘江阔”的主语是什么?(4)这首诗通过对鹧鸪的描写,以物喻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绪?(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首联中,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笔式的描绘,而是通过写鹧鸪的嬉戏,将它与山鸡类比,作了画龙点睛的勾勒。
B.颔联中的荒水、野庙加上“雨昏”“花落”,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
C.颈联从鹧鸪转到写入。
诗人选择了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
D.尾联实写一群群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在浩瀚的湘江上回响,在“日西向”时,它们飞回苦竹丛中。
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锦翼”两字,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近山鸡”则是将鹧鸪与山鸡作比,表现其有类似山鸡的美丽品相和高雅风致。
B.颔联描绘了暮雨潇潇、落红片片、鹧鸪啼声之中的青草湖、黄陵庙,用“雨昏”“花落”的意象给全诗平添了怡然闲适的气氛。
C.颈联中的“游子”因“闻”鹧鸪而“征袖湿”,由鹧鸪转而写人,承接自然巧妙。
“佳人才唱翠眉低”,也是因鹧鸪啼鸣动了情思。
D.尾联写湘江浩淼,夕阳西下,苦竹丛深,在这样的环境里,鹧鸪啼鸣的呼应回荡更显得凄婉绵长;虽未写人而人的情感尽在其中。
变成鸟 是鹧鸪 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郑愁予《错误》赏析

响 , 帷不 揭 , 就很 难再 接 纳他 春 也 人 了 。 一想 , 想 我们 的行 为感 情是 不 是如 此 ?这个 时候 再 去追 究是
牵 系着 诗人 的 内心 深处 。时光 越 久, 漂泊 越远 , 乡愁 就越 渺远 。如 果 尝试把 郑愁予 的其他诗 作与
诗歌的二 、三章又将这凄美
◎河 北 / 文 忠 魏
郑 愁予《 错误 》 赏析
夜阑人静 ,捧着 台湾诗人郑
愁予的《 错误》 一诗 , 慢慢地读 、 细 细地品。 诗句幻化成了画面 , 画面
慢慢 浸染 开 来 : 南 , 城 , 道 , 江 小 街 帷幕, 窗扉 ……层层推进 , 那份思 念也越发地不可承受 。 忽然 , 马蹄
的情感 延续下 去 :
江南 小城 , 东风 不 来 , 絮 不 柳 飞, 跫音 不响 , 帷 不揭 。 春 等待蠹。 等待 着… … 莲花 开开 落落 ,细 雨烟 雾 霏 霏, 青苔爬满石巷 , 床帏挡住 了落
晖。
谁的错误就很徒劳了,我们不妨 称 之 为无过 错 的错误 ,美 丽 的错 误 , 果我 们再 深究 , 就是 时 空 如 这 错 位 的错误 。 错 位 的时空 中 ,我 们有 太 多 无 奈 的错过 。 们 无 法走 进 他人 我 封闭了的内心世界 , 命运也无法 让浪子停下脚步。即使跨越这个 时空 , 们 还 是 无 法 去 爱也 无 法 我 承 受 爱 , 这 个 意 义 上 , 们 每 从 我 个 个 体 生命 都 是 他 人 等 候 的 过
的错 误 , 错 不属 于 主体 , 过 而是 时 空错 位 。
人。这匆匆奔波与静静等待就是 对 无 法更 改 的矛 盾 。这 两个 矛
一
谨文 瘩膏 支
深山闻鹧鸪的古诗词

深山闻鹧鸪的古诗词出处及诗词赏析“深山闻鹧鸪”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此词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与不满之情。
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却是淡淡叙来,不瘟不火,以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艺术水平高超,堪称词中瑰宝。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
他有将相之才而屡遭排斥,如今空怀壮志,难遂衷怀。
这江晚山深之景无疑引发了作者的满腔愁绪。
这首词开头“郁孤台下清江水”二句,在点题的同时,以景开篇,既写眼前所视,又写心中所思,意蕴无穷。
江晚山深,语意双关,从眼前景物山晚水深切入,由描绘凄凉之景而触发政治感慨。
“江晚”是说时间之晚,“山深”则是说地方之僻。
这种“山晚水深”的暮色苍茫又具有封建社会式的意味,再配上一声声鹧鸪啼鸣之声,进一步触发词人深沉的愁思。
其中,“愁余”一作“予”,意为使我发愁。
深山闻鹧鸪,这种暮色苍茫又具封建意味的山水境界和氛围,自然不是无意之笔。
它正从侧面透露着词人难解的苦闷。
深夜人静,“鸟啼惊梦回”,今夜不知又将怎样熬过去。
“西北望长安”二句寄寓着作者借山水以抒怀思国之意。
长安在黄州西北,而黄州在江西,则长安两字已拉近黄州与江州的关系。
辛弃疾在江西的日子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而是待了近十年之久,故而当他看到西北的长安时便发出一声长叹。
他怀着无限的乡思也做过一夜还朝的美梦,但梦醒之后却是无路可走。
换头二句写青山遮不住浩荡东流之水。
这里的青山是特指武夷山的青山;而流水则是指从黄州附近北流注入鄱阳湖的赣江之水。
“毕竟东流去”中的一个“毕竟”突出了此去东流之势不可当。
“东流去”三字遥应“西北望长安”,水注长安为一绝佳比喻。
“青山遮不住”讲的是眼前实景,“毕竟东流去”则有虚拟意味。
此句可与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相比较。
不过辛词因其寄托了重大身世之感而显得更伟大。
郑愁予《错误》原文

郑愁予《错误》原文郑愁予《错误》原文郑愁予《错误》以江南小城为中心意象,写出了战争年月闺中思妇等盼归人的情怀,寓意深刻,是现代抒情诗代表作中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郑愁予《错误》原文,欢迎查看!郑愁予《错误》原文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郑愁予《错误》赏析郑愁予的诗和他的名字一样,轻巧又带着深深的愁怨,婉转而藏着一份诉说的衷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这是辛弃疾的词,何等的空寥,何等的愁怨?同时,这正是诗人诗的意境。
在诗的开头,诗人说:“我打江南走过。
”简单的“江南”二字,一下子就将人们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境地——那蒙蒙的烟雨,那翠绿的河岸和灵秀的山水,当然还有深闺和那思念的人儿。
然而,诗人心中的江南是消瘦的江南,留下的风景已经变换了数旬,已经如莲花,在开开落落之间只剩下了一支干枯的荷梗。
这是怎样的季节呢?该是春季吧,早春,一切都在焦急的等待中。
东风滞留在遥远的地方,柳絮在柔柔的柳枝中沉沉睡去,不管人间的等待和梦。
在这样的季节里,在江南那小小的城市的阁楼中,妇人的心扉紧闭,如幽深的青石小巷,笼罩在氤氲的暮色中,寂寞中伴着深深的愁思。
一切都静静的,连一个足音都没有。
春天或许已经来了,那绿树和鲜花已经在绚烂地开着了。
然而,没有心灵盼望的足音,春天等于没来,春色仍藏在深深的帷幕中。
“你”的心扉如同那深深庭院的一扇窗扉,紧紧地关着一颗寂寞的心,含着深深的愁怨。
南宋著名词人蒋捷的词道:“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但这首诗里说的不是黄花秋声,红叶低窗,是绿柳早春,青石深巷;不是凄凉在心,是相思,是悠悠的哀愁和寂寞。
这时,“我”的足音,清脆的马蹄声在江南的青石板路上达达而过。
这“美丽的错误”更生动新颖地写出了思妇的怀人心情,写出了那心中的'寂寞和盼望。
江晚正愁予.深山闻鹧鸪--郑愁予诗歌赏读

种是豪放 、 爽快 、 达的“ 豁 仁侠 ” 精神 , 一种则 是曲 另 折动人 , 情意绵绵 , 欲语 还羞 的婉约情 韵 , 这两种 气 质充分显示 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 养。正是这种 修养使他避免 了台湾现 代诗 派的缺点 , 而把 中 国的 传统意识和西 方现 代 派 的表现 技巧 融合 得浑 然一 体, 使他成 为地地 道道的 “ 中国的 中国诗人” 。杨牧 在《 郑愁予传奇》 中评论他说 :郑愁予是 中国的 中国 “ 诗人 , 良好 的中国文字写作 , 用 形容准确 , 声籁华美 ,
开头与结尾两句均为短句 , 这恰恰是对过客 的描写 : 匆 匆 而 来 , 匆 而 去 , 不及 停 下 追求 的脚 步 就 消 逝 匆 来 在岁月的长河 里。中间 的句子都 用长句 , 轻悄 的词 语, 如柔柔 的柳枝 , 悠悠 的 , 如女主人的相思和怀念 。 《 小小的岛》 则有所不 同。它通篇采用意象叠映 的手法 , 将小岛 比喻成靓丽迷人的女孩 , 把女孩 比喻 为五彩缤纷 的小 岛。小 岛 的地域特 色 , 小岛的 阳光 海 风 , 岛 的 小 鸟 鱼 群 , 的 都 是 爱 人 的 美 姿 和 活 小 写 泼 , 现 着 爱 人 俊 俏 的形 象 , 达 诗人 受 到 的美 的触 表 表 动, 心灵 的震荡 。诗 的末尾直抒胸臆 , 表达 了诗人对 爱情炽烈的情感 , 界极为优美 。 境 《 如雾起时》 一诗 的手法 与《 小小的岛》 有相似之 处 。该 诗 曾使 诗 人 声 名 鹊 起 , 成 功 地 把 水 手 的 工 它 作及所见 的景物和 爱情糅 合在一起 , 景寓情 而能 借 不 即不离 , 故颇 有诗味。 朱光潜先生曾说过 :诗的最精妙的观感 表现 于 “ 最精妙的语言 。郑愁予的《 ” 如雾起时》 无疑呈 现给 我 们的就是一种极 精妙 的观感 、 一种极精 妙 的视觉意 象。 在《 如雾起时》 这首诗 中 , 人用 大海这 一有 限 诗 意象与它所 表达 的无 限内涵很好地诠释 了爱情 的甜 蜜 。海上有充分 的 自由, 心智 的 自由 , 精神的慰藉 和 自我 的感知 。“ 如雾起 时”这样雾气腾腾 的氤氲着 , , 仿佛皓 白的月光照不透的 , 隐隐 的, 什么都只剩下 轮 廓 了。于是 , 一切便在 朦胧 中开始 了 ……爱 人低 下 头, 耳环不甘寂寞地 在风 中轻 轻摇 曳着 ,最 是那一 “ 低 头的温柔 , 像一朵水 莲花不胜 凉风 的娇羞 ” 袅袅 , 婷婷 , 可爱调皮的样子尽显爱情的甜美。 寂 寞 中 , 许 那 甜 美 可 以找 到 一 角 使 心 灵 稍 憩 或 的港湾 ; 寂寞中 , 或许 可 以与爱人倾 心对话 , 至这 直 份感情如精灵般飘升起来 , 自由旋 舞。迷路时 , 人 爱 的双眸便是那塔灯 , 漾漾 的柔波 是如此恬 静 、 委婉 , 没有惊恐 , 没有 颠 倒 , 给 人 以 希 望 。起 雾 时 , 拥 只 簇 着一片灯海 , 每盏灯里都写满爱 。 读 着这样柔婉 的诗歌 , 我们 心 中不禁油然 生 出 如许感慨 : 大海是迷 蒙的 , 灯是 清亮 的; 间是低 塔 世 俗 的, 情是纯美的。 爱 好的诗 , 里 面总 是 浮 动着 无 限暗示 的氛 围。 它 《 如雾 起时》 这首诗 中, 现爱情是作者 的一个“ 表 真实 的意思” 。但诗 的张 力却不允 许我们 仅仅 观赏到这 层意思 , 它还应该 也完全 可以升华 为对 生活 的深 刻洞解。诗人努力 要把一 切混 乱的痕迹 抹去 , 而寻 求一种简单与真实的本质 。这种感 悟慢 慢袭来 , 便 滤就了诗 人和读 者水晶般清澈 的襟怀 。 ( 作者单位 : 江苏省丰县粱寨 中学)
44郑愁予《错误》

郑愁予
台湾诗人郑愁予
(1933年——)原名郑文韬,当代著 名诗人。 • 被称为“中国当代的李商隐” • 杨牧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 诗人”。 • 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 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 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 与内地各处,因此他的诗大多以 游子为抒情主人公,又被称为 “浪子诗人”。 • 15岁开始创作新诗,他的新诗处 处流淌着古典的韵味。正如他的 名字源于辛弃疾《菩萨蛮》中的 名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 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我们已能感到几分多情几分愁怨。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 “小小的城”: • “小小”是说女子心里的“容量”很小, 只容下了她的他,所以“小小”写出了女 子的坚贞、纯洁。 • “寂寞的城”: • 是封闭的,落寞的,是凄凉的,写出了女 子的心情是封闭、沉闷、落寞的。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青石
长满苔藓的石头 说明街道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有人走
向晚
郑愁予诗歌特色
• 郑愁予的诗有古典的神髓,但诗的语言主要是 白话,表现的也主要是自己的生活体验。 • 郑愁予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赴美后诗 作的主要改变是语言的节奏感,由以前的比较 快,改变为把节奏放松,是希望和紧张的生活 做成对比。 • 郑愁予说自己后来写诗,就试图把现代诗表现 技巧所有的可能性,尽量的展现出来,“这些 技巧可以表现任何的主题,只是看你的技巧能 否达到某一种程度。”
艺术特色
• 语言美 • 意象美 • 情感美 • 总的说来,就是本诗的一大特点——古典美。 古朴、婉转、轻柔
【思考与研讨】 1.分析这首诗歌的古典意味。它与古代 思妇诗有何相同相异之处? 2.诗歌命名为《错误》,这个“错误” 指的是什么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山闻鹧鸪——郑愁予诗歌赏读
发表时间:2010-04-17T05:42:23.250Z 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作者:滕景森
[导读] 台湾诗人郑愁予出版的诗作虽然算不上多,但它的诗在台湾传唱的程度,恐怕并不亚于李后主、李商隐的诗作。
台湾诗人郑愁予出版的诗作虽然算不上多,但它的诗在台湾传唱的程度,恐怕并不亚于李后主、李商隐的诗作。
不仅如此,他在全国诗坛也都是个很特殊的著名诗人。
郑愁予的诗和他的名字一样,轻巧又带着深深的愁怨,婉转而藏着一份诉说的衷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深山闻鹧鸪。
”这是辛弃疾的词,何等的空寥,何等的愁怨。
同时,这也正是郑愁予的诗的意境。
郑愁予的诗中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
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另一种则是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这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
正是这种修养使他避免了台湾现代诗派的缺点,而把中国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融合得浑然一体,使他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的中国诗人”。
杨牧在《郑愁予传奇》中评论他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容准确,声籁华美,而且绝对地现代。
” 的确,他的诗,美丽而不柔靡,豪放而不粗俗,看似寻常,实则内在深沉,蕴涵着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因而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错误》、《小小的岛》、《如雾起时》几首小诗尤其博得广大青年读者喜爱,流传甚广。
《错误》是郑愁予的代表作,深得宋词的精髓。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美丽的爱情错误,其间流露着诗人对思妇的怜爱与失望,读来令人叹惋不已。
诗的开头幽幽地写道:“我打江南走过……”简单的“江南”二字,一下子就将人们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境地——那蒙蒙的烟雨,那翠绿的河岸,那灵秀的山水,那深闺里思念的人儿……然而,诗人心中的江南是消瘦的,留下的风景已变幻了季节,如莲花,在开落之间只剩下一支干枯的荷梗。
这是怎样的季节呢?该是春季吧,早春,一切都在焦急的等待中。
东风滞留在遥远的地方,柳絮在依依的柔枝中沉沉地睡去,不管人间的等待和春梦。
在这样的季节里,在江南那小小的城市的阁楼中,寂寞的思妇心扉紧闭,如幽深的青石小巷,笼罩在氤氲的暮色之中。
或许已是草长莺飞,鸟语花香,山清水秀,春意盎然。
然而,一切都那样沉寂,连一个足音都没有。
没有心灵盼望的足音,春色便依然潜藏在深深的帷幕中…… 全诗意境幽婉而朦胧。
整饬的句式,轻快的语调,抑扬的节奏,又恰好地表现了诗中含蓄的情怀。
开头与结尾两句均为短句,这恰恰是对过客的描写: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来不及停下追求的脚步就消逝在岁月的长河里。
中间的句子都用长句,轻悄的词语,如柔柔的柳枝,悠悠的,如女主人的相思和怀念。
《小小的岛》则有所不同。
它通篇采用意象叠映的手法,将小岛比喻成靓丽迷人的女孩,把女孩比喻为五彩缤纷的小岛。
小岛的地域特色,小岛的阳光海风,小岛的小鸟鱼群,写的都是爱人的美姿和活泼,表现着爱人俊俏的形象,表达诗人受到的美的触动,心灵的震荡。
诗的末尾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炽烈的情感,境界极为优美。
《如雾起时》一诗的手法与《小小的岛》有相似之处。
该诗曾使诗人声名鹊起,它成功地把水手的工作及所见的景物和爱情糅合在一起,借景寓情而能不即不离,故颇有诗味。
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诗的最精妙的观感表现于最精妙的语言。
”郑愁予的《如雾起时》无疑呈现给我们的就是一种极精妙的观感、一种极精妙的视觉意象。
在《如雾起时》这首诗中,诗人用大海这一有限意象与它所表达的无限内涵很好地诠释了爱情的甜蜜。
海上有充分的自由,心智的自由,精神的慰藉和自我的感知。
“如雾起时”,这样雾气腾腾的氤氲着,仿佛皓白的月光照不透的,隐隐的,什么都只剩下轮廓了。
于是,一切便在朦胧中开始了……爱人低下头,耳环不甘寂寞地在风中轻轻摇曳着,“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袅袅婷婷,可爱调皮的样子尽显爱情的甜美。
寂寞中,或许那甜美可以找到一角使心灵稍憩的港湾;寂寞中,或许可以与爱人倾心对话,直至这份感情如精灵般飘升起来,自由旋舞。
迷路时,爱人的双眸便是那塔灯,漾漾的柔波是如此恬静、委婉,没有惊恐,没有颠倒,只给人以希望。
起雾时,簇拥着一片灯海,每盏灯里都写满爱。
读着这样柔婉的诗歌,我们心中不禁油然生出如许感慨:大海是迷蒙的,塔灯是清亮的;世间是低俗的,爱情是纯美的。
好的诗,它里面总是浮动着无限暗示的氛围。
《如雾起时》这首诗中,表现爱情是作者的一个“真实的意思”。
但诗的张力却不允许我们仅仅观赏到这一层意思,它还应该也完全可以升华为对生活的深刻洞解。
诗人努力要把一切混乱的痕迹抹去,而寻求一种简单与真实的本质。
这种感悟慢慢袭来,便滤就了诗人和读者水晶般清澈的襟怀。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粱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