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痹诊疗方案总结、分析、评价2017-2020年
完整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完整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摘要】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或颈部外伤导致颈椎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中医采用综合疗法进行诊疗,包括经络调理、草药治疗、针灸、推拿、膏方等。
本报告调查了100例颈椎病患者采用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结果显示,中医诊疗方案在缓解疼痛、改善颈椎功能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且疗效与治疗时间呈正相关。
而且,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并不受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长短的影响。
因此,中医诊疗方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颈椎病的方法。
【关键词】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导言】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颈痛、肩背痛、头晕、颈部僵硬等症状。
传统的西医疗法主要是以物理治疗为主,如牵拉、按摩等,但其疗效并不理想。
而中医在颈椎病的治疗中,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调理经络、草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方法来改善颈椎病患者的症状。
本研究旨在评估中医诊疗方案在颈椎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相关因素。
【方法】选取100例颈椎病患者,采用中医诊疗方案进行治疗,每周2-3次,连续治疗3个月。
治疗前后,使用颈椎病评分量表(NIH-CPS)评估疼痛程度和功能改善。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结果】治疗3个月后,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颈椎功能明显改善。
其中,疼痛评分由治疗前的6.8±1.5减少至治疗后的2.3±0.8,功能改善评分由治疗前的4.7±1.2增加至治疗后的8.1±1.5(P<0.05)。
同时,治疗时间与疗效呈正相关,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好(P<0.05)。
【讨论】中医诊疗方案在颈椎病治疗中展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中医的治疗理念是“以整体观念看待身体、以调理功夫治疗病症”,通过调理经络、草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方法,可以改善颈椎病患者的症状,缓解疼痛,提高颈椎功能。
此外,治疗时间也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好。
针灸科优势病种项痹病诊疗方案及优化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一、诊断中医病名:项痹 BGS000西医病名:颈椎病(神经根型) M47.221+G55.2*(一)疾病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亏虚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针灸疗法1.针刺法:局部取穴为主,远部取穴为辅,可选用运动针灸、平衡针、头针、火针等特色针刺疗法。
(1)急性期主穴:阳性点曲池合谷阳性点选取:①压痛点明显处,②局部有条索状结节处,③颈部敏感点,按压此点可引起肢体、肩背部或头面部疼痛加重或放射痛,符合以上任一点即可确定为阳性点,体表定位。
配穴:头痛头晕者加风池风府百会下肢无力者加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心慌加内关,恶心呕吐加内关足三里治疗方法:①体针:患者俯卧位或坐位,穴位常规消毒后,用直径0.30 mm、长50 mm毫针;阳性点采用单针刺或傍针刺,用泻法,轻刺激,其余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刺激可稍强,留针30分钟。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一、引言颈椎病,也称为项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骨骼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在颈椎病的诊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综合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疾病状况。
本文将对项痹的中医诊疗方案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后续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诊断标准针对项痹的诊断,我们参考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颈椎病中医诊断标准》(编号:国中医药字[2016]187号),该标准详细描述了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为中医师明确诊断提供了依据。
三、病因与病机分析项痹的病因主要包括颈部受凉、颈部受伤、颈部保持不良姿势、颈部肌肉劳损等。
病机主要是风、寒、湿的侵袭导致经络阻滞和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颈部疼痛、肌肉紧张等症状。
四、中医辨证分型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我们将项痹分为风寒湿邪阻络型、肝肾虚弱型和气血不足型三种辨证分型。
每种分型的特点、病理机制及治疗重点都有所不同。
五、中医治疗方案1.风寒湿邪阻络型治疗重点:祛风散寒、祛湿通络方药组合:桂枝汤加减、川芎茶加减、藿香正气散加减疗程和疗效:通常需连续治疗2-4周,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可以明显减轻颈部疼痛和肌肉紧张的症状。
2.肝肾虚弱型治疗重点:补肝肾、活血化瘀方药组合:四物汤加减、活血化瘀汤加减疗程和疗效:治疗期为4-6周,治疗后可明显改善肩颈部的酸疼和活动受限等症状。
3.气血不足型治疗重点: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方药组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活血通络汤加减疗程和疗效:通常需连续治疗6-8周,治疗后患者的颈部疼痛和僵硬等症状明显缓解。
六、临床疗效总结通过对一定数量的项痹患者的治疗观察,我们总结了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
根据分型的不同,中医方案对项痹患者的疼痛、肌肉紧张、活动受限、酸痛等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
总体来说,中医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面临颈椎病的困扰。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现代疾病,其症状包括颈椎疼痛、僵硬,甚至可能引起头痛、肩膀疼痛和手臂无力等。
传统的中医诊疗方案在颈椎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进行总结分析。
中医认为颈椎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情绪不良、气血不畅、肌肉痉挛等。
因此,中医治疗颈椎病的目标是通过调理全身的气血和神经系统,促进颈椎的康复。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常采用综合疗法,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等,以达到治疗颈椎病的效果。
首先,针灸是中医治疗颈椎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理人体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颈椎病的效果。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改善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
例如,一项针对100名颈椎病患者的研究发现,经过针灸治疗后,患者的颈椎疼痛明显减轻,活动范围明显增加。
因此,针灸在颈椎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其次,推拿也是中医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推拿通过按摩和揉捏颈部和周围的肌肉,舒缓痉挛和僵硬,改善颈椎病的症状。
研究表明,推拿可以显著缓解颈椎病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例如,一项对50名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经过推拿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显著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因此,推拿在颈椎病的治疗中也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除了针灸和推拿,中药也是中医治疗颈椎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通过调理全身的气血循环和神经系统,改善颈椎病的症状和康复进程。
研究表明,中药可以显著减轻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疼痛和僵硬。
一个研究组对100名颈椎病患者进行了治疗,其中50名患者使用中药治疗,另外50名患者使用常规治疗。
结果显示,中药组的患者疼痛程度显著减轻,颈椎活动范围明显增加。
因此,中药在颈椎病的治疗中也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针灸、推拿和中药等综合疗法可以有效缓解颈椎病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改善生活质量。
项痹(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中医临床路径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项痹(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针灸二科一、基本情况项痹(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优势病种之一,从2017年01月到2017年12月,应用情况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91例,完成91例,平均住院日11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针灸、推拿、穴位贴敷、火针、辨证口服中药汤剂、耳针、中药离子导入、拔罐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91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如下:针灸使用率100%,中药汤剂或免煎剂使用率42.9%,穴位贴敷疗法使用率49. 5%,特色疗法使用率100%,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针灸91例(100%)>推拿59例(64.3%)、辨证口服中药汤剂39例(42. 9%)、穴位贴敷45例(49. 5%)、火针疗法15例(16. 5%)、颈部理疗者47例(51.6%),,说明这些治疗方法适应症较广泛,也是临床常用方法。
(二)应用情况分析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
具体而言,临床应用较好、接受度较高的为针刺;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穴位贴敷、辨证口服中药汤剂、颈部理疗,而其他疗法应用较少。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针刺治疗为个体化治疗,通过辩证论治解决主症的同时也可兼顾解决兼症,且方便,痛苦小,已广泛被患者及其家属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
2.治疗方法操作简便、作用持久,痛苦较小,患者接受度和依从性较好,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
3、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针法、灸法治疗痹症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4.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骨伤科项痹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慢性的劳损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退性行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上网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或肌痉挛,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MRI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2010年颁布的《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分期诊断1.急性期:也称为炎性水肿期,发病1周内。
颈肩部疼痛剧烈,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慢性期:也称为缺血期,发病后1~2周。
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恢复期:发病2周后。
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有仁,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项痹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 / 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4.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中医诊断:项痹西医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周内。
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腱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发病1-2周。
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发病2周后。
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在,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症候诊断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型: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亏虚型: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型:头晕目眩,面色苍白。
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1、手法治疗(1)松解类手法①基本手法:头颈部一指禅推法、点按发、滚法、拿法、揉法、推法、叩击法等,可选择上述一种或几种放松颈项部的肌肉,时间可持续3-5分钟。
②间歇拔伸法:患者仰卧位,一手托住颈枕部一手把住下颌,纵向用力拔伸,持续2-3分钟,可反复3-5次。
(2)整复类手法①旋提手法②定位旋转扳法③坐位旋转法④卧位旋转法2、牵引疗法患者坐于牵引椅上,套上牵引带,并分别固定于患者枕部和下颌部,头部略前倾15度,首次牵引重量约3-5公斤,以后逐渐加重量,最大重量不超过10公斤,每次 20-30分钟,每日1-2次。
2024年版项痹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病,即颈椎病,是一种以颈椎间盘退行性变为主要病变,引起颈
椎管狭窄和神经根受压的疾病。
它常见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特别是那
些从事长期劳动和劳动强度较大的职业,如司机、工程师等。
中医认为,项痹病主要是由于气血不通所引起的,多为肝肾亏损、气
血不足、阴精不足等病理因素导致。
因此,针对这些病理因素,中医诊疗
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调气活血:中医认为,项痹病主要是气血不通所引起的,因此需要
通过活血化瘀来改善气血循环。
常用的药物有桃仁、红花、醋香附等,可
以配合艾灸、拔罐等物理疗法来促进气血循环。
2.养肝养肾:肝肾亏损是项痹病的一个病理因素,因此应该通过养肝
养肾来缓解症状。
中药治疗中,可以选用黄芪、当归、山药等来补肝肾,
辅以艾灸、针灸等来加强疗效。
3.补益肌肉:项痹病往往会导致颈肩部肌肉的僵硬和疼痛,因此需要
通过补益肌肉来改善症状。
中医治疗中,可以选用川芎、细辛、肉桂等来
温经活血,辅以推拿、针灸等来缓解症状。
4.调养经络:中医认为,项痹病主要是经络不通所引起的,因此需要
通过调养经络来改善症状。
常用的药物有川芎、红花、桃仁等,可以配合
针灸、拔罐等物理疗法来促进经络通畅。
总结起来,针对项痹病的中医诊疗方案主要包括调气活血、养肝养肾、补益肌肉和调养经络等方面。
通过中药治疗和物理疗法的结合,可以改善
气血循环,缓解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当然,在使用中医诊疗方案
治疗项痹病时,也要结合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
的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痹病(颈椎病)疗效分析、总结和评价(2017)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临床控制: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颈椎活动正常,治疗后症状积分0~1分,疗效指数>90%。
2.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椎活动基本正常,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疗效指数>70%,≤90%。
3.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有所改善,颈椎活动基本正常,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能力改善,疗效指数>30%,≤70%。
4.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2017年度项痹病(颈椎病)疗效总结
疗效分析:项痹(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病趋向于年轻化。
在本年度我科病房收治的167位病人中,45位为首次发病,且年龄大多小于40岁。
患者主要表现为颈项部酸痛伴上肢疼痛,局部肌肉稍僵硬,因就诊及时,通过针灸、手法、牵引、理疗及中西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达到临床治愈。
其中61位患者病程较长,除了颈项上肢部疼痛明显外,局部肌肉痉挛、劳损明显,通过上述方法治疗后颈肩部疼痛消失,但局部肌肉仍感僵硬,低头时间较长后稍感酸胀,达到显效标准。
还有45位患者处于颈椎病急性期,且从影像学观察,颈神经根受压有轻度移位,经上述方法治疗后颈肩部疼痛消失,但上肢仍时感酸痛,达到有效标准。
另外还有16例患者上肢麻痛症状较
重,影像学提示颈椎椎间盘突出较大,神经根受压移位明显,通过上述疗法治疗,症状无改善,建议手术治疗,无效。
项痹病(颈椎病)疗效总结评价、难点分析、解决思路及措施(2017年度):
1.疗效总结评价:颈椎病属于祖国医学“项痹”范畴,本诊疗方案根据项痹病症候的不同情况,分型施治,2017年我们通过在原有治疗颈椎病的基础上加强了中医中药治疗的参与率,通过针灸、手法、牵引、中药口服、中药外敷等治疗,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2.难点分析:部分患者经现有方案治疗后颈肩上肢部疼痛得到缓解,但局部肌肉仍僵硬、痉挛,影响颈肩部活动。
3.解决难点的思路及措施:通过学习文献可以发现:针刀对于颈项部肌肉软组织松解的作用非常明显。
文献指出,针刀治疗颈椎病的机理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一是调节力的平衡;二是促进能量释放和能量补充;三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四是疏通体液滞留和促进体液循环;五是促进局部微循环。
因此通过学习掌握针刀治疗颈椎病技术,2018年度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在肌肉僵硬、劳损、条索状处予针刀疗法治疗,以松解局部粘连,缓解劳损。
参考文献:中医药同步2017年6月第16卷第3期,P70.《针刀治疗颈椎病的研究概况》。
文献附后
项痹病(颈椎病)疗效分析、总结和评价(2018)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临床控制: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颈椎活动正常,治疗后症状积分0~1分,疗效指数>90%。
2.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椎活动基本正常,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疗效指数>70%,≤90%。
3.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有所改善,颈椎活动基本正常,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能力改善,疗效指数>30%,≤70%。
4.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2018年度项痹病(颈椎病)疗效总结
疗效分析:
在2018年度我科病房收治的157位颈椎病病人中, 42位患者主要表现为颈项部酸痛伴上肢疼痛,局部肌肉僵硬,且病程大多小于1月,通过针灸、手法、牵引、理疗及中西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达到临床治愈;其中58位患者病程稍长,除了颈项上肢部疼痛明显外,局部肌肉痉挛、劳损明显,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肌肉劳损硬结点针刀松解治疗后9位患者症状消失,符合临床治愈标准,49例患者劳累后感颈肩部酸胀,达显效标准。
还有43位患者处于颈椎病急性期,且从影像学观察,颈神经根受压有轻度移位,经上述方法治疗后颈肩部疼痛消失,但上肢仍时感酸痛,达到有效标准。
另外还有14例患者上肢麻痛症状较重,影像学提示颈椎椎间盘突出较大,神经根
受压移位明显,通过上述疗法治疗,症状无改善,建议手术治疗,无效。
项痹病(颈椎病)疗效总结评价、难点分析、解决思路及措施(2018年度):
1.疗效总结评价:本年度诊疗方案在2017年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在原有治疗基础上加予小针刀治疗。
对于病程较长,经针灸、手法、牵引、中药口服、中药熏蒸等治疗后酸痛消失,但肌肉仍僵硬、劳损明显的,予针刀治疗后患者症状消失,符合临床治愈标准,从而临床治愈率较2017年提高了5.53个百分点。
2.难点分析:在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诊疗过程中观察到,在现有治疗方法下患者急性疼痛缓解较慢,急性期病程时间较长,特别是急性期患者入院时疼痛剧烈,影响睡眠,生活质量较差,短期之内无法缓解疼痛。
3.解决难点的思路及措施:通过查阅文献可以看到: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是因为颈椎退行性变导致颈神经根受到机械性压迫和炎症因子的化学性刺激所致,表现为相应神经根支配区疼痛或功能障碍。
临床上病人疼痛症状较重与神经根受局部炎性刺激有关。
因此将消炎镇痛药准确注射到颈神经根周围是解决急性期疼痛的关键。
通过学习并掌握B超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技术,我们2019年在B超引导下行责任颈神经根阻滞治疗,在颈神经根的周围注射消炎镇痛药物,以消除受累神经根周围炎症。
观察疗效。
参考文献: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8.24(4),P311.《超声引导下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文献附后
项痹病(颈椎病)疗效分析、总结和评价(2019)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临床控制: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颈椎活动正常,治疗后症状积分0~1分,疗效指数>90%。
2.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椎活动基本正常,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疗效指数>70%,≤90%。
3.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有所改善,颈椎活动基本正常,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能力改善,疗效指数>30%,≤70%。
4.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2019年度项痹病(颈椎病)疗效总结
疗效分析:
2019年度我科病房收治的162位颈椎病病人中,53位患者主要表现为颈项部酸痛伴上肢疼痛,局部肌肉僵硬,且病程较短,上肢症状较轻,通过针灸、手法、牵引、理疗、针刀及中西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达到临床治愈;
其中52位患者病程稍长,除了颈项上肢部疼痛明显外,局部肌肉痉挛、劳损明显,通过上述治疗后颈肩部疼痛消失,疲劳后感颈肩部酸胀,达显效标准;
44位患者处于颈椎病急性期,且从影像学观察,颈神经根受压有轻度移位,经上述方法治疗后颈肩部疼痛消失,但上肢仍时感酸痛,达到有效标准。
另外还有13例患者上肢麻痛症状较重,影像学提示颈椎椎间盘突出较大,神经根受压移位明显,有6位患者通过上述疗法治疗并配合B超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治疗后颈肩部疼痛消失,上肢时感酸痛,达有效标准;余7位患者经上述治疗后症状无改善,建议手术治疗,无效。
项痹病(颈椎病)疗效总结评价、难点分析、解决思路及措施(2019年度):
1.疗效总结评价:本年度诊疗方案在2018年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对于影像学检查提示颈神经根受压移位明显的病人在原有治疗基础上配合B超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治疗。
对于影像学检查提示颈神经根受压移位明显的病人入院后即予颈神经根阻滞治疗后颈及上肢疼痛在短期内明显得到缓解,总有效率较2018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
2.难点分析:(1)通过既往随访病例发现部分患者自我锻炼意识不强或没有较好的锻炼方法导致出院后短期内病情容易反复;(2).部分患者疼痛好转后上肢出现麻木症状,且麻木症状持续时间较长。
3.解决难点的思路及措施:
(1)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太极拳运动能恢复颈椎的柔韧性、灵活性及稳定性,可预防颈部的疲劳性损伤,促进颈部的血液循环,有效缓解颈部疼痛等。
其主要作用机制有:1.类牵引作用,有助于“骨合缝、筋入槽”;2.“类发汗作用”,有利于舒经理筋、行气活血;3.“类镇静作用”有利于调节情绪、舒缓压力。
2020年度我们将太极拳作为治疗方案的一部分,指导患者太极拳训练让患者学会康复锻炼,促进疾病的恢复,减少复发的机率。
(2).相关文献指出:肢体麻木类疾病病程多较长,久病必虚,
血虚经脉失养,气虚血运无力,血行不畅而瘀滞。
治疗上宜补气血,活血通络。
因此2020年度对于项痹患者后期出现肢体麻木的病人我们拟在原方的基础上辩证加减,配合加予中药:党参、黄芪、鸡血藤等对症治疗。
观察疗效。
参考文献:
1.环球中医药2016年12月第9卷第12期,P1497.《太极拳运动对颈椎病预防保健作用的机制探讨》。
文献附后
2.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月第01期第18卷,总第104期,P62.《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肢体麻木85例》。
文献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