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时间的脚印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共53张PPT)

我们为什么 会变老?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 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 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
铜壶滴漏
还有什么记录了时间的更替?
你读了本文,了解了哪些科学知识?
(1)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大自然保存时间记录的一种方式。 (2)每一厘米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3)北京故宫里的计时装置一一铜壶滴漏,是用水滴记录时间 的方式。 (4)大自然中他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运动着。 (5)“海枯石烂”会有时。 (6)“石烂”的原因: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 击”:炎热的太阳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 ,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着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它的破坏。 (7)岩石的毁灭与生成过程。 (8)一米厚的岩石形成需要的时间:
【教学重点】
1 真正理解用岩石的破坏和新生来记录时间的含义。 2 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特功能和重要意义。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 浑浊 shí zhuó
山麓 lù
海枯石烂 kū
粗糙 cāo
刨刮 bào
天公和玉女玩投壶的游戏,每中一次即大笑,也笑了千亿次 了。我想驾日车揽六龙,转车东回,挂车于扶桑之上。用北斗酌 酒浆,每条龙都各劝其一觞酒,让它们都沉睡不醒,不能再驾日 出发。富贵荣华非我所愿,只愿为人们留住光阴,永驻青春。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出自唐代:佚名《金缕衣》
五、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提示:读第31—32自然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阅读《8时间的脚印》听课记录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阅读《8 时间的脚印》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以一段关于时间流逝的富有哲理的引言开始,如:“时间如流水,匆匆而逝,但它却在无形中留下了它的脚印。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时间的脚印》这篇文章,探寻时间是如何留下它的印记的。
”2.通过PPT展示一些与时间流逝相关的图片,如老照片、古迹、时钟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学生活动:•学生聆听教师的引言,思考时间的意义和流逝的感受。
•观察PPT上的图片,对时间留下的印记产生好奇心。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引言和图片的结合,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及其留下的印记,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初读感知:•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提问:“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作者如何描述时间的脚印?”2.深入分析:•分析文章中提到的具体例子,如岩石的层次、化石等,解释它们如何成为时间的“脚印”。
•引导学生理解时间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这些“脚印”来认识时间。
•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排比等,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3.拓展延伸:•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感受到的时间的“脚印”,如成长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等。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对人类的意义,以及如何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文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时间“脚印”的理解和观察。
•思考并回答教师关于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提问。
过程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通过具体例子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时间的“脚印”和时间的意义。
同时,教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感悟。
三、提纲式板书设计《时间的脚印》•主要内容•时间的“脚印”及其表现形式•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时间印记•例子分析•岩石层次、化石等•时间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等•生动形象地描绘时间的“脚印”四、作业布置1.复习今天学习的内容,并写一篇短文,描述你感受到的“时间的脚印”以及它给你带来的启示。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教版⼋年级语⽂下册(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标】1.朗读课⽂,识记⽣字词。
理解⽂章的说明内容。
2.理解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说明的逻辑顺序。
赏析准确⽽⽣动的说明语⾔。
3.认识岩⽯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本⽂借⽤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拟⼈、⽐喻等修辞⼿法形象说明事物的⽅法。
2.理清⽂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教学难点】1.认识岩⽯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2.学习本⽂⽣动有趣的语⾔。
【情境导⼊】同学们,你能解释⼀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下⾃⼰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种客观形式,是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
它是物质的运动,是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
那你们注意观察过⾃然界昭⽰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上打下烙印的吗?⾛进陶世龙的名作《时间的脚印》,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板书课题)【新课解读】⼀、初读课⽂——整体感知阅读提⽰及要求:1.给重点字词注⾳,读准字⾳,辨清字形。
2.《时间的脚印》,时间没有脚,说它有“脚印”,这是什么修辞⼿法?“脚印”⼜是什么意思?3.⽤⼀句话简要概括⽂章的说明内容。
明确:1.踪.迹(zōnɡ)低洼.(wā)海枯.⽯烂(kū)悬崖.绝壁(yá)崩.落(bēnɡ)腐蚀.(shí)吹拂.(fú)砂.轮(shā)孔隙.(xì)渗.⼊(shèn)扫帚.(zhou) 刨.刮(bào)沙砾.(lì)掸.(dǎn)浑浊.(zhuó)⼭麓.(lù)沟壑.(hè)湖泊.(pō)沉淀.(diàn)地壳.(qiào)粗糙.(cāo)覆.盖(fù)遗.体(yí)琥珀..(hǔpò)犀.⽜(xī)龟.裂(jūn)帷.幕(wéi)钟⿍.(dǐnɡ)楔.形(xiē)宝藏.(zànɡ)2.拟⼈;痕迹、印迹、踪迹。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8《时间的脚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8《时间的脚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8* 时间的脚印1.语言运用:正确认读并理解“山麓、沟壑、海枯石烂"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思维发展:学习抓独立成段的关键句来梳理说明内容的方法,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科学知识,理清逻辑顺序。
3.审美鉴赏:品读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感受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体会举例子说明方法的效果。
4.文化传承: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1.学习抓独立成段的关键句来梳理说明内容的方法,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科学知识,理清逻辑顺序。
2.品读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感受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体会举例子说明方法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合作探究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你知道地球有多大年龄吗?你知道通过一撮沙子就能得知地球有多大吗?这听起来十分不可思议,其实看似没有生命的岩石记录着时间的脚印,每一块岩石就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今天我们跟着科普作家陶世龙学习《时间的脚印》,一起来探索岩石的秘密吧!(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陶世龙,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2.生难字词(1)字音腐蚀(shí) 踪迹(zōng) 掸(dǎn) _ 山麓(lù)沟壑(hè) 沉淀(diàn) 帷幕(mù) 龟裂(jūn)沙砾(lì) 琥珀(pò) 烘烤(hōng kǎo) 楔形文字(xiē)(2)词义【山麓】山脚。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海枯石烂】本文指海水枯干,石头粉碎。
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全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说明了什么内容?点拨: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陕西省横山县武镇中学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8时间的脚印教案

3.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以时间为载体,了解历史变迁、感悟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主动收集、整理有关时间主题的素材,提高信息处理和整合能力。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追溯”、“沧桑”等。
3.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体会作者如何巧妙地表现时间流逝。
4.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对个人成长、历史变迁和自然更迭的影响,培养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情感、形象的感知能力,通过对课文《时间的脚印》的深入阅读,使学生感受时间流逝的无形足迹,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间的珍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时间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陕西省横山县武镇中学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8时间的脚印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陕西省横山县武镇中学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时间的脚印”。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时间的脚印》的阅读与理解,掌握课文生字词,学习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表现时间流逝的写作特点。具体内容包括: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在讲解课文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表达时间流逝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到时间的宝贵。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等句子,使学生学会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些技巧。
2.教学难点
-对古文中抽象的时间概念的理解,尤其是将古人对时间的感悟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批判性思维与时间管理能力。通过学习《时间的脚印》,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人对时间流逝的哲思,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提取信息、整合观点的能力,提高思辨性阅读水平;引导学生反思时间价值,激发其珍惜时间的意识,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认为哪些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时间的脚印》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陶渊明对时间流逝的感悟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掌握古文中关于时间的表达方式,如成语、典故等,并能正确运用。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借景抒情、对比映衬等,学会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激发珍惜时间的情感。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一、教学内容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课文《时间的脚印》的阅读理解,了解作者陶渊明通过对比时间流逝与自然变化的观察,领悟生命的短暂与珍贵;学习古文中关于时间的表达方式,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如借景抒情、对比映衬等;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珍惜时间,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结合实际生活,讨论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部编八下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解析版)

第8课《时间的脚印》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踪迹.( )装zhì( )悬崖绝bì( )腐蚀.( )沙砾.( )山麓.( )沟壑.( )粗糙.( )覆.盖( )wéi mù( )楔.形( )海枯石烂.( )2.判断下列各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
所有这些都叫作“化石”。
( )(2)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 )(3)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
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 )3.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A.滴漏宗迹低洼海枯石滥B.悬崖裂缝烘烤吹拂C.光蹓蹓扫帚沙砾浑浊D.山麓沟壑石碳纪鹅卵石4.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记叙文,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B.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岩石能记录时间,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说得有声有色。
C.本文从形式上看,拟人化的题目,别具一格的题记和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内容生动具体的正文,相互映衬,浑然一体。
D.课文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
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能体现作者构思的巧妙。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A.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B.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C.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8.时间的脚印》课件(完美版)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1、谢谢大家听得这么专心。 2、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3、你们专注听讲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 4、我从你们的姿态上感觉到,你们听明白了。 5、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6、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7、我的解释不知是否令你们满意,课后让我们大家再去找有关的书来读读。 8、你们的眼神告诉我,你们还是没有明白,想不想让我再讲一遍? 9、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10、从听课的情况反映出,我们是一个素质良好的集体。 1、谢谢你,你说的很正确,很清楚。 2、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 3、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4、××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再补充。 5、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是嘴上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再请你学说一遍。 6、说,是用嘴来写,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一段话,首先要说清楚,想好了再说,把自己要说的话在心里整理一下就能说清楚。 7、对!说得很好,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认识,很高兴你能说得这么好! 8、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9、说话,是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说时要想想,别人听得明白吗? 10、说话,是与别人交流,所以要注意仪态,身要正,不扭动,眼要正视对方。对!就是这样!人在小时候容易纠正不良习惯,经常 注意哦。
【解析】 B项,搭配不当,可将“石碑上的刻文”改为“刻文的 石碑”;C项,搭配不当及语序不当,应将“成立”改为“形 成”,并将“干预、发现和制止”改为“发现、干预和制止”; D项,成分残缺,应删掉“自”或在“因”前加上“它”。
B 5.[2019·无锡]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时间的脚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中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方式,理解文章的结构顺序;掌握题目所提出的问题,了解文章说明的事理;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过程与方法: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培育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l)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的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课型、课时安排】:新课、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源、有关课文图片、资料
【三分钟教育】: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并积累词语;掌握文中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方式,理解文章的结构顺序;掌握题目所提出的问题,了解文章说明的事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屏幕显示标题)二、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略有改动。
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
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提出要求: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圈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
(3)初步理出文章的大致结构。
2.为生疏字注音(根据“词语手册”等实际情况作增删),扫清文字障碍。
(1)读准字音
踪迹(zōnɡ)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沙砾(lì) 龟裂(jūn)
帷幕(wéi)刨刮(páo) 沟壑(hè)
海枯石烂(kū) 楔形(xiē) 钟鼎文(dǐnɡ)
(2)辨清字形
(3)理解词语
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
(本文用①义项)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粹。
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山麓:山脚。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刨刮:刮平。
沟壑:山沟。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时间的脚印》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
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本课小结:大家对课文的有关语句的意蕴内涵发表了很多见解,如果你还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疑惑之处,还未在投影中展示,可以再次补充,我们结合课文内容共同探讨解决。
板书设计:8、时间的脚印
第一课时
1、板书读准字音
2、板书辨清字形
3. 板书理解词语
布置作业:
抄词各三遍。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掌握题目所提出的问题,了解文章说明的事理;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提高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培育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1.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说明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2.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这部分分三层。
3.第三部分(第30自然段至全文完)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去大自然找寻时间的踪影,去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宝库。
二、感悟精彩句子
1.“狂风来了,洪水来了,冰河爬来了”。
如此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岩石受“攻击”的画面,甚至让读者似乎感受到岩石不堪众多因素的“攻击”慢慢“烂”下去的“痛苦”。
2.“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
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将冰河的移动比喻成铁帚扫过地面,足见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三、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而谈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四、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条理清晰,有逻辑性。
文章第二部分,首先总说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
然后分说岩石“烂掉”的原因和过程。
接下来分说岩石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
最后总说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
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2.语言生动形象。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
例如,作者采用了排比句式,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说明了岩石遭受到来自多方面的破环。
再如,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生动、形象,如“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刨刮着所遇到一些石头”。
五、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
迹,保存历史的记录。
可以说:
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课堂小结: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本次讲课,使我明白,说明文教学并不全是枯燥无味,只要善于摸索、善于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说明文教学也同样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这对日后的语文教学将有极大的帮助!本课最大的遗憾是,对科学精神的渗透只停留在表面上。
扩大视野,提高自身素质将成为我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