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护理策略

合集下载

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护理分析

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护理分析

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护理分析目的探讨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护理对策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入住重症监护室(ICU)的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以及患者与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

结果观察组V AP发病率17.1%,明显低于对照组40.0%,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1%,明显优于对照组71.4%,组间差异(P<0.05)。

结论引起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因素较多,临床给予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V AP的发病率,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标签:呼吸重症室;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护理对策机械通气在危重症患者抢救过程中应用广泛,尤其是重症监护室内的患者。

但是,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V AP)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对入住我院呼吸重症监护室的患者进行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分析其临床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入住我院呼吸重症监护室的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7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

对照组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55~80岁,平均年龄(68.2±11.4)岁;观察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57~82岁,平均年龄(69.3±12.1)岁。

诊断标准:①胸部X线片显示,发生持续性、进展性浸润;②出现发热症状,直肠温度38℃;③白细胞>10×109/L;呼吸道积有脓液,检查脓液发现致病菌。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督促患者注意休息,化痰止咳,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

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控制措施

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控制措施

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控制措施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在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中,由于呼吸机使用而引起的肺部感染。

VAP是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最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为了降低VAP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以下是的详细内容。

一、加强患者管理1. 严格掌握机械通气指征:避免不必要的机械通气,对可能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保符合机械通气指征。

2. 优化通气策略:根据患者病情调整通气模式、参数及呼吸机类型,减少人机对抗,降低VAP发生率。

3. 尽早拔管: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一旦具备拔管条件,立即拔除气管插管,减少呼吸机使用时间。

4. 加强营养支持:保证患者营养摄入,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5. 控制感染源:对ICU内的感染源进行有效控制,包括隔离感染患者、限制人员流动、加强环境消毒等。

二、提高呼吸机管理质量1. 呼吸机管路管理: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避免污染;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路,减少交叉感染。

2. 呼吸机湿化:使用加温湿化器,保持呼吸机管道内湿度,防止痰液干燥结痂。

3. 呼吸机清洁与消毒:定期对呼吸机进行清洁和消毒,避免细菌滋生。

4. 气道管理:加强气道护理,定期吸痰,保持气道通畅。

5.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预防:合理设置呼吸机参数,避免过度通气和高平台压。

三、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1.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操作呼吸机等设备前后,均应进行手卫生。

2. 提高手卫生意识: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培训,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3. 提供便捷的手卫生设施:在ICU内设置充足的手卫生设施,如洗手池、速干手消毒剂等。

四、加强环境监测与消毒1. 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对ICU内的空气、物体表面进行定期监测,了解细菌负荷情况。

2. 加强环境消毒:对ICU内的物体表面、空气等进行定期消毒,降低细菌滋生。

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

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

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摘要:目的,针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相关肺炎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究,针对影响因素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对于相关性肺炎的具体预后效果。

方法,此次调查研究选举的是过去一年内来我院接受ICU机械通气治疗的100名病人,这些病人入院之后均经过相关的检查,符合ICU机械通气的标准。

同时还要加强对ICU机械通气病人的并发症以及愈后的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这100名重症监护士的。

机械通气患者中有25人发生了相关性肺炎。

结合具体的影响因素分析,可以看出病人的年龄、机械通气的时间以及使用抗生素等相关药物都会影响到肺炎的发生,。

针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给予相关的护理措施,才可以减少机械通气带来的肺炎问题。

结论,针对于当前我国ICU机械通气的病人。

相关肺炎的发生概率非常高,这样会对预后的效果带来不利的影响。

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了解危险因素,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有效的改善病人的不良症状。

关键字: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相关性肺炎;影响因素引言当前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了有效的加强对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效果,就需要针对重症病人采取科学的。

机械通气治疗呼吸支持是ICU重症病房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辅助的治疗方法。

它在维持病人呼吸功能以及疾病的治疗、生命的挽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机械通气能够实现对呼吸的支持,让患者接受气管插管它属于一种有创的操作,因此在临床中会存在感染的危险。

呼吸机使用过程中相关性肺炎主要是指通过使用机械通气一定时间后,发生了肺部的实际性感染,它主要以炎性病症为主。

随着机械通气时间的增长,呼吸道的粘膜损伤也会随之增加,很容易导致病人的气管导管受到病原菌的侵害,同时呼吸机使用过程中管路的污染和消毒不彻底问题也是造成相关肺炎的重要因素。

这一感染问题不仅会影响到病人的整体治疗效果,也会对预后恢复带来不利的影响。

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了解导致相关性肺炎的具体因素,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

重症护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方法

重症护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方法

重症护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方法摘要: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当前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医院获得性感染,现阶段我国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在发生率和死亡率等方面都比较高,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入住ICU过程中,各类护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不足。

因此,在实际工作之中强化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护理;方法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机械通气是借助人工装置产生呼吸作用,或者是为患者提供辅助呼吸,从而达到增强和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维持动脉氧合以及增加肺部容积的一种方法,在这种方法之下将能够比较有效地帮助患者度过基础疾病所导致的呼吸衰竭,并为患者的治疗争取到充足的时间,并创造利于治疗工作开展的条件。

当前机械通气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已经日益广泛,对患者的抢救和治疗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同时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的过程中,也容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且该疾病已经成为机械通气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病因。

从发生原因来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本质上是由于各类致病微生物的感染所导致,且病原微生物的种类较多。

在对患者实施机械通气的过程中,由于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操作,会导致人体呼吸道的正常屏障功能受到损伤,正常的气道粘膜功能减弱,并由此造成起到纤毛的清除能力降低,为细菌的定植形成可能。

而相关的感染会经咽部、上呼吸道等部位,逐步进入到下呼吸道,从而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同时,造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也比较多样,如呼吸机污染,也别是该过程中湿化瓶、雾化机、输氧管等设备受到污染之后,则容易导致患者的感染。

而对应病房环境之中所存在的细菌,也是造成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重要影响因素,如医务人员收到污染,在操作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流程进行等,都有可能导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有鉴于此,在实际工作之中,相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对现阶段的工作方法、工作流程、患者个体因素进行充分的把握,通过控制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各类影响因素的方式,达到降低该疾病整体发生率的目的。

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干预及监测3页word

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干预及监测3页word

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干预及监测ICU是危重症患者的集中地,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明显多于普通病房,为了解呼吸机相关肺炎各项措施落实情况,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我院从2010年4月~2012年4月对我院96例ICU机械通气患者从抬高患者床头35~45°、管道无积水、管道无黏液、聚液器内冷凝水不超过1/3、气囊膨胀良好、咽部无积液、早期胃肠内营养、使用有湿热交换器等方面入手,研究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的方法。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标准:入住ICU超过24h且通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辅助或控制呼吸超过48h者,符合上述标准96例,其中男52例,女44例,年龄35~84岁,平均年龄65岁,应用呼吸机48~72h,平均为144h。

1.2方法1.2.1数据收集法检测采用《国际医院感染控制协会》"预防医院内肺炎的患者护理监督表"。

该检测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床头抬高30~45°,管道无积水,管道无黏液,有湿热交换器,有肠内营养,气囊膨胀良好等)及是否存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1.2.2采用前瞻性目标检测方法感染控制护士3次/w,分早、中、晚三个时段进入ICU随机调查各项措施执行情况,填写检测量标,并根据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标准,判断患者是否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检测1w 共获得有效检测数据278份(n=278)。

2结果2.1 96例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检测期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16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为16.67%,因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延长平均住院日为21.9d。

2.2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护理措施落实情况汇总如下,见表1。

3讨论3.1护理措施执行不力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96例患者检测期间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6例,本组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病率为16.67%,因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延长住院日平均为21.9d。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因素及护理措施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因素及护理措施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因素及护理措施【摘要】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医院感染,给患者的生存和恢复带来困难。

本文旨在探讨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因素及护理措施。

文章首先介绍了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定义,然后对其发生因素进行了分析,包括机械通气时间长、呼吸机管路感染等。

预防措施方面主要包括加强手卫生、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等措施。

在护理措施方面,重点是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呼吸机护理等。

最后对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治疗方案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提高对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认识,降低患者感染率,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因素、预防、护理、治疗方案、引言、正文、结论、背景介绍、研究目的、定义、总结、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一种常见并且严重的医院感染,通常指在使用呼吸机的患者中发生的肺部感染。

这种类型的肺炎往往会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危及生命。

随着ICU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也成为了临床上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主要是因为呼吸机插管与气管的相互作用,导致细菌易于侵入肺部,引发感染。

患者长时间卧床、免疫功能低下、痰液潴留等情况也会增加感染风险。

对于ICU患者来说,预防和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析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定义、发生因素、预防措施、护理措施和治疗方案,旨在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更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患者感染的风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关注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这一重要问题,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从而为预防和治疗该疾病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深入分析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因素,我们将可以更好地制定预防措施和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呼吸机相关性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呼吸机相关性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呼吸机相关性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呼吸机相关性呼吸道感染(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是指患者在机械通气48小时后至拔管后48小时内出现的肺部感染。

VAP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内最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因此,预防及护理VAP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VAP预防及护理措施的详细介绍。

一、预防措施1. 提高患者免疫力(1)加强营养支持:保证患者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摄入,提高患者抵抗力。

(2)合理应用免疫增强剂:如胸腺肽、丙种球蛋白等,以提高患者免疫力。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1)医护人员在操作前要洗手,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

(2)呼吸机管道、湿化瓶、雾化器等设备要定期更换、消毒。

(3)气管插管、吸痰等操作要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3. 改善呼吸机管理(1)采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模式,尽量缩短有创通气时间。

(2)呼吸机管道采用一次性使用,避免交叉感染。

(3)呼吸机参数设置合理,保证氧合和通气功能。

4. 预防误吸(1)抬高床头30°45°,减少误吸风险。

(2)定期评估患者胃残余量,及时调整喂食速度和量。

(3)采用胃管喂养,避免经口喂养导致的误吸。

5. 加强口腔护理(1)每日进行口腔护理,清除口腔内分泌物。

(2)定期检测口腔病原菌,及时调整抗生素应用。

6.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1)根据病原菌检测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2)避免长时间、大量应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二、护理措施1. 病情观察(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

(2)观察患者痰液性质、量及颜色,及时送检。

(3)监测患者氧合指标,如PaO2、SaO2等。

2. 呼吸道管理(1)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进行吸痰、雾化吸入等操作。

(2)根据患者病情调整呼吸机参数,保证氧合和通气功能。

(3)加强呼吸机管道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护理对策

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护理对策

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护理对策【摘要】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是重症患者常见并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概念和危害,并提出一系列护理对策。

这些对策包括严格执行呼吸机护理操作规程、加强病人口腔护理、降低机械通气时间、监测病人的呼吸状况以及合理应用抗生素。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针对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护理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护理、呼吸机、口腔护理、抗生素、监测、呼吸状况、预防、措施、护理操作规程、时间、研究、未来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是指在机械通气过程中,患者出现新发的严重肺部感染。

这种感染具有快发病、进展快、死亡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病情和恢复。

随着机械通气条件下的细菌易于传播和繁殖,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防治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有效减少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有必要对该病症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科学的护理对策。

本文旨在探讨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概念、危害及护理对策,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护理对策,有效预防和降低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通过对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危害进行深入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对策,包括严格执行呼吸机护理操作规程、加强病人口腔护理、降低机械通气时间、监测病人的呼吸状况、合理应用抗生素等措施,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为呼吸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提升医护人员对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最终改善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治疗效果。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将更好地促进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护理工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体验和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护理策略
【摘要】目的:研究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期间所接收的运用机械通气治疗肺炎的患者70例进行本次的研究,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将患者分成两组使用不同的护理方案,主要将患者分成研究1组与研究2组,每组患者的人数为35人,分别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以及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结果:患者在使用不同的护理方案后,护理效果有显著的差异性,患者的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护理方法,小组之间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对患者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患者在护理的过程中,将有效的护理方法应用到临床上是非常关键的,不但降低了患者的不良情绪,还能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更好的康复。

【关键词】呼吸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护理策略
引言
肺炎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疾病,病情比较复杂,同时也会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导致患者的工作以及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因此在重症监护室内对患者进行机械通气的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让患者在护理的过程中感受到最优质的护理待遇。

将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应用到临床上是非常关键的,不但让患者感受到真正的临床价值,因此对呼吸重症监护室中的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遵医嘱对患者进行治疗,还能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这样才能提高治疗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期间所接收的运用机械通气治疗肺炎的患者70例进行本次的研究,将患者分成两组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

研究1组中的男性患者人数为22人,女性患者的人数为13人,患者的年龄为25-78之间,平均年龄在(55.2±10.5)岁,研究2组中的男性患者人数为18人,女性患者的人数为17人,患者的年龄为27-79之间,平均年龄在(55.4±10.4)岁,两组一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可作比较(p<0.05)。

(2)方法
研究1组中的患者使用常规的护理方法
研究2组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首先对患者进行通气护理,护理人员要定时对患者进行血气分析,做好数据的调整,评估患者的病情,及时对患者进行拔管和撤机。

还要注意插管的深度,避免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感染的问题,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和拍背,保证患者的呼吸畅通,对患者吸入气体进行加温和湿化,从而促进痰液的稀释和松动,便于痰液排出[1]。

其次对患者进行营养护理,患者在进行长期的机械通气时,营养会出现代谢异常的问题,一旦摄入过量的碳水化合物时,就会导致二氧化碳的大量产生,从而增加肺部的负荷[2]。

所以护理人员要给患者补充营养,保证葡萄糖的摄入量得到调节,严格执行无菌化操作无菌化操作是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吸痰时的关键,使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能有效避免感染的发生,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前,将双手彻底清洗干净,避免细菌造成的交叉感染,重症监护室定时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重症监护室内患者避免家属长时间的陪伴,每天的探视时间需控制在1小时以内。

(3)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及计量资料分别用卡方和t值进行数据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的肺炎发生率,研究2组的护理质量要显著高于研究1组的患者,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三、讨论
肺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工作不能够顺利进行,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时,将有效的护理方法应用到临床上能够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绪。

但是在对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时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双手无菌化操作,严格按照6步洗手法进行收不清洁,有效的防止和控制病原体的传播,严格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对患者进行有效隔离,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3]。

患者较长时间应用呼吸机,其营养代谢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过量摄入碳水化合物会导致大量二氧化碳的产生,二氧化碳不仅会消耗肺内氧气,还对肺部的通气性起到了一定的阻碍,增加其负荷。

当人体摄入的营养不够时,机体则会通过分解自身的肌肉来获取相应的能力,导致心肺功能下降,因此,护理人员要注意给患者适当的补充营养成分,确保每日的能量,适当的通过胰岛素来调整血糖的变化[4]。

在对肺炎患者进行机械通气的插管时,要将有效的护理方法应用到临床上是非常关键的,不但降低了患者的感染率,还能让患者在护理的过程中感受到针对性护理干预的优势,还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让患者在护理的过程中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

结束语
在对肺炎患者进行护理时,将有效的护理方法应用到临床上,能够降低患者的感染率,还能让患者在护理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护理干预的优势。

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一定要按照无菌操作的流程和相关规定来进行,避免患者因操作不当造成的交叉感染,在对重症监护室患者进行常规化护理的同时,还要做好相关机械通气的指征记录,减少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刘萍珠.邓星奇.周玲.等.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分析及护理对策[J].天津护理,2017,11(01):1111-1113.
[2]苏少蔚.胡琴节.洪静.等.CCU患者气管切开时间对长期机械通气预后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28):3429-3431.
[3]李威.彭粤铭.曹静.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护理策略的实施及效果评价[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7,19(04):1282-1284.
[4]张馨心.左泽兰. 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13):1249-12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