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历朝历代(县市区)地名演变史
湖北省简介

湖北省(Hubei Sheng)简称鄂。
在长江中游,洞庭湖北。
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
宋初置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
元代江南部分属湖广行中书省,设有荆湖道宣慰司,简称“湖北”。
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命名,因省会武昌在唐、宋时称鄂州,故亦简称“鄂”。
武汉市武汉市(Wuuhan Shi)位于东经114.3°,北纬30.5°,在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合流处。
1949年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置武汉市,取三镇首字为名。
黄陂县(Huangpi Xian)位于东经114.3°,北纬30. 8°,在湖北省武汉市以北,滠水流域。
据唐代《黄陂记》:“黄陂在汝州,汝州有三十六驻,黄陂最大,溉田千顷,盖黄陂之来由也”。
一说源于三国时期,“黄”指黄祖兴建的城垣“黄城”,“陂”指武湖。
黄陂为黄城和武湖的合称。
北周置黄陂县。
新洲县(Xinzhou Xian)位于东经114.8°,北纬30.8°,在湖北省东部,武汉市东北,长江北岸。
1951年由黄冈县析置。
据《乾隆黄冈县志》:“邾县俗名新洲,又名旧州。
”唐末因地处举水冲积平原,在“州”前加“水”旁,以示区别,遂名新洲。
黄石市黄石市(Huangshi Shi)位于东经115.0°,北纬30.1°,在湖北省东部,在武汉市东南。
1950年设黄石市,因大治县的黄石港得名。
一说因黄石山得名。
大冶市(Daye Shi)位于东经114.9°,北纬30.0°,在湖北省东南部,长江南岸。
宋乾德五年(967年)设大冶县,因县境矿藏丰富,不少朝代在此大兴炉冶,故取名大冶县。
1994年设市。
阳新县(Yangxin Xian)位于东经115.2°,北纬29.7°,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南面。
三国吴置阳新县,隋改永兴县,1914年复改阳新县。
襄樊市(Xiangfan Shi)位于东经112.1°,北纬32.0°,在湖北省北部,汉置襄阳县,1950年以襄阳、樊城两镇合并置襄樊市,取二镇首字为名。
湖北省历朝历代(县市区)地名演变史

湖北省历朝历代(县市区)地名演变史湖北省历朝历代(县市区)地名演变史1、武汉—是武昌、汉口,各取一字;2、武昌区—原名:沙羡县、汝南县、江夏县等;3、汉口区—原名:江夏;4、汉阳区—原名:汉津县;5、江夏区—原名:沙羡县、汝南县、武昌县等;6青山区—原名:沙羡县、武昌县、汝南县、江夏县等;7、黄陂区—原名:西陵县、石阳县、木兰县、黄陂县、梁兴县;8、新洲区—原名:黄冈县、新洲县、邾县等;9、襄阳市—原名:雍州、南阳、顺阳、襄樊(襄阳、樊城,各取一字)等;10、老河口市—原名:酂县、阴城县、南乡县、顺阳县、光化县、乾德县、筑阳县、谷城县等;11、枣阳市—原名:广昌县、蔡阳县等;12、宜城市—原名:鄢县、襄枣宜县、荆钟宜县、忠县等;13、襄洲区—原名:襄阳县、相阳县等;14、南漳县—原名:思安县、伊庐县、中庐县、临沮县、上黄县等;15、谷城县—原名:筑阳县、宜禾县、扶凤县、泛阳县、郿县、义成县、万年县、山都县、安养县、乾德县、光化县等;16、保康县—原名:房陵县、亓乡县、沮阳县、潼阳县、大阳县、重阳县等;17、宜昌市—原名:巫县、郡县、夷陵县、宜州、拓州、硖州、彝陵州、东湖县等;18、枝江市—原名:旌阳县、长宁县、松滋县等;19、宜都市—原名:宜昌县、夷道县、宜都县、枝城市等;20、当阳市—原名:郢县、江陵县、鄀县、武宁县、长宁县、安居县、绿林县、昭丘县、荆台县、荆门县、长林县等;21、远安县—原名:临沮县、高安县等;22、五峰县——原名:长乐县(福建重名、改五峰)等;23、兴山县—原名:长宁县、秭归县等;24秭归县—原名:长宁县、归州等;25、长阳土家族—原名:佷山县、清流县、方山县、宜昌县、盐水县、巴山县、长杨县、长乐县等;26、十堰市—原名:郧阳、均州等;27、丹江口市—原名:均陵县、武当县、均阳县、郧乡县、均州、均县、光化县等;28、房县—原名:房陵县、光迁县等;29、竹溪县—原名:上庸县、武陵县、新丰县、郧县等;30、竹山县—原名:上庸县、孔阳县等;31、郧西县—原名:上庸县、上津县、郧乡县、郧县等;32、郧阳区—原名:长利县、锡县、堵阳县、郧乡县、齐兴县、广福县、安福县、郧县、上津县等;33、荆州市—原名:江陵、荆宜、荆南、沙市、荆沙等;34、洪湖市—原名:州陵县、江夏县、建兴县、玉沙县、附廓县、文泉县、沔阳县等;35、监利市—原名:州陵县、华容县、玉沙县等;36、石首市—原名:建宁县、石首县等;37、松滋市—原名:高成县、孱陵县、松滋县等;38、公安县—原名:梅园县、孱陵县、江安县等;39、江陵县—原名:华陵县、紫陵县、安兴县、广牧县、长宁县、枝江县、潜江县、江陵县等;40、孝感市—原名:孝昌、江夏郡、安陆郡、德安府、汉阳府等;41、汉川市—原名:安陆县、甑山县、汉阳县、汉川县等;42、安陆市—原名:滠阳县、沙羡县、沌阳县、京池县、吉阳县等;43、应城市—原名:应阳县、应西县、应城县等;44、云梦县—原名:安陆县、云梦县等;45、孝昌县—原名:环阳县、云梦县、孝感县、孝昌县等;46、大悟县—原名:礼山县、安礼县、罗礼应县、礼南县等;47、黄冈市—原名:西陵县、黄州、蕲春县、西阳县、信安县、永安等;48、麻城市—原名:长风县、赤亭县、阳城县、彭城县、齐安县、信安县、北西阳县、歧亭县、梁丰县、蔴城县、麻城县、黄冈县等;49、武穴市—原名:寻阳县、蕲阳县、齐昌县、永宁县、蕲春县、广济县、武穴等;50、团风县—原名:西阳县、邾县、木兰县、黄冈县、黄州市、团风县等;51、浠水县—原名:蕲春县、希水县、蕲水县、浠水县、兰溪县等;52、罗田县—原名:蕲春县、高陵县、安丰县、东安县、义安县、直水县、罗田县、兰溪县、蕲水县、英山县、胜利县等;53、英山县—原名:红山县、英山县等;54、蕲春县—原名:蕲春县、蕲阳县、蕲水县、齐昌县、蕲州、罗州等;55、黄梅县—原名:寻阳县、蕲春县、蕲阳县、永兴县、新蔡县、苞信县、黄梅县等;56、红安县—原名:黄安县、红安县等;57、恩施市—原名:沙渠县、施州、施州卫、恩施县、恩施市等;58、利川市—原名:南浦县、盐水县、郭县、清江县、利川县、属龙渠县等;59、建始县—原名:府存县、巫山县等;60、巴东县—原名:彝陵县、东湖县、巴东县等;61、宣恩县—原名:施南县、东乡县、忠峒县、忠建县、木册县、高罗诸土司县、宣恩县等;62、咸丰县—原名:乌飞县、开夷县、清江县、感化州县等;63、来凤县—原名:乌飞县、恩施县、来凤县等;64、鹤峰县—原名:拓溪县、容美县,容阳县等;65、随州市—原名:随州、随县等;66、广水市—原名:黾县、平春县、平阳县、永阳县、应山县等;67、仙桃市—原名:竟陵县、建兴县、沔阳县、玉沙县、监利县、郭县、文泉县等;68、潜江市—原名:竟陵县、华容县、江陵县、华陵县、紫陵县、霄城县、潜江县等;69、咸宁市—原名:江夏县、沙羡县、咸宁县、永安县等;70、赤壁市—原名:沙羡县、蒲圻县等;71、崇阳县—原名:隽县、宗阳县、崇阳县等;72、嘉鱼县—原名:沙阳县、蒲圻县、嘉鱼县等;73、通城县—原名:上隽县、下隽县、隽州、锡山市、乐化县、蒲圻县、唐年县、宗阳县、通城县等;74、通山县—原名:通山县、下雉县、阳新县、永兴县、通山县等;75黄石市—原名:鄂县、雉县、阳新县、武昌县、永兴县、大冶县等;76、大冶市—原名:武昌县、阳新县、永兴县、鄂州、大冶县等;77、阳新县—原名:雉县、闰光县、阳新县、奉新县、安昌县、永兴县、富川县、武昌县、兴国县等;78、鄂州市—原名:鄂县、武昌县、寿昌县、鄂城县、鄂城市等;79、天门市—原名:竟陵县、守平县、霄城县、景陵县、天门县等;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
湖北的历史和文化发展概况

课后思考题
1. 单项选择题:
1、“火烧连营七百里”是出自《三国演义》中的哪一此战役( ) A 赤壁大战 B 夷陵大战 C 官渡之战 D 兖州之战
2、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是( ) A 4月12日 B 4月13日 C 5月12日 D 5月13日
3、“中华诗祖”是指哪位( ) A 尹吉甫 B 的历史和文化发展概况
章节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课后思考题
第一节 历史篇
一. 湖北名称的由来及其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
二. 湖北的历史发展年表简记
1. 先秦时代(旧石器时代——公元前221年)--湖北 2. 秦汉三国(公元前221年——公元280年)--湖北 3. 隋唐宋元时期(公元581——1368年)--湖北 4. 明清(公元1368——1911年)--湖北 5. 中华民国(公元1911——1949年)--湖北 6. 新中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湖北
4、《六口茶》是湖北恩施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代表作之一( ) A 土家族 B 高山族 C 壮族 D 苗族
5、武汉方言中的“灶妈子”是指( ) A 灶王爷 B 土地公 C 媒婆 D 蟑螂
2. 简答题:
1.)请简述“筚路蓝缕”这一成语典故的来历及意义;
2.)请列举“楚文化的典型性特征”并加以举例说明;
3.)请简要介绍“汉川善书”;
三. 湖北著名的历史人物回顾
第二节 文化篇
一.“楚文化”纵览:
(一)楚文化的基本内容构成; (二)楚文化的历史发展简介; (三)楚文化的典型性特征;
二. 湖北的地方文学
(一)湖北文学的发展史纪要; (二)湖北的民间文学概述;
湖北常见的古地名一览

湖北常见的古地名一览云梦泽——古泽薮,在南郡华容县(今潜江西南),范围不大。
山南东道——治襄州,今襄樊市。
中兴——元以江陵一带为中兴路,治江陵(今荆州)。
长坂——在今当阳东北。
《三国演义》作长坂坡。
丹阳——古楚国原在丹阳,即今秭归东南。
楚文王东迁至今枝江西,仍名为丹阳乌林——孙、刘破曹操处,今洪湖东北长江北岸乌林矶。
方城——竹山县东南有方城山,春秋时庸国在山南筑城,叫方城。
巴——古巴国,周以前在鄂西,后迁川东。
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
邓——古国,在今襄樊市北,或曾发展到今河南邓县。
公元前678年为楚所灭。
东坡——在今黄冈东。
宋苏轼谪居黄州,因地名取号,称东坡居士。
汉阳——五代后周置汉阳军,即今武汉市汉阳。
汉皋——汉口的别称。
皋意为水边之地。
扦关——又名江关,均春秋时楚、巴相拒时所筑。
有二说,一在今长阳西,一在今四川奉节东赤甲山上。
夷陵——楚邑夷陵在今宜昌东南,汉置县,吴改名西陵,晋又改夷陵。
南朝齐迁至宜昌西北。
隋峡州夷陵郡治所在此。
唐移治今宜昌市,亦为峡州夷陵郡治所。
元为峡州路治所。
明为夷陵州,夷陵县省入州治。
1735年,清升为宜昌府,府治即宜昌。
华容——汉华容县在今湖北潜江西南。
江夏——汉江夏郡治安陆(今云梦),辖今豫、鄂各一部。
三国魏吴各置江夏郡,吴江夏治武昌(今鄂城),魏江夏治上昶(今云梦西南)。
晋灭吴,还治旧地,改为武昌郡。
南朝宋移治夏口(今武昌),辖区缩为今武汉及其附近一带。
隋唐江夏郡即鄂州安陆--秦安陆县在今湖北安陆北,东晋末移治今县。
本为汉江夏郡治。
南朝宋分出安陆郡,遂为郡治。
以后多为安州治所。
宋宣和间升安州为德安府,安陆为府治。
元复于西面改郢州(治今钟祥)为安陆府。
于是既有安陆府,又有安陆县,两者既非一地,距离又不太远。
明改钟祥之安陆府为承天府,清又改安陆府。
民国废府,才只有安陆县。
寻阳——汉寻阳在今黄梅西南。
东晋以今九江、广济间长江两岸地置寻阳郡,即以寻阳为治所。
麦城——在今当阳东南沮水、漳水之间。
湖北省历史发展概况

1、湖广熟,天下足 明代,赢得了“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 2、李自成襄阳称王 李自成1642年(崇祯15年)李自成攻克襄阳、樊城、荆州,
夏禹时代→分天下为九州→湖北主要属荆州之域;
秦朝→分天下为46郡→湖北属南郡;
西汉→分全国为13州,湖北隶属荆州;
隋→荆州、一度称鄂州,故简称为“鄂”;
唐→分全国为12道→湖北属淮南道、山南道、江南道;
北宋初年,分全国为15路,湖北大部属荆湖北路 ,简 称湖北路,湖北之名即由此始;
元朝→分全国为11个中书省,湖北长江以北属河南行 省,以南属湖广行省;
4、天完国的兴衰
1351年,罗田人徐寿辉、麻城人邹普胜、及江西彭莹玉 在蕲州利用白莲教发动起义,以红巾军为号,以蕲水 (今浠水)为都城建立天完国政权。天完国设有完备的 行政机构和管军机构,有力推动了元末农民起义的进一 步发展。
(五)明清时期
明朝中后期,汉口发展成为中国四大商业名镇之一。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由沿海侵入湖北,汉口、
隶属兵部; 土司职衔较高,由土家族大姓充任; 实行长官司与蛮夷司设制。
5、汉口的崛起与繁荣 明末清初,汉口与景德镇、佛山镇、朱仙镇齐名,
并成为明代“四大名镇” 6、沙市的崛起与繁荣 明代时,沙市已号称“十里长街”, 沙市商品贸易中最著名的是棉纺,“蜀客贾布江津,
抱贸者群相踵接” 7、太平天国在湖北 8、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楚庄王 问鼎中原----楚庄王 (4)求鼎索田----楚灵王 (5)吴起变法(楚悼王时期) (6)宣威盛世----楚宣王、威王 (7)公元前223年,楚灭亡 (8)公元前600年,楚国令尹孙叔敖修建了期思陂。期思
武汉历代建制沿革表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 年
秦 汉 三国两晋 ★
南朝 隋
唐
五代十国
郡县 州郡县 州郡县 州郡县
南郡 鄂县 荆州
江夏县
沙羡县 西陵县
荆州 江夏郡 武昌郡 沙羡县 曲陵县
郢州 江夏郡
汝南郡
郡治:江陵(今荆州市) 县治:今鄂州市 州治:江陵县(今荆州市) 郡治:西陵县(今新洲区三 店镇) 沙羡郡治:今江夏区金口镇 西陵郡治:今新洲区三店镇 州治:江陵县(今荆州市) 江夏郡治:安陆(今云梦 武昌郡治:武昌(今鄂州 沙羡县治:夏口(今武昌) 曲陵县治:今汉阳区 州治:夏口(今武昌) 郡治:夏口(今武昌) 县治:涂口(今江夏区金口 镇)
公元1206年—公元1368年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时代 旧石器时代
建制
武汉历代建制沿革表
名 称
治 所
新石器时代 原始聚落
纪 年 距今5—1万年
距今10000年—4000年
夏
部落
三苗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 1600年
商
方国与部 落
南土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 1046年
西周
封国 鄂国、郧国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 771年
东周
诸侯国
楚国
都城:郢(今荆州市)
县
江夏县 江夏县治:今武昌
汉阳县 汉阳县治:今汉阳
州
鄂州
州治:江夏县(今武昌)
军
武昌军 武昌军治:今武昌
县
江夏县 江夏县治:今武昌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时代 两宋 元 明 清
建制
路 州、军
武汉地名典故

武汉地名典故沧海变迁.武汉三镇的由来武昌: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
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汉口: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
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
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
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
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发展更趋快速。
汉阳: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
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
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三层楼三层楼位于武昌城区的北部,泛指和平大道与新河街交汇的地带。
这一带原是一片水塘荒地。
清末,新河洲渐有居民,逐步形成武昌城外的集市贸易场所。
1912年,从事营造业的资本家喻兴隆在今和平大道445号处修建了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底层开杂货锦、棺材铺,二楼开茶馆,三楼为说书场和皮影戏场,生意兴隆,远近闻名。
这座三层楼房高踞于四周平房草棚之上,非常突出,成为这一带的显著标志,人们遂以三层楼泛指这一地区。
解放后扩建和平大道时,原楼己经拆除,但三层楼仍为这一带的区片名称。
由武昌至红钢城的16路公共汽车在此设三层楼站。
附近有条小街,至今仍叫三层楼街。
水果湖水果湖泛指武昌城区东北部滨临东湖的大片地区,现为中共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水果湖并不产水果。
原是一片荒丘野岭,沟壑纵横,连农田菜地也不多。
每逢下雨时,丘岭上的雨水顺着沟壑汇集到这里的湖汊里,由此出口流入东湖,人们便把这个东湖的湖汊称为水口湖。
湖北省自1949年以来的所有行政区划的变动

1958年
★均县驻地由城关镇迁至丹江口镇
★撤销武汉市洪山区、汉桥区,设立郊区(中共武汉市
委员会1958年3月14日报告备案)
1959年
★黄冈专区的大冶县划归黄石市(国务院1959年2月24日批准)
★宜昌专区更名为宜都工业区(国务院1959年2月24日批准)
★设立武汉市东西湖区(湖北省人民委员会1959年4月5日批准)
1960年
★撤销孝感专区,所属的孝感、安陆、汉川、咸宁、黄陂、应城、崇阳、武昌、应山、汉阳、通山、大悟、云梦、嘉鱼、通城、蒲圻、鄂城
17县划归武汉市(国务院1960年1月4日批准)
★撤销胜利县,并入麻城县、罗田县(国务院1955年2月15日批准)
★撤销洪山县,并入枣阳、随县、宜城、钟祥4县(国务院1955年2月15日批准)
★公安县驻地由南平迁至斗湖堤
★黄冈县驻地由团风镇迁至黄州镇
★撤销武汉市东湖、福城、惠济3区,设立洪山、青山、汉桥3区(武汉市人民委员会1955年2月25日报告备案)
★撤销沔阳专区,所属的沔阳、监利、石首3县划归荆州专区;汉川、汉阳2县划归孝感专区;蒲圻、嘉鱼2县划归大冶专区(中南军政委员会
1951年7月19日批准)
★设立老河口市,以广化县的老河口镇为其行政区域(湖北省人民政府1951年8月1日报告备案)
★设立武日批准)
★大冶专区驻地由大冶县迁至鄂城县
★撤销新堤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并入沔阳县(湖北省人民政府1950年4月报告备案)
★五峰县驻地由渔洋关迁至五峰
★沔阳县驻地由彭场镇迁至沔城镇
★保康县驻地由马良朱家湾迁至城关镇
★陕西省两郧专区所属的郧县、郧西、竹山、竹溪、房县、均县6县划归湖北省(政务院1950年3月27日批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历朝历代(县市区)地名演变史
1、武汉—是武昌、汉口,各取一字;
2、武昌区—原名:沙羡县、汝南县、江夏县等;
3、汉口区—原名:江夏;
4、汉阳区—原名:汉津县;
5、江夏区—原名:沙羡县、汝南县、武昌县等;
6青山区—原名:沙羡县、武昌县、汝南县、江夏县等;
7、黄陂区—原名:西陵县、石阳县、木兰县、黄陂县、梁兴县;
8、新洲区—原名:黄冈县、新洲县、邾县等;
9、襄阳市—原名:雍州、南阳、顺阳、襄樊(襄阳、樊城,各取一字)等;
10、老河口市—原名:酂县、阴城县、南乡县、顺阳县、光化县、乾德县、筑阳县、谷城县等;
11、枣阳市—原名:广昌县、蔡阳县等;
12、宜城市—原名:鄢县、襄枣宜县、荆钟宜县、忠县等;
13、襄洲区—原名:襄阳县、相阳县等;
14、南漳县—原名:思安县、伊庐县、中庐县、临沮县、上黄县等;
15、谷城县—原名:筑阳县、宜禾县、扶凤县、泛阳县、郿县、义成县、万年县、山都县、安养县、乾德县、光化县等;
16、保康县—原名:房陵县、亓乡县、沮阳县、潼阳县、大阳县、重阳县等;
17、宜昌市—原名:巫县、郡县、夷陵县、宜州、拓州、硖州、彝陵州、东湖县等;
18、枝江市—原名:旌阳县、长宁县、松滋县等;
19、宜都市—原名:宜昌县、夷道县、宜都县、枝城市等;
20、当阳市—原名:郢县、江陵县、鄀县、武宁县、长宁县、安居县、绿林县、昭丘县、荆台县、荆门县、长林县等;
21、远安县—原名:临沮县、高安县等;
22、五峰县——原名:长乐县(福建重名、改五峰)等;
23、兴山县—原名:长宁县、秭归县等;
24秭归县—原名:长宁县、归州等;
25、长阳土家族—原名:佷山县、清流县、方山县、宜昌县、盐水县、巴山县、长杨县、长乐县等;
26、十堰市—原名:郧阳、均州等;
27、丹江口市—原名:均陵县、武当县、均阳县、郧乡县、均州、均县、光化县等;
28、房县—原名:房陵县、光迁县等;
29、竹溪县—原名:上庸县、武陵县、新丰县、郧县等;
30、竹山县—原名:上庸县、孔阳县等;
31、郧西县—原名:上庸县、上津县、郧乡县、郧县等;
32、郧阳区—原名:长利县、锡县、堵阳县、郧乡县、齐兴县、广福县、安福县、郧县、上津县等;
33、荆州市—原名:江陵、荆宜、荆南、沙市、荆沙等;
34、洪湖市—原名:州陵县、江夏县、建兴县、玉沙县、附廓县、文泉县、沔阳县等;
35、监利市—原名:州陵县、华容县、玉沙县等;
36、石首市—原名:建宁县、石首县等;
37、松滋市—原名:高成县、孱陵县、松滋县等;
38、公安县—原名:梅园县、孱陵县、江安县等;
39、江陵县—原名:华陵县、紫陵县、安兴县、广牧县、长宁县、枝江县、潜江县、江陵县等;
40、孝感市—原名:孝昌、江夏郡、安陆郡、德安府、汉阳府等;
41、汉川市—原名:安陆县、甑山县、汉阳县、汉川县等;
42、安陆市—原名:滠阳县、沙羡县、沌阳县、京池县、吉阳县等;
43、应城市—原名:应阳县、应西县、应城县等;
44、云梦县—原名:安陆县、云梦县等;
45、孝昌县—原名:环阳县、云梦县、孝感县、孝昌县等;
46、大悟县—原名:礼山县、安礼县、罗礼应县、礼南县等;
47、黄冈市—原名:西陵县、黄州、蕲春县、西阳县、信安县、永安等;
48、麻城市—原名:长风县、赤亭县、阳城县、彭城县、齐安县、信安县、北西阳县、歧亭县、梁丰县、蔴城县、麻城县、黄冈县等;
49、武穴市—原名:寻阳县、蕲阳县、齐昌县、永宁县、蕲春县、广济县、武穴等;
50、团风县—原名:西阳县、邾县、木兰县、黄冈县、黄州市、团风县等;
51、浠水县—原名:蕲春县、希水县、蕲水县、浠水县、兰溪县等;
52、罗田县—原名:蕲春县、高陵县、安丰县、东安县、义安县、直水县、罗田县、兰溪县、蕲水县、英山县、胜利县等;
53、英山县—原名:红山县、英山县等;
54、蕲春县—原名:蕲春县、蕲阳县、蕲水县、齐昌县、蕲州、罗州等;
55、黄梅县—原名:寻阳县、蕲春县、蕲阳县、永兴县、新蔡县、苞信县、黄梅县等;
56、红安县—原名:黄安县、红安县等;
57、恩施市—原名:沙渠县、施州、施州卫、恩施县、恩施市等;
58、利川市—原名:南浦县、盐水县、郭县、清江县、利川县、属龙渠县等;
59、建始县—原名:府存县、巫山县等;
60、巴东县—原名:彝陵县、东湖县、巴东县等;
61、宣恩县—原名:施南县、东乡县、忠峒县、忠建县、木册县、高罗诸土司县、宣恩县等;
62、咸丰县—原名:乌飞县、开夷县、清江县、感化州县等;
63、来凤县—原名:乌飞县、恩施县、来凤县等;
64、鹤峰县—原名:拓溪县、容美县,容阳县等;
65、随州市—原名:随州、随县等;
66、广水市—原名:黾县、平春县、平阳县、永阳县、应山县等;
67、仙桃市—原名:竟陵县、建兴县、沔阳县、玉沙县、监利县、郭县、文泉县等;
68、潜江市—原名:竟陵县、华容县、江陵县、华陵县、紫陵县、霄城县、潜江县等;
69、咸宁市—原名:江夏县、沙羡县、咸宁县、永安县等;
70、赤壁市—原名:沙羡县、蒲圻县等;
71、崇阳县—原名:隽县、宗阳县、崇阳县等;
72、嘉鱼县—原名:沙阳县、蒲圻县、嘉鱼县等;
73、通城县—原名:上隽县、下隽县、隽州、锡山市、乐化县、蒲圻县、唐年县、宗阳县、通城县等;
74、通山县—原名:通山县、下雉县、阳新县、永兴县、通山县等;75黄石市—原名:鄂县、雉县、阳新县、武昌县、永兴县、大冶县等;
76、大冶市—原名:武昌县、阳新县、永兴县、鄂州、大冶县等;
77、阳新县—原名:雉县、闰光县、阳新县、奉新县、安昌县、永兴县、富川县、武昌县、兴国县等;
78、鄂州市—原名:鄂县、武昌县、寿昌县、鄂城县、鄂城市等;
79、天门市—原名:竟陵县、守平县、霄城县、景陵县、天门县等;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