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
《蒹葭》原文及译文

《蒹葭》原文及译文《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名篇,那可是充满了诗意与浪漫呢!原文是这样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接下来咱们聊聊译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意思就是河边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你想想啊,清晨时分,雾气还没完全散去,那一片片芦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上面挂着晶莹的露水,像不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我记得有一次,我去郊外散步,正好看到了这样的景象。
那是一个初秋的早晨,空气里透着丝丝凉意,我沿着小河走着,就看到了那一大片芦苇。
露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真的太美啦!“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说的是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这一句充满了期待和向往,让人不禁好奇,这位“伊人”到底是谁呢?是美丽的女子?还是心中的理想?“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这就像是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依然坚定地向前。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
那种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的感觉,是不是很让人揪心?“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这几句描绘的景色越来越生动,仿佛让我们身临其境。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心上人啊,她在河岸边,在水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追寻的路又险又高,又弯又曲。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顺流而下去找她,她仿佛在水中的小洲上,在水中的沙滩上。
整首诗以蒹葭起兴,营造出一种朦胧、凄清的氛围。
诗人对“伊人”的追求执着而坚定,尽管道路艰难,但从未放弃。
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

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
《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下面小编整理了蒹葭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蒹葭》译文及注释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注释:
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
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
指直流的水道。
《蒹葭》原文、注释及译文

《蒹葭》原文、注释及译文《蒹葭》拼音原文:蒹 葭 蒹ji ān 葭ji ā苍c ān ɡ苍c ān ɡ,白b ái 露l ù为w éi 霜shu ān ɡ。
所su ǒ谓w èi 伊y ī人r én ,在z ài 水shu ǐ一y ì方f ān ɡ。
溯s ù洄hu í从c ón ɡ之zh ī,道d ào 阻z ǔ且qi ě长zh ǎn ɡ。
溯s ù游y óu 从c ón ɡ之zh ī,宛w ǎn 在z ài 水shu ǐ中zh ōn ɡ央y ān ɡ。
蒹ji ān 葭ji ā萋q ī萋q ī,白b ái 露l ù未w èi 晞。
所su ǒ谓w èi 伊y ī人r én ,在z ài 水shu ǐ之zh ī湄m éi 。
溯s ù洄hu í从c ón ɡ之zh ī,道d ào 阻z ǔ且qi ě跻j ī。
溯s ù游y óu 从c ón ɡ之zh ī,宛w ǎn 在z ài 水shu ǐ中zh ōn ɡ坻ch í。
蒹ji ān 葭ji ā采c ǎi 采c ǎi ,白b ái 露l ù未w èi 已y ǐ。
所su ǒ谓w èi 伊y ī人r én ,在z ài 水shu ǐ之zh ī涘。
溯s ù洄hu í从c ón ɡ之zh ī,道d ào 阻z ǔ且qi ě右y òu 。
溯s ù游y óu 从c ón ɡ之zh ī,宛w ǎn 在z ài 水shu ǐ中zh ōn ɡ沚。
《蒹葭》原文及翻译赏析

《蒹葭》原文及翻译赏析《<蒹葭>原文及翻译赏析》《蒹葭》这首诗啊,那可是经典中的经典。
来,咱们先瞅瞅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诗读起来是不是有一种特别的韵味?那咱们再来说说翻译。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接下来咱们好好赏析赏析这首诗。
先说这景色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简简单单几个字,就把那种深秋的清冷、萧瑟给描绘得淋漓尽致。
你想想,一大片白茫茫的芦苇,上面挂着晶莹的霜露,那画面,多美啊!我记得有一次秋天,我去郊外散步,就看到了这样类似的景象。
那是一片湿地,长满了芦苇,秋风吹过,芦苇沙沙作响,白色的芦花随风飘荡。
当时,地上也有一层薄薄的霜,我走在上面,脚下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
那一刻,我突然就感受到了《蒹葭》里描绘的那种氛围,那种带着淡淡忧伤和迷茫的美。
再看诗中的“伊人”,这可是整首诗的灵魂所在。
伊人到底是谁?是恋人?是理想?还是某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事物?谁也说不清楚,但就是这种模糊性,让这首诗充满了魅力。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理解这个“伊人”。
也许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伊人就是他梦寐以求的好成绩;对于一个上班族来说,伊人就是他一直渴望的升职机会;对于一个老人来说,伊人可能就是他年轻时错过的爱情。
还有啊,这首诗反复吟咏,“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蒹葭》全文及翻译

《蒹葭》全文及翻译
以下是为您提供的《蒹葭》全文及翻译的相关内容: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翻译: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
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
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
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又艰难。
顺流而下寻寻
觅觅,她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寻
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蒹葭原文及注释赏析

蒹葭原文及注释赏析《蒹葭》是中国古代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原文及注释的赏析。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注释:蒹葭,指芦苇。
蒹葭苍苍,形容芦苇郁郁葱葱的样子。
白露为霜,白露是秋天的一种气候现象,而霜则是更加寒冷的冷气所产生的。
这里用来形容时间的流逝。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指的是诗人思念的对象,水一方则是指对岸。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顺着水流而上。
道阻且长,指的是前路的困难和曲折。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逆着水流而下。
宛在水中央,指的是在水中央来回游动。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萋萋,形容芦苇的茂盛。
白露未晞,指的是白露还没有被太阳晒干。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水之湄,指的是水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道阻且跻,指的是前路的困难和险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水中坻,指的是水中的小岛。
赏析:《蒹葭》以其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诗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时间的流逝,暗示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与伊人之间的隔阂和无法相聚的遗憾。
接着诗中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前路的困难和曲折,以及对伊人的执着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情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和无奈,展现了诗人对自身命运和国家兴亡的关切之情。
《蒹葭》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诗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情感和命运的思考,都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情感。
诗经蒹葭的意思

《诗经·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抒情诗,属于“国风”中的“秦风”。
这首诗以水边的芦苇为背景,描述了诗人对一位心上人深切而执着的追求。
“蒹葭”泛指思念异地友人。
以下是《蒹葭》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秋日里,芦苇丛生,白露凝结成霜。
我心中的那个人儿,仿佛就在河的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崎岖又漫长;顺流而下寻觅她,她似乎就在河水中央。
这里描绘了诗人不顾艰难险阻,一心寻找心中所爱的情
景。
然而,不论诗人如何努力地找寻,那位“伊人”总是若即若离,仿佛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
这样的描写充满了朦胧美和诗意,既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也展现了他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被誉为《诗经》中最具艺术魅力的作品之一,也是后世诸多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的经典之作。
《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

《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关键信息项:1、《蒹葭》原文2、翻译内容3、赏析要点11 《蒹葭》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11 翻译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又艰难。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小洲上。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112 赏析1121 意境美《蒹葭》营造了一种空灵而又朦胧的意境。
诗中的蒹葭、白露、秋水等自然景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清冷、悠远的画面,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那在水一方的伊人,始终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更增添了这种朦胧之美。
1122 情感美诗歌表达了一种执着追求爱情的情感。
主人公对伊人的追寻,无论道路多么艰难险阻,都不曾放弃,这种真挚而深沉的情感令人感动。
同时,这种情感也可以被理解为对理想、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
1123 艺术手法11231 重章叠句全诗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也深化了主题,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淋漓尽致。
11232 象征手法诗中的“蒹葭”“白露”等自然景象,可能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爱情的飘忽不定、理想的难以捉摸。
而“伊人”则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激发着主人公不断追求。
11233 虚实相生诗中对伊人的描写,多为虚写,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而对蒹葭、白露等实景的描绘,则更加衬托出伊人的虚幻和神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课堂实录及简析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唐风宋韵的飘逸婉转流传千古,我们的血液里涌动着诗的灵魂。
“诗意,是从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直接提供出来的、经过创作者的感动而又能够激动别人的、一种新鲜优美的文学艺术的内容的要素。
”(何其芳《<工人歌谣选>序》)诗意化的课堂,就是以诗歌为载体,用诗化的语言将诗的美情美境感悟、述说,最终达成诗意在心头的再生成…….然而,喧嚣的现代物质生活沉沦了诗歌,湮没了诗意。
古诗词的课堂急功近利。
如何拯救、激发学生的诗意呢?请看《蒹葭》(古筝曲《在水一方》渐停)师:有人说,华夏先民的诗意是从心底长出来的,它源于生活,尊崇内心。
今天,我们就穿越千年去虔诚拜谒。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走进《蒹葭》。
师:先分享预习成果。
请大家拿出导学案,先交流一下字词的读音和字义词义。
生1:(朗读导学案中的第一部分)溯洄:溯,是逆流而上,洄,是顺流而下……师:这个同学的字词预习非常精准。
我们一起朗读。
(学生齐读)下面,我们再来共享导学案中的文学知识部分。
生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到春秋大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生2:诗经从内容上分“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风”是各地民歌,是诗经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生3:诗经从艺术手法上分“赋”、“比”、“兴”三种,其中的“比”指比喻,使人物的情感依附在事物的表现上。
“兴”,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师:大家的预习做得很好,对于诗经的基本常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下面用一分钟时间将以上知识快速记忆(学生快速记忆)师:课前的预习中,你一定诵读了这首诗歌,那么,你觉得这首诗在形式上和你以往读过的古诗有什么不一样呢?生l:这首诗每句话是4个字的。
以前读的古诗基本是五言和七言的。
生2:这首诗有三段,三段的内容和形式差不多,像我们大合唱的歌词。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诗经在结构上的特色。
(屏幕展示)生齐: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迭唱的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效果。
【析:课前导学,是理解诗意的前提。
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上交流高效地将本诗的有关常识做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梳理。
】师:在刚才的预习交流中,我们发现了这首诗有着特殊的格律和表现手法,因此也具有了不一样的美。
那么,美读诗歌要注意什么呢?生l:要了解字词的意思,要读准字音。
如,湄、唏、跻等。
生2:注意诗歌的节奏。
师:你来范读几句可以吗?生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师: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他的朗读?生3:吐字很清楚,停顿也正确,不过,就是有点过于……过于铿锵了。
师:你刚才使用的“铿锵”这个词很妥当。
这也是很多学生在朗读四言诗时候容易犯的错误。
老师范读几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美读诗歌还要注意什么呢?生4:要找到诗歌的韵脚。
师:非常重要的一个提醒。
我们一起来找找看。
生齐:苍、霜、方、长、央……师:很好,哪位同学可以把刚才美读诗歌的要点做一个小结?生5:美读一首诗,要找到韵脚,要读准字音,还要把握诗歌的节奏。
我再加一点,我认为还要清楚地了解字词的含义。
师:太好了,概括到位,还加了自己的观点。
老师这里也有自己的总结。
(屏幕展示:美读诗歌的前三要素: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律)下面请大家依据以上要点,自由朗读。
(学生自由诵读后齐读)【析:美读诗歌,是感悟诗意的基础。
通过学生的个别发言,总结概括,提炼出了美读诗歌的要点。
】师:初读诗歌,我们的眼前首先出现了一片秋露未干的蒹葭,也即芦苇。
这种客观存在的物象被赋予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后,我们称之为意象。
(屏幕展示:古诗中的意象。
如: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这首诗中的意象“蒹葭”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生1: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
生2:是秋天特有的,感觉有点凄凉。
师:同学们的总体把握还是很不错的。
(屏幕展示:古诗有“枫叶荻花秋瑟瑟”,这种芦荻一般都象征秋天的萧瑟寒冷肃杀之意,同时象征着人生遭遇逆境时的悲哀愁苦,有着较为浓重的悲情色彩。
)(学生齐读感悟)师:就让我们走进诗境,置身于水边,和这样的一株蒹葭同驻,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屏幕展示:活动一——品诗中景。
学生静心思索)生1:我似乎看到了一个白衣飘飘的诗人,在河边愁眉不展。
他左顾右盼,却找不到他的心上人。
我仿佛听到了风吹芦苇的声音,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
生2:我的眼前有一个美女……(学生笑)师:美的概念是很丰富的,这位同学用的词不错。
请继续你的想象。
生2:我的眼前有一个美女,在河的那一边若隐若现。
诗人看到了,却追不到,只好沿着河上下奔跑。
我还听到了苍鹭的呜叫呢。
师:加入的鸟呜声符合诗境。
生3:我看到了太阳刚升起来,芦苇上的露水还没有干透。
露水染湿了诗人的鬓角。
师:“露水染湿了诗人的鬓角”,多美的一个细节化的想象。
让我们为这些同学的精彩发言鼓掌。
(学生鼓掌)师:那么,假如你置身于水边,与这样的一株蒹葭同驻,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屏幕展示:活动二——悟诗中情。
学生静心思考)生1:我感觉到了心上人见面时的重重困难。
师:你从哪些诗句中感觉到的呢?生1:我从“道左且长、道左且右、道左且跻”等句子中感觉到的。
道路很漫长崎岖,追寻很困难。
生2:我也感觉到了主人公的困难,但我更感受到了他的执著。
比如说,地点一直在变化,从方、湄到涣,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
师:哪位同学还有新的观点,或对以上同学的发言做个评价?生3:我觉得以上两个同学都讲得有道理,不过,我还感觉到了诗人的迷茫和无助,他很着急,却找不到方向,刚才两位同学都没有提到这一点。
师:很有内涵的感悟。
哪个同学能提炼出刚才他们发言中的关键词呢?生4:执著、不放弃、迷茫、无助……师:(屏幕展示)瑟瑟秋景的凄迷,望尽犹见的执著、上下求索的惆怅……一唱三叹,余音绕梁。
凄迷、执著、惆怅。
由此可见,诗歌的灵魂是——生齐:情感!师:不错,情感是诗的灵魂,好的诵读就是将这灵魂呈现给大家。
(屏幕展示:美读诗歌的第四要素:“把握情感”)(配乐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师生配乐朗诵全诗)师:大家的诵读饱含情韵,是因为我们明了了追寻者和伊人的内心。
朱熹说:“……所谓伊人者,在水一方,上下求索而皆不得,然不知其所指也。
”你是否也有同感?你的心中对于“伊人”的形象是否有了更深的理解?(屏幕展示:活动三——析诗中人。
学生静心思考)生1:是一个缥缈难寻的美人……生2:也许还是指我们的一些梦想吧,想实现却很难。
生3:我同意他的看法。
也好像订下的很高的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很痛苦,还不一定能实现。
师:两位同学的发言将诗的旨意推向一个高境界。
难以割舍、苦苦追寻的不一定只有爱人,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关于“伊人”的理解,是诗歌“主题多义”的体现。
我们课后可以再加以探讨。
师:(屏幕展示:物象一意象一意境)由普通的客观物象,到融人情感的主观意象,再把这些意象组合、超越,就融生了意境。
请用一句话说出本诗的意境。
生1:凄迷、委婉。
生2:萧索、悠远。
师:(屏幕展示)老师也用几个词概括:苍凉凄婉、空灵悠远。
让我们再次诵读全诗,体会诗的意境。
(配乐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师生配乐朗诵全诗)【析:品诗中景,悟诗中情,析诗中人,老师创设的这三个课堂活动,层层诱导,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
再加上有层次地配乐诵读,课堂渐入佳境,诗意渐渐融生。
】师:此刻,有一种叫做诗意的东西在我们的心头潜滋暗长了,有一种苍凉凄婉、空灵悠远的画面在我们脑中酝酿。
我们能不能将这一篇经典诗作,用自己的语言来做一段诗意的表达呢?(学生笔头准备)生1:清晨的露水,还在闪着光,心中的爱人,不知在何方。
逆流而上啊,道路太漫长;顺流而下啊,好像在水的一方。
生2:白露苍苍水漫漫,道路崎岖又漫长,心中的伊人难找寻,执著的心儿永不变。
生3:你是如此迷离又如此真实,你在我的眼中也在我的心中。
拨开那片芦苇丛,趟过那湾小河水,我来追寻你——梦想,哪怕跨越困难重重!师:诗意是心头的一丝触动,是一种情感的进溅。
将这种隋感表述出来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感谢他们的勇敢尝试!(学生鼓掌)老师课前也写了一小段,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画面展示,配乐朗诵)撷一朵相思的白霜你在水的一方低吟浅唱伊人啊我疲惫了双足白发却留不住残阳追寻了千年苍老了时光只为寻你寻你回眸的宛转道路却如此漫长我只能满握这把苍凉在水的一方撷一朵相思的白霜师:谢谢大家的掌声。
同学们,当我们面对这喧嚣浮躁的世界时,找个空闲,读一卷诗经,那一脉幽香的诗意,就会穿越千年,回驻到我们心中!课后背诵本诗,并推荐阅读《诗经·郑风·子衿》。
谢谢大家,下课!(古筝曲《在水一方》渐起)【析:这一部分,在盈盈曲声、融融诗意中,鼓励学生诗意化地改写表达。
在学生的尝试中,教师的示范下,课堂成功地实现了诗意的再生成。
】“诗意”是《蒹葭》一课课堂教学的切人口,是本堂课努力让学生达成的目标。
从诗意的蕴积,到诗意的融生,最后实现了诗意的二次生成。
师与生、生与生的心灵产生诗意的碰撞,“诗意”成功地栖居在了诗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