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性状的遗传

合集下载

遗传学第十二章-数量性状的遗传

遗传学第十二章-数量性状的遗传

04
数量性状遗传的研究方法
统计分析方法
01
方差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群体或个体的变异 程度,确定数量性状是否受遗传 控制。
相关分析
02
03
通径分析
研究两个或多个数量性状之间的 关联程度,揭示它们之间的遗传 关系。
通过建立数量性状之间的因果关 系模型,解释不同性状之间的遗 传路径和效应。
分子生物学技术
基因定位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将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到染色 体上的具体位置。
基因克隆
通过分子克隆技术分离和克隆数量性状基因, 研究其结构和功能。
转基因技术
将数量性状基因导入其他生物体,研究其表达和功能。
基因组学技术
基因组关联分析
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研究数量性状 基因与遗传变异之间的关系。
基因组编辑技术
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
质量性状是指在一个群体内存在明显 不同的、确定的类型,如人的血型。
数量性状的特征
连续变异
数量性状在群体内的变异呈连续分布,而非离散的。
受多基因控制
数量性状通常由多个基因共同作用,而非单一基因决 定。
环境与遗传交互作用
数量性状的表现不仅受遗传因素影响,还受到环境因 素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等。
03
医学研究
研究人类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 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
遗传机制。
02
农业育种
通过遗传规律改良作物和动物品 种,提高产量、品质和抗逆性。
04
生物进化研究
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是生物进化 的基础,研究数量性状的遗传有 助于深入了解生物进化机制。
03
数量性状遗传的机制
基因互作

数量性状遗传

数量性状遗传
❖基因型值是各种基因效应值总和 G=A+D P=A+D+E
数量性状遗传
第31页
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
❖ 对于一些性状, 不一样基因座位上基因 还可能存在互作效应, 即上位性效应。
❖ 基因型值包含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上 位性效应

G=A+D+I

P=A+D+I+E
数量性状遗传
第32页
现以 P G E 表示三者平均数, 则各项方差能够推 算以下.
P P2
2
G E
GE
G G E E 2
G G2 2G GE E E E2
数量性状遗传
第33页
• 表型离均差平方和
• 基因型离均差平方和
• 环境影响造成离均差平 方和
• 基因型与环境条件互作 效应
P P2
G G2
E E2
G GE E
数量性状遗传
第34页
• 若基因型与环 境之间没有互 作,即 :
G GE E 0
• 则表型离差平 方和等于基因 型离差平方和 加环境引发离 差平方和
数量性状遗传
第35页
上式两边都除以n或n-1:
P P2 G G2 E E2
n
n
n
P P2
VP
n
G G 2
VG
n
E E 2
VE
n
VP VG VE
数量性状遗传
第36页
VP VG VE
❖ 回交(back cross)是F1与亲本之一杂交。 ❖ F1与两个亲本回交得到群体记为B1.B2。
❖ B1表示F1与纯合亲本AA回交子代群体,
❖ F1 Aa ×P1 AA ,遗传组成是 1/2AA+1/2Aa

数量性状的遗传

数量性状的遗传

2
20/64
4
1
15/64
0
6/64
1/64
15/64
5
6/64
6
1/64
四、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
1. F1的亲本值介乎两亲本之间。 2. F2平均值与F1的平均值接近。 3. F2的变异幅度比F1的变异幅度
更大,且F2的极端类型与亲本 的变异接近。
微效多基因概念
英国学者Mather 提出了“微效多基因”的 概念来补充孟德尔的概念,其要点如下:
1. 数量性状的遗传也受一系列基因所支配。 2. 这些基因对表现型的影响是微小的,相互
独立的,但以积累的方式发生作用。
3. 等位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通常不存在, 但他们也按照基本的遗传规律,有分离和 重组,连锁和交换。
这一理论为后来一系列试验所证实。
五、数量性状与选择
根据一般经验,如选出某个优良性 状,其后代平均来讲也应该偏向这 个优良性状。
♂ \♀ ab aB Ab AB
AaBbXAaBb
ab
aB
Ab
aabb aaBb Aabb
aaBb aaBB AaBb
Aabb AaBb AAbb
AaBb AaBB AABb
AB AaBb AaBB AABb AABB
0
1/16
1
4/16
2
6/16
3
4/16
4
1/16
例二:玉米果穗长度实验
由上表可见,子二代的表现型决定于基因型 中大写字母的数目,可分为五类。 1. Aabb,占1/16,与短穗亲本相同; 2. Aabb、aaBb,占4/16; 3. AAbb、aaBB、AaBb,占6/16,其表型介乎 两亲本之间,与F1植株一样。 4. AABb、AaBB,占4/16; 5. AABB、占1/16,其表型与长穗亲本一样。

数量性状的遗传名词解释

数量性状的遗传名词解释

数量性状的遗传名词解释数量性状,是指在自然界或人工条件下产生的各种特征以数量的方式表现出来的遗传性状。

它指的是通过对种群中大量个体进行测量或计量,将结果以数量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的遗传特征。

数量性状通常具有连续变异的特征,即在一个种群中存在着一系列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像离散性状那样只有几个确定的表型。

在数量性状的研究中,有一些重要的遗传名词需要加以解释。

其中包括基因型、表型、遗传方差、环境方差、遗传相关等。

基因型是指个体在基因水平上的遗传组成。

它决定了个体对特定数量性状的表现。

每个数量性状通常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因此基因型的组合将决定这些基因在个体上的表现形式。

表型是指个体在外部表现上的特征。

它受到基因型和环境的共同影响。

数量性状的表型通常呈现连续性变化,这是因为数量性状通常受到多种基因的共同作用,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人体身高就是一种典型的数量性状,它受到多基因的影响,同时还受到营养、运动等环境因素的调节。

遗传方差是指数量性状中由基因所引起的表型变异程度。

它可以通过研究个体间的表型差异以及表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来估计。

遗传方差的大小反映了数量性状中遗传因素的重要程度。

如果遗传方差较大,说明遗传因素在数量性状的表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反之则说明环境因素的贡献较大。

环境方差是指数量性状中由环境因素所引起的表型变异程度。

环境方差通常通过比较同一种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来估计。

环境方差的大小表示了环境对数量性状的影响程度。

如果环境方差较大,说明环境因素在数量性状的表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反之则说明遗传因素的贡献较大。

遗传相关是指在同一种群中不同数量性状之间的遗传联系。

它反映了一种或多种数量性状随着基因型的变化而变化的程度。

通过研究数量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可以了解不同数量性状之间的遗传关系及其对进化和适应的影响。

例如,身高和体重之间的遗传相关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两个数量性状在人类进化中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以上介绍了数量性状的遗传名词解释,包括基因型、表型、遗传方差、环境方差和遗传相关等概念。

数量性状的遗传

数量性状的遗传

基因型方差可进一步分解成三个组成部分 ,VG=VA+VD+VI
VA:基因加性方差,是指由基因累累加加效效应应引引起起的的遗遗传传变变异异,,是是能能稳稳定定
遗传的方差组分。
VD:显性方差,是由等位基因互作效应引引起起的的遗遗传传变变异异,,是是产产生生杂杂种种
优势的主要方差组分。
VII:上上位位性方差,是由非等位基因互作效应引起的遗传变异,被认为
1、多基因遗传的特点
❖ 两个极端变异(纯种)的个体杂交 ❖ 两个中间类型的子1代个体之间杂交 ❖ 子1代随机杂交的群体
20 15 15
6
6
1
1
高 0’ 1’ 2’ 3’ 4’ 5’ 6’ 矮
例如小麦子粒颜色的遗传动态
P F1 F2 0R 白色
红R1R1R2R2 白r1r1r2r2
R1r1R2r2 红
1
4
6
4
4R
3R
2R
深红 中深红 中红
1 1R
淡红
P 红R1R1R2R2R3R3 白r1r1r2r2r3r3
F1
R1r1R2r2R3r3 红
F2 1
6 15 20 15 6 1
6R 5R 4R 3R 2R 1R 0R
最深红 深红 次深红 中红 中淡红 淡红 白色
多基因假说的要点
瑞典遗传学家尼尔迩·埃尔通过对小麦籽粒颜色 的遗传研究,提出了数量性状遗传的多基因假说。
高血压
遗传力 0.34 0.12 0.45 0.53 0.80 0.65 0.62
第三节数量性状的重复率
一、重复力的概念 一个个体的同一个数量性状,常常可以在一生中 不同时间多次度量,即重复度量,而且每次的数量 值不完全相同,如牛的泌乳量、母猪的产仔数、绵 羊的剪毛量等性状。重复度量通常有两种情况:一 种是时间上的重复度量,譬如成年泌乳奶牛每年可 以测得一个305天的泌乳量,成年母猪每胎可以记录 一个产仔数;另一种是空间上的重复度量,如绵羊 的剪毛量可以从绵羊身体的两侧对称部位同时获得 两个测量数据。

遗传学第十章 数量性状遗传

遗传学第十章 数量性状遗传

• 表型方差 = 遗传(基因型)方差 + 环境方差
• VPhenotype = VGenetics + VEnvironment
数量性状的遗传率
遗传率H2=遗传方差/表型方差 =VG /(VG+VE〕
遗传率: 遗传方差在全部方差中所 占比率, 用于定量描述遗传变 异在表型变异中所起的作用
数量性状的遗传率(Heritability)
F2 5.07
H2b=VG/VP=(VF2-VE)/VF2 5.07 = -(0.67 + 3.56 + 2.31 )/3 5.07 =57%
狭义遗传率:h2=VA/VP=(1/2 VA)/VF2
• 要求出VA,需用F1个体回交两个亲本: • F1(Aa) X P1(AA)得B1; • F1(Aa) X P2(aa)得B2。 • B1,B2的表型方差分别计算如下
• 如果控制同一性状有n对基因:A,a;B,b;…N,n • 则F2的遗传方差: • VG=1/2 aa2+1/2 ab2+…+1/2 an2 … (VA) • +1/4 da2+1/4 db2+…+1/4 dn2 ... (VD)
• 设:VA为加性效应产生的方差 • VD为显性效应产生的方差 • 则表型方差VF2=1/2 VA+1/4 VD+VE(表型方差 可由观察值来计算。)
h2N>50%高遗传率
h2N=20-50%中遗传率
h2N <20% 低遗传率
遗传率高,选择较容易;遗传率低,选择较难。
平均显性程度
控制某一性状的所有等位基因显性的平均程度。
d/a= VD/VA
显性的遗传方差的求法

数量性状的遗传

数量性状的遗传

第十章数量性状的遗传10.1 数量性状遗传的特点10.1.1数量形状遗传的特点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characters)是指在一个群体内的各个体间表现为连续变异的性状,如动植物的高度或长度等。

数量性状较易受环境的影响,在一个群体内各个个体的差异一般呈连续的正态分布,难以在个体间明确地分组。

生物界的另一类性状如红与白、有与无等称质量性状。

质量性状比较稳定,不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在群体内的分布是不连续的,杂交后代的个体可以明确地分组,因而可以计算杂交子代各组个体数目的比率,分析基因分离、基因重组以及基因连锁等遗传行为。

数量性状在生物全部性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一些极为重要的经济性状(如作物产量、生育期、籽粒重、乳牛泌乳量、羊毛长度等)都是数量性状。

研究数量性状遗传规律的学科称为数量遗传学数量性状特征:①个体间的差异是连续的,例如用穗长有差别的两个玉米品种进行杂交,则子一代(F1)植株的穗长介于两亲本之间,子二代(F2)植株的变异幅度扩大,子代各个植株的穗长呈连续的变异,因而无法求出穗长的分离比率而只能用一定尺度测量性状的表型值,再用统计学方法加以分析(见图);②容易受环境的影响,甚至纯合的亲本或基因型一致的子一代的表型也呈现连续变异。

所以子二代的变异一方面来自基因重组,另一方面则来自环境的影响。

10.1.2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生物体的性状分成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联系表现为:1)控制性状的基因都存在于染色体,都遵循遗传规律。

2)某些性状既有数量性状特点,又有质量性状特点,因区分着眼点不同而异。

3)同一性状因杂交亲本类型或有差异的基因数不同,可能表现为数量或质量性状。

4)某些基因可能同时影响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或者对某一性状起主基因的作用对另一性状起微效基因的作用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之间还存在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为:1)变异的表现:质量性状的差别非常明显,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彼此之间的差异是质的差异。

数量性状的遗传—数量性状遗传的特征(遗传学课件)

数量性状的遗传—数量性状遗传的特征(遗传学课件)
动物(畜禽)的大多数经济性状都是数量性状,例如产 蛋量、增重速度、产奶量、饲料报酬、胴体瘦肉率,及毛 皮动物的毛长、细度和密度等。
所以数量性状在农业中显得特别重要。 (三)人类
人的身高、体重、胖瘦、寿命……
三、认识数量性状
特点:变异不容易分为截然不同的组别,其间有 一系列的过渡类型,只有数量的不同,没有质的 差别。
10
0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遗传学》
知识目标
学习目标
一、 二、 三、
知道 清楚 数量 数量
熟悉 数量 性状
性状 性状 与质
的概 的遗 量性
念 传特 状的

区别
能力目标
能用分析 数量性状 的方法分 析育种与 生产中的 实际问题
Gregor Mendel 1822-1884
(一)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区别
五、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关系 (二)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相对性 1、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区别不是绝对的; 2、生物的性状都有其质和量两个方面,只是在一 定条件下质和量表现出主次关系。 3、在不易区分一个性状是质量性状或数量性状时, 就必须根据F1或F2遗传动态特征来作出判断。
30
亲 本 25
20
玉米穗长遗传的柱形图
15
10
5
0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18
16
F 14 1 12
10
8 6 4
2 0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论: 合子分布为( ½ T + ½ t)6将展开,呈连续分布,为数量性状;
若仅一对基因有差异,F2分布呈( ½ T + ½ t)2,为质量性状。
两类性状划分的相对性:
3.观察层次的不同 例如: 外观表现与基本物质的分布
性状的外观表现是不连续的, 但假如导致性状差异的基本物质的 分布是连续的;并且存在一个阀值 (threshold)。
2.研究数量性状的遗传学分支称为数量遗传学,数量遗传 学是统计学与遗传学的结合的交叉学科。
数量性状的基因位传递都遵循孟德尔分离规律。 例如: 菜豆 (Phaseolus vulgaris) 种皮颜色和重量的遗传
紫色 (P) 对白色 (p) 为显性,PP × pp的F2代表型:
结论: 菜豆紫色种皮基因(PP)与种子重量基因连锁;
决定种子重量的基因也位于染色体上。
两类性状划分的相对性:
1.区分性状的方法不同 例如: 小麦 (Triticum vulgare) 粒色的遗传
设由两对基因控制,红色 (R1和R2 ) 对白色 (r1和r2) 为不完全 显性,并有累加效应。
红色(R1R1R2R2) × 白色(r1r1r2r2):
(二) 玉米果穗长度的遗传
(一) 小麦粒色的遗传
1. 小麦粒色的遗传控制
3:1 一对基因
红色×白色
↓ F1 (中间类型)
↓ F2 (红色:白色)
15:1 两对基因
63:1 三对基因
在一对基因F2的红粒中:1/3与红粒亲本一致、2/3与F1一致,表现 为不完全显性;
在二对、三对基因时:红色基因表现为重叠作用,但是R基因同时 表现累加效应——F2红粒中表现为一系列颜色梯度,每增加一个R 基因,籽粒颜色就更深一些。
状的各个基因位点标记在分子标记连锁图上,并研究其 基因的效应。 主效基因/主基因(major gene): 控制质量性状遗传的一对或少数几对效应明显的基因; 可以根据表型区分类别,并进行基因型推断。
多基因假说的实验证据
(一) 小麦粒色的遗传
尼尔逊·埃尔(Nilson-Ehle, H. 1909) 种皮颜色:红色(R)、白色(r)
结论: 基本物质的含量呈连续分布,由多基因控制,为数量性状;
含量超过阀值时,可以表现为非此即彼的性状,似质量性状。
两类性状划分的相对性:
4.同一类性状在不同种生物中表现可能表现不同。
例如:植株高度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中表现为高株、矮株相对 性状的间断分布,为质量性状;但在大多数植物中株高均表现为数量化 的连续分布,为数量性状。
5.同一性状在不同杂交组合中也可能表现不同。
例如,小麦、水稻等均存在高秆与矮秆两种类型: 以纯合高秆与矮秆亲本杂交,后代主要表现为质量性状遗传的分离; 以两纯合矮秆亲本杂交,后代群体的株高则表现为数量性状遗传。
三、多基因假说
(Multiple Factor Hypothesis)
Nilson-Ehle, H.(1909)根据小麦粒色遗传提出: 数量性状受许多彼此独立的基因共同控制,每个
结论: 将小麦粒色分为红色和白色,可以看成质量性状;
将小麦粒色中的红色细分,从深红到淡红,表现为数量性状。
两类性状划分的相对性:
2.杂交亲本间相差基因对数的不同 例如: 水稻 (Oryza sativa) 株高的遗传
设由三对基因控制,显性或隐性效应相同,并有累加效应。 高株(T1T1T2T2T3T3) × 矮株(t1t1t2t2t3t3):
2. 两对基因差异亲本间的杂交
2. 两对基因差异亲本间的杂交
性状表现: F1表现为两亲本间的中间类型; F2表现为两对基因间的重叠作用(15:1); 籽粒颜色的深浅取决于所含R基因的数目,表现明
显的累加效应,并且有3种中间类型。 遗传方式分析: 棋盘法(P矩阵); 分枝法(略); 二项公式法。
群体内个体间性状表现为类别差异,可以进行类型 划分(分组)、计算类型间个体数的比例。 如:豌豆花色、子叶颜色、籽粒饱满程度等。
连续变异 (continuous variation) :
群体内个体间表现为数量化差异,不能按表现型进 行分组。 人的身高、植株生育期、果实大小、种子产量等。
Continuous variation in height.
二、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
质量性状 (Qualitative character) :
表现不连续变异(discontinuous variation)的性状,其 性状值能明确分组。
如:豌豆红花、白花;子叶颜色等性状。
数量性状 (Quantitative character):
表现连续变异(continuous variation)的性状,其性 状值不能明确分组。
第八章 数量性状的遗传
Chapter 8 Quantitative Genetics
第八章 数量性状的遗传
第一节 数量性状与多基因假说 第二节 研究数量性状的基本统计方法 第三节 遗传率的估算 第四节 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
第一节 数量性状与多基因假说
一、性状的连续变异与不连续变异
不连续变异 (discontinuous variation) :
如:人的身高、植株生育期、水稻产量等。
花瓣的颜色和大小
鸡的产蛋量
棉花的棉桃数
数量性状的重要性 :
1.动植物的大多数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都是数量性状。 因此,研究数量性状的表现、遗传及其改良具有重要的实 践意义。
● 动物:体重、产仔(卵)数、出栏期、肉质等; ● 植物:株高、成熟期、产量、粒重、品质等。
棋盘法(P矩阵):两对基因差异
基因对性状表现的效果较微,但各对基因遗传方 式仍然服从孟德尔遗传规律; 同时还认为: 1. 各基因的效应相等; 2. 各个等位基因表现为不完全显性或无显性,或 表现为增效和减效作用; 3. 各基因的作用是累加的。
微效多基因与主效基因
微效多基因(polygenes)或微效基因(minor gene): 控制数量性状遗传的一系列效应微小的基因; 由于效应微小,难以根据表型将微效基因间区别开来; 近年来,借助分子标记作图技术已经可以将控制数量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