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特征
马原资料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讲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原理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1)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
对它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分为唯物、唯心两大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即物质是第一性的,是本原;而思维即精神是第二性的,是派生出来依附于物质存在的。
唯心主义:认为思维即精神是第一性的,是本原;而存在即物质是第二性的,是由精神决定的。
(2)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对它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思维能够反映存在,世界可以被认识。
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怀疑人类的认识能力,认为世界在原则上是不可以认识的,或至少是不可彻底认识的。
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1)社会历史根源——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2)阶级根源——落后阶级的需要和宣扬(3)认识根源——割裂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把认识的某一方面、环节、过程片面地夸大为脱离物质的神化了的绝对3、怎样理解马哲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从内容上看,它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从对象上看,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从社会作用上看,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服务。
并在实践中自身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
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
理论难点1、一元论就是唯物论。
(1)错误。
(2)一元论认为世界具有统一性,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
唯物论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3)一元论包括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唯一的本原是精神)和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唯一的本原是物)。
唯心论也是一元论,此题说法以偏概全。
2、马哲是科学之科学。
(1)错误。
(2)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问题上的观点。
旧哲学往往把自己的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终极真理体系;没有科学解决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第一讲中国传统哲学

第一讲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宗教、风俗等等,都受哲学的引导和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宇宙的看法,对人生的看法,生活的意义,价值信念,等等,都是透过中国哲学加以反映、凝结和提升的。
哲学是什么?•西方语言中的philosophy一词来自希腊文,意即爱智慧、向往智慧、或智慧之友。
在中国古文字中,哲有聪明、智慧、贤明之意,是通晓事情,通晓人生大道理的意思。
我国自古有哲人哲理之说,这与哲学的智者之学、使人聪明的学问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中国学者黄遵宪最早在《日本国志》(1895年初刻本)使用哲学一词。
五四以后哲学在中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蔡元说哲学•“哲学是人类思想的产物,思想起于怀疑,因怀疑而求解答,所以有种种假定的学说。
普通人都有怀疑的时候,但往往听到一种说明,就深信不疑,算是已经解决了。
一经哲学家考察,觉得普通人所认为业已解决的,其中还大有疑点;于是提出种种问题来,再求解答。
要是这些哲学家有了各种解答了,他们的信徒认为不成问题了;然而又有些哲学家看出其中又大有疑点,又提出种种问题来,又求解答。
有从前以为不成问题的;有从前以为是简单问题而后来成为复杂问题的。
初以为解答愈多,问题愈少。
那知道问题反而随解答而增加。
几千年来,这样的递推下来,所以有今日哲学界的状况”•“哲学就是用人人都不懂的概念讲人人都懂的道理,或者相反,用人人都懂的概念讲人人都不懂的道理。
”一、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1、《周易》•《周易》是一部占卜之书。
由符号系统(卦爻符号)和文字系统(卦辞爻辞)组成。
它的内容涉及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蕴涵了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它的“八卦说”上。
八卦图•八卦基本符号:天(乾),地(坤),雷(震),火(离),风(巽xùn),泽(兑),水(坎),山(艮)。
•“八种符号”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1单元-第1课-第2节-哲学的基本问题-讲义知识梳理

课时2哲学的基本问题[课标要求] 1.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性。
2.科学精神:理性分析哲学的基本问题;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形态。
3.公共参与:结合实际能够说明生活中必须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探究点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试判断: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提示×。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为什么(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议题: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项消费的增加,有的地方出现垃圾围城(村)的现象。
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的数量,改善生存环境状态,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
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2019年国家计划投入213亿元,到2020年底,将会先行先试北京、上海、太原等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1)你知道我国垃圾分类包括哪几个种类吗?(2)我国要对垃圾进行分类的现实原因是什么?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答案(1)我国垃圾分类包括四个种类:(2)垃圾产量增加,环境状况恶化是垃圾分类的现实原因。
说明存在是本原,人的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申报省级精品课材料

讲授哲学原理 讲授人生哲学、法律基础 讲授道德修养、法律基础 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主要教学 研究和Biblioteka 学研究工 作成果主要著述: 《哲学基础知识》 主编 2004年7月 河北教育出版社 《人生学》 专著 1999年7月 河北人民出版社 《法律基础》 主编 1990年9月 中国经济出版社 《高等学校教职工道德》 主编 1992年7月 中国经济出版社 《法律基础教学指导》 主编 1993年4月 天津科技出版社 《人生哲理》 副主编 1989年5月 四川人民出版社 《高等学校思想教育》 参编 1988年7月 河北人民出版社 《大学法律教程》 参编 1989年9月 学苑出版社 《法律基础》 参编 1991年6月 中国经济出版社 《青年人生观导向》 参编 1991年 中国青年出版社 《大学生入党引论》 参编 1991年3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高等学校管理》 参编 1993年6月 河北教育出版社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相当于一等奖 《法律基础》 参编 1995年5月 河北大学出版社 主要论文: 1.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 1994年12月《河北月刊》 2.也论人生价值 1995年第一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3.思想政治教育课讲授方法探讨 1995年《思想政治教育》 4.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关系 1995年10月《新时期社科理论探索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 获得省高校工委、省教委“省高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优秀论文奖” 5.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精神文明建设大家谈》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7年9月出版 被省教委宣传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评为一等奖 6.从低层次入手,向高层次引导—思想教育探讨 1997年8月《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 专利文献出版社 7.走出校门,走向社会 1999年4月28日 《光明日报》第五版 8.为农服务是办好农业大学的根本 —河北农大20年坚持走“太行山道路”的思考1999年5月27日《中国教 育 报》第三版
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一、中国哲学的基本内容从总体内容来看,可以分为宇宙论或天道论,人生论或人道论,致知论或方法论,修养论,政治论,五部分。
其中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为其主干。
人生论是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其发生也较早,中国哲学中的人生论,可析分为四个部分:1.天人关系论,即关于人与本根之关系,人在宇宙中之位置的论究。
2.人性论,即关于人性之研究。
3.人生理想或人生最高准则论,即关于理想生活之基本准则之理论。
4.人生问题论,即关于人生的各种问题如义与利,兼与独,损与益,动与静等等讨论。
中国人生论之立论步骤常是:由宇宙论而讲天人关系,进及于性论,再由性论而讲生之最高最高准则确立后,便推行其原理以讨论人生各种问题。
二、人与宇宙的关系三种基本观点: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天人相胜,但天人合一为主流。
天人合一: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者,则知天矣。
”(尽心)张载:天人异用,不足以言诚;天人异知,不足以尽明。
所谓诚明者,性与天道不见乎小大之别也。
(正蒙诚明)程颢:“人与天地一物也,而人特自小之,何耶?”“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语录十一)天人相分:与孟子不同,荀子强调天人的分别。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天论)天人相胜:唐代刘禹锡提出的学说,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
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
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
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
天论上)三、中国哲学的精神传统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中国哲学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体现,体现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中国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丰富了人类文明的智慧宝库,而且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特色,塑造了自己的精神传统,这是中华文明进一步发展所应继承的宝贵思想资源。
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及时代意义探讨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及时代意义探讨Ⅰ、内容提要“哲学是人类精神的最高成就,最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心态与精神面貌。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中国哲学是世界诸多哲学中的精华,是人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心灵鸡汤。
中国哲学系统严密,内涵丰富,对中国哲学进行探讨与认知,不仅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精神信念上的推动作用,而且有助于促进当代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世界文明的创造与繁荣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持。
本文试就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精神展开探讨,从而引出中国哲学的时代意义,以期能够为中国哲学在当代世界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Ⅱ、关键词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精神、时代意义Ⅲ、论文正文哲学是高度概括了的科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使命,就是要寻求天人之道,通过一系列修身的内在调养与致用的外在建设,从而实现个人在社会世界中的定位,最终提升自我的境界,获得智慧的滋养。
而中国哲学,无疑地是哲学中的杰出代表。
每一种哲学,都试图对于人生、世界及宇宙问题进行探讨和解答,中国哲学亦不例外。
中国哲学与其它哲学有着重大的、根本性的区别。
两千年前,古希腊人在爱琴海沿岸思考人与神的关系,古印度人在印度次大陆上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古中国人则在华夏大地上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因此,中国哲学始终不同于其它哲学。
它是一种以人为本位的、从人自身的价值去思考各种关系的哲学。
中国哲学的世界观与宇宙观同样也是渗透了中国哲学这一人本主义精神的。
我们的先祖在思考宇宙的发生、变化、发展的过程中的问题时,并没有以神或其他外在的物象的角度去思考,而是以人本身去思考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哲学中没有神的、宗教的因素,而是说这种神的、宗教的因素没有居于主导地位。
这是我们在探讨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观念。
1、变易之道,阴阳本源任何哲学的形成,都有其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
中国哲学的源头在哪里?一般认为,中国哲学的思想应当萌芽于商周之际。
生的哲学——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

生的哲学——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赵智霄 东营胜利第一中学摘 要:生在中国哲学中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可以说它是一个核心的地位,有人将这两个的关系进行了描述,认为生命是生的全部内涵,并将其与中国哲学进行融合;也有人在道德层面上进行论证,就笔者而言,两种观点都值得认同,但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部分。
本文就生与中国哲学的关系进行描述,并总结了生的含义以及内在价值,最后将人和自然的关系与生的哲学进行结合理解。
关键词:中国哲学;生;自然界[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163-02引言:生在中国哲学中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可以说它是一个核心的地位,有人将这两个的关系进行了描述,认为生命是生的全部内涵,并将其与中国哲学进行融合;也有人在道德层面上进行论证,就笔者而言,两种观点都值得认同,但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部分。
中国哲学有关于生的独到见解,到现在还非常适用。
一、生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儒和道是我国的主要哲学派别,而哲学的实质其实就是解释人生意义的存在意义所在,而相似的,两者在回答该问题时,基础都是“生”这一含义。
它不仅仅是基础,还是主线,无论是哪种哲学派别都在试图去解释证明它,并通过它来解释哲学的本质内核。
而在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是其描述的最高境界,其中的天指的便是事物存在于世间的规律与方式,而其落脚点其实还是生。
而和其相似的,道家中也有类似于“天”的概念,那就是“道”。
而我国古代,很多道家代表人物的描述中也能看出,其实道也是生的规律和功能。
总而言之,“生”在道和儒这两大我国原生学派中都占有根本且重要的地位。
相似的,也有一些外来的哲学进入我国后产生了一些有我国特色的变化,例如佛教哲学。
而佛教的最高层次是不生不灭,可以说,在佛教中“生”的意义也非常重大。
可以说,我国哲学的基本内核是“生”,而对其进行研究首先要明确其意义和概念。
二、生的基本含义目前,科学技术进步也很大程度解释了生的意义,科学的解释中,最基本的生应该是宇宙生成论,在哲学中,这方面的描述也有很多。
马克思主义

1 、哲学的定义2 、哲学的基本问题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难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变革和基本特征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3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讲: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定义二、哲学的历史与分类三、哲学的基本问题四、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五、哲学的基本特征六、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和联系七、哲学的功能八、学习哲学的方法第二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意义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六、“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七、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八、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九、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第二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马哲的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和意识论,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根源性,把握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以及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掌握实践是人和自然、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教学重点:1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2 、时空观和运动观3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教学难点:1 、物质观在现代自然科学中的深化2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第一讲: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二)世界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过程:(二)物质的科学定义(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四)哲学物质观和自然科学物质学说的区别和联系三、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三)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四)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四、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一)时空的含义和特点:(二)时空和物质运动为什么是不可分的(三)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第二讲:精神世界对物质世界的依赖性一、意识的起源二、意识的本质三、意识的结构四、意识的能动作用五、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六、意识和人工智能(一)人工智能的含义和实质(二)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根本区别(三)人工智能的哲学意义(四)对人与机器关系的新思考第三章: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实践的特点、基本形式和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则认为人的心是天赋 予的,人的本性和天的本性是 一致的。他们认为只要认识内 心,就能达到对客观事物的认 识,“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道家的代表人物庄 子认为顺从自然才能与 自然和谐,达到“天地 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
为一”的境界。
春秋时期的哲学家子 产把天道和人道区别开来。 他指出“天道远,人道迩,
夜闻鬼哭实为风吹木鸣。
南北朝时期的僧人慧远以下言论是 否正确?为什么?
“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 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是以形存则神存,形
谢则神灭也”。 ——范缜
范缜用刀刃比喻形体, 以刀刃的锋利比喻精神, 说明锋利为刀刃所派生, “舍利无刃,舍刃无利”,
形神不可分离。
——旬子
朱熹提出“知先行 后”、“行重知轻”、 “知行相须互发”思想。
知行统一 “行先知后” “行可兼知”
“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 功”
——王夫之
(三)形神关系
远古的“灵魂不死”
《管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 形体和精神两个方面结合而成, 其中天出精气而构成精神,地出 粗气而构成形体。在形神关系中, 先有气构成形体,然后才有思想
中国哲学史就是中华民族的 认识史,就是研究中华民族认识 的过程、特征、成果,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总结成功的经验,吸 取失败的教训,为中华民族认识
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一、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 题主要表现在天人关系、 动静关系、名实关系、知 行关系、形神关系等方面。
(一)天人关系
意识。
《管子》第一次提出
形体与精神的相互依赖 以及形体决定精神的思 想,否定以往灵魂不死
的观念。
旬子提出“形具 而 神生”的命题。
旬子强调精神对形体的依 赖关系,提出“形则神,神则 能化矣”的思想。人的好恶, 喜怒、哀乐等依赖于人的耳、 鼻、目、口、形等生理器官。 鬼神是由人的错觉产生的,如
月光下行走,疑影为鬼。
所措手足”。
墨子提出“以名取实”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思想。“黔者不知白黑者,
以其名也,以其取也”
“正名以明义也”, “治国之端,在正
名”。 ——董仲舒
的,与天无关。
“交相胜,还相用”
——刘禹锡
程朱一派把天人 看成一体,“人即 天,天即人”,天
人本无二。
陆王派把天人归 结为一心,“人即是
天地之心”。
张载主张分清天人之 道,重视人事,但天道与 人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天地万物是我的朋友
王夫子认为天人既有 分又有合,合中有分, 分中有合。人和万物一
样,是禀气而生
王夫子的天人理论标 志着我国古代天人关系理
论的总结。
(二)知行关系
知易行难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尚书》
知行统一 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
第一个自觉探讨知行关系问题 的哲学家。他要求人们做到知
行统一,知其言,观其行。
重行轻知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如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互依存,不可分离。
王夫子把形神关系提高到 认识论的高度去认识,主张形 神相互关联,是对中国古代形 神关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四)名实关系
“名”是指名称或观念 “实”是指实在或名所
指的客观事物。
老子认为名不能表达 万物及其发展规律,“道 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道常无名”
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 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 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 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
中国哲学家思想评介选讲
第一讲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特征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特征
•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 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 • 中国哲学的发展阶段
中国哲学史就是中华民族 的认识史。中国哲学以华夏民 族的认识史为起点,至今已有 三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哲学大约起源于商 周时期,形成于春秋末期。 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 说明中国哲学第一次繁荣局 面的形成。
与太原佛教徒王琰论战 王琰:“呜呼!范子!曾不知
其先祖神灵所在!” 范缜:“呜呼,王子!知其先 祖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已从
之”。
北宋时的哲学家周敦颐 认为人的身体由阴气构 成,精神由阳气构成, 先有形体,后有精神。
朱熹坚持此观点。
明清之际的哲学家王夫子 认为认识是由形、神、物相遇 而生。形是感觉的器官,神是 精神活动和思维活动,物是客 观事物即认识对象。形与神相
《礼记》提出“形神一 体”形灭神散的思想,认 为人的精神是一种精气, 人死精气离散,形体腐烂。
东汉时的桓谭借用烛 与火之喻,论述精神对形 体的依赖关系:“精神居 于形体,犹火燃烛矣”。
王充把形体比作烛,把精气 比作火,把智慧比作火的光辉。 “人之死,犹火之灭也。火灭而 耀不照,人死而智不慧”。如果 说人死而有知,就好像说火灭而 有光一样荒唐。人死不能为鬼,
非所及也”。
“明于天人之 分”、“制天命而用
之” 。 ——荀子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 应的神学目的论,在神 学基础之上论证天人合
一。
王充把被董仲舒歪 曲的天还原为自然之天, 认为天地都是自然实体, 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
柳终元认为天是原气,是 物质性的存在,没有意志,不 会赏罚。人的功祸是自己造成
原始社会,出现万物皆 有神的多神教。这是天人关 系最初的表现。
商周的统治者把商周的建立 都说成说成是上天的安排,是神 的意志。君主只有“以德配天”, 才能保证对疆土及臣民的统治权;
否则,必遭到天的惩罚。
战国时期的《易传》则从宇 宙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角度论 证天人合一。人与万物一样都是 禀天地之大德而形成,只有“与 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 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使孔孟儒家思想 成为他之后中国封建社会的 意识形态。朱熹的“存天理, 灭人欲”,使孔孟儒家思想 更加成为束缚人民的精神枷 锁。
在一定意义上,儒家思想 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具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
负面影响。
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 直到今天在一定程度上仍 是我们前进中的负担,需 要继续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