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与中国
让中国传统数学文化浸润小学数学课堂

让中国传统数学文化浸润小学数学课堂摘要:中华上下五千年,泱泱大国,书如瀚海。
中国是一个对“数”这种概念异常重视的国度,对于数的重视,促使中国古代数学在世界上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相传在夏商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创造和使用十进制。
在《尚书》中,常常可以看到“亿兆”、“兆民”等词。
甲骨文中也记载过十进制。
可见在很久以前数学就已经出现并发展起来。
在数学文化发展的今天,让中国传统数学文化浸润数学课堂,深入到数学教学中,将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本篇文章我们将探讨数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就如何让传统数学文化与小学数学融会贯通进行阐述。
关键词:中国传统数学文化;小学数学;方法策略;引言:浩瀚的宇宙,微小的粒子,奔速向前的火箭,精巧的化工产品,变化的地球,神秘的生物,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在向我们述说着数学的无处不在。
数学作为中国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一种难得的文化现象。
从古至今,有许许多多的人因为对数学进行深入研究,最终获得成就而名垂千古。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它的数学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丰富并推动了世界数学文化的发展。
随着新课程的开展,回归传统文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一、传统文化与数学的关系(一)了解名人名著,培养人文精神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与数学的碰撞教学中,我们可以借用一些名人名著的实例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
借助名人故事让学生了解先人在研究数学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借此,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以及人文精神。
例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以数学家刘徽的故事为例:刘徽一生刚正不阿,在探讨数学的过程中大胆联系实际,能够正视并指正前人的错误,使得我国的《九章算术》一书得到补充和完善,并让其流传至今让我们在现在仍然可以学习使用。
在教学中我们以刘徽的故事为例,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意识到,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始终保持质疑精神,只有在不断质疑中学习,才能更为扎实的掌握知识,才能在数学学习的这条道路上走得更加深远。
通过对古代名人名著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不仅有辉煌的古代文明,而且还有智慧的古代人民。
数学传统文化有哪些(有关数学的文化传统)

数学传统文化有哪些(有关数学的文化传统)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数学传统文化有哪些,以及有关数学的文化传统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传统文化与数学的关系2、中国传统数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从哪些成就表现出来3、在数学教学中怎样体现传统文化4、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哪些?包括什么?传统文化与数学的关系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的国粹,是我们炎黄子孙的精神财富,如何将数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独特而强大的功能,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我国丰富的民族数学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同时培养数学文化素养、开发智能?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一、走近数学名人运用教材中反映我国历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的实例教育学生,如:刘徽在对《九章算术》中一些问题的补充证明中,显示了他在多方面的创造性的贡献。
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进小数概念的人,并用十进小数来表示无理数的立方根。
在代数方面,他正确地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其加减运算的法则;改进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在几何方面,提出了"割圆术",即将圆周用内接或外切正多边形穷竭的一种求圆面积和圆周长的方法。
他利用割圆术科学地求出了圆周率π≈3.14的结果。
刘徽在割圆术中提出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可视为中国古代极限观念的佳作。
通过研究还知道了刘徽一生刚直不阿,在任何条件下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修正前人的错误。
他在研究数学的过程中,不仅重视理论研究,而且也很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他的治学精神是大胆、谨慎、认真。
他对自己还没有解答的问题,把自己感到困难的地方老老实实地写出来,留待后人去解决。
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他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
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
数学与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数学与文化的交流与传承中国数学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数学文化遗产。
这些传统的数学知识与技巧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还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
如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数学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承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数学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分析数学对文化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传承数学文化。
1. 数学与文化的联系数学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数学是一种语言,它跨越了不同国籍、语言和文化的界限。
通过数学这种共通的语言,人们可以进行交流与合作,无论其文化背景如何。
其次,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也与当地文化密切相关。
例如,中国古代的算筹和算术发展出了现代数学中的计数法和进位制。
这些数学技巧不仅仅是数学的发展,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 数学对文化的影响数学在交流与传承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数学帮助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数学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人类社会的运行方式。
其次,数学的发展也推动了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进步,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科技和经济的繁荣,离不开数学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
3. 保护和传承数学文化保护和传承数学文化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
首先,要积极整理和保护数学文化的遗产。
建立专门的机构和数据库,将古代数学著作和技巧进行系统整理和保护,并向大众开放。
其次,推动数学教育的改革,将数学与文化的联系融入到教育中。
教育界可以通过编写与文化相关的数学教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和历史渊源。
同时,加强数学教师的培训和交流,提高他们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以便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4. 数学与文化的现代交流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数学与文化的交流也变得更加频繁与广泛。
首先,国际数学大会成为了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平台。
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国际数学大会,汇集了世界各国的数学家和学者,他们通过分享研究成果和讨论学术问题,促进了数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数学文化也通过书籍、研究论文和网络媒体来传播。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数学文化

中国古代的数学教育
中国古代的数学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 ,通过家传或私塾传授数学知识。
VS
在科举制度中,数学并不是考试科目 ,因此数学教育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然而,一些数学家仍然通过自学或 师承关系传承和发展数学知识。
03
中国古代数学与文化的关系
古代数学与天文历法
总结词
中国古代数学与天文历法相互影响,数学的发展促进了天文学的进步,而天文学的需求也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古代数学的教育价值
培养逻辑思维
中国古代数学注重逻辑推理和演绎证明,通过学习古代数 学可以培养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的思维方式。
01
弘扬传统文化
学习古代数学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 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02
03
提高综合素质
古代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 人文精神,学习古代数学有助于提高 人们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算筹记数法是中国古代特有的记数法,使用不同数量的算筹表示不同的数值。这 种方法简便易用,适用于各种数值计算。
算筹记数法采用纵横两种形式,其中纵式表示整数部分,横式表示小数部分,为 数学计算提供了便利。
《九章算术》的体系与内容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著作的 代表作,全书共分九章,收录了246 个数学问题及其解法。
《九章算术》的内容涉及分数、比例 、百分数、大数、小数、近似计算等 ,还包括了一些复杂的计算方法,如 开方、解方程组等。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几何学
中国古代几何学的发展相对较晚,但也有一些重要的成果。例如,《周髀算经》中就提到了勾股定理 及其逆定理。
中国古代几何学注重实用,主要应用于天文、历法、水利、建筑等领域,如圆周率π的计算和应用等 。
古代数学对现代数学的启示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数学文化

算筹记数的表示方法
• 中国传统数学的最大特 点是建立在筹算基础之
上,是中国传统数学对
人类文明的特殊贡献,
这与西方及阿拉伯数学 是明显不同的。
虽然也早有位置制的思想,但没有零的记号。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数学的萌芽
• 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现和认识负数的国家。战 国时法家李悝(约公元前455-前395年)曾 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 的法典《法经》(现已失传)中已应用了负数, “衣五人终岁用千百不足四百五十”,意思是 说,5个人一年开支1500钱,差450钱。甘肃 居延海附近(今甘肃省张掖市管领)发现的汉 简中有“负四筭(suàn,筹码,同算),得七 筭,相除得三筭”的句子。
九九乘法表
• 文学作品中,就有很多“九九”乘法口诀。
•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沿途经历 七七四十九劫,九九八十一难。
• 《越王勾践》中,翻过九九八十一座山,渡过八八六 十四条溪,走了七七十九天,终于找到秦溪山。
• 方言俗语、地方谚语,均能看到乘法表的影子。
• “六六三十六,阎王接你吃腊肉”、“不管三七二十 一”等。
精湛的几何思想
•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一 些学派还总结和概括出与数学有关的许多抽象 概念。著名的有《墨经》中关于某些几何名词 的定义和命题,例如:[圆,一中同长也]、 [平,同高也]等等。墨家还给出有穷和无穷 的定义。《庄子》记载了惠施等人的名家学说 和桓团、公孙龙等辩者提出的论题,强调抽象 的数学思想,例如[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 世不竭]等。这些许多几何概念的定义、极限 思想和其它数学命题是相当可贵的数学思想。
精湛的几何思想
• 不过名、墨两家在先秦诸子中是属例外的情形, 其它包括儒、道、法等各家的著作则很少关心 与数学有关的论题。而这与古希腊的学派有很 大不同。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百家争鸣的 局面,到东汉独尊儒术,名、墨著作中的数学 论证思想,便失去进一步成长的机会,这种重 视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的新思想未能得到很好 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数学关系(附:《九章算法》)

中国传统⽂化与古代数学关系(附:《九章算法》)数学作为⼀门重要的⼯具性学科,是⼈类长期实践,思考的智慧结晶。
它作为⼈类⽂明的⼀个组成部分,和⼀定的社会历史发展⽔平相适应;它作为⼀种⽂化现象,⼜受到整个⽂化结构的影响。
在古代的东⽅很早就孕育和发展了数学。
中国是四⼤⽂明古国之⼀,也是数学的发源地之⼀,由于地域、⽂化等特点,中国古代数学与欧洲数学存在着巨⼤的差别。
这不仅表现在对理论与计算的偏重上,还表现在数学与社会关系的处理上。
欧洲数学注重理论的逻辑推演和系统的建⽴,⽽与之相对,中国数学注重算法的研究和知识的现实可⽤性。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数学在很长⼀段时间⾥成就位居世界之⾸。
本⽂将从物质⽂化,制度⽂化和精神⽂化三个⽅⾯就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进⾏讨论。
关键词:中国古代数学、算法,实⽤性、物质⽂化、制度⽂化、精神⽂化§1 物质⽂化:封建经济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国⾃古以来就是⼀个农业⼤国。
中国的⼤部分地区⽓候适宜,降⽔充沛,⾮常适于耕种,因⽽在中国古代近2000多年的历史中,农业⼀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因此中国的古代⽂化的经济基础基本上是农业经济。
这种情况决定古代中国的物质⽂化是农业⽂化。
中国古代数学也与农业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给⾃⾜的封建经济对中国古代的数学发展的影响主要见于数学的实⽤性和算术性。
§1.1实⽤主义中国古代的数学和数学家是⾮常务实的,数学家们强调数学的实⽤性。
即数学应当服从并服务与农业⽣产活动。
古代数学家研究数学的动机主要在于满⾜国计民⽣的需要,注重的是数学的实际功⽤,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研究的实⽤特征,富有务实精神。
《九章算术》是中国最古⽼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数学的巅峰之作,⾃它之后的中国古代数学家所研究的数学问题都来⾃于此书。
书有九章,包含246个问题。
都和农业⽣产有关,九章分别是⽅⽥(⼟地测量)、粟⽶(百分法和⽐例)、衰分(⽐例分配)、少⼴(减少宽度)、商功(⼯程审议)、均输(征税)、盈不⾜(过剩与不⾜)、⽅程(列表计算的⽅法)、勾股(直⾓三⾓形)。
数学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

数学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数学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导言:数学是一门古老而丰富的学科,在数学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留下了许多独特而卓越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学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通过探索中华传统文化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中国数学的瑰宝。
第一部分:数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1. 数字的象征意义:- 传统的数字象征:例如,八的象征意义是繁荣和发财,九是最大的单个数字,代表长久和永恒。
- 八卦与易经:八卦作为一种数学符号,与自然和宇宙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
- 数字的运用:在传统文化中,数字经常被用于风水、命名和预测等方面。
2. 算筹与计算方法:- 算筹的起源:中国古代使用的计算工具,包括算筹、算盘等,为传统数学的发展提供了实际支持。
- 鱼书与算术运算:鱼书是古代将数字、代数以及算术运算进行系统化整理的重要工具。
3. 数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 射影几何与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射影几何应用,展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天文学与历法: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和历法,基于对自然运行规律的观察和计算,涉及到复杂的数学方法。
第二部分: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学发展中的影响1. 儒家思想对数学的影响:- 强调经典文化的学习:儒家思想推崇经典的学习,培养了中国古代学者对数学研究的深入。
- 学以致用的观念:儒家思想强调实际应用,促进了数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入研究。
2. 道家思想对数学的影响:- 周易理论的数学思想:道家思想中的阴阳与五行观念,催生了中国古代数学发展中的许多数学概念。
3. 佛教的数学贡献:- 佛教传入西域和中国:佛教的传入催生了禅宗寺庙,其中涉及到许多几何学和数学的应用。
第三部分:数学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交融1. 数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数学著作的传世:中国古代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数学著作,其中包括《九章算术》、《孙子算经》等。
- 解剖古籍的数学内涵:通过研究传统文化中的古籍,可以发现其中隐藏的数学知识。
中华传统数学文化的价值

中华传统数学文化的价值
中华传统数学文化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中华传统数学文化的一些价值:
1. 思想方法:中华传统数学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归纳法、类比法等,这些思想方法不仅在数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在其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 科学精神:中华传统数学文化中蕴含着科学精神,如严谨的逻辑思维、实事求是的态度等,这些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文化传承:中华传统数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数学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4. 实际应用:中华传统数学文化在实际应用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建筑、天文、地理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华传统数学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它是中华
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数学文化,为推动数学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文化与中国
黑龙江财经学院凌春英
摘要: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不断发展的,数学好比其中一棵富有生命力的智慧树,她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兴衰而荣枯。
千百年来,虽几经沧桑,但在数学家们的辛勤培育下,她已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参天大树,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就数学魅力、中国数学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在数学上的贡献三个方面阐述了数学文化与中国。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模型;数学魅力;数学美感
数学不仅是一种精密的思想方法、一种新技术手段,更主要的是一门有着丰富内容和不断向前发展的知识体系,她拥有多个分支,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文化,她丰富和推动着世界文化的发展。
特别在信息化、数字化、学习化的当今世界,数学的影响越来越深远,更是遍及人类活动的诸多领域,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不断更新的理论、思想、方法和应用技术,当前一切高新科技的高精度、高难度、高自动、高效率等特点,几乎都是通过数学模型和数学思想方法并借助计算机的控制而实现的。
因此,数学可说是泽被天下,是人类智慧的不竭源泉,为人们的生产、科研、美化生活消除阻力,解决棘手问题。
一、数学魅力
在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无数能工巧匠,为数学世界建造了大量多姿多彩、精妙绝伦的高楼大厦。
数学世界很精彩,它与现实世界、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可以说,从你出生的那天起,你就被精彩的数学世界包围着。
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的,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数学无处不在。
凡是与“量”和“形”有关的地方就少不了数学。
数学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大自然的数学情趣
数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思维方法。
自然界中的许许多多物种都以数学的方式表现出其特性。
大自然这种看似偶然的现象蕴藏着深刻的物竞天择的内在机理,体现了数字原理的强大威力。
如螺旋的奥秘与等角螺线、大海波浪与数学、植物花形与斐波那契数列、哥尼斯堡桥问题与一笔画、蜘蛛网上的数学等等。
数学如盛放的茉莉花,洁白淡雅,闻之幽幽进心,品之香味萦绕体内,久久不能离去。
数学与自然界相伴相随,共同发展,大自然的数学情趣高雅无比精妙无穷。
2.艺术家的数学美感
艺术家的数学美感首先体现于简洁,就如大家熟悉的大画家齐白石,寥寥几笔,一只只虾立即活蹦乱跳,呼之欲出,使观赏者被“简洁”二字强烈感染。
蒙娜丽莎的美,同样是简洁美的经典。
简洁本是科学的特点,不管是数学、自然科学,还是文学艺术。
复杂而深刻的理论都是从简单中孕育而生的,欧式几何就是从简单的五条公理严格的逻辑推理而构建起来的。
貌似不值一提,实则回味无穷。
就如米开朗基罗的维纳斯雕像,没有一处多余的雕痕,蕴含着数学的精简洗练。
3.科学技术中的数学威力
“菲尔兹奖”得主,法国数学家托姆认为,藏在“方法”背后的“思想”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以为科学就只不过是一堆顺顺当当的处方,那么其智力也就比一只老鼠高超不了多少了。
就连老鼠都知道,往那杠杆一靠,食物就会掉到它的碟子里。
”当今,判断一门科学发展得是否完善的标准是其运用数学的深刻程度。
如果他的原理不是通过数学方式来表达的,那么这门科学就是不成熟的。
数学在科技中起主导作用,发挥着神奇的力量!
二、中国数学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数学是中国古代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点,可以分为五个时期:萌芽;体系的形成;发展;繁荣和中西方数学的融合。
1.中国古代数学的萌芽
原始公社末期,私有制和货物交换产生以后,数与形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陶器,上面已刻有表示1234的符号。
到原始公社末期,已开始用文字符号取代结绳记事了。
2.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秦汉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经济和文化均得到迅速发展。
中国古代数学体系正是形成于这个时期,它的主要标志是算术已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以及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数学著作的出现。
3.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
魏、晋时期出现的玄学,不为汉儒经学束缚,思想比较活跃;它诘辩求胜,又能运用逻辑思维,分析义理,这些都有利于数学从理论上加以提高。
吴国赵爽注《周髀算经》,汉末魏初徐岳撰《九章算术》注,魏末晋初刘徽撰《九章算术》注、《九章重差图》都是出现在这个时期。
赵爽与刘徽的工作为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4.中国古代数学的繁荣
960年,北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的局面。
北宋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空前繁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就是在这种经济高涨的情况下得到广泛应用。
1084年秘书省第一次印刷出版了《算经十书》,1213年鲍擀之又进行翻刻。
这些都为数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5.中西方数学的融合
中国从明代开始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晚期,封建统治者实行极权统治,宣传唯心主义哲学,施行八股考试制度。
在这种情况下,除珠算外,数学发展逐渐衰落。
16世纪末以后,西方初等数学陆续传入中国,使中国数学研究出现一个中西融合贯通的局面;鸦片战争以后,近代数学开始传入中国,中国数学便转入一个以学习西方数学为主的时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数学研究才真正开始。
三、中国在数学上的主要贡献
我国在数学发展中的主要贡献便是“算经十书”:《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五曹算经》、《海岛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五经算术》、《辑古算经》、《缀术》。
《周髀算经》:书中记载了用勾股定理来进行的天文计算,还有比较复杂的分数计算。
当然不能说这两项算法都是到公元前一世纪才为人们所掌握,它仅仅说明在现在已经知道的资料中,《周髀算经》是比较早的记载。
《九章算术》:书中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数四则运算和比例算法。
书中还记载有解决各种面积和体积问题的算法以及利用勾股定理进行测量的各种问题。
《九章算术》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在代数方面,书中记载了开平方和开立方的方法,并且在这基础上
有了求解一般一元二次方程(首项系数不是负)的数值解法。
还有整整一章是讲述联立一次方程解法的,这种解法实质上和现在中学里所讲的方法是一致的。
这要比欧洲同类算法早出一千五百多年。
在同一章中,还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记载了负数概念和正负数的加减法运算法则。
《孙子算经》: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的国家,春秋战国之际已普遍应用的筹算,即严格遵循了十进位值制。
《五曹算经》是一部为地方行政人员所写的应用算术书,全书分为田曹、兵曹、集曹、仓曹、金曹等五个项目,所以称为“五曹”算经。
所讲问题的解法都浅显易懂,数字计算都尽可能地避免分数。
《张丘建算经》里面有对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应用问题,不有竺差级数问题,最著名的是提出了不定方程组——百鸡问题,但是没有具体说明其解灶。
《夏侯阳算经》估计是北魏时代的作品。
里面概括地叙述了乘除速算法则、分数法则,解释了“法除”、“步除”、“约除”、“开平方”、“方立”等法则。
另外推广了十进小数的应用。
全与现在的表示法不同。
《海岛算经》:讲述的都是利用标杆进行两次、三次、最复杂的是四次测量来解决各种测量数学的问题。
这些测量数学,正是中国古代非常先进的地图学的数学基础。
《缉古算经》:唯一的一部由唐代学者撰写的。
全书一卷共二十题。
第一题为推求月球赤纬度数,属于天文历法方面的计算问题,第二题至十四题是修造观象台、修筑堤坝、开挖沟渠,以及建造仓廪和地窖等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的施工计算问题,第十五至二十题是勾股问题。
这些问题反映了当时开凿运河、修筑长城和大规模城市建设等土木和水利工程施工计算的实际需要。
《五经算术》:书中对《易经》、《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左传》等儒家经典及其古注中与数字有关的地方详加注释,对研究经学的人或可有一定的帮助,但就数学的内容而论,其价值有限。
《缀术》: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的著作。
很可惜,这部书在唐宋之际公元十世纪前后失传了。
宋人刊刻《算经十书》的时候就用当时找到的另一部算书《数术记遗》来充数。
祖冲之的著名工作——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第七位小数),记载在《隋书·律历志》中。
参考文献:
1、《数学的美与理》、张顺燕、北京大学出版社、1900、P15-P31
2、《数学文化》、课程教材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
3、P2-P10
3、《有趣的数学》、王占元、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P121-P127
4、《数学的奇妙》、(美)西奥尼.帕帕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P171-P172
5、《数学欣赏》、黄文璋、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P83-P89
6、《数学的内容、方法和意义》、科学出版社、2001、P52-P60
7、《美是一个混血女郎》、钱定平、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P5-P16
8、《数学珍宝》、李文林、科学出版社、1998、P9-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