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人头骨形态特征及柳江人演化的一些问题

合集下载

古文化遗址

古文化遗址

我们的远古祖先
这表明元 谋人已经 知道用火 了
这表明元谋人已 经会制造和使用 工具了.
我们的远古祖先
时间: 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元 谋 人
地点:
云南元谋县
生产生 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活情况: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我们的远古祖先
元谋人遗址 (位于云南省元谋县;1982年被定 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人采集生活想象画
北京人群居生活想象画
我们的远古祖先
时间:
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北 京 人
6件头盖骨 15件下颌骨 15枚牙齿 10万件石器 用火遗迹
地点: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
体质特征: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生产生活: 能够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会 使用天然火;有了简单的语言; 过着群居生活
课堂总结:
代表 文化 距今 体质形 工具制造、 生产 观 时间 态 用火 活动 念 元谋 170 保留猿 打制石器、采集、 狩猎 人 万年 的特征 天然火 约70万 保留猿 打制石器、 采集、 北京 -20万 的某些 天然火 狩猎 人 特征 年 和现代 光和钻孔技 约1.8 人基本 术:骨针, 山顶 万年 出现磨制石 洞人 相同
我们的远古祖先
北京人
右:北京人头盖古化石 左:北京人复原头像
我们的远古祖先
北京人的头部特征
古 猿 项目 古猿 北京人 前额 低平 低平 高耸 北 京 人 眉脊骨 粗壮 粗壮 细柔 颧骨 低凹
较为突出
现 代 人 吻部 前伸 前伸 后敛 下颌 很不明显 很不明显 明显
现代人
高突
结论: 北京人的头部还保留着许多古猿的特征
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 丰富的遗址,1987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从头骨形态学和古DNA分析探寻公元3到4世纪西藏阿里地区人群的来源 附中国古代人骨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进

从头骨形态学和古DNA分析探寻公元3到4世纪西藏阿里地区人群的来源 附中国古代人骨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进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于2012年至2014年间在西藏阿里地区嘴尔县发现了一个古代墓群,称为故如甲木墓地。

其中8座墓葬的时代约为公元3-4世纪,相当于中原的汉晋时期。

共发现32例个体,对其中保存较好的16例个体(7例男性,9例女性)的头骨进行了形态观察和测量分析。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故如甲木古代居民与四川卡莎湖古代居民最接近,相比与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区古代居民的关系,故如甲木居民与新疆多岗和察吾乎四号墓地的古代居民更为接近。

与近现代人群比较,故如甲木与广西壮族和藏族A型的现代居民接近。

线粒体DNA的分析结果表明,故如甲木居民的母系来源多元化,大多数为欧亚东部类群,也有少量是欧亚西部类群,他们对中国现代藏族人群以及西藏的其他一些民族具有母系遗传的贡献。

1引言2012年至2014年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对位于海拔4300m的西藏阿里地区嚼尔县门士乡的故如甲木寺庙周边进行发掘工作,共清理11座墓葬,称为故如甲木墓地。

其中8座为3至4世纪前吐蕃时期墓葬,相当于中原的汉晋时期。

另有3座时代较晚,属于公元7至9 世纪的吐蕃时期。

8座墓葬的埋葬形式有单人葬和合葬,随葬品有丝绸、陶器、木器、铜器、铁器和大量动物骨骼。

其中一座墓葬发现了一个金面具,墓主人的头骨上包裹有“王侯”文的鸟兽纹锦,棺内有大量丝绸织物,有马、羊等动物骨骼随葬,表现出很高的埋葬规格。

故如甲木墓地位于阿里地区的象泉河上游。

象泉河流域是西藏西部最为重要的古代文明发祥地,历史上著名的象雄王国、古格王国都曾以这一流域为中心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文化。

由于这一流域毗邻南亚和中亚,因此也成为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地域,历来被国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

可是西藏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考古工作一直都很难做,考古遗址发现的很少,人骨材料相当稀缺。

这次发现的故如甲木墓地是迄今为止阿里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埋葬最集中的墓葬群,是多年来西藏考古工作的一项重大发现。

《人类源流》20智人1

《人类源流》20智人1

智人1智人(Homo sapiens),人在生物分类中的学名。

最早由瑞典博物学家C.von 林奈在其所著《自然系统》(Sytema naturae,1758)中订立,即人属智人种,意思是“智慧的人”。

其主要的体质特征是:完全直立行走,四肢细而直,前肢不再作为支持和行动器官,而专门用作劳动和抓握的器官;有很发达的脑子,重量大多在1100~1550克之间,平均约1350毫升;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发达的语言器官双连喉头;头骨的肌脊不明显;额部圆隆;枕骨大孔基本上朝向下方;上颌有犬齿窝,下颌出现颏隆凸;齿弓呈均匀的抛物线状;鼻梁隆起,鼻尖发达,鼻孔朝下;有耳垂;面部表情肌特别发达而且复杂;身体毛发稀少而且短,完全没有触毛(或窦毛)。

林奈定此种名时,尚未有任何人类化石的证据,所以上述的智人仅指的是现代人。

1868年,在法国的多尔多涅区(Dordogne)克罗马农洞穴中发现五具人的骨骼化石遗骸,他们的体质特征(见克罗马农人)与现代人的相差甚微。

所以人类学家把克罗马农人和后来发现与其体质形态相同的一些化石人类都归于智人一个种内。

所以,智人不仅包括现代人,还包括化石智人。

随着世界各地人类化石发现越来越多,其年代、体质特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人类学家把人类发展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猿人、古人(早期智人、尼人)和新人(晚期智人、克罗马农人)阶段。

近几十年来,国际人类学界已基本上一致地把世界各地发现的猿人化石都归为人属的一个种,即直立人(Homo erectus)。

古人过去用的分类名称是Homo neanderthalensis,意思是人属尼安德特种,简称尼人。

新人的分类名称是智人(Homosapiens),它包括了现代人和化石智人。

近年来由于古人类学研究的新进展,认为古人和新人并没有种的差别,而只是亚种的差别,在分类上同属于智人种。

因此,智人这一名词概念不仅包括了现代人,还包括了过去人们称为新人和古人的那些化石人类。

古人和新人被分别称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构造及发展简史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构造及发展简史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构造及发展简史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秦皇岛柳江地区地质构造及地质发展史进行了简单分析,阐述了各时代地层的构造运动及发展变迁。

标签:柳江盆地;构造;发展;历史柳江盆地,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北部,2005年被认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柳江盆地包含了从新太古代到新生代大部分地质现象,三大岩类分布广泛,地层完整,地址界限清晰,化石丰富,是天然的地质博物馆。

一.构造特征柳江盆地位于由古老变质岩系所组成的隆起构造区内。

从构造上分析,柳江盆地是一个由晚元古代至古生代地层为翼部,中生代地层为核部的向斜构造。

南北长约20km,东西宽约12km,长宽比小于3:1,为一短轴向斜构造。

柳江向斜基本为一南北向延伸的不对称向斜,西翼产状陡,且南部地层产状直立甚至倒转。

东翼产状平缓稳定,一般倾角在15°~35°之间。

向斜轴紧靠西翼,沿大洼山—傍水崖—老君顶一线分布。

因受西部的构造影响,向斜在老君顶以北轴向发生偏转,向斜轴由近南北向转变为320°方向。

并发育有与轴几乎垂直的次一级褶皱构造—拿子峪向斜,教军场背斜及苏庄背斜。

向斜南部的轴面向西倾斜,倾角在40°左右。

因此,向斜东翼的出露宽度是西翼的五倍或更多。

向斜抠纽在南部的埋藏深度较北部为大。

柳江向斜的基底是与青白口系长龙山组不整合的早元古代变质岩系一绥中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向斜的北、东及南部边缘。

柳江向斜的西部及东南外缘发育有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花岗岩侵入岩基,如响山花岗岩体和后石湖山碱性花岗岩体,它们在地势上构成高峻险要的山地。

根据构造形态特征,该向斜可分为东翼区、西翼区、北部义院口区及西南部上平山区。

以向斜南部的韩家岭至北端的板厂峪一线将向斜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东翼区,其它三个区位于西部。

柳江盆地位于华北板块的东部,自太古代至第四纪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时期。

该区地壳演化总趋势表现为由太古代的活动,到元古代后转向稳定,印支期又有活化的特征;沉积环境由元古代~古生代的海相和海陆相沉积,至中生代转向陆相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

上海自然博物馆(三)古人类史

上海自然博物馆(三)古人类史

上海⾃然博物馆(三)古⼈类史⾛进古⼈类史陈列室,看⼈类的是如何进化演变的。

距今约⼀、⼆千万年前,有⼀⽀特别⾼度发展的猿类___古猿,经历了⼏百万年的沧桑坎坷、⾃然选择、适应和劳动,逐渐向⼈类过渡。

⼈类的出现,⼤概在三百万年前,⼈类的发展经过南猿、直⽴⼈、早期智⼈和晚期智⼈四个阶段,成为现代⼈。

有了⼈就有了⼈类社会,⼈类社会的第⼀阶段就是原始社会。

上海⾃然博物馆展⽰的是⼀部古⼈类发展史。

第⼀部分⼈类的起源⼈类起源于动物,是由古猿进化⽽来,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古猿经过变异、遗传和⾃然选择,并在劳动的作⽤下,逐渐演变成⼈。

⼈与动物的胚胎发育,在早期阶段⾮常相似。

这是⼈类起源于动物的有⼒证据。

⼈与现代猿的全⾝⾻骼在形态结构等⽅⾯多么相似。

图⽚中⿊猩猩的喜怒哀乐与⼈多么相似。

⼈类的返祖现象在极个别⼈⾝上,出现动物的⼀些特征,如全⾝长⽑、有尾巴和多乳头现象,称为“返祖现象”,这也是⼈类起源于动物的证据。

⼈由古猿进化⽽来在⼆、三千万年以前开始,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剧烈的变化,森林逐渐减少。

⾄⼀、⼆千万年前,树栖⽣活的古猿不得不寻找新的环境,或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它们的后代开始分化,其中⼀⽀发展成现代猿,⼀⽀演变为⼈类,更多的⽀系灭绝了。

在⼀、⼆千万年前,⾮洲、亚洲、欧洲南部森林⾥,⽣活着多种⾼度发达的猿类,总称:古猿。

科学家们在古猿当年⽣存的环境中,发现了它们的残骸化⽯。

三、⼈类的主要特征随着⼈造⼯具的出现,⼈类真正的利⽤⾃然、改造⾃然的劳动开始了,并形成了直⽴⾏⾛等⼈所特有的特征,成了地球上的“万物之灵”。

⼈与猿⾜的演化图⼈与猿枕⾻⼤孔、股⾻的⽐较⼈与猿脊椎的⽐较⼈与猿⼿的演化图古猿的上肢被迫从事愈来愈多的采集和挖掘活动,从使⽤天然⼯具到制造⼯具,使笨拙的“猿⼿”逐渐演化为灵巧的⼈⼿。

语⾔直⽴姿势的确⽴及劳动,使肺、喉头、下肢⾻等发⽣了⼀系列结构上的变化,形成了语⾔器官,语⾔是⼈类独有的特征。

⼈与猿下颌的⽐较⼤脑⽪层功能定位⽰意图从猿到⼈脑量发展⽰意图第⼆部分直⽴⼈中国的直⽴⼈化⽯和⽯器中国是世界上直⽴⼈化⽯和⽯器最丰富的国家,研究的成果也很多很全⾯。

柳江盆地地质地貌分析

柳江盆地地质地貌分析

山东师范大学柳江盆地地质地貌分析秦皇岛暑期实习报告院系:人资环学院姓名:学号:班级:地理本2014/9/8本文对柳江盆地地貌进行系统阐述,柳江盆地构造历史悠久,地层出露齐全,地貌类型丰富。

本文主要分析柳江盆地相关典型地貌类型特征、分布、成因、发展过程及形成年代。

为直观说明,绘制河谷横断面剖面图与区域地貌图,并结合地质分析对工农业的作用第一章绪论(一) 实习的目的和任务a) 实习目的:联系课堂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野外观察研究,积累大量感性资料,分析对比,归纳分类,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形式,得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结论。

b) 实习任务:实地观察柳江盆地的构造地貌,研究各种地貌形态和地质组成,学会利用地质锤、地质罗盘、放大镜进行地质测量和观察研究。

c) 时间:20019.7.15——20019.7.21地点: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柳江实习基地完成情况:7.13亮甲山7.14鸡冠山7.15潮水峪砂锅店7.16傍水崖吴庄背斜7.18山海关老虎石海滨浴场,成功完成对柳江盆地各地的实习任务。

(二)实习区概况1地理位置及交通秦皇岛地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119°50′,北纬39°50′~40°10′,包括三区四县,三区为海港区、北戴河区和山海关区,四县为昌黎县、抚宁县、芦龙县和青龙县,总面积约7812.4km2。

市区长50 km,宽6 km,是一个狭长带状滨海城市。

北倚燕山,南临渤海,东越长城与辽宁省绥中县毗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燕山山脉东段,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端的滨海冲积平原。

2地形及水系鸟瞰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

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低山区以东、以南为丘陵地区,山体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并且多孤山,少线性山脊。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一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一

《中国古代史》课后练习第一编先秦部分一,名词解释1,巫山人直立人,于1984年发现于重庆市巫山县龙骨坡,是目前所知我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人类化石,巫山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石器制品,其中多数石器都带有早期制造石器的特点---人工打击的痕迹,生存年代距今约为204—201万年。

2,蓝田人直立人,于1963年和1964年分别发现于陕西蓝田县的陈家窝和公王岭村,公王岭蓝田人距今为98万年—67万年,陈家窝蓝田人距今65—53万年,对原料的利用率较低,表明其制作技术仍有相当的原始性。

3,元谋人直立人,元谋人于1965年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出土了包括削器,尖状器和石片还有人工痕迹的动物骨片,大量的炭屑和烧骨,元谋人的生存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4,北京人直立人,北京人化石首先发现于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第一地点,北京人在体质特征上存在头骨原始而四肢进步的现象,推知男性平均身高1.62米,女性1.52米。

5,金牛山人金牛山人于1974---1975年发现于辽宁省营口市金牛山,其体质特征较北京人进步,被认为是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度的类型,其生存年代距今约28万年。

6,许家窑人许家窑人于1974—1977年间发现于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村,属于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阶段,其生存年代距今约10万年以上。

7,马坝人早期智人,于1985年发现于广东曲江马坝乡,马坝人的头骨与北京人相比已有很大进步,其形态明显区别于直立人而进步为早期智人。

8,丁村人早期智人,丁村人1954年发现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其体质特征与现代黄种人已经很接近。

9,山顶洞人晚期智人,山顶洞人1933—1934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中,脑容量为1300-1500毫升,已在现代人脑容量的变异之内,总体特征代表了原始蒙古人种,其生存年代距今18000年。

10、柳江人晚期智人,柳江人于1985年发现于广西柳江县,柳江人的体质特征比较矮小,与现代华南和东南亚人比较接近,其总体特征应属于蒙古人种中的一种较早类型。

柳江盆地形成演化的

柳江盆地形成演化的

01
柳江盆地位于中国辽宁省西部, 属于中朝准地台燕山台褶带东段 辽西台陷的北缘。
02
该盆地呈北北东向展布,长约 60km,宽约20km,总面积约为 1200平方公里。
地层特征
柳江盆地的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古生 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 ,中生界侏罗系,新生界第四系。
其中,古生界地层是柳江盆地的主体 ,占据了盆地的绝大部分面积,而中 生界和新生界地层则分布在盆地的边 缘和局部地区。
柳江盆地的河流地貌特征主要表现为 弯曲的河道形态,河谷宽窄相间,河 岸较为平缓。
河床与河岸
河床主要由砾石、砂和粘土等沉积物 组成,河岸则主要由砾石、砂和粘土 等沉积物构成的边滩和阶地。
土壤与植被分布
土壤类型
柳江盆地的土壤类型主要包括黄壤、红壤、石灰土和水稻土等。
植被分布
柳江盆地的植被分布受地形、气候和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植被类型包括常绿阔叶林、落叶阔 叶林、针叶林、灌丛和草地等。
PART 04
柳江盆地的现代地貌特征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地貌类型与分布
地貌类型
柳江盆地是一个典型的河谷盆地 ,包括河谷平原、丘陵、低山和 高山等地貌类型。
分布特征
河谷平原主要分布在柳江盆地的 中部和下游地区,丘陵、低山和 高山则分布在盆地的边缘和上游 地区。
河流地貌特征
河道形态
在构造运动过程中,地壳的升降和水平运动会 导致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如地壳抬升会导致河 流下切,形成深邃的峡谷和陡峭的山峰。
气候变化对盆地形成演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是指地球上气候系统的变化,包括气温、降 水、风速等的变化,对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也有重要影
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 第3期2006年8月人 类 学 学 报ACT A ANTHROPO LOGIC A SI NIC A V ol 125,N o 13Aug.,2006柳江人头骨形态特征及柳江人演化的一些问题3刘武1,吴秀杰1,汪良2(11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 100044;21纽约市立大学,纽约 10016)摘要:为深入探讨柳江人化石形态特征的表现特点、进化程度及其与其年代数据的吻合性,本文对柳江、山顶洞、资阳、丽江等主要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头骨化石及1114例全新世以来不同地区现代中国人头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柳江人头骨绝大多数特征的出现情况位于现代中国人的变异范围,只有极个别特征与现代人不同;柳江人头骨具有的低眶等特征也可见于其他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说明柳江人化石上保留有少量常见于更新世晚期人类的原始特征,但与其他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尤其是山顶洞人头骨相比,柳江人显得要现代的多;柳江人与山顶洞人之间头骨形态特征的差异以体现头骨原始性及粗硕强壮程度上的差别居多,而个别特征差异或许与气候环境适应有关。

我们认为:柳江人在形态进化上与现代中国人已经非常接近,他们之间的差别非常小;柳江人与山顶洞人头骨特征表现上的差异主要反映了他们之间在演化程度上的差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自的生存环境;现有的形态学证据不大可能为柳江人较早的时代提供支持。

关键词:柳江;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头骨特征中图法分类号:Q98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193(2006)0320177218收稿日期:2006201226; 定稿日期:20062042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972011)和特殊学科点人才培养基金(J0530189)资助作者简介:刘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古人类学研究。

E 2mail :liuwu @1 与柳江人有关的一些问题1958年在广西柳江县通天岩发现的人类头骨及部分体骨化石是迄今在华南地区发现的最为完整的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

根据吴汝康的研究[1],柳江人与山顶洞人一样,一方面保留有一些相对于现代人类原始的特征,另一方面已经具有了一系列现代蒙古人种的特点,表明柳江人是正在形成中的蒙古人种的一种早期类型。

多年来,吴汝康对柳江人化石研究的特征描述、数据及一些看法一直被用作论证柳江人演化地位的主要依据。

然而,由于柳江人化石系非专业人员发现,其出土的确切层位一直不清楚,加之对该地点年代测定的不同数据相差较大,柳江人的年代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2,3]。

柳江人发现以来的40余年里,古人类学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除新发现了一批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并在年代测定方法与精度方面有明显改进外,学术界对人类化石形态特征的表现特点、演化变化、地区差异、形成机制及可能的环境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4,5]。

尤其在对人类化石形态特征的定义、观测及理解方面有了明显的改进,更加关注从特征的演化变化、人群差别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探讨其意义[6,7],这些研究进展无疑会更大限度地提取化石中蕴藏的信息。

近年来,随着对现代人起源研究与争论的深入,学术界对与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现代种族(人群)形成与分化有关的许多问题有了不同于以往的认识。

一些学者对东亚地区现代人群(蒙古人种)形成与分化的时间,以及这一地区重要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的演化地位提出了新的看法[8—10]。

柳江人化石发现以来,仅吴汝康对这些化石作了专门的研究[1]。

而此后数十年来的研究进展使得当初的研究积累已不能满足目前研究的需要。

本文作者认为有必要对柳江人化石形态特征做进一步的研究,并据此对涉及其演化的一些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从近年国际学术界在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研究领域关注的问题及国内研究情况看,目前在柳江人演化研究方面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1)柳江人化石形态特征的表现特点与其年代数据的吻合性。

提出这一问题是基于对柳江人年代的争议,存在不同的年代数据;(2)柳江人化石形态特征的进化程度。

与现代东亚地区人类相比,柳江人何种程度上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是否还保留一些原始特征;(3)柳江人与山顶洞人形态上的差别程度,与现代蒙古人种南方类型之间是否存在演化上的联系?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澄清与柳江人演化有关的一些问题,同时对于研究东亚地区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尤其是现代蒙古人种起源具有积极的作用。

有鉴于此,本文将通过对柳江人与现代中国人头骨形态特征的对比研究,同时结合与山顶洞等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对比分析,围绕上述与柳江人演化有关的学术问题进行探讨。

2 研究材料与头骨特征211 研究材料本文观测的标本主要是柳江人化石和现代中国人头骨。

此外还包括山顶洞、资阳、丽江等主要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或模型)。

为尽可能全面体现现代中国人头骨特征的变异范围并扩大标本的地域代表性,本文使用的现代中国人头骨标本包括在多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全新世以来人骨标本及现生人类骨骼标本。

表1详细罗列了本文观测的现代人头骨标本。

表1 本文使用的现代人头骨标本The modern crania used in the present p aper 标本 数量时代华北149现代云南311现代中原及黄河流域388新石器时代-南北朝新疆117汉代-铁器时代内蒙古149新石器时代-元代合计1114212 头骨特征由于本文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比柳江人与其他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及现代中国人头骨特征的相似及差别程度,研究柳江人的演化程度及与上述人群的关系,选用的应该是具有演化变化及人群差别的头骨特征。

这些特征的表现及承继应该主要是受遗传基因控制的,环境或功能作用不应该成为影响这些特征表现的主要因素。

然而,由于我们对骨骼形态特征的表现与遗传控制机制还不是很清楚,用这样的标准筛选特征在现阶段的实际工作中还难以做到。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依据现有的理论和研究基础,通过扩大观测项目,增加提取颅骨蕴藏的信息来探讨这些问题。

本文研究在选取观测的头骨特征时,在参考吴汝康对柳江人头骨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参照近年・871・ 人 类 学 学 报25卷有关学者对世界范围内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全新世人群关系研究所使用的头骨形态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颅骨整体形态、面部与枕部形态、反映骨骼粗壮程度的局部特殊形态特征等。

这些特征主要反映了头骨整体及各组成部分的形态及比例关系。

我们在观测分析时除关注这些特征表现的时代变化及人群差异外,还根据观测标本的背景情况,试图对一些特征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及研究价值进行探讨。

观测标准基本按照有关作者的研究[6—8],有些根据本文的需要做了一些调整,具体特征及其观测方法详见结果与分析部分。

3 结果与分析由于本文观测的头骨特征较多,逐一列举篇幅过大,故根据这些特征的大致性质特点及解剖部位将其分为以下几类,分别描述如下。

311 颅骨整体形态柳江人颅骨整体观显得比较圆隆。

颅骨最宽处的位置在前后方向大致位于颅骨中1Π3略偏后,在上下方向位于颅骨中1Π3。

颅顶形状略呈圆穹隆形,颅侧壁呈弧形外凸,尤以右侧明显。

顶骨与枕骨相交的枕项平面呈较圆钝转折。

矢状脊在柳江人头骨发育非常弱,仅局部存在于额鳞前1Π3,隆起极微弱,整个顶骨区无矢状脊可见。

前囟区平坦,无前囟隆起。

从前囟点到人字点,有一沟状凹陷存在于顶骨全程。

这一被称为顶间沟的顶骨矢状凹陷在柳江人贯穿整个顶骨矢状行程,宽阔且下陷明显。

根据本文对不同地区现代中国人头骨的观察,这些特征在现代人都具有各自的变异分布范围,如枕项平面交界具有直线或浅弧形、角状及圆隆形三种转折形态,但每一特征在现代人群都有其出现率最高的表现方式。

本研究发现颅骨最宽处的位置在绝大多数的现代中国人无论在前后方向还是在上下方向均位于颅骨中1Π3,其出现率分别为9215%和8317%。

颅顶形态在本文观测的现代标本表现为两侧顶骨略平坦的两面坡及隆起的圆穹两种形式。

多数标本(5919%)颅顶呈圆穹隆状。

颅侧壁在大多数(8013%)现代中国人颅骨呈弧形外凸,少部分呈垂直状。

枕项平面在8716%的现代中国人颅骨呈圆弧或钝角状转折。

额骨及顶骨矢状脊在现代中国人的出现率较高(分别为5915%和7519%),但出现位置大多局限在额骨和顶骨的中1Π3部位且隆起微弱。

4910%的现代中国人颅骨出现有顶间沟,这一数据比作者在此之前的观察数据8016%为低。

这个差别可能与使用的标本来源不同有关。

顶间沟的出现部位多在顶骨中后部及顶孔区。

上述这些颅骨特征在柳江人的表现与现代人非常接近。

此外,与颅骨整体大小比例关系有关的一些测量数据及指数在柳江人与现代中国人非常接近(详见表2)。

以上观测对比结果显示所有这些特征在柳江人头骨的表现都位于现代中国人变异范围,其中多数特征还处在现代中国人出现率最高的平均范围。

312 额骨形态如前述,柳江人头骨整体形态及尺寸比例与现代中国人非常接近,多数特征几乎难以区分。

为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本文选择了几项反映额骨隆起程度的测量数据及指数,并对这些数据在柳江人与现代中国人的各自表现进行了对比。

我们首先用额骨矢状弦与额骨矢弧之比计算了代表额骨隆起程度的额骨曲度指数。

根据吴汝康的研究[1],柳江人这一指数为8519。

对于额骨最隆起处位置,我们参照吴新智的研究[8],用鼻根点到额骨最隆起点的距离・971・ 3期刘 武等:柳江人头骨形态特征及柳江人演化的一些问题 图1 柳江人头骨化石不同侧面的整体观Different side views of Liujiang cranium・081・ 人 类 学 学 报25卷与额骨矢状弦之比构成的指数来反映这一位置。

这一指数在柳江人为4510。

根据本文对现代中国人头骨测量数据的计算(表2),这两项指数在现代中国人的分布范围分别为8413—9414和4019—5911。

因而柳江人这两项指数位于现代中国人的变异范围。

但这两项指数的平均值在现代中国人分别为8917和4916,提示柳江人额骨隆起程度似乎更为显著。

表2 柳江人与现代中国人头骨各项测量数据指数及角度The cranial measurements and indices of Liujiang and modern Chinese 项目柳江人山顶洞人现代中国人101102103平均值标准差范围颅长宽指数75117011691471127817(n =932)5116614—9310颅长高指数71126617761577177615(n =619)4116619—8614颅宽高指数9418951111013109129718(n =617)5147811—10915额骨曲度指数85198715921288148917(n =957)2138413—9414顶骨曲度指数90139115881990169014(n =697)2168410—9510枕骨曲度指数86177814861284158511(n =636)3127815—9312额颅矢状弧指数36153410321833133315(n =357)1123015—3613顶颅矢状弧指数35133410351236153317(n =362)1162913—3816枕颅矢状弧指数28123210321030133111(n =363)1152714—3518额骨最隆起处位置指数45104610431743104916(n =920)2194019—5911眶后缩狭指数91109213931585149012(n =884)2198212—9710眶指数(左)68136419721368198318(n =862)6166916—10013ft 2眶缘(mm )(左)ft 2fmt (mm )(左)191118142610241918191910161218101512(n =867)1912(n =865)217310917—22181216—2612颧骨额蝶突前外侧面的朝向78°83°58°91°7410°(n =798)7165610°—9110°颅面宽指数9516100109613104169513(n =669)4138318—10619颅面高指数48195511441646195112(n =572)3184317—6112上面指数48155318521750105217(n =656)3154515—6014鼻颧角14315°135°130°148°14616°(n =458)51113310°—16010°额指数15171915221612171715(n =444)812011—2916面部突度指数961695179719100179614(n =584)4158510—10611鼻指数58155512551950104916(n =913)5103713—6318注:柳江人数据引自吴汝康[1];山顶洞数据引自吴新智[11]对于眶后缩窄程度及位置,我们用两侧额鳞之间的最短径与两侧眉脊外侧端之间最大径之比计算了眶后缩窄指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