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2年8月开始的新课程改革到现在

从2002年8月开始的新课程改革到现在
从2002年8月开始的新课程改革到现在

从2002年8月开始的新课程改革到现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使我们逐步走进新课程。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用薪课程的理念,把总结的教学经验和行为重新审视,现将反思中得到的认识和体会,总结出来与同行进行交流。

一、教师角色转变.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最大的变化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而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学生是向老师求学的,理所应当听老师的话,服从老师的安排,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是支配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这一点,尤其在一些思想政治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而新课改基于对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所以,新课程教师最大的变化就是角色的转变,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二、启发诱导置疑,注重探求新知

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课堂教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施教之功,贵在引导。”“疑”既能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但同时也会使之产生强烈的认知冲动,教师巧妙置疑,让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中,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

保护”这一内容时,把自己前几天在个体商店里买的“旺子”牛奶和“乐哈哈,,牛奶摆上了讲台,向同学们诉说自己被坑害的事实,然后设计这样一些问题:(1)生产和销售“旺子”和“乐哈哈”牛奶的单位分别违反了市场经济的什么法则?(2)你在生活中有无类似被骗的经历?碰到了这种情况,作为消费者应该怎么办?这样学生为了弄清楚上述问题,就必须仔细认真阅读教材,当然教师在出示问题情景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探索,还需根据学情适时点拨。当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准确地解决了出示的问题时,其心情是轻松的、激动的,同时还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贵在提出问题。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自我意识强、喜欢独立思考的特点,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动脑思考.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如:在上“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课时,有位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初我国逐渐消灭私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如今我国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这会不会影响、动摇社会主义制度?虽说所提问题显得有些幼稚和欠思考,但这足以说明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是用心地思考了。这本身便是一种成绩,是“学思结合”的体现。这样的阅读质疑,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既学习的方法。提高了政治素养。所以,在政治课堂上要抓住学生:“奇中生疑,疑中生问”的特点,通过构建“问题-探索-解决-再探索-再解决”的形式过程,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方案(定稿)

大祥区面铺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学科教学的改革上。因此,应尽快构建适应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教学操作策略,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对教师、班级学生的评价系统。 改革的目标是:在三年时间内使学校成为大祥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先进学校,进一步提高在全市及全省范围内的知名度,在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特色建设等方面形成稳定的显著的优势,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学校提出“打造提供优质服务的精品学校”的策略,完善以质量为中心的学校质量管理机构,形成对质量负责的学校运行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服务。 一、改革的进程与任务 (一)逐步建立起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材观,教学质量观和学生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本学期和下学期,结合新教材、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采取集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请专家辅导讲座、交流学习体会与考试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使全体教师尽快形成能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改革要求的教育教学观念。 1、改变过去唯本唯上、以课本为中心的教材观,树立“材料式”的教材观。长期以来,教材做为师生教与学的唯一标准和依据,被赋于了绝对权威,甚至被当成训练学生记忆的工具,直接导致了教师上课时呆板、机械地照本宣科,成为既有教材的“传递者”,扼杀了师生本有的灵性、活力、挑战性、智慧和人格。新的课程标准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注重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在实践中学习,将教材视为师生间进行探讨、对话的“文本”和“材料”,教材所选编的部分内容,只是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标所使用的“材料”之一,形成“材料式”教学观。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措施中创造性地研究教的内容和教的方法,对教材作革新和批判性的使用,可以打破教材的顺序,或者补充必要的材料;同时也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将学生从教材中解放出来,扩展其学习空间,教材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来源,这样必将大大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其主体性和批判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_1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味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积极地投人到课程改革之中,仔细学习钻研,别仅制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制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现把一年来的实验心得体味总结如下。一、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特别有权威的。教师怎么样教学生就怎么样学。学生依照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能够有别同的教法,但别管如何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一年级《摸一摸画一画》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点、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两条弯曲的线条,要求学生想象感受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感受像小河,有的说感受像小路,有的说感受像山间飘浮的云,还有的说像妈妈做饭飘出的香味,这时教师让学生依照想象去练习,很多学生画出了许多意想别到的有制造性的生动的画面。如此为学生提供了独立的考虑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并且教师对那些积极参与抽象造型游戏的学生以鼓舞和评价。例如: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的画法很有制造力~tmp0063.txt等。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感觉到成功的欢跃和自豪感。并且也让学生参与评价,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和被评价中树立自信心。二、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挑选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挑选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挑选学习制作办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办法之后,并别限定学生用哪一种办法,而是鼓舞学生依照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挑选办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觉。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能够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别同的办法进行练习,经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脚感。三、团结协作,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很难想象一具可不能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将怎么生存。”美国商界某知名人士的这一感叹,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别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怎么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如此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味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如上《花地毯》一课,我把全班分成六个组,每组有一组长,要求全组学生合作绘制花地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评比,选出好的作品拼贴在一张大纸上,形成一张大的花地毯,最后各小组再把自己组的作品贴在一张更大的纸上,如此全班学生作品自然在黑板前形成更大的地毯,组合壮观,色彩明艳,达到了很强的视觉效果。全班同学眼前为之一亮,学生别由得在一起讨论,老师适时小结。如此使学生清楚地感觉到了合作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从而热情高涨,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四、让学生“玩”得痛快,在玩中增长知识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我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如教《会转的玩具》一课时,我让同桌两人分别站到课桌两头吹动刚做好的风轮,和前后桌比一比,谁的风轮转得快,什么原因?学生很快发觉,风轮越圆,转得越快。于是检查起自己的风轮,看看是否要改进。并且,他们发觉,风的大小与吹风的位置和风轮的转速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觉咨询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五、在观赏中引导学生学习彼此的长处在新课程“观赏·评述”学习领域,观赏能够是组织学生看展览,也能够是同学的优秀作业的相互观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观赏同

新课程改革进程

新课程改革及高考改革进程1280人阅读 问:新课改历程是怎样的? 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1996年提出到现在经历了很长时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96年至1998年,课程理想的萌芽及其酝酿阶段。 1996年在基础教育司组织下,调研了1993年开始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接着基教司组织专家比较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际和国内基础教育课改,规划和设计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998年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推广新课程的政策策略基本形成。 第二阶段: 1999年至2001年7月,课程文件的研制、出台与实施准备阶段。 1999年1月,成立了基础教育课改专家工作组,起草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展开各科标准制定、教材编写、各项专题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设计好政策性框架之后,开始试验、实施。2000年将教学计划更名为课程计划。这个课程计划首次将小学和初等中学的课程放在一起规划,在课程表中将全部课程分成两大类:活动类和学科类,在课程中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性。 第三阶段:2001年7月至2004年7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和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形成阶段。 2001年9月,新一轮课改涉及20个学科(小学7科,中学13科)的49种新课改实验教材首次在38个国家课程改革试验区使用,新课程进入全国性试验阶段。同时开始探索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以及评价、考试制度的改革。 2002年秋季,省级课程改革试验区启动,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全面进入试验阶段。 2003年对试验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全面修订,再次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 第四阶段:2004年7月至今,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反思、全面推广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 问:高中新课改进程是怎样的? 答:高中新课程改革始于2004年,到2007年进入新课改的高中已经约占全国高中总量的50%。 2004年秋季开始,高中教育课程改革在海南、山东、宁夏、广东四省区进入试点。

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 包家屯九年一贯制学校马丹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本人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体会到新课程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它为我们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让沉闷、闭塞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勇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某些做法,但并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学习,否定教师的讲解。教和学的方式受多种因素制约,有些很难理解的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即使讨论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处

理,不能刻意的追求某些教学的外在形式,把课堂教学版式化。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思考、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 新的课改实验教材综合性增强,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增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的教育理念把教师由过去单一的指导者变成了学习者、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打好学习基础的同时,又培养了自身的能力,发展了自身的特长。一、赏识学生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赏识教育就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每一点点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人的闪光点,使学生每天都在进步和成长。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渴望获得尊重、肯定、信任、和关怀。老师希望学生具有哪些品质,那么,你就说他已经具备哪些品质,不断地被赏识和被肯定,学生就会越来越优秀。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给以学生什么样的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行进方向。 在我的教学生活中有一次经历让我终生难忘:我正在全身心地投入在课堂教学时,猛然发现我的一个学生在桌上趴着睡觉,我脑门一热当场真想“收拾”他一顿,可是我冷静地一想,走到他身边小声地对他说:“你是那么聪明,老师一直对你有很高地期望,充满信心,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 材料(一) 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时间:9月18日地点:多功能会议室主讲人:王海旭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为了使大家对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及策略有个基本了解和认识,现将对美国有效教学研究专家杰里?布罗非的《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中主要内容转录于此,以飨有志于有效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同道朋友。 有效教学的十二个基本原理 本文介绍了有效教学的十二个基本原理,回答了课程、教学和评估的基本问题,同时也包括了支持有效教学的有关课堂组织和班级管理等问题。无论从理论研究方面,还是教学实践方面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基本假设:第一、任何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所谓最优化教学肯定是各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第二、不管哪一个学科,学生对教学的要求是随着学习能力及其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第三、教学应该落在最近发展区。在这个区域,学生即使单凭自身力量不能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但在老师的帮助下,也能够应对自如。 原理一:建立支持性的课堂气氛 富有成效的学习环境总是洋溢着对学生的关爱。它意味着师生、生生之间积极互动的影响,在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中学习成效最佳;为创造和谐一致、富有支持性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必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具备和蔼可亲、热情开朗、与人为善、情绪稳定、真诚可信和认真负责的品质,既把学生当做一个学习主体来对待,又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严格要求;在选择教学方法、处理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原理二:学习的机会 如果教学时间能充分用于课程学习,课堂管理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创造有效的学习环境,那么,就能提高学习的成效。学习机会原理关心的是:如何将学习时间尽可能最大限度的用在与课程有关的学习活动中。有效的教师总是尽可能的把教学时间花费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他们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有效利用时间的观念强,按时上下课,教学环节之间衔接转换紧凑,并要求学生能迅速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教学活动的安排和作业的布置具有最佳的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和集中的注意力。 原理三:课程一致性 课程的所有方面都应该有机的整合为一体,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从而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方案。课程是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东西的手段,为他们将来承担社会角色、发挥个人潜能打好基础。课程目标体现在各种学习的结果上,如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以及其他基本素养,这些都是社会对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围绕课程目标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有利于促成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体现学科之间内在一致、结构清晰、联系紧密和便于应用的特点。 原理四:建立学习定向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个初步的结构来帮助学生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提示相应的学习策

学习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入我的视野。他告诉我人生的意义蕴含在丰富的过程之中,特别是精神的价值。越是崇高的境界,越是纯净的层次,越是深藏于迂回曲折的过程里。比如登山,一个个台阶,是拖起你生命之峰的基石,一道道绝壁,是刺激你生命活力的养份,极顶的风光,只有在征服了过程的艰险之后,才会具有勾人心魂的魅力。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先后召开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的交流会。使全体教师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实现了旧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语文采取了尝试“三步”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动手写作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带着自己碰到的问题),最后可模仿借鉴所学课文内容修改自己的习作。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改革及其趋势(精)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改革及其趋势 背景:新课程改革 ●我国高考的改革历程与进步 1、十七年、十年、恢复十七年、走向21世纪 2、高考(历史)令人瞩目的进步与问题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什么? 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六个改变”: 1、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学课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需求,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改变繁、难、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习兴趣、经验、终生学习的基础; 4、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注重培养基本的能力; 5、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发挥评价的改善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 6、改变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体制,实行三级管理。 ●国家出台的高考改革措施 1、按照《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逐步下放高考命题权,实行由省一级按课程标准实施的国家高校招生考试; 2、加强国家监督和新的实践经验总结,给予及时指导。 一、高考的竞争及其特点是社会竞争及其特征的客观反映和延伸。“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其中,高考则是学生学习内在的“指挥棒”,这几乎是“铁律”。全面测量与评价是一种理想和努力的方向,但理想、方向固然重要,却并不能取代现实和用什么方式、方法到达。当社会诚信和全面测量与评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不足以保障其客观和“三公”时,人们会本能地放弃“全面”而选择“三公”,无奈地相信那可爱又可恨的考试——不公平中的公平。社会诚信是全社会的事,前途光明,却有待时日和努力。全面衡量与评价的有效和可靠性,即使从技术层面上看,也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其中,有些是世界性难题,如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测量。在正常情况下,在与无法超越的功利相联系的时候,很少有人会不按评价者的意图来表现,智商越高,越是如此;有些有中国特色,如“快节奏”、“大跨度”的教育或课程改革、高期望值和高竞争率的负面效应等;有些有办法而缺乏实施的条件,如考试社会化、命题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增加考试机会、进一步提高阅卷信度、考试的信息化等。这些都非一蹴而就,而牵动千家万户的高校招生却是每年必须进行的。 考试改革必须从实际效果出发作系统的考虑。这个“实际效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测量效果;二是对教育的反拨作用,或者说“应考”效果。前者直接决定测量与评价的成功与否,从长远的观点看,后者具有更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因为它左右着测量对象本身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不断推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不断推进,如何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新课标教学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成为语文教师关注的主要问题。因此语文课堂必须呈现出新变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这一任务.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转变观念,教师要从讲台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朋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其次通过巧设疑问训练学生的思维,尤其是思维的深刻性和思维的创新性,关注学生的发展。最后,在备课环节上,于备“教什么”的同时,多思考“怎么教”。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操作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阅读教学的起点应该是在我们进行教学之前,了解了孩子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学应该循着学生的疑 问和困惑展开。就这点谈谈我的体验: 一、重朗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句:天/灰蒙蒙,又阴/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民对总理的哀悼之情。第二句: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中。如此引导,学生品出了言中意,言中理,言中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有陶冶了情操。 二、重合作。 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在教学《骄傲的孔雀》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孔雀那种骄傲,认为自己漂亮,妒忌别人,骄傲得连自己都不认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重想象。 选入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强语言训练的力度。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四.重自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这句话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学习的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的内容、层次、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段,进行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让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的而写,是思想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

在素质教育不断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浅谈农村小学素质综合评价的误区 伴随着素质教育不断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对学生的评价潜移默化的发生着改变,从简单的以成绩论英雄转变为以综合素质来衡量。但是关于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在农村小学一直缺乏一套科学完整的理论标准和操作方法。怎样对小学生进行素质综合评价,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谐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农村小学教育工作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1、观念上存在的问题 在很多农村学校,存在教师对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理解不深,无法把评价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无法实现及时,灵活、有效的评价,也有的教师把综合评价误以为是综合评分,不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他们的优势与劣势,并给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在学生互评环节,教师没有给学生做讲解和有力的引导,导致出现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现象。很难达到真正的评价目的。 另外,“分数至上”的观点还普遍存在与农村教师的观念里,教师为了提高成绩占用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的事情是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的一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操作上存在的问题 ⑴唯分数论,将综合素质评价与综合评分混为一谈,以分数的多少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劣。 ⑵过程繁琐,不易操作 现在应用的《素质教育评价手册》虽然对学生各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评价,但实际操作起来,占用了教师和家长很大的精力,不易操作。 ⑶没有有效的信息收集方法,使得信息收集的不足,导致评价出现偏差,从而影响了评价作用的发挥。 二、解决方法 1、对教师队伍加强培训,深入素质教育观念,加强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解,将素质综 合评价深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2、可以借鉴其他学校的方法,例如,将《素质教育评价手册》改为评价卡,不但便 于携带,利于操作,便于随时记录和随时抽阅,具有非常强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

提供专业的word版文档,优质的服务,希望对您有帮助/双击去除 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几天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改革有如下认识: 1.体现了基础性和时代性: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的老问题,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思想和方法,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同时还拓展了知识与技能的内涵,要求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反映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合,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应用。 2.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改变过去那种仅重视将物理学知识系统地归纳为简明扼要的知识体系的做法,而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挖掘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精髓,增强应用科学方法的意识。

3.体现了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使教材有利于不同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且对不同区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4.在课程实施上更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其中一个很重突出的特点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现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再听老师讲课这样的基础上了,更多的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动手实验,才能再这一过程中学到知识,更能应用知识。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学习欲望;体现时代性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注重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合;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反映选择性综合不同地区课程资源,考虑农村和城市学生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栏目,使教学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既重共性,又突出系列特色,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强调可操作性注重继承与发展开发教材辅助资源.

新高考、新课改、新机遇、新挑战 —参加新高考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有感

新高考、新课改、新机遇、新挑战—参加新高考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有 感 为期四天的外出学习,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新高考改革后高中教育教学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高考考试和招生改革就是指挥棒,对高中的教育教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浙江和上海几所学校的考察和学习,让我对这一轮的高考改革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高考改革实行的是3+3模式,语数外必考,其中英语实行一年两考,其他六科中任选三课,结合我省的情况这样的组合就有二十多种,这些对高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中在此就要通篇考虑,全局筹划,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做好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学生现在的选课决定了今后上大学的专业录取和今后的人生选择,所以高中阶段的选课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科学选课。 2、做好走班制教学工作,组合越多,意味着学校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越大,怎样科学分班,怎样解决走班制下的学生管理,怎样解决走班制下的科学评价等问题都成为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绕不过去的难题。 3、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高考录取“两依据一参考”原则改变了以往录取中的只看分数,分数成为了依据之一,素质评价将成为重要的参考。怎样科学公平公正的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也是学校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现行的评价制度弄虚作假、应付了事肯定不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所以学校需要认真研究高考改革,结合学校实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制定自己的综合素质评价规则。 4、我校学生生源基础差,根据高考改革录取方向,我校学生参加高考的人数将大大降低,而以参加高职高专录取为主,这样我校在新高考后学校教学工作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处理好学术性高考和技术性高考的区分管理,怎样合理指导学生选择,怎样合理安排教育教学资源等问题也更为突出。

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理解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形式也迫切需要转变。为适应时代的需要,世纪之初,我国正在开展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有课程实施的行为方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层次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制度的创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对这个核心理念的理解: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和学校文化;加快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1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主要提倡“以人为本”,就是指以能力、个性和人格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健全的良好的个性品;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 2 新课程是面向每一位学生。 教育是我国的发展的基础,面临的任务是不仅要为知识经济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技术人才,还要为社会其他领域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也就是要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应该面向每位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使每位学生在能够在发挥自己的潜能,让他们拥有应该具备的技能,使每位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来适应我国发展的要求。 3 新课程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程目标上具体体现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完整的人”的涵义包括:人的完整性与生活得完整性。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包括两层面的容: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评价被当做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评价观念、评价方法和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于是,从国外引进的“学生成长记录袋”这一新型的教育评价方式引起了教师们的广泛关注。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变成了一个没有条理的“万宝囊”,内容杂乱无序,看不出学生的成长轨迹,起不到对学生发展的激励作用,并且人为地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教师和学生为评价而评价,评价起不到前进的激励作用。有的老师戏称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为“垃圾袋”。 1.成长袋中收集的学生作品杂乱无章,各种材料之间没有建立联系,只为收集而“收集”,使得成长袋中的信息难以完整分析学生的能力等。 2.收集的内容不够全面。出现学生收集材料过于随意,毫无目的,全凭自己兴趣。以致反映学生情况的信息内容过于片面。 3.无法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等。有的教师制作学生档案袋有形式主义的倾向,没有悉心收集真正能够反映学生成长过程的资料,而是抱着应付的思想往档案袋里塞进一些资料了事。 那么如何来改进成长记录袋呢?成长袋中应该装些什么内容才能摆脱“垃圾袋”的困境呢?现我就目前学生“成长记录袋”存在的问题、创建原则谈谈本人对学生“成长记录袋”构建形式的一些初浅的探索。 一.成长的足迹: 目的:让学生从有代表性的学习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进步的轨迹。 用来展示能反映学生成长的项目或最佳作品等,这些作品可以是最满意的作业、图画、手工制作、作文、书法作品、生字卡等能让学生产生成就感的作品,也可以是失败的、能给学生以启示的、有待提高的作品。虽然这块内容比较广泛,但是还是能较好地展示出学生的个性特长,书法好的同学书法作品居多,美术好的学生的美术作品多于其它的内容,喜欢看书的同学资料卡做得多、特别漂亮…… 总之能对他们的成长、进步产生教育意义的作品都可以装入成长记录袋中。 二、优缺点卡 目的:让学生正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确努力和发展的方向。从而使成长袋帮助学生不断确立发展性目标。 我把“优缺点卡”设计成两个板块。分别为“我真棒”和“我能改”。要想很好地应用这一栏目,我利用每周班会课的课前五分钟引导“同桌”充分思考。因为同桌之间相互了解是比较深的,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一举一动都在同桌的眼中。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1 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在经过这次培训之后,我深有感触,一切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主动性、小组合作性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大潮的掀起,很多教师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大胆的尝试、改革和创新,当然我也不例外。我们采用了“走出去,听进来”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能力。所谓“走出去”,就是走出自己的课堂走进别人的课堂,多去听学校“老”教师的课,走出校门多去听的优质课。从中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方法;“听进来”就

是即要听取别人的教学经验,也要多让别人听自己的课,听取别人的评论,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嘛。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英语教学采取了导学——独学——互学——评学四部教学。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五种方法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思考-最新文档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思考 新一轮高考改革对高考科目的改革力度相当大,高中学生的教学打破了传统固定在一个教室学习的模式,转而需要根据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科目重新组合成新的教学班级。随着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将改革前的高中教学模式带入了困境,提出了挑战。为了适应高考科目改革的需要,必须不断探索提升高中教学的新模式优化教学环境。 一、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高中教学可能出现的新问题 1.课程组合类型多 高考设置科目的改革,是指在高中知识体系的构建中跳出以前“非文即理”的课程选择模式,在保证统一学习语文、数学和外语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想报考的高校要求选择学习的科目。 2.课程开设种类多 高考?C合改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选择的人数会存在差异,可能差异还很明显,加上每年新进一届学生,每一届的学生选择情况又会不同,因此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比较都会出现很多情况。这些情况的发生势必要求学校对每门学科的师资力量、教学投入作出迅速的调整,但对在高考科目改革前一些学校长期固定存在的教学资源、管理体制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3.教师资源紧缺与剩余并存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会记入高考的总成绩中,对高中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信号。在选择所修学科时,学生一定会倾向于选择自己最擅长和最好拿分的科目。因此,有些科目必然陷入“冷门”的尴尬境地。 二、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高中教学改革措施 1.做好高中生学业规划指导 随着新高考改革从试点逐渐到全国普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高校选拔的多元化的趋势逐渐增强,在高中阶段进行学业规划指导势在必行。 (1)课程指导,突出选考 为实现科学选考及合理选择高校专业,科目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性质,介绍学科最佳学习方法、科目和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等。从学科角度出发,帮助高中生进行学业规划,为学生选考提供依据。 (2)科学评估 自我反省和他人评价是学生认识自己的主要途径,而这两种自我认识方法的缺陷在于简单、片面,易产生认知偏差。学校指导人员应运用心理测验、情景模拟等科学方式评估学生的兴趣、能力特长、职业倾向等,以帮助其获得更客观、准确的数据支持。 (3)提供个性化学业规划指导 学生的个性差异受到尊重,个性价值得到充分发展是学业规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的过程。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想像,没有教学改革的课程改革,最终的结果充其量只能局限于教科书的更替。这一部分围绕教与学两个方面,探讨教学规范的转型,重建教、学、教材、教师与学生的概念,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等问题。同时倡导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第五部分是规范教材的开发与管理。鉴于我国的教育理论背景与实践传统,教科书是现阶段课程的核心因素。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科书建设方面坚持“抓大放小”的原则,制定具有必须开放性的课程计划框架,集中力量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套《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的“一标多本”建立前所未有的课程开发平台,让教科书走向市场,鼓励社会各界学有专长的人士参加到教科书建设中来。同时为了确保教科书的质量,国家将制定相应教科书编写资格认定制度与教科书的审定制度。同时倡导用心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参考资料四: 新课程改革的资料是什么? 答: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

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群众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构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职责感,发奋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潜质、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构成用心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一样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取性。 改变课程资料“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资料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改革已走入学校课堂。今年我市九年级化学课也使用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沪教版)。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们普遍认为:这套新教材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内容编排有利于实施个性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和科学素养。教材内容丰富多彩、重视生活实际、有开阔视野的“拓展视野”、大量的“活动与探究”……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我们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方便。 当然,第一次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这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新课程的实施给教者、学者都带来了很大变化,也自然会引起长期使用“大纲体系”教材的教师存在较为难以适应的变化。下面就谈谈笔者在新 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关于教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导,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为课程改革重点,并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课程提出教材不等于课程,“生活、社会、科学”才是课程的范围。因此,新课程的教材编排比较注重学生的一面,而对学校管理(如实验室管理等)、教师教学(课堂教学组织的操作技能)这一面少了点。笔者认为,新课程教材的这种编排存在着“先天的”不足,教材安排与学校课时安排存在着矛盾,而且不少内容在教学中不知如何安排课时才好,讲少了怕学生不能全面的掌握,讲多了很难给机会让学生去思考、探究。教材分为上、下两册,特别是下册内容过多,更是为难了我们师生,九年级马上面对的就是中考,如今中考复习都是在赶进度抢时间,这样更是加剧了矛盾,在教学中造成了前松后紧,是教学效果严重受到影响。 二、关于教法 1.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新课程的实施。新教材实施后,教师的观念、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新的理念的框架下,课堂教学过程就成了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边过程;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要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但要注意,不能简单的理解“自主”将课堂一味地按学生意愿“开放”,缺乏相应的设计和目的,想方设法的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认为课堂热闹了,活跃了就是实现了新课程,让课堂成为部分优秀学生的舞台,这实质是对自主学习的误解。更不能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少讲,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看书、思考和讨论。实践证明,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一 定有所思、有所得。 我们要以“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化学,积极探索化学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为理念。新课程重视这三维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讨论,但绝不能把交流、讨论等课堂活动只表现在形式上,认为只要课堂热闹了,学生交流、讨论了,就是体现了新课程、新理念。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只有当学生遇到了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他才会跃跃欲试,此时讨论、合作才有意义;只有当学生意见不一,发生争论时,交流才有价值。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合作、交流、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合作意识,让思维在碰撞中产生火花。 2.新课程提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式和探究式两种。就实际而言,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利弊,不可相互替代。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先进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