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智力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间关系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间关系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间关系的文献综述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对大学生的情商和情绪智力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情绪智力可定义为一个人的感知、理解和控制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能力,而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已有的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的关系。

一、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的定义情绪智力是由Salovey和Mayer提出的概念。

他们指出,情绪智力包括四个方面:感知情绪、理解情绪、利用情绪以及控制情绪(Salovey & Mayer,1990)。

而学业成就,则主要指课程成绩的好坏。

研究发现,情绪智力对于大学生的学业成就有明显的影响。

首先,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呈正相关。

一项研究表明,高情商的学生相较于低情商的学生更有可能取得优异成绩(Cherniss,2000)。

这是因为情绪智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负面情绪、集中注意力,从而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学业。

其次,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可能存在非线性。

一项研究发现,在某个情商阈值之前,情商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但此后,情商对学业成绩的促进作用逐渐降低(Zeidner,Matthews & Shakarchi,2020)。

这说明情商遵循着一个阈值原则,以此对学业成绩产生影响。

最后,情绪智力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可能存在差异。

虽然情绪智力与总体学业成就呈正相关,但在不同领域学科中,情绪智力会对学业成就产生不同的影响(Srivastava & Bhatnagar,2010)。

例如,在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呈现较弱的关系。

除了以上的直接影响,其实还有一些中介因素能够解释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首先,学习动机是一个很重要的中介因素。

一项研究发现,高情商的学生通常会有更高的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是学业成就的重要预测因素(Cherniss,2000)。

一个变量回归分析表明,情绪智力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可能要比学习动机更加显著。

情绪智力的研究综述

情绪智力的研究综述

一、情绪智力概念的界定及探讨情绪智力这个词是德国人首先提出的。

1986年柏尼在博士论文《情绪研究》中明确探讨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

而将情绪智力作为理论概念正式提出的却是美国耶鲁大学的萨洛维和新罕布尔大学的梅耶,1989--1990年,他们连续发表两篇学术论文,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将情绪智力定义为:“监察自身和他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能力, 区分情绪之间差别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信息以指导个人思维和行动的能力”。

在他们提出情绪智力的概念之后,围绕情绪智力概念的讨论日渐激烈,其中最出名的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他于1995年在《情绪智力:为什么它比智商更重要》一书中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了解自身感受,控制冲动和恼怒,理智处事,面对考验时保持平静和乐观心态的能力。

此外,与现在的情绪智力相提并论的情商(eq)概念则是由巴昂于1988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创的。

2000年,他主编了《情绪智力手册》,全面介绍了情绪智力的研究情况,认为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

它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

自从情绪智力于1996年传入中国以来,学者们纷纷给情绪智力下定义,如许远理将情绪智力定义为“感知与体验、描述与评价、调节与控制内省情绪、人际情绪、生态情绪的能力”。

陈家耀则进一步提出用情志力一词来概括有关情绪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对智力活动的支持、导向和动力作用等心理活动。

情志力的内涵是意向,其外延,从成分来说有情绪、意志和个性。

徐小燕、张进辅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影响其成功与否的非认知性心理能力,包括情绪觉知能力、情绪评价能力、情绪适应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情绪表现能力等五种因素,它们又分为若干次级因素成分”。

这些概念均从不同的维度对情绪智力做了概括,但现存的问题是学界对情绪智力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这与对情绪智力在国外的术语“emotional intelligence”中emotion一词到底该如何理解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还与对其外延和内涵的恰当界定联系紧密。

(完整word版)情绪智力文献综述解读

(完整word版)情绪智力文献综述解读

关于情绪智力的文献综述1、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探讨“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概念最初萌芽于桑代克反对斯皮尔曼二因素论时提出的应该用多因素论来解释智力,并于1920年提出社会智力概念,将人类智力分为社会智力、具体智力和抽象智力三种(E.L. Thorndike, 1920)。

1986年柏尼在博士论文《情绪研究》中明提出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W.P. Payne, 1986)。

随之学界对情绪智力的探讨逐渐兴起,1990年沙洛维和梅耶对情绪智力进行了较为清晰的界定,即“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P. Salvoey, J.D. Mayer, 1990)。

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1997年二者对该定义进行了细化,称其为“精确的知觉、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接近或产生促进思维的情感能力;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P. Salvoey, J.D. Mayer, 1997)这一定义现在仍被普遍应用。

随着对情绪智力内涵的深入探讨,1997年以色列心理学家巴昂将情绪智力定义为“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旧引。

”(Bar-On, 1997)。

从内涵上说,其表述并未揭示其特有属性,从外延上说,把人格和人际方面的能力都纳人情绪智力范畴,又有扩大化倾向。

所以尽管该定义涉及了情绪智力的内涵和外延,但仍是不尽完善的。

国内学者也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情绪智力进行了界定。

有学者把情绪智力定义为“人格中情绪与认知相互渗透的一个心理结构,即情绪与认知融合的一种心理素质”。

这种定义讨论到了情绪智力的内涵,但没有直接指出它与能力的关系,以致情绪智力概念游离于能力范畴之外,不利于与现时心理学体系的融合。

所以也有学者从心理学意义上考虑,认为“情绪智力是人成功完成情感括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卢家楣,2005)。

这一点在国内外多数文献中得到共识。

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间关系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间关系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间关系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综述了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首先介绍了情绪智力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以及相关研究成果。

随后探讨了提升情绪智力对学业成就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因素。

总结了针对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的干预措施,包括情绪管理技巧和心理辅导等。

结论指出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密切相关,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二者之间的机制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加深对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理解,为未来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大学生、情绪智力、学业成就、影响因素、干预措施、关系总结、未来研究、情绪智力提升、文献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快节奏和压力较大的大学学习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人际关系、自我要求等多方面的挑战。

而情绪智力正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的关键。

许多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智力水平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压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成绩。

深入探究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对于指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提高学习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探究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分析情绪智力对学业成就的影响机制,探讨不同情绪智力水平大学生在学业成就上的差异,为提高大学生学业成就和促进其全面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通过研究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成果,探讨情绪智力提升对学业成就的积极影响,为大学生提升情绪智力、提高学业成就提供具体方法和建议。

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情绪智力和学业成就的因素,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帮助大学生有效管理情绪,提升学业成就水平。

最终旨在全面了解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业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1.3 研究意义情绪智力是指个体在认识、理解、表达和控制自身情绪的能力,它对大学生的学业成就具有重要影响。

关于幼儿的情绪智力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幼儿的情绪智力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幼儿的情绪智力研究文献综述摘要:现代教育的发展, 要求人们更加重视儿童情绪智力的培养。

幼儿期是进行情绪智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应该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总结关于幼儿情绪智力的理论、情绪智力量表、以及情绪智力的应用研究,关注幼儿情绪情感的研究及其发展。

关键词:幼儿情绪智力研究趋势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是人的需要获得满足否的反映。

它产生于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 并影响着认识和活动的进行。

情绪和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世界的特殊反映形式, 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活动都有着重要影响。

随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强调人脑的认识功能不足以揭示人类千变万化的心理世界,智力水平的高低也与个体未来的成功并不存在着必然的关系,情绪、情感的重要性在八十年代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

心理学家们提出了情感智商和情商的概念, 认为情感智商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取得职业成功、生活成功, 情商比智商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爱情、婚姻、学习、工作、人际关系以及整个事业 , 甚至有人提出了成就的测量方程式:20%的IQ( 智商) + 80%的EQ( 情商)= 100% 的成功。

一、情绪智力的概念、内涵及理论情绪智力( emotional intelligence) 概念的最佳界定, 当推沙洛维( Peter Salovey) 教授和梅耶( D. Mayer) 教授的研究。

最初他们认为情绪智力是社会智力的一部分, 包括审视自我和他人情绪和情绪的能力; 辨别情绪并运用情绪信息引导思维和行为的能力。

1997 年, 他们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修正——“精确的知觉、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 接近或产生促进思维的情绪的能力; 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 调节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可见, 情绪和智力都是多元化的, 那种把情绪和智力绝对分离开的做法是不符合实际的[1]。

情绪智力强调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状态的识别和理解,以及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调节行为, 其具体过程包括四个部分——认知和控制自己及他人的情绪, 动机、兴趣和自我激励相结合的心理动力, 坚强而受理性调节的意志, 妥善处理人际关系[2]。

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间关系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间关系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间关系的文献综述引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压力的阶段,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面对不断增加的学业压力和社会角色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将会对他们的学业成就产生重要影响。

情绪智力是指个体对自己情绪状态的感知、理解和处置能力,它包括情绪的确定、表达、理解和管理等方面。

而大学生的学业成就则是指他们在学习、考试、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表现。

对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间关系的研究对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的关系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情绪智力对学业成就的影响1. 情绪智力与学习动机的关系情绪智力对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学习动机来体现。

研究表明,情绪智力高的学生更能够积极主动地应对学习中的挑战,更容易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也更具有自我激励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这些积极的学习动机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业成就。

3. 情绪智力对认知能力的影响情绪智力还会对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学业成就。

研究表明,情绪智力高的学生更能够有效地处理认知任务,更具有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些认知能力的增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成绩。

1. 国内研究综述国内学者对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一些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等方法,发现情绪智力与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认知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另一些研究还发现情绪智力对大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着重要的预测作用,情绪智力高的学生更容易获得优异的学业成绩。

1. 学业压力学业压力是指由学习任务和学习环境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是大学生情绪智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学业压力对大学生的情绪智力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过高的学业压力会降低大学生的情绪智力水平,从而对其学业成绩产生负面影响。

2.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获得来自社会和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小学生情绪智力的研究综述

小学生情绪智力的研究综述

小学生情绪智力的研究综述导言小学生是处于心理发育关键期的儿童群体,情绪智力的培养对他们的成长和学习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情绪智力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认识、表达和处理能力,是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对小学生情绪智力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小学生情绪智力的研究现状、影响因素以及相关教育干预进行综述,以期为小学生情绪智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小学生情绪智力的研究现状1.1 小学生情绪智力的定义和重要性情绪智力是指个体对情绪的认识、表达和处理能力,包括情绪识别、情绪表达、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能力。

在小学生阶段,情绪智力的培养对于他们的自我认知、自我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能力以及心理健康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小学生情绪智力的发展特点小学生情绪智力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特点,首先是情绪识别能力的逐渐增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对于各种情绪的辨别能力不断提高,能够清楚地辨认出他人的情绪表达。

其次是情绪表达能力的逐渐增强。

小学生能够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并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表达。

最后是情绪调节能力的逐渐增强。

小学生在面临负面情绪的时候,能够逐渐学会通过自我调节来恢复心情,保持愉悦的状态。

1.3 小学生情绪智力的量表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小学生情绪智力的研究逐渐增多,其中包括了一系列的量表研究。

这些量表旨在通过测量小学生的情绪认知、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能力,来帮助学者更好地了解小学生情绪智力的状况,从而为相关的教育干预提供依据。

2.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于小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中父母的情绪管理方式、亲子关系以及家庭氛围都会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情绪智力的发展。

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能够促进小学生情绪智力的健康成长,而一个紧张、冷漠的家庭环境则会对小学生的情绪智力产生不良影响。

2.2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也是影响小学生情绪智力的关键因素。

情绪智力相关理论与模型:国外文献综述

情绪智力相关理论与模型:国外文献综述

情绪智力相关理论与模型:国外文献综述摘要:构建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要有健康良好的情绪智力。

为对高校教师的情绪智力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本文对国外文献进行了综述,重点梳理和介绍了国外情绪智力的提出、定义、发展历程、理论流派以及主要理论模型。

关键词:情绪智力高校教师文献综述在教学环境中,教师的情绪智力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整体教学质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师作为高情绪化的职业,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与学生、家长以及同事进行密切的互动。

他们的情绪状态可以直接传递给学生,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状态。

因此,情绪智力对于教师来说,不仅意味着他们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还包括了对学生情绪的敏感度和适当的情绪引导能力。

一个情绪智力较高的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与学生建立积极的互动,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支持,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面将对国外对情绪智力的有关研究进行一个文献综述。

一、情绪智力的提出1920年,心理学家Edward Thorndike提出了“社会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一词,证明了智能行为超越了认知和技术能力的事实。

后来在1940年,David Weschler进一步提出了非认知性智力的概念,他认为在我们能够完全确定那些传统上与认知能力无关的元素之前,不可能对智力有完整的描述(MTD Training,2010)。

这种情绪知识在日常社会互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这些互动涉及解释自己和他人的感受,然后预测对这些感受的反应(Shaver, Schwartz, Kirson, & O'Connor, 2001)。

事实上,个人会对如何处理情绪化的事件做出认知决定。

目前,对于情绪智力的确切含义和解释,仍然存在不同的观点。

不同的研究者使用不同的定义,并制定不同的措施来操作这一概念。

Mayer和Salovey(1997)对情绪智力的描述如下:情绪智力作为一个社会智力的子集,包括监测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以及对它们进行区分的能力,并使用这些信息来指导自己的思维和行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情绪智力的文献综述1、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探讨“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概念最初萌芽于桑代克反对斯皮尔曼二因素论时提出的应该用多因素论来解释智力,并于1920年提出社会智力概念,将人类智力分为社会智力、具体智力和抽象智力三种(E.L. Thorndike, 1920)。

1986年柏尼在博士论文《情绪研究》中明提出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W.P. Payne, 1986)。

随之学界对情绪智力的探讨逐渐兴起,1990年沙洛维和梅耶对情绪智力进行了较为清晰的界定,即“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P. Salvoey, J.D. Mayer, 1990)。

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1997年二者对该定义进行了细化,称其为“精确的知觉、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接近或产生促进思维的情感能力;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P. Salvoey, J.D. Mayer, 1997)这一定义现在仍被普遍应用。

随着对情绪智力内涵的深入探讨,1997年以色列心理学家巴昂将情绪智力定义为“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旧引。

”(Bar-On, 1997)。

从内涵上说,其表述并未揭示其特有属性,从外延上说,把人格和人际方面的能力都纳人情绪智力范畴,又有扩大化倾向。

所以尽管该定义涉及了情绪智力的内涵和外延,但仍是不尽完善的。

国内学者也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情绪智力进行了界定。

有学者把情绪智力定义为“人格中情绪与认知相互渗透的一个心理结构,即情绪与认知融合的一种心理素质”。

这种定义讨论到了情绪智力的内涵,但没有直接指出它与能力的关系,以致情绪智力概念游离于能力范畴之外,不利于与现时心理学体系的融合。

所以也有学者从心理学意义上考虑,认为“情绪智力是人成功完成情感括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卢家楣,2005)。

这一点在国内外多数文献中得到共识。

2、情绪智力在理论上的讨论国外组织行为学理论研究中对情绪智力的探讨主要有两大流派,其中不同的学者分别构建起了不同的理论模型。

一是能力情绪智力流派。

此流派认为情绪智力是“运用尖端的信息加工手段去处理情绪及与情绪相关的刺激,以及使用这些信息去引导思维和行为的能力”。

(Mayer,Salovey,Caruso),他们从情绪感知、情绪整合、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四个维度构建出了情绪智力理论模型。

二是混合情绪智力流派,又称为特质情绪智力流派。

代表人物是Goleman,Bat-on,Petrides和Furnham等。

不同于能力情绪智力流派,他们更多的从人的个性层面考虑,认为情绪智力是个性和能力的混合体。

Goleman认为情绪智力是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鞭策和激励自己,并驾驭自己情绪与把握人际关系的能力,其情绪智力理论模型主要包括自我意识、社会意识、自我管理和关系管理四个维度。

Bar-on则综合了影响一个人成功应对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非认知性潜能、能力和技巧,从内省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压力管理、适应性和一般情绪状态五个维度构建了情绪智力理论模型。

Petrides,rnham则认为情绪智力是指情绪相关领域的自我认知和处于浅层个性倾向性的集合,所以他们融合了Goleman、Bar—on 及Mayer和Salovey的理论,构建出了共包括15个维度的理论模型。

3、关于情绪智力的实践研究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国内外学者在实践中对情绪智力的研究多集中在管理者、被管理者的情绪智力以及其与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方面。

(1)国外的研究。

从管理者情绪智力和其工作绩效方面来说,Slaski和Cartwright对英国一个规模较大的销售组织的中层管理群体进行研究,使用EQ-i量表测量他们的情绪智力,由被试的直接二司对他们的管理绩效进行评价,相关分析表明被试的情绪智力及其各因子(除自我反省网子外)与被试的管理绩效显著相关,高情绪智力组被试的管理绩效要显著高于低情绪智力组,反之亦然。

(Slaski,Cartwright,2002)。

Egon Zehnder国际调查公司分析了来自拉丁美洲、德国和日本3种不同文化的515个高层管理者,发现具有高情绪智力的管理者比拥有丰富经验或高智商的管理者更容易取得事业成功。

这说明情绪智力而不是文化对管理者的绩效影响更大,当然这个结论显然需要更多的实证验证。

员工个体的情绪智力影响其工作满意度,进而影响其工作绩效。

Laura Thi Lam和Susan Kirby的研究发现个体情绪智力的总体水平、个体对情绪的知觉能力和个体对情绪的调节能力都会对个体的任务绩效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Laura Thi Lam, Susan Kirby, 2002).跨文化的研究方面,有学者以中国某大型IT公司420个员工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认为个人情绪智力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员工工作绩效与其情绪智力呈现正相关关系。

(Zhongming, Ouyang, Jinyan Sang, Ping Li, Jiaxi Peng , 2014)。

管理者的情绪智力也影响着员工的工作绩效。

Chi-sun Wong和Kenneth S. Law (2002)利用Mayer和Salovey 在l997年的情绪智力模型,基于MEIS开发了WLEIS量表,通过自评和他评的方式进行实证研究之后发现个体的情绪智力与其任务绩效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的同时,也发现领导者的情绪智力虽然不会对下属的任务绩效产生影响,但是与下属的关系绩效相关。

也有研究开始关注情绪智力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Ioan Pastora的研究发现领导者和员工的情绪智力对二者关系以及对员工行为的影响,领导者的情绪智力和员工工作绩效成正相关关系(Ioan Pastora, 2014)有学者通过ECI考察团队成员的情绪胜任力,研究了团队成员的情绪智力与团队的绩效等级和凝聚力等级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上级和下属的移情作用与团队的绩效等级正相关;下属的成就导向与团队的绩效等级正相关。

(Brigette, Rapisarda, 2002)这一结果表明,通过对团队成员情况的理解(移情),上级和下属可以很好地安排和协调工作任务,并能够给予团队成员实现最佳绩效(成就导向)的机会。

这主要关注了管理者和员工情绪智力其对团队工作绩效的影响。

概括说来,国外的研究关注管理者、员工自身的情绪智力水平对其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上面,这多数建立在本国的情景上,对国外的实证研究不是很充分。

(2)国内的研究。

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的研究角度颇为相同。

管理者情绪智力方面,有学者使用WLEIS(由Law和Wong基于EIS编制)对211名企业管理者的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的特征及它们与企业管理者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其结论是不同管理层级、不同管理岗位、不同地区的企业管理者的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情绪智力的他人情绪评估维度对高层管理者绩效有显著的正向预测力一。

(杨慧芳,顾建平,2007)同样采用WLEIS量表,余琼和袁登华对30家企业进行了管理者与其下属员工的配对调查。

结果显示,员工及其管理者的情绪智力对员工的工作绩效都有显著正向影响,领导一部属交换在管理者情绪智力对员工关系绩效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领导一部属交换在管理者情绪智力对员工任务绩效的影响中起着微弱的部分中介作用”。

(余琼,袁登华,2008)被管理的员工方面,孙丽璐(2005)对徐小燕(2003)的《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进行了修订,在通过了信效度检验之后,制定出了适合青年销售人员的情绪智力量表,并从情绪觉知力、情绪评价力、情绪适应力、情绪控制力和情绪表现力这五个维度上对青年销售人员的情绪智力进行了考察。

同时,她通过销售业绩、销售网络、销售成本和规章制度执行这四个指标获得了绩效数据。

该研究表明,情绪智力对销售人员的工作绩效有显著影响。

其中,情绪适应力和情绪调控力与绩效呈显著相关,并且女性在情绪觉知力和评价力维度与绩效的相关度显著,而男性在情绪适应力、调控力以及表现力方面与绩效的相关性比女性更显著”。

(孙丽璐,2005)总的说来,国内研究都集中在情绪智力对管理者以及被管理者绩效关系的分析上面,方向较为单一,今后应该借鉴国外研究,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对情绪智力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1] Thorndike. Intelligence and its uses. 1920[2] Payne. A study of emotion: develop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elf- integration, relating to fear, pain and desire. 1986(01)[3] Mayer, Ipaolo, Salvoey. Perceiving affective content in ambiguous visual stimuli: A component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1990[4] Mayer, Caruso, Salovey. Emotional Intelligence Meets Traditional Standards for Intelligence[J], Intelligence, 2000[5] Bar-On. Bar-On Emotional Quotient Inventory: Technical Manaual. 1997[6] Mayer, Salovey, Caruso. Emotional Intelligence:New Ability or Eclectic Traits?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8,63(6):503-517.[7] Mayer, Roberts, Barsade. Human Abilitie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7.[8] Goleman, 耿文秀等译. Emotional Intelligence(1995).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社.1997.[9] Mayer, Salovey, Caruso. Emotional Intelligence:Theory, Findings, Implications. Psychological Inquiry,2004,15(3)[10] Goleman, Boyatzis, McKee. Primal Leadership:Realizingthe Power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Boston:HarvardBusiness School Press,2002.[11] Bar-On, Emotional and Social Intelligence:Insights from the Emotional Quotient Inventory. In Bar-On, Parker. (eds. The Handbook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ory, Development, Assessment, and Application at Home, School, and in the Workplace).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2000.[12] Petrides, Furnham. On the Criterion and Incremental Validity of Trait Emotional Intelligenee. Cognition and Emotion, 2007.[13] Petrides, Furnham, Emotional Intelligence:Psychometric Investigation with Perference toEstablished Taxono-mies.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1, (15).[14]Slaski, Cartwright. Health, performance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an exploratory study of retail nlanagers[J]. Stress and Health, 2002, 18(1).[15]李明岩, 何贵兵. 组织背景下情绪智力研究的意义[J]. 人类工效学, 2004, 10(3): 52—57.[16]Laura T L,Susan K.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 Advantage?An Exploration of the Impact of Emotional and General Intelligence on Individual Performance[J]. Jourh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2,142(1):133—143.[17] Zhongming Ouyang , Jinyan Sang , Ping Li , Jiaxi Peng. Organizational justice and job insecurity as mediators of the effect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n job satisfaction: A study from China[J], 2014[18]Wong, Law. The effects of leader and followe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n performance and attitude:An exploratory study[J]. The Leadership , 2002, (13):243—274.[19] Ioan Pastora, Leadership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 effect on performance andattitude[j],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4[20] 卢家楣. 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探讨[J], 心理科学, 2005,28(5).[21] 王益明. 孙晓龙. 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综述[J], 华东经济管理,2010,08[22] 杨慧芳, 顾建平. 企业管理者的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研究[J]. 心理科学, 2007, 30(3):719—722.[23] 孙丽璐. 重庆大型民营制造业青年销售人员绩效与一般智力和情感智力的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5:67—69.[24] 余琼, 袁登华. 员工及其管理者的情绪智力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08, 40(1):74—83.[25] 张辉华, 李爱梅, 凌文輇, 徐波. 管理者情绪智力与绩效的关系:直接和中介效应研究[J]. 领导研究, 2009,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