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的情绪智力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幼儿的情绪智力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幼儿的情绪智力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幼儿的情绪智力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现代教育的发展, 要求人们更加重视儿童情绪智力的培养。幼儿

期是进行情绪智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应该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幼

儿情绪情感的发展,总结关于幼儿情绪智力的理论、情绪智力量表、以及情

绪智力的应用研究,关注幼儿情绪情感的研究及其发展。

关键词:幼儿情绪智力研究趋势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是人的需要获得满足否的反映。

它产生于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 并影响着认识和活动的进行。情绪和情感作

为人对客观世界的特殊反映形式, 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

现实生活和精神活动都有着重要影响。

随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强调人脑的认识功能不足以揭示人类千变万

化的心理世界,智力水平的高低也与个体未来的成功并不存在着必然的关系,

情绪、情感的重要性在八十年代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心理学家们提出

了情感智商和情商的概念, 认为情感智商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取得职

业成功、生活成功, 情商比智商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爱情、婚姻、

学习、工作、人际关系以及整个事业 , 甚至有人提出了成就的测量方程

式:20%的IQ( 智商) + 80%的EQ( 情商)= 100% 的成功。

一、情绪智力的概念、内涵及理论

情绪智力( emotional intelligence) 概念的最佳界定, 当推沙洛维

( Peter Salovey) 教授和梅耶( D. Mayer) 教授的研究。最初他们认为情

绪智力是社会智力的一部分, 包括审视自我和他人情绪和情绪的能力; 辨

别情绪并运用情绪信息引导思维和行为的能力。1997 年, 他们又对这一概

念进行了修正——“精确的知觉、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 接近或产生促

进思维的情绪的能力; 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 调节情绪和智力发展

的能力”。可见, 情绪和智力都是多元化的, 那种把情绪和智力绝对分离

开的做法是不符合实际的[1]。情绪智力强调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状态的识别和

理解,以及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调节行为, 其具体过程包括四个部分——认知和控制自己及他人的情绪, 动机、兴趣和自我激励相结合的心理动

力, 坚强而受理性调节的意志, 妥善处理人际关系[2]。

(一) 国外有关情绪智力的理论

国外关于情绪智力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1、情绪智力能力模型的理论研究

Salovey 和Mayer(1990)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情绪智力是一种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包括准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的能力恰当表达情绪的能力和适应性调控情绪的能力。其情绪智力结构模型包含3 个因素: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运用情绪的能力。这三个因素又可以细分为十个变量:自己言语、自己非言语、他人非言语知觉、他人移情、调节自己情绪、调节他人情绪、计划灵活性、创造性思维、改变注意方向、形成动机。1997 年两位学者对情绪智力的定义进行了修改:情绪智力觉知、表达和评估情绪、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调控情绪以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情绪促进思维这四种能力的综合。情绪智力结构模型有4 个因素:反思性情绪调控,即疏导情绪、调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促使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情绪理解,即分析情绪、判断它们大概的发展趋向,并理解其结果的能力;用情绪促进思维,即调动和转换情绪,并通过情绪促进思维的能力;认知和表达情绪,即感知和识别面部表情、图案设计及故

事所传达情绪的能力。为了区分情绪智力与人格的概念,Salovey和Mayer(2000)提出情绪智力是认识情绪意义及其关系,利用知识推理、解决问题,并且使用情绪促进认知活动的一种能力。该情绪智力结构模型包含4个因素,即感知表达情绪,情绪促进思维,理解情绪,管理情绪。又可分为11个变量,即感知自己情绪、感知他人情绪、表达情绪、情绪引导注意、情绪引导思维、情绪影响问题解决、理解情绪意义、理解复杂情绪、认识情绪转换、管理自己情绪、管理他人情绪。

2、情绪智力混合模型的理论研究

1995 年Goleman 提出情绪智力包括认识自己情绪的能力;管理自己情绪、激励自己情绪、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Goleman (2001)又提出了情绪胜任力(Emotional Competence)的概念,并指出情绪胜任力是在情绪智力基础上,导致工作中杰出绩效的习得的能力,它能够帮助学习与工作相关的实际技能,并把情绪智力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领导情绪胜任力模型将领导情绪胜任力分为两种:个人胜任力和社会胜任力。其中个人胜任力指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具体包括情绪自我意识、评价和调节、成就动机、积极主动、自信、透明、适应、乐观等方面;而社会胜任力指的是社会意识能力和关系管理能力,具体涵盖了移情、组织意识、服务导向、激励、影响力、管理冲突、促进变革、团队合作等方面。Bar- On(1997)指出:情绪智力是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的非认知性潜能、能力和技巧的综合,它影响个体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是决定个体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2000 年Bar- On进一步提出,情绪智力是一系列情绪的、社会的知识与能力,它影响个体如何有效应地对环境要求。该情绪智力理论模型主要包括5 个元因素:自省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压力管理、适应性、一般情绪状态。15 个子因素是:自我认同、自我意识、坚持性、独立性、自我实现、移情、社会责任、人际关系、压力容忍、冲动控制、现实测验、弹性、问题解决、乐观、高兴。以Cooper 为代表的学者们将情绪智力定义为:感觉、理解情绪,并有效的运用情绪的力量帮助人们激发能量、增强信任、进行创造和实施影响。其理论框架主要包括5 个部分:当前环境、情绪意识、情绪胜任力、情绪价值、态度和结果。还可以划分为生活压力、生活满意、自我情绪意识、情绪表达、他人情绪意识、目的性、创造性,灵活性、人际交往、建设性的不满、前景展望、同情心、直觉、信任范围、个人权利、综合自我等各个成分。情绪智力两大模型的研究重点不同,对于学术领域和实践领域的贡献也不同。能力模型对情绪智力的概念界定比较清晰,对情绪智力模型的构思比较严谨,在学术界得到普遍的认可。混合模型则把所有有助于解释绩效的因素,不管是否与情绪有关,都纳入到其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之中。然而,学术领域普遍认为该流派对情绪智力概念的界定过于宽泛,关于情绪智力理论模型的构造不够严谨,研究的内容过于庞杂,该模型故而受到了学术界的批判。

(二)国内的相关理论研究

近些年来,随着西方“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对于情绪智力的研究也引起了我国心理学界和社会学界的重视,我国学者也积极尝试着定义情绪智力这一术语,并构建情绪智力的理论模型。卢家楣(2005)则认为:“情绪智力是人成功完成情感活动所需要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以情感为操作对象的一种能力”。学者张瑞良则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给出情绪智力的定义:“所谓情绪智力,是指人具有一种善于调适五觉感受、平衡六欲取值、控制七情抒发及保持八方和合的理智和能力”。关于情绪智力的结构,有学者指出情绪智力包括情绪自觉和情绪他觉两个方面(董海滨,1997)。还有学者提出了大学生的情绪智力结构,认为情绪

智力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影响其成功与否的非认知性心理能力,包括情绪觉知能力、情绪评价能力、情绪适应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情绪表现能力等五种因素,这五种因素具体又分为18 种次因素(徐小燕、张进辅,2004)。许远理(2004)在情绪智力能力模型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情绪智力三维结构组合理论”。将情绪智力定义为:加工情绪信息和处理情绪性问题的能力。具体又可以从三个维度对“情绪智力”予以界定。第一是对象维度,包括三个部分:面向自己、面向他人、面向环境。第二是情绪智力的操作维度,可以划分为感知与体验、表达与评价、控制与调节。第三是情绪智力的内容维度。可分为积极的情绪、情感和消极的情绪、情感两个部分。根据“对象”、“操作”和“内容”三个维度成分的划分,可以构成3×3×2 种情绪能力,即将情绪智力划分为18种信息加工的能力。

二、情绪智力模型

关于情绪智力的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梅耶和萨拉维( Mayer & Salovey) 1990 模型

1990 年梅耶和萨拉维首次提出情绪智力的概念, 指出情绪智力应包括区分和调节自己与他人的情绪, 以及运用情绪信息引导思维的能力。其中区分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包括两个方面: 1、情绪的评估、表达( 包括言语、非言语表达的理解和移情) ; 2、情绪调节包括调节自我和他人的情绪。而运用情绪信息引导思维的能力包括灵活计划、创造性思维、注意力转移以及动机状态四个方面。

(二)丹尼尔.戈尔曼(Danial Goleman) 1995 模型

1995 年,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在《情绪智力:为什么它比智商更重要》一书中比照“智商”一词把“情商”的概念定义为: 了解自身感受, 控制冲动和恼怒, 理智处事, 面对考验时保持平静和乐观心态的能力。这些能力可概括为五个方面:了解自我、管理自我、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相比之下, 戈尔曼概括情绪智力更侧重个体的社会适应性, 是一个涵盖面更广的混合模型。

(三)梅耶和萨拉维1997 模型

1997 年梅耶和萨拉维对情绪智力的内涵进行了修订, 强调了情绪的认知成分。修订后的模型由四部分组成: 1、准确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 2、产生利于思维的情感的能力; 3、理解、分析和使用情绪知识的能力; 4、调节情绪以促进情绪和智力成熟的能力。从这一模型可以看出梅耶和萨拉维所说的“情绪智力“除了情绪的知觉和表达外, 还特别强调情绪与思维的关系, 以及将情感和情绪转化为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丹尼尔-戈尔曼1998 模型

1998 年, 丹尼尔-戈尔曼在他的《 EQII- - 工作EQ》一书中提出了工作EQ 的模型。最初他认为人的情绪智力可以分为5个领域, 共25种能力。这五个领域分别是自我觉察力、自我控制、成就动机、移情、社交技巧。后来丹尼尔. 戈尔曼又结合了里查德-博亚兹( Richard Boyatzis) 等人的研究把这5个领域25 种能力精炼成4个领域20种能力, 它们分别是自我觉知( 包括情绪觉知能力、正确的自我评估、自信) ,自我管理( 包括自控能力、信用度、责任心、适应能力、成就动机、主动性) , 社会觉知( 包括移情、对团体情绪的觉知、服务倾向性) 和社交技巧( 包括帮助他人发展、领导能力、影响力、沟通能力、革新能力、协调能力、凝聚力、协作能力) 。

三、关于情绪智力的量表开发

关于情绪智力的量表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根据梅耶和萨拉维1990 的情绪智力模型开发的情绪智力量表(EIS)

情绪智力量表(EIS)是斯科特( Schutle)等人根据梅耶和萨拉维(1990) 的情绪智力模型开发的一份自陈问卷。它共有33项, 可用于评估人们对自己以及他人情绪的感知、理解、表达、控制和管理利用的能力。斯科特等人用这份量表测试了一个社区的328名男性和女性。在考察测验的内在一致性信度时, 采用了A 系数估计法,结果测得社区样本的内在一致性A系数为0.90。两个星期后得到的重测信度为0.78。在此量表上高分者通常更为积极、更能克制冲动、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更好地恢复、较少的情感障碍和抑郁、更富有同情心、更能自我监控。

(二)根据梅耶和萨拉维1997 的情绪智力模型开发的量表

根据梅耶和萨拉维1997的情绪智力模型开发的量表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 MEIS)

该量表以行为表现为基础评估人们感知情绪、理解情绪和管理情绪的能力。它包括四个维度十二项任务分别是: 感知情绪(4项任务)、同化情绪(2项任务) 、理解情绪(4项任务) 和控制自我情绪(2项任务) 。该量表有整体评分和专家评分两种评分方法。梅耶和萨拉维就该量表对509名成年人以及229名青年施测,发现这12项任务之间存在正相关。因素分析结果部分支持了假设的4个因子的构架。研究还发现情绪智力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提高。该量表的总体系数0.96。在准则效度方面,量表总分和感知情绪、控制情绪这两个因子和文字智力、同情心、生活满意度和父母的热情上都存在高度相关。

2、梅耶- 萨拉维- 卡卢索( Mayer - Salovey- Caruso)情绪智力量表(MSCEIT)

MSCEIT 采用传统智力量表的形式, 主要测量梅耶和萨拉维1997情绪智力能力模型中的4个分支。它是一个基础能力量表, 共有141个自陈项目,适用于17岁以上的人群。MSCEIT 旨在测量人们执行任务、解决情绪问题的质量和程度, 而不是依赖个人对自己情绪技能的主观评估来计分。后来, 在MSCEIT 的基础上还开发了MSCEIT V2.0。对2112名18岁以上的成年人施测, 采用整体评分和专家评分两种方式, 得出整体评分的分半信度系数为0.93,专家一致性评分的分半信度系数0.91。

(三)根据丹尼尔-戈尔曼1998 情绪智力模型开发的量表

情绪智力问卷(ECI )ECI可以全方位评估个人和团体的情绪能力。ECI测量丹尼尔- 戈尔曼1998情绪智力模型修正版中提到的4个领域20种能力。就ECI对596 名公司经理、专业人员和工程系、管理系、社工系毕业的研究生施测, 结果发现在由他人评分的条件下, ECI各领域和能力间的A 系数值的范围是从0.73到0.92, 平均为0.85。在自评的条件下,A 系数值的范围是从0.61 到0.85,平均为0.75。ECI 有很高的内容效度。另外, 在结构效度方面ECI 分数和很多测量同样构造的量表( 如A、B型人格, 大五人格量表)之间有较高的关联度。

(四)情商问卷( EQI, Bar- On, 1997)

巴昂( Bar- On) 根据自己的专业经验, 在世界范围内测试了85000多名被试, 融合了其他学者在该领域中的研究开发出这一自陈量表。它共有5个临床量表( 其中包括15个分量表)和2个效度量表, 共133个自陈项目。其中临床量表有: 内省量表、人际量表、适应性量表、压力处理量表、总体情绪量表。两个效度量表分别是乐观印象和悲观印象。EQI的使用手册中没有提供整个量表总分的信度,

但对15 个分量表分别提供了0.69- 0.86的内在一致性系数, 以及0.78- 0.92的一个月后的重测信度。在效度上, EQI 的总分和SCL90、抑郁量表、16PF、情绪稳定量表、个性评估量表( PAI) 的支配和热情分量表之间都有高于0.5 的相关。

四、情绪智力的应用研究

情绪智力的应用研究主要在教育、组织管理学、健康心理学等领域。

(一)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在学校情绪智力教育方面, 最早开始的是美国, 其渊源可追溯到1960 年的情感教育运动。其理论基础是: 心理性或诱导性的教育要能成功, 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所学的内容[3]。Goldman 认为情绪智力可通过学习在一生中得到不断改善, 情绪智力的培养应成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专为问题学生设计。Salovey 和Mayer 认为, 情绪能力的学习比单纯的情绪知识的学习更有用, 他们曾推介Linda Lantieri 在纽约市公共学校系统进行的创意解决冲突计划, 该计划教人如何觉察和区别自身和他人的情感。他们还认为, 情绪智力包含的能力始于家庭中的父母与儿童的互动, 父母帮助儿童认识和鉴别情绪, 教导儿童学会尊重自身情感, 并帮助孩子将情绪与社会情景联系起来, 而这些能力在个人成长中有重要作用。因此, 家长要重视孩子早期的情绪智力教育。心理学家Mischel 曾经用实验来验证情绪智力与个人成功的关系。研究者对4 岁的儿童说, 你现在可以吃一颗果汁软糖, 但是如果等我外出回来你就可以得到两颗糖, 之后研究者便离开直到20 分钟后才回来并兑现了承诺。在整个过程中, 研究者通过录像来观察儿童的表现。观察发现, 一些儿童(A 组) 在研究者出门后就迅速地吃掉了他的那颗糖, 另一些儿童(B 组) 却没有这样做, 他们一直等到研究者回来得到两颗糖。这个实验中可以看到儿童控制冲动和延迟满足之间的差异。然后研究者对A、B两组的儿童进行了长达12年的追踪研究, 追踪研究发现B 组儿童比A 组表现出较强的社会适应性、自信心和耐性, 能较好的应付压力和挫折, 在能力倾向测量中的得分平均高于 A 组。因此, 从这项追踪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延缓满足、抵制诱惑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人获得成功的要素之一。心理学家Rosenthal 曾经编制了一套非言语敏感性测验( PONS) , 要求被试通过非言语信息辨别情绪情感, 结果发现在这个测验中得分较高的学生, 虽然他们智力一般, 但在学校中更受欢迎, 学习成绩更好。在他所做的另外一个对比追踪研究中, 他发现智力水平较高,情绪智力水平一般的学生, 在成年后的成就水平一般。他们的实验都说明了情绪智力对个人成功有重要的作用, 也说明了情绪智力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情绪智力理论的提出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更丰富的理论根据, 不仅有利于全面地提高教师的素质, 对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良好的启示作用, 而且有利于学生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发展[4]。我国的一些学者还将情绪智力和教育实际结合应用到了课堂中。但是, 由于情绪智力理论比较薄弱, 再加上传统教育的根深蒂固, 要将情绪智力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 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

(二)在组织和管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 使很多学者探索它在组织学领域的作用。研究发现, 情绪智力对组织的发展、组织氛围和组织绩效有影响, 还为组织甄选、人力开发、晋升体系及职业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早在1960 年美国官员Bock就发现, 知识性测验对官员的绩效没有预测作用, 甚至是负相关, 于是他向McClelland 求助, 经过研究发现, 绩效成绩与领导者的人际敏感、达成他人的期望、适应性三个因素有关[5]。1998 年McClelland 研究发现, 高情绪智力的部门经理比低情

绪智力的经理创造的年利润超过预定利润[6]。其他的研究发现, 情绪智力在领导有效性中起重要作用, 最有效的领导者能有效解决组织冲突、协调成员关系、改善组织氛围。Hoop 和Abraham 指出情绪智力高的员工往往具有更好的团队精神, 善于与人合作、与人沟通从而使工作更容易完成, 因此员工的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具有直接关系; 情绪智力高的员工通过有效的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可以改善、增进与同事和上级的关系, 为自己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 从而提高工作满意度、组织忠诚度[7]。从相关研究和管理实践中组织管理者认识到员工情绪智力水平对组织业绩、工作效率和效益有极大的影响, 于是很多企业转变理念, 通过人际技能培训、人际敏感性训练来提高管理者的情绪智力能力, 为员工设立情绪发泄控制室来及时疏导、转化和控制员工的情绪, 加强与员工的沟通, 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进而促进组织的发展。同时, 很多企业抛弃了以传统智力测验选拔人才的方法, 转向以情绪智力为基础的招聘方式来选拔、安置员工。另外, 还有一些企业将员工的情绪智力培训纳入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组织的发展计划中。

(三)在健康心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根据健康心理学观点, 个体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了解自己和对自己的能力做恰如其分的判断、自我调节与控制等,这些要素与情绪智力理论的内容有许多交迭, 这也使得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和情绪智力的研究密切相关。有研究已经发现了情绪智力的水平与诸如情绪成功、自我报告的同情心、关系平等、安全的归属、良好的自我感觉、尤其是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这样的人际功能之间的关系。Sa lovey 认为情绪智力高的人面对压力时很容易摆脱和控制敌对、愤怒、沮丧等不良情绪, 也不容易产生心理疾病。Dutt on 认为情绪智力低的个体与社会功能损伤相联系,并且倾向于用暴力解决问题, 具体表现为他们缺乏自信和技巧来表达情绪和需求; 不善于处理各种困难和人际问题, 并表现出种种社会退缩行为; 不能认识、反省自己的情绪, 也不能理解配偶的情绪, 这些导致了他们的高焦虑, 于是他们对配偶采用挑衅和威慑的行为来获得控制感, 获得自信。Laura 的研究表明, 对情绪控制的能力不足是社会焦虑的基础因素, 社会焦虑是一种伴随着负性的人内和人际后果的特质, 人际适应能力较弱的个体会产生很强的社会互动焦虑, 也就是说能觉察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并能灵活解决人际情绪问题的能力高低对是否产生社会焦虑有重要影响。这个结果与Clark、Rapee 等人的社会焦虑的认知模型是一致的: 高社会焦虑的人对可能的焦虑信号更敏感, 在解释他们的焦虑状态时缺乏灵活性,对焦虑的严重性经常误判, 这些都指出了情绪和情景解释的困难, 也说明了情绪智力较低的个体可能会产生社会焦虑。虽然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弥补了传统智力的某些缺陷, 其应用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 但是它的缺陷也显而易见, 对它的批评也从未中断, 我们期待未来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发展能进一步确认它的合理性。

五、情绪智力研究的发展趋势

情绪智力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情绪智力的理论研究和测量方法将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对于情绪智力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例如, 梅耶和萨拉维1990的定义侧重点在情绪的评价和控制上, 与戈尔曼1995 的定义相比, 他们的定义是狭义的。情绪智力也可以定义为一种能力, 如梅耶和萨拉维1997的定义; 情绪智力还可以定义为一种象征性行为, 就像对人格特质的定义一样。研究者把情绪智

力定义为是能力还是行为将决定研制的量表类型和内容。狭义的定义将会产生单量表测验( 如EIS) ; 广义的定义可能生成多分量表测验( 如EQI) ; 偏向于能力的定义可能会使量表制定者们开发出类似于IQ 测试形式的能力测验( 如MSCEIT) 或者是角色扮演测验; 偏向于象征性行为的定义很可能会由被测本人或者是熟悉他的人就一些象征性行为进行评分( 如MEIS) 。另外, 究竟怎样定义情绪智力? 最近国内有学者认为按照心理学的确切含义应定义为情感智力, 它是社会智力的一部分; 当然也有人认为社会智力是情感智力的一部分, 这都将决定情绪智力量表的研究和开发。也有人认为, 情绪智力是多元智力的又一种形式, 它拓展了多元智力的内涵。总之, 由于对情绪智力概念的不同理解, 情绪智力的测量方法将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并且随着新的测量方法的产生, 研究者们可以探究每一种途径的实际效用。

(二)情绪智力量表的实用性研究将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随着人们对情绪智力测量兴趣的增加, 将会出现适应特殊需求的情绪智力量表。情绪智力测验将有可能运用于教学、诊断、培训、选拔、职业倾向测试等领域中。目前测量儿童情绪智力的量表非常缺乏, 随着社会及教育需求的增长,儿童情绪智力量表的研究将会增多。另外, 研究表明情绪智力和工作业绩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关, 因而被认为可以预测行为成功的可能性。因此, 情绪智力量表可以在企业环境中用以选拔、培训人员或预测员工的表现。在现有的情绪智力量表中, 巴昂的EQI 是帮助选拔有成功潜力职员的理想工具。此外, 在生活中成功的类型也可以用情绪智力测验有效的预测, 因为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特定的情绪技能。如果情绪智力量表可以预测人们在未来活动中的成功性, 那么它可能会像认知智力测验一样广泛地被应用。

(三)实证性因素分析将成为量表验证的一个标准

现代测验普遍使用确定因子纯度以及项目同质性的实证性因素分析方法。近几年, 由于统计软件包提供了使用上的方便, 因此, 实证性因素分析也将会应用到情绪智力量表的验证中去。实证性因素分析的广泛使用将使情绪智力量表和分量表的开发建立在更为概括的因子模型上。从理论上讲, 经过因素分析的情绪智力量表和分量表会更加精确地测量和甄别各种不同类型的个体。

(四)将会采用心理计量学的趋势

70 年代以来, 心理计量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以项目反应理论( IRT) 为代表的现代测验理论日益成熟, 一些用于项目反应分析的软件包也应运而生。项目反应理论在商业化的成就测验中被广泛使用( 如SAT) , 并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智力测验的实践之中。然而, 目前现有的情绪智力量表中, 研究者们并没有应用项目反应理论。随着项目反应理论的成熟和相应软件的广泛应用, 项目反应理论也将可能在今后的几年中被用于评估测量情绪智力量表的各个项目。

(五)我国的情绪智力研究者们将开发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情绪智力量表

目前我国学者将积极翻译和修订国外的部分情绪智力量表, 已有学者将美国德克萨斯州A& M 大学金斯威尔分校的纳尔逊和洛(Darwin B. Nelson & Gary R. Low) 两位博士于1998 年编制的情绪智力技能问卷翻译和修订成中文版并投入试运行。应当注意的是, 由于我国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人表达情感情绪的方式的不同, 我们应致力建立符合中国人心理特点的情绪智力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编制自己的情绪智力量表, 翻译和修订只是权宜之计。今后, 我国学者将会根据中国人的个性心理特点、社会文化背景、情感情绪的表达和管理方式, 积极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情绪智力理论模型和量表。

注释

[1]赵长秋, 赵建国. 对情绪智商的理论回应.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0, (2) : 33- 38.

[2]方成智等. 心理与情商教育.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7. 23- 29.

[3]情绪智力理论[ OL ] . htt p: / / www. pep. com. cn/200406/ ca442101. htm, 2006208213.

[4]刘宁, 孙丽. 浅谈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意义[J] .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4, (2) : 48-50.

[5]Cary Chernis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the Good Community [J] .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02, (1) : 1-11.

[6] McClelland D C. I dentifying Competencies with Be2 havioral Event Interviews[J] . Psychological Science,1998, (5) : 331-340.

[7]张洁. 企业员工情绪智力的培养与提高[J] .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5, (6) : 186-187.

参考文献

[1] 卢家楣.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探讨[J].心理科学,2005,28(5):1246- 1249.

[2] 董海滨.试说情绪觉悟力[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27(2):27- 33.

[3] 张进辅,徐小燕.大学生情绪智力特征的研究[J].心理科

学,2004,27(2):293- 296.

[4]许远理.情绪智力组合理论的建构与实证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

[5] 徐小燕, 张进辅. 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综述.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

会科学版) , 2002, 28.

[6] 彭正敏, 林绚晖, 张继明, 车宏生. 情绪智力的能力模型. 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6) : 817- 823.

[7] 李国瑞, 何小蕾. 情绪智力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心理科学, 2003,

26(5) : 917- 918.

[8] 杨晓岚. 情绪智力理论简介. 广州师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8, 19(5) : 64- 68.

[9] 王小慧, 金瑜. 情绪智力技能问卷( 中文版) 试用报告. 心理科学, 2003, 26(1) : 136- 139.

[10] 王垒, 李林, 梁觉. 综合智力: 对智力概念的整合. 心理科学, 1999,

22(2) : 97- 100.

[11]崔谐晨, 周爱保. 从多元智力理论视野探析情绪智力. 心理科学, 2003,

26(3) : 554- 555.

[12]林崇德, 杨治良, 黄希庭主编. 心理学大辞典.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13] 柳纳[德]. 情绪智力与解放. 儿童心理学与儿童精神病学, 1966,6: 196- 203.

[14] 陆谷孙主编. 英汉大词典.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1033.

14 Merriam- Webster. s Collegiate Dictionary[ eleventhed. ] , 2003: 408.

[15] 彼得罗夫斯基主编. 普通心理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394-395.

[16] 章志光主编. 心理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281.

[17]刘诚芳,试析情感智力理论及其研究方法〔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 (1).

[18 ]车文博主编. 心理学新词典.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273- 274.

[19] 朱慕菊主编. 走进新课程.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

[20]孟昭兰. 情绪心理学[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1]乔建中. 情绪研究: 理论与方法[M ] .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2]郭庆科. 当前情绪智力模型及其问题[ 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4): 48-51.

[23]乔建中. 情绪智力研究的前沿动向[ J]. 中国临床康复, 2004, ( 36): 8378-8379.

[24] 刘文英、曹田玉.梦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

[25]弗洛姆著, 叶颂寿等译, 梦的精神分析, 北京:光明出版社,1988[26] 岑延远. 情绪智力: 范畴、方法、本土化[J] .人大复印资料B4心理学, 2001, ( 1) .

[27] 张瑞良. 试论情绪智能及其商数[J].佳应大学学报, 1997, (2) .

[28] 王晓钧.情绪智力理论结构的实证研究[J] .心理科学.2000, (1) .

[29] .窦胜功, 郭德俊, 顾承红.现代情商理论述要[J].软件工程师, 1998, (1) .

[30] 李红燕, 情绪智力理论及其对教育观念的影响.秋, 赵建国. 对情绪

智商的理论回应.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0, ( 2) : 33- 38. [31] 张慧敏. 情绪智力及其在中学教育中的应用.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5, (5) : 18-21.

[32]钱铭怡.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47- 48.

[33]陈君. 略论情绪智力及情绪智力教育的操作构想.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

学报, 2006, (3) : 92-94.

[34]孙倩,陈旭,儿童情绪表现规则教育研究现状与展望,中国科教创新导

刊,2007,476: 57-58.

[35]谢宝珍, 金盛华. 实践智力、社会智力、情绪智力的概念及其教育价值[J] . 心理学探新, 2001, (2) : 21~25.

[36]吴小鸥. 教师情绪智力初探[J] .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1) : 92~94.

[37]肖静宁. 情绪智力辨析[J]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01, (2) : 133~ 140.

[38]郭德俊, 赵丽琴. 情绪智力探析[J]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 , 1998, (1) : 123~127.

[39]肖静宁. 情绪智商,非逻辑性智慧[J] . 思维与智慧, 1997, (5) : 425.

[40]刘衔华, 蒋湘祁. 情绪智力研究述评[J] .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 (5) : 114-116.

情商与人际关系论文.doc

情商与人际关系论文 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好不好多数都是情商的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几篇情商与人际关系论文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情商与人际关系论文篇一 摘要:为探讨大学生情绪智力和人际关系的内在联系,用《情绪智力量表》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整体上有显著的正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智力;人际关系;显著的正相关 1.问题的提出 情绪智力主要是指个体在加工和处理情绪信息和情绪性问题的一种能力[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某种交往方式产生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比较稳定而直接的心理关系[2]。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现阶段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并不理想。因此,探讨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就非常必要。 2.研究方法 2.1研究被试以班级为单位,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郑州大学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25份,回收率94.44%,剔除问卷45份,有效问卷共405份,有效率90.00%。 2.2研究工具

2.2.1《情绪智力量表》。采用Schutle等人[3]编制的情绪智力量表(EIS)来考察大学生情绪智力的特征。 2.2.2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分数越高,说明人际关系行为困扰越严重。 2.3 施测过程测量过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指导语的要求填写问卷。全部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3.结果 3.1大学生的情绪智力、人际关系在人口统计学上的特点 3.1.1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情绪智力、人际关系得分的差异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郑州大学大学生情绪智力和人际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情绪智力和人际关系上以及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 3.1.2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情绪智力、人际关系得分的差异比较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和人际关系得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知觉情绪、调控情绪和情绪智力总分上差异显著,而在理解情绪和运用情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在与人交谈、交际交友和人际交往总分上差异显著,而在待人接物和与异性交往方面差异不显著。

情绪智力文献综述解读

关于情绪智力的文献综述 1、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探讨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概念最初萌芽于桑代克反对斯皮尔曼二因素论时提出的应该用多因素论来解释智力,并于1920年提出社会智力概念,将人类智力分为社会智力、具体智力和抽象智力三种(E.L. Thorndike, 1920)。1986年柏尼在博士论文《情绪研究》中明提出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W.P. Payne, 1986)。随之学界对情绪智力的探讨逐渐兴起,1990年沙洛维和梅耶对情绪智力进行了较为清晰的界定,即“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 (P. Salvoey, J.D. Mayer, 1990)。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1997年二者对该定义进行了细化,称其为“精确的知觉、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接近或产生促进思维的情感能力;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P. Salvoey, J.D. Mayer, 1997)这一定义现在仍被普遍应用。随着对情绪智力内涵的深入探讨,1997年以色列心理学家巴昂将情绪智力定义为“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旧引。”(Bar-On, 1997)。从内涵上说,其表述并未揭示其特有属性,从外延上说,把人格和人际方面的能力都纳人情绪智力范畴,又有扩大化倾向。所以尽管该定义涉及了情绪智力的内涵和外延,但仍是不尽完善的。 国内学者也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情绪智力进行了界定。有学者把情绪智力定义为“人格中情绪与认知相互渗透的一个心理结构,即情绪与认知融合的一种心理素质”。这种定义讨论到了情绪智力的内涵,但没有直接指出它与能力的关系,以致情绪智力概念游离于能力范畴之外,不利于与现时心理学体系的融合。所以也有学者从心理学意义上考虑,认为“情绪智力是人成功完成情感括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卢家楣,2005)。这一点在国内外多数文献中得到共识。 2、情绪智力在理论上的讨论 国外组织行为学理论研究中对情绪智力的探讨主要有两大流派,其中不同的学者分别构建起了不同的理论模型。 一是能力情绪智力流派。此流派认为情绪智力是“运用尖端的信息加工手段去处理情绪及与情绪相关的刺激,以及使用这些信息去引导思维和行为的能力”。(Mayer,Salovey,Caruso),他们从情绪感知、情绪整合、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四个维度构建出了情绪智力理

国内外关于心理理论相关研究的研究综述(精)

国内外关于心理理论相关研究的研究综述 教管 1103班王维彬摘要:心理理论” (Theory-of-mind 指个体对他人和自己心理状态及其与他人 行为关系的推理或认识。心理理论使得个体能过对自身及其他个体的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 从而在个体的社会认知、社会行为、个体间理解与社会交往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的各种心理理论, 包括社会认知、内外情绪智力、游戏教学等理论。 关键字:心理理论社会认知情绪智力游戏教学 引言: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各种心理理论的阐述, 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些 理论, 从而能使这些理论研究能运用的实际生活中去, 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本文主要介绍了社会认知理论、情绪智力理论和游戏教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其特点等, 希望这些东西能对人们有所启示与帮助。接下来就一一介绍一下这三个理论:一、社会认知理论 (一、社会认知的简介 1、社会认知的概念 对“社会认知”的定义 , 不同的学者从他们各自的研究取向来定义 , 所以关于社会认知的定义有许多种。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社会认知研究包括所有影响个体对信息的获得表征和提取的因素的研究 , 以及对这些过程与知觉者的判断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2]。而社会心理学家则认为 : 社会认知代表着一种观点 , 即对认知过程的理解是认识人的复杂的社会行为的关键。弗拉维尔 (Flavell 1998 年提出 : 社会认知的对象是人以及人类的事件 , 它是关于人和人的行为的知识与认知。方富熹认为社会认知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 [3]。时蓉华认为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4]。 2、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

情绪智力综述

组织行为学 姓名:骆思钊 学号: 35 专业:应用心理学 情绪智力及其相关的研究进展综述 35 骆思钊

摘要: 本文使用文献回顾的方法,综述了有关情绪智力的概念、理论构建和测量的研究进展,以及有关情绪智力的重要研究成果。展现了在情绪智力这一领域二十多年来的骄人成就。同时,本文也结合文献综述了情绪智力概念的发展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最后作者结合文献提出了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就业质量的研究方案,尝试从实证角度进行有关情绪智力的研究。 关键词: 情绪智力理论与发展就业质量

情绪智力及其相关的研究进展综述 引言 百度网站搜集了与情绪智力有关的信息达7,860,000多种,在我国,情绪智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管是在教育界还是在心理学界,以及组织管理界等领域都引起了研究者对情绪智力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的重视和兴趣。本文对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作一简单的回顾和介绍,以便我们能对情绪智力的发生和发展以及现在的发展水平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为新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依据。 1 文献回顾 情绪智力的定义发展 “情绪智力”一词的最初出现可见于德国人柳纳(B.Leuner)于1966年在<情绪智力与解放》一文中首次提出“情绪智力”术语,然而与我们今天的情绪智力涵义不尽相同。 而真正具有现今意义的情绪智力概念出现在1990年沙洛维和梅耶(Salovey和Mayer)对情绪智力所进行的系统性研究。他们认为,情绪智力是“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1997年梅耶和沙洛维在一篇题为(什么是情绪智力》的论文中将对情绪智力的概念重新界定为:“精确的知觉、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接近或产生促进思维的情感能力;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并一直沿用至今。 巴昂—On)也对情绪智力有独到见解,他认为,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以上的两个定义,可认为是对情绪智力较为经典与公认的定义。[1]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中国心理学家也对情绪智力的定义提出的各自的观

智力研究综述

关于智力的研究综述 学虎 2015114785 摘要:本文是对多种智力研究的概括。包括了情绪智力研究、社会智力研究。情绪智力研究主要是对已有的情绪智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综述了情绪智力的概念、理论、结构、研究方法及测量,提出了情绪智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预测了情绪智力研究可能会呈现的趋势。社会智力研究主要是关于社会智力的定义和社会智力的测量。 关键词:情绪智力研究,社会智力研究 情绪智力研究: 一、情绪智力概念的界定及探讨 情绪智力( Emotional Intelligence)这个词是德国人Barbara Leuner(1966)首先提出的[1]。1986年柏尼(W. P. Payne) 在博士论文《情绪研究》中明确探讨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2]。而将情绪智力作为理论概念正式提出的却是美国耶鲁大学的萨洛维(P.Salovey)和新罕布尔大学的梅耶(J.Mayer),1989--1990年,他们连续发表两篇学术论文,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将情绪智力定义为:“监察自身和他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能力, 区分情绪之间差别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信息以指导个人思维和行动的能力”[3]。在他们提出情绪智力的概念之后,围绕情绪智力概念的讨论日渐激烈,其中最出名的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aniel Goleman,他于1995年在《情绪智力:为什么它比智商更重要》一书中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了解自身感受,控制冲动和恼怒,理智处事,面对考验时保持平静和乐观心态的能力。此外,与现在的情绪智力相提并论的情商(emotional quotient ,EQ)概念则是由巴昂于1988 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创的[4]。2000 年,他主编了《情绪智力手册》( the Handbook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全面介绍了情绪智力的研究情况,认为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它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5]。 自从情绪智力于1996年传入中国以来,学者们纷纷给情绪智力下定义,如许远理将情绪智力定义为“感知与体验、描述与评价、调节与控制省情绪、人际情绪、生态情绪的能力”[6]。家耀则进一步提出用情志力一词来概括有关情绪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对智力活动的支持、导向和动力作用等心理活动。情志力的涵是意向,其外延,从成分来说有情绪、意志和个性[7]。徐小燕、进辅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影响其成功与否的非认知性心理能力,包括情绪觉知能力、情绪评价能力、情绪适应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情绪表现能力等五种因素,它们又分为若干次级因素成分”[8]。这些概念均从不同的维度对情绪智力做了概括,但现存的问题是学界对情绪智力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这与对情绪智力在国外的术语“emotional Intelligence”中emotion一词到底该如何理解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还与对其外延和涵的恰当界定联系紧密。因此,如何给情绪智力一个恰倒好处的概念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二、情绪智力理论及结构 (一)情绪智力的学院派理论及结构 以Mayer和Salovey 为主导的学院派,将情绪智力纳入智力的家族并坚持科学量化的

初中生情绪智力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

本文发表在《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4年第5期 初中生情绪智力对英语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 河南省新乡市第三十二中学秦希根453003 摘要:通过对300名初中学生进行情绪智力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发现目前初中生的情绪智力属于中等偏上程度,初中男、女生情绪智力情况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生情绪智力显著高于男生。情绪智力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对比分析发现,情绪智力对英语学习有积极影响,情绪智力较高学生的英语成绩较好。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采取措施,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力,以提高学习成绩。 关键词:初中生;情绪智力;英语成绩 一、引言 英语在我国是一门外语,没有听说的大环境,加上英语和汉语文字的巨大差异,给中国学生学习英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尤其对初中学生这样的英语初级学者,英语学习更是“如临深渊”。由此引起的学生厌学、弃学英语现象很是普遍。因此,《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20)指出,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 由此可见,新课标给我们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教师不仅要将课讲好,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树立自信心,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毅力,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句话的另一种含义是,学生学习英语不仅需要认知智力(智商),更需要的是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意志毅力、坚持和自信心,还有合作学习能力。根据Goleman (1995),学生的学习热情、意志毅力、坚持和自我激励都不属于一般的认知智力范畴,而属于情绪智力。所以,学生学习英语不仅需要认知智力,还需要情绪智力。而情绪智力在学习英语中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为了解初中生的情绪智力状况,也为了探讨情绪智力对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影响,笔者做了“初中生情绪智力对英语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期望对初中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情绪智力结构模型研究综述

情绪智力结构模型研究综述 摘要:文章对国内外关于情绪智力结构的主要研究综述,分别从情绪智力的定义、情绪智力的结构模型等方面进行探讨。最后提出了现有文献的局限性和情绪智力未来发展研究方向。 关键词:情绪智力;结构;结构模型 1情绪智力的定义 关于情绪智力的定义在学术界可谓众说纷纭,不过已达成共识的是可以将这些定义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把情绪智力定义为一种认知能力即能力EI;另一类则是特质EI。能力EI也叫“认知情绪能力”。它是指一个人认识、处理和利用情绪信息的真实能力。特质EI也叫“情绪自我效能”。它是指一系列行为倾向和个体对自己认识、处理和利用情绪信息能力的自我认知。 2情绪智力的结构模型 关于情绪智力结构模型的解释,较有影响力的要属Goleman、Bar-On、Salovey 和Mayer的理论。 2.1Mayer & Salovey 1990 模型 1990年Mayer & Salovey提出EI概念,它主要包括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调节自己与他人的情绪,以及运用情绪信息引导思维的能力。 其中区分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包括评估、表达自己的情绪(包括言语的和非言语的) 和评估他人的情绪(包括对非言语表示的理解和移情);调节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包括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调节他人的情绪;运用情绪信息引导思维的能力包括灵活计划,创造性思维,注意力转移以及动机四个方面。 2.2Mayer & Salovey 1997 模型 Mayer & Salovey 在1997年对情绪智力涵盖的内容进行了修订,修订的模型由四部分组成:准确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产生利于思维的情感的能力,理解分析和使用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以促进情绪和智力成熟的能力。从这

情绪智力综述

广州大学2011-2012学年研究生专业必修课期末作业 组织行为学 姓名:骆思钊 学号:2111103035 专业:应用心理学

情绪智力及其相关的研究进展综述 2111103035 骆思钊摘要: 本文使用文献回顾的方法,综述了有关情绪智力的概念、理论构建和测量的研究进展,以及有关情绪智力的重要研究成果。展现了在情绪智力这一领域二十多年来的骄人成就。同时,本文也结合文献综述了情绪智力概念的发展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最后作者结合文献提出了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就业质量的研究方案,尝试从实证角度进行有关情绪智力的研究。 关键词: 情绪智力理论与发展就业质量

情绪智力及其相关的研究进展综述 引言 百度网站搜集了与情绪智力有关的信息达7,860,000多种,在我国,情绪智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管是在教育界还是在心理学界,以及组织管理界等领域都引起了研究者对情绪智力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的重视和兴趣。本文对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作一简单的回顾和介绍,以便我们能对情绪智力的发生和发展以及现在的发展水平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为新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依据。 1 文献回顾 1.1 情绪智力的定义发展 “情绪智力”一词的最初出现可见于德国人柳纳(B.Leuner)于1966年在<情绪智力与解放》一文中首次提出“情绪智力”术语,然而与我们今天的情绪智力涵义不尽相同。 而真正具有现今意义的情绪智力概念出现在1990年沙洛维和梅耶(Salovey和Mayer)对情绪智力所进行的系统性研究。他们认为,情绪智力是“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1997年梅耶和沙洛维在一篇题为(什么是情绪智力》的

【文献综述】教师负性情绪及其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文献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负性情绪及其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在1884年,美国心理学的奠基者William James写了一篇题目为“什么是情绪”的文章,打开了情绪的研究大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心理学家们继续在研究这个问题,情绪的研究也经历了发生、发展到比较繁荣的过程。尤其是进入到了20世纪80年代,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均对教师情绪进行了研究。在教师情绪的复杂性、教师情绪的功能、教师情绪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且每阶段都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开始意识到情绪在教育中的作用,并开始寻求什么形式的学校可以有效利用这种作用。在这个阶段,核心的论题为:“有效的教学和学习必然是情感性的,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质量对学习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这个阶段,对教师情绪本质属性的认识局限在把情绪作为个体内部的心理状态,即把情绪概念化为:“情绪是由个体心理过程(比如知觉、推理、归因或者身体变化等)所导致的,并且情绪也同时对这些过程产生影响。” 针对情绪在教与学过程中的重要价值,萨尔茨格-维滕保等人指出,更好地理解进入教学过程中的情绪因素的属性,将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朝向更有效果的人际关系而努力”。尼尔斯在研究教师与学生人际关系以及情感的作用时,也强调了教与学之间的情绪性互动。 第二阶段,研究者侧重从社会关系层面看待教师情绪,探究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之间的社会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对教师生活的心理后效。利特尔在研究教师情绪与学校政策的联系时指出:教师情绪与学校政策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并且还证明了在学校改革中有多个动力机制影响教师的情绪反应。杰弗瑞和伍德兹探讨了在英国教育标准办公室巡查时期教师情绪的社会建构过程,结果发现:由于管理者的压力造成的职业不确定性,使教师体验到焦虑、迷惑,并怀疑他们的职业能力,在这个体验中最严重的消极情绪体验是自我迷失,具体表现为感到羞辱、非人性化、亲密感丧失。同时这项研究还表明,教师为避免这种创伤性体验,倾向于把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从“职业者”转变为“技术操作者”。以哈格里夫斯为代表的“教学情绪与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对教学的情绪目标、教师与学生的情绪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如何渗透到教师的教学定向、教师对教学改革内容的反应等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教师的情绪承诺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为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提供能量,包括他们如何教、如何做教学计划以及他们在教学中喜欢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结构。 第三阶段,以扎莫拉斯为代表的研究者运用后结构主义思想对教师情绪进行了研究。扎莫拉斯

小学生情绪智力的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213224943.html, 小学生情绪智力的研究综述 作者:王羽潇 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1期 摘要: 情绪智力是指与情绪活动相关的一组技能,涉及个体能够精准的知觉、评估和表达情绪、接近或产生促进思维的情感、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以及调节和促进情绪发展的能力。情绪智力对人的学习、生活、工作影响巨大,且这种影响将持续人的一生。幼年和青少年时期是情绪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基于此,许多学者以小学生为对象,研究探讨了小学生情绪智力发展特点、小学生情绪智力与其他变量(如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的关系研究以及小学生情绪智力培养干预等问题。 关键词:情绪智力小学生 1.小学生情绪智力发展特点 情绪智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情绪智力的发展水平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范慧玲(2014)以1-6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探讨分析了小学生情绪智力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小学生的情绪知觉能力明显好于自我情绪管理能力、他人情绪管理能力及情绪利用能力,且自我情绪管理的水平隨着年级的增加而提升[1]。由此可见,情绪智力各个方面的发展有先有后,由低到高,依次从较基础的心理过 程向较综合的心理过程发展。 此外,范慧玲(2014)还总结出了各个年龄段的不同的情绪智力特点: 1-2年级:学生不能用语言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情绪知觉水平,即无法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快乐、悲伤、害怕等情绪;对情绪的认知和情绪的调节大多是生理层面需要的满足;影响情绪变化的因素主要来自外界语言和行为的支持和鼓励; 3-4年级:学生对情绪的自我认知和表达能力提升,对情绪的调节能力也提升,但对情绪的利用还不明显; 5-6年级:学生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明显增强;对自己能力的态度反馈与评价比较在乎,影响情绪变化的因素主要来自重要他人的认可;情绪表现为易冲动、不稳定,最需要情绪调节与管理方面的帮助与引导,青春前期是进行情绪智力培养的关键年段。

管理学视角下的情绪智力研究综述_丁越兰

第28卷第5期2 015年10月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Vol.28 No.5 O ct.2015收稿日期:2015-01-25 作者简介:丁越兰(1965-) ,女,山东莱西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阿依努尔·许库尔(1986-),女,维吾尔族,新疆阿克苏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热依拉·依里木(1981-),女,维吾尔族,新疆阿图什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学。 管理学视角下的情绪智力研究综述 丁越兰, 阿依努尔·许库尔,热依拉·依里木(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摘 要:情绪智力从最初的概念提出到现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研究领域也是从一开始的心理学发展到现在的管理学等若干个学科。文章对管理学视角下的情绪智力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归纳了情绪智力对管理因素的影响,建立了情绪智力研究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情绪智力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管理学;情绪智力;团队情绪智力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17(2015)05-0095-05 一、前 言 情绪智力的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Salovey和Mayer于1990年首次提出。后续的研究发现,个体的情绪智力对探究个体行为的产生及行为的结果具 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1] ,因此这一研究结果促使情绪智力的研究快速地从心理学、社会学领域跨越到管理学领域,并且成为管理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心理学、社会学与管理学对情绪智力的研究范式与关注点是不同的。心理学重点研究情绪智力的理论内涵及测量评价方法,关注的是“什么”,是其他学科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社会学重点探索社会文化因素对情绪智力形成的影响以及对个体行为产生的作用,关注的是“为什么”。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组织运行如何支持组织高绩效形成的科学。研究表 明,情绪智力是影响组织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2] ,因此其关注点在组织高绩效的形成过程中,员工的情绪智力是如何对员工的高绩效行为起到预测和影响作用,关注的是“如何做,效果是什么”。这是管理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研究的最大差别,也使得管理学视 角下情绪智力的研究更加具有现实意义。近年来,以管理环境为背景的情绪智力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缺少对此环境中情绪智力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的归纳与总结。这对于系统运用现有的研究结果,深入开展情绪智力在管理学领域的研究产生阻碍。因此,本文以此为背景,在总结现有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探讨情绪智力在管理学领域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二、管理学视角下情绪智力的研究与 应用 管理学视角下情绪智力研究主要围绕着从管理决策到管理执行,从个体工作动机到创新行为,从个体情绪智力到团队情绪智力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展开的,现有的研究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情绪智力是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 决策是组织中高层管理者的核心职能,决策的制定过程包括直觉决策,即管理者根据感觉或情绪 制定决策[ 3] 。在已有的研究中表明情绪智力是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Georg e(2000)认为领导者识别5 9

基础心理学课程参考文献

基础心理学课程参考文献 1.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1 2. 墨顿. 亨特著,李斯译. 心理学的故事·上卷.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3. 邵郊. 生理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4. 张春兴. 现代心理学.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5. 叶奕乾等. 普通心理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 郭秀艳. 实验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7. 杨治良. 实验心理学.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8.王甦,朱滢等. 当代心理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9.彭聃龄,张必隐. 认知心理学. 台北市:东华书局, 1997 10. 王甦汪安圣. 认知心理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11. Dennis Coon. 心理学导论.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12.理查德 .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心理学与生活.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13.孟昭兰. 普通心理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4.彭聃龄主编. 普通心理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15.叶奕乾主编. 普通心理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16.曹日昌主编. 普通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 17.车文博. 心理学原理.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7 18.高玉祥. 健全人格及其塑造.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9.黄坚厚. 人格心理学. 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 20.简. 斯特里劳著,阎军译. 气质心理学.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1. 高觉敷.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22.高觉敷. 西方心理学的新进展.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3. 秦金亮,郭秀艳. 论心理学两种研究范式的整合趋向[J]心理科学, 2003,(1). 24. 张雷. 进化心理学的相关概念、理论与历史.心理学报,2007,(3) 25. 陈昭燃,张蔚婷,韩济生. 经颅磁刺激:生理、心理、脑成像及其临床应用.生理科学进展, 2004,(2). 26. 单志艳,孟庆茂. 心理学中定量研究的几个问题. 心理科学, 2002,(4). 27. 林志成. 眼睛注视:独特的还是不独特的?. 心理科学进展, 2005,(4) 28. 吴健辉, 罗跃嘉. 盲人的跨感觉通道重组. 心理科学进展, 2005,(4) 29. 刘强, 陈安涛,王琪等. 知觉加工中存在颜色类别知觉效应的证据. 心理学报, 2008,(1)

关于幼儿的情绪智力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幼儿的情绪智力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现代教育的发展, 要求人们更加重视儿童情绪智力的培养。幼儿 期是进行情绪智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应该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幼 儿情绪情感的发展,总结关于幼儿情绪智力的理论、情绪智力量表、以及情 绪智力的应用研究,关注幼儿情绪情感的研究及其发展。 关键词:幼儿情绪智力研究趋势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是人的需要获得满足否的反映。 它产生于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 并影响着认识和活动的进行。情绪和情感作 为人对客观世界的特殊反映形式, 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 现实生活和精神活动都有着重要影响。 随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强调人脑的认识功能不足以揭示人类千变万 化的心理世界,智力水平的高低也与个体未来的成功并不存在着必然的关系, 情绪、情感的重要性在八十年代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心理学家们提出 了情感智商和情商的概念, 认为情感智商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取得职 业成功、生活成功, 情商比智商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爱情、婚姻、 学习、工作、人际关系以及整个事业 , 甚至有人提出了成就的测量方程 式:20%的IQ( 智商) + 80%的EQ( 情商)= 100% 的成功。 一、情绪智力的概念、内涵及理论 情绪智力( emotional intelligence) 概念的最佳界定, 当推沙洛维 ( Peter Salovey) 教授和梅耶( D. Mayer) 教授的研究。最初他们认为情 绪智力是社会智力的一部分, 包括审视自我和他人情绪和情绪的能力; 辨 别情绪并运用情绪信息引导思维和行为的能力。1997 年, 他们又对这一概 念进行了修正——“精确的知觉、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 接近或产生促 进思维的情绪的能力; 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 调节情绪和智力发展 的能力”。可见, 情绪和智力都是多元化的, 那种把情绪和智力绝对分离 开的做法是不符合实际的[1]。情绪智力强调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状态的识别和 理解,以及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调节行为, 其具体过程包括四个部分——认知和控制自己及他人的情绪, 动机、兴趣和自我激励相结合的心理动 力, 坚强而受理性调节的意志, 妥善处理人际关系[2]。 (一) 国外有关情绪智力的理论 国外关于情绪智力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1、情绪智力能力模型的理论研究 Salovey 和Mayer(1990)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情绪智力是一种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包括准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的能力恰当表达情绪的能力和适应性调控情绪的能力。其情绪智力结构模型包含3 个因素: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运用情绪的能力。这三个因素又可以细分为十个变量:自己言语、自己非言语、他人非言语知觉、他人移情、调节自己情绪、调节他人情绪、计划灵活性、创造性思维、改变注意方向、形成动机。1997 年两位学者对情绪智力的定义进行了修改:情绪智力觉知、表达和评估情绪、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调控情绪以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情绪促进思维这四种能力的综合。情绪智力结构模型有4 个因素:反思性情绪调控,即疏导情绪、调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促使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情绪理解,即分析情绪、判断它们大概的发展趋向,并理解其结果的能力;用情绪促进思维,即调动和转换情绪,并通过情绪促进思维的能力;认知和表达情绪,即感知和识别面部表情、图案设计及故

情绪与情绪智力的综述

情绪与情绪智力的综述 摘要:情绪是人类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智力研究是针对传统智力研究不足提出的。本文对情绪进行具体阐述,对已有的情绪智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 1970、1980年代阐释人类学兴起后,开始产生越来越多具有深度描写式的民族志,探讨非西方文化中情感、情绪的意涵,在理论及文化诠释上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同时,与此前“文化与人格”学派相区别,阐释主义之后的人类学不再将文化作为整体赋予个体无差别人格特征,而是关注心理情绪层面的认知与表达,使得情感、情绪研究进入人类学的视野。在新的情感、情绪与文化研究趋势下,研究者开始反省过去西方学术界二元化思考的缺陷,在多维文化研究方面思有所突破。在民族志中,对他者研究的普同性被差异性代替,追求定义式的同质化结论被个人差异多样性的开放式结构所取代。 心理学家认为任何情绪都含有以下三个部分:主观体验、生理唤起、表情行为。按照通常的理解,情绪与情感密切相关。假如要给情绪下一个大致的定义,其含义一定会涉及到人的主观情感。简明《牛津英语词典》从心理学角度给情绪下的定义是:“情绪是一种不同于认知或意志的精神上的情感或感情”。很明显,当我们对情绪进行研究时,总会涉及到个人的、主观的情感。通常,我们把这种情感描述为愉快的或不愉快的、温和的或是强烈的、短暂的或是持续的等等。同时,针对于具体的某种情绪,人们总是将之放置于一个情境之内,外界的情境对情绪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促进和干扰作用。当然,情绪产生也会连带到人们生理的一些变化以及要投射为行为的发生。考虑到情绪的多种特征,美国心理学家K·T·斯托曼对情绪下了一个定义,“情绪是情感(feeling),是与身体各部位的变化有关的身体状态;是明显的或细微的行为,它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 所以情绪是一种在互动情景下的产物,也是个人在与他人的日常生活互动中所展演的自我的一部分,具有清楚的文化意涵。个人的情绪表达,包括口语述说及肢体展演所传递的训息,是在不同的情境脉络下被赋予了情绪范畴的文化意义,并以特定的语言及论述方式来界定与形塑情绪与社会、文化意义之关系。因此,情绪的建构是关于社会生活,而不是个人内在状态的一种呈现或反射。 而情绪智力( Emotional Intelligence)这个词是德国人Barbara Leuner(1966)首先提出的。1986年柏尼(W. P. Payne) 在博士论文《情绪研究》中明确探讨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而将情绪智力作为理论概念正式提出的却是美国耶鲁大学的萨洛维(P.Salovey)和新罕布尔大学的梅耶(J.Mayer),1989--1990年,他们连续发表两篇学术论文,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将情绪智力定义为:“监察自身和他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能力, 区分情绪之间差别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信息以指导个人思维和行动的能力”。在他们提出情绪智力的概念之后,围绕情绪智力概念的讨论日渐激烈,其中最出名的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aniel Goleman,他于1995年在《情绪智力:为什么它比智商更重要》一书中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了解自身感受,控制冲动和恼怒,理智处事,面对考验时保持平静和乐观心态的能力。此外,与现在的情绪智力相提并论的情商(emotional quotient ,EQ)概念则是由巴昂于1988 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创的。2000 年,他主编了《情绪智力手册》( the Handbook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全面介绍了情绪智力的研究情况,认为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它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

情绪智力与自我妨碍的关系研究述评甘文斌

情绪智力与自我妨碍的关系研究述评甘文斌 本文在阐述情绪智力、自我妨碍定义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情绪智力与自我妨碍关系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主张应深入纵向研究,结合横向研究,加强理论模式的整合研究。 标签:情绪智力;自我妨碍;关系;研究述评 Atkinson在上世纪50年代时就曾明确指出:人类情绪具有动机的功能,情绪体验的差异致使人们所采取的应对行为的不同。目前,随着情绪智力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加工处理情绪以及情绪信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能力,在人们的思维、行动以及自我调控方面,情绪智力均影响着其特点和水平[1]。不同的情绪智力的个体在行为策略的使用、应对压力的方式等都具有明显的差异[2]。而自我妨碍是个体在应对如考试等评价情境所带来的压力时而采取的一种负面的、消极的行为策略,事实上也是个体处理自己消极情绪,并使其合理化的一种方法或体现。因此,为了提高情绪智力的水平以及减少自我妨碍行为的产生,就应该理清情绪智力和自我妨碍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情绪智力和自我妨碍的定义 1、情绪智力的定义 Mayer &Salovey指出情绪智力包含如下几方面的能力:首先,情绪的知觉与识别,主要指情绪系统中的认知和输入信息;其次,情绪对思维具有促进作用,主要指使用情绪对认知加工的促进作用;再次,有关情绪的理解与推理,主要指情绪认知的加工以及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情绪信息的加工;最后:情绪的管理,主要指情绪的自我管理和他人情绪的管理[3]。 2、自我妨碍的定义 Berglas和Jones(1978)认为自我妨碍是指个体在任何成就情境中的任何能够增加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以避免或减弱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的行为和选择[4]。 二、情绪智力与自我妨碍关系的研究 1、高情绪智力对自我妨碍的作用 杨丽的研究结果指出:自我妨碍与情绪智力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也就是说情绪智力的得分越高,而自我妨碍的行为则越少[5]。Ciarrochi和Deane等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在面对压力和负面的生活事件时,个体在情绪智力维度中处理他人情绪的能力越高,其自杀的想法也就越少;个体的情绪知觉能力越强,其情绪敏感度也随着增强,其无助感、抑郁感以及自杀的倾向性也就更加明显[6]。

自我效能感 文献综述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对课堂参与的影响》文献综述 一、前言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于自我控制和调节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界定、影响、形成因素以及自我效能感在教育学习领域最新进展,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以及对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师自身信念的影响。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相关研究取得的成就以及不足之处,本文力求以新的视角来深入对该理论的探索运用,取得一定的创新与发展。 二、自我效能界定、影响及其形成因素 1.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自我效能感”这一理论最早是由班杜拉1977年首次提出的。班杜拉将其界定为为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此外,其他学者对于“自我效能感”也有不同的界定,如:“是使得个体能够有效地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是个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的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周国涛、戚立夫)”等。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自我效能感的界定不同,但是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2.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行为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即具有不同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对活动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偏好方向,并且对于同一活动,自我效能感不同的个体对活动的坚持能力不同。 (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容易把困难估计的比实际更大,在问题与困难面前表现出更多的担忧与畏惧,而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则相反。 (3)影响人们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自我效能感不同的人对新行为的获得类型、获得速度有所不同以及对于习得行为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 (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在活动时情绪较高,表现的较为轻松,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则相反。 3.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有四个方面的经验: (1)直接经验。指个体得自以往实际从事同类工作任务的成败经验。成功的经验往往会增加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并且不断的成功会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经验的作用则相反。同时,人们对于行为成败的归因方式,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评价。 (2)替代经验。即间接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学习示范者的的行为而获得的自我效能感。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3)言语的指导作用。即通过他人的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来改变自我效能感。但是,有研究指出,通过这种方式建立的自我效能感并不能持久。 (4)情绪的唤起。班杜拉认为,高度紧张的情绪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因而使得自我效能感降低。

心理专家解读情绪智力

北京8090后婚纱摄影工作室北京8090后婚纱摄影工作室 北京8090后婚纱摄影北京8090后婚纱摄影工作室 由于情绪、情感、感情、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一直是心理学家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尤其是80年代以来,心理学领域积累了大量与情绪智力密切相关的研究资料。那么什么是情绪智力呢?我们该如何正确的理解情绪智力呢?情绪智力的本质是什么呢? 正确解读情绪智力(EI) 拥有高EI并不仅仅意味着“做个好人”,在关键的战略时刻,个体有时还得扮演“黑脸”的角色。拥有高EI并不意味着个体就可以放纵自己的情绪,相反要对情绪进行管理,使之能适宜、有效地表达,使人们能朝着共同的目标一起顺畅地工作。 在EI上并不存在性别差异。在EI上并不比男性更聪明,反之亦然。研究发现:女性一般能更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更富有同情心,更擅长人际交往;男性则更自信,更乐观,更能适应环境以及能更好地应付各种激变。客观地说,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EI上均有其长处,也有其不足。一些人虽富有同情心,但却缺乏处理自己苦恼的能力;而另一些人虽能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情绪的细微变化,但对别人的情绪反应却“呆若木鸡”。 EI的水平并非由遗传所决定的,也不是在儿童早期阶段就已发展定型的。与IQ不同的是(IQ在十几岁以后就不太变化),EI的水平在人的一生中能通过不断的学习而得以不断地提高,它能从经验中不断地汲取。对人的EI水平进行的一项追踪研究显示:随着个体越来越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冲动,更善于激励自己以及共情能力的增强和社交技巧的不断丰富,人们在EI上的能力表现也不断地得到提高。用一个老套的字眼来形容这种变化就是“成熟“。 由于EI可经由后天的学习和经验而不断提高,因此拥有高EI并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要想成为一名成功人士,你不但应该学习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也应不断地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EI。企业则可以通过一些激励措施,及开展相关的培训,提高员工的EI。情绪智力的本质 来自个性情感特质的智力,它的本质是:在情境需要的时候能够调动起此刻真正有利于把握事态的情绪。这个尺度把人的非知识智力分成了层次。有一种通俗、实用但不太科学的理论把它叫做情商。其实这种“智力”的一个来源是基因特质,其次就是成长环境和个人经历。所谓环境就是“自我”人格发展过程中与环境的交相作用。个人经历就是《当和尚遇到钻石》作者所说的“铭印”(我的《衡量人生的三杆大秤》的第三杆)。 由此可见,情绪智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的命运,自做的与天生的。那些提升情商的技巧基本都是虚妄的假设,因为“铭印”是绕不过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自我对人生承担责任的一种铁定方式。 情绪的正常反应模式既然是这些因素决定的,因此它就不是正常理性容易控制的。理性对情绪的控制总是在情绪发生之后,只能是后事之师,是一种弥补。 但我的发现,这个“弥补”还是可以前移。这个前移并没有改变情绪发生的本质,但在输出表现方面还是提升了情绪智力。这就是智慧见地的积累!(这可能类似佛教所说的几种“识”)这个理性前移的原理是:智慧见地对诱发情绪的情境做出了宽、深、远的“解释”。当这些见地存在的时候,情景与情绪中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它短路了目光短浅的焦虑、怨恨、怀疑和报复的动机。 就像实力和自信可以提升人的情绪忍受力一样,智慧也可以让人变得沉着冷静。当有一点,这绝不是技巧!提升这个东西快不了。 看一个人的智慧,不必听他说什么大道理,只须看他的情绪模式。那些小脸子的人,即使再聪明也成不了气候;那些情绪来去自如的人,可包藏大奸;那些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是见不到底的仁者。 北京婚纱摄影工作室北京8090后婚纱摄影工作室 北京婚纱摄影北京8090后婚纱摄影工作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