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宗教建筑

合集下载

第五章 宗教建筑

第五章  宗教建筑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2、类型 ·按材料分:木塔、砖塔、砖木混合塔、石塔、 琉璃塔、金属塔等 ·按外形特征分: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 喇嘛塔、金刚宝座塔
3、中国佛塔的五种主 要类型 (1)楼阁塔——山 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2)密檐塔——河 南登封嵩山嵩岳寺塔。 (3)单层塔——山 东济南神通四司门塔。 (4)喇嘛塔——北 京妙应寺白塔。 (5)金刚宝座塔— —北京大正觉寺塔。
第一节 概述
现存的佛寺,多数为明清两代重建或新建,尚存 数千座,遍及全国。汉化寺院显示出两种风格:一种 是位于都市内的,特别是新建的大寺院,多为典型的 官式建筑,布局规范单一,总体规整对称。大体是: 山门殿、天王殿,二者中间的院落安排钟、鼓二楼; 天王殿后为大雄宝殿,东配殿常为伽蓝殿,西配殿常 为祖师殿。有此二重院落及山门、天王殿、大殿三殿 者,方可称寺。此外,法堂、藏经殿及生活区之方丈、 斋堂、云水堂等在后部配置,或设在两侧小院中。如 北京广济寺、山西太原崇善寺等即是。另一种是山村 佛刹多因地制宜,布局在求规整中有变化。分布于四 大名山和天台、庐山等山区的佛寺大多属于此类。
4、实例 (1)山西大同云岗石窟 (2)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3)甘肃敦煌鸣沙山石窟 (4)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二、摩崖造像 (1)江苏连云港孔望山 摩崖造像
云岗石窟
龙门石窟奉先寺
敦煌石窟内景
下面请观赏大型记录片《故宫》 故宫》 故宫
《故宫05 家国之间》
明清大寺多在寺侧一院另辟罗汉堂,现在全国尚 存十多处,尚有新建重者。为了便于七众受戒, 经过特许的某些大寺院常设有永久性的戒坛殿。 明、清时代,在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分布地 区和华北一带,新建和重建了很多喇嘛寺。它们 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汉族建筑风格的影响,有的已 相当汉化,但总是保留着某些基本特点,使人一 望而知。

7宗教建筑

7宗教建筑
第二节 佛塔 经幢
1. 楼阁式塔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独乐寺山门
应县木塔内部结构
应县木塔内部斗拱
应县木塔天花藻井
应县木塔楼梯栏杆
应县木塔内部塔刹
应县木塔底层佛像
应县木塔上层佛像
2. 密檐塔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3. 喇嘛塔

北京妙应寺白塔

北京妙应寺白塔
4. 金刚宝座塔
分心槽:
一列中柱将 殿堂一分为 二,一般用 于殿门
独乐寺观音阁
独乐寺观音阁

叉柱造: 上层柱脚开槽插入斗拱和梁上 上层柱比下层柱向内移半个柱径 上小下大较稳定美观
独乐寺观音阁
独乐寺山门
1. 佛教寺院

西藏布达拉宫
组成: 红宫—接受参 拜及行政机构 所在 白宫—达赖喇 嘛住所 外观十三层, 实际九层
独乐寺山门
1. 佛教寺院

西藏布达拉宫 成就: 采用不对称平、立面,与自然形态呼应 巨大体量采用竖向造型及传统藏族民居收 分做法,无压抑感,又插云霄之势 虚根的做法,窗上大下小产生浮动的效果 错动的白台似白云,衬托红宫产生飘渺的境界 红宫室内采用曼陀罗图案,点明宗教主题 红宫上金顶闪烁
第五章 宗教建筑
第五章 宗教建筑
第一节 佛寺、道观其清真寺
第一节
佛寺、道观其清真寺
第一节
佛寺、道观其清真寺

四大佛山 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 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 浙江普陀山-观世音
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
第一节
佛寺、道观其清真寺
1. 佛教寺院

山西五台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寺大殿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五章旅游宗教文化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五章旅游宗教文化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五章旅游宗教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五章“旅游宗教文化”,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节“宗教文化概述”,第二节“佛教文化”,第三节“道教文化”,第四节“基督教文化”,第五节“伊斯兰教文化”。

详细内容涉及宗教的起源、发展、主要教义、宗教建筑、艺术、节日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主要宗教的历史背景、教义及其在旅游中的价值。

2. 掌握我国各大宗教的建筑、艺术、节日等特色,提高旅游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使其在旅游活动中尊重并理解不同宗教信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宗教教义的内涵及其在旅游活动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我国主要宗教的建筑、艺术、节日等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宗教建筑模型、宗教艺术品等。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宗教建筑,引发学生对宗教文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宗教文化概述,引导学生了解宗教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旅游中的价值。

3. 实践情景引入:以佛教文化为例,讲解佛教的教义、建筑、艺术、节日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佛教文化。

4. 例题讲解:以布达拉宫、敦煌莫高窟等为例,分析佛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旅游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并分析其特色。

7. 课堂互动:学生分享在旅游中遇到的宗教文化现象,讨论如何尊重和理解不同宗教信仰。

六、板书设计1. 宗教文化概述宗教起源与发展宗教在旅游中的价值2. 我国主要宗教文化佛教:教义、建筑、艺术、节日道教:教义、建筑、艺术、节日基督教:教义、建筑、艺术、节日伊斯兰教:教义、建筑、艺术、节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教义。

(2)分析我国佛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

(3)列举并描述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三个节日。

2. 答案:(1)佛教教义:因果报应、轮回、涅槃等。

中国建筑史 第五章 宗教建筑.ppt.Convertor

中国建筑史 第五章 宗教建筑.ppt.Convertor

第五章宗教建筑第一节概说我国古代宗教中,比较重要的是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延续时间较长和传播地域最广的,应属佛教,它不但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建筑和艺术遗产,并且对我国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大约在东汉初期即已正式传来中国,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明帝时建于洛阳的白马寺。

其他的还有:汉末所建的浮屠寺,江南佛教建筑之肇始——阿育王塔和建初寺。

佛教在两晋、南北朝时曾得到很大发展,并建造了大量的寺院、石窟和佛塔。

1.北魏洛阳永宁寺,采用的为“前塔后殿”的布置方式。

2.以殿堂为主的佛寺为数也很多,尤其是“舍宅为寺”的寺院(北魏洛阳的建中寺)。

隋、唐、五代至宋,是中国佛教的另一大发展时期。

隋、唐时期较大佛寺的主体部分,仍采用对称式布置,即沿中轴线排列山门、莲池、平台、佛阁、配殿及大殿等,其中殿堂已渐成为全寺的中心,而佛塔则退居到后面或一侧,自成另区塔院;或建作双塔,矗立于大殿或寺门之前;较大的寺庙除中央一组主要建筑外,又依供奉内容或用途而划分为若干庭院。

唐代晚期密宗盛行,佛寺中因而出现了十一面观音和千手千眼观音的形象,又产生了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文的石幢。

钟楼的设置,一般位于寺院南北轴线的东侧。

到了明代中叶,在其西侧建立鼓楼。

其他佛教建筑:田字形平面——罗汉堂,最早见于五代。

转轮藏创于南朝,到了宋代律宗的寺院,又出现了戒坛。

元代统治者提倡藏传佛教(喇嘛教),盛行于西藏、蒙古一带,特点为喇嘛塔和为数不多的局部装饰。

明、清时佛寺大都依中轴线对称布置建筑,塔已很少,转轮藏、罗汉堂、戒坛及经幢等仍有兴建,但数量也少。

以汉族为主的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佛教,通称汉传佛教。

建筑小的称庵、堂、院,大的称寺。

明、清时期以四大名山为其圣地,山西五台山、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

道教中所倡导的是阴阳五行、冶炼丹药和东海三神山,对我国古代社会及文化曾起过相当大的影响。

道教建筑一般称宫、观、院,布局和形式遵循传统的宫殿、祠庙体制,即建筑以殿堂、楼阁为主,依中轴线作对称式布置,规模一般偏小,不建塔、经幢。

宗教建筑 PPT课件

宗教建筑 PPT课件
点:斗拱硕大,出檐深远。 几个名词 侧脚:平面上各檐柱柱头向内倾斜。 生起:立面上,檐柱自中央当心间向两侧逐 渐升高。 金厢斗底槽:平面由檐柱一周及内柱一周合 成,分为内外两槽
如来佛
2、隆兴寺
摩尼殿: 结构特点:殿平面呈十字形,重檐歇山顶,四面抱 厦(即在主建筑之一侧突出1间或3间)。 佛香阁(大悲阁) 结构特点: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为五重檐三层楼 阁。 意义:高大佛像,菩萨像的出现,促使佛殿突破了 旧的形式,产生了一种新的楼阁式的佛殿,丰富 了传统殿堂的形式。
敦煌石窟(开凿于公元366年 )
发展特点:窟中塑像与画像反映的人物形象、 服饰、装饰纹样有一个逐步汉化的过程。 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本身是建筑的一个类别, 更重要的是在它的雕刻与壁画中反映了我国 早期的建筑活动与形象。
云冈石窟(公元460 )
地点:山西大同,这里是北魏迁都洛阳前的都 城,古称平城。 发展阶段: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反映印度风格, 后期逐渐中国化,每个阶段都创造出具有代表 性的形式而成为北方各地石窟的典型,称为 “平城模式”。
龙门石窟 (公元500年 )
奉先寺-卢舍那佛像 (龙门石窟最大的石刻 )
摩崖造像
四川乐山凌云寺的大佛
云岗石窟中心塔柱
返回
克孜尔千佛洞
鸠摩罗什(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
返回
返回
敦煌石窟内景
返回
卢舍那佛像
返回
返回
2、佛寺
中国第一座佛寺建筑 ——白马寺
佛寺的组合形式可分为两种类型 1、以佛塔为主的佛寺: 在我国出现最早,是随“天竺”制式。这类寺院以一座 高大居中的佛塔为主体,其周围环绕方形广庭和回廊 门殿,如东汉洛阳白马寺、汉末徐州的浮屠祠以及北 魏时洛阳的永宁寺。 2、以佛殿为主的佛寺: 基本上采用了我国传统宅邸的多进庭院布局。它的出 现最早可能源于南北朝时王公们的“舍宅为寺”。为了 利用原有房屋,多采取“以前厅为大殿,以后堂为佛堂” 的形式

宗教建筑

宗教建筑
宗教建筑
• 宗教建筑是有灵魂的,其崇 高与完美往往使步入其中的 人们叹为观止,甚至被一种 强大的精神力量所征服。教 堂像一个巨大的容器,将望 道者置入其特有气氛的控制 之中,从而达到吸收其入教 的终极目的,这种力量,就 是宗教空间的感召力。比起 别的类型的空间来说,宗教 空间是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 和演变来的,在宗教侵蚀的 过程中,其建筑也随同广播 世界各地,并与各个国家的 民族建筑相结合,形成了相 对固定的型制。

哥特式建筑,又译作歌德式 建筑,基督教的三大建筑之 一。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 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 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 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 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 轻盈修长的飞天感。新的框 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 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 空阔空间,常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 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犹太教堂的传统是根据 耶路撒冷的神庙为原本 的,但耶路撒冷的神庙并 没有留下可以仿效的图 象,因此世界各地的犹太 教堂建筑各式各样,受到 当地的文化和其他宗教影响很大。犹太教堂内部的 设计,祈祷时都要面朝耶路撒冷。建筑如果可能也 设计成朝向耶路撒冷。许多教徒聚集在一起祈祷是 犹太教的特点,理论上可以在除了不清洁的地方以 外的任何地方祈祷,但根据犹太教律法,成年男人 一天必须由10人以上聚集在一起祈祷三次,犹太教 堂最早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设立的。

麦加 (Mecca) 是伊斯 兰教的第一圣地。它 座落在沙特阿拉伯西 部赛拉特山区一条狭 窄的山谷里 。麦加城之 所以名震环宇,是因为伊 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就诞生在这里。穆罕默德在 麦加创立和传播伊斯兰教,由于遭到反对和迫害, 在公元622年迁往麦地那,在麦地那决定把礼拜 的方向朝向麦加,从此,世界各地穆斯林都朝向麦 加作礼拜。公元630年,穆罕默德率兵攻占麦 加,控制了守护克尔白圣殿之权,并废弃多神教, 把圣殿改为伊斯兰教清真寺。

5宗教建筑

5宗教建筑

宗教建筑中国佛塔的主要类型是如何划分的?各举一实例。

A、中国古代佛塔类型有:楼阁式塔、单层塔、密檐塔、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B、楼阁式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我国现存唯一的木塔、辽代C、密檐塔,河南登封北魏嵩岳寺塔,我国现存最早的砖塔,北魏D、单层塔,山东济南隋代神通寺四门塔,隋代E、喇嘛塔,源于印度,北京元代妙应寺白塔,元代F、金刚宝座塔,源于印度,北京明代正觉寺塔,明代试举几例说明中国古塔的类型及特点在类型上大致可分为大乘佛教的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以及小乘佛教的佛塔几类。

①楼阁式塔我国传统的多层木构架建筑,早期楼阁式木塔和仿木的砖塔只用一层塔壁结构,后改用双层塔壁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国内现存唯一最古与最完整的木塔。

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建在方形与八角形的2层砖石台基上,塔身平面八角形,底层的内外2圈都包砌在厚达1m的土胚墙内,檐柱外设有回廊,即所谓的副阶周匝,内外柱的排列又如金厢式底槽②密檐塔主要建筑材料是砖石。

平面除嵩岳寺塔为12边形外,隋唐多为正方形,辽金多为八角形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塔平面正方形,下未见基座,径建在砖砌高台上,底层壁面简洁,未置倚柱阑额、斗拱等,仅在南北各开一门塔室韦正方形密檐均以砖叠涩挑出上再置低矮平座③单层塔多用作墓塔,至唐代时,外形已大力模仿木构。

塔的平面由方圆六角八角多种河南安阳宝山寺双石塔塔平面方形,置于三层方形台基之上。

东塔和西塔形制基本一致。

唯尺度稍小。

④喇嘛塔北京妙应寺白塔多作为寺的主塔或者僧人墓也有以塔门形式出行内地喇嘛塔始见于元代明代起塔身变高瘦西藏江孜白居寺菩提塔建于藏历阳铁马年。

因塔内供奉大量佛像故又称“十万佛塔”。

外观由塔座塔身宝闸相轮宝盖宝瓶等组成塔基平面呈四隅折角之“亚”字形。

依塔高度逐层收进共四层⑤金刚宝座塔在高台上搭建5座(中央一座较高大,四隅各一较低小),仅见于明清二代。

08中国建筑史第五章佛塔、经幢、佛窟造像知识点总结

08中国建筑史第五章佛塔、经幢、佛窟造像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宗教建筑一、概说佛塔原是佛徒膜拜的对象,后来根据用途不同又有经塔、墓塔的区别。

我国佛塔早期受印度和健陀罗的影响较大,后来在长期的实践中发展了自己的形式。

大体可以分为:1.大乘佛教佛塔: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

2.小乘佛教佛塔:傣族佛塔等。

二、楼阁式塔1.楼阁式塔是仿我国传统的多层木构架建筑的,出现的时间较早,历代沿用数量最多,是我国佛塔中的主流。

2.《后汉书》中记录了东汉时期我国木塔的最早文献。

3.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中的石刻塔柱,将北魏时的楼阁式塔展现在我们面前。

它使用了木建筑的柱,枋,斗栱,并逐层向内收进。

从结构和外观上看都已中国化了。

4.南北朝至唐宋是我国楼阁式塔的盛期,几乎遍于全国,尤以黄河流域和南方为多。

现存的实例也是宋代最多,元代以后渐少。

5.塔的平面,唐以前都是方形,五代起八角形渐多,六角形为数较少。

6.早期的楼阁式木塔和仿木的砖石塔只用一层塔壁结构,刚度欠强,后来改用双层塔壁,并增加了一些加固措施,使塔身强度大为增加。

7.双层塔壁的木塔以应县木塔为最早,砖塔以苏州虎丘云岩寺塔为最早。

8.材料的使用也由全部使用木材,逐渐过渡到砖木混合和全部用砖石,完全用木的楼阁式塔在宋代以后已经绝迹。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1.位于应县内,又称应州塔,建于辽代,是国内现存唯一的,最古与最完整的木塔。

2.塔位于寺南北轴线上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

3.塔建在方形及八角形的两层砖石台基上,塔身平面也是八角形,底径30米,高9层,外观5层,暗层4层,67.31米。

4.底层的内外两圈柱都包砌在厚达1米的土坯墙内,檐柱外设回廊,即副阶周匝。

内外柱的排列如金厢斗底槽。

5.位于各楼层的平坐暗层,在结构上因增加了梁柱间的斜向支撑,使得塔的刚性有很大改善,与独乐寺相仿。

6.各层檐柱与其下暗层檐柱的结合使用叉柱造。

7.上层暗层檐柱移下层檐柱内收半个柱径,交接方式为缠柱造。

8.外观为逐层向内递收的轮廓,各层都设平坐及走廊,全塔共有斗栱60余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光寺大殿立面与纵剖面
佛光寺大殿的结构特征━━ 中国木构框架体系
佛光 寺大殿木 构架组合 分析图
佛光 寺大殿木 构架组合 分析图
草架层
〗:构件无过大的料,也无小 料, 这是构件标准化的结果。
佛光寺纵剖面
大殿 文殊殿
⑶.构件名称: 〖槫〗:放置在两榀屋架顶部,平行于
【注】“槽”指柱列和斗栱。
外槽 内槽
内槽
外槽
平面柱网为“金厢斗底槽”
外槽
内槽
内槽
外槽
佛光 寺大 殿内 檐斗 栱和 月梁
佛光寺中的月梁
宋《营造法式》中的月梁
平闇天花,金厢斗底槽,月梁。
佛 光 寺 大 殿 外 外槽进深 槽 只一间,高为深 空 的1.7倍,形成 间 狭而高的空间
佛 光 寺 大 殿 外 槽 空 间
额枋 转角铺作
补间铺作
柱头铺作
宋 式 柱 头 铺 单 作 抄 双 昂
〖计心造与偷心造〗:在 斗栱(华栱、昂)的跳头上有与 之垂直的横栱和枋为“计心 造”,没有的是“偷心造”。
昂 抄 抄 昂
双 抄 双 下 昂 全 计 心 造
〖 〗:在斗栱上向内、 外挑出的栱,称“华栱”。 耍头
华栱

3)自由式 是随着藏传佛教额兴起而发张起来的布局 形式,多建于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 主要是由于元朝蒙古族统治者崇信藏传佛 教而藏传佛教的建筑采用“都纲制度”
▲ 几种佛教建筑始建年代 · 钟楼:出现于晚唐,立于南北轴线东侧 · 鼓楼:出现于明中叶,立于钟楼对立西侧 · 罗汉堂:田字形,最早见于五代 · 转轮藏:创于南朝,遗物以宋代最早 · 戒坛:宋代开始 ▲ 三武一宗禁佛事件(古代历史上四次大规模的禁斥 佛教) · 北魏太武帝拓跋(ba)焘(公元424-451) · 北周武帝宇文邕(yong)(公元561-578) · 唐武宗李炎(公元841-846) · 五代后周世宗柴荣(公元954-959)

1)廊院式 以一座佛殿或佛塔为中心,四周环以廊屋,形成独立的院 落,大的寺院可以由多个院落组成 以塔为中心——舍宅为寺“以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室 适应中国传统的庭院式布局,例:北魏洛阳永宁寺
①汉代:以塔为中心的庭院、塔院(见图) · 白马寺――东汉洛阳


②南北朝:前塔后殿(南朝最早出现建双塔之例) (见图) · 永宁寺――北魏洛阳
平闇天花与平棊枋
佛光寺大殿内槽平闇天花
佛光寺大殿内槽平闇天花八角井
佛 光 寺 大 殿 外 槽 平 闇 天 花
彻上露明造
南禅寺正殿剖面
〖人字叉手〗:支撑脊槫的两根斜 木;一般在脊蜀柱两侧,唐之前有些 只用人字叉手而不用蜀柱。
叉手 脊槫 托脚
平梁 四椽草栿
柱的升起
次间柱高线 明 间 柱 高 线
第5章 宗教建筑
学习目标

了解佛寺、佛塔、石窟等建筑类型其形成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重点掌握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应县木塔的建筑特点,历史 价值。 了解河北正定隆兴寺、天津蓟县独乐寺、山西大同善化寺、西 藏拉萨布达拉宫、河北承德外八庙等寺庙建筑的特征。 了解喇嘛塔、经幢、石窟、摩崖造像。了解山西大同云冈、河 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鸣沙山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的历 史背景及其特征。掌握佛寺、道观、清真寺、佛塔、经幢的形式与 变化,提高认识和分析批判能力。
前景 照相机旁 立者是梁 思成先生
佛光寺大殿外槽梁架
内槽用柱上连续四跳的全偷心斗栱及其 承托着的四椽明袱、驼峰、令栱,划分成五个 相同的空间,这是最感宽畅的空间关系;同时, 用低矮的佛台、高大的佛像、弯曲向上的背 光,以及从枋到天花成 45 度 角的过渡构件,都 加大了空阔感; 成组摆设的佛像强调了五个空 间的划分,而佛像的大小又区分了五个空间的 主次地位,使内槽空间统一而又富于变化,宽阔 而又明亮(正对着五间门),这就巧妙的组织了 空间。
平闇天花
草架
露明架
草架
【草架】:天花板以上为草架,其中只用人 字叉手承托脊槫而无短柱, 这可能是唐以 前的构造特点,但在现存的古建筑遗迹中这 确实是一个孤例;其下的平梁两端承托着上 平槫, 再下是四椽草栿,支撑在内槽柱头铺 作的柱头枋上,同时承托着平梁和中平槫; 外槽平闇之上的主要构件是草乳栿。
④宋代:寺庙型制基本定型(塔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 以藏经或供奉高大立佛的楼阁形式出现 · 柱网规则整齐,辽、金时期多用减柱造、移柱造, 造成各品屋架的不对称 ⑤元:喇嘛教(藏传佛教),前身是萨满教 ⑥明:佛教、喇嘛教、道教并存
⑦清:形成标准的寺庙型制(见图)清朝寺庙型制 推崇喇嘛教,乾隆时期达到鼎盛,定为国教;兴 盛原因得益于元世祖忽必烈对西藏的统一及满蒙 联盟 雍和宫:喇嘛教寺院,雍亲王府改建,建筑作法 吸收了汉族(汉地)建筑的特点,屋顶采用坡屋 顶,墙面仍采用藏式作法,有斗拱。
〖柱的升起〗:明间二柱不升,其余则每出一间,升高2寸。
因升起形成的檐口曲(折)线
因升起形成的檐口曲(折)线
〖柱的侧脚〗:为加强屋架整体的相心 和稳定,外柱都稍向中心倾斜;角柱轴 线偏8‰,平柱轴线偏1%。
〖柱的侧脚〗:为加强屋架整体的相心 和稳定,外柱都稍向中心倾斜;角柱轴 线偏8‰,平柱轴线偏1%。
5.1 概述

我国流行较广的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

一、起源与地位作用 1、起源:宗教信仰 2、地位作用

二、类型 1、佛教:——佛寺 ——佛塔 ——佛窟 2、道教:——祠、观 3、伊斯兰教:——清真寺 4、基督教:——教堂
5.2 佛寺、道观及清真寺


1、佛教
(一)佛教寺院 A 起源 1)佛寺音译为毗诃罗,意译住处,游行处,泛指安置佛像并供僧人住以 修行佛道的处所 2)最早的佛寺——洛阳白马寺:中国史载最早的寺庙,以佛塔为中心的 方形庭院平面,汉明帝始建以塔为中心的塔院
佛光寺大殿立面图绘制要点:七开间1分、方板门1分、
直棂窗1分、庑殿顶1分、正脊长三间1分、台基低矮1分、明间踏 步1分、明间檐下风字匾1分、斗拱占檐下的1/3高度1分,补间铺 作与柱头铺作有明显区别1分,上出檐大于下出沿1分;徒手绘
图能力1~3分。
【平面】:总面积 677M2, 由内外两圈柱组成的“金厢 斗底槽”,分内、外二槽,内槽五间佛龛正对正面五门, 外槽供人活动,三面围墙,山墙后侧开直棂窗。
华栱
〖令栱〗:与华栱垂直的栱称横栱, 最外一挑华栱(或昂)头上的横栱称 “令栱”。
令栱 昂
〖昂〗
斗栱中 斜向设 置(与屋 面平行) 的杆件 为 “昂”, 是起杠 杆作用 的斜挑
〖批竹昂〗:自斗外斜杀至尖者, 其昂面平直。
〖琴面昂〗
(月梁)
〖抄〗:华栱出挑称“抄”; 有“单抄”、“双抄”的说法。
座落在座东朝西的台地上
斗 栱 占 据 檐 下 三 分 之
佛光寺大殿正立面构成:面阔七开间,中部五间方板门, 单檐庑殿顶,正脊长三间,台基低矮,踏步位于明间,斗拱占檐下的 1/3高度,补间铺作与柱头铺作有明显区别,明间檐下悬风字匾, 上出檐大于下出沿。补间铺作每间一朵,柱头铺座出四跳七铺座, 双抄双下昂。出檐近4m,单檐四阿顶,坡度平缓为1:2。正脊和檐 口都有升起曲线,透视中看不到屋面,更感到斗栱高大,是唐代建筑 的稳健雄丽风格。
佛 像 背 光
平闇天花与平棊枋
平闇天花
佛光寺大殿内槽平闇天花
〖空间艺术〗:在简单的矩形平面上,创造
出了丰富多变的空间,这就是佛光寺大殿的 空间特点。用列柱与柱上阑额,构成内外两圈 柱列,再用柱上的斗栱、明乳袱、明袱,将这 两圈柱列连起来,支撑内外槽天花,形成大小 不同的两个空间;外槽进深只一间,高为深的 1.7倍,形成狭而高的空间。

2、实例
(1)佛光寺大殿——山西五台,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年)现存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 特点:开间方正、斗栱雄大、出檐深远、举折平缓。平面 “金厢斗底槽”
面阔七间,进深八架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佛 光 寺 总 平 面
佛 光 寺 总 平 面
佛 光 寺 唐 代 遗 物
〖立面〗:座东朝西,立于13M高的台地上,大殿台基低矮,
四椽草栿
脊槫
叉手
平梁
平闇天花 望板 椽
上平槫
中平槫
托脚
四椽明栿
令栱
望板
脊槫 椽
人字叉手 上平槫 平梁
中平槫 四椽草伏
天花
【露明架】:天花板以下为露明架,主要构件是栿 和铺作,四椽明栿及明乳栿都做成月梁形,由于有内 柱上斗栱的承托,其实际跨度都减少了许多;平闇天花 即通过令栱支撑在栿上。


四椽栿(月梁)
草架
露明架
半令 明 素 平 华半 令 平 四 驼拱 乳 枋 棊 栱驼 拱 棊 椽 峰 栿 枋 峰 枋明 伏
下平槫 中平槫 草乳栿 挑檐槫
四椽草栿
下昂
乳栿
华栱
栌斗
内 檐 斗 栱
平棊枋 四椽明栿
平闇天花 令 栱 佛 像 背 光
内 檐 斗 栱
平棊枋 令 栱 四椽明栿
平闇天花
内 檐 斗 栱

③唐代:寺塔并列(见图) · 以塔为中心逐步转变为以楼阁为中心的转型期 · 双塔立于大殿或寺门之前



2)纵轴式 是中国佛寺布局的主要形式,唐代以后,随着“伽蓝制度” 的形成,佛寺的布局就完全被中国纵轴式的殿堂、院落所 代替 “伽蓝七堂”——伽蓝音译僧伽蓝摩,意思指的是“众僧 园”僧众所居的寺院 延至后世,虽然保持着中国式纵轴布局的形式,但是伽蓝 七堂被打破,有些大的寺院还有两到三条的轴线
屋脊,承受椽与屋面荷载的构件。
脊槫 上平槫 中平槫 下平槫 椽
挑檐槫
⑶.构件名称: 〖槫〗自鉴部位。
额枋位 于柱上端联 系于承重的 构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