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合集下载

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婴儿智能开发的启示
•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人的发展的 作用,揭示我们实施婴儿的只能开发,不能忽略婴儿的生 活背景。 • 不同的生活文化下的婴儿,对相同形式的训练措施反应有 所不同,因此婴儿智能的开发必须要考虑印个生活文化背 景的差异。
• 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婴儿智能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婴儿的 只能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与婴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密切 相联,因此教育者必须要认识到婴儿智能开发,要受制于 婴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脱离身心发展实际,智能开发就不可 能真正实现。
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潘婷婷
宁秋婷
代表人物:列.维果斯基和鲁利亚
• 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 “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他与普利亚、列昂姐夫一 起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后得到心 理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形成社会历史文化学派,维果斯 基是这一学派的创始人。
• 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进一步证明婴儿智能开发不仅是可行 的,也是必要的,婴儿期是大脑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婴 儿期内实施的智能开发,将对个体的终身发展带来不可估 量的影响。
游戏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 维果斯基认为,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在游 戏中,儿童总是表现出超越他的一般年龄,游戏是儿童发 展 的主要学习方式,在游戏活动中包含了下一阶段的可 能性,并为儿童下一阶段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 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是她对于 教学与发展关系问题的最主要的结论。 •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教学主导 着或者说决定着儿童的智力发展;第二,教学创造着最近 发展区,儿童的第一个第一发展水平与第二发展水平之间 的动力状态是有教学决定的。 • 教学一方面应适应儿童的现有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发挥教 学对发展的主导作用。

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维果茨基整理笔记

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维果茨基整理笔记

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维果茨基一、理论背景20世纪20年代,完成了十月革命的苏联人民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进人了经济建设阶段。

为了巩固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便成了重要任务。

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阶级斗争的方式控制学术研究.是苏联当时的特殊政治条件下的特殊方式。

事实上,20世纪20年代苏联心理学的处境,正是世界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危机的反映。

当时的心理学要么根本否认高级心理机能的存在,根本否认意识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要么就认为精神的内部力量只能用内省法才能加以研究。

心理学停留在研究低级心理过程的阶段上、把大量精力放在研究感知觉、机械记忆、不随意注意等方面.其结果必然陷入心理学生物学化的沼泽。

一个好端端的学科成了两半的拼盘,一半是对低级心理机能解释性的自然科学,一半是通过内省而产生的描述性的玄学。

其结果导致心理学完全脱离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心理学变得毫无生机。

面对着这样的局团,维果茨基担负起了建立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心理学的历史仟务,创建了后来被誉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体系。

二、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观点达维多大曾将维果茨基理论概括为以下5个原理:1.人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社会实体,是社会历史产物;2.人满足各种需要的手段是在后天通过不断学习掌握的。

因此人的心理具有文化历史特点;3.教育与教学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形式;4 人的心理发展是在掌握人类满足需要的手段、方式的过程中进行的。

这一发展过程离不开语言交流和人际交往过程;5.人与人的交往最初表现为外部形式,以后内化为内部心理形式。

(一)心理发展观维果茨基曾经对人类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两方面作了出色的研究。

他认为所谓发展,就是指心理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人的心理的发展是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的。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专题讲座(二)专题二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心理发展观一、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是维果斯基在20世纪20-30年代提出的,关注文化与智慧的传递,强调社会环境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阅读专栏2-1维果斯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斯基(1896-1934),白俄罗斯人,前苏联(俄国)着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维果斯基出生于比罗卢西亚的一个小镇——奥沙,自幼聪颖好学,机敏过人。

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曾先后工作于莫斯科实验心理学研究所、缺陷研究所、莫斯科心理学研究所,并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哈尔科夫等城市的许多高等学校讲授心理学。

1934年维果斯基因患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

维果斯基的主要贡献是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该理论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借助语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维果斯基为后世留下了186种计200万字的着作。

主要着作有:《意识是行为心理学的问题》、《儿童期高级形式注意机制的发展》、《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精神分裂症的概念障碍》、《心理学讲义》、《思维与语言》。

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之一。

(一)心理发展观维果斯基提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人类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揭示了人类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由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维果斯基指出在社会交往中,发展出人类特有的心理机能(如随意注意、逻辑思维等),使具有低级机能的生物个体变为具有高级机能的人,同时个体的生物基础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言语起着特殊的作用。

(二)高级心理机能维果斯基将心理机能分为两种,即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

前者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如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等,是消极适应自然的心理形式。

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感知运动 阶段
主要图式
动作图式 符号图式
特点
以感知和动作进行反应,形成低级的动作图式(手的抓取、 嘴的吸吮)。动作图式逐渐内化为符号图式,逐渐获得客体
永久性(7个月之后)
2-7岁
前运算阶 段
表象思维 直观形象思维
思维从动作中摆脱出来,但是需要借助实际操作物来学习理 解外部世界。不能理解守恒概念,思维缺乏可逆性,自我中
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只要运用好强 化技术,就能塑造儿童形成教育者所期 望的行为,强化的基本原理就是强化好 的行为,忽视不好的行为
4.斯金纳理论的实践运用
教学课堂管理
根据强化原理,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要 对好的行为予以强化,不好的行为予以惩罚 或忽视,用正确的行为替代不正确的行为
适合幼儿的强化物:食物、奖品、表扬、代 币、游戏、减少作业
1-3岁
自主感VS羞 怯感和怀疑 感
学饭照顾穿习自衣自己,主的爬,卫行自生走己路吃,获 秩序得和自法主制感,意志的实现,
羞怯感,怀疑 或否定自身
父母
3-6岁
主动感VS内 疚感
探索周围环境,独 立活动,尝试新事 物
获得主动感,目的的实现, 有助于未来工作上的成就
内疚感和失败 感
家人
6-12岁
勤奋感VS自 卑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三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主要内容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01
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02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弗洛伊德&埃里克森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03
皮亚杰 & 维果茨基
04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的文化一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的文化一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的⽂化⼀历史发展理论和⼼理发展观1.⽂化⼀历史发展理论⽂化⼀历史发展理论是维果斯基⼼理发展观的核⼼。

他将⼈的⼼理机能区分为低级⼼理机能和⾼级⼼理机能两类。

前者的发展受个体的⽣物成熟所制约,后者的发展则受社会⽂化⼀历史所制约。

⾼级⼼理机能具有问接性,间接反映的中介结构即为⼯具。

在⼈的⼯具⽣产中凝结着⼈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化知识经验,这就使⼈类的⼼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物进化规律所制约,⽽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

间接的“物质⽣产⼯具”导致在⼈类的⼼理上出现了精神⽣产⼯具,即符号、语⾔。

⼈类特有的符号、语⾔的出现,使⼈的⼼理发⽣质的变化,形成了新质的意识系统。

因此,⼼理的实质就是社会⽂化历史通过语⾔符号的中介⽽不断内化的结果。

2.维果斯基的⼼理发展观所谓⼼理发展就是指:⼀个⼈的⼼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级⼼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他论述了⼉童⼼理机能从低级向⾼级发展的原因和指标。

就其原因⽽⾔:社会⽂化历史也是⼉童⼼理发展的源泉,制约着⼉童⼼理的发展;运⽤符号这⼀中介环节使⼼理活动得到质的改变;⼼理机能改变的过程是⼀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即将社会⽂化的外部活动形式转化为内在的⼼理结构。

低级⼼理机能转化到⾼级⼼理机能有4个标志:(1)⼼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即指主动性和有意性;(2)⼼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即指概括性、问接性的⾼级意识系统;(3)形成新质的⼼理结构,⼉童⼼理结构越复杂、越间接、越减缩,其⼼理发展⽔平越⾼;(4)⼼理活动的个性化。

3.⼼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思想:“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童借助成⼈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平与在独⽴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平之间的差异。

实际上这种差异就是教育教学所带来的发展,是潜⼒的开发。

⼉童的这两个发展⽔平的动⼒状态是由教育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创造出“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在发展的前⾯:环境和教育教学对⼉童⼼理发展具有促进作⽤,也决定着智⼒的发展,其决定作⽤表现在智⼒发展的内容、⽔平、速度和活动特点上。

维果斯基及其社会文化发展理论概述

维果斯基及其社会文化发展理论概述

维果斯基及其社会文化发展理论概述维果斯基,1896-1934,前苏联想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创始人,他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一书是该学派的奠基之作,是“维列鲁学派”(列昂节夫、鲁利亚都)中的重要人物。

一、维果斯基理论的基本前提1、他认为只有在儿童所经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来理解儿童的发展才有意义;2、他认为发展依赖于随着个体成长而形成的符号系统(sing systems)。

二、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来说明的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1、两种心理机能:低级机能&高级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是个体作为动物而产生的进化结果,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基本的知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高级心理机能是作为历史产物的进化结果,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记忆的精细加工系统。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的特征。

2、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心理工具(各种符号系统)维果斯基认为最重要的心理工具是语言,他认为儿童使用语言不仅限于社会交往,而且也是以一种自我管理的方式计划、指导和监控自己的行为。

自我管理的语言被称为“内在言语”或“个人言语”。

3-7岁,儿童出现了由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过程的表现—自言自语。

3、心理机能的中介结构——历史文化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始于社会关系和文化,儿童的记忆、注意、推理能力的发展都和学习使用社会的创造发明有关。

如语言、数学体系和记忆方法,在一种文化背景中,会包含学习如何借助电脑进行计算;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中,会包含用自己的手指或珠子计数。

三、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技能转化的过程。

1、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发展的四个表现⑴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⑵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⑶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⑷心理活动的个性化2、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⑴心理机能的发展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⑵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⑶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考必过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考必过
3、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创始人):⑴影响因素:①成熟(神经系统的成熟):必要条件②经验(练习﹑习得):必须条件③社会经验(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必要不充分条件④平衡(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决定因素。⑵心理发展的本质: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适应的方式包括:①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②顺应:内部图示改变以适应环境现实。顺应是图式的质变。③平衡:指同化作用服从于个体性质,是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暂时的而不是绝对的。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标准(含义):①心理发展过程时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在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时连续的;②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③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向高有一定的次序且不能改变次序。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必要准备条件,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飞跃。④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两个阶段不能截然分开,而有一定的交叉。⑷具体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知觉的分化;②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A自我为中心、B直观形象性、C不可逆性、D知觉集中性;③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成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特点:A守恒性。(守恒:就是内化的、可逆的动作,皮亚杰把他分为物理守恒、空间守恒和数守恒。)B去(非)自我中心性。C进行群集运算。组合性,逆向性,统一性;D具体逻辑推理。④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这个阶段思维能力已经发展至成熟水平。A假设泽演推理、B命题推理、C组合分析。⑸皮亚杰心理结构的特性:①整体性。即心理结构给个部分有机的俩系在一起由一个内在规律决定,②转换性。即心理结构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③自调性。心理结构根据自身的规律进行自我调节而不借助与外在的因素进行。皮亚杰自我中心主义:即儿童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只能从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和考虑问题,并深信自己的想法和他人的想法是一致的。⑹皮亚杰心理研究方法——临床法:是皮亚杰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的主要方法,①临床法:设置一定的任务要求儿童完成,研究者边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边与他们进行交谈的一种研究方法。②特点:A丰富多彩的小实验。B合理灵活的谈话法。C自然性质的观察。D借用数理逻辑分析研究结果。E在研究道德发展时,提出了对偶故事法。

维果斯基及其社会文化发展理论概述

维果斯基及其社会文化发展理论概述

维果斯基及其社会文化发展理论概述通过近期河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6年河北教招时间分布比较分散,全年都有招聘,笔试科目一般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等,河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河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供考生备考学习。

维果斯基,1896-1934,前苏联想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创始人,他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一书是该学派的奠基之作,是“维列鲁学派”(列昂节夫、鲁利亚都)中的重要人物。

㈠维果斯基理论的基本前提1、他认为只有在儿童所经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来理解儿童的发展才有意义;2、他认为发展依赖于随着个体成长而形成的符号系统(sing systems)。

㈡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来说明的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1、两种心理机能:低级机能&高级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是个体作为动物而产生的进化结果,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基本的知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高级心理机能是作为历史产物的进化结果,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记忆的精细加工系统。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的特征。

2、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心理工具(各种符号系统)维果斯基认为最重要的心理工具是语言,他认为儿童使用语言不仅限于社会交往,而且也是以一种自我管理的方式计划、指导和监控自己的行为。

自我管理的语言被称为“内在言语”或“个人言语”。

3-7岁,儿童出现了由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过程的表现—自言自语。

3、心理机能的中介结构——历史文化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始于社会关系和文化,儿童的记忆、注意、推理能力的发展都和学习使用社会的创造发明有关。

如语言、数学体系和记忆方法,在一种文化背景中,会包含学习如何借助电脑进行计算;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中,会包含用自己的手指或珠子计数。

㈢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技能转化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果茨基认为,一切动物的心理机能从其结构上看是直接 的,而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则比低级心理机能多一个中介环 节,使它具有了间接的性质。所谓中介环节,就是在心理 活动中运用心理工具。心理工具的使用使人的心理机能发 生了质的变化。p149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心理发展观
儿童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维果茨基 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增强。 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增强。 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的变化和重新组合 性增强。 第四,心理活动的个别化。p150
4.就其起源而言,它们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受社会 规律所制约;
5.从个体发展来看,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际交往活动的 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p147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心理发展观
维果茨基认为,低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虽然 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物,前者是种系发 展的产物,后者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心理发展观
心理机能分为两类,一类是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类 是高级心理机能。
所谓低级心理机能是指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 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等。
低级心理机能是消极适应自然的心理形式,其本身 也有简单的和复杂的之分。简单的低级心理机能指 感受性,最原始的感觉能力;而复杂的低级心理机 能指动作思维。p146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心理发展观
维果茨基指出,儿童文化发展中的一切机能起初是社会 方面,后来才是心理方向;起初是人们之间的属于心际 的范畴,后来才是儿童内部的属于心内范畴。这就是维 果茨基为我们揭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
儿童是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的,而文化究其根源来 讲是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产物。一切文化的东西 都是社会的。因此,一切高级心理机能乃是内化了的社 会方面的关系,乃是个性的社会结构的基础。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心理发展观
统称“低级的”心理机能是因为它们具有普遍的共 性是:
1.这些心理机能都是不随意的、被动的、由客体引起的; 2.就反映水平而言,它们是感性的、形象的、具体的; 3.就它们实现过程的结构而言,它们都是直接的、非中
分的(不需要工具作为中介); 4.就心理机能的起源而言,它们是种系发展的产物,足
自然发展的产物,因而它们都受生物学的规律所支配;
5.它们是伴随生物自身结构的发展,尤其是神经系统 的发展而发展的 。p147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心理发展观
所谓高级心理机能,就是指观察(有目的的知觉过程) 、随意注意、词的逻辑记忆、抽象思维、高级情感、 预见性意志等。p147
高级心理机能具不同于低级心理机能的共同特性:
1.这些机能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 的而自觉引起的;
2.就它们的反映水平而言是概括的、抽象的。在所有这 些高级心理机能中,都有思维的参与;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心理发展观
3.就其实现过程的结构而言是间接的、必须经内符号或 词作为中介的工具;
但是,在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这两种不同的心 理机能却是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对于一个具体 的儿童来说,个体心理发展既包括种系的发展的成 分,也包括历史的发展的成分。p147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心理发展观
针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生问题,维果茨基第一 次明确地提出了社会起源学说,就是说,人的一切 心理高级机能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而形成的。高级 心理机能同样属于心理现象,它们当然离不开大脑 的物质基础,但物质基础不等于心理发展的根源。 高级心理机能不能从生物学中寻找根源,而只能从 客观的社会环境中去寻找 。p147
在维果茨基看来,高级心理机能的成分、发生结构、行 动方式——总之,它的全部实质都是社会的。p148-149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心理发展观
高级心理机能是通过什么机制而实现其发生和发展 的——中介理论。
首先,维果茨基把行为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动物具有的自 然行为,另—类是人所特有的工具行为。行为的工具也分 为两类,一类是物质工具——从最简单的器械到现代化的 机器。另一类是心理工具——各种符号、记号、语词、语 言。人运用心理工具进行心理活动和精神生产。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的实质是心理功能与意识活动的 关系,这个问题的中心环节是思维对词的关系。
首先,维果茨基认为,思维与言语各有不同的发生 根源和发展路线。
其次,维果茨基认为,内部言语过程对思维发展有 着决定性的特殊的意义 。p151
……儿童掌握的言语结构,成了他思维的基本结构。此 时,儿童思维的发展依赖于言语,儿童思维的发展取决 于对思维的社会方式的掌握,也就是说取决于言语。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概念形成的过程
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导致概念发展的道路 基本上是由概念含混、复合思维和抽象概念 三个时期组成的,每一个时期又包含着若干 个小阶段。p152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儿童发展理论
第六章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 指导思想构建了一套全新的儿童心理发展理 论体系,成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发展理论。 p146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心理发展观
维果茨基曾经对人类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两 方面作了出色的研究。他认为所谓发展,就是 指心理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 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 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 化的过程。人的心理的发展是受社会的文化历 史发展规律所制约的。p1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