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和手段分析

合集下载

简析实施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手段

简析实施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手段

一、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的范围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选择。

一般而言,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有一下几个:1.报酬契约动机。

希利(Healy,1985)发表了《奖金计划对会计决策的影响》(The Effect of Bonus Schemes on Account-ing Decisions)的文章,其对盈余管理进行了著名的实证研究。

2.获得配股资格动机。

能否获得配股的资格对一个上市公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不是所以上市公司都能获得配股资格的。

配股是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一种方式,从筹集资金的角度来看,配股筹资具有以下三个优势:一是实施时间较短,二是操作简单,三是筹资成本较低。

此外,若上市公司欲想获的增发新股、发行可转换债券等资格,均需要达到既定的盈利水平,从而促使企业通过实施盈余管理的手段。

3.维持公司上市资格的动机。

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取得并能够维持上市的资格是非常重要的,当公司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导致经营业绩的下滑时,公司极有可能为了维持上市的资格,将会通过实施盈余管理活动,甚至利润操纵的行为来实现,从而避免了公司因连续亏损而被迫退市的风险。

4.债务契约动机。

企业在进行日常的经营活动以及投资活动时所需要的资金,除了投资者投入、自身积累之外,主要资金来源于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

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机构对信贷风险的意识不断地加强,在向企业发放贷款时一般与企业签定协议,其中包括各种要求遵循的条款,如流动比例、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的变动范围。

若企业超出这些条款所允许的变动范围,此时企业进行信贷将会受阻,因此当企业发现本年度的一些财务指标有偏离债务条款的趋势或已经偏离时,就会有很强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动机之外,一般还有其他的动机,比如:树立公司股票形象的动机、税收的动机、高级管理人员的变动动机等等。

二、盈余管理的手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市场的发展,盈余管理成为许多公司重要的财务管理方法以及进行利润操作的手段,常用盈余管理的手段,具体如下:1.收入、费用的截止确认。

盈余管理的原因与对策

盈余管理的原因与对策

盈余管理的原因与对策在商业运作中,盈余管理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手段来调整其财务报表,以达到一定的目的,如增加利润、提高股价等。

虽然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来一些好处,但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会导致信息不对称,损害投资者利益,甚至对整个市场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了解盈余管理的原因和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一、盈余管理的原因1. 经济压力: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下行压力,为了满足股东和投资者的期望,企业可能会选择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利润水平,以维持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2. 股价操纵:股价是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企业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影响股价的波动,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资金。

3. 税务筹划:税务筹划是企业合法的财务管理手段,企业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调整利润分配,以减少税务负担,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 奖励机制: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通常会根据企业的盈利情况来确定自己的薪酬和奖金,为了获得更高的报酬,他们可能会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以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二、盈余管理的对策1. 加强监管:加强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财务审计制度,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减少盈余管理的空间和机会。

2. 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企业应主动公开其财务信息,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增加投资者的信任和对企业的了解。

3. 增强企业治理意识:加强企业内部治理,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减少盈余管理的发生。

4. 完善激励机制: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使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股东利益相挂钩,降低他们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5. 强化投资者教育: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对财务报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增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判断能力,减少盈余管理对投资者的影响。

总之,盈余管理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可能会进行盈余管理。

然而,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会对企业和市场产生不利影响。

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盈余管理是公司在财务报告中有意地调整收益或费用来影响期末盈余的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是为了满足管理层的目标、市场预期或其他激励、奖励机制。

本文将对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进行综述,并着重介绍前沿研究的进展与发展趋势。

一、盈余管理的原因1. 税务考虑:企业通过盈余管理来减少税负,合法降低利润。

通过调整收入和支出的时机和数额,企业可以在特定时间段内实现纳税责任的最小化。

2. 资金约束:企业在面临资金短缺时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贷款融资的可能性。

通过调整账面利润、资产价值和财务指标,企业可以改善自身的信用状况,从而更容易获得外部融资。

3. 经营业绩操纵:盈余管理可能是管理层为了满足市场预期或提高公司股价而进行的行为。

这种操纵行为可能包括延迟公布负面消息、提前确认收入或推迟确认费用等。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1. 管理层报酬:盈余管理可以使管理层的绩效看起来更好,进而实现薪酬激励和股票期权激励的最大化。

管理层通常与公司的财务指标和业绩绩效挂钩,因此他们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来影响这些指标。

2. 市场反应:盈余管理可以影响公司的股票价格。

管理层可能会利用盈余管理来调整公司的盈利预期,从而引起市场的反应,进而影响股票价格。

这种操纵行为可能会使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产生市场效应。

三、盈余管理的测度方法1. 离群值分析:通过分析公司盈余数据的离群值来判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离群值的存在可能意味着公司有意地扭曲了财务报告的数据。

2. 偏度和峰度分析:通过计算盈余数据的偏度和峰度来判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偏度和峰度的异常程度可能表明财务报告中存在不正常的调整。

3. 福利变化分析:通过分析企业主要利益相关方的福利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利益相关方在公司盈余变动时可能会出现不正常的变化。

四、前沿研究的进展与发展趋势1. 基于人工智能的盈余管理识别: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盈余管理识别提供了新的方法。

[设计]盈余管理动因与手段分析

[设计]盈余管理动因与手段分析

盈余管理动因与手段分析一、盈余管理定义简要回顾企业盈余从经济学角度是指企业财富的增加,即投入资源的价值小于产出的价值;从会计学的角度是指期末净资产大于期初净资产的差额。

由于产生差额的原因往往是企业经营获得利润,所以人们也常常把利润作为盈余看待。

企业盈余管理出现在19世纪,是从早期创造性会计(Creating accounting)演变而来的。

最初表现为利润平滑(Income smoothing),后来则是秘密准备(Secret reserver)。

随着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的不断完善,在国内外逐步形成了盈余管理的理论与事务。

加拿大会计学者思考特(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政策选择时选择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

美国著名会计学者富柏(Schippes)在“盈余管理的评论”(1989)一文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获取私利,从而有目的的干预对外财务会计报告的一种管理行为,称为“披露管理”(disclosure management)。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赫雷(Hearly)与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倭林(Wahlen)在1999年认为,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自身利益在编制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和进行业务交易时,主观上判断选择有利于企业的会计政策和方法、变更会计估计、安排交易发生的时间和方式以期改变报告披露的内容与事实。

在信息的不对称和披露不完全的条件下,误导公司报表使用者对企业收益状况的理解。

我国学者魏明海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信息使用者对会计经营业绩的理解,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件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的判断和会计选择过程。

从以上定义回顾看出,目前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尚未形成共识,有许多学者对盈余管理作了详尽的探讨,因此本文对盈余管理定义不作探讨。

本文拟通过对盈余管理动因和手段的分析入手,谈对盈余管理性质的认识。

二、盈余管理的动因(一)奖金动因赫雷(Hearly,1985)发表了一片名为《奖金计划对会计决策的影响》(The Effect of Bonus Schemes On Accounting Decision)的文章对盈余管理的动因进行了著名的实证研究。

企业盈余管理的原因及对策

企业盈余管理的原因及对策

企业盈余管理的原因及对策企业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对其营业收入和利润的有效控制和分配,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盈余管理对实现企业长期经济利益、资产保值增值、企业内部控制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从企业盈余管理的原因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企业盈余管理的原因1.市场竞争的压力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企业需要在更大的压力下进行盈余管理。

只有通过有效的盈余管理,企业才能在市场上取得更大的优势,更好地保持竞争力。

2.回报股东盈余是股东投资的回报,股东希望企业能够让他们的投资在合适的时候得到回报。

因此,企业需要通过盈余管理来平衡股东利益和持续发展的需求。

3.税收筹划企业通过盈余管理,可以尽可能合法地减少税收,以提高税后利润。

由于税法规定的漏洞,企业可以通过合理的盈余管理,降低税负,增加税后利润。

4.投资计划有些企业需要通过盈余管理来获得资金,以便支持企业的扩大和发展。

因此,盈余管理也是企业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的关键步骤之一。

二、企业盈余管理的对策1.合理规划企业应对未来的盈余进行合理规划。

通过控制支出,实现盈余预算的计划,从而使企业经营更加稳健。

企业应将预算中的每一项支出都细化到具体的细节,制定良好的流程和标准,从而使预算合理化。

2.增强内部管控内部管控对于企业盈余管理也非常重要。

企业应制定适当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建立高效的财务管理机制,加强内部审计,及时消除经营中的风险。

3.多元化经营企业应该实行多元化经营,将收入来源扩大化。

在不同的行业领域,增加收入来源,减少盈余的单一性和不稳定性。

多元化经营也能增加企业对不同行业的适应性,提高企业的韧性。

4.科学投资企业在进行资金投资时,应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地确定投资方向,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慎重制定投资方案,并且进行风险分析,以提高盈余管理的能力。

总之,企业盈余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和长期利益至关重要。

企业应本着合理规划、增强内部管控、多元化经营和科学投资的原则,积极推进盈余管理工作,以此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手段研究

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手段研究

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手段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盈余管理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一方面,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高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盈余管理也可能对企业的股东、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动机和手段两个方面探讨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

1. 动机企业首先会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这种动机一方面源于企业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则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内在动机主要包括维护企业声誉、管理者的激励以及避免违约等方面。

维护企业声誉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过分的盈余波动可能会让投资者对企业产生质疑,降低企业的形象和信誉。

此外,管理者通常会根据他们的报酬与绩效相关,通过盈余管理来实现自己的激励目标。

另外,企业通过盈余管理也可以避免违约风险,从而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外在动机主要包括税务筹划和合规性要求等方面。

税务筹划是企业盈余管理的一种常见动机。

企业通过盈余管理,合理调整利润分配,以减少税务负担,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此外,合规性要求也对企业盈余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各国和地区的会计准则以及监管机构的规定,要求企业在财务报表中披露真实可靠的信息,减少盈余管理的空间。

2. 手段盈余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企业运用各种手段来实现。

常见的盈余管理手段包括盈余操纵、渗透盈余管理和税务筹划等方面。

盈余操纵是指企业通过改变会计政策、估计方法以及报表披露等手段,来人为地影响盈余水平,使其达到预期目标。

盈余操纵通常包括收入操纵和费用操纵两个方面。

收入操纵主要通过延迟或加速收入确认,改变销售合同条件等手段来实现;费用操纵则是通过减少费用确认,提前计提准备金或者改变折旧计算方法等方式来实现。

渗透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业务操作来影响盈余水平,既不违反会计准则,又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渗透盈余管理主要包括业务模式设计、合同安排、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等手段。

企业可以通过调整业务模式以及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合作方式来影响盈余水平,实现盈余管理的目标。

企业盈余管理的原因及对策

企业盈余管理的原因及对策

企业盈余管理的原因及对策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盈余管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企业盈余管理需要掌握好原因和对策,以确保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出现过度盈利或亏损的风险。

一、企业盈余管理的原因1. 风险控制盈余管理可以用来控制风险,防止企业过度盈利或亏损。

如果企业过多依赖一个或几个客户或产品线,一旦这些客户或产品线出现问题,企业就容易出现严重损失。

因此,通过盈余管理,企业可以在经营过程中获得更加稳定的盈利。

2. 均衡资金的运用企业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保持适当的现金流水平,确保企业具备足够的流动资金,避免资金短缺的风险。

通过盈余管理,企业可以将盈余资金用于合适的用途,例如用于研发、扩张、投资等,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3. 提高企业利润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利润。

通过盈余管理,企业可以减少浪费和不必要的开支,为企业提供更大的利润空间。

同时,通过对生产和销售的全面规划和管理,企业能够实现高效盈利,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企业盈余管理的对策1. 制定科学的盈余管理策略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制定科学的盈余管理策略。

具体包括:制定合理的预算计划,正确评估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确定合适的盈余分配政策等。

企业还需根据不同的阶段性经营成果制订不同的利润分配计划。

2. 加强内部管理企业需要加强内部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加强销售渠道管理等,进一步提高公司盈利水平。

此外,企业还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强化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从而增强企业的生产力和创造力。

3. 加强市场开拓企业需要加强市场开拓,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产品竞争力。

具体可采取多种手段开拓市场,例如增加广告投入,开拓新销售渠道,扩大产品线等。

通过加强市场开拓,企业可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进而提高公司盈利水平。

总之,企业盈余管理是保障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企业应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状况制定合理的盈余管理策略,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销售渠道开拓,进一步提升企业盈利水平。

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引言:盈余管理作为财务管理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在学术界和实际应用中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盈余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各种手段影响或操纵公司财务报表,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

本文旨在对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以及测度方法进行综述,以帮助理解盈余管理的本质和现实意义。

一、盈余管理的原因1.1 税务原因税务原因是盈余管理的主要动因之一。

公司通常会通过合理的税务规划来减少纳税负担,因为税务支出对公司利润的影响很大。

1.2 合约原因公司和债权人、股东等签订的合约中通常会包含一些盈余相关的条款,如分红政策、偿债能力等。

为了满足合约条件或获得更好的合约条款,公司可能采取盈余管理措施来调整财务报表。

1.3 市场评估原因盈余是市场评估公司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公司对其盈余水平进行管理可以影响投资者和分析师对公司的评估和判断,从而影响股价。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2.1 维持公司声誉管理者通常希望公司能够维持良好的声誉,以吸引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关注和信任。

为了呈现出稳定和良好的盈余水平,管理者可能会采取盈余管理手段。

2.2 薪酬激励管理者通常通过公司的盈余水平获得薪酬激励,因此他们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来达到或超越预定的盈余目标,以获得更好的薪酬回报。

2.3 避免破产盈余管理可以帮助公司避免破产的风险。

通过调整财务报表,公司可以掩盖一些潜在的财务困境,给投资者和债权人一种更稳定的经营状况的印象。

三、盈余管理的测度方法3.1 比率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是盈余管理测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分析公司财务报表中的相关比率指标,如盈利能力比率、资产负债率等,可以判断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3.2 离散化指标法离散化指标法是通过计算公司盈余的离散性指标,如标准差、方差等,来测度盈余管理的程度。

盈余离散程度越大,越可能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3.3 算法模型法算法模型法是使用数学或统计模型,如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等来预测或测度盈余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和手段分析
作者:吕咪咪林伟
来源:《商情》2015年第17期
【摘要】盈余管理是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学者们对企业盈余管理的行为褒贬不一。

本文从我国企业盈余管理的现状出发,对盈余管理的动因和手段进行了分析,为评价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依据。

【关键词】盈余管理,动因,手段
盈余管理是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目前学者们对盈余管理的概念还存在分歧,以美国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而以凯瑟琳·雪珀为代表的另一类学者却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国内学者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同样也存在“合法”和“非法”的分歧。

只要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合法合规,盈余管理对于公司的发展应该具有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动因和手段进行分析。

一、盈余管理的动因
盈余管理产生的动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融资动因、节税动因、政治成本动因和债务契约等等。

1、融资动因。

融资动因主要是针对上市公司而言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直接动因是筹资,筹资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要条件,筹资决定了投资,投资则决定了企业价值。

然而国家法律在企业筹资方面有着许多硬性的规定,于是很多企业便利用盈余管理来达到规定的条件。

企业在首次发行阶段、配股阶段和增发新股阶段都有可能通过盈余管理达到融资的要求。

2、节税动因。

节约税收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又一个重要动因。

企业所得税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根据税法的规定进行纳税调整计算得出的。

企业为了节约税负,减少现金流出,往往会尽量降低企业的净收益。

尽管税务会计的规定减小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但依然有一些会计政策选择余地。

3、政治成本动因。

政治成本动因是指管理当局为了应付政府的收费管制而运用价格标准因素的不确定性来进行盈余管理。

一旦企业的财务成果高于或低于某个界限时,企业就会受到相关部门的一些严厉的政策限制,影响其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而当一个企业经营受政治成本影响较大时,管理者就有动机来调整盈余,尤其是一些特大型的企业、垄断企业,如果这些企
业报告盈利太高,必然会引起媒体和公众的注意。

为了逃避或减少政治成本,企业一般会通过盈余管理降低财务报告中的盈利。

4、违约风险动因。

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债务契约中通常包含一些保护性条款以保护债权人利益,包括不能过度发放股利、不进行超额贷款,有些商业银行甚至规定不得向亏损企业贷款等等。

企业为了获得贷款,又不受债务契约的限制,管理者就有管理企业盈余以减少违约风险。

如果是长期债务合约,企业管理者一般会将各期收益均衡化减少企业违约的可能性,因此盈余管理就成为企业降低违约风险的一个工具。

二、盈余管理的手段
企业多样化的盈余管理动因决定了盈余管理行为在企业日常交易和会计处理中的广泛性,企业可以通过真实的交易或会计手段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常见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关联交易。

现代企业之间广泛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关联方之间的控制关系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通过关联方交易,母公司可以快速注入优质资产以置换劣质资产,从而使企业的业绩在短期内大幅提升。

企业还可以通过调节关联交易价格来进行利润转移、用转嫁费用的方式进行利润转移和利用资金占用费支付进行利润转移。

2、资产和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作为解决债务纠纷和经营困境的一个重要手段,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

债务重组会产生许多积极作用,对于减轻企业负担,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使企业重新焕发活力等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企业在债务重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债务重组收益,于是一些业绩欠佳的上市公司就会利用债务重组手段进行盈余管理。

债务重组中被豁免的金额可以计入损益,上市公司利用这个规定,通过债务重组,将豁免的金额计入营业外收入,以提高企业利润水平,有助于企业摆脱危机。

3、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变更。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可以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和需要的会计政策,管理当局自然会基于自身的利益,选择满足于自身目标和利益需要的会计政策,以此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利用会计政策和估计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包括: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变更、合并会计报表范围的变更、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变更、收入与费用确认方式的变更等等。

企业还可以通过资产减值政策的选择实现盈余管理。

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应收款项、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等。

减值准备计提的比例和数额直接关系到企业当年的盈利状况。

虽然会计准则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该规定是我国新准则遏制资产操纵利润的重要措施)。

但是,存货、递延所得税资产、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的债务工具等几项资产减值准备还是存在盈余管理的空间。

4、获取政府补贴和税收减免。

在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报表中,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有一个常见的项目就是政府的各项补助和补贴收入。

政府补贴和减免主要包括税收减免、利息减免、政府补贴等。

这是政府对企业的发展给予一定的支持或扶持,属于政府的财政手段。

由于各地都会努力争取上市指标,上级政府又以上市公司的数量作为对其考核的指标之一,当上市公司因亏损被 ST 或面临终止上市时,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发展和自身利益往往会出手相救。

政府通过补贴和减免,帮助企业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三、结语
企业盈余管理的动因不同,手段也多种多样,我们不能否认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企业实际的盈余管理行为,确实会给企业带来好处。

但是,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即便是会计政策允许范围内的有目的的选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可能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

政府部门应该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规范管理,引导企业合理进行盈余管理,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佳,崔恒银.试论盈余管理动因新分类及其影响[J].商业会计, 2012,(1):113-114.
[2]王福胜,吉姗姗,程富.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未来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基于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比较视角[J].南开管理评论,2014,(2):95-1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