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及其诗歌创作

合集下载

三曹

三曹

•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而以三曹为核心。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今存其乐府诗20余首,代表作 《蒿里行》描写了军阀混战时期的惨景,《短歌行》更是脍炙人 口的名篇。
•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诗歌委婉悱恻,多以爱情、伤感为题材。 两首《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其所著《典论.论文》,是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 • 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流传下来的诗赋文章共有100多 篇,如描绘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写爱情的《美女 篇》,《洛神赋》等,曹植写《七步诗》的原委,更流传为尽人 皆知的佳话。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学对 后世的深远影响。 • 汉末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操、曹丕、曹植同时也是创立者。 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 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丕诗的风格
• 曹丕诗有文士气,以文人深婉细腻的笔触,写出乱世中人的内 心世界,因而颇得《古诗十九首》的风致。《古诗源》:「子 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 情。」此语概括较为准确 • 曹丕的文与赋 辞赋现存26篇,建安文人中仅次於曹植。可分两 类:述军国大事;记个人情怀。 文章的成就不在诗赋之下,代 表作《典论》、《与吴质书》、《答繁钦书》等。《典论· 自叙》 叙写生平,通脱而生动。《与吴质书》叙朋友间生死离合之情, 兼有随感式的文学评论,是过去的书信之文所没有的;《答繁 钦书》描写美人舞乐,辞极绮丽,近於辞赋,即在曹丕文章中, 也是别具一格的 • 曹丕的文学地位与影响 诗体方面,曹丕《燕歌行》首创七言歌 行体,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诗韵方面,曹丕不 独已认识到诗歌当有音韵之美,而且在实践中还进行了多种有 益的尝试。 《燕歌行》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典论· 论文》, 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批评著作。

三曹诗歌创作内容

三曹诗歌创作内容

三曹诗歌创作内容三曹指的是曹操、曹丕和曹植,他们都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也是文学家和诗人。

三曹在文学方面的创作非常出色,他们的诗歌作品充满了辩证哲学、情感表达和政治抒发,给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学遗产。

首先,曹操是三曹中最著名的一位,他的诗歌作品多以表达政治理念、抒发个人情感为主。

他的作品中常常体现出他对天下大势的洞察和对自身权力的渴望。

例如他的《短歌行》中写到:“对海而唱,兴味无穷,至于飞腾宇宙,声闻四海”,这表达了他的野心和对世界的掌控欲望。

另外,曹操在《观沧海》一诗中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不可逆转的思考:“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种对生死的思考也是曹操诗歌作品的常见主题之一。

其次,曹丕是曹操的长子,他的诗歌作品更多地表达了他的个人情感和对人生、爱情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常常充满了忧伤和悲凉的情绪。

例如他的《七步诗》中写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表达了他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爱情的伤感。

另外,曹丕在《燕歌行》中表达了对父亲曹操的思念之情:“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这种对亲情的表达也是曹丕诗歌作品的特点之一。

最后,曹植是曹操的次子,他的诗歌作品更多地偏向于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诗人对美的追求。

例如他的《洛神赋》中以个人情感为线索,描绘了一个美丽女子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美的独特感受。

另外,曹植的《白马篇》以赞美白马为主题,通过对白马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纯洁、美好事物的向往。

总之,三曹的诗歌创作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政治、历史的抒发,也有个人情感、爱情的宣泄,同时也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赞美。

他们的作品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诗歌创作特点

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诗歌创作特点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诗歌创作特点1.曹丕诗歌的内容及诗风创新之处。

答:魏文帝曹丕“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

据史书说,他“好文学,以著述为务”。

现存诗约四十首,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宴游诗。

多写游赏之乐,文词富丽,多用对偶,在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代表作有《芙蓉池作诗》、《于玄武陂作诗》等。

第二类是抒情言志之作。

主要写曹军南征之事,既描写行军的艰苦,更突出了“救民涂炭”的决心,代表作有《黎阳作诗》三首。

第三类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这一类诗体现了曹丕诗的水平。

最著名的作品是《燕歌行》,此诗写一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

同时.《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清人沈德潜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曹丕诗风的新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个人情感的抒发。

曹操是乱世英雄,所抒之情大都与历史命运感和平定天下的抱负有关,曹丕却更努力于个人情感的表达。

他敏感而多情,在众宾欢坐的宴会上,他会突然体会到“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而日暖花开,谷水潺潺的自然景物,给他带来的却是“月盈则冲,华不再繁”的忧虑。

他对人生中凄凉情感的体验,可以说是超出于同时代其他诗人的。

二是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曹丕善于选用清词丽句,配以谐和的音韵,表达他纤丽的情思。

在艺术形式上,曹丕也勇于创新,他虽然仅存四十多首诗,却是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具备。

如《大墙上蒿行》,长达七十五句,三百六十余字,三字至九字句都有.极尽纵横开阖之能事。

三是曹丕诗代表了民歌的文人化与文人诗的民歌化之间的交互作用。

曹丕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既努力摆脱民歌的束缚,又学习民歌的优长;既向文人诗迈进,又保留有民歌的某些特征,清丽自然,代表作品有《上留田行》等。

三曹诗

三曹诗

曹操诗———155-220 曹操诗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 念桥 念桥)县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念桥 县(今安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徽)人。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二十岁举孝廉而入仕途,十数年间, 二十岁举孝廉而入仕途,十数年间,先后击 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统一北方。 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统一北方。 后封魏王。谥号魏武帝。 后封魏王。谥号魏武帝。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政领袖,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政领袖,还是一位慷 慨的诗人和忧患的哲人, 慨的诗人和忧患的哲人, 其诗均古题乐府,气韵沉雄,慷慨悲凉。 其诗均古题乐府,气韵沉雄,慷慨悲凉。 其文亦清峻通脱。 其文亦清峻通脱。
第48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回 时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气晴明, 时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气晴明,平 风静浪。操令: 之上, 风静浪。操令:“置酒设乐于大船 之上,吾今 夕欲会诸将。 夕欲会诸将。 屏山色如画,东视柴桑之境, 操见南 屏山色如画,东视柴桑之境,西观夏口 之江,南望樊山,北觑乌林,四顾空阔, 之江,南望樊山,北觑乌林,四顾空阔,心中 欢喜, 欢喜, 谓众官曰: 吾自起义兵以来, 谓众官曰:“吾自起义兵以来,与国家除凶去 誓愿扫清四海,削平天下; 害,誓愿扫清四海,削平天下;所未得者江南 今吾有百万雄师,更赖诸公用命, 也。今吾有百万雄师,更赖诸公用命,何患不 成功耶!收服江南之后,天下无事, 成功耶!收服江南之后,天下无事,与诸公共 享富贵,以乐太平。 享富贵,以乐太平。” 文武皆起谢曰: 愿得早奏凯歌! 文武皆起谢曰:“愿得早奏凯歌!我等终身皆 赖丞相福荫。 命左右行酒。 赖丞相福荫。”操大 喜,命左右行酒。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山不厌高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回

【精品】三曹在诗歌创作上的异同教材

【精品】三曹在诗歌创作上的异同教材

浅析“三曹”人生及其诗歌创作摘要:汉末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作家,打破了东汉末年诗坛上的沉闷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

由于他们都共同经历了汉末离乱的痛苦生活,所以能自觉继承汉乐府民歌的优秀传统,在诗中通过叙述丧乱及感叹身世,吐露建功立业的抱负,具有慷慨悲凉、明朗刚健的独特风格。

人们把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建安文学”。

“三曹”即汉、魏间诗人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

他们政治地位显赫,文学成就很高,成为当时文坛领袖,是集中体现“建安风骨”特点的代表作家。

关键词:三曹建安风骨刚健婉约慷慨建安时期,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是一个转变时期,此时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它已经完全摆脱了汉代诗歌“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功利主义诗歌思想,完全归之于抒一己情怀,但写此心,而不虑及其余。

曹氏父子是建安诗歌的集大成者,引领一代文坛。

“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邈英逸,故俊才云蒸”(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正是曹氏父子的诗歌创作为建安文学的兴盛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耀眼的明珠并光照后世。

曹氏父子虽出自一家,但由于人生境遇的不同使这三人的思想感情大不相同,体现在文学创作中便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形成迥异的文学内涵和艺术风格。

一建安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这为想建功立业之人提供了可能,激发了士人追求功业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了事事多变,人生无常的深沉感叹。

这种环境为士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凉的情境,从而形成了诗歌慷慨悲凉的独特格调,“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刘勰《文心雕龙》)。

曹氏父子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他们的诗歌中更是充满了“高古之骨,苍凉之气”(钟惺《古诗归》),但由于性格、际遇的不同,这种慷慨悲凉之气亦各有不同。

三曹五言诗

三曹五言诗

三曹五言诗一、原文:《杂诗·其一》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二、衍生注释:1. “悲风”:这里指凄厉的风。

通常让人感觉忧伤、肃杀的风被诗人称为悲风。

2. “之子”:那个人,这里指所思念牵挂的人。

3. “迥”:遥远的意思。

江湖遥远又深广,表示距离的阻隔。

4. “方舟”:两船相并。

这里说即使是方舟也难以到达思念之人所在的远方。

5. “离思”:离别的思念之情。

“难任”就是难以承受。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是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

情感是一种深切的思念远方之人的惆怅与哀伤。

表现手法上,首先诗人以景起兴,“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描绘出一种肃杀且孤寂的场景。

高台之上,风吹过来感觉十分悲凉,早晨的阳光照着北面的树林,透着一种清冷。

然后,作者直叙思念之人远在万里之外,中间隔着重重大江和深深的湖水,距离无比遥远,即便是并舟共行想要到达那里也不可能,所以这思念的感情难以承受。

接下来,诗人用孤雁南飞的意象,孤雁飞过庭院时发出哀伤的鸣叫,他希望孤雁能够为他传达思念之情,可是孤雁形影消失不见,让诗人更加伤心。

整个诗于情景交融之中,将思念之情表达得细腻而深刻。

四、作者介绍:此诗的作者是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

曹植一生可以说是经历坎坷,年少的时候就才华出众,他的文章被曹操所赞赏,一度被视为接班人的人选。

可是后期因为卷入了政治斗争,继位失之交臂并且被哥哥曹丕所猜忌、打压。

但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相当高,诗歌创作上风格多样,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五、运用片段:1. 比如说有个小伙子小明,他的女朋友去了远方的城市工作。

小明站在高楼大厦间,看着远方的天空,他觉得自己特别孤独。

这时候他就想起了曹植的“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简直觉得自己和曹植一样,思念着远方的她,而之间的距离像隔开他们的江湖一样遥远。

建安诗歌选讲

建安诗歌选讲

《三国志》: 及邺城破,绍妻及后共坐皇堂上。文帝入绍 舍,见绍妻及后,后怖,以头伏姑膝上,绍妻 两手自搏。文帝谓曰:‚刘夫人云何如此?令 新妇举头!‛姑乃捧后令仰,文帝就视,见其 颜色非凡,称叹之。太祖闻其意,遂为迎娶。 《三国志》: 植初得淳甚喜,延入坐,不先与谈。时天 暑热,植因呼常从取水自澡讫,傅纷。 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
曹丕(187-226)
魏文帝 诗歌特点:1、描写男女爱 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作品 较多较好;2、形式多样。 四、五、六、七、杂言无 所不有,数五言与七言成 就较高。 《典论· 论文》开文学批评 风气的重要论文。
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 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 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 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 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语言清丽、情致委婉、音节和谐,缠绵悱恻, 凄婉动人。
明代胡应麟:“子恒《燕歌》二首,开千古妙境。” (《诗薮》内编卷三) 清代王夫之:“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 两。‛(《船山古诗评选》) 《燕歌行》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曹植(192-232)《诗品》称“建安之
杰”
《文心雕龙· 时序》: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 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 曹操,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 慨,气韵沉雄,古直悲凉。这种充满激情诗歌 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 “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 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 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 灵。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 文学史上闪灼着夺目光彩。

(完整word)【精品】三曹在诗歌创作上的异同教材

(完整word)【精品】三曹在诗歌创作上的异同教材

浅析“三曹”人生及其诗歌创作摘要:汉末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作家,打破了东汉末年诗坛上的沉闷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由于他们都共同经历了汉末离乱的痛苦生活,所以能自觉继承汉乐府民歌的优秀传统,在诗中通过叙述丧乱及感叹身世,吐露建功立业的抱负,具有慷慨悲凉、明朗刚健的独特风格.人们把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建安文学"。

“三曹"即汉、魏间诗人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

他们政治地位显赫,文学成就很高,成为当时文坛领袖,是集中体现“建安风骨”特点的代表作家。

关键词:三曹建安风骨刚健婉约慷慨建安时期,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是一个转变时期,此时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它已经完全摆脱了汉代诗歌“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功利主义诗歌思想,完全归之于抒一己情怀,但写此心,而不虑及其余。

曹氏父子是建安诗歌的集大成者,引领一代文坛。

“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 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邈英逸,故俊才云蒸”(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正是曹氏父子的诗歌创作为建安文学的兴盛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耀眼的明珠并光照后世。

曹氏父子虽出自一家,但由于人生境遇的不同使这三人的思想感情大不相同,体现在文学创作中便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形成迥异的文学内涵和艺术风格.一建安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这为想建功立业之人提供了可能,激发了士人追求功业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了事事多变,人生无常的深沉感叹。

这种环境为士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凉的情境,从而形成了诗歌慷慨悲凉的独特格调,“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刘勰《文心雕龙》)。

曹氏父子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他们的诗歌中更是充满了“高古之骨,苍凉之气”(钟惺《古诗归》),但由于性格、际遇的不同,这种慷慨悲凉之气亦各有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曹及其诗歌创作—亳州历史名人随笔之十四朱海东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父子三人同登文学殿堂的不多,能同领风骚的则更少。

值得称道的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不但同登文学殿堂,而且以其辉煌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文学。

本文试就三曹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创作成就作一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出身微贱,少时任侠放荡,好权术,喜“刑名之学”,为人简易无威重。

年轻时曾被当时名士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曾随袁绍伐董卓,后迎献帝迁都许昌,自任大将军和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操多才多艺,对书法、音乐、围棋都相当精通。

于戎马倥偬之馀,不废吟咏,创作了不少出色的诗歌。

王沈《魏书》说他“文武并施,御军三十馀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他曾收罗人才,对几乎失传的汉代音乐、歌舞进行了整理。

曹操的诗,现存二十馀首,都是乐府诗,其内容和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一脉相承。

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蒿里行》就如实地描写了初平元年(190)关东义军联合讨伐董卓的历史事件,对袁绍等将领各怀私心、畏葸不前之态进行了揭露和批评。

诗末六句对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和百姓造成的灾难、痛苦,深表关怀和同情。

其中也体现了曹操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欲整治国家、统一疆土的胸怀和抱负。

这些诗歌,由于反映现实深刻真实,因而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 。

曹操的另一部分乐府诗则表现了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这类诗悲歌慷慨,具有更浓厚的抒情气氛。

《短歌行》是其中的代表。

全诗共八解,开头两解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接着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他爱贤若渴的心情。

末解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他搜览人才以完成统一大业的宏伟怀抱。

这首诗经过几个低昂回旋,把诗人起伏不平的心情,复杂多端的感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此外,他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老当益壮的战士情怀。

《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通过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游仙诗也是曹操诗歌的重要级成部分。

在这类诗中,曹操展开绮丽的想象,吟咏了与仙人遨游天地、宴饮等宏大场面,这些诗从表面看有脱离现实的一面,然而,当曹操以质朴的语言、绮丽的想象折射现实时,对士人朝不保夕的忧生意识有曲折的反映。

曹操的诗不仅对建安文学有开风气的作用,由于创造性较大,对后代文学也有重要的影响。

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法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

从他这种旧题新事乐府到杜甫的“即事名篇”的新题新事乐府,再到白居易等到人掀起的新乐府运动,可以清晰地看出一肪相承的发展。

另外,《诗经》以后,四言诗很少佳篇,曹操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抒情传统,创造出一些动人的篇章,使四言诗再一次放出光彩。

后来嵇康、陶渊明等人有成就的四言诗都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

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

于公元220年代汉自立,是为魏文帝。

现存诗歌四十首,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宴游诗,这些诗多写游赏之乐,模山范水比较细致,文词富丽,常用对偶,在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

第二类是抒情言志之作。

如《黎阳作诗》三首,写曹军南征之事,既描写行军的艰苦,更突出了“救民涂炭”和志在“靖乱”的决心。

第三类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体现了曹丕诗的水平。

如《于清河县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代刘勋妻王氏杂诗》、《杂诗》二首等。

最著名的作品是《燕歌行》(其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此诗写一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

《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清人沈德潜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曹丕的新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情感的抒发。

曹操是乱世英雄,所抒之情大都与历史命运感和平定天下的抱负有关,曹丕却更努力于个人情感的表达。

他著名的作品《杂诗》,采用了《古诗十九首》的题材,然而他那“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的体验,甚至超过了汉末游子自身的切肤之痛。

他对人生中凄凉情感的体验,是超出于同时代其他诗人的。

二是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曹丕善于选用清词丽句,配以谐和的音韵,表达他纤丽的情思。

在艺术形式上,曹丕也勇于创新,他虽然仅存四十余首诗,却是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具备。

其中长篇杂言歌行《大墙上蒿行》,长达75句,三百六十馀字,三字至九字句都有,极尽纵横开阖之能事。

曹植,字子建,曹丕弟。

生于乱世,幼年即随曹操四方征战。

他自称“生乎乱,长乎军”,在时代的熏陶和曹操的影响下,树立雄心,以“戮力上国,流惠下民”自期。

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深得曹操赏爱,几乎被立为太子。

但他恃才傲物,任性而行,不自雕励,终于失宠。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逝,曹丕继任魏王后,诛杀曹植心腹丁仪、丁廙兄弟。

曹植位为藩侯,实同囚徒,汲汲无欢,终于在忧愤中死去。

曹植最后一任徙封陈王,卒后谥为“思”,故后人又称之为陈思王。

在政治上,曹植是一位悲剧人物,然而政治上的悲剧客观上促成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卓越成就。

曹植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

《白马篇》即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首诗紧扣追求建功立业的主旋律,抒写了曹植以身报国的人生理想。

诗从描绘白马少年入笔,先写“幽并游侠儿”超人的武艺,后写其勇赴国难、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诗风豪迈、慷慨激昂,从中可触摸到曹植要求建功立业的脉搏。

曹植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其内容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

这方面的典型作品则是《赠白马王彪》。

当时诗人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都去京城朝会。

任城王到京后不明不白地死去,诗人与白马王回返封地时,又为有司年阻,不能同行,于是诗人愤而成篇,写下了这首赠诗。

全诗共分七章,以感情活动为线索,集中抒发了诗人数年来屡受迫害而积压在心头的愤慨。

诗中痛斥小人挑拨曹丕与他们的手足之情,对任城王的暴卒,表示深切地悼念。

这首诗在抒情中穿插以叙事、写景,将诗人后期备受迫害的感受凝聚起来,鲜明感人,是文学史上有名的长篇抒情诗。

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

如《浮萍篇》、《美女篇》、《七哀诗》、《种葛篇》、《杂诗》(“西北有织妇”、“南国有佳人”)等。

这类诗歌或叹盛年无偶,或自述无辜被弃,其主旨在于抒发自己的失意。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十三评《美妇篇》云:“美女者,以喻君子。

言君子有美行,愿得明君而事之。

若不遇时,虽见征求,终不屈也。

”《七哀诗》也很有代表性。

刘履评此诗曰:“子建与文帝同母骨肉,今乃浮沉异势,不相亲与,故特以孤妾自喻,而切切哀虑之也。

”此诗命意曲折,感情凄婉,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第三类是述志诗。

曹植用世之心,在黄初以后屡屡诉诸诗赋,《杂诗》(“仆夫早严驾”)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诗中说:“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

”表示愿为伐吴效力,但报国无门:“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

”诗末说:“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充满慷慨之音。

第四类是游仙诗。

曹植在现实世界中处处碰壁,深感时常流逝,功业无成,幻想在神仙世界中得到解脱,于是写下了许多游仙诗,如《仙人篇》、《五游咏》、《游仙诗》、《远游篇》、《升天行》等。

诗中所描绘的神仙境界,皆明净、高洁,实际上是诗人理想世界的象征。

曹植对神仙之事一直持否定态度,其《辨道论》即说“不信之矣”;《赠白马王彪》也说:“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可见曹植的游仙诗,实际上是其忧生之心、忧患之词。

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

他的诗歌虽然也脱胎于汉乐府,但同时也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并努力在艺术上加上创造和发展。

建安诗歌从乐府出来逐渐文人化,到了曹植手里就具有明显的文人诗的面目了。

如《美女篇》模仿汉乐府的《陌上桑》,但描写的细致和词藻的华丽,与《陌上桑》迥异其趣,正表现了这种倾向。

曹植的这种努力造成成了他的“词采华丰”的一面。

他的诗善用比喻,不只多而贴切,并且常常以全篇为比如以少年救黄雀喻解救受难者,以转蓬飘荡哈流徙生活等。

他的诗又注意对偶、炼字和声色。

此外他的诗还工于起调,善为警句,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它们或在篇首,或在篇中,都使全诗增色。

曹植也写了不少抒情小赋,《洛神赋》是他赋中的名篇。

这篇赋接受了《神女赋》的影响。

它熔铸福州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了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

赋中先用大量篇幅描写洛神宓妃的容貌、姿态和装束,然后写到诗人的爱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动。

通过这些动作的描绘把洛神多情的性格也刻划的十分突出。

最后写到人神之道貌岸然殊,洛神含恨赠铛而去,和诗人失意追恋的心情,有浓厚的悲剧气氛。

这篇赋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抒情意味和神话色彩很浓,艺术的魅力很大。

曹植的其它散文,不论议论或叙事,都富于感情,骈散结合,气势充沛,《与吴质书》、《与杨祖德书》、《求自试表》等,都是为人传诵的名篇。

由于曹植对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后人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钟嵘《诗品》说:“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

”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宋无名氏《释常谈》卷中引)张戒《岁寒堂诗话》说:“韩退之之文,曹子建、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

”曹植五言诗对后世诗坛影响很大,诚如胡应鳞指出的那样:子建“《虾 旦篇》、太冲《咏史》所自出也;《远游篇》,景纯《游仙》所自出也;‘南国有佳人’等篇,嗣宗诸作之祖;‘公子敬爱客’等篇,士衡群制之宗。

诸子皆六朝巨擘,无能出其范围。

”三曹的诗歌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以亲身的经历、目睹的现实“借古乐府写时事”,创作许多揭露战乱罪恶,抨击军阀混战,同情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作品,被后世称之为“诗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