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审美素质培养
幼儿审美素质的内涵及培养

幼儿审美素质的内涵及培养幼儿审美素质是指孩子对于艺术、文化、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能力,它是幼儿人格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良好的审美素质是开发幼儿智力、情感、意志,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一、幼儿审美素质的内涵幼儿审美素质包括感知、欣赏、表达和创造四个方面。
1、感知:感受到美的事物和感受的主体之间的心理互动。
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姿态、色彩、线条、空间、形状等感知能力。
2、欣赏:对感知到的美进行评价和选择的过程,形成个人对于美的偏好、兴趣、需求。
3、表达:将自己的美好感受、想象和情感通过各种媒介和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
4、创造:在欣赏和表达的基础上,组织各种美的元素,运用创造性思维发挥,形成更高层次的美。
二、幼儿审美素质的影响良好的审美素质对幼儿的智力、情感、意志形成和个性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1、开发智力:提高幼儿感知、记忆、思维、推理、创新等方面的智力水平。
2、促进情感发展:美好的审美体验能使幼儿感受到美好的世界,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良好的人格。
3、提高文化素质:通过欣赏与表达的过程建立文化知识库,拓宽幼儿的广度和深度。
4、促进创造性思维: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1、创造有利环境:创造丰富多彩的审美环境,鼓励幼儿主动探究,提供多种实践体验机会。
2、注重感知训练:注重幼儿感官体验的训练,培养感知能力,多启发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接触美。
3、注重情感培养:通过情感体验来打造幼儿的审美情趣,注重培养幼儿的欣赏品味,使其懂得欣赏美。
4、注重表达实践:注重幼儿的个性表达能力的培养,采用多元化的表达方式,给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
5、促进创意思维:采取多种创意方法和活动形式,帮助幼儿发掘自己的内心世界,激发其创意思维潜能。
在日常幼儿教育中,教育者应该关注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提取更多的精髓,把它们陈列出来,在幼儿创造和想象的空间中给予他们充足的发挥机会,为他们营造一个充满快乐和幸福的生活环境,从而让他们更好地成长。
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幼儿时期是孩子审美能力开发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还可以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家长和教育者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一、提供多样化的艺术体验幼儿的审美能力可以通过艺术体验得以培养。
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各种形式,家长和教育者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让幼儿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感受美的力量。
可以带幼儿参观美术馆、听音乐会、观看戏剧演出等,让他们近距离接触艺术作品,感受艺术的魅力。
二、创造艺术氛围在幼儿的生活环境中,创造艺术氛围也是培养他们审美能力的重要因素。
可以在幼儿的房间里放上一些美观的艺术品,如画作、雕塑等,让孩子与艺术作品相伴成长。
此外,还可以播放优美的音乐,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妙。
通过创造艺术氛围,可以让幼儿身心愉悦,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启发幼儿的观察力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需要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开始。
观察是审美的基础,只有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幼儿才能更好地发现身边的美。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如花草树木、建筑物等,并鼓励他们描述观察到的美。
通过观察和描述,可以让幼儿不断提高他们对美的敏感度,并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艺术是一种表达方式,而表达能力是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鼓励幼儿进行自由绘画、自由创作等,让他们通过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审美情趣。
此外,也可以引导幼儿参与剧场表演、音乐表演等集体艺术活动,培养他们的舞台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五、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幼儿审美能力的核心。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通过培养幼儿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美。
可以通过给幼儿讲述富有情感的故事、观看感人的电影等方式,引发幼儿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内心情感。
幼儿培养培养幼儿审美能力

幼儿培养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幼儿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幼儿期是孩子审美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还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
本文将探讨几种有效的方法,帮助幼儿培养审美能力。
一、提供多样化的艺术体验为了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我们可以从提供多样化的艺术体验入手。
这包括带领孩子参观美术馆、艺术展览和画廊等。
与此同时,通过观赏绘画、雕塑、摄影等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幼儿能够感受到不同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从而拓展他们的审美观点和理解。
二、进行艺术创作活动艺术创作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可以鼓励幼儿参与绘画、手工制作和剪纸等艺术创作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选择颜色、形状和材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亲身参与艺术创作,幼儿不仅可以锻炼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对美的感知和欣赏。
三、倾听音乐和讲故事音乐是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好途径。
我们可以播放各种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引导幼儿细细倾听,并与他们一起分享音乐的感受和想法。
此外,讲述富有情感和教育意义的故事也可以激发幼儿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对细节、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审美敏感性。
四、观察自然环境自然界中充满了无限的美景和奇妙的事物。
我们可以带幼儿到户外,让他们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在观察花草树木、天空云彩、湖泊和小动物等自然元素时,我们可以引导幼儿发现其中的美和奇妙之处,并通过与他们的互动,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审美能力。
五、家庭互动与表演机会家庭是孩子们最亲近的地方,也是他们最容易接触到的艺术和文化环境。
家长可以积极与孩子进行互动,一起欣赏艺术作品、观看电影、参加音乐会等。
此外,在家庭中还可以给予孩子机会表演、讲故事或者参与戏剧活动,让他们通过表演和表达来发展自己的艺术才能和审美能力。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艺术体验、艺术创作活动、音乐和故事分享、观察自然环境以及家庭互动与表演机会等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幼儿园老师如何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幼儿园老师如何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幼儿园是孩子们启蒙教育的第一站,其中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的培养既能够让幼儿感受美的力量,也能促进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发现。
那么,幼儿园老师如何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呢?一、创设艺术教育环境幼儿园老师可以在教室里创设一个艺术教育环境,包括绘画区、音乐角、手工区等等。
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可以自由地接触到各种艺术形式,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
例如,在绘画区老师可以提供各种颜色的画笔和颜料,鼓励幼儿自由绘画,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二、提供丰富多样的艺术素材幼儿园老师可以向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艺术素材,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
可以带幼儿参观美术馆,带他们欣赏绘画作品;也可以播放音乐,让他们聆听不同风格的音乐;还可以带领幼儿进行手工制作,让他们亲自体验艺术创作的过程。
通过这些活动,幼儿可以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培养审美能力。
三、引导幼儿进行艺术欣赏和表达幼儿园老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艺术欣赏,让他们学会用眼睛去观察、去发现、去感受美。
可以通过展示一幅绘画作品或播放一首音乐,与幼儿进行交流和讨论,引导他们表达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想法。
同时,幼儿园老师也要鼓励幼儿进行艺术创作,可以组织绘画比赛、音乐表演等活动,让幼儿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
四、关注幼儿细节和情感的培养幼儿园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幼儿的细节和情感,培养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
可以带幼儿在花园里观察花草植物的变化,引导他们发现美的细节;可以组织感官游戏,让幼儿通过触摸、嗅闻等方式去感受世界。
同时,幼儿园老师也要注重情感培养,通过人际关系的互动,让幼儿体验到友善、体贴和关爱,培养他们对美好情感的认知。
总之,幼儿园老师在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创设艺术教育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艺术素材,引导幼儿进行艺术欣赏和表达,以及关注幼儿细节和情感的培养。
通过这些方式,幼儿园老师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审美能力的发展,让他们在美的世界中茁壮成长。
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指个体对美的感知、认知和欣赏能力。
对幼儿而言,培养其审美能力对其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幼儿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培养方法和实施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提供有效的指导。
一、幼儿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在审美能力的引导下,幼儿能够更加敏锐地感知和观察美的事物,拓展感官经验,提高感知能力。
其次,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
再者,审美能力的提升会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
二、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方法1. 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审美情操:在幼儿园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活动,如绘画、手工制作、音乐、舞蹈等,引导幼儿亲身体验艺术,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
同时,也要注意选取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艺术作品,使幼儿能够接触到高品质的艺术形式,提高其审美素养。
2. 创造良好的审美环境: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应该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审美环境。
这包括提供丰富多样的艺术材料,如彩笔、画纸、音乐器乐等,以及经典的绘本、音乐书籍等,让幼儿有机会接触到各种艺术形式并进行自主选择。
同时,也要注重环境的美化,通过布置幼儿园的环境、展示幼儿的艺术作品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审美态度和能力。
3. 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教师和家长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幼儿的优秀艺术作品,如绘画、音乐、雕塑等,带领幼儿进行欣赏和解读。
在欣赏过程中,可以提问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同时,也要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培养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
三、实施策略1. 融入日常教育活动: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教师可以融入一些有关艺术的内容,如故事讲解中用绘画、音乐等方式进行表达,手工制作中加入创意设计等。
通过将艺术元素渗透到日常教育中,可以提高幼儿的艺术感知和理解能力。
幼儿园如何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

幼儿园如何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幼儿园是孩子人生中一段重要的成长阶段,对于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幼儿园如何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
一、提供多样化的艺术资源幼儿园应当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艺术资源,包括图书、绘画工具、音乐、戏剧表演等。
孩子可以通过欣赏绘画、图书、听音乐等方式,增强对艺术的兴趣,并刺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开展绘画和手工制作活动绘画和手工制作是培养孩子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幼儿园可以组织孩子进行绘画和手工制作活动,让他们触摸和感受各种材料,培养对不同材料的认知和使用能力,提高他们对色彩、形状和质地的敏感度。
三、引导孩子进行音乐体验音乐是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对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幼儿园可以组织孩子进行唱歌、跳舞、演奏乐器等活动,让他们感受音乐的美妙,培养对音乐的喜爱和理解,并提高他们对节奏、旋律和音调的敏感度。
四、观看优秀的艺术作品幼儿园可以组织孩子观看优秀的艺术作品,如绘画展览、音乐会、戏剧表演等。
通过观看这些作品,孩子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和风格的艺术作品,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审美素养。
五、开展戏剧表演活动戏剧表演是培养孩子审美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幼儿园可以组织孩子进行角色扮演、剧本编写等戏剧活动,让他们通过表演的方式,感受戏剧的魅力,培养对表演艺术的兴趣和理解。
六、鼓励孩子进行文学阅读文学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对培养孩子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幼儿园可以为孩子提供丰富多样的图书,引导他们进行文学阅读,让他们接触到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文学作品,培养对文学的喜爱和理解。
七、进行自然和美术的结合活动自然和美术的结合活动可以培养孩子对自然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幼儿园可以组织孩子进行户外素描、摄影、植物观察等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美丽景物,通过绘画、摄影等方式去表达,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八、引导孩子进行舞蹈活动舞蹈是一种通过身体语言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可以培养孩子审美能力。
小幼儿如何培养审美观

小幼儿如何培养审美观审美观是指个体对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能力,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主观认识和情感体验。
培养小幼儿的审美观,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还有助于促进其全面发展。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小幼儿的审美观。
一、创设美的环境创设美的环境是培养小幼儿审美观的重要途径之一。
幼儿园、家庭和社会都应该注重环境的美化,让小幼儿身处于一个充满美感的环境中。
可以通过布置幼儿园的环境、选择优美的音乐、展示精美的图片等方式,营造出温馨、美好的氛围,激发小幼儿对美的感知和喜爱。
二、注重审美教育在日常教育中,要注重对小幼儿进行审美教育。
可以通过讲故事、观赏美术作品、欣赏音乐等方式,引导小幼儿感知美的存在,培养其对美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
同时,还可以组织一些手工制作活动,让小幼儿亲自动手创作,培养其审美表现能力。
三、多元化的审美体验为了培养小幼儿的审美观,可以给他们提供多元化的审美体验。
可以带他们参观美术馆、音乐厅、图书馆等文化场所,让他们接触到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拓展他们的审美视野。
同时,还可以组织一些文化活动,如戏剧表演、舞蹈展示等,让小幼儿在参与中感受美的魅力。
四、激发创造力培养小幼儿的审美观,还需要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启发性的玩具和材料,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引导他们注重形式美、色彩搭配等审美要素,培养其审美品味和审美能力。
五、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小幼儿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于培养小幼儿的审美观至关重要。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小幼儿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引导他们发现身边的美,培养他们对美的热爱。
同时,家长还可以和小幼儿一起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共同感受美的魅力,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
六、注重情感体验在培养小幼儿的审美观过程中,要注重情感体验的培养。
可以通过讲述美丽的故事、播放优美的音乐、观赏动人的影视作品等方式,引发小幼儿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在情感体验中感知美的存在,培养其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帮助幼儿发展审美能力的实用方法

帮助幼儿发展审美能力的实用方法幼儿时期是孩子审美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用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培养审美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美。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方法,帮助幼儿发展审美能力。
1. 提供多样化的艺术体验艺术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可以带幼儿参观美术馆、艺术展览等,让他们接触到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
同时,可以在家中悬挂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如绘画、摄影等,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美的元素。
2. 鼓励幼儿参与创作创作是幼儿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可以提供给幼儿各种创作的机会,如绘画、手工制作等。
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观察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基础。
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和活动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如找出不同、找出相同等。
同时,可以带幼儿到大自然中观察花草树木、动物等,让他们学会用心观察,从中发现美。
4. 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重要方面。
可以给幼儿播放各种类型的音乐,如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等,让他们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节奏。
同时,可以鼓励幼儿参加一些音乐活动,如唱歌、学习乐器等,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音乐。
5. 阅读优秀的绘本绘本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重要工具。
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绘本给幼儿阅读,如经典童话故事、优秀的绘画作品等。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与幼儿一起讨论故事情节、角色形象等,引导他们理解和欣赏绘本中的美。
6. 培养幼儿的舞蹈表演能力舞蹈表演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一种方式。
可以给幼儿播放一些舞蹈表演的视频,让他们观看和模仿。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简单的舞蹈表演活动,让幼儿亲身参与,培养他们的舞蹈表演能力和艺术修养。
7. 培养幼儿的美学思维美学思维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
可以通过一些思维训练的游戏和活动来培养幼儿的美学思维,如观察画作并描述其中的美、分析音乐的节奏和情感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个伟大进步,它充分肯定和明确了教育的本质功能。
其核心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提高人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使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
1 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是指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则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意义。
1.1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心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即人的“个性”。
伦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品德和尊严,是人之“善”的本性。
以美术活动为例,幼儿以其内心的需要出发,通过色彩、形态等造型语言来进行表现,并将这种表现传达给观众(家长、教师、同伴)。
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体验到幼儿创作时的感受,对其造型和表现流露出赞许之情。
观众的同感和赞许反馈回幼儿,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幼儿对自我表现的自信、喜悦等良好的情绪体验。
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自由创造的快乐体验,其创造力和自我表现的愿望被不断激发,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也得到培养。
1.2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助于幼儿大脑潜能的开发人的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高度专门化的,有着明显的分工。
每一半球的功能独立、完整,又是相互配合的。
曾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斯佩里博士研究发现,在一般情况下,大脑左半球主要具有言语的、分析的、逻辑的、抽象思维的功能。
左右半球能够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任何复杂的心理活动,例如艺术活动、科学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大脑两半球不同功能、不同工作方式的互补与协调才能进行。
上述研究表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审美活动主要是由大脑右半球支配的,对幼儿进行审美素质教育将有助于他们大脑的健康、协调发展及大脑右半球潜能的开发。
1.3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幼儿所接触到的美的事物及创美活动中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他们从事审美活动时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象、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的发展。
已有很多事例表明,在幼儿期就有浓厚的审美活动兴趣并经常参加审美活动的幼儿,他们上学后即使是在有固定知识结构的学习中,也往往具有感悟力强、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作灵敏协调、感情充溢等特点。
2 审美素质教育的内涵2.1 审美素质的内涵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审美兴趣和能力。
还包括审美情趣和爱好、识别美丑的能力、艺术才能和特长等。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审美兴趣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有了兴趣,幼儿能对对象形成主动开放、积极接纳的心态。
而审美能力是指幼儿在审美的过程中对具体审美对象进行感受和表现的能力,它是在审美活动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是后天有意识的艺术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审美能力制约着学前儿童艺术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
具有不同审美能力的儿童,在感受美和创造美方面体现出来的效应是有显著差异的。
同时幼儿审美兴趣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审美能力的发展,只在当他能真正欣赏和创造美时,他的审美兴趣才能得到进一步的保持与发展。
2.2 审美素质教育的内涵审美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幼儿对审美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在审美活动过程中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
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对儿童进行审美兴趣、审美能力的教育。
不仅仅指借助音乐、美术、文学等形式进行的审美素质教育,还包括以大自然环境、人的言行等为审美对象的素质教育。
审美素质教育既不是要培养儿童成为艺术家,也不是要让艺术完全成为其受教育的手段。
而是要萌发幼儿最初对美的兴趣,给人生一个好的开端。
美的事物能激发人们的情绪情感,与学前儿童的认识特征和情感特征是吻合的。
幼儿普遍喜欢鲜艳的色彩、动听的乐曲、富于变化的形体,即使在婴儿阶段也会注意和喜爱这类刺激。
而且,幼儿心理的可塑性大,充满好奇心,容易培养审美兴趣。
美的事物围绕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个人如果对它们的存在熟视无睹,或者即使愿意去欣赏它们,但却没有相应的审美能力得到应有的享受,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空间与精神空间都将是狭隘的。
如果说兴趣构成了学前儿童审美活动的原动力,那么审美能力则是幼儿成功地从事艺术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
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情感,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只是像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
,在审美活动中,只有具备了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的幼儿,才可能真正投入审美活动,并从审美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审美教育。
3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特点3.1 幼儿期审美的特点幼儿期是个体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交际”的范围也日渐广泛,不再局限于家庭的狭小天地,而且有了众多的同龄伙伴,并在不同游戏中形成了一个“儿童社会”。
“儿童社会”不仅满足孩子渴望参加成人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审美实践活动,但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审美标准,在活动中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
因此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3.1.1 大多注意审美对象的外形美,对那些鲜艳、活动、富有儿童情趣的审美对象易产生美感幼儿喜欢美丽的色彩,喜欢有趣的,特别是以小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故事和节奏感强烈的儿歌。
在文学欣赏中,他们喜欢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艺术形象。
幼儿故事中的小羊不能是呆板地站着,而是咩咩地叫着:小熊是吧嗒、吧嗒地走过来的,小花猫是喵喵地叫着跑过来的……。
可见幼儿对作为审美媒介的文艺作品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色彩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要求。
3.1.2 情感强烈、外露、不稳定是幼儿审美的又一特点审美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活动,情感是构成审美心理的要素。
幼儿在审美过程中,情感活动十分强烈。
孩子来到野外,看见花呀、草呀、小动物呀,会高兴得又蹦又跳,甚至在草地上打滚,表现出极大的审美愉悦。
孩子在听故事时听到伤心处会掉眼泪。
同时,幼儿的美感体验并不深刻,且缺少稳定性。
如:有的孩子正在玩积木,可看到其他小朋友玩娃娃家有意思,就会扔下积木去玩娃娃家了;有的孩子在纸上画小房子,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用橡皮泥捏小鸡,他又觉得捏小鸡有趣,跑去捏小鸡了。
孩子越小,这种表现越突出。
3.1.3 审美想象日渐丰富,且带有幻想色彩在审美活动中,幼儿的想象是大胆而又奇特的。
孩子编的故事怪诞离奇,会令人目瞪口呆。
游戏中的想象更为丰富,树叶、瓦片、小草,在他们眼中简直是世界上最美的餐具和佳肴;儿童的画往往是造型夸张、构图出格、想象奇特,鱼可以游到天上,太阳、小鸟、云朵却画在地上。
同时,幼儿的审美想象又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他们把自己强烈的感情直接注入审美对象,审美想象则随着自己的感情而变化。
如妈妈让孩子画一只小鸭子,可孩子画了四只。
妈妈问他为何不按要求画,孩子却说,“一只小鸭子多孤单呀!许多小鸭子在一起玩才有意思。
”孩子的回答说明他在画画时注入了自己的感情。
3.1.4 审美评价愿望强烈,标准简单,且有两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在审美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急于对各种事物做出审美评价的强烈愿望。
如孩子在看电视、听故事时,总是急于分辨谁是好人,谁是坏蛋。
这故事是好听还是不好听,充分显示情感的两极性(爱与憎、乐与悲、好与坏)特点。
古尔维奇说:“儿童的评价,见解往往是很原始的,并且大致在他们的概念范围内转来转去,好与坏、对与错、喜欢与不喜欢。
虽然如此,但无论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能轻视这个美学见解的幼芽。
,3.2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特点幼儿审美素质教育,通常简称为“幼儿审美教育”或“幼儿美育”。
根据幼儿期审美的特点,在对幼儿进行审美兴趣、意识、情感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具有一系列的基本特点:3.2.1 情感表现性幼儿对美的兴趣、情绪、情感和态度总是毫不掩饰的。
在幼儿审美素质教育中,教师应让幼儿充分表现其情感和体验。
例如:早上一入园,幼儿就告诉老师:“妈妈昨天给我买了一个好漂亮的大蝴蝶(风筝)!”这时教师应当与幼儿一道描述风筝的美,表达自己对风筝的喜爱之情,让幼儿的审美情感得到充分地宣泄。
3.2.2 情节虚构性幼儿审美情节往往不因现实中的审美对象才发生,而是他想象中的。
尤其体现在编故事及绘画活动中。
例如:幼儿在画小白兔时,突然说:“小白兔迷了路,到处找妈妈。
”画熊猫时,不按老师的要求而添画了床、吊针,还解释说:“熊猫生病了,在打吊针。
”这时教师决不能批评幼儿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因批评只会扼杀幼儿的想象力和美好情感。
而是要充分的肯定幼儿的想象力,尽量保护幼儿的这种超现实的审美情趣。
3.2.3 手段表现性在幼儿审美活动中,手段总是为了表现一定的审美内容及形式的。
例如:幼儿在砂堆里插上树叶,表示“绿在沙漠”。
又如,教师请幼儿自己想办法表现冬天的寒冷,有的幼儿画出了小朋友穿着厚厚的棉袄,有的则用白色手工纸剪出美丽的雪花,有的用白色橡皮泥捏雪人,甚至有的小朋友直接用泡沫和纸屑抛上天空制造下雪的景象。
3.2.4 主体自主性审美活动不是由教师强迫幼儿进行的,它是作为活动主体——幼儿的自主活动。
在审美活动中,幼儿获得的是对美的自我体验。
对幼儿的审美活动,教师可以引导,但不能代替。
有的教师在玩色活动中害怕幼儿将颜料弄脏了衣服桌椅,常会代替幼儿完成点色的过程,不让幼儿自己动手。
这样的活动,幼儿完全是旁观者,根本谈不上对美的自我体验。
3.2.5 目的非功利性幼儿审美教育不以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而是以陶冶情操、培养情感和态度为目的,因而是非功利性的。
一些老师和家长为了让幼儿掌握“一技之长”,而强迫孩子上各种“兴趣班”、“特长班” 这样做,只会使幼儿失去真正的乐趣,是一种“揠苗助长”的过激行为,是不可取的。
4 如何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多年幼教工作的实践,我总结出几点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的经验与感受,简述如下,与同行共勉:4.1 引导孩子去发现美日常生活、自然界、艺术作品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要经常借助它们引导幼儿去发现美,让幼儿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培养幼儿具有良好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前提。
大自然是人类艺术之源,自然界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
我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让孩子观察各种物体的外形、色彩,讲解某些自然画面为什么美的原因。
如色彩鲜艳的花朵与暗绿的叶子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鲜明的感觉。
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体现出来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
在初次欣赏油画《天鹅湖》时,幼儿只说好看,却说不出为什么好看。
再次观察时,我让他们观察这幅画的内容、色彩,说画家是如何表现安静的气氛的。
通过启发,孩子们发现灰兰色的天空、深绿色的湖水、白色的天鹅在视觉上给人以宁静的感觉,而平静的湖水、姿态优雅的天鹅在形态上形成一种静谧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