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体研究

合集下载

外泌体的新型疗法研究

外泌体的新型疗法研究

外泌体的新型疗法研究在过去的几年里,外泌体这一突然出现在科学家们研究领域中的新型分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外泌体,是指一种由细胞释放出来的一种类似于小球体的物质,能够在体内传递信号分子、蛋白质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独特的生物学功能,被认为是未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新型策略。

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外泌体在治疗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中,外泌体作为一种新型疗法的开发和应用成为了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

一、外泌体的来源和特性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一种大小约为30-150 nm的膜囊泡,通常被划分为微泡体、多泡体和外泌体三种类型。

其中,外泌体是最为常见的类型。

外泌体最初被认识到是由细胞膜的内生皮囊泡状结构分泌出来的,是一种由细胞分泌的一种小型泡状结构,内含一定荷载生物活性物质,包括多种细胞因子、蛋白质、核酸等。

经过生物补体分解,并且发生作用,可促进细胞增殖,促进伤口愈合,治疗感染等多方面的作用。

外泌体最初被发现并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它是由鳃组织的鲍鱼所分泌的一种胶状物质,叫做鲍鱼胶体(abalone nacre),也称为珍珠母质,后来人们发现这种物质不仅在鲍鱼中存在,还存在于各种生物体中,包括人类、植物、动物等等。

外泌体除了沉积在胞内空出的膜囊外,还可以在生物体间进行传递。

二、外泌体的疗法研究外泌体最独特的特性是它不仅能够把内部的生物功能分子传递给其他细胞,还能调控其内部的功能。

因此,外泌体被广泛应用于疾病治疗方面,特别是一些顽疾的治疗上,受到了研究者们的极大关注。

1. 癌症疗法在肿瘤治疗领域,外泌体的独特功能对于肿瘤细胞的生长、血管的生成和肿瘤细胞移行、转移等方面的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肺癌、乳腺癌、肝癌等社会污染的恶性疾病上,外泌体疗法在一些临床实践中逐渐得到重视。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通过引入外泌体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肿瘤转移的发生。

这主要是因为外泌体能够通过表面上的多种受体,识别并锁定靶向细胞,对其进行有效的抑制。

外泌体可行性研究报告

外泌体可行性研究报告

外泌体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外泌体是一种微小地囊泡,内含有蛋白质、核酸和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分子,它们可以从细胞内排出,并再体内外传递信号,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

近年来,外泌体因其再疾病诊断、治疗和生物医药领域地潜再应用价值受倒了广泛关注。

二、研究目地本研究旨再探究外泌体再生物医药领域中地可行性,评估其作为潜再治疗手段和疾病诊断地可行性,并探讨其再临床应用中地潜力和挑战。

三、研究方法1.外泌体地分离与纯化首先,从细胞培养上清液或组织样本中分离外泌体,然后通过超速离心、超滤等方法将外泌体纯化。

2.外泌体地表征和鉴定通过电镜、流试细胞术等技术对外泌体进行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地鉴定,以确保分离地颗粒为外泌体。

3.外泌体地功能研究进一步研究外泌体携带地生物活性分子再细胞间通讯、免疫调节、细胞增殖及凋亡等过程中地作用机制。

四、研究结果1.外泌体作为治疗手段地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外泌体携带地生物活性分子可通过调节炎症反应、促进修复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为某些疾病地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2.外泌体再疾病诊断中地潜力外泌体特异性携带地标志性分子可作为疾病地生物标志物,有助于早期诊断和疾病监测。

3.外泌体再基因治疗中地应用前景外泌体能够稳定载体核酸并再细胞内释放,为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新地途径。

五、研究结论外泌体作为一种俱有广阔应用前景地生物纳米颗粒,俱有再治疗、诊断和基因治疗等领域中地重要作用。

但再临床应用过程中仍须进一步解决其产量、纯化、标准化和存储等方面地挑战,以推动其转化为临床实践中地有效工俱。

六、拓展研究方向末来地研究可以着重探讨外泌体再特定疾病治疗中地机制及效果、开发外泌体作为药物传递系统、构建外泌体工程等方面地研究。

总结:外泌体作为一种新型地生物纳米颗粒,再生物医药领域中俱有巨大地应用潜力,本研究对外泌体地可行性进行了初步地探究与评估,为末来该领域地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外泌体功能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外泌体功能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外泌体功能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外泌体,这个看似陌生的词汇,近年来在生物医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热潮。

那么,外泌体究竟是什么?它又有着怎样的神奇功能和令人期待的临床应用前景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充满奥秘的微观世界。

外泌体是一种由细胞分泌的微小囊泡,直径通常在 30 至 150 纳米之间。

它们就像是细胞之间的“信使”,携带着各种生物活性分子,如蛋白质、脂质、核酸(包括 mRNA、miRNA 等),穿梭于细胞之间,传递着重要的信息。

外泌体的功能多种多样。

首先,它们在细胞间通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通过将特定的分子传递给靶细胞,外泌体能够调节细胞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例如,免疫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可以激活或抑制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影响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方向。

其次,外泌体参与了组织修复和再生。

在损伤发生时,某些细胞会释放富含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外泌体,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和细胞的增殖分化。

这为治疗各种组织损伤和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再者,外泌体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可以改变肿瘤微环境,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侵袭和转移。

同时,外泌体中的肿瘤特异性标志物也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监测提供了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在临床应用方面,外泌体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在肿瘤诊断方面,由于外泌体携带了肿瘤细胞特有的分子信息,检测血液、尿液等体液中的肿瘤来源外泌体,有望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筛查。

例如,通过分析外泌体中的特定 miRNA 谱,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肿瘤,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在治疗领域,外泌体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一方面,可以利用工程化的外泌体作为药物载体,将治疗药物精准地递送到病变部位,提高药物的疗效并降低副作用。

另一方面,基于外泌体的免疫治疗也正在成为研究的热点。

通过提取和改造免疫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为癌症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此外,外泌体在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3、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 (1)生物材料:外泌体具有理想的生物相容性和 生物活性,可以作为生物材料用于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例如,外泌体可以作为 细胞培养的支架材料,提供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微环境;还可以作为药物载体,提 高药物的靶向性和疗效。
(2)纳米技术:外泌体具有类似于细胞膜的结构和组成,这使得它们在纳 米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将外泌体进行分离、纯化和改性,可以制 备出具有特定功能和性质的纳米颗粒,用于药物输送、成像技术和生物传感等方 面。
参考内容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一种微小膜泡,它们携带着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如蛋白 质、核酸和磷脂等,参与细胞间通讯、组织修复和神经系统等多种生物学过程。 近年来,外泌体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次演示将对外泌体的生物学功能和应用 进行详细阐述。
一、外泌体的背景
外泌体最初被发现于1983年,是由Weber和Wiechmann在红细胞中发现的。 它们是由细胞分泌的一种直径约30-100nm的囊泡,由单层膜构成,内含多种生物 活性分子。外泌体的分泌过程需要细胞内多分子复合物的参与,包括 ESCRT-0、 ESCRT-I、ESCRT-II和ALIX等蛋白。
结论
外泌体在医学和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其在疾病诊断、药物 输送、细胞通信和免疫调节等方面的作用逐渐被揭示。未来,随着对外泌体的深 入研究和技术创新,有望为疾病的诊疗、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等领域提供更多新 的应用和治疗方
法。因此,我们呼吁进一步深入探索外泌体的功能和应用,为人类健康事业 做出更大贡献。
然而,外泌体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外泌体的纯度问题、分泌机制的不明 确以及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可靠性等。为了解决这些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入 研究外泌体的分泌机制和生物学功能,并探索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潜力。

外泌体研究策略

外泌体研究策略

6、Intercellular Transfer of lncARSR by Exosomes Disseminates Sunitinib Resistance
7、AXL and c-MET Are Responsible for lncARSR-Mediated Sunitinib Resistance
Tan A 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 2013, 65(3): 357-367.
外泌体研究的兴起
外泌体研究基础技术
1、外泌体分离 1)超速离心 2)磁珠免疫捕获 3)沉淀或过滤法,
2、外泌体鉴定与定量 1)鉴定:电镜或NTA来分析其大小和形态,流式细胞仪或WB检测表面标记蛋白, 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 TSG101、CD63。 2)定量:NTA检测外泌体数量,BCA定量检测蛋白浓度。
2、Annexin V, calcium, and BMP-2 in EMPs from HUVECs stimulated by TNF-a BMP-2表面标记流式检测;SN50 nf-kb抑制剂
3、The effect of EMPs from HUVECs stimulated by TNF-a on VSMC calcification
1、lncARSR Is Highly Expressed in Sunitinib-Resistant RCC Cells
2、lncARSR Is Modulated by AKT/FOXO Axis in Sunitinib-Resistant RCC Cells
3、lncARSR Is Required for Sunitinib Resistance of RCC

外泌体功能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外泌体功能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外泌体功能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外泌体,这个在生物医学领域逐渐崭露头角的名词,正引起越来越多科研人员的关注。

它看似微小,却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外泌体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一种微小囊泡,直径通常在 30 150 纳米之间。

别看它个头小,里面可装着不少“宝贝”,比如蛋白质、脂质、核酸(包括 mRNA、miRNA 等)。

这些成分可不是随便装进去的,而是经过细胞的精心“挑选”,具有特定的功能和意义。

外泌体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细胞间的通讯。

它就像是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信使”,能够在不同细胞之间穿梭,将其所携带的物质传递给靶细胞,从而调节靶细胞的生理活动。

例如,免疫细胞可以通过外泌体向其他免疫细胞传递信号,协调免疫反应;肿瘤细胞也能利用外泌体与周围的细胞进行交流,促进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

在免疫调节方面,外泌体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外泌体可以携带免疫调节分子,如细胞因子和抗原,参与免疫细胞的激活、分化和抑制。

一些研究发现,树突状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能够激活 T 细胞,增强免疫应答,这为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同时,肿瘤来源的外泌体也可能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帮助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

外泌体还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心肌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中含有特定的 miRNA,这些 miRNA 可以调节心肌细胞的存活、增殖和凋亡,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外泌体还能够促进血管生成,在心血管损伤后的修复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在神经系统中,外泌体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神经细胞通过外泌体传递神经递质、蛋白质和 miRNA 等物质,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研究表明,外泌体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中,可能参与了致病蛋白的传播和神经元的损伤。

那么,外泌体在临床应用方面有哪些进展呢?首先,外泌体作为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具有很大的潜力。

由于外泌体中包含了反映细胞生理状态的物质,通过检测血液、尿液等体液中的外泌体及其内容物,可以为疾病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外泌体的研究进展

外泌体的研究进展

外泌体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生物医学研究的深入,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机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作为细胞间交流的重要载体,外泌体(Exosomes)的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旨在综述外泌体的基本特征、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同时探讨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们将简要介绍外泌体的定义、结构特点以及产生机制,帮助读者理解其作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重要角色。

接着,我们将重点讨论外泌体在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外泌体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以及作为疾病标志物的潜力。

我们还将关注外泌体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如作为药物递送载体、肿瘤疫苗以及生物标志物等方面的研究。

我们将对当前外泌体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推动外泌体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外泌体的结构与功能外泌体是一种由细胞主动分泌的,直径约为30-150纳米的膜性囊泡,普遍存在于各种体液中,包括血液、尿液、乳汁、脑脊液和细胞培养基等。

这些囊泡在细胞间的物质传递、信息交流以及免疫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外泌体研究的深入,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逐渐被人们所揭示。

结构上,外泌体由磷脂双分子层膜包裹着内部的水溶液组成,其膜上嵌有多种蛋白质,包括四跨膜蛋白、热休克蛋白、整合素等。

这些蛋白质不仅参与外泌体的形成和分泌过程,还负责将外泌体与靶细胞进行特异性结合,实现精准的物质传递。

外泌体的膜上还含有丰富的糖类和脂质,这些成分对于外泌体的稳定性和功能也至关重要。

功能上,外泌体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

外泌体可以传递信息分子,如mRNA、miRNA、蛋白质等,这些分子在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外泌体可以参与免疫反应,通过传递抗原或免疫调节分子,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

外泌体还具有促进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生长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值得一提的是,外泌体的功能与其来源细胞密切相关。

外泌体研究

外泌体研究
外泌体研究
外泌体简介
• 外泌体(Exosomes)是一种被体内大部分细胞分泌的直径大约为30至150nm的小膜囊泡, 广泛存在于各种体液中,能够携带和传递重要的信号分子,从而影响细胞的生理状态 并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及进展有关。外泌体要来源于细胞内内溶酶体微粒内陷形成的多 囊泡体,经多囊泡体外膜与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到胞外基质中 。作为一种重要的囊泡, 其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外泌体鉴定
• 透射电镜(TEM):检测外泌体形态。 • Nanosight:检测外泌体粒径及颗粒数。 • WesternBlot :检测外泌体标志物 •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泌体标志物
外泌体提取
超速离心法
将欲提取的细胞培养上清液10ml,在4 ℃的环境下,300×g 10min ,2000×g 20min,弃沉淀,去除细胞;然后 l0,000×g 30min ,弃沉淀,去除亚细胞成分;再用10,000×g 60min,弃掉上清液,最后所得沉淀既为exosome,用 30ml PBS 溶液重新悬浮沉淀物,混匀后再以10,000×g 60min,用 l ml PBS溶液悬浮沉淀物提纯的exosome溶液分别装 入eppendorf 管内,置于-80℃冰箱内保存备用。
预后存活显著相关
图1 研究路线
图2 外泌体RNA种类及 含量分布图
图3 Kaplan-Meier生存曲线 分析显示, miR-375和miR1290表达与预后存活显著
相关
外泌体miRNA研究二----biomarker
IF:11.841
外泌体miRNA研究二----biomarker
血清外泌体分离及鉴定 156例MM患者和10个健康人
免疫磁珠法
外泌体相关抗原的抗体(如CD9、CD63、Alix)与外泌体共同孵育,蒸馏水冲洗后,重悬于PBS缓冲液中。这种方法可 以保证外泌体形态的完整,特异性高、操作简单、不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 但是非中性pH和非生理性盐浓度会影响外 泌体生物活性,不便进行下一步的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些生物酶类。 被认为是细胞间分子交换和信息传递的生物纳米颗粒。
研究生科研汇报

人体中大约有1014个外泌体,近乎于平 均每个细胞产生1000-10000个。


正常细胞及肿瘤细胞均分泌外泌体,恶 性肿瘤细胞较非恶性细胞能分泌更多外泌体。
通过分析外泌体可以直接获得癌细胞的基本

信息。

被分泌出的外泌体会进入血液、唾液、
含有脂质双分子层。

携带母体细胞特征性生物信息分子,如蛋白质、脂质、脱氧
核糖核酸(DNA)、信使RNA(mRNA)、微小RNA(miRNA)以及
特 非编码RNA(Non-codingRNA)等。 表面标记蛋白主要有 Alix,TSG101,CD63,CD9,CD81
征 和 HSP70。主要含有以下几种物质:MHC I 类和/或 II 类分子、 热休克蛋白(hsp)、四跨膜蛋白、整合素、细胞骨架蛋白以及

纳米粒子跟踪分析 (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 NTA) 测量外泌体的直径
Western-blot ( WB ) 法或磁珠分选的免疫 学方法等可清楚地分 析外泌体表面存在标 志蛋白
流式细胞技术
(flow cytometry, FACS)
分离外泌体并分析 其纯度
外 泌 体 与 肿 瘤 的 关 系

的转铁蛋白受体在与一种包含多 肽的囊泡结合后, 囊泡与细胞膜

分离, 分泌到上清, 这是人类首次 观测到游离于细胞外存在的囊泡。

1987年, 他们发现这些囊泡中含有在网织红细胞成熟过程中
丢失的一些成分(乙酰胆碱酯酶、葡萄糖转运蛋白、核苷转运蛋
与 白和转铁蛋白受体等),同时, 他们发现这些囊泡膜具有网织红
(ctDNA/RNA) 肿 瘤 细 波动
胞类型、 疾病进
准确度较低
程、治
疗 手 段 敏感性差
等有关
研究生科研汇报



与 肿
肿 瘤 诊

具有脂质双分子 层结构


保护内部的核酸

分子免于被降解
几乎存在于人体所有 的是体液液 体里 活检的重要组 成在部体分 液中含量多于 C每T毫C升血液超过10个 比CTC更加灵敏

人发现外泌体具有呈 递抗原, 并刺激T细胞

2007 年 , V增al殖ad的i 证作实用了。
现 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中含有的 mRNA以及MicroRNA均具备
与 良好的生物活性。
研 随后,许多研究均 发现外泌体可通过携带
究 蛋白质及核酸等成分在 细胞间传递信息并发挥
功能。
研究生科研汇报
外 泌 体 的 发 现 与 研 究
研究生科研汇报
外泌 体
——精准肿瘤学的明 星——
研究生科研汇报
1 外泌体的发现与研究 2 外泌体的特征 3 外泌体的分离与鉴定 4 外泌体与肿瘤的关系 5 总结与展望
研究生科研汇报

1983年 , Pan 等人 在 绵 羊

网织红细胞体外成熟的过程中, 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或者125I标记

的转铁蛋白受体的抗体, 对转铁 蛋白受体进行追踪, 发现细胞膜
尿液及乳汁等体液中,通过循环系统到达其

他细胞与组织,产生远程调控作用。
研究生科研汇报

不同
外泌体通过内吞进入受体 细胞后,将“货物”释放进入

来源 的外
胞质内,并重新形成多泡体。
体 的
泌体 进入 受体 细胞
外泌体直接与受体细胞膜 融合,将携带的“货物”释放 进入受体细胞胞质。

的方 式
外泌体上的配体与受体细 胞膜上特殊受体结合,既能起
研 细胞细胞膜的特征, 比如也有极高的鞘磷脂含量, 显示了其区别于 细胞或血小板等其他组分的独特性. 他们将其命名为外泌体
究 (exosome)。
研究生科研汇报

外泌体却并没有因为初次被发现而被引起


重视,反而被误认为是细胞处理胞内垃圾的一 种囊泡外泌形式,用于装载和运送细胞在成熟

过程中19所96产年生, R的ap诸os如o等质膜受体一类的废弃物。
早期确诊 难
容易引发 扩散
影像 学
生化
病理 学
随机性
不确定性
不能反映肿 瘤的
病理状态 对肿瘤远端 转移不是一 个可靠的标

循环
肿瘤
细胞 (CT C)
循环肿瘤细胞
(CTC)
微创

循环肿瘤


DNA/RNA (ctDNA/RNA)

肿瘤细胞分泌
的外泌体
早 期
瘤检
诊 断


半衰期 短
监测病 人即时 情况
循环肿瘤DNA/RNA检 测 与 含量
到信号传导作用,也能通过内

吞作用,将“货物”运入胞内。
研究生科研汇报


超速离心法
体分

离 方
沉淀法

法 及

特 点
免疫亲和 捕获法


试剂盒

超速离心法获得的外泌体 数量多,但常有蛋白杂质。
改良后的蔗糖密度梯度离 心法,操作简便,成本较 低, 得到了广泛应用。
使用聚乙二醇沉淀法获得 的外泌体,蛋白污染少,分离效 率高,但颗粒大小不一。
研究生科研汇报
免疫 激活
免疫 逃逸
恶 化 转 移 发 展 发 生
肿瘤分泌的外泌体膜上携带肿瘤细胞的抗原, 被树突状细胞 识别并呈递给T细胞, 从而诱发免疫反应, 促进免疫激活
黑色素瘤所分泌的外泌体膜上含有Fas配体分子,可与T细 胞的Fas受体相互作用,介导T细胞凋亡以逃脱免疫监视
乳腺癌分泌的外泌体可以促进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生长和 扩散,促进周围正常乳腺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它们的凋亡
外泌体递送EGFR调节肝脏微环境促进胃癌肝转移
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可以促进胃癌细胞的生长
胶质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可以促进其自身的增殖
研究生科研汇报




肿瘤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肿瘤潜在的治疗靶点
肿瘤治疗的生物标志物 抗肿瘤药物的有效载体
外 泌 体 与 肿 瘤 的 关 系
研究生科研汇报
早期检测 难
利用外泌体表达的特异性 抗体标记的免疫磁珠进行富集, 可获得纯度较高的外泌体,但操 作复杂且影响因素较多。
近年来各种商业化的外泌 体提取试剂盒逐渐得以推广。
研究生科研汇报




分 离 与 鉴
透射电子显微镜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观察外泌体的大小、 形态, 测量直径
研究生科研汇报
细胞内由多囊泡胞内体

(multivesicular bodies, MVBs)向 外出芽形成, 通过MVBs与细胞膜

融合, 由细胞主动分泌释放到细 胞 外 的 腔 内 囊 泡 (intraluminal

vesicl直es径, IL约V为s)3。0-150nm,具有 “杯状”或“碟状”形态, 外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