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

合集下载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及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及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及赏析嗨,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这首诗那可是相当有韵味!“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先来说说这开头,“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这一上来就给咱们营造了一种苍凉、悠远的氛围。

想象一下啊,曾经凤凰在这台上翩翩起舞,那得多热闹,多神奇。

可如今呢,凤凰飞走了,只剩下空荡荡的台和默默流淌的江水。

就好像小时候咱们特别喜欢去的那个游乐场,充满了欢笑和快乐,可后来长大了再去,发现一切都变了样,那种失落感,是不是一下子就涌上心头了?“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这两句更是让人感慨万千。

曾经繁华的吴宫,如今花草都把小径给掩埋了;那些晋代的达官贵人,也都成了一抔黄土。

我上次去参观一个古老的宫殿遗址,看着那残垣断壁,杂草丛生,心里就想到了这两句诗。

当时阳光斜照下来,光影交错,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看到了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衰败,那种历史的沧桑感真的是无法言说。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这画面感简直绝了!三座山若隐若现地矗立在青天之外,长江被白鹭洲分成了两条水道。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是多么壮阔的景象啊!我有一次去爬山,爬到山顶的时候,极目远眺,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云雾缭绕,就有点像诗中描绘的这种感觉,让人心胸一下子开阔起来。

最后“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把自己的愁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那些浮云就像是挡住了他的视线,让他看不到长安,心中充满了忧愁。

咱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候困难就像浮云一样,挡住了我们前进的路,让我们感到迷茫和无助。

整首诗,李白既描绘了金陵的壮丽景色,又抒发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他用生动的笔触,把历史的兴衰和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让人读来感慨万分。

这就是李白的魅力,他总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触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赏析】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登金陵凤凰台》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

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

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

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

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

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歌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歌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歌赏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歌赏析《登金陵凤凰台》年代:唐作者: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作品赏析【注释】:这首诗的大意是:「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京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我们在李白〈鹦鹉洲〉诗提到,李白读了崔颢的〈黄鹤楼〉诗后,写了〈鹦鹉洲〉诗,想与崔颢一较长短。

写完后,李白自己读了觉得比不上崔颢,便在黄鹤楼上题下一首打油诗:「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上头。

」掷笔而去。

因为诗人看见美丽的风景,总忍不住要写首诗歌颂一番,李白自然也不例外,于是写了〈鹦鹉洲〉诗,自觉果然比不上,回家之后,越想越不甘心,于是又写〈登金陵凤凰台〉诗,才觉满意。

由于白的作品发表于崔颢之后,两首诗又都样是押平声尤韵的七言律诗,所以后人更认为李白有意与崔颢一比高下,因而有前面所举那首打油诗的传说。

事实上根据日本人森大来的考证认为,那首打油诗不是李白作的,李白写〈登金陵凤凰台〉也是因为感慨时事而作,无意与崔颢争胜。

唐代安禄山之乱,迫使唐玄宗迁蜀避难,太子即位于灵武,李白也因永璘王事件被流放到夜郎。

李白年轻时豪情万丈,希望能替国家做一番大事,但始终不曾得到皇帝重用。

安史之乱,眼见大唐江山,遭胡兵蹂躏,李白心中的感慨可想而知,于是他写此诗时首句用:「凤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引出全诗,因为传说中,凤凰鸟只有在天下清平的治世才出现,因此古代都以凤凰鸟的出现做为祥瑞的象征。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协议关键信息1、诗歌原文: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作者:李白3、诗歌体裁:七言律诗二、原文翻译1、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唯有长江水不停地流淌,暗示了繁华不再的沧桑变迁。

2、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颔联通过描绘吴宫的荒芜和晋代名门的衰落,抒发了历史的无常和兴衰的感慨。

3、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颈联描绘了金陵的壮丽景色,三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白鹭洲把江水分为两道,展现出大自然的雄伟与美妙。

4、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尾联借景抒情,以浮云蔽日比喻奸邪当道,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长安的思念。

三、诗歌赏析1、主题与情感这首诗以登临金陵凤凰台为契机,通过对历史兴衰和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诗人感慨历史的无常和王朝的兴衰,同时也对当时的政治局势表示不满和忧虑,表现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2、艺术特色意境宏大:诗人将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宏大而深沉的意境。

用典巧妙:诗中运用了吴宫花草、晋代衣冠等典故,增添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内涵。

对仗工整:全诗对仗工整,语言优美,如“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体现了律诗的格律之美。

抒情含蓄:诗人的情感表达含蓄深沉,不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使诗歌更具韵味和感染力。

四、诗歌影响1、文学价值《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律诗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律诗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2、文化意义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为研究唐代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学资料。

《登金陵凤凰台》课件

《登金陵凤凰台》课件
《登金陵凤凰台》ppt课件
目录
• 唐诗与李白简介 • 《登金陵凤凰台》的创作背景 • 《登金陵凤凰台》的诗歌内容解析 • 《登金陵凤凰台》的影响与评价 • 《登金陵凤凰台》的朗诵与吟唱
01
唐诗与李白简介
唐诗的背景与特点
唐诗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内容广泛、风格多样、语言精练、意境深远而 著称。唐诗在形式上讲究平仄和韵律,注重意境的创造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之一。
《登金陵凤凰台》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创作启示
推动诗歌发展
这首诗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 的启示,诗人可以从这首诗中领悟到 创作诗歌的技巧和灵感。
这首诗对诗歌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 动作用,使得诗歌创作更加丰富多彩 ,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传承李白精神
这首诗传承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 神,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使得李白的诗歌精神得以延续和发 扬。
05
《登金陵凤凰台》的朗 诵与吟唱
《登金陵凤凰台》的朗诵技巧与节奏把握
总结词
掌握节奏感,注重情感表达
详细描述
在朗诵《登金陵凤凰台》时,应注重节奏的把握,根据诗句的平仄和韵律来调整语速和语调。同时, 要深入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通过语音和语气的变化来传达诗人的心境。
《登金陵凤凰台》的吟唱技巧与方法
04
《登金陵凤凰台》的影 响与评价
后人对《登金陵凤凰台》的评价
高度赞扬
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普遍很高, 认为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 分展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
色。
情感共鸣
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引起了 读者的广泛共鸣,让人们对金陵凤 凰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向往。
文学价值
后人对这首诗的文学价值给予了高 度评价,认为它是李白诗歌中的佳 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原文、注释、译文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原文、注释、译文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原文、注释、译文
【原文】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凤凰台:古台名,旧址在今南京凤凰山。

相传南朝刘宋元嘉间有异鸟集于山,被看做凤凰,遂筑此台。

吴宫:指三国时孙吴所建太初、昭明二宫。

晋代衣冠:晋代,指东晋,南渡后建都于金陵,豪门权贵聚集于此。

衣冠:借指当时的名门贵族。

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边上,有三峰,南北相接,故名。

一:或作“二”。

水:指长江。

中分:从中间分开。

白鹭洲:古洲名,江中沙洲,在今南京市西南江中,即今江心洲。

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浮云能蔽日:喻奸臣当道,障蔽贤良。

长安:唐朝都城,这里代指朝廷和皇帝。

【大意】
传说凤凰台上曾有凤凰来此优游,凤凰飞去后楼台空荡江水独自向东奔流。

当年东吴的豪华宫苑埋没在那荒草幽径之下,晋代的名门望族早都成了一片古墓荒丘。

只见那三山半隐半现地坐落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江水一分为二成为两条水流。

只因为那些浮云遮蔽了光辉的太阳,登高望不见京师长安怎么不使人发愁?。

《登金陵凤凰台》(唐_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唐_李白)

此诗自然奇巧,作为登临吊古之作,表现了政 治上非常失意的心情,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 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 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李白的诗创作,多激昂慷慨之歌,少悲凄愁 怨之曲,大起大落,大开大阖,恣肆汪洋,潇洒 奔放,富于浓郁的浪漫色彩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严羽《沧浪诗话》: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 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袁行霈: 飘逸:“如春烟,如秋溟,如天外之鹏飞, 如海上之浪翻,无拘无束,舒卷自如,才情豪迈, 无迹可求”。
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化的时空 之混茫与“一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
观时,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
大的境界,并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 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来,

浮云能蔽日:诗词中常以浮云指小人,以白日
喻君主。

长安:借指朝廷。

总为浮云能蔽日:指奸邪之小人,围绕于君王四周进谗, 使忠臣无由进言。此如玄宗宠幸杨贵妃、 杨国忠、李 林甫等,荒废朝政。
→意在思君

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自伤遭逐,眼见天上浮云杳杳, 不见长安,不觉兴起无穷愁思。
→意在忧国

尾联归结主旨:不但思君忧国,而且自伤谗废。安史之 乱,玄宗迁西蜀,太子即位灵武,唐室山河尚未收复, 不能不为朝廷忧伤。而此身无由自达,抱负终归虚想, 亦不能无自伤之情。

心情:吊古而伤今
→登台想象吴宫繁华景象,晋代显贵风流事迹,
如今隐于幽径,成为古丘。 → 吊古
→因思一朝既衰,便被取代,大唐盛世已成过往,
唐室岌岌可危,遂发忧叹。 → 伤今

作法:前后对比,表现人事已非的今昔之感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拼音版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拼音版

登d ēn ɡ金j īn 陵l ín ɡ凤f èn ɡ凰hu án ɡ台t ái【唐t án ɡ】李l ǐ白b ái凤f èn ɡ凰hu án ɡ台t ái 上sh àn ɡ凤f èn ɡ凰hu án ɡ游y óu ,凤f èn ɡ去q ù台t ái 空k ōn ɡ江ji ān ɡ自z ì流li ú。

吴w ú宫ɡōn ɡ花hu ā草c ǎo 埋m ái 幽y ōu 径j ìn ɡ,晋j ìn 代d ài 衣y ī冠ɡu ān 成ch én ɡ古ɡǔ丘qi ū。

三s ān 山sh ān 半b àn 落lu ò青q īn ɡ天ti ān 外w ài ,二èr 水shu ǐ中zh ōn ɡ分f ēn 白b ái 鹭l ù洲zh ōu。

总z ǒn ɡ为w éi 浮f ú云y ún 能n én ɡ蔽b ì日r ì,长ch án ɡ安ān 不b ú见ji àn 使sh ǐ人r én 愁ch óu。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水中分白鹭洲→写白鹭洲所中分的二 水,暗喻君臣被奸邪所离间, 不得相见。
站在台上,看到金陵所见的三山二水,而极 目西眺,长安终不可见,故引出尾联。
总为浮云能蔽日,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会掩蔽了太阳,
长安不见使人愁。
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 浮云能蔽日:诗词中常以浮云指 小人,以白日喻君主。
写作背景
唐代安史之乱,迫使玄宗迁蜀避难, 太子即位于宁夏灵武,李白也因永璘王 事件流放夜郎。白心雄万夫,欲大有作 为,惟不得重用。眼见江山陵夷,感慨 国难未已,因怀古而动怀君之思,惟自 伤谗废,望帝乡而不见,乃触境而生愁。
本诗选自《李太白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作法:前后对比,表现人事已非的今昔之感
吴宫花草:美盛景物←→幽径:凄凉景致 晋代衣冠:美盛人事←→古邱:凄凉景致 →人事已非,而江山如故,所以往下笔锋一转,由古 转今,接着描台上所见的实景:三山和二水。
颈联写山水之阔,却若有寓意:
三山半落青天外→写云雾笼罩着三山, 彷佛国君被群小包围而不得见;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李白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
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
诗性大发。无奈“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而作罢。尽管如
此,李白始终没有忘记这件事,也
没有忘记《黄鹤楼》这首诗。当时
写了一首《鹦鹉洲》。后来,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
韵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鹦鹉洲】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关于凤凰台
❖ 凤凰台之名,最早见于南朝刘宋文帝元嘉年间. 据载,刘宋元嘉十四年,有头小足高、五颜六 色、叫声悅耳,状如孔雀的大鸟三只,飞到秣 陵(今南京市)永昌里,栖李树而鸣。群鸟随 之,比翼而飞,人以为凤凰。扬州刺史、彭城 王义康乃改永昌里为凤凰里,并于附近保宁寺 后山筑台建楼纪之,台为凤凰台,山名凤台山, 保宁寺为凤游寺,街名来凤街。
❖ 长安:借指朝廷。
❖ 总为浮云能蔽日:指奸邪之小人,围绕于君王四周 进谗,使忠臣无由进言。此如玄宗宠幸杨贵妃、 杨国忠、李林甫等,荒废朝政。
→意在思君
❖ 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自伤遭逐,眼见天上浮云杳 杳,不见长安,不觉兴起无穷愁思。
→意在忧国
❖ 尾联归结主旨:不但思君忧国,而且自伤谗废。安 史之乱,玄宗迁西蜀,太子即位灵武,唐室山河尚 未收复,不能不为朝廷忧伤。而此身无由自达,抱 负终归虚想,亦不能无自伤之情 凰飞去了,而今凤凰台一片空寂,长江 水依然不停地流着。
六朝繁华盛世不再,只有自然永恒。
颔联:吴国昔日繁华的宫殿已经荒 芜,东晋贵族早已进入坟墓。
六朝相继灭亡,具体写:“凤去台空”
• 首句用凤凰来去引出全诗,是以怀古起兴。
古代以凤凰为祥瑞的神鸟,传说中,凤 凰鸟只有在天下清平之世出现,因此古代都 以凤凰鸟的出现为治世祥瑞之征,李白乃以 凤凰之来去,寄予王朝兴衰之感。
而得名。 ❖ 白鹭洲:在今南京市区西三里,因常有白鹭聚集
而得名。
【诗句解释】
颈联:三山矗立在天边,若隐若现, 白鹭洲把江水分为两道。
气势磅礴、构思巧妙、对仗精工, 佳句天成。
尾联:浮云总是遮蔽日月,我不能 回到长安,内心沉痛忧郁。
隐喻深意,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 自己报国无门。
思路、主旨:
• 前四句凭吊历史; • 后四句触景生情。 • 抒发了作者忧国伤时、报国无门
•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作者简介
• 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 莲居士,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幼年 迁居四川绵川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唐代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 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 变。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 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又被称为 “诗仙”。
李白见唐室倾危,想起昔时凤凰鸟游憩 此地的传说,是怀古之情,也是对盛世的期 待,而今凤凰不再,此地空无所有,只有江 水依旧东流,此中深致忧国之慨。
三山半落青天外,
远处三山的峰峦,若隐若现地耸立在青天之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秦淮河的两道水流,中间就从白鹭洲区隔开来。
❖ 半落:若隐若现地耸立(或半壁江山的失落)。 ❖ 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南岸,因有三峰相连
的怀抱。
晋代衣冠
• 指东晋时王、谢等显贵世家。 • 王谢:六朝时代王氏、谢氏的并称。后
以王谢为高门氏族的代称。
• 晋代原都长安,永嘉大乱之后南渡,晋 元帝时改都金陵。唐代原都长安,因为 安史之乱,迫使太子即位于灵武,同属 偏安政权,便有倾覆之忧。
❖ 心情:吊古而伤今
→登台想象吴宫繁华景象,晋代显贵风流事迹, 如 今隐于幽径,成为古丘。 → 吊古 →因思一朝既衰,便被取代,大唐盛世已成过往, 唐室岌岌可危,遂发忧叹。 → 伤今
不见长安
《世说新语》: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 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 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 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 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 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 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 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此典多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寓功名事业 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实现之意。
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
《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 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 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 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 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 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 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 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有的说气 魄略逊崔诗。但此诗自然奇巧,并表现 了政治上非常失意的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