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别人对你有敌意,而是你自己心中有敌意

合集下载

多疑性格怎么测试题(3篇)

多疑性格怎么测试题(3篇)

第1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多疑性格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特征,它可能表现为对他人的不信任、对周围环境的过度担忧以及对自身安全的过度敏感。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多疑倾向,我们精心设计了一套多疑性格测试题。

请根据你的实际情况,认真阅读每个问题,并选择最符合你想法的答案。

请注意,以下测试题仅供参考,不能作为专业心理诊断工具。

第一部分:日常行为观察1. 你经常担心自己的健康吗?- A. 经常担心,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会担心。

- B. 有时会担心,但通常不会过分担心。

- C. 很少担心,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信心。

2. 在社交场合中,你是否经常怀疑别人对你的看法?- A. 经常怀疑,甚至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也会怀疑。

- B. 有时会怀疑,但通常能够理智对待。

- C. 很少怀疑,相信大多数人对自己的看法是正面的。

3. 你是否经常检查自己的钱包、手机等个人物品,以确保它们没有丢失?- A. 经常检查,即使物品就在身边也会检查。

- B. 有时会检查,特别是在人多的时候。

- C. 很少检查,相信自己的物品是安全的。

4. 当你听到别人在低声说话时,你是否会立刻怀疑他们在说你的坏话?- A. 经常怀疑,甚至不认识的人也会怀疑。

- B. 有时会怀疑,但会尽量理智对待。

- C. 很少怀疑,相信别人的私语与己无关。

5. 你是否经常担心自己的工作表现,以至于无法集中精力?- A. 经常担心,甚至在没有明显问题的情况下也会担心。

- B. 有时会担心,但通常能够保持工作效率。

- C. 很少担心,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有信心。

第二部分:心理活动分析6. 在阅读新闻或看电视剧时,你是否会联想到自己的现实生活,并担心类似的事情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A. 经常联想到,并因此感到不安。

- B. 有时会联想到,但不会过分担心。

- C. 很少联想到,相信自己的生活是安全的。

7. 在与朋友或家人交流时,你是否会时刻警惕他们是否在隐瞒什么?- A. 经常警惕,甚至在一些小事上也会警惕。

《三体》中有这样一句话:“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一

《三体》中有这样一句话:“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一

《三体》中有这样一句话:“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
慢才是一
《三体》中有这样一句话:“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一个人,一旦觉得自己比别人有优越感,觉得高人一等,离倒霉就不远了。


人生在世,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你远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一个人再优秀,也会有人比你更优秀。

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贬低自己,更不要高估自己。

人生路上,从来不缺走得比你快,比你远的人。

你低头俯视别人,其实是在俯视自己;你看不起别人,其实是在看不起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永远不要高估自己在别人心中的位置。

这世间,没有谁离开谁会活不下去,就像太阳离开了谁都会照常升起。

生活是自己的,每个人都在努力经营自己的生活,没有人会像关注自己一样去关注别人。

你以为自己很重要,其实在别人眼中啥也不是。

水深不语,人稳不言,只有半瓶水才会晃荡不停,只有不靠谱的人才会夸夸其谈。

一个人越优秀,就越懂得谦卑;越傲慢,就越显得无知。

很多时候,只有知道自己的人,才能明白自己的渺小;只有懂得低头的人,才能看清脚下的路。

#头号周刊#。

宽恕别人对你自己的12个好处

宽恕别人对你自己的12个好处

宽恕别人对你自己的12个好处第一、降低血压年岁大的人都知道有一出京剧叫《红灯记》,有一句台词是“血压增高,手冰凉”,说的就是人生气时身体常有的一种反应。

如果你爱生气,如果对别人的伤害耿耿于怀,你就需要检查一下自己的血压是否升高。

专家告诉我们,一旦你宽恕了他人对你的伤害或者过错,你就不会那么生气,血压也就会降下去了。

第二、减轻压力心眼小的人,压力也大,这是因为很多事情装在他心里,讲不出来,也放不下,压力自然不少。

一个人总是扛着压力,那会是一种什么状态?身体能好吗?一个人若是宽宏大量,什么都想得开,包括别人对自己的伤害,那么这个人就一定是无事一身轻。

心里没包袱,生活、工作都会很快乐,幸福也会随时来到你身边。

第三、消除敌意“敌意”这个词我们不常用,用我们的话就是看谁都别扭,动辄出言不逊,重则拳脚相加。

不论人家说什么做什么,他都会往坏处想,好像别人总是跟他过不去。

学会宽容,你对别人就不那么有敌意,话也不会横着说出口。

第四、控制愤怒几年前,我跟几个老同学聚会。

多年不见的人见了不是嘘寒问暖,相反却把几十年前求学阶段的恩怨重新拾起。

看那架势,尽管过了几十年了,愤怒还是没有消退。

对那些善于宽恕他人的来讲,莫说几十年前的事情,就是几天前的是非曲直都能忘得一干二净。

记住那些不快之事对自己毫无益处,聪明人一定会尽最大努力找出理由宽恕对方。

第五、稳定心律一般人的心律在每分钟七十左右。

生气的时候,特别是面对面争吵的时候,心律一定会加快,从而增大心脏的负担。

如果一个人总是不肯原谅他人的过错,气愤不止,心律就很难恢复到正常范围内。

为了不给心脏更大负担,弄一个宽宏大量的胸怀,我看比什么都强。

第六、远离烟酒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人让人气得不得了。

怎么办?猛烈吸烟是一个办法。

不过,这样做的男人居多。

还有的人跑一个小酒馆借酒浇愁。

我没有过实践,不知道烟酒能否让我减轻内心的愤怒或者痛苦。

要是这两种做法没有效果呢?身体岂不要两面受敌吗?有那工夫还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好一些。

人生是自己的,不必活给别人看

人生是自己的,不必活给别人看

人生是自己的,不必活给别人看01叔本华说:“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往往是受外界的影响,而不是自己创造的。

比方说,工作中,有人故意刁难你,你就很生气;有人造谣中伤你,你就非得解释清楚不可,甚至会和造谣者打架。

人生实苦,皆需自渡。

真正让你摆脱痛苦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一些的福报,来源于你的汗水和智慧,也来源于你的内心世界。

人生就像一个钟摆,每天都在痛苦和幸福之间摆动。

一念是佛,一念是魔,聪明的人,任由万物变化无常,也不会弄丢自己的快乐。

以不变应万变,才是做人的大智慧。

让别人是别人,让自己是自己,少一些交集,多一些纯粹。

02人生是自己的,不必活在别人眼里。

卡耐基说:“要使别人喜欢你,首先你得改变对人的态度,把精神放得轻松一点,表情自然,笑容可掬,这样别人就会对你产生喜爱的感觉了。

”也就是说,别人是否喜欢你,是否愿意赞美你,不是别人的决定,而是你自己的决定。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别人对你吹胡子瞪眼,那不是别人的错,而是你做了让别人看不惯的事情。

如果有人看到你就绕道而行,那是有原因的。

多半是你和他交恶了,或者你喜欢欺负别人,让别人感觉到害怕。

当你越来越在乎别人的眼神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做的任何事情,都不会让别人满意,你还会累得气喘吁吁。

事实证明,你的改变,可以改变一部分人对你的看法,并不能改变所有人对你的看法。

你就是做一辈子的好事,也不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还是会有人觉得你是“沽名钓誉、爱出风头”。

一些没有得到帮助的人,会认为你太小心眼了,把好心给错了人,并没有给“穷苦”的他。

因此,你不必活在别人的眼里,而是坚持一种做人的态度——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不管别人对你有什么看法,你都不要太在乎了。

你常常反思自己,然后用最恰当的方式去为人处世,问心无愧就好。

03人生是自己的,不必活在别人嘴里。

一人难趁百人意——众口难调。

去年,我们单位请了一个大厨。

大厨刚刚来的时候,上司这么介绍的:“他曾经在多家单位承包过食堂,自己开过大酒店,做饭的经验很丰富。

《遇见未知的自己》经典语录张德芬

《遇见未知的自己》经典语录张德芬

《遇见未知的自己》经典语录--张德芬1.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2.我们的思想总是在过去和未来,但是我们的身体和呼吸却永远是在当下。

3.臣服的好处就是,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你才发现原来的挣扎真的是白费力气。

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

4.如果我们习惯于注意自己身体的感觉,时时安抚照顾它的话,很多疾病就不会因为日积月累而产生。

5.用爱去接纳所有我们遭遇的一切,然后放下。

人会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实,而从来不懂得臣服。

6.所有造成我们与真我隔绝的东西都像黑暗一样,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拿知觉之光去照亮它们。

7.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在生理学上说,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关系,比方说,如果你每天都很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惨痛苦……那么,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复地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

这就变成了你的一个情绪模式。

8.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9.死亡来临的时候,会把所有不能代表真正的我们的东西席卷一空,而真正的你,是不会随时间甚至死亡而改变的。

……这个内在真我不会随着你的身体而生,也不随着死亡而消失,它可以观察人世百态,欣赏日出月落,云起云灭,而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它。

10.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败。

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到你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虚假认同。

11.天下的事情分为三种:老天的事,别人的事,我的事。

12.我们不知道一切的问题都是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变了自己,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转地随之改变。

13.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恨或是心存恐惧。

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

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14.我深信当你把你的内在世界调整得很好的时候,你的外在世界就会自然而然变得很顺利。

凭主观意志办事

凭主观意志办事

凭主观意志办事主观就是自我的思考和自我的以为,这会导致无奈以及痛苦,甚至放弃一些没必要放弃的事情。

比如,事情可能不是那样的,只是你以为是那样的,你就没有了耐心,或者是恐惧,最后只能不了了之,从而放弃,错失机会。

克服主观的最好方式,就是知道自己在主观思维,存在着主观见解,但是不要去理会,该做事情的时候还是要去做,这就是克制主观最好的方式。

也就是先确定它是主观的,然后不去理会它,不去在意它。

因此,行动才是最重要的,不需要在内心之中产生一些理由来说服自己不要主观,因为克服主观的方式就是不管是主观想法还是客观思维,你都要去做这件事。

根据这件事情的情况,去处理这件事情,这就是克服了主观。

少想多做。

不要理会内心的想法,内心是最容易对人造成影响的地方,顺着内心,就容易沉沦于七情六欲之中。

敏感,是最容易激起主观思维的,而且激起负面的主观思维。

也许,别人说你一句什么,你以为别人对你有意见,或者有敌意,其实,别人也许就是那样的人,就是那样的说话方式,对每个人都这样,别人就是这样的性格。

所以,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不去理会,做你该做的事情,因为就算是那个人敌对你,针对你,那又怎么样呢?没有一个人,是被所有人喜欢的,也没有一个人,是被所有人憎恨的。

你如果觉得有一个人不喜欢你,你就想离开,那么,你就需要提升你的情绪指数和意志力了。

提高情绪指数的最好方式,就是情绪来的时候,成为一个旁观者去观察情绪,不顺从情绪,也不要排除情绪,而是先知道它,然后再观察它。

因为你顺从情绪,你就会卷入痛苦,你排除情绪和躲避情绪,本身也是一种痛苦,你越不想,可能越有情绪,可能被缠绕得越紧密,所以,你只需要放松自己,好好观察,这样,你就不被情绪所束缚。

所谓意志力,就是先学会忍耐,只有通过忍耐,才能提高意志力。

有了耐力才能诞生意志力,你不喜欢也好,无奈也好,只要不威胁到你的生命安全,不对你的人生造成非常可怕的影响,都可以坚持下去,而且很多的事情,坚持下去,都是很好的结果,除非,你做着一件不正和不善的事情。

对陌生人有消极的看法

对陌生人有消极的看法

对陌生人有消极的看法
对陌生人有消极的看法有很多种行为,就以最常见的一种行为来讲:对陌生人怀有轻微的敌意。

这中行为属于社会正常行为。

别人向你投射敌意之所以会成功,根本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你心中埋藏着很多敌意。

如果你心中彻底没有了敌意,那么敌意的投射就会彻底无效。

所以关键就是要化解自己心中已有的敌意。

对于这一点,我的理解是,我们之所以会埋藏着很多敌意,关键不是人性恶,关键反而是,人性被压抑得太过于厉害了。

正好对应了你内心一直刻意要压抑的东西,你厌烦的恰好可能是部分的你自己。

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着一些个性的阴影,自己难以察觉,你对某个人好或对某个人歹,其实都是内心自我的具体化,类似一种心理愿望的表达。

比如,我们都喜欢美丽的东西,心理愿望正是渴望自己也那么美;我们不喜欢丑陋的人和事,因为我们害怕自己变丑陋。

与人交往很像是照镜子,你总能发现镜中人的美中不足,喜欢也好,遗憾也罢,那就是你对自我的态度。

不是别人对你有敌意,而是你自己心中有敌意。

对陌生人有消极的看法可以存在,对自己可不能有消极的看法,要鼓励和加油自己。

荣格最著名的一句

荣格最著名的一句

荣格最著名的一句
荣格最著名的一句是:“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

”这句话源于荣格的深刻理解和研究人类心灵和心理结构的工作。

荣格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体心灵和自我,不仅仅是外在身份和社会角色的集合。

他强调了个体的独特性和内在的深层自我。

通过这句话,荣格表达了人类内在的不可复制和不可替代的价值。

荣格的观点与许多传统心理学流派不同,他将重点放在了个体心灵的独立性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上。

他认为,个体心灵是一个独特的整体,包含着深层的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个人的目标是通过探索并与内在的自我对话,实现个体心灵的完整性和和谐。

这句话也提醒着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观念和价值观。

我们不能将自己的期望和标准强加于他人,也不能期望他人完全理解我们的内心世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之路和心路历程,这是值得尊重和珍视的。

荣格的理论对现代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观点揭示了个体心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心理治疗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了解并接纳自己的独特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与他人相处,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系统。

总之,荣格最著名的一句“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强调了个体心灵的独立性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这句话提醒着我们尊重和珍视每个人的独特性,以及通过与自我对话实现心灵的完整和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是别人对你有敌意,而是你自己心中有敌意不是别人对你有敌意,而是你自己心中有敌意王阳明心理引言:别人向你投射敌意之所以会成功,根本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你心中埋藏着很多敌意。

如果你心中彻底没有了敌意,那么敌意的投射就会彻底无效。

所以关键就是要化解自己心中已有的敌意。

——心灵咖啡网不是别人对你有敌意,而是你自己心中有敌意为自己找到一个假想敌是一种处理内心愤怒最安全、最省力、最有益的办法。

人活得哪怕是非常的中立和客观,仍免不了受内心好恶的影响。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会有意无意地把一些内部的愤怒转移给他人,心理学称这样的情绪转移为“负性移情”。

人们也会把热情、爱、欣赏投射给另一些事物和人,和他们分享快乐,这是一种“正性移情”。

如果你只能通过对同事的无端厌烦来平衡情绪,私下里你应该对她心存感激。

真正的厌烦是冷漠麻木、没感觉和不知道。

人对某件事、某个人的恼怒有时混杂着许多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往往是某事某人激发了自己潜藏已久的焦虑,因为无意识害怕这种内心焦虑再现,而迁怒于他人、他事。

敌意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确会认为,我的痛苦是别人所导致的,如果这个人改变了,我就可以不那么痛苦了。

还有一个看起来似乎比较表面的原因是,我们很难做到对别人说“不”,别人,尤其是重要的亲人将他们的某些东西加给我们,我们不舒服,但却难以拒绝。

我做了A,你要做B,否则会有C。

这个C,是怨气,是威胁性的信息。

有时,这三部曲会简化成两部曲——我希望你做B,否则会有C。

当一个人大权在握,而且又有极强的控制欲望时,这种两部曲会出现。

但在大多数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中,更常见的是三部曲。

为什么我们会有那种矛盾呢?按照对方的要求做事就会难受,而拒绝对方又会内疚或担心对方不高兴。

因为,每个人都想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所以当强迫自己按照别人的要求做事时就会感到难受。

但是,因为对方发出了C的威胁性信息,我们也会接受到这一信息,尽管对方意识上未必发出,我们意识上也未必意识到这个信息,但我们的潜意识会捕捉到,而我们的身体会有反应。

用分析的眼光看,这是一种对关系的依赖,通过攻击别人来感知自己,获得“我不像她!”的自我感。

比如,有人很风情,而你内心似乎也很风情,但你不愿意这样,或不愿意让人觉得你这样,你就会起劲地攻击那个人很风骚,这样就证明自己不是那类人。

这很像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哟!如何化解敌意?被人用枪指着头,这种挑战太激烈了一些。

换一些简单的情景,设想你遇到一条哈巴狗,它在向你咆哮。

咆哮,自然是一种敌意。

那么,你可以不对这种敌意产生敌意吗?很多人难以做到,我经常见到,有人对向自己叫的小狗产生强烈的愤怒,甚至会严重控制。

但也有很多人可以做到,他们会对咆哮的小狗微微一笑,他们知道,这条小狗根本威胁不到自己,是它自己在瞎紧张而已。

那么,情景更进一步恶化呢?现在是一条猛犬在对你发出低沉的吼声,你会如何?我一个好朋友,她尤其喜欢大型犬,每当见到大型犬时,她会喜不自胜地走上前,抚摸它们,抱它们,和它们说话。

好几次她这样做时,我都会担心,但结果每次都证明,那些看起来不好惹的家伙都和她处得很好。

但是,它们只是对她这么友善,如果我接近它们,它们还是会很警惕,甚至发出威胁性的声音。

她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她心中对它们没有一点敌意,结果她的善意驯服了它们,而我做不到这一点,是因为我心中对它们有敌意,所以也唤起了它们的敌意。

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只要它们有一点敌意,我心中也有会敌意起来,而这会接着唤起它们更大的敌意……别人向你投射敌意之所以会成功,根本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你心中埋藏着很多敌意。

如果你心中彻底没有了敌意,那么敌意的投射就会彻底无效。

所以关键就是要化解自己心中已有的敌意。

对于这一点,我的理解是,我们之所以会埋藏着很多敌意,关键不是人性恶,关键反而是,人性被压抑得太过于厉害了。

正好对应了你内心一直刻意要压抑的东西,你厌烦的恰好可能是部分的你自己。

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着一些个性的阴影,自己难以察觉,你对某个人好或对某个人歹,其实都是内心自我的具体化,类似一种心理愿望的表达。

比如,我们都喜欢美丽的东西,心理愿望正是渴望自己也那么美;我们不喜欢丑陋的人和事,因为我们害怕自己变丑陋。

与人交往很像是照镜子,你总能发现镜中人的美中不足,喜欢也好,遗憾也罢,那就是你对自我的态度。

写在最后心理学会说,每一个被严重压制的情绪都是一个情结,而每一个情结都是我们自己的一个盲点。

这个盲点一被触动,我们就会失控。

但假若这些盲点得到了觉察,也就自然化解了,那时别人再去触碰这个地方,就不会激发自己严重的情绪。

久而久之,最终就会达到王阳明所说的“此心不动”。

恨是对于爱的渴望我们常以为,爱与恨是两种对立的情绪或能量,但本质上而言,恨并不是爱的反面,我们不需要恐惧恨的力量,因为恨是来自对于爱的渴望及失落,而爱与恨的强烈程度往往是成正比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之深,恨之切”一说。

例如,某天你看到自己心爱的人跟别人产生亲密互动,这时,你仿佛全身血液凝结,心情顿时降到谷底,心中涌起强烈情绪。

事实上,你并不是真的在恨任何人或事,也不可能恨任何的人或事,你恨的事自己心中那种与爱分离的感觉。

因为,原本那份爱让你感到喜悦、温暖,但刹那间,当你目睹那一幕之后,心中生起“他对我的爱不见了”或“我与我心中的爱分离了”的强烈感受。

但我们却常以对方背叛、出轨等外界出现的假象,来掩盖这个痛苦的真相。

恨来自内心失去爱的感觉的痛苦,因为,你不愿意跟心中爱与被爱的感觉分离,恨是为了把分离失去的爱再找回来。

事实上,恨没有发生在你与那个人之间,而是发生在你自己主观的爱的感受之间。

归根究底,爱与恨都是来自你的心中。

如果你的内心没有把跟对方的爱彼此分离,心中就不会有恨了。

或许他人的某些行为,会让我们心中的爱暂时呈现分离现象,但它背后的讯息是:不愿意失去爱,渴望爱再回来。

心中的恨是在告诉你,你的心不喜欢陷溺在恨的状态,它渴望回到爱的滋润中。

好比你因某些外界现象而生起恨的反应,就要去省察,到底内心发生了什么情况,以致让自己沉浸在恨当中;如果不喜欢这种恨的状态,那么,内在该如何调整回应,以便让心中的恨再度流动起来,让自己承认面对,并且引导自己重新赢回心中的爱。

别人可以不爱你,他有不爱你的自由;你的伴侣也有可能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你因为对方离开你或背叛你而恨他,但他是有自由不爱你及离开你的,你的痛苦及恨来自你不被爱、你失去了爱、你没有价值,但这不是对方造成的,对方只能决定他不爱你,却无法决定你值不值得被爱及你有没有价值这件事,因为全天下只有一个人可以认为你值不值得被爱及有没有价值,那就是你自己!爱是内心一种美满幸福的主观状态,而由于内心与爱分离的感受,让你产生受伤的感觉。

但全世界只有一个人有能力让你受伤,那就是你自己,也只有一个人应该为你的爱负责,那也是你自己。

“一切爱恩会,无常难得久。

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

因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怎奈世人不可能不去爱,因为有爱就会生忧思,恨意,所以我们对爱才会又爱又恨!你必须明白,别人无法为你内心的不平衡负责,若是要求别人承担这股恨意与不平衡,那你会一直陷溺在恨的能量中。

你必须全面察觉、检视,改变自己的内心思想,让信念转化,提升正面的能量,才能与心中的爱重新连结,让生命洋溢着幸福、喜悦的温暖。

恋爱中,不含敌意的坚决投射性认同自恋幻觉威胁恶性循环要理解“不含敌意的坚决”,关键是“投射性认同”,也即“自恋幻觉”的游戏。

概括起来,这个游戏是一个三部曲:我做了A,你要做B,否则会有C。

这个C,是怨气,是威胁性的信息。

有时,这三部曲会简化成两部曲——我希望你做B,否则会有C。

当一个人大权在握,而且又有极强的控制欲望时,这种两部曲会出现。

但在大多数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中,更常见的是三部曲。

为什么我们会有那种矛盾呢?按照对方的要求做事就会难受,而拒绝对方又会内疚或担心对方不高兴。

因为,每个人都想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所以当强迫自己按照别人的要求做事时就会感到难受。

但是,因为对方发出了C的威胁性信息,我们也会接受到这一信息,尽管对方意识上未必发出,我们意识上也未必意识到这个信息,但我们的潜意识会捕捉到,而我们的身体会有反应。

有意思的是,每个人都有一个蛮核心的三部曲,这个三部曲在自己最在乎的亲密关系中会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有多个朋友和来访者的三部曲是“可怜”,具体说来就是“我好可怜,你不关心我,我要疏远你(或我会让你后悔,或你不是好人,等等)”。

一开始,这个三部曲很容易奏效,尤其是女性。

因为,当女性显得楚楚可怜时,男性会觉得对方很需要自己,所以很容易建立关系。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男方会越来越不愿意继续可怜她,而她也会觉得男方越来越忽视自己,于是这个关系就越来越脆弱了。

从男方的角度看,他是渐渐发现,好像自己的行动被限制了,自己只能用一种方式对待她,假若换成其他方式,她就会不高兴。

为了让她高兴,他愿意做很多努力,但他越来越觉得没有自由,最后他会感到很厌烦,一看到她的可怜样就会忍不住有怒火产生。

从女方的角度看,她对自己的逻辑很执着,这种执着不仅是思维上的,更主要是感受上的。

她的确觉得,只有当被呵护被照顾被安慰的时候,她才能感受到男方是爱自己的,而换成其他方式,她似乎都没有什么感受。

结果会成为一个恶性循环,男性越是觉得厌烦,越是觉得想逃离,女性就越是担心失去这个关系,这时她就会对“我很可怜”的游戏更为执著。

于是,她会自觉不自觉地将“我很可怜”的游戏推向极致,如生病,甚至发生一些灾难,好让对方可怜自己。

但这时,男方常常已是厌烦到极点。

这个关系随时就可能会断裂。

这的确是一个两难境地。

作为男性,他会发现,如果他继续可怜她,自己会难受,如果不可怜她,她会不高兴,会生病甚至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灾难,尤其令他担心的是,她好像会离自己而去。

这样一来,他就很难不玩这个游戏,而一旦他决定不再配合,往往就是关系的结束之时。

不过,很多时候,“我很可怜”的女性未必给男性这个机会,她们会不断制造“我很可怜”的处境,而只要男性有几个处境忽视了她,她就会主动结束这个关系,而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