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栗诗羽

合集下载

动机和行为的辩证关系

动机和行为的辩证关系

动机和行为的辩证关系
动机和行为之间存在辩证关系。

动机是产生行为的原因和动力,可以分为初始动机和最终动机。

行为是动机产生的结果和影响。

这种辩证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行为受动机驱动:人们的行为受到内部或外部的动机驱动,这些动机可以是个人的、社会的、心理的或生理的。

了解和识别动机有助于理解人们的行为,预测其可能的行为反应。

2. 行为实现动机:人们通过行为实现自己的动机,达到预期的目标或满足某种需求。

例如,一个人想要获得健康的行为可以出于对健康的追求,通过锻炼和健康饮食来实现。

3. 行为反映动机:人们的行为可以反映其动机、价值观和目标。

通过观察和分析行为,可以推断出其背后的动机。

4. 动机激发行为:动机是行为的触发器和驱动力,它可以激发人们采取行动,克服困难并朝着目标前进。

5. 行为改变动机:行为不仅实现动机,还可以改变动机。

例如,通过坚持锻炼来改善健康的行为可以增强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增强对健康目标的追求。

6. 动机与行为的相互作用:动机和行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方面,动机驱动行为;另一方面,行为的结果和经验又反过来影响和塑造动机。

总之,动机和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辩证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了解这种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预测行为反应,
并指导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个人动机与行为准则个人思维中的个人动机与行为规范之间的关系

个人动机与行为准则个人思维中的个人动机与行为规范之间的关系

个人动机与行为准则个人思维中的个人动机与行为规范之间的关系个人动机与行为准则:个人思维中的个人动机与行为规范之间的关系在个人行为中,个人动机和行为准则是密不可分的。

个人动机是指个体内部驱动力的来源,是个体行为的根本动力;而行为准则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遵循的指导原则和规范。

个人动机与行为准则之间存在着互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相互促进和支撑个体的行为表现和道德取向。

本文将探讨个人动机与行为准则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个人行为。

一、个人动机对行为准则的影响个人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在因素,是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的基础。

个体的主观意识、需求和欲望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行为准则的选择和行为方式的表达。

个人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源于个体内部驱动力的动机,如个体的兴趣、喜好或追求成就感等。

当个体的内在动机与特定行为准则相吻合时,个体会更积极主动地遵循行为准则,从而表现出更为合理和理想的行为。

以个人在工作中的行为为例,当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和追求成就感时,他会更加努力地履行工作职责、遵守公司规定和道德准则,以期获得内在动机所带来的满足和成就感。

相反,如果个体对自己的工作兴趣缺缺,缺乏内在动机的支持,很可能对工作准则漫不经心,甚至有违背行为规范的表现。

外在动机是指源于外部激励和社会环境的动机,如奖励、惩罚、他人期望等。

个体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进而根据自身动机选择符合行为准则的行为方式。

以个人在学习中的行为为例,当一个学生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赞赏和奖励,他会更有动力去遵循学校的学习准则,主动完成作业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相反,如果学生所受到的外部压力过大,或者缺乏正向激励,他可能会对学习准则产生抵制情绪,挑战行为规范。

个人动机对行为准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体对准则的认同程度、主动性和持续性上。

个体对行为准则认同程度越高,个人动机就越有可能与之相一致,从而主动地遵循准则。

此外,个体的动机和持续性还会影响其对规范的坚持程度,决定个体是否能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困难时保持行为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动机与行为ppt课件

动机与行为ppt课件

•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小组里出现了争抢任务的现象,大 家都想搞产值高、难度小的工程项目设计,而难度大或短 期内难见效益的技术开发项目倍受冷落。
动机与行为
29
• 彭工原来主动要求开发与自动消防系统配套的排烟窗项目,有心填补国 内空白,但实行工资全额浮动三个月后,他向组长表示,自己能力有限 ,希望放弃这个项目,要求组长重新给他布置设计任务。
动机与行为
17
X理论假设下的管理方式
• 在管理工作中采用强制、惩罚、解雇等手段来 迫使他们工作,实施严格的监督和控制。
动机与行为
18
Y理论的基本假设
一般人天生并不是好逸恶劳的,工作中的体力和 智力的消耗就像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人们对工 作的喜恶取决于他们对工作带来的满足和惩罚的 理解。
外来的控制和惩罚并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目 标而努力工作的唯一方法,甚至可说不是最好的 方法。相反,如果让人们参与制定自己的工作目 标,则有利于实现自我指挥和控制。在适当的条 件下,一般人是能主动承担责任的,不愿负责、 缺乏雄心壮志并不是人的天性。


管 理


条关 件系
奖 金

就 动机与行为





任升
26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社交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动机与行为
27
案例1:工资全额浮动为何失灵?
• WH建筑装饰工程总公司是国家建设部批准的建筑 装饰施工一级企业,实力雄厚,经济效益可观。
• 铝门窗及幕墙分厂是总公司下属最大的分厂,曾 经在一线工人和经营人员中率先实行工资全额浮 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激发二线工 人、技术人员及分厂管理干部的积极性,该分厂 宣布全面实行工资全额浮动。决定宣布后,连续 两天,技术组几乎无人画图,大家议论纷纷,抵 触情绪很强。经过分厂领导多次做思想工作,技 术组最终被迫接受了现实。

组织行为学_03(第二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_03(第二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二、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1.动机的三种机能
(1)始发机能 (2)导向、选择机能 (3)强化机能
2.动机与行为的复杂关系
(1)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 (2)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 (3)一种行为可能同时为多种动机所推动。 (4)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有不合理的甚至错 误的行为。 (5)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 盖。
需要
心理紧张
动机
行为
(目标) 需要满足 紧张消除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原因,动机是 推动 人去行动的心理动力,行为则是 动机推动的结果。 人的行为是从需要开始的。当人 产生某种需要时,会产生一种紧张的 心理状态,在遇到能满足需要的特定 目标时,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就转化 为动机,推动人们去采取某种行动达 到目标。目标达到后,需要等到满足, 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消失,这时人又 产生新的需要。周而复始地推动人们 不断达到新的目标。
德国心理学家卢因(K.Lewin)于 1951年提出了著名的人类行为公式: B=ƒ( P ·E ) 其中, B 行为,P 个人, E 环境,ƒ 函数关系
2.需要
需要 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 人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 的状态。
3.动机
动机 心理学上把引起个人行为, 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 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叫动机。 需要转变为动机的条件:

一是需要到一定程度,产生满足需要 的愿望。 二是需要对象(目标)的确定。

动机依强度不同可分为:
优势动机பைடு நூலகம்
引发
(支配) 影响
行为 行为
辅助动机 (不支配)
强 度
优势动机
A
B
C
D

道德行为与内心动机的关系

道德行为与内心动机的关系

道德行为与内心动机的关系在我们人类社会中,道德行为一直是人们所关注和追求的目标之一。

人们常常会根据自己的内心动机来评判一个人是善或恶,高尚或卑鄙。

道德行为与内心动机之间的关系显得十分紧密,它们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往往在人们的行为和决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道德行为反映了一个人内心动机的善良与否。

当一个人的内心动机是出于善意时,他的行为往往是积极正面的。

一个人乐于助人、充满同情心,关心他人的痛苦和困境,愿意伸出援手来帮助他人,这些都是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他的内心动机是善良的。

相反,当一个人的内心动机是恶劣的,比如出于私利或虚荣心,他的行为很可能是消极负面的。

他可能会出于个人利益而欺骗他人,或者出于嫉妒心而陷害他人。

因此,道德行为与内心动机密切相关,反映了一个人内心善恶的本质。

其次,道德行为能够影响一个人内心动机的转变。

当一个人长期积极地从事道德行为,他的内心动机会逐渐趋于善良。

这是因为道德行为本身具有积极的影响力,它能够引导和激励一个人的内心走向善良。

一个人如果总是习惯于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幸福与福祉,他的内心就会逐渐培养出同情心和善良之心。

相反,当一个人长期从事恶行,他的内心动机也会逐渐变得邪恶。

恶劣的行为会导致内心产生冷漠、狭隘和自私的倾向,最终腐蚀了一个人的内心。

此外,人们的道德行为通常受到内心动机的驱使和指引。

内心动机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

外在的内心动机主要源于社会、家庭和文化的影响,比如为了名誉、地位或报酬而行善。

尽管这种动机是可取的,它依然不足够纯粹和持久。

相比之下,内在的内心动机更加纯粹和可靠。

内在的内心动机源于个人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它们植根于人的内心深处,不受外界因素的左右。

正是由于这种内在动机的存在,人们在道德行为中才能表现出真正的善良和高尚,而不是出于外在的诱因而行善。

最后,道德行为和内心动机的关系也体现了人类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多样性。

不同的文化、宗教和传统会塑造不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从而影响人们的内心动机和道德行为。

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关系的研究

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关系的研究

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关系的研究摘要: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是学习行为的原因,学习行为是学习动机的外在表现。

学习动机通过影响学习行为进而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

所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并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

关键词:激发学习动机学习行为护生1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的影响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的影响具有四个特征[1]:(1)起动性:学习动机具有发动学习行为的作用,能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2)方向性:学习动机不仅能启动学习行为,还能指导行为朝向特定的目标。

(3)强度:动机在启动行为和指导行为方向的同时,也决定着行为的强度。

(4)持久性:个体行为在某种活动上维持时间的长短状况,与动机密切相关,由动机发动的行为,在达到目标之前通常是不会终止的。

从中可以看出,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推动和维持这两个方面。

学习动机为什么对学习活动产生推动和维持的作用呢?可以从以下不同的动机理论来加说明[2]:强化理论: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理论家们提出的。

他们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在环境中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建立和形成的,而动机则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激发力量。

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增强作用就叫做强化。

在人类行为的习得过程中,强化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因素,它使外界刺激与学习者的反应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并通过不断重复使二者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和巩固。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类动机按其不同层次的需求有七个层次:生理、安全、归属与爱、自尊、求知、审美和自我实现。

基本需要一旦满足,其动机强度就会减弱;而成长需要不但不随其满足而降低,反而因获得满足而增强。

成就动机理论:按照成就动机理论,若学习任务过于艰难,则可能导致希望成功倾向降低,避免失败倾向增强,可能会使学生最终放弃学习任务。

行为与动机的关系——以《尼罗河上的惨案》为例

行为与动机的关系——以《尼罗河上的惨案》为例

行为与动机的关系——《尼罗河上的惨案》为例《尼罗河上的惨案》影片讲述一对富有的新婚夫妇在尼罗河上的游船上度蜜月时,妻子在深夜莫名其妙地被人枪杀,船上多名乘客均有嫌疑,惨案发生之后,又有两名游客相继被杀,在比利时名探波罗抽丝剥茧的侦探下,终于找到了真正的杀人凶手的故事。

这个富有悬疑色彩的的推理故事背后显示了行为与动机的复杂关系。

动机是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的心理因素。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而动机是由需要支配的。

当人的需要以及这中需要所产生的心理紧张达到一定程度,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转化为动机,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去实现目标。

通过侦探波罗的推理以及林内特同船上各个乘客的纠葛,我们不难看出船上的每个人都同林内特存在矛盾,都有杀死林内特这一行为的动机,即杀死林内特这一行为可能出自不同的动机。

范斯凯勒太太觊觎林内特小姐的珍珠;项链鲍尔斯小姐父亲因老林内特而破产,家庭离散,自己只得成为护士;女仆人路易丝拿不到林内特许诺的金钱作嫁妆,而说她“刻薄鬼”;激进的社会主义者弗格森曾说过像林内特这样的“寄生虫”应被被消灭掉,以警示别人;奥特布恩夫人林内特认为奥特布恩夫人的小说诽谤了她,要起诉;奥特布恩小姐希望使她母亲不受诉讼,曾说过“对死者是否不存在诽谤的”;安德鲁·潘宁顿按照老林内特的遗嘱,林内特一结婚就可以接管财产,让有挪用资金嫌疑的潘宁顿陷入窘境;贝斯纳医生为林内特的朋友治病,结果病人发了疯,林内特将此事四处宣扬,使得贝斯纳的学院名声受到影响。

像电影中波罗说的“当时你们在座的每个人都是有嫌疑的:杀死她的可能是某个名誉被她破坏了的人;或者某个家庭被她父亲弄得破产的人;或者某个一心想要盗窃的人;或者某个对别人继承大笔遗产不满的人;或者某个竭尽全力想要挽救她的母亲免遭破产的人;啊,或者某个提心吊胆怕暴露他欺骗行为的受委托的人;啊,或者某个对旅客谁是谁都弄不清的人……”电影在结尾真相大白,真正的凶手是赛蒙·道尔和杰基。

探索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激励与行为的关系

探索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激励与行为的关系

探索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激励与行为的关系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根本力量,而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则探究了激励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和驱动力。

本文将通过探索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深入研究激励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一、动机理论简介1. 人类行为的驱动力在人类行为背后,存在着推动其行动的强大力量,这就是动机。

动机是指内外部因素对行为发生、发展和维持的驱动力量。

2. 动机理论的发展众多学者通过对动机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其中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动机理论等。

这些理论试图解释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来源以及其对行为的影响。

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心理学中最著名的动机理论之一。

该理论将人类需求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个层次。

1. 生理需求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层次,包括食物、水、睡眠等对人体生存所需的物质。

2. 安全需求安全需求是指人们对稳定和安全的需求,包括获得稳定的工作、住所以及安全感。

3. 社交需求社交需求是指人们对社交关系和归属感的需求,包括友谊、爱情、亲密关系等。

4. 尊重需求尊重需求包括对他人的尊重和自尊心的需求,人们希望被他人认可、尊重、赞赏。

5. 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是指实现个人潜力、追求人生目标和理想的需求层次。

三、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突出了对个体心理需要的两个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 内部因素:成就内部因素即个体对于成就本身的需要,即个体对于挑战、成长和个人成就感的追求。

这种动机能够促使个体不断努力奋发,追求卓越。

2. 外部因素:满足基本需求外部因素是指对于满足个体基本需求的关注,包括工资、奖励、工作条件等。

这些因素在赫兹伯格的理论中被归为“维持因素”,即只有在满足了个体的基本需求后,才能进一步激发其内部因素的动机。

四、麦克莱兰的成就动机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动机理论提出了成就需求对人们行为的驱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的家人也许为的是钱财
各大媒体公司可能为的是利 益和名声。 很多青少年可能是渴望一种像 他那样的自由。
• 犀利哥走红上台表演
• • • •
• 1.主导动机: • 在行为的发生过程中,主导动机起的作用最 大,支配着行为发生的方向和强度 .
• 2.从属动机: 在行为动机中,有的动机则处于辅助从属的 地位,所起的作用偏弱,称为从属动机
• 各种活动都存在着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3、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4、较容易任务中,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 务 难度的增加 ,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 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 多德森定律 • 是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 关系。1、动机强度与工 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 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 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 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 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 的动机水平。 3、动机的 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 同而不同。 4、较容易任 务中,效率随动机的提高 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 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 逐渐下降的趋势。
• (二)、需要及其结构 •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 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 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其实 • 动机除了受这 些需要的驱动 具有激活和维 持行为的功能 以外,它与行 为的关系是十 分复杂的。
• •

只是想解决温饱,抽上颗烟
• 例如:一个学生的主导动机是学到真才实 学,长大以后为人民服务,
• 同时他也有成为优等生,报答父母养育之 恩的愿望,这些动机则属于从属的地位。 •
• (三)、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 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 • 良好的动机 • 不良的动机
良好的行为 不良的行为后果
• 但是,动机与效果不统一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 例如:
做自己行为的主人
——动机与行为效率
08心理系栗诗羽
清晨,当我们在路旁看到来去匆匆的人群时,可能会想,他 们走向何处?去干什么?为了什么?这时,我们是在探索人
们行动的原因,或者说是在寻找行为的动机。
•回顾 一、动机及其功能 动机: 是由目标和对象引导和激发个体活动 的一种内 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也就是说, 动机是一种内部的心里过程,而不是心理活 动的结果。 功能:激活功能 、 指向功能 、 维持和调整功能
小孩想帮父母但不小心打 破了窗户上的玻璃或摔碎 了桌子上的花瓶。从动机 上讲无可非议,但由于其 他因素的影响却产生了不 好的活动效果。
由此可见,动机与行为的 关系是异常复杂的,只有 了解了一个人的动机,才 能比较准确的解释其行为, 并对行为进行比较准确的 控制和预测。
二、动机与工作效率
•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 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到U形曲线关系。中等 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总结
一、动机与行为 (一)
(二)一个人的动机:主导动机 从属动机 (三) 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二、动机与工作效率 • 耶斯——多德森定律 *
调节我们的动 机水平,更加 舒适惬意地行 动吧!


谢谢!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