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7-9课)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7-9课)

【导语】历史作为反映过去事实的⼯具,其本⾝必须具有⼀定的科学依据,从⽽为⼈类整个阶段的发展进程奠定基础。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篇⼀】部编版⼋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第7课《伟⼤的历史转折》 【课程标准内容】 了解中国共产党⼗⼀届三中全会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第⼀课时,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上承“⽂⾰”,下启改⾰开放的伟⼤实践和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在内容上,本科包括两个⼦⽬——⼗⼀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主要围绕以下⼏个问题阐述:以“真题标准问题的讨论”介绍⼗⼀届三中全会的背景,重点讲述⼗⼀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和历史意义;⼗⼀届三中全会推动全⾯平反冤假错案和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教学⽬标】 1.知识与能⼒:了解⼗⼀届三中全会的背景,知道它的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理解其历史意义。

了解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过程与⽅法:通过了解并对⽐“两个凡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认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从对⼗⼀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改⾰开放伟⼤成就的了解、分析,认识⼗⼀届三中全会是“伟⼤转折”的历史意义,由此学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认识历史⼈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领导中国⼈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认识改⾰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认识“实践”与“真理”的关系。

【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教学难点:⼗⼀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 播放《祝酒歌》⽚段,展⽰这⾸歌的创作时间和部分歌词。

设问:这⾸歌曲创作于1977年,你知道歌词中的“⼗⽉”⾥发⽣了什么事情吗?⼈们对此持什么态度? 学⽣听歌,根据这⾸歌创作的时间和歌曲旋律、部分歌词, 思考并回答问题:歌词中“⼗⽉”⾥发⽣了什么事情?(1976年10⽉粉碎“四⼈帮”,“⽂⾰”结束) ⼈们对此持什么态度? (喜悦,激动,期待……) 总结、过渡:⼗年“⽂⾰”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粉碎“四⼈帮”后⼈们要求纠正“⽂⾰”的错误,拨乱反正,这正是《祝酒歌》的创作背景,它以活泼流畅的曲调,丰满⽣动的歌词,记录了⼀个民族的情感。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范文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范文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转折点;(2)掌握各个历史转折点的背景、过程及影响;(3)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判断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研究历史转折点;(2)学会运用历史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我国历史转折时期的艰难历程;(2)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的责任感;(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转折点;(2)各个历史转折点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2. 教学难点:(1)历史转折点背后的历史规律;(2)如何评价历史转折点的作用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2)激发学生对我国历史转折点的兴趣,引导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历史转折点的基本情况;(2)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转折点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分析历史转折点的原因、过程和结果;(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2)详细阐述历史转折点的背景、过程及影响;(3)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转折点的意义和价值。

5. 课堂小结:(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2)强调历史转折点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四、作业布置2. 选择一个历史转折点,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五、教学反思1. 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分析教学效果;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转折点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转折点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2. 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范文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范文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转折点;(2)掌握各个历史转折点的原因、过程及影响;(3)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研究历史转折点;(2)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转折点概述1. 导入新课:回顾已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转折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总结各个历史转折点,如春秋战国、秦朝统一、汉朝建立、三国两晋南北朝、唐朝盛世、宋朝兴起、元朝统一、明朝建立、清朝初期、辛亥革命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各个历史转折点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分享学习心得。

4.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讨论成果,强调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春秋战国时期的转折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重要事件、历史意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如齐桓公称霸、晋文公称霸、楚庄王问鼎中原等。

4.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讨论成果,强调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转折意义。

第三课时:秦朝统一六国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秦朝统一六国的背景、过程、影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转折点,如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秦灭六国等。

4.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讨论成果,强调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转折意义。

第四课时:汉朝建立与大一统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了解汉朝建立与大一统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汉朝建立与大一统的过程、影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汉朝建立与大一统的历史转折点,如楚汉争霸、刘邦称帝、文景之治等。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转折点,通过分析这些转折点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责任感。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历史性转折的概念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2. 掌握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思路。

3. 分析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转折点。

1.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历史性转折的概念,以及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重大转折点,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秦朝的统一、唐朝的盛世与衰落、宋朝的科技与文化、明朝的海外贸易与闭关锁国等。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1 课程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时期的思想繁荣和学术竞争为后来的统一帝国奠定了基础。

2.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和历史特点。

2. 分析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影响。

3. 探讨百家争鸣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第三章:秦朝的统一3.1 课程背景秦朝的统一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3. 探讨秦朝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3.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秦朝的统一过程,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秦朝的法律、货币、度量衡等方面的统一措施。

第四章:唐朝的盛世与衰落4.1 课程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与衰落并存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转折点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4.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唐朝的盛世和衰落过程。

【教学方案】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教学方案】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教学方案】伟大的历史转折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转折点,如秦统一六国、汉朝的建立、唐朝的盛世等;(2)掌握转折点的背景、原因、过程及影响;(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了解每个转折点的相关史实;(2)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3)学会团队合作,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历史转折的重大意义,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由无数个转折点构成的;(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珍惜当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伟大的历史转折概述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历史转折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历史转折,历史转折的意义何在。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历史转折的定义、特点及影响。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教材中提到的几个重要历史转折点,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秦统一六国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秦统一六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强调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第三课时:汉朝的建立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汉朝建立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汉朝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认识到汉朝的繁荣与强大。

3. 课后作业:学生绘制一幅汉朝疆域图,加深对汉朝的认识。

第四课时:唐朝的盛世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唐朝盛世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唐朝盛世的历史意义,强调唐朝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作业的质量,包括内容、表达、创新等方面。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系统的history 教材;2. 图片:收集与历史转折相关的历史图片;3. 视频:寻找历史转折点的相关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体验。

【教学方案】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教学方案】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教学方案】伟大的历史转折精品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历史转折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转折的概念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引入历史转折的定义和意义。

介绍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什么是历史转折?你能想到哪些历史上的转折点?2. 教师讲解:历史转折的概念和重要性。

3. 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历史转折点及其影响。

4. 引出本课程的主题和教学安排。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历史转折概念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认知和兴趣。

第二章:伟大的历史转折案例一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第一个历史转折点的背景和事件。

2. 学生理解第一个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内容:介绍第一个历史转折点的背景和事件。

分析第一个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第一个历史转折点的背景和事件。

2. 学生讨论:对第一个历史转折点的理解和看法。

3. 案例分析:第一个历史转折点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4. 小组分享:各自对第一个历史转折点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第一个历史转折点的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第一个历史转折点重要性的认识。

第三章:伟大的历史转折案例二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第二个历史转折点的背景和事件。

2. 学生理解第二个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内容:介绍第二个历史转折点的背景和事件。

分析第二个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第二个历史转折点的背景和事件。

2. 学生讨论:对第二个历史转折点的理解和看法。

3. 案例分析:第二个历史转折点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4. 小组分享:各自对第二个历史转折点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第二个历史转折点的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第二个历史转折点重要性的认识。

第四章:伟大的历史转折案例三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第三个历史转折点的背景和事件。

2. 学生理解第三个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内容:介绍第三个历史转折点的背景和事件。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转折点,如秦统一六国、汉朝的建立、唐朝的盛世等。

(2)认识历史转折的含义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转折的原因和影响。

(2)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转折的过程。

(3)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转折的异同,提高他们的历史认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转折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3)通过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转折点及其原因和影响。

(2)历史转折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1)历史转折的发生原因及其与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

(2)如何理解历史转折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与历史转折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案例。

(2)整理历史转折的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的历史知识点。

(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2)提问:同学们认为历史上哪些事件可以称为“历史转折”?为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历史转折的定义和特点。

(2)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历史转折的原因和影响。

3.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与历史转折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案例。

(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历史转折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4. 小组交流:(1)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2)教师点评小组报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历史转折的重要性。

【教学方案】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教学方案】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教学方案】伟大的历史转折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转折点,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由许多重大事件所构成的。

2. 通过分析历史转折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它的衰落原因。

2. 教学内容:a. 封建社会的特点:土地私有制,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科举制度等。

b. 封建社会的衰落: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兼并,农民起义等。

3. 教学活动:a.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封建社会的特点和衰落原因。

b.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封建社会的理解和看法。

第二章:辛亥革命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 教学内容:a.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清朝的衰落,民族危机的加深。

b. 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各省响应,中华民国的成立。

c. 辛亥革命的影响: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3. 教学活动:a. 引导学生阅读辛亥革命的相关资料,了解其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b.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他们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和看法。

第三章:新文化运动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影响和意义。

2. 教学内容:a.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民主、科学、民生、国家的复兴。

b.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思想解放,民众觉醒,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c.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的: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3. 教学活动:a. 引导学生阅读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资料,了解其主要内容、影响和意义。

b.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理六、教学活动1. 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理解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如陈独秀、鲁迅等,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观点和主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两个凡是”的内容及影响。

2.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及其意义。

3.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其意义。

4.掌握拨乱反正及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两个凡是”实质和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及意义的分析,切实使学生理解“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含义。

培养学生阐释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力。

2.“文化大革命”造成了思想混乱,是非颠倒,要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就必须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不仅有哲学意义和现实意义,尤其是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从思想和路线上拨乱反正,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它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伟大意义.名师精编优秀教案●教学难点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现实意义●教学方法1.讲解分析法。

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讲解分析必须到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2.比较法。

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思想、组织、政治路线方面所起到的作用的分析,再和“文化大革命”的路线作一比较,使学生全面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3.讨论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加深对课本的理解。

4.例证法。

通过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设计:2008年我国开展一系列纪念改革开放的活动,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在这年开展这一系列活动?因为,2008年,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30周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的30周年,是改革开放的30周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30周年。

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转折。

今天就让我们把视角定格在“转折”上,共同去探究共和国发展历史上“伟大的历史转折”。

新课推进: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板书]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名师精编优秀教案[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一段的内容,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板书]1.背景[学生看书]……[学生概括]一、经过十年的“文革”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二、“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阻碍着拨乱反正的正常进行。

引起了人们的不满。

三、理论界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教师板书]纠正“文革”错误→人心所向[教师讲解]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十年动乱至此结束,但“文革”后,党和国家面临许多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问题,清除这些遗留问题,进行全面的拨乱反正,纠正“文革”错误,就成为共和国面临的迫切任务,也是人心所向。

拨乱反正首先从教育和科学战线开始了,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教师过渡]1978年的春天孕育着无限的生机,但它的脚步却仍然显得沉重,“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但向前涌动的历史潮流遇到了严重的阻碍。

历史前进的潮流遇到严重阻碍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学生讨论、结合课本回答)当时中共中央的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方针。

[板书]“两个凡是”的提出→阻挡纠错↓.名师精编优秀教案[教师讲解]“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即“两个凡是”方针,实质是“左”倾错误的继续。

引导学生思考:全国人民是如何破除“左”倾错误的束缚的?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板书]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思想↓奠定基础[教师小结]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板书]2.召开[教师引导]请大家把课本上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看一下,然后复述。

[学生看书]……[学生复述]内容有:一、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三、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教师讲解]经过中央工作会议的充分准备,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年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1979全会一致同意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优秀教案名师精编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完成了各项议程。

这次全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彻底否定“两个凡是”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这些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成果,不但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来党在徘徊中前从此,进的局面,而且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拨乱反正[板书]3.意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转折开端: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教师引导](1)结合“文化大革命”的史实,你能说说为什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吗?这次大会是在文革结束以后,中国面临文革遗留的政治、思想、组织、经济上的混乱,如何摆脱困境,开创新局面的情况下召开的。

这次会议完成了党在思想、组织、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起点;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大会前后开始发展起来和逐步形成的,所以说这次大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2)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哪些?1.第一次是1935年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2.第二次是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进入城市领导农村的建设时期。

3. 第三次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教师过渡]要顺利地进行工作重心的转移,必须纠正“文革”遗留的冤假错案。

因此,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展开。

并且经过了“文革”的动荡,人们更加认识到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因此,在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同时,全国人大加紧了全面的立法工作。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一节。

[板书]二、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1.平反冤假错案(教师引导学生看书,了解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加强的表现,并让学生通过例子来证明民主和法制的加强)[教师讲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1982年底,基本结束。

1980年,中共中央撤消了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恢复名誉。

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设置问题:怎样看待平凡冤假错案的工作?这是深得人心的举措,彻底废除了“文革”强加给广大干部群众的枷锁,是他名师精编优秀教案们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2.法制建设的加强[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书,找出法制建设加强的表现和意义。

[学生概括]198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宪法。

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基本上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

[教师讲解]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设置思考题: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三次巨变依次发生于20世纪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时间上具有连续性,三次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据此请回答:三次历史性巨变分别是指什么?每次巨变产生的伟人分别是谁?第一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孙中山)第二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毛泽东)第三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邓小平)课堂总结:优秀教案名师精编是改革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饭的开端,人们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巩固练习:板书设计:伟大的历史转折第八课一、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纠正“文革”错误→人心所向“两个凡是”的提出→阻挡纠错↓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思想↓奠定基础北京2.召开:1978年拨乱反正思想路线3.意义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伟大的转折开端: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二、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优秀教案名师精编1.平反冤假错案法制建设的加强表现: 2.意义: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