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1

心理学1
心理学1

心理学

1.第3题

下列不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是( )。

A.意志

B.能力

C.气质

D.性格

答案:A

2.第4题

某些灵长类动物和3岁前的儿童主要具有的思维类型是()A.形象思维 B.直观动作思维 C.抽象思维 D.分析思维

答案:B

3.第5题

一般来说,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呈()关系。

A.“倒U型”

B.“U型”

C.直线

D.不确定

答案:A

4.第6题

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正迁移

D.负迁移

答案:B

5.第7题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从精神分析的观点出发将人的性格分为()。

A.优越型和自卑型

B.外向型和内向型

C.意志坚强型和意志薄弱型

D.情绪型和理智型

答案:A

6.第21题

“一目十行”反映的是注意的哪个品质?()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答案:A

7.第22题

某学生智商为87,其智力水平属于()。

A.中上水平

B.中下水平

C.中等水平

D.优秀水平

答案:B

8.第23题

根据材料的内部联系,运用领会理解的方式进行的识记叫( )

A.有意识记

B.无意识记

C.意义识记

D.机械识记

答案:C

9.第24题

最早运用无意义音节研究遗忘规律的心理学家是( ) A.巴甫洛夫 B.弗洛伊德 C.艾宾浩斯 D.冯特

答案:C

10.第26题

智力多元论是()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瑟斯顿

C.吉尔福特

D.加德纳

答案:D

11.第41题

按智力三元理论的观点,组成智力统合体的三种智力成分分别是组合性智力、经验性智力和()

A.情境性智力

B.理论性智力

C.晶体智力

D.流体智力

答案:A

12.第42题

“远亲不如近邻”反映了()因素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A.互补性

B.相似性

C.接近性

D.个性

答案:C

13.第43题

有些人对某事物的兴趣虽也达到了迷恋的程度,但很容易”见异思迁“,难以持久,这是缺乏兴趣的()品质的表现。

A.广度

B.有效性

C.稳定性

D.专一性

答案:C

14.第44题

饥觉、渴觉、内脏的痛觉等属于( )。

A.内部感觉

B.本体感觉

C.外部感觉

D.动觉

答案:A

15.第45题

下列哪种效应属于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标签作用

答案:B

16.第15题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包括( )。

A.感觉适应

B.感觉的相互作用

C.感受性的练习

D.感觉阈限的降低

E.感受阈限的提高

答案:A,B,C

17.第16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自我意识的认知形式的有()。

A.自我感觉

B.自我体验

C.自我控制

D.自我观念

E.自我分析

答案:A,D,E

18.第17题

性格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A.对现实的态度方面的特征

B.意志方面的特征

C.情绪方面的特征

D.理智方面的特征

E.神经活动方面的特征

答案:A,B,C,D

19.第18题

知觉的特征包括( )。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E.变动性

答案:A,B,C,D

20.第19题

注意过滤器理论主要包括( )。

A.知觉选择模型

B.衰减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资源选择模型

E.资源分配模型

答案:A,B,C

21.第33题

下列心理活动中,属于个性倾向性的有()。

A.需要

B.情绪

C.兴趣

D.动机

E.能力

答案:A,C,D

22.第34题

情绪的外部表现称为表情,表情可分为三种()

A.手势表情

B.面部表情

C.身体表情

D.言语表情

E.动作表情

答案:B,D,E

23.第36题

对人认知的内容主要包括()。

A.对他人家庭的认知

B.对他人情绪的认知

C.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D.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E.对文化背景的认知

答案:B,C,D

24.第39题

下列哪些属于外部感觉?( )

A.动觉

B.平衡觉

C.皮肤觉

D.视觉

E.触觉

答案:C,D,E

25.第40题

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结构,它的三个组成部分为( )。

A.感受器

B.内导神经

C.神经中枢

D.神经网络

E.神经元

答案:A,B,C

26.第53题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 )。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主观性原则

E.局部性原则

答案:A,B,C

27.第54题

第一个智力量表的编制者是()

A.韦克斯勒

B.推孟

C.比奈

D.吉尔福特

E.西蒙

答案:C,E

28.第55题

下列量表中属于智力量表的是()

A.斯坦福—比奈量表

B.韦克斯勒量表

C.16PF

D.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E.主题统觉测验

答案:A,B,D

29.第56题

记忆的良好品质表现为( )。

A.识记的敏捷性

B.记忆的精确性

C.保持的持久性

D.记忆的准备性

E.记忆的有序性

答案:A,B,C,D

30.第57题

物体知觉包括( )。

A.空间知觉

B.时间知觉

C.社会知觉

D.运动知觉

E.人际知觉

答案:A,B,D

31.第8题

幻想是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答案:正确

32.第9题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答案:正确

33.第10题

自我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但人的自我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答案:正确

34.第11题

荣格用高级神经神经活动类型说来解释气质。

答案:错误

35.第12题

探讨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死亡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的是教育心理学。

答案:错误

36.第25题

应激是一种强度较大、持续强度短、有明显外部表现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答案:错误

37.第27题

马斯洛认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归属和爱的需要。

答案:错误

38.第28题

感觉阈限越大,感受性越高。

答案:错误

39.第29题

实验表明,学习程度为100%时,记忆效果最好。

答案:错误

40.第30题

认知者在与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着较大作用。

答案:错误

41.第46题

概念是反映事物表面属性的思维形式。

答案:错误

42.第47题

情感的倾向性是指一个人的情感经常由什么性质的事物所引起,经常指向于什么事物。

答案:正确

43.第48题

从需要对象的角度看,可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答案:正确

44.第49题

在视觉中明适应使感受性提高,暗适应使感受性降低。

答案:错误

45.第50题

人的认识、情绪和情感、意志都有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答案:正确

46.第13题

焦虑

答案:

所谓焦虑是对当前或预计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

标准答案:

所谓焦虑是对当前或预计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

47.第14题

兴趣

答案: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48.第31题

创造性思维

答案:

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或者:是以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49.第32题

气质

答案:

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动力特征主要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具体进行方式和表现特点,如速度和稳定性特点、强度特点、指向性特点等。

50.第51题

情绪与情感

答案:

情绪与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51.第52题

自我意识答案: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通常以三种形式表现出来:认知的、情绪的和意志的形式。

52.第2题

简述舒茨的人际关系理论。

答案:

答:1、舒茨认为,每个人对人际关系的需求有三个向度:

(1)包容的需求(2)控制的需求

(3)感情上的需求

2、舒茨将行为反应分成两种:主动型和被动型。

3、由需求和行为反应,可以得出六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倾向。53.第38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案:

1、培养好奇心。

2、丰富想象力。

3、训练发散思维。

4、鼓励直觉思维。

5、培养创造性的个性。

54.第1题

简述气质和性格的关系。

答案:

1、气质类型无所谓好坏,而性格特征有好坏之分。

2、气质使同一性格者有不同的表现

3、气质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

4、性格可制约气质的表现并改造气质

55.第20题

简述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答案: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强度、活动与变化、对比、新异性

2.人本身的状态:需要与兴趣、心境和情绪、精神状态

56.第35题

简述遗忘的规律与原因。

答案:

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遗忘的原因:1、病理性原因:如脑退化或损伤,神经衰弱等。2、非病理性原因:①记忆痕迹的“消退”;②记忆痕迹受到干扰而发生抑制,如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3、大脑产生了“超限抑制”,即大脑的神经细胞长期工作后由于过度疲劳引起的超负荷而产生保护性抑制,这种抑制也会使记住的东西遗忘掉。

57.第37题

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答案:

这几个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一定的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而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又是能力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较之能力的发展要更迅速一些,而能力比知识和技能具有更广泛的迁移作用。

58.第58题

简述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

答案:

1、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

2、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又会制约心理过程的进行,并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得到表现,从而对心理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使之带有个人

的色彩。

1.第1题

下列不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是( )。

A.意志

B.能力

C.气质

D.性格

答案:A

2.第2题

智力多元论是()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瑟斯顿

C.吉尔福特

D.加德纳

答案:D

4.第4题

“一心二用”反映的是注意的哪个品质?()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答案:C

5.第9题

冯特于()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A.1864年

B.1879年

C.1905年

D.1913年

答案:B

6.第10题

根据材料的内部联系,运用领会理解的方式进行的识记叫( )

A.有意识记

B.无意识记

C.意义识记

D.机械识记

答案:C

7.第11题

下列不属于行为主义方法的是()。

A.强化法

B.行为塑造法

C. 暗示法

D.代币奖励法

答案:C

8.第26题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和( )。

A.性格

B.意志

C.需要

D.兴趣

答案:B

9.第27题

下面选项中属于无意想象的是()

A.理想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梦

答案:D

10.第28题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

A.感觉

B.表象

C.记忆

D.知觉

答案:A

11.第29题

热恋中的男女往往看不到对方的缺点,这是下列哪种效应的影响?()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标签作用

答案:C

12.第30题

系统脱敏法和厌恶疗法属于()。

A.心理分析法

B.行为疗法

C.患者中心疗法

D.认知疗法答案:B

13.第42题

一个支配型的男子往往会娶一个被动型的女子,这是人际吸引中哪种因素的作用?()

A.接近性

B.相似性

C.互补性

D.能力及特长

答案:C

14.第43题

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中,强-平衡-不灵活的属于哪种气质?()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答案:c

15.第44题

()是指通过观察实物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参观等方式,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式。

A.教具直观

B.实物直观

C.模像直观

D.言语直观

答案:B

16.第5题

注意过滤器理论主要包括( )。

A.知觉选择模型

B.衰减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资源选择模型

E.资源分配模型

答案:A,B,C

17.第7题

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结构,它的三个组成部分为( )。

A.感受器

B.内导神经

C.神经中枢

D.神经网络

E.神经元

答案:A,B,C

18.第19题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 )。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主观性原则

E.局部性原则

答案:A,B,C

19.第20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特殊能力的是()

A.观察力

B.节奏感

C.色彩感

D.注意力

E.想象力

答案:B,C

20.第21题

在生活中,我们判断一个人的情绪通常有哪几种线索?()A.面部表情 B.身段表情 C.言语表情 D.生理唤醒

E.长期的共同生活

答案:A,B,C

21.第22题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 )。

A.加深对任务的理解,不断组织自己的活动

B.培养间接兴趣

C.用坚强的意志克服内外干扰

D.增加刺激物的新异性

E.增加刺激物的对比度

答案:A,B,C

22.第25题

下面哪些心理学家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

A.弗洛伊德

B.华生

C.荣格

D.马斯洛

E.斯金纳

答案:B,E

23.第38题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以下哪几个方面?()

A.尊重的需要

B.自我实现的需要

C.安全需要

D.归属与爱的需要

E.生理需要

答案:A,B,C,D,E

24.第39题

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Wallas)把创造思维分为哪几个阶段?()A.准备期 B.发现期 C.酝酿期 D.豁朗期

E.验证期

答案:A,C,D,E

25.第40题

根据思维所依据的中介物来划分,思维的种类有()。

A.直观动作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创造性思维

E.发散思维

答案:A,B,C

26.第41题

下列心理活动中,属于认识过程的有()。

A.性格

B.动机

C.思维

D.情绪

E.记忆

答案:C,E

27.第50题

根据思维结果是否经过明确的思维步骤来分,思维可分为()A.常规性思维 B.创造性思维 C.直觉思维 D.分析思维

E.发散思维

答案:C,D

28.第51题

焦虑的基本成分为()

A.认知成分

B.态度成分

C.生理成分

D.行为成分

E.心理成分

答案:A,C,D

29.第52题

下面哪些方法属于行为主义方法?()

A.强化法

B.代币制

C.暗示法

D.宣泄疏导法

E.消退法

答案:A,B,E

30.第53题

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刺激物的特点包括( )。

A.刺激物的强度

B.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C.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D.刺激物的新异性

E.刺激物的连续性答案:A,B,C,D

31.第12题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烈程度和持续时间,情绪可以分为三种状态:心境、激情和应激。

答案:正确

32.第13题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三元理论。

答案:错误

33.第14题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一种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答案:错误

34.第15题

新上任的班主任总是要听听原班主任对该班学生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又自然而然会影响到他对该班的看法,这是一种社会刻板效应。答案:错误

35.第16题

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理解性。

答案:错误

36.第31题

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答案:正确

37.第32题

应激是一种强度较大、持续强度短、有明显外部表现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答案:错误

38.第33题

在视觉中明适应使感受性提高,暗适应使感受性降低。

答案:错误

39.第34题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反映了对人的性格认知的不易。答案:正确

40.第35题

在认知他人时,“一好百好,一坏百坏”,反映了晕轮效应的作用。答案:正确

41.第45题

幻想是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答案:正确

42.第46题

从需要对象的角度看,可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答案:正确

43.第47题

探讨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死亡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的是教育心理学。

答案:错误

44.第57题

人们普遍认为商人比较精明、唯利是图,这是一种标签作用。

答案:错误

45.第58题

艾里斯的ABC理论中的B是指个体对事件的信念和观点。

答案:正确

46.第17题

社会刻板印象

答案:

对各类人或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评价其中个体的依据。

47.第18题

知觉

答案: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48.第36题

聚合思维

答案:

聚合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49.第37题

前摄抑制

答案:

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50.第48题

性格

答案:

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相应行为方式中的心理特征。51.第49题

知觉恒常性

答案:

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但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52.第8题

简述舒茨的人际关系理论。

答案:

答:1、舒茨认为,每个人对人际关系的需求有三个向度:

(1)包容的需求

(2)控制的需求

(3)感情上的需求

2、舒茨将行为反应分成两种:主动型和被动型。

3、由需求和行为反应,可以得出六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倾向。53.第24题

联系实际分析如何运用记忆规律来组织学生复习。

答案:

复习要及时。

复习要适量。

复习计划要科学

适当的超额学习。

复习要做到经常性和多样化。

54.第6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个人角度来说应该做好哪些方面?

答案:

答:(1)严于律己,重视个人修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2)宽于待人,待人以诚、以尊重、以宽容,多将心比心。(3)善于沟通,多交往,巧用交往工具。

(4)乐于助人,热心为人分忧解难,也乐与他人分享喜悦。

55.第23题

简述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答案:

1.情绪的种类:心境、激情、应激。

2.情感的种类:理智感、道德感、美感。

56.第54题

什么是模式识别?关于模式识别有哪几种理论模型?

答案:

1、一般说来,模式识别过程是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比较,再决定它与哪个长时记忆中的项目有着最佳匹配的过程。

2、模式识别的主要理论模型包括:模板说、原型说和特征说。57.第55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哪些?

答案:

1.传授知识

2.学科渗透

3.结合班级、团队活动

4.寓于活动

5.辅导与咨询

58.第56题

试述青少年感知的特点。

答案:

答案要点:

1、感受性的不断提高

2、知觉的精确性进一步发展

3、知觉有意性与目的性更加提高

4、逻辑性知觉开始出现

1.第1题

某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急躁冲动,心境变换剧烈,属于哪种气质?()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答案:A

2.第2题

校庆时两位老同学相会,虽然叫不出名字,但彼此能认识,此时的记忆活动主要是( )。

A.回忆

B.再认

C.识记

D.保持

答案:B

3.第3题

()又称认知的内驱力,是一种以获得知识为目的的学习

动机。

A.求得赞赏的动机

B.求知欲

C.成就动机

D.自我效能感

答案:B

4.第4题

刚从暗处走到亮处,两眼什么也看不到,经过几秒钟后才恢复正常。这属于()。

A.感觉的适应

B.感觉的对比

C.感觉的相互作用

D.感觉的补偿

答案:A

5.第5题

当我们阅读《水浒传》时,头脑中出现宋江的形象属于()。A.幻想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答案:C

6.第6题

下列不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是( )。

A.意志

B.能力

C.气质

D.性格

答案:A

7.第7题

某些灵长类动物和3岁前的儿童主要具有的思维类型是()A.形象思维 B.直观动作思维 C.抽象思维 D.分析思维

答案:B

8.第19题

“万绿丛中一点红”容易被注意到是利用刺激物的()。

A.强度

B.对比

C.变化

D.活动

答案:B

9.第20题

一般来说,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呈()关系。

A.“倒U型”

B.“U型”

C.直线

D.不确定

答案:A

10.第21题

热恋中的男女往往看不到对方的缺点,这是下列哪种效应的影响?()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标签作用

答案:C

11.第22题

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是由心理学家()提出的。

A.弗洛伊德

B.华生

C.马斯洛

D.罗杰斯

答案:D

12.第38题

暴怒、狂喜、恐惧、绝望等都属于()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热情

答案:A

13.第39题

下列不属于气质类型学说的是()。

A.体型说

B.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C.激素说

D.模板说

答案:D

14.第40题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从精神分析的观点出发将人的性格分为()。

A.优越型和自卑型

B.外向型和内向型

C.意志坚强型和意志薄弱型

D.情绪型和理智型

答案:A

15.第41题

()是指通过观察实物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参观等方式,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式。

A.教具直观

B.实物直观

C.模像直观

D.言语直观

答案:B

16.第8题

焦虑的基本成分为()

A.认知成分

B.态度成分

C.生理成分

D.行为成分

E.心理成分

答案:A,C,D

17.第9题

下列量表中属于智力量表的是()

A.斯坦福—比奈量表

B.韦克斯勒量表

C.16PF

D.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E.主题统觉测验

答案:A,B,D

18.第10题

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包括()等几种。

A.强壮型

B.不可遏制型

C.活泼型

D.安静型

E.抑制型

答案:B,C,D,E

19.第11题

下列哪些特征不属于气质特征?()

A.反应迅速

B.真诚善良

C.认真勤奋

D.活泼好动

E.沉默安静

答案:B,C

20.第12题

记忆的良好品质表现为( )。

A.识记的敏捷性

B.记忆的精确性

C.保持的持久性

D.记忆的准备性

E.记忆的有序性

答案:A,B,C,D

21.第13题

知觉的特征包括( )。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E.变动性

答案:A,B,C,D

22.第31题

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Wallas)把创造思维分为哪几个阶段?()A.准备期 B.发现期 C.酝酿期 D.豁朗期

E.验证期

答案:A,C,D,E

23.第32题

情绪的外部表现称为表情,表情可分为三种()

A.手势表情

B.面部表情

C.身体表情

D.言语表情

E.动作表情

答案:B,D,E

24.第33题

下列心理活动中,属于认识过程的有A.性格 B.动机 C.思维 D.情绪

E.记忆

答案:C,E

25.第34题

性格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A.对现实的态度方面的特征

B.意志方面的特征

C.情绪方面的特征

D.理智方面的特征

E.神经活动方面的特征

答案:A,B,C,D

26.第35题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 )。

A.加深对任务的理解,不断组织自己的活动

B.培养间接兴趣

C.用坚强的意志克服内外干扰

D.增加刺激物的新异性

E.增加刺激物的对比度

答案:A,B,C

27.第55题

下面哪些方面体现了人际吸引中的相似性?()

A.远亲不如近邻

B.老年人喜欢和老年人呆在一起

C.脾气急躁的喜欢和耐心细致的人相处

D.志同道合的容易成为朋友

E.支配型的男子和被动型的女子相互吸引

答案:B,D

28.第56题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 )。

A.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

B.理解和说明人的心理

C.预测与控制人的心理

D.治疗人的心理疾病

E.探讨人和动物的区别

答案:A,B,C

29.第57题

第一个智力量表的编制者是()

A.韦克斯勒

B.推孟

C.比奈

D.吉尔福特

E.西蒙

答案:C,E

30.第58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自我意识的认知形式的有()。

A.自我感觉

B.自我体验

C.自我控制

D.自我观念

E.自我分析

答案:A,D,E

31.第23题

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答案:正确

32.第24题

再造想象在头脑中没有产生新形象,创造想象产生了新形象。

答案:错误33.第25题

马斯洛认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归属和爱的需要。

答案:错误

34.第26题

保持是记忆过程的中心环节。

答案:正确

35.第27题

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理解性。

答案:错误

36.第42题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其他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

答案:正确

37.第43题

概念是反映事物表面属性的思维形式。

答案:错误

38.第44题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三元理论。

答案:错误

39.第45题

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答案:正确

40.第46题

在视觉中明适应使感受性提高,暗适应使感受性降低。

答案:错误

41.第47题

人们普遍认为商人比较精明、唯利是图,这是一种标签作用。

答案:错误

42.第48题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

答案:正确

43.第49题

艾里斯的ABC理论中的B是指个体对事件的信念和观点。

答案:正确

44.第50题

人的认识、情绪和情感、意志都有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答案:正确

45.第51题

认知者在与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着较大作用。

答案:错误

46.第28题

聚合思维

答案:

聚合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47.第29题

兴趣

答案: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48.第30题

短时记忆

答案:

短时记忆是保持时间短暂、容量有限的一种记忆类型,在不复述的情况下保持时间在20毫秒至1分钟之间,容量为7+ 2个组块。49.第52题

动机

答案: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50.第53题

道德感

答案:

道德感指人对自己和别人的思想言论、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51.第54题

前摄抑制

答案:

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52.第18题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答:(一)生物遗传因素

(二)心理学因素

1、早期经验的影响

2、人格与行为模式的影响

3、心理冲突

(三)社会环境因素

1、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

2、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

3、社会文化背景

54.第14题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案:

1、知觉情境:知觉情境越简单,越显著,解决问题越容易。

2、定势: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3、迁移:正迁移有利于问题解决,负迁移妨碍问题解决。

4、知识表征方式。

5、功能固着。

55.第15题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1、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

2、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

3、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不断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56.第16题

气质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

1.感受性

2、耐受性

3、反应的敏捷性

4、可塑性

5、情绪的兴奋性

6、向性

57.第17题

58.第36题

简述气质的四种类型及其典型特征。

答案:

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灵活多变,注意易转移,兴趣易变化。

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反应敏捷,急躁冲动,容易发怒

粘液质:安静沉稳,反应缓慢,寡言少语,情绪不外露,坚韧

抑郁质:观察敏锐,体验深刻,动作轻缓,胆小孤僻,柔弱易倦46.第19题

社会刻板印象

答案:

对各类人或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评价其中个体的依据。

47.第20题

知觉恒常性

答案:

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但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48.第21题

有意后注意

答案:

是注意的一种类型,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49.第52题

实验法

答案:

是人为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其主要特点是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所要研究的对象,对结果进行量的分析和反复验证。

50.第55题

心理健康

答案:

是指个体的各种心理状态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且自我内部以及自我和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状态。(或者:是指个体具备正常的心理特质,从而能更好地调控心理以维持内外的平衡与协调,合乎常规地应付环境与交往。)1

51.第56题

注意的转移

答案:

指一个人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

上。

52.第38题

影响兴趣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兴趣?

答案:

(一)对青少年学生而言,对兴趣形成影响较大的有如下因素:

1、能力因素。

2、年龄与性别。

3、价值观。

4、家庭和环境。

(二)青少年学习兴趣的培养方法:

1、探究学习的意义,促进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的相互转化。

2、即学即用,以知识的力量强化学习兴趣。

3、积少成多,积累某一领域的知识经验。

4、家庭和环境。

53.第39题

能力的形成受什么因素影响?如何培养青少年的能力?

答案:

(一)影响能力个别差异的重要条件和因素有以下几点:

1、素质。

2、早期经验。

3、教育和环境。

4、个人的努力。

(二)培养青少年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重视早期教育,正确进行早期教育。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

3、通过课外兴趣的培养,促进能力发展。

4、注意能力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54.第29题

简述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答案:

1.情绪的种类:心境、激情、应激。

2.情感的种类:理智感、道德感、美感。

56.第31题

心理健康教育有哪些原则?

答案:1、教育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平等尊重原则

4、艺术性原则

5、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

6、保密性原则

7、坚持性原则

8、适应个别差异原则

57.第36题简述气质的四种类型及其典型特征。

答案:

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灵活多变,注意易转移,兴趣易变化。

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反应敏捷,急躁冲动,容易发怒粘液质:安静沉稳,反应缓慢,寡言少语,情绪不外露,坚韧

抑郁质:观察敏锐,体验深刻,动作轻缓,胆小孤僻,柔弱易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个人角度来说应该做好哪些方面?

答:(1)严于律己,重视个人修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宽于待人,待人以诚、以尊重、以宽容,多将心比心。

(3)善于沟通,多交往,巧用交往工具。

(4)乐于助人,热心为人分忧解难,也乐与他人分享喜悦。

50.第33题

知觉恒常性

答案:

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但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标准答案:

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但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51.第41题

情绪与情感

答案:

情绪与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52.第42题

试述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家庭因素。

答案:

1.父母的养育方法: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等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不同的性格。

2、家庭成员的品行

3、父母之间的关系

55.第37题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1、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

2、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

3、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不断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

56.第38题

简述气质和性格的关系。

答案:

1、气质类型无所谓好坏,而性格特征有好坏之分。

2、气质使同一性格者有不同的表现

3、气质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

4、性格可制约气质的表现并改造气质

57.第39题知觉有哪些基本特性?

答案:

1、知觉的选择性: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而作进一步加工的特性。

2、知觉的整体性:在刺激不完备的情况下,知觉仍保持完备性。

3、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但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

4、知觉的理解性:人对当前所知觉的对象,总是以个人的过去经验加以认同和解释。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

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心理教育学知识是所有老师的专业基础。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行动研究的基本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与差异性 关键期 康拉德·劳伦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是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对以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皮亚杰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认知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16)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埃里克森婴儿期(0-1.5)儿童早期(1.5-3)学前期(3-6、7)学龄期(6、7-12)青年期(12-18)成年早期:亲密感到孤独感成年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晚期自我调整与绝望的冲突。评价:积极和消极他注重社会文化因素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比较符合人发展的实际情况。 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常见的认知方式:场依存场独立冲动型陈思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立法型、执法型与司法型学习风格: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作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多元智能理论霍华德·加德纳 性格特征差异:对客观世界的差异,对工作、劳动和学习的态度;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的泛化与分化 桑代克的常识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效过律练习律准备律 斯金纳将不同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观 1 人之生长和表征理论 2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3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教学观1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2提倡发现学习3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在心理状态。 奥苏泊尔认识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韦纳成败归因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图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影响 影响因素: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却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奥苏泊尔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陈述性知识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于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陈述性知识的基本单元是组块。 知识学习的分类: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工作记忆及其认知过程3个重要特征 1 信息保存时间短暂 2 它的工作或活动状态 3 工作记忆容量相当有限7±2个组块 工作记忆对教育的意义

2020年(情绪管理)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考试试题

(情绪管理)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考试试题

09年11月三级考试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试题 单选: 32、产生于主观空间内的幻觉是()。 (A)真性幻觉(B)假性幻觉 (C)主观幻觉(D)脑内幻觉 33、人于经历压力事件时且不感到孤独无助,这可能是()。 (A)认知支持系统的作用(B)心理调节能力强 (C)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D)压力适应能力强 53、正常和异常的心理活动是()。 (A)能够互相转化的(B)无法进行分析的 (C)能够直接测量的(D)无法间接测量的 54、兴奋性思维联想障碍的壹种常见形式是()。 (A)思维奔逸(B)思维散漫 (C)被洞悉感(D)妄想心境 74、心理健康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各类()。 (A)心理不健康状态(B)异常心理状态 (C)功能性机能失调(D)神经过程紊乱 多选: 90、焦虑性人格障碍的特点是()。 (A)总是感到不安(B)对他人意见过分敏感 (C)壹贯猜疑偏执(D)习惯性夸大潜于危险

104、正常心理活动能保证我们()。 (A)顺利适应环境(B)维持生理机能 (C)进行人际交往(D)认识客观世界 107、对症状的自知是指求助者()。 (A)能否提供和咨询密切联系的资料 (B)能否认识到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 (C)对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怎样解释 (D)对自己经历的重大事件怎样解释 117、意志缺乏者的临床症状包括()。 (A)精神活动不协调(B)自知力不完整 (C)缺乏应有的主动性(D)生活极端懒散 技能考试部分案例四: 壹般资料:刘某,女性,l9岁,大学壹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刘某由其父母带到心理咨询室,他们反映自己的孩子总说上大学后追求者不断,受此影响,现已不能正常学习。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和刘某的壹段鉴别谈话: 心理咨询师:你能说说是些什么人追求你吗?。 刘某:太多了,我均受不了,无论上课仍是走于路上男同学均盯着我见,均喜欢我,说我漂亮,连老师也喜欢我,我们班的辅导员对我特别好,均结婚了,仍说要和我谈恋爱。 心理咨询师:你怎么知道辅导员对你特别好? 刘某:我去教室,他就到教室等我,有时仍专门于路边等我,我有时没下课,他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及重点(精心整理)

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P2 2、加涅(美国)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信息加工模式)p5 (1)动机阶段——预期(2)选择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编码及存入(4)保持阶段——记忆存储(5)回忆阶段——检索(6)概括阶段——迁移(7)作业阶段——反应(8)反馈阶段——强化 3、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P6图 4、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西方p7 (1)初创时期(20世纪二十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初创时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5、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东方p9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2)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3)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4)初创时期: 第一阶段: 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11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从学科性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7、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p12 (1)增强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p14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的影响,要避免对被 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5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10、观察法: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11、实验法: 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从而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健康心理学》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作业 一、单选题 1、20世纪80年代,谁提出了三级健康水平模式?(D) A、格林伯格(Greenberg) B、美国学者马丁(Matin) C、弗洛伊德 D、汤纳特尔(R.J.Donatell) E、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2、健康心理学诞生于哪一年?(B) A、1980 B、1978 C、1982 D、1990 E、1991 二、多选题 1、健康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有哪些?(ABCDE) A、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所起的作用。 B、研究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促进健康行为。 C、研究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措施。 D、研究心理干预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E、研究如何改进社会健康和医疗保障机构的管理。 2、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宪章中首次提出健康的三维概念,这一概念从哪三个方面评价人们的健康状态?(BCE) A、生活条件 B、生理 C、心理 D、职业 E、社会功能 3、健康水平的评价方法,目前主要有:(CDE)

A、自我评价 B、医生评价 C、社会常模评价 D、专家评价 E、综合评价 4、汤纳特尔(R.J.Donatell)将健康分为三个级别,即:(ACD) A、疾病 B、死亡 C、一般人的健康状况 D、最佳生理心理健康水平 E、情绪和精神水平的提高 5、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区别 A、生物医学模式认为致病原因是病毒入侵获躯体变化,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认为致病原因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起作用; B、谁对疾病负责?生物医学模式认为个体自身无法控制,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认为个体自身对健康好疾病负有责任。 C、治疗方法:生物医学模式认为,应采用疫苗、手术、化学和放射疗法。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则认为应采用行为矫正、鼓励改变信念和应对策略。 D、谁对治疗负责?生物医学模式认为医生对治疗负责,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认为病人对治疗负有部分责任。 E、身体与心理的关系上,生物医学主张身心二元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认为身体与心理功能互相影响。 6、下列关于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标准的表述正确的是?(ABC) A、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 B、身体健康的标准为“五快”,即,吃得快、走得快、睡得快、说得快、便得快。 C、心理健康的标准为“三好”,即,个性好、处事能力好、人际关系好。 D、血压在80—120/60—90mmHG之间 E、心率在60—100次/分 7、哪些原因导致了亚健康?(CDE) A、规律运动 B、低脂膳食 C、环境的恶化 D、社会竞争的压力 E、个体不良的生活方式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2.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 学与教的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 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与教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 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6.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7.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1)初创时期(20C20以前) 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 1868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13~1914 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C20~50末) 3)成熟时期(20C60~70末) 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4)完善时期(20C80以后) 布鲁纳 8. 1924,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调查法(问卷访谈)、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 1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11. 20C初,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2.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3.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 14.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5.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学龄初期);少年期(心理断乳期/危险期);青年初期(学龄晚期)。 16.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四年级。 17.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青春期。 18. 心理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

心理学 1. 心理学 2.心理动力 3.心理过程 4.心理状态 5.心理特征 6.个体心理 7.群体心理 8.意识 9.无意识 10.行为 11.教育心理学 12.高等教育心理学13.观察法 14.实验法 15.调查法 16.个案法 17.角色: 18.角色认知 19.角色认同: 20.角色信念: 21.教学风格: 22.罗森塔尔效应: 23.教学效能感: 24.结果预期: 25.效能预期: 26.教学反思: 27.教学监控能力: 28.教育机智: 29.学习 30.有意义学习 31.先行组织者 32.接受学习 33.短时记忆 34.长时记忆 35.刺激泛化律和分化律36.强化与正强化 37惩罚 38.认知结构 39动机 40学习动机 41学习需要 42.学习驱力 43认知的内驱力 44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45.附属的内驱力 46.诱因 47.学习期待 48.自我效能感 49.结果期待 50.效能期待 51.问题情境 52.耶克斯—多德森法则 53.学习迁移 54.正迁移55.负迁移 56.纵向迁移 57.横向迁移 58.顺向迁移 59.逆向迁移 60.特殊迁移 61.普通迁移 62.感觉 63.知觉 64.思维 65.分析与综合 66.比较 67.抽象与概括 68.教材直观 69.教材概括 70.感性概括 71.理性概括 72.正例 73.反例 74.变式 75.记忆 76.知识的记忆 77.知识的保持 78.遗忘 79.前摄抑制 80.倒摄抑制 81.过度学习 82.知识 83.陈述性知识 84.程序性知识 85.智慧技能 86.策略性知识 87.认知策略 88.心智技能 89.元认知 90.元认知策略 91.学习策略 92.问题 93.问题解决 94.问题空间 95.算子 96.算法策略 97.启发式策略 98.手段—目标分析策略 99.目标递归策略 100.定势 101.功能固着 102.问题情境 103.酝酿效应 104.启发 105.创造性 106.发散性思维 107.自我意识 108.现实自我 109.投射自我 110.理想自我 111.自我教育 112.悦纳自己 113.态度 114.品德 115.强化 116.群体 117.社会助长 118.社会惰化 119.群体极化 120.群体思维 121.冒险转移 122.从众 123.服从 124.模仿 125.感染 126.集体舆论 127.集体规范 128.集体凝聚力 129.健康 130.心理卫生 131.心理健康 132.心理健康教育 133.教学设计 134.教学目标 135.教学模式 136.教学媒体 137.信度 138.效度 139.难度 140.区分度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 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动力:心理动力系 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 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 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主要 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 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3.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是 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 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 意志过程。 4.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 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 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 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 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5.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 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 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 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 能力、气质和性格。 6.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 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 的心理现象。可以分为心 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 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 面。 7.群体心理:是在群体的 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中 产生的,它是该群体内个 体心是特征的典型表现, 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 简单总和。 8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 晰觉察的心理活动。 9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 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 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 现象。 10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 系统,它由一系列反应动 作和活动构成。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 1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 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 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的科学。 1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 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 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 律的科学。 13观察法:即自然观察 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 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

健康心理学

第一次 判断题 1.俄国杰出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错误)1.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自发的、偶发的行为,因多次受到行为后刺激物的强化而形成固定的联系。(正确) 1.汤纳特尔(R.J.Donatell)将健康分为三个级别,每个级别又有水平的高低。(正确) 1.古希腊哲学家希波拉底认为,疾病是一种自然现象,他用“体液说”来解释疾病的原因。(正确) 2.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在环境和学习过程,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正确) 3.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理论。(错误) 2.大部分中世纪的医生都反对强调巫术、鬼神论以及其他神秘主义的治疗方法。(错误) 5.格林伯格用“健康——疾病连续体”来表达和分析健康水平,不同的健康水平都可以在连续谱线上找到对应的位置。(正确) 8.哈恩的七维健康理论中,健康的智力维度是指人们的人际能力和人际敏感性。(错误) 3.健康心理学是心理学与预防医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前沿学科,属于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正确) 2.亚健康是一种疾病状态。(错误) 4.健康心理学也开展干预工作,帮助人们保持健康、战胜疾病。(正确) 2.世界卫生组织于1948年把健康定义为:“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缺陷,还是一种在生物、心理和社会功能上保持完好的状态。” (正确) 4.亚健康是出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第三状态”。(正确) 4.经典条件反射是指自发的、偶发的行为,因多次受到行为后刺激物的强化而形成固定的联系(错误) 2.健康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致力于探讨心理因素在人们维持健康、生病及病后反应中的影响。(正确) 10.解决各种因素影响健康的作用机制以及人们保护自己远离病痛的具体方式,既依赖于健康心理学工作者自身的努力,也需要与其他相关领域研究者积极合作。(正确) 5.健康心理学研究方法中实验法的优点之一是,研究者在实验中处于主动地位,可以有计划地引起或改变某种急需研究的心理现象,不必消极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某种现象,分析研究的方法。 3、性格:性格是指由人对客现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4、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 5、态度:态度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形成的,对面临的人和事具有的心理倾向或心理准备状态。 6、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履行社会交给自己的教育职责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7、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再认和回忆。 8、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是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9、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进行的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 10、美感:美感是对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事物是否符合其美的标准而产生的情感。 11、身心发展:身心发展是生存期间由于年龄和经验的积累而引起的有规律的身心变化。 12、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13、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 14、人格:人格指一个人的稳定的、整体的身心结构,它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两个方面。 15、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和文明成就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16.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17. 将认识过程看成是个体接受、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信息过程的是认知心理学。 18.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 19.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区别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20. 人的个性在形式和结构上是一样的,而在质(内容)和量上存在着差别,每个人表现出独特性,这是个性特征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21.教师职业最显著的特征是知识传授者。 22.在心理评估中,较为科学、准确和客观的评估手段是心理测量法。 23.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主要是知识结构。 24. 父母逝世或父母离婚,常使孩子感到茫然失措、孤立无援,这是亲和挫折。 25. 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表扬应多于批评。C、A、B、D、B 26. 学校里面最重要、最基本、最经常、最活跃的一种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27. 艾宾浩斯提出的记忆遗忘曲线,可以归纳为遗忘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 28. 个性倾向性最基础、最积极的成分是需要。 29. 要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经常化、自动化,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习惯培养。 30. 动作系统就是由一连串的动作组成的连锁式结构。 31. 在心理学研究中贯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这一原则,叫客观性原则。 32. 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情境,以引起被试的心理反应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33. 关于需要产生的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的发展是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果,这叫积累作用论。 34. 提出了认知失调的动机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费斯廷格 35.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来的所谓双因素,即指保健激励因素。 36. 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区别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37. 斯普兰格认为,以经济的观点和实际效果来判断事物的性格类型属经济型。 38.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按照个体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和内倾型。

教育心理学 (1)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如何? 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从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自动化的技能的过程,它主要有三个阶段构成。一、陈述性阶段。在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获得,学生首先要理解有关的概念,原理事实和行动步骤等。二程序化阶段,经过大量的练习和反馈,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学生能将一个个产生式形成产生式系统,将各个行动步骤联合起来,流畅地完成各种活动。三,自动化阶段,随着进一步联系学生最终进入到杜东华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无需有意识的控制或努力就能自动完成有关活动步骤。 这是操作的准确性和速度均得到了很大提高。 2、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 韦纳认为,个体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后,无论成败,都会从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部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归因。只是不同的人在对不同的事件进行归因时,以上几项因素所起的具体作用会有不同。韦纳又把这些影响因素进一步归纳为三个维度:因素源(内部的和外部的),稳定性(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可控性(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一般说来,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会降低个体的行为动机。而把行为结果归结为内部的、可控的因素,会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例如,当学生把考试成绩好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的能力和努力时,他在未来的学习中就会更有信心,同时学习动机也更强。 3、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表征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通常情况下,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表征问题,主要有4个方面的原因: (1)缺乏明确问题的经验

你可以自己回想一下,在寻找和明确问题方面你是否曾受过任何正规的训练?实际上,学生在学校中解决问题的经验往往来自于数学、化学、物理等课程;而所解决的问题又往往是教师或课本中明确规定或提出的模式化问题。因此当学生面临从未见到的题型或复杂的情况,就会不知所措,理解不了。 (2)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存在未知概念或学生所缺乏的日常经验,问题理解也会出现困难。还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在卖柠檬水的试题中,如果学生不明白“获利”是怎么回事,那就无法理解问题;如果重量单位不用“克”、“千克”,而改用“夸脱”和“盎司”,那学生更是无从下手。所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先获得与问题有关的知识。 (3)急于得出答案 心理学上把富于解决某类问题的经验并能快速、熟练地解决此类问题的人称为“专家”,与之相应的不能熟练解决问题的人称为“新手”。实践表明,无论哪个专业、多大年龄的新手,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没等弄明白问题之前就急着要得出一个答案。甚至不管已知条件是否充足、所选择的策略是否有效,他们就开始胡乱地把已知条件拼凑在一起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专栏2-6中所介绍的学生,就是这样把绵羊和山羊加在一起得出船长的年龄的。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低年级学生身上,甚至很多大学生也是这样草率地选择一个方法并执拗地坚持计算下去的。 (4)具有辐合思维倾向 辐含思维是指人的思维朝向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之相反的发散思维是指思维朝向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向,哪怕有时看起来与原有问题大相径庭。导致人在理解和表征问题时具有辐合思维倾向的因素叫心理定势,它能使人由于经验的作用而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或者由于练习的结果而只想到一种现成方法。 4、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采用的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提出了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1)前世俗水平。阶段1,惩罚与服从阶段;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2)世俗水平。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法律与秩序的定向阶段; (3)后世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 5、什么是遗忘?遗忘的原因是什么?

健康心理学复习题.doc

健康心理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适应:有机体想要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与环境发生调和作用的过程,它是一种动态的、交互的、有弹 性的历程,不仅是单向的,而且是双向的或多向的历程。 2.合理化:即歪曲现实,指对自己的失败,以一种表面合理的借口为理由,以减轻内心紧张的方法,如 功课不好而诡称教师给分不公,假艺术为名,行色情之实等,有可分为:投射、酸葡萄、甜柠檬。3.心理健康:只能高度发挥、心情感觉愉快、生命充满活力、用于面对人生的和谐状态,而不仅是免于 心理疾病而已,比较性多于绝对性,可以持续努力使个体更臻于健康。 4.压力:个体面对不能处理或破坏其生活和谐的刺激事件所表现得行为模式,其身心历程包含压力来源、 认知评估及焦虑反应三部分。 5.分析式心理治疗:又称领悟式心理治疗,即对患者作精神分析,找出病因及根据,以达心理重建的治 疗目的。 6.环境治疗:采取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干预,来消除对病患的正常生活造成损害的社会因素,并联合有 效的人力资源,以共同处理有关病患所遭遇的各种问题,建立和维持对病患有益的环境条件。 7.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及心理距离,它反应了个人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求之心理状态, 因此,人及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8.月晕效应:对他人作错误判断,将人们少数的优点或缺点,以偏概全地当他是好人或坏人。 9.休闲:远离工作的自由时间,可从事任何户内或户外活动,包括任何我们自由选择想做的活动,除了 工作与卫生活动以外,休闲的目的在于自我狡猾,并追求人生崇高境界与陶冶。 10.生涯发展:以自我概念为核心的一连串的计划、选择与发展的历程,强调个人经验的整合、对工作的 认同,并规划有目标的人生。 11.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我的一切,包括自我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人际关 系。简言之,就是对自己个人身心活动的觉察,由于个人能洞察自己的一切,因而能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控制与调节,并形成对自己固有的态度,如自尊自爱或自卑自怜。 12.单对型核心家庭:新婚夫妇尚未生育。 13.夫妻关系:以性爱为基础,同时包括经济、法律、伦理、道德、精神及心理等关系,其维系不能单靠 法律等社会因素加以保障,更主要的是基于爱,要靠双方共同的感情、道德、心理因素及社会舆论约束等,以增进和谐。 14.自我评价: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本)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 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 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的定义 ?健康心理学是研究在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问题上的心理因素作用规律的科学。 健康心理学:一个工作的定义 心理学在健康领域的主要意义在于保持健康而不是生病之后治疗疾病。在这点上,心理学与医学和医疗的原则是相同的,与医学不同的是:医学研究的是特异性疾病,而心理学则关注于广义的行为而不是特异性的疾病和健康问题。心理学对健康的贡献在于改变一些与慢性疾病有关的行为。除了改变不健康的行为以外,心理学家还运用一定手段和技术来减轻疼痛、降低应激、提高医疗服务、帮助病人和他的家庭成员共同抵抗疾病。 - Taylor(1990)健康心理学的主要对象和任务 ?健康人群 ?与健康和疾病病源有关的行为卫生的研究 ?为积极开展预防性措施开展研究 健康心理学讲课提纲 一、健康心理学概述 建立科学的健康观 ?健康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理论基础 ?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健康行为促进的理论和途径 有关健康和疾病的概念 ?疾病(Disease) 身体某些功能的失调或身体某些器官的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种生理状况。这种异常是可以观察测量的,主要是生物因素所致。 ?生病(illness) 是指人们承受疾病的一种状态。 ?生病行为或病感行为(illness behavior)-社会因素 表现出“病了”。症状是疾病最先可视的征兆。当症状出现,个体评估症状,获取医疗帮助和得到家庭支持的过程 格林伯格“健康-疾病连续体“ 健康与疾病不是对立的概念,而是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统一体。 健康与疾病的关系是相对的,动态变化的 生理健康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是健康的核心成分 亚健康状态 健康和疾病是连续体,二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点,在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间,还存在一种非健康也非疾病的状态,称之为“亚健康状态”,亦称“第三态”或“灰色状态。 亚健康状态症状 ?突发性精力不足 ?疲劳困乏,精神不振 ?注意力难以集中,心神恍惚 ?胸闷、心悸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 年(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 )。 A.1903 年 B.1913 年 C.1924 年 D.1934 年 6.20 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 一撰写的(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1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 A.1879 年 B.1897 年 C.1789 年 D.1798 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 A.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 C.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廖世承 D.潘菽 1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 究方法是( )。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3.(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 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1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教学方法
2
)。

健康心理学论文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