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聪《舞曲三首》介绍及教学演奏要点
马思聪作品的艺术特点

马思聪作品的艺术特点作者:王怡杰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6期【摘要】:马思聪是中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马思聪的《思乡曲》,在音乐上就充分体现出中西结合的创作特点,并且,十分注重民间音乐的运用,他积极在创作时借鉴西方音乐文化的先进成果,同时重视中国各民族民间音乐的运用,将西方音乐创作的理论和技法应用于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创作中,使其完美结合;另一方面,与他在政治方向上坚持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及在艺术道路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的进步立场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马思聪;音乐创作(一)刻意探索民族风格马思聪的作品为什么会得到广泛的流传、受到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呢?我想我们从他的代表作《思乡曲》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的作品来源于民族,具有民族的语言、具有民族的感情更具有民族的气质。
马思聪是非常注重民族音乐的,所以他的作品既优美动听又通俗易懂。
他曾说:“中国土地广阔,民谣极其丰富,我觉得新中国音乐的产生,必然来自直接吸收的中国民谣。
”马思聪少年时曾学过一些中国乐器的演奏,会奏粤曲和广东音乐。
在法国学习作曲时,一边严格地学习传统技法,一边从感性上直接受印象主意风格影响,一边又非常欣赏拉威尔的” 法国风”,这是他音乐创作上民族倾向的萌芽。
而且在那段时间里,仍然很盛行后浪漫主义风格的创作手法,所以采用民间流传的音乐素材和民歌来创作是很常用的手法。
他早期的一些作品只作为创作上的尝试,他的民族特点可最早追溯到1935 年的《摇篮曲》,这是选用他母亲所唱家乡(海丰县)民歌--《白字调》而作,而且在和声上也具有初步的民族化的新的探索。
而从1937 年的两部“绥远”起,他“开始进入用民歌创作的新途”,正式步入民族风格的行列。
他说:“首先,民歌以它的曲调,风格特点,地方色彩感动了我,我总是选那些有着突出的特性的民歌作我写作的动机。
我有时采用一个、两个或三个曲调或甚至只不过一两小节的动机。
马思聪《思乡曲》与拉威尔《茨冈狂想曲》

马思聪《思乡曲》与拉威尔《茨冈狂想曲》马思聪的《思乡曲》与拉威尔的《茨冈狂想曲》同是小提琴独奏领域的经典作品,但却由于中西作曲家的文化背景差异而在音乐形态中显现出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从创作风格、曲式结构、速度与力度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旨在为小提琴演奏者及欣赏者提供一个有参考价值的理解角度。
一、创作风格《思乡曲》是马思聪《绥远组曲》中的第二首“慢板”,音乐素材选自于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旋律。
在这首作品中,马思聪除了充分运用我国内蒙民歌的音调和元素,而且在追求着作品的大众化,为了使每一个听众都成为他作品的知音,他永远走着为人民而歌唱的现实主义艺术道路,雅俗共赏几乎成为他音乐创作的一个原调。
《茨冈狂想曲》是拉威尔根据自己在维也纳和布达佩斯旅行中的印象,以匈牙利茨冈民族的音乐为素材而写成的一首小提琴独奏作品(起初是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后来又将它配器成小提琴与管弦乐队的协奏曲)。
乐曲既发挥了印象主义张扬个性的风格,又保持了古典主义的简洁明快。
马思聪,一个有着法国留学经历的中国人,拉威尔,一个有着西班牙血统的法国人。
在二人的音乐创作中,都有着对法国风格的尊重,更有着对其他民族音乐元素的偏爱。
不同的是,在《思乡曲》中,马思聪是在扎根本国民族音乐土壤的前提下,大胆借鉴西方的音乐创作手法,并追求作品的大众化,因此,它有着广阔的群众基础。
而拉威尔的《茨冈狂想曲》是在传统与现代风格中,引入匈牙利茨冈民族的音乐元素,整个作品充满了异国民族风情,更有着张扬的个性和高层次的审美标准。
二、曲式结构在《思乡曲》中,马思聪运用了复三部曲式结构。
第一部分是作品的呈示部,这是一个带再现的有两段反复的三段曲式的结构,D商调式。
第二部分是展开部,由呈示部的D商调式改变为E宫调式,音乐也由抒情婉转转为活泼明朗。
第三部分为再现部,再现了呈示部中的主题,把主题高八度演奏,明亮绚丽的小提琴高音区,使得作品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透彻。
和声的运用上最后在一个小七和弦上不稳定的结束,体现出意犹未尽的感觉,令思念之情久久回荡……“狂想曲”(Rhapsody)这种音乐体裁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解释为:具有英雄史诗般的气概或鲜明民族特色的器乐幻想曲。
中国早期的小提琴教学与表演

中国早期的小提琴教学与表演作者:尚莉丽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08期【摘要】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小提琴家的艺术表演活动也得到了广泛的开展。
除了一些西方小提琴家在中国进行私人教学与小型演奏外,中国早期的小提琴教学与表演,主要与第一批小提琴留学生以及曾在“洋人乐队”学过小提琴的中国队员的音乐活动密切关联。
【关键词】早期;小提琴;教学;表演【中图分类号】J622.1 【文献标识码】A一、小提琴演奏在中國的萌芽时期1902年,曾志态参加沈心工在东京发起组织的“音乐讲习会”,这是中国最早成立的近代音乐讲习会。
1904年5月,曾志态在“音乐讲习会”的基础上,重新发起组织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新式音乐社团“亚雅音乐会”。
该会以“发达学校社会音乐,鼓舞国民精神”为宗旨,设有“唱歌讲习会”(学期1年)和“军乐讲习会”(学期3个月)等。
“音乐讲习会”还设有“管弦合奏科”,不用说其中必定包括小提琴的演奏与教学。
1904年8月27日,“亚雅音乐会”举行“为甲辰卒业生送别”音乐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节目是“曾志态夫妇之洋琴合奏”,被有关报刊称赞为“幽闲勇健,如入欧洲音乐界,使人耳目一新,精神一振”。
曾志态夫人曹汝锦是学习小提琴的,因此,“曾志态夫妇之洋琴合奏”最大的可能为小提琴与钢琴的合奏,而不是“钢琴四手联弹”。
日本音乐杂志《音乐界》第2卷第2号也曾以《清国女学生音乐会》为题,报道过中国留学生的一次音乐会。
这场音乐会有包括冯三甫的小提琴独奏在内的8个节目。
1905年,朱少屏、曾志态等人在东京开办“国民音乐会”,会内开设军乐科、管弦合奏科、普通科。
其中的管弦合奏科自然包括小提琴的教学与演奏。
其中的“洋弦”是指包括小提琴在内的西洋弦乐器。
作为小提琴专业的留学生,高寿田自然是小提琴教员或者教员之一。
二、边远地区的小提琴艺术的传播与发展1912年春,叶伯和从日本学成归国。
他带回了小提琴以及大量的音乐教材和乐谱。
回到成都,叶伯和即任崇实学堂、成都县立中学、川中师范学校、单级教员养成所、益州女校、省立第一中学等学校音乐教员。
乡书何处达,思发在花前——马思聪《思乡曲》音乐学分析

马思聪生于1912年5月7日,广东海丰县人,小名马艾,在十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五。
由于出身书香门第,马思聪的童年是快乐无忧的。
他从小就喜欢音乐,并接受了启蒙:六岁跟随嫂嫂学习风琴,八岁学会吹口琴、弹月琴。
然而,真正将马思聪和音乐连在一起的是他的大哥马思齐。
1923年,马思齐从法国回来,带给弟弟一份改变了他一生的礼物——小提琴。
从此马思聪就爱上了这件乐器,冥冥之中更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同年,十一岁的马思聪跟随大哥前往法国,开始了他的异地求学之旅。
1925年,十三岁的马思聪考入了法国南锡音乐院主修小提琴。
同年的冬天,他回到巴黎,跟随法国著名小提琴家、巴黎国立歌剧院奥别多菲尔教授(Paul Oberdoerffer, 1874-1941)学习小提琴。
两年后,考入巴黎国立音乐院的提琴班,成为该院第一个中国学生。
[1] 1929年马思聪回国探亲,在广州等地举办音乐会,并被誉为“中国音乐神童”。
此时,他创作了第一部音乐作品——独唱曲《古词七首》。
1930年,他再度赴法国,跟随犹太裔作曲家毕能蓬(Binembaum)学习作曲。
1931年马思聪学成归国,在广州与老同学陈洪创办“私立广州音乐学院”,并任院长。
次年,与他的学生王慕理结婚。
婚后一年,经人介绍,马思聪担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讲师,此时,他已写下了早期的一些作品。
1936年,马思聪到北平旅行,接触并喜欢上京韵大鼓,这次的外出改变了他的创作路线,激发了他的民族感情,从此他十分重视民间音调运用与创新,这是他音乐创作道路的一个新起点。
1937年,马思聪创作了著名的《第一回旋曲》和《绥远组曲》,也是我国第一批成功的小提琴作品。
[2] 1939年,马思聪应聘为中山大学教授。
抗战期间,马思聪一家随着中山大学的迁移四处奔走。
1940年,他在重庆担任励志社交响乐团指挥。
1941年离开重庆到香港,年末,香港沦陷,他匆忙逃往故乡海丰。
1944年,日军发动湘桂战争,他又带着全家逃亡到云贵一带。
马思聪小提琴作品《塞外舞曲》浅析

马思聪小提琴作品《塞外舞曲》浅析作者:史昀冉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1期【摘要】马思聪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以及音乐教育家,在他创作的各种音乐体裁中,以小提琴曲的创作影响最为突出。
由《史诗》《思乡曲》与《塞外舞曲》组成的《内蒙组曲》是马思聪的成名之作,也是我国小提琴音乐创作里程碑式的杰作。
本文试图通过对《塞外舞曲》音乐创作风格及演奏技法的分析,探求马思聪小提琴乐曲创作中民族化表现手法,从中体会到纯朴热烈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马思聪;小提琴曲;塞外舞曲;民族化马思聪(1912-1987),广东海丰人,我国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也是我国近现代具有相当成就和影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
他创作了数目众多的小提琴曲,将西方音乐技法与中华民族音乐语言进行融合,创造了既区别于欧洲音乐又不同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中国小提琴音乐风格特征,开辟了运用中国传统民歌等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民族化道路。
《塞外舞曲》就是其作品中重要的一首,是马思聪在1937年创作的小提琴组曲——《内蒙组曲》(原名《绥远组曲》)中的第三乐章,是他在遭遇了战争的苦难,真正体验了贫苦大众现实生活后的创作。
一、爱国情怀为主的创作题材该作品创作于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战争这个战争的年代里。
在战乱的颠沛流离中,人们共同经历着战争的苦难与生活的艰辛。
正是这样的人文环境与社会背景,马思聪在民族危难共存亡的关键时刻,以饱含民族自豪感与强烈自信心的思想信念、扎根于民族音乐土壤的创作,抒写出了蕴含无比深情的祖国赞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塞外舞曲》是对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的讴歌,这些音乐作品都写出了抗战时期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心声。
该部作品着意于从写实性出发,抒发了作曲家的赞美与怀念的爱国情怀。
二、民族化语言的音乐特色《塞外舞曲》主题源自绥远小调民歌《叫大娘》,该小提琴曲几乎原封不动地运用了完整的原民歌素材。
在乐曲中,马思聪将原本为叙事风格的民歌进行变化,节拍从4/4 变成突出舞曲性的紧凑的2/4。
钢琴教学法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云南艺术学院

第一章测试1.最早的键盘乐器是()。
A:楔槌键琴B:管风琴C:羽管键琴D:管键琴答案:B2.管风琴的黄金时期是()。
A:浪漫主义时期B:中世纪C:古典主义时期D:巴洛克时期答案:D3.近代钢琴是()年诞生的。
A:1712B:1709C:1713D:1715答案:B4.古钢琴分为()。
A:独弦琴B:管风琴C:楔槌键琴D:羽管键琴答案:CD5.近代钢琴根据击弦机的不同分为()两种。
A:维也纳式B:复振式C:英国式D:法国式答案:AC6.第一台钢琴是意大利的制琴师巴尔托罗梅奥.克里斯托福里制作完成的。
()A:错B:对答案:B7.近代钢琴弱音踏板的出现,是钢琴制作史上的一个巨大飞跃。
()A:对B:错答案:B8.1853年施坦威父子公司生产了第一台施坦威钢琴,其制作工艺是现代钢琴形制的标志。
()A:对B:错答案:A9.立式钢琴的出现,使得钢琴在欧洲各国得以普及开来。
()A:错B:对答案:B10.复振式击弦机的发明者是法国制琴师埃拉德。
()A:对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在钢琴弹奏姿势中躯体上部指的是()A:手腕B:手掌C:接触键盘的指尖D:接触凳子的躯体答案:CD2.弹奏所有钢琴的必要的技术所用到的人类具有的全部生理上的运动机能包括()A:肩部,甚至背部和整个上身,B:从手指的第一关节到整个手指手掌手臂,C:内心的歌唱D:我们都需要学会科学的调动和运用我们每一部分的肌肉力量答案:ABD3.关于手力触键和臂落触键,下述说法正确的是()A:两种触键在交替运用在分句的表现上非常重要,B:小连线中手力触键按照所有要求的轻巧程度或者是断奏的程度来弹出第二个音,手力触键把手腕提起来。
C:多种触键方式都是综合的,并不是孤立的或是完全或毫无关联D:带连线的两个音音组为例,先由臂落触键弹出第一个音,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臂落触键弹出第二个音,用手力触键把手腕提起来答案:ABCD4.以李斯特《爱之梦》之三为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四个声部基本可以分为两种触键层次B:各声部不分主次C:栋主旋律用全臂触键,低音的对位旋律用臂落触键D:高音和弦用手力触键,分解和弦应指力触键答案:CD5.黏着力强是何种触键方式的主要特点()A:臂落触键B:全臂触键C:指力触键D:手力触键答案:A6.在乐谱上,小连线通常用()触键方式完成A:手力触键和全臂触键B:指力触键和全臂触键C:指力触键和手力触键D:手力触键和臂落相结合答案:D7.关于臂落触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适合演奏各种音色B:下键之后各部分肌肉要立刻放松C:作用于琴键的力量主要来自于手腕和手臂D:这种触键的方式的特点是上臂、前臂、手腕、手和手指密切的结合在一起答案:CD8.以肖邦的《华丽圆舞曲》(Op34.No2)为例,对于和声性类型的音乐,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低音平均分配弹奏力度B:最简单的形式是由和弦支持的旋律或经过句C:不同声部分别使用不同的触键方式D:共可以分为四个旋律层次答案:BCD9.抬高手指的训练方法其教学目的是()A:为了纠正学生手指含混不清的毛病B:为了提高演奏的准确性C:为了增加力度D:为了发出优美的音色答案:A10.对于巴赫《二部创意曲》的教学意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提高读谱的准确性B:对于古奏鸣曲式的掌握C:对于连奏音色的掌握D:把每只手分割成两个独立的单位答案:D第三章测试1.在演奏的时候,需要运用音乐思维,借助高超的( ),增强音乐表现力,将音乐内容充分表达出来。
浅析《思乡曲》与马思聪的音乐创作成就

浅析《思乡曲》与马思聪的音乐创作成就作者:王怡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3期摘 ;要:马思聪,是广东海丰地方人,也是中国著名的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很高地位。
很大的促进了中国的音乐发展。
马思聪少年时曾学过一些中国乐器的演奏,会奏粤曲和广东音乐。
在法国学习作曲时,一边严格地学习传统技法,一边从感性上直接受印象主意风格影响,一边又非常欣赏拉威尔的“法国风”,这是他音乐创作上民族倾向的萌芽。
本文将介绍马思聪的音乐创作成就,并通过对他的代表作《思乡曲》的介绍和分析来看他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马思聪;小提琴;民族音乐作者简介:王怡杰(1990-),女,回族,籍贯:河南鹤壁,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键盘演奏技术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1一、音乐创作成就马思聪于1923年赴法留学,后入南锡音乐学院学习西洋乐器小提琴,在1930年再度留学法国,师从毕能蓬学习音乐作曲方面的内容,在1932年的时候,学成归来的马思聪回国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立院校,广州音乐学院并任院长。
在1935年,他在北平进行个人的独奏音乐会,取得很大的反响,也让大家认识到了小提琴音乐。
他演奏《G大调奏鸣曲》和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
这些新鲜的音乐事物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民和热爱音乐的人来说就像一阵春风吹来。
在抗日战争时期马思聪曾任云南中山大学教授、重庆中华交响乐团指挥。
多年来,在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发展上面仍是沿着马思聪的思路。
马思聪的音乐对于中国音乐来说是具有领导指引的作用。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高超的技艺谱写了大量精致优美的作品,这些优秀的小提琴音乐作品无疑是开创了中国西方音乐的先河。
为我国新型器乐创作领域开创了丰富多彩的一代小提琴民族乐风。
马思聪是中国作曲家借鉴西方优秀音乐文化,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杰出代表。
浅谈马思聪的小提琴组曲《西藏音诗》

文化与艺术166作者简介:李欢欢(1977— ),女,汉族,江西玉山人。
主要研究方向:小提琴演奏。
综观马思聪一生的小提琴音乐创作,清雅、抒情、精致是其主要特色,而《西藏音诗》正是以“粗犷的风格和原始的力度”独树一帜。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新潮音乐洪流滚滚,其中边远地域题材的开发,则是作曲家创作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现在看来,马思聪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创作的《西藏音诗》,则是同类题材中获得长久艺术生命力的第一部音乐作品。
《西藏音诗》于1945年由《音乐艺术》杂志分三次惟载,这是马思聪的作品首次发表,也是他在1949年前出版的惟一的一首器乐作品。
一、第一乐章《述异》为带有序奏的复三部曲式序奏(1~38小节)的篇幅长大,其素材主要来自曲式主体部分的第一主题,它在不同音区、不同调性上,以各种变奏形态出现,具有即兴演奏的特点。
由于作曲家充分运用了快速走句、双音、和弦等小提琴演奏的高难技巧,使序奏又具有了华彩段的特点。
音乐在序奏部分就以钢琴低音区的震音轰鸣、小提琴多音和弦的喧嚣,烘托出“粗犷的风格和原始的力度”。
音乐时而壮丽雄伟,时而神秘奇幻,时而勇猛豪爽,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民间艺人,在绘声绘色地向人们讲述着奇异的故事。
曲式主体部分为复三部曲式。
第一大部分(39~88小节)由三个舞蹈性的乐段构成,主要在G宫系统领域运动,骨干调性为e羽调。
这三个段落在音调上有一定的联系,并以中国民间音乐“鱼咬尾”的方式结合在一起。
但它们在力度上越来越强,在情绪上则越来越热烈。
二、第二乐章《喇嘛寺院》是以一首同名西藏民歌中的片段为基础创作而成的关于这首民歌的来历,李凌曾说:“我后来把原来本子上记有的几个西藏民歌哼给他听,那几首民歌是从殷铁生同志那里抄来的,这本子也是他送给我的。
《情别》、《思乡曲》就是从这本子中选出来的。
他最初没有在西藏民歌中停下来,我就把《喇嘛寺院》的主题哼了一遍,我说:‘我很爱它。
’他只用了开头两句。
……不久,他把《西藏音诗》写成,用小提琴及钢琴演出,直到后来才改成乐队音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思聪《 舞曲三首》 介绍及教学演奏要点 邓 } 捷
[ 要]本文 以马 思聪 最重要 的钢 琴作 品— — 《 曲三 首》 摘 舞 为研 究对 象 , 过对 其创 作风 格 的 简要 分 析 , 通 对该作 品从 写作特 点 、 演奏分析 等方 面进行 了论述 , 别是 在演奏 要 点方面进行 了有益 的探 索。 特 【 关键词】马思聪 钢琴 创作 创新 性 民族性 舞 曲三首 演奏要 点
1 . 早期创作 这一时期 的创作 主要是 b小 调第一 钢琴奏 鸣曲 ,创 作于 13 9 9年 , 又名 《 月光 奏 鸣 曲》其 中包 括 夜 曲 和叙 事 曲。这 首 乐 曲 , 是 他 早 期 创 作风 格 的 体 现 。 对 马思 聪 音 乐 会 的报 道 记 载 , 有 据 还 首钢琴曲名为《 谭诗》 为《 ( 叙事曲》 的旧译名 ) 。在他 的作品编 目中无 此 曲 名 , 据 多 次 演 奏过 这 首 乐 曲 的 毛 宗 杰说 , 思 聪 确 但 马 实写 过 这 首乐 曲 , 度 约 七八 分 钟 , 是 未 见 出 版 。还 有 在 14 长 但 95 年创作 的《 钢琴组 曲》 ①幻想曲 ; : ②秧 歌 ; ③夜 曲 ; 平原 走马 。 ④ 这首组曲未见乐谱流传 , 也鲜有记载。 2中期创作 . 这一时期 主要是解放后五六十年代 的创作。 这是他钢琴创 作 数 量较 多 的时 期 ,而 且 也是 他 在 写 作 上 进 行 创 新 的 时期 。有 《 曲三首》 15 舞 (9 0年 )《 、粤曲三首》 15 年 )一组《 (9 3 、 钢琴小奏鸣
音乐风格。
曲的特点。马思聪 自己曾说 :我希望在《 “ 鼓舞》 中听到近似皮革 乐 器的音响 ; 杯舞》 在《 中有清脆的声音 ; 巾舞 》 在《 中有丝绸那么 柔软 的质地感。” 了达到这样的效果 , 为 他在乐曲中充分运用 了 和声 的变化和音响的组合 以及丰 富细致的力度层次。在三首舞 曲中都充满 了大量 的四度叠置 , 四五度音程 的连续进行 , 较为鲜
2 创 新 性 .
纵观马思聪一生 的音乐实践 , 我们可 以发现 , 他具有j 常强 } 烈和 自觉的创新意识 ,这使他的创作和表演不断 发慢 、{益求 。 精, 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马思聪先生最重要的 t 诚就是 民族 1 性 和创新性 的结合 , 两者相互渗透 , 相互融 合 . 就 r 独特的 ・ 董 他
马思 聪 的 音 乐 创 作风 格
“ 马思聪对 中国作风格可以归纳为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 的创新性 。
1民 族 性 .
马思聪音乐 的民族性特征源于他对 民族音乐的热爱 ,这是 其音乐创作 的根本所在。其 民族性体现在对民间音乐 素材 的发 掘 、 民族音调 的运用 、 民族音乐 内容的表 现上 。 对 对 马思聪创作的 民族性风格还反 映在音乐 内容 的表现上 , 他 的音乐创作 内容大多以 民族风情 、 古代诗词 、 民间传说 、 歌颂祖 国为主。 他将 自己的创作深深地扎根于民族的土壤之 中, 孕育着 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
曲》 15 (9 6年) 和一组 《L J童钢琴曲》 其中《 。 舞曲三首》 是最富于创 造性 的。 粤 曲三首》 《 包括有 《 羽衣舞 》《 马》 《 、走 、狮子滚球》采用 ,
了 较 为简 洁 的和 声 和 复调 语言 . 朴 素 的 手 法来 处 理 广 东 音 乐 。 用 在他 的钢琴作品中 , 以五十年代 创作的《 曲三首》 舞 最具有代表
性 和创 新 性 。
《 曲三 首》 写作 特 点 和 演 奏分 析 舞 的
1 曲三首) . 饵 写作 特点
《 曲三首》 舞 是马思聪 于 15 9 0年创作 的一部钢琴套曲 , 其中 包括《 鼓舞》 《 、杯舞》 《 、 巾舞》 三首独立的舞曲。在这部作品 中马 思聪将现代作 曲技法 和我 国的 民族音乐调式 、 和声相结合 , 使传
明地 体 现 出 了 中 国 民族 音 乐 的 和声 特 点 。 ( 节 奏 特点 3 )
马思 聪 的 钢 琴 音 乐创 作
钢 琴 音 乐 创 作 在 马 思 聪 众 多 的 创 作 中并 不 占有 重要 地 位 , 这些钢琴作品也不像他 的小提琴 及交 响乐作 品那样 为人 熟知 。 但 我 认 为这 些 钢 琴 曲 具 有 独特 的创 新 性 ,应 在 中 国 近代 钢 琴 曲 创作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 。 从创作时期来看 , 他的钢琴创作大致分 为两个时期。一是早期创作 , 一个是 中期创作。在他晚年旅 罟美 国后 , 没有再创作钢琴独奏 曲。
统 民族 音乐 焕 发 出崭 新 的 面貌 和 光 彩 。 ( 写作 技 法 1 ) 在这 部作 品 中可 以找 到很 多 印 象 派 音乐 以及 其 他 现 代 派 音 乐 的写作技法 。 是它又不是纯粹 的西方音乐的模仿 , 但 在其中可 以 发现 很 多 我 国 民族 音 乐 的 特 点 。 这三 首舞 曲 中新 颖 的 写作 技 法 和音 响表 现 手 段 与音 乐 内容 紧 密结 合 。 (音 响 效 果 2 ) 这 三首乐 曲的音响效果相当突出 ,形象 的表现出了各个舞
前 言
马思聪先生是我国著名 的作 曲家 、 演奏家 、 教育家 。他 住 曲方面成绩尤为卓著 ,是我 国现代在世界上有重要影 响力 的作 曲家之一 。 提起马思聪 , 大家想到最多的是他 的小提琴演奏 以及 他的小提琴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乐 曲莫过于《 思乡曲》 但不太为 。 人所知的是 , 他在钢琴演奏方面也有相 当的造诣 , 并创作 了一些 风格鲜 明的钢琴作 品。笔者认为 , 马思聪钢琴创作的研究 , 对 是 对 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史 的“ 白” 他的作品应该在 中国钢琴音 补 , 乐 中占有一定 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