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聪《第一回旋曲》 谱
浅析马思聪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

二 、展 开部 是 复三 部曲式 中的 中部 ,与前 面呈 示 部有鲜 明 的不 同色彩 。音乐 从 具有 小 调色 彩 的 d商 调式 ,通 过 同主音 大 小调 和 弦转换 为 E宫调 式 。像这 样 的创作特 点在 马思聪 的小 提琴作 品中被 经常 和广泛 的应 用 。把 欧洲 传统 和 声与 中国传 统五 声调 式相 结 合 ,既增 强 了和声 的 层 次感 和色彩 感 ,又不 乏 民族 韵 味 。在《思 乡 曲》中 ,转 调使 听者 从忧 郁 的情绪 中走 了 出来 ,心情 豁然 开 朗 ,好 像 梦 回故乡 一般 ,心 中充 满 着对 美好 生活 的渴 望 。这一 部分 除 了将原来 商 调式 的主题 改变 为宫 凋式 以外 ,在旋 律 结 构 、密 度 、节 奏 、速 度 等方 面都 进行 了较 大 的变 化 ,使音 乐具 有活 泼 明朗 的气 息 。尤 其是 这里 加人 了双音 (见 例 5), 强化 了和声 色彩 感 ,这源 于 马思 聪先 生在 留学法 国期 间所 受 声性 思 维 的濡染 。 中西方传 统 技法 的结 合 .是该 作 品成 为 中国 小提 琴作 品 典 范 的重要 原 因 。由于 这种技 法 的奇 特使 用 ,对 演奏 者 提 出了新 的 要求 。在 演 奏过 程 中 ,注 意音 准及 双 音 节奏 ,要 求 手 指要 灵 活 ,在 慢 练并 熟 练节奏 之后 ,连 贯在一 起演 奏 。演奏 中还 要注 意 ,这 里 的双音 和传 统 意 义上 大 小调 和 声有 较 大 不 同 ,准 确之 余 ,保 证 每 个 旋律 的 连贯 性 ,使 作 品成 为一个 有机 的统 一体 。 例 5: 在这部 分 中,还有 一些特殊 的技 法使用 。如第 49小 节 ,要求 同指 的滑 音 ,其 中第一 个双 音 用三把 位 的 4指 和 2指 ,第二 个双 音也 采用 4指 和 2指 ,在手 型不 变 的情况 下 ,把位 上滑 至一 把 位 。采用 这种 方
漫谈马思聪的《内蒙组曲》

漫谈马思聪的《内蒙组曲》作者:李欢欢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12期摘要:1937年,马思聪创作了《内蒙组曲》(原名《绥远组曲》)和《第一回旋曲》(原名《绥远回旋曲》),这两部作品标志着马思聪小提琴音乐创作的成熟,并“开始进入利用民歌来创作的新途”。
正是马思聪在三四十年代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不了解到热爱的转变过程。
关键词:马思聪;小提琴曲;《内蒙组曲》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6-0153-01《内蒙组曲》包括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史诗》、第二乐章《思乡曲》、第三乐章《塞外舞曲》分别采用康定情歌《跑马溜溜的山上》、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和第三乐章《虹彩妹妹》的音调进行创作。
马思聪在民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他的艺术想象力,成就了这部中国小提琴音乐文献中的精品。
我们可以从《史诗》庄严、朴素的独特旋律中感受到塞外辽阔土地的气息、自然风光的奇异、质朴人民的真情;从《思乡曲》悠长、哀婉的旋律中听到背井离乡的游子对故土思恋的哀歌;从《塞外舞曲》欢腾、跳跃的旋律中体验到人民群众热烈歌舞的动人场面。
《城墙上跑马》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内蒙古民歌,它表现了漂泊在外的青年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马思聪选择这样的民歌作为《思乡曲》的主题,既是战乱年代人民生活的切实写照,也是有感而发的自然流露——作为一个曾经长期留洋在外的年轻艺术家,他对思乡之情是有着深切的感受的。
更为不幸的是30年之后的1967年,马思聪在“文革”中被迫出走异国他乡,而且一去不回,客逝异国,备尝思乡之苦,“忧美”的《思乡曲》,不期成了马思聪一生辛酸的隐喻。
《思乡曲》包括五个段落,后四段都与以《城墙上跑马》为基础的主题段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根据联系程度的多少,作品在整体结构上整合为结合变奏原则的复三部曲式。
呈示部为三段式。
第一段(1~16小节)是主题的陈述,旋律与原基本民歌相同,并反复了一遍。
全国小提琴演奏考级作品集

3、幸福的花朵 4、采蘑菇的小姑娘 5、月儿弯弯像只船
第四级
音阶与琶音 练习曲 1、练习曲 Op.32 No 15 西特曲 2、练习曲 No.14 开塞曲 3、练习曲 No23开塞曲 4.练习曲 No.25 开塞曲 5 练习曲 No.29 开塞曲 6.练习曲 No 5. 马扎斯曲 外国乐曲 1.D 大调加沃特舞曲 戈塞克曲 2.小步舞曲 博凯里尼曲 3.G 大调第二学生舞曲第一乐章 塞茨曲 4.G 大调第二学生舞曲第三乐章 塞茨曲 5.G 大调协奏曲第一乐章 维尔瓦迪曲 中国乐曲 1.摇篮曲 贺绿汀曲 陈又新住弓法 2.秋收 靳延平曲
步步高吕文成李自立改编第五级练习曲01练习曲op38no302练习曲no28马扎斯曲03练习曲no3006练习曲no2克莱采尔曲07d大调小步舞曲莫扎特曲08主体与变奏曲第六首梅尔卡丹特的主题丹克拉曲09g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维瓦尔第曲10d大调第一学生协奏曲第一乐章11a小调协奏曲12a大调第二协奏曲第一乐章科玛洛夫斯基曲中国乐曲01新春乐02山歌马思聪曲03牧歌沙汉昆曲04海兰江畔05草原之夜田歌曲蒋雄达改编06良宵刘天华曲陈又新编订指法第六级练习曲01练习曲no马扎斯曲02练习曲no8克莱采尔曲03练习曲no10克莱采尔曲04练习曲no12克莱采尔曲05练习曲no814克莱采尔曲06练习曲no16克莱采尔曲外国乐曲大调小步舞曲波波拉风格克莱斯勒改编2沉思马斯涅曲小调第一协奏曲第一乐章科马洛夫斯基小调第一协奏曲第一乐章巴赫中国乐曲1新疆之春2新疆舞曲靳延平3民风舞曲4夏夜扬善乐5二泉映月何占豪改编6红军哥哥回来了张长城原野曲赵薇改编蒋雄达改编第七级练习曲1练习曲no19克莱采尔曲2练习曲no29克莱采尔曲3练习曲no30克莱采尔曲4练习曲no37克莱采尔曲5练习曲no166练习曲no28外国乐曲1叙事曲音响不完整波隆贝斯库曲2辉煌的快板无音响小调第九协奏曲第一乐章贝利奥曲中国乐曲1牧歌马思聪2跳龙灯马思聪3红河山歌7渔舟唱晚无音响古曲黎国荃改编第八级练习曲01练习曲no602练习曲no1103克莱采尔练习曲no3404随想曲no205随想曲no806随想曲no22外国乐曲01查尔达什舞曲02旋律03perpetuummobileop34no504小调第二十二协奏曲第一乐章05大调第七协奏曲第一乐章06大调第三协奏曲第一乐章07莫扎特d大调第四协奏曲第一乐章中国乐曲1海滨音诗2思乡曲马思聪3庆丰收4忆延安李自立5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韩铁华改编6伟大的北京努尔买卖提曲刘自力改编7我像雪花天上飘蒋雄达改编第九级练习曲01练习曲no35克莱采尔曲02随想曲no503随想曲no2104随想曲op35no1405随想曲op35no1706随想曲op18no3维尼亚夫斯基曲外国乐曲前奏曲与快板克莱斯勒曲2回旋曲莫扎特曲3传奇维尼亚夫斯基曲大调第一协奏曲第一乐章海顿曲大调第五协奏曲第一乐章莫扎特曲中国乐曲1回旋曲马思聪2塞外舞曲马思聪3丰收渔歌李自立4喜见光明李自立5黎家代表上北京何东李超然6梁山伯与祝英台7千年的铁树开了花尚德义
马 思 聪

马思聪(1912—1987),广东海丰人。
中国现代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
马思聪1923年和1931年两度赴法国学习音乐,主修小提琴与作曲。
学成归国后,一直从事音乐创作、演出和教育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出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
“文革”期间他受到迫害,于1967年到美国定居。
马思聪是中国20世纪杰出的作曲家,他毕生致力于中西音乐艺术的融合,以精湛的西洋音乐技巧,出色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内涵与文化底蕴。
马思聪是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开拓者,他以卓越的演奏与创作,使源自西方的小提琴音乐成为了中国音乐的一部分,并在中国广为传播。
马思聪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先驱之一,他促进了现代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建立,为中国培养出一批蜚声世界乐坛的人才。
马思聪是在法国接受的音乐教育,从事小提琴音乐创作,则始于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初期。
在这段时间里除了一些“现代派”已经开始他们的探索外,后浪漫主义风格的创作手法仍然非常盛行。
所以采用民间流传的音乐素材和民歌来写作,是很常用的方法。
马思聪的大量小提琴曲,包括这个时期和以后的创作,都带有这样的色彩。
这里想要叙述的《思乡曲》和《第一回旋曲》都创作于1937年,它们也都是采用民歌的曲调素材写成的。
我们中国民族众多,是个民歌大国。
无论汉、满、蒙、回、藏,和其他民族,都有着数量多和音乐素材丰富的民歌。
写作这两首乐曲,就是用了内蒙古民歌的素材。
《思乡曲》原先是马思聪写的大型管弦乐曲《绥远组曲》中的第二乐章。
《绥远组曲》又称《内蒙组曲》,这是因为“绥远”是旧地名,后来它被划入内蒙古的缘故。
但现在的音乐出版物上又把此曲称作《绥远组曲》,所以我也跟从此说。
马思聪有多量作品采用内蒙古民歌作为创作素材,我想这不但是内蒙古民歌大多具有豪放、朴实、深沉兼具的特征,同时还和它们的曲调舒缓可歌,又能适应各种心情的可塑性有关。
《绥远组曲》中的三个乐章分别叫做《史诗》、《思乡曲》、《塞外舞曲》。
由于马思聪的管弦乐作品非常小提琴化,它们都可以用小提琴独奏钢琴伴奏这样的形式来演奏。
乡书何处达,思发在花前——马思聪《思乡曲》音乐学分析

马思聪生于1912年5月7日,广东海丰县人,小名马艾,在十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五。
由于出身书香门第,马思聪的童年是快乐无忧的。
他从小就喜欢音乐,并接受了启蒙:六岁跟随嫂嫂学习风琴,八岁学会吹口琴、弹月琴。
然而,真正将马思聪和音乐连在一起的是他的大哥马思齐。
1923年,马思齐从法国回来,带给弟弟一份改变了他一生的礼物——小提琴。
从此马思聪就爱上了这件乐器,冥冥之中更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同年,十一岁的马思聪跟随大哥前往法国,开始了他的异地求学之旅。
1925年,十三岁的马思聪考入了法国南锡音乐院主修小提琴。
同年的冬天,他回到巴黎,跟随法国著名小提琴家、巴黎国立歌剧院奥别多菲尔教授(Paul Oberdoerffer, 1874-1941)学习小提琴。
两年后,考入巴黎国立音乐院的提琴班,成为该院第一个中国学生。
[1] 1929年马思聪回国探亲,在广州等地举办音乐会,并被誉为“中国音乐神童”。
此时,他创作了第一部音乐作品——独唱曲《古词七首》。
1930年,他再度赴法国,跟随犹太裔作曲家毕能蓬(Binembaum)学习作曲。
1931年马思聪学成归国,在广州与老同学陈洪创办“私立广州音乐学院”,并任院长。
次年,与他的学生王慕理结婚。
婚后一年,经人介绍,马思聪担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讲师,此时,他已写下了早期的一些作品。
1936年,马思聪到北平旅行,接触并喜欢上京韵大鼓,这次的外出改变了他的创作路线,激发了他的民族感情,从此他十分重视民间音调运用与创新,这是他音乐创作道路的一个新起点。
1937年,马思聪创作了著名的《第一回旋曲》和《绥远组曲》,也是我国第一批成功的小提琴作品。
[2] 1939年,马思聪应聘为中山大学教授。
抗战期间,马思聪一家随着中山大学的迁移四处奔走。
1940年,他在重庆担任励志社交响乐团指挥。
1941年离开重庆到香港,年末,香港沦陷,他匆忙逃往故乡海丰。
1944年,日军发动湘桂战争,他又带着全家逃亡到云贵一带。
海丰 马思聪简介.

返回
不久,周恩来约见马思聪,问道:如何在一片废墟上发展新中国的音 乐事业?马思聪提出“人才第一”的观点,培养新中国的音乐人才,首先 要办学校。周恩来应声说道:正在考虑建立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 院,拟请马思聪先生出任院长。 12 月 18 日,马思聪随周恩来出访苏联归来, 即被政务院任命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时年 37 岁。 新中国成立后,马思聪是中南海常客。国家领导人宴请国宾,常请马 思聪即席演奏。一次,周恩来把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拉到马思聪身边,打 趣道:陈老总,我们三个人都是法国留学生,人家马思聪就学到了东西, 而我们俩就没学到。意气风发的年代,意气风发的马思聪,为中央音乐学 院校报题词:诚心诚意做一条孺子的好牛。
改变播放曲目 《思乡曲》改为《东方红》
1950年,郭沫若作词、马思聪作曲的儿童歌曲传唱全国,经团中央确定为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团结起来继承我们的父兄,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 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学习伟大的领袖毛泽东”,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亿 万中国少年儿童唱着这首歌长大。 1952年,马思聪“隔墙听音”,录取15岁的林耀基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少年 班学习。两年后,录取13岁的盛中国进校,并亲自点派两人赴苏联深造。 1955年,马思聪赴波兰,担任第五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评委。中国派出的 选手傅聪同行。十多天相处,马思聪给予傅聪“改进意见”。国际比赛众星璀 璨,傅聪脱颖而出,夺得最高的“马茹卡舞曲奖”。 1958年,马思聪任柴可夫斯基钢琴和小提琴国际比赛评委,携弟子刘诗昆 到莫斯科。赛前,马思聪对刘诗昆说:手指触键要更短促、更有力,“锤子击 钟后不立刻离开就把音捂死了,音会发闷”。在比赛中,刘诗昆获得第二名。
《降D小调钢琴奏鸣曲》 《钢琴五重奏》 《第四小奏鸣曲》 钢琴独奏 《花儿集》 《鼓舞》 《巾舞》 《钢琴协奏曲》 管弦乐 《第一交响曲》 《第二交响曲》 《山林之歌》 《塞外舞曲》 管弦乐 《第一弦 乐四重奏》 《龙宫奇缘》四幕舞剧 管弦乐 1956年,周恩来、马叙伦、马思聪等 在中南海怀仁堂后院 《亚非拉人民反帝进行曲》 合唱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郭沫若词 马思聪曲 《春天大合唱》 独唱曲 《李白六首》 《唐诗八首》 其他
感觉马思聪的小提琴作品好像也分三个时期——早、中、晚

对演奏马思聪的小提琴作品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看法杨宝智2012-82012年是马思聪100冥寿,马思聪研究会准备出版他的小提琴作品全集。
受到研究会马芝庸(马思聪的侄女)的委托,担任这本谱子的校对工作,有机会拉过全部乐谱,听过很多他本人和别的演奏家拉这些作品的唱片,并且得到他到美国之后写的几首乐曲的手稿的复印本。
再对比在某些比赛中、某些音乐会上、以及某些唱片里,一些选手和演奏者在拉马思聪作品中出现的问题,在此提出一些个人的不成熟的看法,供大家研究:一.马思聪的小提琴作品的分期研究贝多芬的人把他的作品分开三个时期——早期、中期、晚期,我感觉马思聪的小提琴作品好像也分三个时期。
三个时期的作品风格和内容都有相当大的区别。
我想,要认真地纪念马思聪,最好在比赛曲目上能够比较全面的表现几个不同时期的作品,不能光拉一首早期或中期的作品就算了。
(有些专家也不约而同地出现对马思聪作品分三个时期的提法。
见梁茂春教授1989年发表在《中国音乐学》上的‘论马思聪音乐创作的历史贡献’一文。
)A.早期从1935-1945年(抗战时期、23—33岁),包括《摇篮曲》、《第一回旋曲》(四十年代叫《绥远回旋曲》)、《史诗》、《思乡曲》、《塞外舞曲》(这三首合起来四十年代叫《绥远组曲》)、《西藏音诗》(包括《述异》、《喇嘛寺院》、《剑舞》三个乐章)、《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包括三个乐章,各自以广东音乐素材起名:1.《鸟惊喧》、2.《昭君怨》3.《贺新岁》)、《牧歌》、《跳神》(即《秋收舞曲》)等抗战时期作品。
早期作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马思聪虽然主张创作要‘从民歌出发’,又说‘民歌以它的旋律、风格、特点、地方色彩感动了我’,‘民歌与我相结合,成了我音乐作品的特色’。
但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作为乐曲主题的(用他的话来说是‘解释起声’所用的)民歌素材,多是黄河以北他本人没有到过的地方(绥远、西藏)的,别人(朋友们)给的、或是本本上的(包括西藏民歌也是王光祈的书上附的谱例)。
20世纪中国第一代小提琴艺术家做出的重大贡献

20世纪中国第一代小提琴艺术家做出的重大贡献作者:彭川李彤王义涵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5期摘要:在音乐王国中被誉为“乐器皇后”的小提琴,自从16世纪诞生于意大利,至今已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历史。
小提琴作为一件深受人们喜爱的西洋乐器,在过去的几百年间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这一技巧高深,魅力无穷的乐器已从欧洲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历代的小提琴艺术家对小提琴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使小提琴在演奏技巧、音乐表现和作品创作等方面日益成熟达到完美绝伦的程度,艺术价值被世界所公认。
关键词:20世纪;第一代;小提琴艺术家;贡献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5-069-02小提琴艺术作为一种外来文化,明末清初在中国的最初传播,还仅局限于西方传教士在宫廷内有限的音乐活动。
据记载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时就聆听了传教士的小提琴演奏。
乾隆年间,宫廷中成立了中国最早的西洋乐队,说明中国的音乐舞台上已经出现了中国人演奏小提琴。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教堂音乐及教会学校,对中国小提琴艺术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
1890年英国在华代理人赫德已经开始教中国学生演奏小提琴,受过培训后来成为著名小提琴家,并对中国小提琴的起步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主要有赵年魁和穆志清。
中国的小提琴艺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获得很大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萧友梅先后创办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音乐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上海专科师范学院音乐科、上海美专音乐系、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系等,是中国最早建立的一批专业音乐教育机构。
正是在这些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中,开始了中国最早的、正规的小提琴教育。
为中国小提琴艺术发展作出贡献的是1927年成立的中国第一个独立建制的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培养了大量的小提琴人才如:戴粹伦、陈又新、徐锡绵、窦立勋、章彦、向隅、王人艺以及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等。
20世纪二十年代,许多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大师先后到中国演出,如:克莱斯勒、海菲兹、蒂博、津巴利斯特、西盖蒂、埃尔曼等,他们的演出鼓励了许多热爱音乐的中国青年学习小提琴,以及欧洲、俄罗斯来华工作的外国高水平小提琴艺术家们的培养,中国学生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这给中国第一代小提琴艺术家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