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马思聪的小提琴作品好像也分三个时期——早、中、晚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国立音乐院:[笔记上:建立于1927年,蔡元培任校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
1929年夏,该院改制为国立音乐专科学院,萧友梅任校长。
该院主要教师:萧友梅(理论组曲)、朱英(琵琶)、王瑞娴(钢琴)、恩科(视唱练耳)、吴伯超(二胡),外教查哈洛夫,阿克萨柯夫等,出版学术性刊物《乐艺》、《音乐杂志》。
] 1927年10月,萧友梅向时任国民政府大学院(相当于教育部)院长的蔡元培,提出在创设音乐院的计划,得到蔡元培的支持,聘萧友梅为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和音乐院筹备员,于1927年11月27日,在成立了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
初由蔡元培兼任校长,萧友梅为教务主任主持一切,后由其代理院长,翌年12月27日正式聘为国立音乐院院长;1929年7月国立音乐院更名为国立专科学校,简称国立音专。
从国立音乐院到“国立音专”,设预科、本科、研究班,并附设师科与选课,成立了相当于系的理论作曲、有键乐器、乐队乐器、声乐和国乐等组,形成了两科一班五组的较为完备的专业设置。
老师:萧友梅、黄自、朱英、青主、吴伯超、周淑安、应尚能、惟宁和原在后到音专的洪,以及以歌词作家参与创作的易韦斋、龙榆生、韦瀚章、廖辅叔等;学生:黄自“四大弟子”贺绿汀、田鹤、江定仙、雪庵为代表。
2、国乐改进社(乐会):[笔记上:1920年觐文成立于,以中乐为主①仿制和改革民族乐器;②组织当时最大规模的民族乐队;③改编演奏国乐曲,柳尧章改编了大型民乐合奏套曲《春江花月夜》。
] 乐会子成立以来的活动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建树,成为当时国乐改进潮流的重要成果。
乐会通过招收学员,聘名家施教,并辅之以相关的中西音乐课程,并以与音乐演奏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育了一批国乐人才,一些当时和以后知名于中国乐坛的民族器乐演奏家,都曾是该会成员和曾在该会受教。
从“五四”前后开始的国乐改进活动,对于民族器乐的新创作有积极的影响。
3、《牧童短笛》:1934年在首次中国钢琴曲创作比赛中,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赢得头奖,以质朴优美的民歌风旋律,流畅自如的对位化写法,与中国风味曲调相谐的和声,以及变化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如同笔法简练的写意水墨画般地营造了中国式的诗情意境,被公认为是中国民族风格钢琴曲的奠基之作。
对马思聪小提琴创作的分期研究

对马思聪小提琴创作的分期研究作者:焦丛玲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20期摘要:马思聪是我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对我国近现代的音乐史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马思聪的小提琴演奏经历,不但为他取得了事业上的地位,同时也为我国小提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马思聪在不同时期对小提琴音乐的理解有所不同,创作的风格也有所不同,本文注重对马思聪在不同时期的小提琴创作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马思聪;小提琴创作;分期马思聪的音乐会演出风格多样且体裁丰富,除去他本人的音乐作品外,马思聪音乐会的节目单上还经常会出现维瓦尔第、贝多芬、巴洛克时代的巴赫、古典主义的莫扎特、浪漫主义的舒伯特、柴可夫斯基、舒曼、拉罗、门德尔松等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
马思聪的音乐风格抒情、耐听,且承载了克莱斯勒的演奏技术,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不以炫技与哗众取宠为目的,音乐的演奏干净秀美且感人深刻,而经过了多年的演奏生涯,也使得马思聪的后期作品更趋于完美。
一、马思聪的音乐创作背景马思聪生于1912年,出生于广东海丰。
在1924年的时候,其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学习小提琴,之后进入了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开始学习小提琴演奏。
在30年代时学成后回国,由于当时中国封建思想落后,因此马思聪决定用音乐来唤醒人民心中的爱国热情。
他在回国之后举办了一系列的个人音乐会,使小提琴在中国得到了普及,为我国的音乐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马思聪在国外留学期间便开始创作了一些早期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虽不够成熟,但却也体现了其创作的热情,为将来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基础[1]。
马思聪在17岁的时候便能够进行独立创作,主要是因为其在学习期间就已经打下了坚实的键盘基础与和声基础,虽然在早期马思聪的创作还未能体现出全部的作曲技巧,但却也是一种了不起的尝试。
在其创作的风格上,马思聪的作曲学习主要是由西洋色彩的乐曲开始,随后转为了民族曲风,这也体现了他的爱国热情,马思聪曾经说过“我在一九三六年才认识中国的民歌,我渐渐走向了民族风格的道路”。
试论马思聪早期小提琴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试论马思聪早期小提琴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刘戈
【期刊名称】《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28)006
【摘要】马思聪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
他一生作品数量众多,特别是小提琴作品的创作成绩尤为突出。
本文以马思聪早期的小提琴作品为研究对象,从曲调、和弦构成、和声织体等方面对其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可以窥见他的早期音乐风格的艺术特征和创作理念,以期对欣赏、演奏马思聪早起小提琴音乐作品提出有益的理论参考。
【总页数】2页(P141-142)
【作者】刘戈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艺术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47.21
【相关文献】
1.试论徐沛东影视音乐作品创作的风格与特点 [J], 于亮
2.马思聪早期小提琴作品创作探析 [J], 康乐
3.引西曲之源,灌华夏之疆——马思聪小提琴《思乡曲》的音乐创作风格特点 [J], 姚蒲怀
4.中国民族风格在小提琴音乐作品演奏教学法中的应用探讨 [J], 夏木西卡麦尔·阿
布都热依木;
5.浅析小提琴《思乡曲》与马思聪的音乐创作特点 [J], 牛姗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思聪演奏曲目的五年之争

等 。文章还 质 问道 , 我不 知道马 先生 提 琴这 件 外来 乐 器很 好地 表达 了 中 “ 对于 党的 厚今薄 古和 一切 文化 术都 民族音 乐的抒情 风格 。
要 为政 治 服 务的 方 针 如 何理 解 的? ”
3 M S VR 4 UIL E CO
曲 目的选择上和演 奏的技巧上 做文帝 。
没 有 ” 还说演 奏世 界经典 乐 曲 圣母 I 也是 我国小 提 琴教学 和演 出 中最 东北 举 办音乐 会 。之后 ,他于 第 二年 , 且 颂 是 “ 将听众 一入 拜堂 ,一到 神像 常用的 中同作品 。 这些 作品 中 , l l 在 马先 又在 北 京举办 了巡 回演 出 归来的 四场
、
≯
左起 :马思聪的演 出节目单:《 民音乐》15 年第二期封面 人 99
_
第七期 发表 了 ( 《 音乐 工作 有缺点 ,但 并无 多大 反应 。况且是 在 一个错 误 的 演 出达 三十 余场次 #1 6 9 0年 9 月至 l 0 必须 坚决 反对右 派 一 文 ,表 明了 自 大前提 下 开展讨 论 , 是毫 无意 义的 。 因 月到甘肃 、宁夏 、青海 、新 疆等 到地 己的政 治态 度 , 他仍 被 圈入 “ 但 内定” 此 人 民音 乐 l5 年 在第 七期 上发 进 行 了巡 回演 出 ‘1 6 年他 再度 到新 99 92 右派分 子名 单 。后来 当周恩 来知 道这 表题为 ( 音乐 表演艺 术 的百花 灿烂 疆 乌鲁木 齐 、和 田 .阿 克苏 等地做 了 《 让
出的高峰 期 。特 别是 在 15 年 ,1 96 月 他 在 广 州举 办 了 多场 小 提 琴演 奏会 , 听 众达 一万 三千 多儿 2 月又在 武汉 举
马思聪小提琴创作中的民族特色

马思聪小提琴创作中的民族特色作者:谢婷婷来源:《考试周刊》2012年第96期摘要:马思聪一生的创作,按照其创作风格和内涵,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即:抗日战争之前的早期;抗战到“文革”之间的中期;作曲家移居美国的晚期。
本文着眼于马思聪创作的萌芽期和成熟期,通过对作曲家在此期间创作的三首经典的小提琴作品分析,以及其民族化表现手法的剖析,深入研究其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民族内涵,对弘扬马思聪小提琴创作方面杰出的音乐成就,学习他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播和发扬,都有较为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马思聪《摇篮曲》《思乡曲》《春天舞曲》民族化1933年,由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创办的《音乐教育》杂志在搜集整理民歌方面做了不少实际工作。
该杂志在1937年第五卷第一期刊载的《论民歌》一文,主要介绍了西方民歌研究经验和民歌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文中谈道:“民歌是一般音乐的基调。
现今的伟大作曲家们都曾经用民歌为旋律的基调,要建设每一国独特的国民音乐及国民舞曲,都要置基调于其国的民歌上。
”马思聪是我国将民歌素材运用到小提琴作品创作中的第一人,他的小提琴作品或取材于民间,或表现爱国主义情怀,大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有不少至今都是音乐会舞台上经久不衰的作品。
一、摇篮曲1931年,马思聪学成回国,开始了自己的音乐创作。
《摇篮曲》写于1935年,该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马老太太经常哼唱的广东海丰民歌《白字调》为名的各种民间小曲儿,根据我国艺术创作中起承转合的美学原则写成的再现四部曲式小提琴曲,结构如下。
该曲的主题由两个四小节的乐句构成,用了《白字调》的旋律,气息悠长,安静而温馨。
该曲的第一部分和再现部分是母亲的摇篮歌,第一中部和第二中部相继表现了摇篮轻轻地摇动,宝宝进入甜美梦乡的朦胧意境。
另外,本曲的演奏借鉴了中国民间乐器二胡的演奏手法——滑指,使得旋律更加绵软悠长,富有独特的民族韵律,可谓是一首家乡母亲的歌。
该作品成型于马思聪小提琴创作的初期,虽然开创了用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素材的先河,但作品的形式和音乐语言依然是以欧洲音乐模式为基础的,无论从主题的变化还是和声织体的发展上,都没有新的突破。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音乐的美及其鉴赏》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1分)
《如歌的行板》的曲作者是谁?
A.
贝多芬
B.
柴科夫斯基
C.
舒伯特
第二章测试
1
【判断题】(1分)
音乐中的基本情绪是纯感性的吗?
A.
对
B.
错
2
【单选题】(1分)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乐》的标题是什么?
A.
欢乐颂
B.
悲怆
C.
田园
3
【单选题】(1分)
布拉姆斯是19世纪欧洲哪国的作曲家?
A.
奥地利
B.
德国
C.
俄国
4
【单选题】(1分)
《春节序曲》的曲作者是谁?
A.
马思聪
B.
李焕之
C.
贺绿汀
5
【判断题】(1分)
巴伯的《柔板》是一首忧伤的抒情曲吗?
A.
错
B.
对
6
【单选题】(1分)
贝多芬《第九交响乐》中《欢乐颂》词作者是谁?
A.
海涅
B.
歌德
C.
席勒
7
【判断题】(1分)
肖斯塔科维奇的《节日序曲》表现的是欢乐的情绪。
A.
对
B.
错
8
【单选题】(1分)
二胡曲《病中吟》的曲作者是谁?
A.
刘文金
B.
刘天华
C.
阿炳
9
【判断题】(1分)
感受音乐中的基本情趣是一种“审美反射”吗?
A.
错
B.
对。
小提琴曲《思乡曲》——马思聪

小提琴曲《思乡曲》——马思聪乡愁之伤,心弦之诗——马思聪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赏析与教学马思聪作曲的《思乡曲》堪称世界精品的杰作,是我国第一首真正走上国际舞台、被外国小提琴大师演奏的小提琴独奏曲,能与其媲美的是尔后大家熟知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马思聪作为我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演奏家和教育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显著重要的里程碑地位。
马思聪(1912—1987),广东省海丰县人,豆蔻年华即赴法国留学,师从巴黎音乐学院名教授奥别多菲尔(P. Oberdoeffer)和浦舍理(Bouchoif)学习小提琴。
1929年他学成回国,被誉为“东方的音乐神童”。
半年后马思聪再度赴法深造,跟随毕能蓬(Binembaum)教授学习作曲及作曲理论。
1931年秋,马思聪筹建私立广州音乐院并自任院长;1940年5月,组建了中国第一个正规的管弦乐团——“中华交响乐团”;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台湾交响乐团指挥、广州艺术音乐系主任、上海中华音乐学校校长、香港中华音乐院院长等;1951增加年,马思聪被中央人民政府正式任命为新建立的全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音乐创作》主编等职。
“文化大革命”初期,他遭到种种人身摧残以及抄家等暴行,1966年1月被迫逃离祖国,长期旅居美国。
1987年5月20日,病逝于美国费城,终年75岁。
1985年2月,马思聪冤案获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马思聪的作曲技巧比较成熟,并且有其鲜明创作个性,他的创作风格自始至终都用来表现和赋予他对音乐的民族特征追求中。
他曾说过“一个作曲家特别是一个中国作曲家,除了个人风格特色外,极端重要的是拥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3],他的作品“风格比较恬淡、素雅,有点像南国的‘夜合花’,徐徐吐出幽香,清新芳香”,“音调清丽流畅,结构乘法,笔到情到就行,没有太多的赘句”(著名音乐理论家李凌年语)。
[4]他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涉及小提琴音乐、交响音乐、协奏曲、大合唱、室内乐、钢琴音乐、歌剧、舞剧、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多个领域。
马思聪的小提琴艺术及音乐创作探讨.

马思聪的小提琴艺术及音乐创作探讨
内容导读:
本文以历史唯物的角度,对马思聪的音乐创作、小提琴演奏及小提琴教学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文章第一部分先容了马思聪一生坚持演奏的经历,并且分析了他的演奏风格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由于性格的原因,另一方面受了克莱斯勒的影响。
第二部分扼要先容了马思聪的教学历程。
从注重“听觉思维”、发音练习的教学思想、练习曲的教学方法以及乐曲意境练习等几方面分析了马思聪的教学思想的独特性与先进性。
第三部分在前两章的基础上总结和分析了马思聪小提琴艺术的民族化特点。
第四部分分三个时期先容了马思聪的音乐创作。
并且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了各个时期的风格与创作特点。
【关键词】:马思聪小提琴创作演奏教学民族化
【论文提纲】:
•中文摘要2-3
•Abstract3-5
•前言5-6
•第一部分马思聪的小提琴演奏艺术6-8
•第二部分马思聪的小提琴教学8-11
•第三部分马思聪小提琴艺术的民族化特点11-15
•第四部分马思聪的音乐创作15-34
•(一)马思聪的早期创作15-22
•(二)马思聪的中期创作22-30
•(三)马思聪的晚期创作30-32
•(四)马思聪的音乐风格32-34
•参考文献34-3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演奏马思聪的小提琴作品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看法杨宝智2012-82012年是马思聪100冥寿,马思聪研究会准备出版他的小提琴作品全集。
受到研究会马芝庸(马思聪的侄女)的委托,担任这本谱子的校对工作,有机会拉过全部乐谱,听过很多他本人和别的演奏家拉这些作品的唱片,并且得到他到美国之后写的几首乐曲的手稿的复印本。
再对比在某些比赛中、某些音乐会上、以及某些唱片里,一些选手和演奏者在拉马思聪作品中出现的问题,在此提出一些个人的不成熟的看法,供大家研究:一.马思聪的小提琴作品的分期研究贝多芬的人把他的作品分开三个时期——早期、中期、晚期,我感觉马思聪的小提琴作品好像也分三个时期。
三个时期的作品风格和内容都有相当大的区别。
我想,要认真地纪念马思聪,最好在比赛曲目上能够比较全面的表现几个不同时期的作品,不能光拉一首早期或中期的作品就算了。
(有些专家也不约而同地出现对马思聪作品分三个时期的提法。
见梁茂春教授1989年发表在《中国音乐学》上的‘论马思聪音乐创作的历史贡献’一文。
)A.早期从1935-1945年(抗战时期、23—33岁),包括《摇篮曲》、《第一回旋曲》(四十年代叫《绥远回旋曲》)、《史诗》、《思乡曲》、《塞外舞曲》(这三首合起来四十年代叫《绥远组曲》)、《西藏音诗》(包括《述异》、《喇嘛寺院》、《剑舞》三个乐章)、《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包括三个乐章,各自以广东音乐素材起名:1.《鸟惊喧》、2.《昭君怨》3.《贺新岁》)、《牧歌》、《跳神》(即《秋收舞曲》)等抗战时期作品。
早期作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马思聪虽然主张创作要‘从民歌出发’,又说‘民歌以它的旋律、风格、特点、地方色彩感动了我’,‘民歌与我相结合,成了我音乐作品的特色’。
但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作为乐曲主题的(用他的话来说是‘解释起声’所用的)民歌素材,多是黄河以北他本人没有到过的地方(绥远、西藏)的,别人(朋友们)给的、或是本本上的(包括西藏民歌也是王光祈的书上附的谱例)。
乐曲发展下去却很多广东音乐的元素(如《第一回旋曲》的主题是西北民歌《情别》‘你走那天刮了一阵风,提心吊胆我不放心’(谱例1)接下去后面的16分音符就是广东音乐的乐汇了(谱例2)、或潮州音乐的元素,如《喇嘛寺院》中段的旋律与潮州音乐的‘重三六’音调的关系十分密切(谱例3)。
许多人忽视他小时候(在培正小学寄宿时)跟一位中学生学弹月琴等民间乐器,更没想到他能‘背出好几首长不愿绝的粤曲’(见马思聪的‘童年追想曲’),而小时候生活对人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二、是在和声方面,早期作品的和声风格大致在上一世纪30年代之前,他在法国能接触到的范围,除古典浪漫的之外,有印象派的思路。
如《思乡曲》主和弦是e小七和弦(谱例4)体现在作品开头和再现部的第一个和弦、以及最后结尾的和弦;《塞外舞曲》主题的伴奏明显的有西班牙作曲家格兰纳多斯、法雅、阿尔贝尼兹等的风格,中段表现大漠、草原,用空五度的琶音等。
《摇篮曲》更是很多以四五度重叠为基础的和弦、平行七和弦九和弦等印象派特征的手法。
三、是在演奏手法上,具有不同于外国演奏家的演奏风格。
整个早期又以珍珠港事变(1941年12月8日)为界,分前半与后半。
前半已经开始在指法上注意‘音腔’的体现(如《思乡曲》,原来绥远地区的民歌歌词是“城墙上跑马回不了头,想起咱们包头哎哟我就眼儿抖”。
其中的“---回不了头”的‘头’字、“眼儿抖”的‘抖‘字’,从装饰音到本音原谱都注明用交错指换把的指法,造成不同于欧洲一般装饰音奏法的滑音(谱例5);主题反复时加装饰音也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情趣,如《思乡曲》主题四次出现,每次的波音都加得不同,一次比一次多(谱例6)。
后半是从香港沦陷后回海丰,受到潮州戏曲的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的影响,并亲自向家乡的民间乐师、拉‘响弦’的师傅学习白字曲的曲牌,不但学音符,还学在弦乐上的演奏法(他在小提琴上面学),有一次他还用小提琴给家乡的父老乡亲即兴拉了多首白字曲,让大家听得如痴如醉(见汕尾市群众艺术馆馆长马木照的《马思聪和海丰白字曲》一文)。
这些广东音乐及潮州音乐的的影响,随处可见:如《喇嘛寺院》的主题展开段落(谱例7)、《F大调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昭君怨’主题的呈示和再现段落,在弓法指法上就很明显地看到广东的胡琴类演奏手法的痕迹如轮指、小二度、大二度或小三度的同指滑音、远距离的滑音(谱例8)。
《牧歌》中的在同音反复时加入下方二度或小三度的短倚音也属于这一类影响(谱例9),只要和京胡独奏曲《夜深沉》的同音反复段落对比一下便知。
这段时期还有一首很少为人演奏的《跳神》,1950年之后,因为在‘思想改造’运动中受到批判,所以出版时为‘政治上保险’改名为《秋收舞曲》以避嫌,反正审查官只看文字标题,而音乐形象往往的包容性很广。
开头刻划跳大神形象的钢琴伴奏的‘咚咚哐---’,你说是秋收锣鼓也可以,刻划念咒语的不断反复的小提琴的16分音符说是‘十二把镰刀’秋收忙也未尝不可。
中段充满了广东民歌的特色(谱例10)。
B.中期从1950-1956年(38—44岁),包括1950年的《第二回旋曲》和1952年(参加‘治淮’回来)以后写的一批如《山歌》、《春天舞曲》、《跳元宵》、《跳龙灯》、《慢诉》、《抒情曲》等,再加上《新疆狂想曲》。
另有《24首随想曲》有编号(Op.24)未见到谱子。
中期作品主题的的民歌素材则大部分是他亲耳听过的了。
《第二回旋曲》的主题(谱例12A)明显地是受到当时天天震耳欲聋的陕北‘秧歌舞’音乐(谱例11)、和老区音乐工作者带来的陕北地方戏‘郿户戏’调式的影响。
‘郿户戏’的七度音和主音关系介于大二度和小二度之间,是‘中二度’,马思聪化在主题中时采取上行用大二度、下行用小二度的办法(谱例12B)。
除此以外,其他几首都是以他和中央音乐学院师生在参加安徽淮河佛子岭水库附近劳动时亲自采风、收集到的当地的民歌、以及大别山区的民歌(如“斩板山歌”、‘慢赶牛’等)再加以改造作为乐曲主题。
这些民歌的特色一个是后附点(前面的短音要重),一个是羽调式。
如《山歌》(谱例13)、《春天舞曲》的主要音调(谱例14)(谱例15)、《抒情曲》主题(谱例16)、及《跳龙灯》的中段(谱例18)就是‘慢赶牛’的调子。
不过《跳龙灯》的主题部分却是采用陕北民歌‘打宁夏调’(谱例17,即后来填词的所谓革命历史民歌‘刘志丹’),他把两个地方的不同风格的民歌结合在一块了。
《跳元宵》主题本身是安徽民歌‘李玉莲’,(谱例19,和后来60年代别人编的歌曲‘社员都是向阳花’同一个素材)。
话说回来,上世纪50年代他可以在全国巡回演出,各地来北京汇演的音乐舞蹈团体也比较多,对各族民歌亲自耳闻目染的机会自然多得和四十年代不能比,这时候写的《新疆狂想曲》和合唱曲《花儿集》一样都是少数民族风格鲜明的作品。
《新疆狂想曲》的结构和欧洲的狂想曲(Rhapsody,例如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一样,把几个主题并列(A-B-C-D-E--)从很慢的舞曲开始,逐渐加快,最后以快速舞曲结束。
当然这个作品是以新疆维吾尔族等民族的歌舞风格为主的。
此外,可能是考虑到国际交流的原因,在中期作品里,表现音腔的装饰音、和受中国拉弦乐器演奏手法影响的滑音比早期的减少些了,即使是外国演奏家,只要认真研究乐谱,也可以把这些曲子拉得和中国演奏家没什么区别。
1957年到1966年九年中,为什么除了表现内心压抑沉重的《大提琴协奏曲》外,作为一个小提琴演奏家兼作曲家的马思聪,为什么没发表一首小提琴独奏曲,值得有关方面研究。
(这段时期他只分别在1960、1961年的‘音乐创作’发表过两次总共7首短小的、第一把位的、简易二重奏。
)C.晚期从1967-1987年(被‘叛国’以后、55—75岁),包括《阿美组曲》、《高山组曲》、《双小提琴协奏曲》、《第三回旋曲》、《第四回旋曲》、《第三奏鸣曲》等一大批去了美国之后写的作品。
还有一些死后发现的作品,只有不很清楚的手稿,要靠人整理。
这些作品中有的创作年代不确定,如《无伴奏奏鸣曲》,《双小提琴奏鸣曲》等。
还有《二重奏50首》有编号(Op.46)而未见到乐谱。
七十年代初期,他到台湾演出之后,用台湾高山族、阿美族的民歌写了两首组曲。
用的作曲手段很单纯:主题重复、高低八度重复,或加双音,或用泛音(谱例20)。
2009年12月,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开马思聪作品研讨会的时候,演奏了他几首死后发现、整理的作品,包括《第四回旋曲》、《无伴奏奏鸣曲》等小提琴作品及《唐诗八首》等声乐作品。
在听演奏《第四回旋曲》(谱例21)时,坐在我旁边的王振山教授跟我说:“其实下一届青岛比赛可以把这个曲子作为规定曲目。
”大家都感觉这个作品写得很棒,又好听又新颖又完整又提琴化,一点儿都不陈旧。
可惜乐谱还未公开出版,但是顾晓梅在美国灌了唱片。
另外,他还有许多主题是创作的,而不是民歌。
例如《第三奏鸣曲》第一乐章令人想起法国作曲家弗兰克的《A大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很深刻。
(谱例22)星海音院常敬仪教授1992年有专门分析的文章。
二、要注意演奏的风格,色彩和速度的掌握就我听过的演奏马思聪作品的人而言,风格和速度掌握最好的、韵味最足的是跟马思聪学了十四年的向泽沛先生。
听他演奏《思乡曲》,简直像是马思聪再世。
A.风格:马先生的作品风格和他的演奏风格一样(所谓‘文如其人’),温文尔雅,文质彬彬,比较内向;谈话徐言细语,待人以诚。
他这种美学观念一方面来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艺术的‘中正平和’、‘静远淡虚’,守中庸之道;另一方面受到法国学院派(他在巴黎音乐院的老师布赛里斯是法比派大师伊萨耶的学生)和他的作曲老师毕能蓬的影响,讲究秀美、干净。
如福列的严谨、优雅、简练,德彪西后期的崇高、纯净、清晰、透明,都在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
但最主要的是他本人的性格喜欢心静、真诚、自然,为人正直,绝不打砸抢。
这仅仅是风格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要有时代性,把1937年在广州写的《思乡曲》等几首乐曲要表达的内容,和那个战鼓敲响、抗战的怒潮风起云涌的时代,以及那个和当时全中国老百姓同呼吸同命运的、写了近二十首抗日歌曲的、25岁的热情的爱国青年马思聪其人分割开来,单纯作技术分析,是不合符情理的。
同样,对待30多年之后到美国以后写的作品,也不能把音乐内容和他在文革前后的生活经历、挨批挨斗挨打、那种压抑的情绪分开来分析。
B.要唱。
前面提过他曾说:“民歌与我结合,成了我音乐作品的特色”。
所以对于每一个作品而言,先唱好那首作为乐曲素材的民歌,对于选手理解作品的精神和风格是很重要的。
(如谱例1、5)问题是现在不但很多选手不会唱,连他的老师也没有唱过。
如果找不到它的来源的民歌,就把音唱好也比不唱强。
C.音色。
他要求声音集中、透明,而不希望太响、太粗,但要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