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科学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第四章不断运动的地球复习

1.地球绕地轴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2.早晨太阳在东方,正午位于南方,黄昏位于西方

3. 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方观察,地球逆时针方向旋转。

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方观察,地球顺时针方向旋转。

4、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5、昼夜交替:(1)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2)地球的自转

6、算具体时刻

1. 计算两个时区的时差:计算时东正西负,东边的时区减去西边的时区

2计算区时:根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时差

7、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东、西十二区,时刻相同;东边是西十二区,西边是东十二区,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日期增加一天,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日期减少一天

8、杆影的长度和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有关,这个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杆影最短。

9、一年中,一个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角,夏季大,冬季小,杆影夏季短,冬季长。

10、地球公转:周期:365.2422天方向:自西向东

11、有的地方正午会受到太阳光的垂直照射,简称直射.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叫太阳直射点。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12、春分:3月21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夏至:6月22日,直射点在赤道,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秋分:9月23日,直射点在赤道冬至:12月22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13、地球可以分成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14、历法有三种: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的阴历,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为依据的阳历,结合两种历法特点的阴阳历。

15、我国日历包含了公历和农历,公历是阳历的一种,农历是阴阳历。二十四节气以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划分,节气来临的日期在阳历中每年都是固定的

16、公元年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世纪年必须被400整除才是闰年。

17、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18、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组成。喷发物有气体、火山灰、熔岩流火山可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19、震源是地震的发源地,位于地表以下0—300千米,震中是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震中距是某地到震中的距离。

20、火山和地震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21、板块碰撞形成了山脉,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22、地形的类型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第二章运动和力复习

1.机械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

2 动能: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机械能

势能:由于举高或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

3、v=s/t. 1米/秒=3.6千米/时

4|力的作用效果:(1)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2)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称运动状态改变,

5、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7重力:(1)方向:竖直向下(2)作用点:重心(3)大小:G=mg,g=9.8牛/千克8、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大,接粗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9、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0、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11、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平衡

11、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复习提纲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不停运动的地球知识巩固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北逆南顺)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一天(约24小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东升西落(2)昼夜交替 5、昼夜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为白昼,背着太阳的一半为黑夜。昼夜交替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地更替。 6、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1)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白昼变成黑夜的界线。 (2)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黑夜变成白昼的界线。 7、太阳高度角:指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简称太阳高度。 (1)一天中太阳高度中午最大,杆影最短。 (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最大,杆影最短。

(3)同一时间,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减小。 8、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周期为365.2422天。 9、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0)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1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回移动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2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3回归线上直射一次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4其他地区无直射 10、轨道面与地轴的关系:轨道面与地轴夹角约为66.5°,与赤道的夹角约为23.5°,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11、昼夜长短的变化: (1)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2)其他地区:夏至日白天最长,冬至日白天最短,北半球夏至日时,南半球冬至日。 (3)夏季,南极圈,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冬季出现极夜。 12、五带的划分 13、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从地表到地表以下17千米)、地幔(从地壳下界到2900千米深度处)、地核(从地幔下界到地心)三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14、地壳变动: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体的常见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感受器。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3.形成感觉的基本过程(必需条件): 刺激→感受器(分布有感觉细胞、接收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神经(传递信息)→大脑(形成感觉)表述时注意区分:神经末梢(感受器)、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位于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 4.每种感受器只对特定会的刺激敏感,如热觉感受器只对温度刺激产生反应、而对疼痛刺激不兴奋。 5.皮肤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6.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 (1)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卖鱼的在鱼堆里呆久了就感觉不到鱼的腥味了) (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狗的嗅觉比羊要灵敏) (3)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小孩子的嗅觉通常比成年人更灵敏) (4)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猫对老鼠的气味灵敏程度比狗更高) 7.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8.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9.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如:人感冒时,因为鼻腔分泌的黏液覆盖嗅觉细胞,使嗅觉感受器的灵敏度降低,导致吃东西时味觉的灵敏度降低、吃东西也没味道。思考:小孩在嗅柠檬以后马上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柠檬混合味道)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如:发出声音的喇叭是声源,关掉声音的喇叭就不是。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 (音叉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其中乒乓球起到放大振动效果的作用) 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土电话)、液体(鱼被吓跑)和气体(日常讲话)中传播。(玻璃罩抽空气,电铃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因为该实验中没有说明真空,因此不能直接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声音传播的形式:疏密相间的声波。 (说明:物体振动一定能发出声音,但我们要听到还需要有传播介质的条件) 3.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 ①与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同种介质中,气温越高,声音传播越快) ②与介质有关。固体传声较快,液体其次,气体最慢(例:一根足够长的铁管中装满水,敲击一端,听到三次声音依次是铁管、水、空气传播的) 4.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障碍物反射回来,两次声音间隔在0.1秒以上就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来回距离2S = v·t(所以声源物体到障碍物距离需要除以2) 第三节耳和听觉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第四章不断运动的地球复习 1.地球绕地轴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2.早晨太阳在东方,正午位于南方,黄昏位于西方 3. 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方观察,地球逆时针方向旋转。 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方观察,地球顺时针方向旋转。 4、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5、昼夜交替:(1)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2)地球的自转 6、算具体时刻 1. 计算两个时区的时差:计算时东正西负,东边的时区减去西边的时区 2计算区时:根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时差 7、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东、西十二区,时刻相同;东边是西十二区,西边是东十二区,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日期增加一天,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日期减少一天 8、杆影的长度和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有关,这个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杆影最短。 9、一年中,一个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角,夏季大,冬季小,杆影夏季短,冬季长。 10、地球公转:周期:365.2422天方向:自西向东 11、有的地方正午会受到太阳光的垂直照射,简称直射.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叫太阳直射点。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12、春分:3月21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夏至:6月22日,直射点在赤道,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秋分:9月23日,直射点在赤道冬至:12月22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13、地球可以分成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14、历法有三种: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的阴历,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为依据的阳历,结合两种历法特点的阴阳历。 15、我国日历包含了公历和农历,公历是阳历的一种,农历是阴阳历。二十四节气以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划分,节气来临的日期在阳历中每年都是固定的 16、公元年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世纪年必须被400整除才是闰年。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知识点概述第二单元 运动和能的多种形式 运动的多种形式: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 能的多种形式:机械能(动能、势能)、声能、光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生命质能。运动着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1.固体、液体、气体等一切物体都可具有动能。 2.运动着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3.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形变所积蓄的能,叫势能。 4.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参照物和机械运动 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相对运动:相对参照物而言位置发生变化。 相对静止:相对参照物而言位置不变。 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 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直线运动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2)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v=S/t 速度=路程/时间S=Vt t=V/S (4)单位:m/s km/h 1m/s=3.6km/h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一时间内通过路程的长短。 通过路程长的运动较快,反之运动 较慢。 ⑵比较同一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所

用时间短的运动较快,反之运动较 慢。 平均速度:对于变速直线运动来说,V=S/t表示一段时间内或者一段路程上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研究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时,总是要 选择一个事先假定为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当一个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时,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在做机械运动。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结论将是不同的。这就是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s与所需的时间t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 常数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即v=s/t。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时。1米/秒=3.6千米/时。 ⏹3、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的路程段或时间段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不 同的,这一比值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物体在这一路程段或时间段的运动快慢,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该路程段中或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即V=s/t。 力的存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作用 改变无力的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运动的方向)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弹簧测力计) 弹性:物体受到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物体的弹性是有限制 ..的。 弹力:物体形变时反抗形变的力。在一定范围内,物体受到的力越大.,物体的形变越大.。力的测量:1.单位:牛顿,简称牛,单位符号:N。托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一牛。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复习提纲 1、人的生长过程: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受精卵是个体发育的起点。 2、昆虫发育类型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像青蛙那样,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如青蛙、蝴蝶、苍蝇、蚊子、蛾、蝶、家蚕等。 蝗虫、蟋蟀、螳螂、蝼蛄等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判断某个体发育是变态还是不变态,看幼体和成体和成体之间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是否存在很大的差异,判断是完全变态还是不完全变态发育一般是看是否经历蛹期。 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 气候、食物、敌害等生活环境因素的变化对动物的寿命有较大的影响。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卵细胞和精子细胞是人体中的生殖细胞。 男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输精管、精囊、前列腺(产生粘液)等器官组成。 女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 4、精子与卵会在输卵管中结合,这个过程叫做受精。输卵管是受精场所,子宫是孕育新生命的场所。接近卵的精子有无数个,能钻入的精子有一个。受精卵形成后,一面进行细胞分裂;一面沿输卵管下移,进入子宫,植入子宫壁上。这是女性就怀孕了(也称妊娠)。 5、胚胎与母亲通过脐带和胎盘相联系,胎盘的结构特点是有丰富的血管,它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早期胚胎发育的营养来自卵中的卵黄)母亲血液中的营养和氧通过胎盘进入胚胎;胚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进入母亲的血液,最后由母亲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 6、胚胎被羊水包围。这对胚胎有保护作用。胚胎大约要在母亲体内孕育9个月,然后从母亲体内产出。第二个月的胚胎出具人形,从此称为胎儿。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分娩,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7、女孩的青春期一般是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男孩的青春期一般比女孩晚两年左右。 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进入青春期,男性特点是:身体迅速长高,体重明显增加,长出胡须、腋毛、阴毛,声调变得低沉;女性特点是:身体迅速长高,体重明显增加、长出腋毛、阴毛,乳房开始增大。 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时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征。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提纲

初中科学七年级下第一章复习提纲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呈蝌蚪形 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来源:21cnj*y.co*m】 7、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 (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版权所有:21教育】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 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 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至第38周:称作胎儿期(之前称为胚胎),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 第六个月的胎儿活动已很频繁,生长迅速;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 9个多月(约 280 天,38周),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四章复习提纲(新)

2012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知识点 第一节物质的构成姓名 1、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性质:(1)分子很小。(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3)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4)同种分子之间有斥力,不同种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3、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分子次之,固体分子之间间隙比较小。 4、扩散现象说明了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还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5、蒸发的微观解释: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要离开液面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越容易离开液面。 6、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蒸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和冰并不容易压缩:水蒸气、水和冰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但水分子之间间隙差别较大,水蒸气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隙较大,而水和冰的水分子之间间隙很小,所以水蒸气易被压缩,而水和冰不易被压缩。 第二节质量的测量 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物体的质量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它不随温度、位置、形状、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2、国际上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单位符号是Kg。 其他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106毫克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150g, 成人:50Kg—60Kg,大象6t;一只公鸡2Kg,一个铅球的质量约为4Kg. 3、测量质量常用的工具有电子秤、杆秤、磅秤等(弹簧秤不是测量质量的工具)。 实验室中常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4、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是: 分度盘、指针、托盘、横梁标尺、游码、砝码、底座、平衡螺母 5、在使用托盘天平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①放平: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②调平:将游码拨至“0”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零刻度线或指针在中央刻度线左右小范围等幅摆动。(判断天平是否平衡的依据) 当指针偏左时应当如何调节平衡螺母?把左端的平衡螺母或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移 ①称量:左盘物体质量=右盘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游码以左端刻度线为准,注意每一小格代表多少g) 加砝码时,先估测,用镊子由大加到小,并调节游码直至天平平衡。 用已经调平的天平测量物体时如果称量过程中,指针偏左,说明左盘重,此时要向右盘加砝码或是向右移动游码,如果是指针偏右,则要减砝码。 注意:不可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左盘上(可在两个盘中都垫上大小质量相同的两张纸或两个玻璃器皿)。 ⑤整理器材: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游码移回“0”刻度线处。(向左移动) 思考:有位粗心的同学错将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问,此时物体的质量如何求算? 将上述公式变为右盘物体质量=左盘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若砝码磨损了,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大,如果砝码生锈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 6、怎样测量1滴水的质量。写出实验过程和计算结果,并设计记录测量数据的表格。答:用天平测出 一个空烧杯的质量m1,然后在烧杯中滴入100滴水,称出总质量记为m2,总质量减去空烧杯的质量,除以100就是一滴水的质量,(m2— m1)÷100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新)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新)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精子和卵细胞 ⑴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精子和卵细胞属于 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 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与妊娠 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 附着在子宫壁上, 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5、分娩和养育 ⑴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 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⑵试管婴儿:(P81)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 质上是种有性生殖) ⑶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新生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 还含有抗病物质。 羊水的作用?新生儿出生为何会哭? 第二节:走向成熟 1、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征是性发育、性成熟。 2、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 (P83)。 3、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4、月经是女孩的卵巢发育成熟,能产生卵细胞的标志。 遗精是男孩的睾丸发育成熟,能产生精子的标志。 第四节: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 1、动物的生殖方式: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下《科学》总复习 第一章 1. 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 2. 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 温度)。 3. 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 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 听小骨(放大声音)→ 耳蜗(产生 兴奋)→ 听神经→大脑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4. 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构成),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 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注意:不是辣)。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 的味道。 5. 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6.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 米 /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 米。 7. 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前庭、 耳蜗、半规管)。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 8.P13 探究结论: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双耳效应) 9.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 10.声音的三要素:(音调不可以改变,响度可以改变) 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响度:声音的强弱。响度与距离、振幅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 (声音大小的单位:分贝dB)振幅越小、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对环境的察觉知识巩固◇ 1、五种基本感觉及其感觉器官:视觉——眼,听觉——耳,嗅觉——鼻,味觉——舌,触觉——皮肤。 2、人的皮肤具有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感觉器官。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触觉对人体的保护意义极大。 3、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4、嗅觉的特点:(1)会产生适应现象,这是由于大脑的嗅觉中枢会疲劳(对环境的适应性); (2)会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减弱;(3)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4)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5、舌内藏有味蕾,里面有许多味觉细胞,对液体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6、人具有的四种基本的味道:甜、咸、酸、苦。 7、舌对不同部位相应感觉的敏感区:舌根——苦,舌尖——甜,舌侧中部——酸,舌侧前部——咸。 8、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9、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10、声波的应用:用超声波粉碎内脏中的结石,利用声波探测海水深度等。 外耳: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 11、耳的结构中耳:鼓膜(在声波作用下,能产生振动)、鼓室、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传到耳蜗)

内耳:半规管(内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前庭(内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12、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13、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响度:声音的强弱。响度与距离、振幅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音色:分辨不同的声音。 14、防止噪音的途径:(1)控制噪声声源振动(改变、减少或停止声源震动);(2)阻断噪音传播(隔声、吸声和反射声音);(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戴护耳器)。 15:大多数人把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赫。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赫的声音叫做次声。 16、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如:太阳、点燃的蜡烛、燃烧的篝火等。 17、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如:影子的传播、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 18、光线: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19、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在真空光的传播最快,每秒达3х105 千米。 20、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1012 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光年。 21、1666年,牛顿发现了光的色散现象。彩色光带中颜色是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的。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我们把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单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做复色光。 22、不同的物体对光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不透明的物体,只反射与他本身颜色相同的光;有色的透明物体只透过与它本身相同的光,而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它吸收。 23、红外线:有热作用,穿透云雾的能力较强。(红外夜视仪、诊断疾病、遥控等);紫外线:有化学作用、荧光作用、生理作用。(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能杀菌等)。 24、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照射到另一物质的表面上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 25、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七年级下册科学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科学单元知识点在七年级的科学课程中,学生们需要学习许多知识点,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领域。在下面的文章中,将会介绍七年级下册科学课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供学生们参考和学习。 第一章:生命的起源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们将学习有关生命起源的知识。他们将学习有机分子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研究生命起源的不同理论,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自然选择和进化的过程。 第二章:植物和动物细胞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们将学习有关植物和动物细胞的知识。他们将了解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细胞结构的组成和功能,以及植物和动物细胞的区别和相似之处。 第三章:热和温度

习热、温度、导热和热容量的概念,了解温度计和热量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以及热传导的过程。 第四章:声波和光波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们将学习有关声波和光波的知识。他们将了解声波和光波的基本特征和传播方式,学习如何测量声音和光线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如何利用声音和光线进行通讯。 第五章:物质的三态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们将学习有关物质的三态的知识。他们将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基本特征和相互转化的过程,学习如何使用热、压力和温度来改变物质的状态,以及物质状态变化的实际应用。 第六章:电和磁

电荷、电流、电阻和电势差的概念和特征,学习如何使用电路和 电池来产生电流,以及如何利用磁场来产生电流。 第七章:地球运动和天文现象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们将学习有关地球运动和天文现象的知识。他们将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它们所产生的天文现象,学习 如何使用星座图和望远镜观测天空中的星体和恒星运动,以及学 习如何使用计算机模拟地球和太阳系的运动。 总结 以上是七年级下册科学单元知识点的简要介绍。学生们在学习 这些知识点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理解和记忆重要概念和原理,同 时还需要进行相关实验和课堂练习,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希望学生们能够在科学课程中发扬好奇心,勇于探索,努力 学习,提高科学素养。

初中七年级的下科学期末考总结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 1 . 2 . 3章)板块一代代相传的生命 第 1 节:重生命的出生 1、精子和卵细胞 ⑴重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 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联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挪动。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细胞,其细胞核 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 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构成。 成年女性大概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3、受精与妊娠 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联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挪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 这时女性就怀胎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 、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 天或约 9 个月) 胚胎发育初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 胚胎经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取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余废物。 5、临盆和养育 ⑴临盆: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临盆。临盆过程分为宫颈扩充、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⑵试管婴儿:人工达成受精过程,而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持续发育。(实质上是有性生殖,体外受精,体内发 育) ⑶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重生婴儿主要靠母乳饲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含有抗病物质第 2 节:走向成熟 1 、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色是性发育、性成熟。 2 、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别

七年级下册(浙教版)科学--第二单元《运动和力》提纲

提纲第二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运动和能的形式 1。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称为动能。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快,物体的动能越大. 2.物体被举高时所具有的能(重力势能)或发生弹性形变时所具有的能(弹性势能) 称为势能 .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高的高度越高 ,物体的重力势能越大。在弹性限度内,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3。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各种形式的能可以互相转化。 第二节机械运动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注意参照物)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机械运动的分类:按运动路线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现在只研究直线运动) 按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4.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v=s/t 变形 t=s/v,s=vt。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

七年级下册科学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下册科学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1.人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冷觉、热觉、触觉等)等,分别用来感受周围环境的各种信息。人们的感觉会受到酒精、药物等的影响。 酒精会影响人们的反应时间,而有些药物则会影响人们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 2.皮肤和皮肤的感觉: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内的不同感受器能分别感受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的等。各个部位的皮肤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皮肤除了作为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的刺激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功能: ①防止身体水分散失。②排汗散热。③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等。 3.鼻和嗅觉:人们常用鼻子来感觉各种物体的气味。当人呼吸的时候,化学物质进入鼻腔,并溶于鼻腔内的黏液中,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产生信息,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到大脑,产生感觉。嗅觉不仅帮助人们文旦噢食物的香味,还能够帮助人们避开危险。 4.舌和味觉::人们常用舌头来感觉食物的味道。舌的表面布满了许多小凸点,小凸点里有许多味蕾,味蕾里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5.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声音所具有的能量叫做声能。振动面的不断振动,空气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声波的传递声音的形式,它有广泛的用途。如医疗上运用超声波粉碎内脏中的结石,科学家用声波来探测海水的深度等。 6.耳和听觉: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耳蜗。 7.听觉的形成过程:耳廓能收集空气中的声波,声波进入外耳道后便会撞击鼓膜,使其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会带动位于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耳蜗内的液体也会产生振动,听觉感受器便把这一信息沿听神经传到脑部,形成听觉,我们就能听到声音。咽鼓管连通鼓室和咽部,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8.耳还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因为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流涎等症状。 9.我们把感觉到的声音高低叫做音调。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大。所以,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我们把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赫的声音叫做次声。一般人是不能听到超声和次声。响度是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对于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其响度与声源的振动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也就越小。不同的人对声咅的感觉是不同的。声音除了音调和响度这两个特征外还有第三个特征,那就是音色。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并不是单一频率和振幅组成的。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等都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浙教版《科学》第二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1、感觉世界 ①人们感受周围世界的感官有:眼、耳、鼻、舌、皮肤,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②感受器有:皮肤中的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受器。 ③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 感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④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⑤嗅觉:鼻的结构: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内含嗅细胞和嗅觉神经) ⑥嗅觉的形成过程:气味嗅觉细胞嗅觉神经大脑产生嗅觉 ⑦嗅觉的特点:(4点) ①人的大脑的嗅觉中枢易疲劳②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②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 ③④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⑧味觉: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乳头),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 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 ⑨味觉的形成过程:食物溶于唾液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产生味觉 ⑩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⑾舌的不同部位对四种基本味觉的敏感程度不同: 甜味舌尖苦味舌根酸味舌侧中部咸味舌侧前部 ⑿说明: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的,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 影响到味觉.如:人感冒时,嗅觉灵敏度降低,吃东西没有味道了。 小孩在嗅柠檬时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与柠檬的混合味道) 2、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①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说明:有物体的振动,但不一定能发出声音,还需要介质传播. ②声音的传播:依靠介质(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③传播的形式: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宇航员在太空要靠无线电波交流。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即将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人的说话声吓跑,说明液体能传声。 ④声音传播的速度: ①与温度有关,在15℃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气温每升高1℃,传播的速度增 加0。6米/秒。 ②与介质有关,固体传声较快,气体最慢(物质越密传声越快,越疏传声越慢,为什么?) ④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就产生回声. 3、耳和听觉 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外耳道:传递声波的通道 鼓膜: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鼓室:中耳中的空腔,与咽鼓管相通 耳的结构:中耳听小骨:把声音放大 咽鼓管:平衡鼓膜内外气压 前庭: 内耳半规管 耳蜗:有听觉感受器,接受声音,并传递给听觉神经。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将对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物质的呈现形式 - 物质的呈现形式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 - 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相互紧密排列。 -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分子之间相互接触 但不紧密排列。 - 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相互之间几乎没有相 互作用力。 2. 物质的分类 -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 纯物质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如金属、非金属等。

-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如水、氧气等。 -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可以分为均质混合物和非均质混合物。 - 均质混合物是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物质以微观上看不见的方式混合在一起,如盐水。 - 非均质混合物是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物质可以在微观上看见,如砂和水的混合物。 3. 物质的转化 - 物质可以经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转化方式。 - 物质的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改变条件下经历的形态、状态等可逆过程,如固体变成液体、液体变成气体等。 - 物质的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改变条件下经历的能量的吸收或释放、化学性质的改变等不可逆过程,如铁生锈、纸燃烧等。 4. 物质的性质 -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物理性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大小、密度等。

-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反应时产生的新物质或改变物质本身性质的能力,如燃烧性、腐蚀性等。 以上是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到您!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提纲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提纲初中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味道酸甜苦咸 敏感区域舌侧(中)舌尖舌根舌侧(前)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幸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

七年级科学第二章 复习提纲

第二章复习提纲 1. 蜗牛身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壳、足、口、眼点、两对触角 2. 蜗牛是有感觉的生物体,它有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但没有听觉 3. 生活中的物体可以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①.有应激性②.能生长③.能进行新陈代谢(需要营养,需要排泄废物)④.有严整的结构⑤.能生殖和发育⑥.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4.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怎么理解? 龙生龙,凤生凤怎么理解? 5. 植物与动物的最主要的两个区别是:①、能否进行光合作用。植物可以,而动物不能。 ②、能否自由或快速地运动。动物可以,而植物不行 6. 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无机盐,又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光照条件下,在植物体内的一个结构——叶绿体中合成自身需要的营养物质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放出氧气。 7. 地球上生存的动物已确定名称的约有125万多种,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8. 脊椎动物根据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9. 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呈纺锤形,分为头、躯干、尾,体表覆有鳞片,鳞片上有一层粘液,有侧线,运动器官是鳍,呼吸器官——鳃、鳔,卵生、变温, 10. 两栖类、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水陆两栖,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卵生、变温,代表动物:大鲵、青蛙; 11. 爬行类,真正的陆生动物,皮肤上有鳞片或甲,呼吸器官——肺,卵生、变温,代表动物:鳄鱼、蛇、蜥蜴; 12. 鸟类、陆地上生活,用肺呼吸,适于飞行,身体呈纺锤形,有羽毛,前肢变成翼,骨骼中空,没有牙齿,卵生、恒温,鸟的喙和脚有多种形态,膀胱退化以适应空中飞行,鸡鸭鹅属于鸟类; 13. 哺乳类,最高等的脊椎动物胎生、哺乳、恒温,雌性哺乳动物有乳腺,以乳汁哺育后代,呼吸器官——肺,有发达的运动器官,适宜陆地奔跑。其中啮齿类动物的门牙一辈子都在生长,蝙蝠是会飞的哺乳动物,鲸是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 14. 无脊椎动物分为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代表动物: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属于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珊瑚虫、水母、水螅、海葵、海蛰;扁形动物:涡虫、血吸虫、猪肉绦虫;线形动物:蛔虫、蛲虫、蠕虫;环节动物:蚯蚓、水蛭,软体动物:蛤、河蚌、乌贼、蜗牛、章鱼,节肢动物;蝗虫、虾、蟹、蜘蛛;棘皮动物:海参、海星。其中节肢动物是动物界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的昆虫类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两对翅。15. 益虫、害虫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有些动物是益虫,有些动物是害虫,菜青虫是菜粉蝶的幼虫,是一种害虫。 16. 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其中根、茎、叶是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 17. 植物根据繁殖方式分为有种子的植物和没有种子的植物 18. 花的结构包括:雌蕊、雄蕊、花瓣、花萼 19. 有种子的植物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是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的植物,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植物,裸子植物是种子外无果皮包被,种子裸露的植物,如银杏、红松、马尾松、水杉、雪松、侧柏、杉木等等,我国还有“裸子植物故乡”之美称。 20. 食用叶的有青菜、大白菜、洋葱、百合… ;食用茎的有马铃薯、姜、仙人掌、荸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