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作业成本法

ABC作业成本法
ABC作业成本法

ABC作业成本法

生产制造是企业的核心流程之一,成本核算则是影响到企业生产制造任务的完成水准的关键。针对传统成本会计不适应新制造环境的局面,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和基于ABC的作业成本管理(ABCM),在美、日和西欧诸国的企业,尤其是竞争激烈和人工成本很低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新制造环境冲击传统成本会计

随着企业IT技术的运用,MRPII、ERP、CIM、JIT等系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企业新制造环境逐渐形成。企业使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来管理经营与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设备、资源、人、技术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产生企业经济效益,已成为制造业企业的一致选择。从最早的物料需求计划MRP (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制造资源计划MRP II(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到近年出现的企业资源规划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等,为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目前流行的MRP Ⅱ有助于管理当局进行及时、有效的投资与生产经营决策;ERP则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不仅是MRP和ERP,促成新制造环境形成的新系统还包括:弹性制造系统(FMS)、电脑整合制造系统(CIM)和适时生产系统(JIT)等。FMS是指使用机器人及电脑控制的材料处置系统,来结合各种独立的电脑程式机器工具进行生产,它有益于产品制造程序的弹性化。CIM则是指以电脑为核心,结合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工程及电脑辅助制造系统等所有新科技的系统,以形成自动化的制造程序,实现工厂无人化管理,可减少人工成本、节省时间并提高工作效率。JIT 是根据需要来安排生产和采购,以消除企业制造周期中的浪费和损失的管理系统。在JIT下企业的供、产、销各个环节在时间上必须周密衔接,材料应适时到达现场,前一生产程序的半成品应适时送达后一生产程序,产成品要适时供给顾客,力争使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无库存储备。

面对新制造环境的冲击,企业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至少会造成两大方面的后果,包括:

1、产品成本计算不准。因为在新制造环境下,机器和电脑辅助生产系统在某些工作上已经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从传统制造环境下的20%—40%降到了现在的不足5%。但同时制造费用剧增并呈多样化,其分摊标准如果只用人工小时已难于正确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

2、成本控制可能产生负功能行为。传统成本会计中将预算与实际业绩编成差异报告,即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但在新制造环境下,这一控制系统将产生负功能的行为,例如为获得有利的效率差异,可能导致企业片面追求大量生产,造成存货的增加;另外,为获得有利价格差异,采购部门可能购买低质量的原材料,或进行大宗采购,造成质量问题或材料库存积压等等。

二、作业成本法的产生与发展

为解决新制造环境下传统成本会计的难题,作业成本法作为新的成本核算方法应运而生。传统成本法是一种通用的解决方案,不考虑企业的目标,但新兴的作业成本从一开始就考虑企业的实施目标和范围,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实施,并把成本核算与成本信息分析和应用结合起来,直至采取改善行动,为企业提供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是一种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动态反映,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的利用情况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它以作业为中心,

根据作业对资源耗费的情况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中,然后根据产品和服务所耗用的作业量,最终将成本分配到产品与服务。

对作业成本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最早提出的概念是“作业会计”(Activity-Based Accounting或Activity Accounting)。美国会计学家埃里克?科勒(Eric Kohler)教授于1941年在<<会计论坛>>杂志发表论文首次对作业、作业账户设置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每项作业都设置一个账户”,“作业就是一个组织单位对一项工程、一个大型建设项目、一项规划以及一项重要经营的各个具体活动所做出的贡献”。随后的乔治?斯托布斯(George.J.Staubus)教授认为,“作业会计”是一种和决策有用性目标相联系的会计,研究作业会计首先应明确“作业”、“成本”和“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三个概念。1971年斯托布斯在具有重大影响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中,对“作业”、“成本”、“作业成本计算”等概念作了全面阐述,引发了80年代以后西方会计学者对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的全面反思。

1988年,哈佛大学的罗宾?库珀(Robin Cooper)在夏季号《成本管理》杂志上发表了《一论ABC 的兴起:什么是ABC系统?》,库珀认为产品成本就是制造和运送产品所需全部作业的成本的总和,成本计算的最基本对象是作业;ABC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接着库珀又连续发表了《二论ABC的兴起:何时需要ABC系统?》、《三论ABC的兴起:需要多少成本动因并如何选择?》和《四论ABC的兴起:ABC系统看起来到底象什么?》。他还与罗伯特?卡普兰(Robert?S?Kaplan)合作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计量成本的正确性:制定正确的决策》等论文,对作业成本法的现实意义、运作程序、成本动因选择、成本库的建立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奠定了作业成本法研究的基石。此后在英美等国家对作业成本日益兴起,研究作业成本法的文章纷纷出现,作业成本理论日趋完善,在治金、电信、制药、电子设备和IT 等行业的应用也逐步开展了起来。

三、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关键与前景

作业成本法没有固定的框架和统一的模式,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实施目的和核算体系,因此在多个行业的具体应用中,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开展。在中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家战略引导下,制造业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空间十分巨大,但企业必须通过理论学习、模型设计等途径,获得成功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知识和经验。

总体看来,作业成本法是个性化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推行科学和流程管理的企业,一定要以客户和作业流程为中心来对工作任务进行管理,即开展作业成本管理。中国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开展作业成本管理的关键包括:

(1)获得企业高层的认同。企业领导者的认同是实施作业成本的前提。我国制造企业对作业成本的认同,与国际性企业的认同存在较大差距。这不仅与不同的经济体制有关,也与国内理论和实践中对作业成本的了解不足有关。只有获得企业领导者的支持,才能为在企业中推广作业成本法,进而开展作业成本管理创新条件。

(2)明确实施的责任主体。作业成本法属于管理会计范畴,同时牵涉到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但中国制造业企业内部,大多没有管理会计这一职位或负责部门,其功能多是分散在财务、采购等多个部门中。如果作业成本的实施中没有一个具体的主管部门,就可能出现人人有责人人都不负责的情况。

(3)推动组织再造。作业成本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全员实施的一项工程,因为作业成本必须清楚企业的运作过程,作业成本核算体系设计、基础数据收集以及改善行动都需要全员参与。另外实施作业成本法,成本在产品之间的重新分配和对作业进行核算,不可避免的导致对个人和组织的

绩效的影响,受到影响的组织和个人可能会抵制作业成本的实施。因此推动组织再造是成功实施作业成本法的重点之一。

(4)开发和应用实施工具。作业成本的实施离不开软件的支持,国外已经有成熟的作业成本软件,但在国内,目前还没有出现成熟的软件工具,当前的一些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多是利用自行开发的工具来支支持。没有软件工具的支持,作业成本的运行与数据分析都是困难。尽快开发适合中国企业特色的作业成本软件,使得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标准化、信息化,同时加快与企业现有信息系统的集成,是促进作业成本在制造、电信和IT等行业规模化实施的关键。

旨在改变传统成本会计的作业成本法和作业成本管理,适应了新制造环境,提出了新的管理观念和方法,是企业管理和成本核算的一次大变革。中国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道路上,将努力建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企业对作业成本的需求将会十分强烈,而一些非制造行业的成本核算与控制比较复杂,传统成本对此无能为力,如电信行业、银行、保险、铁路、医疗行业的成本核算与控制上,作业成本管理也将大有作为。

ABC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ABC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摘要 生产制造是企业的核心流程之一,成本核算则是影响到企业生产制造任务的完成水准的关键。针对传统成本会计不适应新制造环境的局面,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和基于ABC的作业成本管理(ABCM),在美、日和西欧诸国的企业,尤其是竞争激烈和人工成本很低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包括作业成本法的产生与发展、基本原理、四个层次、优越性、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分析、核算实例、实施的一般步骤、在国内外的应用与发展、中国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管理的关键和其局限性。

目录 第1章作业成本法的产生与发展 (4) 第2章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5) 第3章作业成本法把作业分为四个层次 (6) 第4章作业成本法的优越性 (6) 4.1 成本构成的变动有利于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 (6) 4.2 成本动因的多样化有利于提高成本计算的精确性 (6) 4.3 成本信息的相对准确有助于企业战略决策 (7) 第5章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分析 (7) 第6章作业成本核算实例 (8) 第7章作业成本的实施的一般步骤 (9) 7.1 设定作业成本法实施的目标、范围,组成实施小组 (9) 7.2 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收集相关信息 (10) 7.3 建立企业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 (10) 7.4 选择/开发作业成本实施工具系统 (10) 7.5 作业成本运行 (10) 7.6 分析解释作业成本运行结果 (10) 7.7 采取行动 (10) 第8章作业成本法在国内外的应用与发展 (11) 第9章中国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管理的关键 (12)

作业成本法计算案例

1、什么是作业? 材料订购——材料检验——生产准备——发放材料——材料切割——车床加工——铣床加工——刨床加工——产品组装——产品质量检验——包装——车间管理 2、作业分类 (1)批次作业。指同时服务于每批产品或许多产品的作业,例如生产前机器调试、成批产品转移至下一工序的运输、成批采购和检验等。它们的成本取决于批次,而不是每批中单位产品的数量。 (2)产品作业。是指服务于某种型号或样式产品的作业。例如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工艺规程制定、工艺改造、产品更新等。这些作业的成本依赖于某一产品线的存在,而不是产品数量或生产批次。 (3)生产维持作业。是指服务于整个工厂的作业,例如工厂保安、维修、行政管理、保险、财产税等。它们是为了维护生产能力而进行的作业,不依赖于产品的数量、批次和种类。 作业成本法举例 A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生产服装服饰。该公司的服装车间生产3种款式的夹克衫和2种款式的休闲西服。夹克衫和西服分别有两个独立的生产线进行加工,每个生产线有自己的工厂技术部门。5款服装均按批次组织生产,每批100件。 1、成本资料 该公司本月每种款式的产量和直接成本如下表 产品品种夹克西服合计 型号夹克1 夹克2 夹克3 西服1 西服2 本月批次8 10 6 4 2 每批产量100 100 100 100 100 产量 每批直接人工3300 3400 3500 4400 4200 直接人工总成本 每批直接材料成本6200 6300 6400 7000 8000 直接材料总成本 本月制造费用发生额如下表 项目金额 生产准别、检验和供应成本(批次作业成本)84000 夹克产品线成本(产品作业成本)54000 西服产品线成本66000 其他成本(生产维持成本)10800 制造费用合计 制造费用分配率(直接人工)

成本会计作业及答案

成本会计作业及答案

第一章总论 一、判断题 1.实际工作中核算的产品成本,就是理论成本。() 2.工业企业的生产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总额。()3.在实际工作中,某些不形成产品价值的损失,也可作为生产费用计入产品成本。() 4.产品成本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用货币表现的生产耗费。() 二、单项选择题 1.商业企业产品流通费用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a.采购费用、存储费用和管理费用 b.采购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 c.经营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d.经营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 2.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用货币额表示的生产耗费,称为企业的()。 a、产品成本 b、生产费用 c、经营管理费用 d、制造费用 3.下列项目中不应计入生产经营管理费用的是() a.短期借款利息 b.厂部管理人员的工资 c.购买固定资产的支出 d.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 4.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用货币表现的各种生产耗费,称为()。a.成本会计对象 b.生产费用 c.产品成本 d.经营管理费用 5.下列各项费用中,不能直接借记“基本生产成本”科目的是()。 a.车间生产工人福利费

b.车间生产工人工资 c.车间管理人员工资 d.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费用 6.在企业已设置了“基本生产成本”总帐科目的情况下,不能再设置的总帐科目是()。 a.辅助生产成本 b.生产费用 c.制造费用 d.废品损失 7.成本核算和分析等方面工作由车间成本会计机构或人员分别进行,并在业务上受厂部成本会计机构指导的工作方式,是()。 a.按成本会计的对象分工 b.按成本会计的职能分工 c.集中工作方式 d.分散工作方式 三、多项选择题 1.成本会计的环节应包括()。 a.成本预测 b.成本决策 c.成本控制 d.成本分析 e.成本考核 2.在分散工作方式下,由厂部成本会计机构进行的成本会计工作有( ?)a.成本核算 b.成本预测、决策 c.成本考核 d.成本分析 一、判断题 ××√× 二、单项选择题 c b c b c b d 三、多项选择题

管理会计白玉芳第五章作业成本法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五章作业成本法思考与练习题答案 一、思考题 1、什么是作业、作业的类型有哪些? 答:作业是指企业为了达到其生产经营目标所发生的各项活动,是汇集资源耗费的第一对象,是连接资源耗费和产品成本的中介。作业的类型包括: (1)投入作业,即为生产产品做准备的有关作业。包括产品研发和市场调研;招聘和培训员工;购买原材料、零部件和设备等。 (2)生产作业,即与生产产品有关的作业。包括操作机器或使用工具生产产品;生产过程中搬运产品;储存产品;检查完工产品等。 (3)产出作业,即与顾客相关的作业。包括销售活动;收账活动;售后服务;送货等。 (4)管理作业,即支持前三项作业的作业。包括人事、工薪、数据处理、法律服务、会计和其他管理。 2、作业成本计算法下分配间接费用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作业成本计算法下分配间接费用遵循的原则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 3、什么是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计算与传统成本计算的区别是什么?

答: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作业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成本动因分配率来对多种产品合理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方法。 对于直接费用的处理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会计是一致的,两种计算方法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对间接费用的分配不同。 传统成本计算对间接费用分配方法假设间接费用的发生完全与生产数量相联系,并且间接费用的变动与这些数量标准是一一对应的。因而它把直接人工小时、直接人工成本、机器小时、原材料成本或主要成本作为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可以说,传统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满足的只是与生产数量有关的制造费用的分配。, 作业成本计算通常对传统成本计算中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进行改进,采用作业成本动因为标准,将间接的制造费用分配于各种产品,这也是作业成本法最主要的创新。作业成本法下分配间接费用遵循的原则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 4、生产作业有哪四种类型? 答:生产作业,即与生产产品有关的作业。包括操作机器或使用工具生产产品;生产过程中搬运产品;储存产品;检查完工产品等。 生产作业分为四种类型,即单位水平作业、批量水平作业、产品水平作业、能力水平作业。 (1)单位水平作业反映对每单位产品或服务所进行的工作。 (2)批量水平作业由生产批别次数直接引起,与生产数量无关。

作业成本计算(1).docx

作业成本计算 第一节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与特点 【考点1】作业成本的概念与特点 【掌握要求】重要考点。 理解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缺点,作业成本法如何克服其缺点;理解2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区别;理解作业和作业动因的概念以及分类;理解作业成本法的特点。 一、作业成本法的含义 1.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的缺点 (1)将固定成本分摊给不同产品 按照这种做法,随着产量的增加,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下降,即使单位变动成本不变,平均成本也会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 在销售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生产量可以使部分固定成本被存货吸收,减少当期销货成本,增加当期利润,从而刺激经理人员过度生产。 变动成本法是针对这个缺点提出来的。 (2)产生误导决策的成本信息。 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下,制造费用通常按直接人工等产量基础分配。实际上,有许多制造费用项目不是产量的函数,而与生产批次等其他变量存在因果关系。全部按产量基础分配制造费用,会产生误导决策的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法是针对后一个缺点提出来的。 2.作业成本法 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费用更准确地分配到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在计算成品成本时,首先按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项作业来归集成本,计算出作业成本;然后再按各项作业成本与成本对象(产品、服务或顾客)之间的因果关系,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最终完成成本计算过程。 二、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概念(作业和成本动因) (一)作业 作业是指企业中特定组织(成本中心、部门或产品线)重复执行的任务或活动。 一项作业可能是一项非常具体的活动,如车工作业;也可能泛指一类活动,如机加工车

间的车、铣、刨、磨等所有作业可以统称为机加工作业;甚至可以将机加工作业、产品组装作业等统称为生产作业(相对于产品研发、设计、销售等作业而言)。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具体作业组成的作业集合,被称为作业中心。 执行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资源是指作业耗费的人工、能源和实物资产(车床和厂房等)。任何一项产品的形成都要消耗一定的作业。作业是连接资源和产品的纽带,它在消耗资源的同时生产出产品。 (二)成本动因 1.成本动因含义 成本动因是指作业成本或产品成本的驱动因素。 例如,产量增加时,直接材料成本就增加,产量是直接材料成本的驱动因素,即直接材料的成本动因。再例如,检验成本随着检验次数的增加而增加,检验次数就是检验成本的驱动因素,即检验成本的成本动因。 【说明】传统成本法直接成本直接计入产品成本,间接成本采用单一标准(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等)进行分配。没有详细思考成本发生的驱动因素。 2.成本动因分类 在作业成本法中,成本动因分为资源成本动因和作业成本动因两类。 (1)资源成本动因 资源成本动因是引起作业成本增加的驱动因素。用来衡量一项作业的资源消耗量。依据资源成本动因可以将资源成本分配给各有关作业。 例如,产品质量检验工作(作业)需要有检验人员、专用的设备,并耗用一定的能源(电力)等。检验作业作为成本对象(亦称成本库),耗用的各项资源构成了检验作业的成本。其中,检验人员的工资、专用设备的折旧费等成本,一般可以直接归属于检验作业;而能源成本往往不能直接计入,需要根据设备额定功率(或根据历史资料统计的每小时平均耗电数量)和设备开动时间来分配。这里,“设备的额定功率乘以开动时间”就是能源成本的动因。设备开动导致能源成本发生,设备的功率乘以开动时间的数值(即动因数量)越大,耗用的能源越多。按“设备的额定功率乘以开动时间”这一动因作为能源成本的分配基础,可以将检验专用设备耗用的能源成本分配到检验作业当中。 (2)作业成本动因 作业成本动因是衡量一个成本对象(产品、服务或顾客)需要的作业量,是产品成本增加的驱动因素。作业成本动因计量各成本对象耗用作业的情况,并被用来作为作业成本的分配基础。 例如,每批产品完工后都需要进行质量检验,如果对任何产品的每一批次进行质量检验所发生的成本相同,则检验的“次数”就是检验作业的成本动因,它是引起产品检验成本增加的驱动因素。某一会计期间发生的检验作业总成本(包括检验人工成本、设备折旧、能源成本等)除以检验的次数,即为每次检验所发生的成本。某种产品应承担的检验作业成本,

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一章作业题答案

《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一章作业题及答案 1.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生产组织属于小批生产,采用分批法计算成本。2007年4月份和5月份的生产情况和生产费用资料如下: (1)4月份生产的产品批号及生产情况资料为:单位:台 (2)4月份的生产费用资料为: 单位:元 由于401号甲产品完工数量较大,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费用分配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分配,在产品的完工程度为40%。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 402号乙产品完工数量少,按计划成本结转完工产品成本。每台计划成本为:直接材料900元,直接人工 820元,制造费用530元,合计2250元。 (3)5月份继续生产的产品批号有: 401号甲产品4台,月末全部完工。 402号乙产品8台,月末全部完工。 (4)5月份的生产费用资料为: 单位:元 [要求] (1)计算4月及5月各批完工产品成本; (2)编制两个月的结转完工入库产品成本的会计分录。 解答: (1)4月各批完工产品成本的计算如下: ①401号甲产品: i直接材料费用 直接材料约当产量=8+4=12(件) 直接材料单位成本=6720÷12=560(元/件) 本月完工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8×560=4480(元) 月末在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4×560=2240(元) ii.直接人工费用 直接人工约当产量=8+4×40%=9.6(件) 直接人工单位成本=4704÷9.6=490(元/件) 本月完工产品应分配的人工费用=8×490=3920(元) 月末在产品应分配的人工费用=1.6×490=784(元) iii.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约当产量=8+4×40%=9.6(件) 制造费用单位成本=2592÷9.6=270(元/件) 本月完工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8×270=2160(元) 月末在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1.6×270=432(元) iv. 401(甲产品)完工产品总成本=4480+3920+2160=10560(元) 401(甲产品)完工产品单位成本=10560÷8=1320(元/件) ②402号乙产品: 完工产品材料费用=2×900=1800(元) 完工产品人工费用=2×820=1640(元) 完工产品制造费用=2×530=1060(元) 本月完工产品的总成本=1800+1640+1060=4500(元) 本月完工产品的单位成本=4500÷2=2250(元) 月末在产品成本=(9200-1800)+(8100-1640)+(5200-1060) =7400+6460+4140=18000(元) 编制完工入库产品成本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库存商品—401(甲产品) 10560 —402(乙产品) 4500 贷: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401(甲产品) 10560 —402(乙产品) 4500 (2)5月各批完工产品成本的计算如下: ①401号甲产品: 因为401号甲产品在5月份全部完工,因此,产品成本计算单中归集的费用即为完 工产品的总成本。 本月完工产品总成本=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制造费用 =2240+(784+1200)+(432+560)=5216(元) 本月完工产品单位成本=5216÷4=1304(元/件) ②402号乙产品: 因为402号乙产品在5月份全部完工,因此,产品成本计算单中归集的费用即为完工 产品的总成本。 本月完工产品总成本=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制造费用 =7400+(6460+300)+(4140+220)=18520(元) 本月完工产品单位成本=18520÷8=2315(元/件) (这里不要求对全部产品成本重新计算;如果重新计算,也正确)。 编制完工入库产品成本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库存商品—401(甲产品) 5216 —402(乙产品) 18520 贷: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401(甲产品) 5216 —402(乙产品)18520 2.某企业生产A产品需经过第一车间和第二车间连续加工制成,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计算成本。第一车间本月转入第二车间的半成品综合成本80000元,其中直接材料50000元,直接人工 10000元,制造费用20000元。第二车间本月发生的直接人工6000元,制造费用12500元。第二车间期初在产品成本12000元,其中半成品(原材料)10000元,直接人工800元,制造费用1200元;

Cost-关于ABC成本法的理论背景

ABC成本法 关于ABC成本法的理论背景 ABC成本法的发展背景 近一、二十年来,在电子技术革命的基础上产生了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适时制(JIT)采购与制造系统,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零库存、单元制造、全面质量管理等崭新的管理观念与技术应运而生。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能够及时满足客户多样化,小批量的商品需求,快速地、高质量地生产出多品种少批量的产品。在这种崭新的制造环境下,企业传统采购与制造过程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相应地,原来为传统采购与制造乃至企业决策服务的产品成本计量与控制、会计决策、业绩评价等会计理论和方法也将发生相应变革。例如,在先进制造环境下,许多人工已被机器取代,因此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固定制造费用大比例上升。70年前的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今天大多数公司的间接费用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往直接人工成本占产品成本的40~50%,而今天不到10%,甚至仅占产品成本的3~5%。产品成本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如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不能正确反映产品的消耗,从而不能正确核算企业自动化的效益,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其最终后果是企业总体获利水平下降。1987年哈佛商学院的Rober Kaplan和Robin Cooper两位教授所进行的研究使ABC成本法赢得了广泛的重视。ABC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和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公司已经实施ABC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企业竞争力。 ABC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即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activity)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ABC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ABC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服务)成本更准确真实。 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

作业成本核算方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

作业成本核算方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成本管理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职能。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系统而全面、科学和合理,它对于促进增产节支、加强经济核算,改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整体成本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对作业成本计算法的认识,要从以下几个基本概念着手。 (1)作业与作业中心 广义的作业(Activities)是指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一切经济活动。这些经济活动事项,有的会发生成本,有的不会发生成本;有的能创造附加价值,即增值作业(Value—added Activity),有的不能创造附加价值,即非增值作业(non Value-added Activity)。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计算产品成本,因此只考虑会发生成本的作业;而从管理角度出发,无附加价值的作业要尽量剔除。所以作业成本法的作业是指能产生附加价值,并会发生成本的经济活动,即狭义的作业。 作业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经济特征: ①作业是“投入——产出”因果联动的实体,其本质是一种交易。 ②作业贯穿于动态经营的全过程,构成联系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作业链。 ③作业是可以量化的基准。 (2)作业价值链 作业价值链,简称价值链,是指企业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建立的一系列有序的作业及其价值的集合体。这样,作业成本法就在计算产品成本的同时,确定了产品与成本之间具有因

果联系的结构体系,它是由诸多作业构成的链条,即作业链(Activity chain)和各种作业所创造的价值相应形成价值链(Value Chain)的一个集合。表示为: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产品生产→营销配送→售后服务。通过作业价值链的分析,能够明确各项作业,并计算最终产品增值的程度。按照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一项作业转移为另一项作业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价值量的转移,由此形成作业价值链。 (3)成本动因(Cost drivers) 成本动因理论是由库珀和卡普兰于1987年在《成本会计怎样系统地歪曲了产品成本》一文中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作业是由组织内消耗资源的某种活动或事项。作业是由产品引起的,而作业又引起资源的消耗;成本是由隐藏其后的某种推动力引起的。这种隐藏在成本之后的推动力就是成本动因。或者说,成本动因就是引起成本发生的因素。 成本动因有两种形式: ①资源动因(resource driver),是指决定一项作业所耗费资源的因素,反映作业量与资源耗费间的因果关系。 ②作业动因(activity driver)。是将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产品或劳务、顾客等成本目标中的标准,它也是将资源消耗与最终产出相沟通的中介。 (4)成本库(Cost pool) 成本库是指作业所发生的成本的归集。在传统的成本会计中以部门进行各类制造费用的归集,而在作业成本法中,将每一个作业中心所发生的成本或消耗的资源归集起来作为一个成本库。一个成本库是由同质的成本动因组成,它对库内同质费用的耗费水平负有责任。 二、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及应用 传统成本会计对成本信息反映失真的局限性被人们认识后,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开始寻求一种新的更为准确的成本计算体系。1971年美国的斯特布斯(G.J.Stanbus)教授出版了

公司企业成本计算作业答案

答案 教材品种法 1、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甲15200 -乙23600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2300 制造费用1200 贷:原材料42300 2、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甲6840 - 乙11400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1710 制造费用2850 贷:应付职工薪酬22800 3借:制造费用1000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400 贷:累计折旧1400 4、借:制造费用1350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620 贷:银行存款1970 5、借:制造费用4000 管理费用1030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5030 6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甲3900 -乙6500 贷:制造费用10400 A产品成本计算单

B产品成本计算单 品种法 (一)资料 湘沙工厂设有一个基本生产车间,大量生产A、B两种产品,还设有供电、机修两个辅助生产车间,该厂实行一级成本核算,由厂部财会部门集中按产品品种计算成本。有关资料如下: 3、各项费用分配方法 (1)A、B两产品共同耗用的原材料费用按各产品直接耗用材料比例进行分配。 (2)基本生产车间生产工人工资及提取的福利费按A、B两产品本月实际生产工时分配。(3)辅助生产费用按计划成本分配,每度电计划成本为1元,机修车间每小时计划成本为4元,成本差异全部由管理费用列支。 (A、B产品生产共同耗电按产品实际工时分配) (4)制造费用按A、B产品实际工时分配。

(5)月末在产品按约当产量法计算,A、B两产品原材料均系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月末在产品完工程度均按50%计算。 4、本期生产费用发生情况如下: (1)根据本月份现金付款凭证,汇总各部门发生的生产费用如下: 会计分录:借:制造费用215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供电车间128 -机修车间380 管理费用660 贷:现金1383 (2)根据本月份银行存款付款凭证汇总各部门发生的生产费用如下: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供电车间2442 -机修车间517 管理费用5373 贷:银行存款14674 (3)根据本月份工资结算汇总表,汇总各车间、部门工资及其他薪酬费用如下: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程序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程序 目录: 1.按工作内容区分不同类型的作业 2.分析成本与作业间的关系以确定各项作业的作业动因 3.设置成本库并归集资源耗费到作业中心 4.基于作业成本动因确定各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率并分配成本 1.按工作内容区分不同类型的作业 在企业的生产活动过程中,构成价值链上的业务内容不同。作业成本法下根据业务内容区分出不同类型的作业,如材料整理准备、机器设备调整准备、机器设备维修保养、产品运送、产品质量检验等。 2.分析成本与作业间的关系以确定各项作业的作业动因 比如,材料整理数量就是材料整理准备作业的作业动因,机器调整工时就是设备调整准备作业的作业动因,生产线上运送产品的数量就是产品运送作业的作业动因。 3.设置成本库并归集资源耗费到作业中心 成本库又称同质成本库,它以作业中心为对象,把具有相同作业动因的作业所耗费的资源归集到一起。这一过程包括两个环节: (1)按照资源动因把资源的消耗一项一项地分配到作业。 (2)把具有相同作业动因的作业合并形成作业中心,再将作业中心中各项作业的资源耗费合并加总在一起。 4.基于作业成本动因确定各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率并分配成本 在归集同质作业成本库后,需要从中选取恰当的作业成本动因,把各作业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除以作业动因的单位数,计算出以作业动因为单位的成本分配率,即作业率。 接着根据成本对象耗用的作业和作业率,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 典型的作业动因包括采购订单份数、“收单份数、检验报吿数或对数、零部件储存数、支付次数、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调整次数和制造周转次数等。 目录1什么是ABC成本法? 2与ABC管理法的区别 3成本法是基于活动的成本管理 4ABC成本法组成 5ABC分析法的过程 6ABC分析法的实施步骤 7应用案例 8ABC分析法的作用 ABC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 什么是ABC成本法? ABC成本法又称作业成本分析法、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核算法。

基于作业成本核算

生产制造是企业的核心流程之一,成本核算则是影响到企业生产制造任务的完成水准的关键。针对传统成本会计不适应新制造环境的局面,ABC(作业成本法)和基于ABC的ABCM(作业成本管理)产生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让广大中国企业了解信息化大环境下,基于作业成本的管理方式如何更好地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应该如何实施ABCM,本刊和中国客户关系管理研究中心(CRCC)合作推出了这个系列讲座。 旨在改变传统成本会计的ABC(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适应了新制造环境,提出了新的核算观念和管理方法,是企业管理和成本核算的一次突破。ABC和基于ABC的ABCM(作业成本管理,Activity-Based Costing Management),在美、日和西欧诸国的企业,尤其是竞争激烈和人工成本很低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新制造环境冲击传统成本会计 随着企业IT技术的运用,MRP II(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ERP(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FMS(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CI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JIT(恰时生产系统,Just-In-Time)等系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企业新制造环境逐渐形成。企业使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来管理经营与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设备、资源、人、技术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产生企业经济效益,已成为制造业企业的一致选择。 作业成本法基本模型 从最早的MRP (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MRP II到近年出现的ERP等,为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目前流行的MRP Ⅱ有助于管理当局进行及时、有效的投资与生产经营决策;ERP则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不仅是MRP和ERP,促成新制造环境形成的新系统还包括FMS(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CIM(计算机整合制造系统)和JIT(适时生产系统)等。FMS是指使用机器人及电脑控制的材料处置系统,它有益于产品制造程序的柔性化;CIM 则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工程及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等所有新科技的系统,以形成自动化的制造程序,减少人工成本、节省时间并提高工作效率;JIT是根据需要来安排生产和采购,以消除企业制造周期中的浪费和损失的管理系统。在JIT 下企业的供、产、销各个环节在时间上必须周密衔接,材料应适时到达现场,前一生产程序的半成品应适时送达后一生产程序,产成品要适时供给顾客,力争使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无库存储备。 面对新制造环境的冲击,企业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至少会造成两大方面的后果,包括: 产品成本计算不准。因为在新制造环境下,机器和电脑辅助生产系统在某些工作上已经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从传统制造环境下的20%~40%降到了现在的不足5%。但同时制造费用剧增并呈多样化,其分摊标准如果只用人工小时已难以正确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 成本控制可能产生负功能行为。传统成本会计中将预算与实际业绩编成差异报告,即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但在新制造环境下,这一控制系统将产生负功能的行为,例如为获得有利的效率差异,可能导致企业片面追求大量生产,造成存货的增加;另外,为获得有利价格差异,采购部门可能购买低质量的原材料,或进行大宗采购,造成质量问题或材料库存积压等等。 ABC的产生与发展 为解决新制造环境下传统成本会计的难题,ABC作为新的成本核算方法应运而生。传统成本法是一种通用的解决方案,不考虑企业的目标。新兴的作业成本从一开始就考虑企业的实施目标和范围,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实施,并把成本核算与成本信息分析和应用结合起来,直至采取改善行动,为企业提供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 作业是指在一个组织内为了某一目的而进行的耗费资源的工作,是作业成本管理的核心要素。ABC是一种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动态反映,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的利用情况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它以作业为中心,根据作业对资源耗费的情况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中,然后根据产品和服务所耗用的作业量,最终将成本分配到产品与服务。 美国会计学家埃里克·科勒(Eric Kohler)教授于1941年在《会计论坛》杂志发表论文首次对作业、作业账户设置等问题进行了讨论。随后乔治·斯托布斯(George.J.Staubus)教授在具有重大影响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中,对“作业”、“成本”、“作业成本计

成本会计计算题及答案

38.某工业企业某车间生产甲种产品300件,生产过程中发现其中10件为不可修复废品。各种费用分配表中列示甲种产品不可修复废品的定额成本资料为:每件原材料费用定额200元;每件定额工时为20小时;每小时工资及福利费3元,制造费用5元。不可修复废品成本按定额成本计价。不可修复废品的残料价值按计划成本计价,共200元,作为辅助材料入库;应由过失人赔款150元。废品净损失由当月同种产品成本负担。 要求:(1)计算不可修复甲产品的生产成本(列出计算过程); (2)计算废品净损失; (3)编制有关会计分录。 38、(1)=10×200+10×20×(3+5)=3600(元)(3分) (2)废品净损失=3600-200-150=3250(元)(3分) (3)借:废品损失——甲产品 3600 贷: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 3600 借:原材料 200 其他应收款 150 贷:废品损失——甲产品 350 借: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 3250 贷:废品损失——甲产品 3250(6分) 39.某产品分两道工序制成。其工时定额为:第一道工序48小时,第二道工序52小时,每道工序按本道工序工时定额的50%计算。在产品数量为:第一道工序3400件,第二道工序3000件。 要求:计算在产品各工序的完工率和约当产量。 39、第一工序完工率=(48×50%)/100×100%=24% 在产品约当产量=3400×24%=816(件) 第二工序完工率=(48+52×50%)/100×100%=74% 在产品约当产量=3000×74%=2220(件)(8分,各2分) 40.某企业设有供电和机修两个辅助生产车间,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前,供电车间本月生产费用为48000元,机修车间为36000元。本月供电车间供电度,其中机修车间耗用8000度,基本生产车间耗用度,厂部管理部门耗用12000度。本月机修车间修理工时为15000小时,其中供电车间1000小时,基本生产车间9000小时,厂部管理部门5000小时。 要求:(1)根据资料采用交互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填写下表空格(分配率需保留小数点后五位数字,其余结果需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

第13章习题(作业成本法)

第13章习题(作业成本法)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十三章作业成本法 一、单项选择题 1.作业成本法把企业看作是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 )的集合。 A 契约 B 作业 C 产品 D 生产线 2.在现代制造企业中( )的比重加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A直接人工 B 直接材料 C 间接费用 D期间费用 3.作业消耗一定的( )。 A成本 B时间 C费用 D资源 4.与传统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更注重成本信息对决策的( )。 A可靠性 B有用性 C可比性 D一致性 5.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核心内容是( )。 A成本动因 B产品级作业 C批次级作业 D单位级作业 6.( )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 A产品 B 作业链 C 作业 D 价值链 7.作业成本计算法下首先要确认作业中心,将( )归集到各作业中心。 A资源耗费的价值 B直接材料 C直接人工 D价值管理工作 8.采购作业的作业动因是采购次数()。 A采购次数 B采购数量 C采购人员 D采购价格 9.()是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者服务中的标准,也是将作业耗费与成本标的相联结的因子。 A资源动因 B作业动因 C成本动因 D价值动因 10.()它是将各项资源费用归集到不同作业的依据,反映了作业与资源的关系。 A资源动因 B作业动因 C成本动因 D价值动因

二、多项选择题 1.资源实质上是指为了产出作业或产品而进行的费用支出,它包括()。A货币资源 B材料资源 C人力资源 D动力资源 2.成本动因的分类有很多依据,其中根据一般的分类,即将成本动因分为()。 A资源动因 B作业动因 C人工费用 D直接材料 3.作业成本法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上转移到()上。 A产品 B间接费用 C人工费用 D作业 4.作业是指为提供服务或产品而耗用企业资源的相关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它包括()。 A订单处理 B材料处理 C机器调试 D质量检查 5.作业动因是将作业成本库成本分配到产品或劳务中去的标准,它可以是()。 A机器小时 B机器准备次数 C产品批数 D收料次数 6.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将产品成本分为()。 A直接材料 B直接人工 C制造费用 D期间费用 7.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计算对象是多层次的,大体可以分为()。 A作业 B作业中心 C资源 D时间 8.沿用卡普兰等人的观点常见的分类方法是将作业按作业水平的不同,分为()。 A单位级作业 B批次级作业 C产品级作业 D管理级作业 9.作业成本法的一般适用范围()。 A制造费用占产品成本比重小 B产品种类繁多,小批量多品种生产 C企业生产经营的作业环节较多 D会计电算化程度高; 10作业成本法与传统的成本计算相比较,它体现了()优越性。 A提供更准确的成本信息 B成本动因追溯

exercices ABC作业成本法练习(法语MBA案例)

Comptabilité par activités : exercices d’application Société ABC La société ABC fabrique deux produits P1 et P2. Pour le mois x, la production a été la suivante : - 1 000 produits P1 (en quatre lots) - 2 000 produits P2 (en un seul lot) Les données fournies par la comptabilité analytique sont résumées dans le tableau ci-dessous : P1 P2 Matière première M1 - quantités consommées - co?t unitaire 2 unités 50 € 1 unité 50 € Matière première M2 - quantités consommées - co?t unitaire 1 unité 40 € 0 unité 40 € Matière première M3 - quantités consommées - co?t unitaire 1 unité 30 € 1 unité 30 € Main d’?uvre directe - nombre d’heures consommées - co?t de l’heure 1 heure 100 € ? heure 100 € Co?t de fabrication - nombre d’heures machine 1 heure 2 heures Prix de vente unitaire 750 € 750 € Les charges indirectes sont présentées dans le tableau de répartition ci-dessous ainsi que le calcul du co?t des unités d’?uvre par centre d’analyse : A partir des informations précédentes, les co?ts de revient et le résultat analytique pour le mois x se présentent comme suit :

成本计算练习题(付答案)

成本计算练习题(付答案) 一、判断 1.生产产品发生的制造费用都必须经过分配后才能计入产品成本。()2.“主营业务成本”账户用来核算已经销售的产品成本,是成本类账户。()3.“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属于成本计算的账户是。() 二、填空 1.成本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或。 2.原材料入库成本是材料买价加。 3.制造费用明细账和生产成本明细账一般采用。 4.结转已销产品成本的经济含义是将一项资产转化为。 三、单项选择 1.一次从某地采购两种以上材料时,所发生的采购费用应当按()在各种材料之间进行分配。 A.采购数量 B.购买费用 C.货物大小 D.路程远近 2.制造费用明细账一般采用借方多栏式,在账页内要按着()设置专栏。 A.生产车间 B.产品品种 C.费用用途 D.费用项目 3.生产成本明细账一般采用()的格式。 A.三栏式 B.多栏式 C.数量金额式 D.借方多栏式 4.生产成本明细账账页中如果未印眀借贷方时,登记“结转完工产品成本”要用()。 A.红字 B.蓝字 C.正数 D.负数 四、多项选择 1.分配结转制造费用的关键是计算制造费用分配率,计算制造费用分配率时可用作分配标准的可以是()。 A.工资总额 B.基本生产工人工资 C.生产工时 D.机器工时 E.设备台时2.分配结转制造费用时正确的记账方向和科目是()。 A.借:制造费用 B.贷:制造费用 C.借:生产成本 D.贷:生产成本 E.借:管理费用 3.已销产品的销售成本=销售数量×单位制造成本,但各批完工产品的单位成本可能不

同,应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发出产品的成本,以下属于发出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是()。 A.先进先出 B.后进先出 C.加权平均 D.移动加权平均 E.个别认定 五、核算题 (一) 1.目的:练习制造费用分配的核算。 2.资料: 企业某月份某车间发生如下经济业务,①5日,修理机器领用配件5000元;②8日,领用办公用品800元;③15日,发放劳动保护用品12000元;④30日,车间管理人员工资3000元,同时按14%的比例计提职工福利;⑤30日,支付一般用水费680元,⑥30日,支付照明用电费1400元。 基本生产工人工资250000元,其中甲产品工人工资110000元,乙产品工人工资140000元。 3.要求:①根据以上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并据资料登记制造费用明细账; ②生产工人工资比例为标准分配将制造费用并结转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明细账 制造费用分配表

作业成本法计算题.doc

第十四章作业成本法 本章练习题 五、综合实务题 1.资料: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其中甲产品900件,乙产品300件,其作业情况数据如下表所示:

第十四章作业成本法综合实务题

资料:某制造厂生产A、B两种产品,有关资料如下: 1.A、B两种产品2004年1月份的有关成本资料如下表所示:单位:元 产品名称产量(件)单位产品机器小时直接材料单位成本直接人工单位成本 A 100 1 50 40 B 200 2 80 30 2.该厂每月制造费用总额为50,000元,与制造费用相关的作业有4个,有关资料如下表所示: 作业名称成本动因作业成本(元)作业动因数 质量检验检验次数4,000 A:5 B:15 合计:20 订单处理生产订单份数4,000 A:30 B:10 合计:40 机器运行机器小时数40,000 A:200 B:800 合计:1,000 设备调整准备调整准备次数2,000 A:6 B:4 合计:10 合计————50,000 ——————— 请问:(1)用作业成本法计算A、B两种产品的单位成本。 (2)以机器小时作为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法计算A、B两种产品的单位成本。 1、计算成本动因率: 质量检验:4000/20=200 订单处理:4000/40=100 机器运行:40000/1000=40 调整准备:2000/10=200

甲产品分配的作业成本:200*5+100*30+40*200+200*6=13200 单位作业成本:13200/100=132 单位成本:50+40+132=222 乙产品分配的作业成本:200*15+100*10+40*800+200*4=36800 单位作业成本:36800/200=184 单位成本:80+30+184=294 2、制造费用分配率:50000/1000=50 甲产品分配成本:50*200=10000 单位制造费用:10000/100=100 单位成本:50+40+100=190 乙产品分配成本:50*800=40000 单位制造费用:40000/200=200 单位成本:80+30+200=3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