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与内地的文化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与内地的文化比较

——从流行音乐和电影的发展历程谈起

谈及对香港的印象,也许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感触最深的莫过于香港的流行音乐和电影行业了。中国大陆,特别是桂粤地区,与港澳文化一衣带水,相互浸淫,早年文艺事业单薄的时期,尤其受到来自香港的各种强烈文化冲击。

虽然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但是论及流行音乐和电影事业,却没有太长的历史。由于长时间的战争和内部的曲折探索历史,中国现代的通途流行音乐和电影事业的发展在建国后才真正意义上起步,却又在文化大革命其间受到了巨大的不良影响,在很长的时间内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的迹象。所幸在“文革”后,中国内地积极吸收外界特长加之自身的不断提升,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发展,也达到了一个里程碑式的高度。

由于香港得天独厚的深水港地理优势,于1898年被英国强行“租借”为殖民地,1997年才回归中国。在此长达99年的殖民统治历史中,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加之本身存在的中国文化和香港本地文化的长期融合,久而久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Make in HongKong”品牌,在某种程度上引领了世界的音乐和电影潮流。

流行音乐:

中国内地音乐,除去古典音乐等,起步较晚。

八十年代之前的歌曲主要以直接抒发简单的情感为主。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在经历了漫长的黑暗时期之后,流行音乐得以重见天日,开始了多方的尝试,校园歌曲在这一时期成为主流的音乐,预示着复苏的开始。进入九十年代,港台歌手的作品逐渐大量传入内地并广为传唱,对内地流行音乐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施加压力的同时迫使其不断地从模仿开始的自我改进;流行音乐的商业性质化已经开始付诸尝试,并初见成效。新世纪又是一个里程碑,内地音乐选秀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欧美歌曲的普及,刺激了大批新生代歌手,由此可以预见内地音乐质量在近十年内会有较大的飞跃。

香港音乐博采众长,发展至今天的高度不是一蹴而就,其间也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最初是广州地区粤语歌曲的基垫,五十年代中国大陆(上海)歌曲传入的影响,之后欧美风格歌曲的冲击,造就了香港独具一格的音乐。

起初是粤语风的盛行,从许冠杰、梅艳芳到谭咏麟、BEYOND、梅艳芳,见证了那个年代的辉煌。由于内地、台湾市场的逐渐打开和香港的回归,在粤语风流行的同时,国语歌也开始登上舞台,有“四大天王”之称的刘德华、张学友、黎明、郭富城风靡一时,成为当时歌手内地化的主要代表。值得一提的是,八十年代前后,香港乐坛也出现了一批以爱国题材为主的歌曲,与内地流行歌曲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共鸣,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与此同时,随着香港音乐影响力的逐渐增加,粤语歌曲也开始广泛地传入大陆地区,虽然语言认识上有一定的障碍,但是由于音乐本身旋律为主的特性,并不妨碍内地大众对粤语歌的喜爱。

电影事业:

在电影文化方面,由于某些历史因素,内地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还是没能赶上香港电影的进程,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国内地电影起步于二十世纪初,《定军山》应为中国人自主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早期的内地电影多与外国电影公司或导演合作,多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叙事型影片,尚处于稚嫩的萌芽时期。

抗日战争和内战时期,一批成功的左翼电影产生了,《狂流》、《姊妹花》、《渔光曲》至今余音绕梁,作为特殊时代的产物,对抗战、内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艺术角度上看也有了一定的内涵。

抗战胜利后,内地电影事业迎来了一个发展小高潮,《松花江上》、《小城之春》等耳熟能详的电影都诞生于这个时期,当时电影大部分渲染谋杀、间谍、侦探、心理变态或描写所谓家庭爱情纠葛等,虽不是积极向上为主,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逐渐打开了思路,为之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林则徐》、《林家铺子》、《五朵金花》等一批思想上高度统一的影片接连面世,与那个时代的主流宣传思想相符,但在体裁上没有太大的进步。

文化大革命是文化的黑洞,期间严重限制了内地电影事业的发展,致使内地电影界万马齐喑,停滞不前。

1977年后由于政治环境逐渐好转,电影界也开始复苏,除了红色电影之外,一批青年导演也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也颇有收获。

时至今日,中国的电影到达了一定的高度,但从特定角度来看也陷入了一个窘境,主流导演张艺谋、冯小刚等人对电影的诠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出现“叫好不叫座”和“叫座不叫好”的两种极端。究其原因,个人认为是导演们过于注重情节的表现,而忽视了电影的灵魂——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没有核心思想的电影只能是空壳,视觉效果永远比不上思想冲击恒久。想要走出这种尴尬境地,可以参考欧美等国以及香港电影的成功经验,走出禁锢思想的怪圈。

论及香港电影,最直观的印象无一例外的是香港的武打片和警匪片,这两种体裁已经深深地打上了“香港”的烙印,早已深入人心。

香港电影始于1913年的《庄子试妻》,第一部有声电影是《傻仔洞房》,香港的早期电影都归功于香港实业的先驱者——黎北海。

得益于比较宽松的电影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批内地电影公司的南下,促进了香港电影的飞速发展,随着《黄飞鸿》系列电影的走红,香港茁壮成长为中国最大的电影中心,对整个东南亚乃至更大范围的地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再加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加坡、马来西亚电影势力过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欧电影文化所带来的冲击,遂令香港电影迈向成熟的雏型,而香港的成功影片主要以粤语片为主,国语片稍有欠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香港文化普及的重要转折点,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下香港电影朝着多元化和特色化的方向飞速前进,并随着电视的普及化扩大了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电影明星莫过于李小龙,《精武门》以及《猛龙过江》将李小龙乃至香港电影带进了国际影坛,一度创造了武打片的神话。

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也是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武打片、喜剧片、恐怖片、警匪片都有所涉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期间录制的《警察故事》和《奇迹》则被称为成龙的巅峰之作,成为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里程碑。

总括来说,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电影虽然较诸于80年代有所失色,但似乎在创作意念及电影制作方面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周星驰、刘德华、梁朝伟、张国荣则是这个时代最好的代名词,而张曼玉、周润发、李连杰、成龙更是成为了世界知名的影星,从一定意义上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