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与内地的差异

合集下载

香港回归中港两地的文学交流与合作

香港回归中港两地的文学交流与合作

香港回归中港两地的文学交流与合作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标志着中港两地重新融合在一起。

回归后,港澳地区与内地加强了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合作,但在文化领域,尤其是文学交流与合作方面,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障碍。

本文将从香港回归后中港两地的文学交流与合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学交流与合作的现状自香港回归以来,中港两地的文学交流与合作逐渐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出版方面,香港的文学作品逐渐在内地获得更多的曝光,内地读者对香港作家的作品产生了较大的兴趣。

同时,内地的优秀作家作品也开始在香港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推广。

其次,文学活动方面,中港两地举办的文学展览、文学节等活动也有增加的趋势,这些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两地文学界的交流与合作。

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然而,中港两地的文学交流与合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语言障碍是其中之一。

中港两地之间使用的语言不同,尽管香港以中文为主,但受到英语殖民的影响,香港文学中也存在较多的英语作品。

这就给两地文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其次,文化差异也是一个挑战。

中港两地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双方在交流与合作中加强理解和沟通。

三、未来发展的前景中港两地的文学交流与合作在面临问题与挑战的同时,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双方可以加强互相了解,增进对对方文学作品的理解。

通过加强交流与合作,中港两地的作家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的创作背景、文化根脉,从而更好地进行作品创作。

其次,两地可以加强合作,共同举办文学活动。

不仅可以扩大作品的传播范围,还可以促进文学交流的深入和拓展。

四、推进中港文学交流与合作的建议为促进中港两地的文学交流与合作,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加强语言学习与交流。

中港两地可以通过组织语言学习班、翻译培训等活动,提高双方的语言水平,降低语言交流的障碍。

其次,加强机构间的合作。

中港两地的出版机构、文学团体等可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优秀文学作品的传播和交流。

香港与内地的文化比较

香港与内地的文化比较

香港与内地的文化比较——从流行音乐和电影的发展历程谈起谈及对香港的印象,也许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感触最深的莫过于香港的流行音乐和电影行业了。

中国大陆,特别是桂粤地区,与港澳文化一衣带水,相互浸淫,早年文艺事业单薄的时期,尤其受到来自香港的各种强烈文化冲击。

虽然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但是论及流行音乐和电影事业,却没有太长的历史。

由于长时间的战争和内部的曲折探索历史,中国现代的通途流行音乐和电影事业的发展在建国后才真正意义上起步,却又在文化大革命其间受到了巨大的不良影响,在很长的时间内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的迹象。

所幸在“文革”后,中国内地积极吸收外界特长加之自身的不断提升,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发展,也达到了一个里程碑式的高度。

由于香港得天独厚的深水港地理优势,于1898年被英国强行“租借”为殖民地,1997年才回归中国。

在此长达99年的殖民统治历史中,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加之本身存在的中国文化和香港本地文化的长期融合,久而久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Make in HongKong”品牌,在某种程度上引领了世界的音乐和电影潮流。

流行音乐:中国内地音乐,除去古典音乐等,起步较晚。

八十年代之前的歌曲主要以直接抒发简单的情感为主。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在经历了漫长的黑暗时期之后,流行音乐得以重见天日,开始了多方的尝试,校园歌曲在这一时期成为主流的音乐,预示着复苏的开始。

进入九十年代,港台歌手的作品逐渐大量传入内地并广为传唱,对内地流行音乐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施加压力的同时迫使其不断地从模仿开始的自我改进;流行音乐的商业性质化已经开始付诸尝试,并初见成效。

新世纪又是一个里程碑,内地音乐选秀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欧美歌曲的普及,刺激了大批新生代歌手,由此可以预见内地音乐质量在近十年内会有较大的飞跃。

香港音乐博采众长,发展至今天的高度不是一蹴而就,其间也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最初是广州地区粤语歌曲的基垫,五十年代中国大陆(上海)歌曲传入的影响,之后欧美风格歌曲的冲击,造就了香港独具一格的音乐。

香港有多大相当于国内

香港有多大相当于国内

香港有多大相当于国内香港特别行政区(下称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位于中国南部珠江口东岸,面积约为1,104平方千米。

虽然香港在地理上不算很大,但是在经济、文化和地位方面却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本文将探讨香港在国内的地位,并探讨它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首先,香港在经济上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金融中心,香港在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香港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开放的经济政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和企业家;作为亚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香港有着强大的金融市场,吸引了许多国内外金融机构的业务拓展。

此外,香港还是一个自由贸易区,拥有低税率和简便的进出口手续,使其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枢纽之一。

香港的经济对于国内来说具有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作用。

其次,香港在政治上也有着独特的地位。

根据中英联合声明和香港基本法,香港享有高度自治权,拥有独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与中国内地保持着较大的区隔。

香港的政治制度和法治体系比国内更加开放和民主,香港人民拥有言论自由和集会示威的权利。

香港政府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也有较大的自主权,可以独立沟通和与国际社会进行交往。

因此,香港在政治上具有相对独立性,被视为中国内地与外部世界之间的桥梁。

此外,香港在文化领域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香港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多元化社会结构。

不仅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香港也是华人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拥有世界级的艺术、音乐、电影和娱乐产业。

香港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和国际上享有盛誉,并为香港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香港的文化影响力也进一步促进了国内的文化发展,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然而,香港与中国内地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差异。

首先,香港的人口相对较少,约为720万人,即使与邻近的深圳市相比,也只占到其约四分之一。

其次,香港的土地资源相对有限,与内地无法相提并论。

在国内的整体面积而言,香港只是一个小小的地方。

香港与内地文化之比较——从传媒谈起

香港与内地文化之比较——从传媒谈起

香港与内地文化之比较——香港与内地媒体文化对比近年来,香港与内地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香港电影、流行音乐以及文学作品在内地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由此也带来香港文化在内地的风靡,而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都不得不归功于香港媒体的强大的影响力以及港媒与内地媒体越来越频繁的交流与合作。

发展状况:作为亚太区的资讯中心之一,香港传媒业的发达令人称奇。

拥有60多种报纸,平均每4人每天购买1份报;有600多种期刊,每万人阅读1种;有2家广播公司,94%的港人仍保留收听广播的习惯,人均每天收听时间达2小时12分;有5家电视台,人均每日收看电视时间不少于3.7小时。

香港的文字传媒和电子传媒几近与欧美同步发展,如今在诸多方面已赶超欧美,走在世界前列。

因此香港媒体对海外辐射能力很强。

一些重要报纸如《明报》、《文汇报》、《大公报》在北美、欧洲或者东南亚华人地区发行海外版,以凤凰卫视、TVB为代表的香港电视台也制作了大量的专题和方艺节目销往港外。

内地传媒产业近年来的发展也可谓是风声水起,360多家地面频道,出版期刊9549种,报纸数量接近2000种。

但媒体节目、报道的质量还亟需加强,媒体的群众影响力也有待提高。

新兴传媒还始终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后还需要大力发展。

报道风格:港媒报道时多以社会新闻作头条,报道多夸张渲染,语言风格犀利。

如今年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香港某报纸头版便以“他妈的”表最严厉抗议。

以斗大“他妈的”三大字,作为头版标题,配以巨幅照片,质疑和谐号出事后,相关单位态度的草率、轻蔑,体现了港媒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香港作为一个受到西方文化长期浸染的地区,香港人对香港以外的新闻的关注正在衰减。

除非有重大国际新闻波及香港人的生活,香港报纸上清一色“港闻”占统治地位的现象很难改变。

香港的记者大多年轻,出道时间不长,但“港记”的敬业精神令人称道,无论什么场合,他们都会追逐官员和名人,他们都会提当下最热点的问题,哪怕提问对象与问题“八杆子打不着”,比如,分管医疗的官员会被追问如何看待“三三四”教育改革。

港台与内地的中秋节 异地习俗的异同比较

 港台与内地的中秋节 异地习俗的异同比较

港台与内地的中秋节异地习俗的异同比较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

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地区都有庆祝中秋节的习俗,但是因为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两地的中秋节习俗存在着一些异同点。

一、节日起源和历史背景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月的仪式,宋朝文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就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传达了古人祭拜月亮的情思。

中秋节又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相关,象征着秋天丰收的象征。

在中国大陆,中秋节也是向嫦娥仙子祈求好的象征,以及家庭团圆的象征。

而在港台地区,中秋节也被赋予了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二、庆祝方式和习俗1. 赏月:在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中秋节的主要习俗之一就是赏月。

人们会在月圆之夜,登高望月,边品尝月饼,边赏月。

港台地区,人们也习惯搭建赏月亭,增添节日氛围。

2. 吃月饼:中秋节的必备美食就是月饼。

在中国大陆,有各种口味的月饼,如传统的五仁、莲蓉、豆沙等。

港台地区则有特色的冰皮月饼和蛋黄酥等。

除了月饼,还有一些地方会有特色的食品,如大闸蟹、柚子等。

3. 剪纸和灯笼:剪纸和灯笼是中秋节的传统装饰品。

在中国大陆,人们会在窗户上贴上剪纸,或在庭院里悬挂各式各样的灯笼,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在港台地区,人们也会制作精美的灯笼,供人们欣赏。

4. 撞钟和走秧:这是台湾地区特有的中秋节习俗。

据说撞钟可以驱邪避灾,走秧则是传统农民的表演节目,代表了庆丰收和祈福的意义。

三、节庆活动除了以上的习俗之外,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还有许多特色的节庆活动。

在中国大陆,一些城市会举办热闹的灯会和花车巡游,组织合唱、舞蹈表演等文艺活动。

而在港台地区,除了花灯展览之外,还会有烟花表演、龙舟竞渡等庆祝活动。

四、异同比较尽管港台地区与中国大陆在中秋节的庆祝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但两地对于中秋节的热情和重视程度基本相同。

无论是赏月、吃月饼还是其他仪式,都能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和家庭团聚的重要性。

从香港文化的发展历程看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的关系

从香港文化的发展历程看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的关系

广东社会科学 1997年第2期 从香港文化的发展历程看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的关系周毅之 100多年来,香港文化的发展,有过几次较大的起落。

在中国近代史上人民斗争高涨期间,香港文化会加快现代化的步伐,成为进步思潮的中心;但是,过后又常出现较大的反复。

从香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消长、溶合的曲折历程中可以看到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的深层关系。

一、香港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从香港考古发掘出土的石器、陶器和青铜器的形制、用料等方面考察,这些文物与中国东南沿海出土古物有很多相同的特征,属于同一类型的文化。

香港地区原为古代越族聚居之地,战国时期并于楚国。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派兵南下五岭,香港地区正式归入中国统一王朝的版图。

从秦代到清代2000多年中,在中央王朝的管辖下,香港地区越族土著文化受到中原文化很深的影响。

1841年英军侵占香港岛时,岛上只有几千居民。

后来英国殖民主义者又陆续占领九龙半岛和强迫租借新界地区,这些地区的居民多是祖籍东莞、新安等县的本地人和来自岭南各地的移民,他们的文化主要是广东文化。

这些情况表明,香港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近代革新思想家,多出于沿海地区。

他们在海外或香港接受西方教育,并以香港为基地宣传革新思想或从事爱国活动,反过来又促进香港爱国文化的发展。

例如,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发源地是香港,最初同他一起鼓吹革命、组织香港兴中会的同志,包括“四大寇”(孙中山、陈少白、尤列、杨鹤龄)和“辅仁文社”成员杨衢云、谢缵泰等,都是香港知识分子,他们的民族革命思想都在香港形成,他们在香港从事革命活动,使香港成为当时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文化的重要中心。

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部分回到内地,不再以香港为活动基地,香港就变成许多清室孤臣隐退唱和之所;在内地已属落伍的遗老心态,在香港却备受尊崇,香港文化发展出现一次重大反复。

鲁迅、胡适先后于1927年和1933年访问香港,其时,香港仍在这个“隐逸派的怀古时期”之中;前一时期的革命文化基本上荡然无存。

香港回归日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香港回归日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香港回归日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港回归至中国内地已经近二十年。

这段时间内,香港与内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逐渐加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香港回归日以来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现状。

一、经济交流与融合香港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而内地则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两地经济的紧密联系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

自回归以来,内地企业纷纷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这为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机遇。

香港的文化产业也逐渐进入内地市场,例如电影、音乐等,这进一步促进了两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二、语言交流与融合中文是香港与内地共同使用的语言,因此语言交流与融合相对较为顺利。

在香港,粤语是主流语言,而普通话则在近年来逐渐普及。

内地许多人也学会了粤语,这使得两地人民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

此外,香港与内地的学校也开设了中英双语教学,加深了语言交流与融合。

三、饮食交流与融合香港和内地都拥有丰富的饮食文化,而这一点也成为两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方面。

香港菜融合了中西饮食的特点,不仅有传统的粤菜,还吸收了西方烹饪方法和风味。

在内地,越来越多的香港特色餐厅开业,让更多的内地人可以品尝到香港美食,增进了两地人民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四、文化艺术交流与融合香港作为一个国际文化都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和艺术资源。

回归后,内地艺术家纷纷来到香港,参与各类文化艺术交流活动。

同时,香港的艺术家也积极走出香港,到内地参与艺术展览和演出。

这种文化艺术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两地的文化氛围,也促进了文化创新和艺术发展。

五、教育交流与融合香港拥有一流的教育资源,吸引了不少内地学生前往香港留学。

与此同时,内地的名校也纷纷与香港的高校合作,开展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

这种教育交流促进了两地的学术合作与人才培养,也为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持。

六、旅游交流与融合作为亚洲的旅游中心之一,香港吸引了大量的内地游客。

这些游客通过参观香港的文化景点、购物中心和美食餐厅,更加了解香港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内地青年教师在香港的成长历程与体验

内地青年教师在香港的成长历程与体验

内地青年教师在香港的成长历程与体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地与香港之间的人员交往日益频繁。

在香港,有许多内地青年教师来到这里工作和生活,他们的成长历程和体验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内地青年教师在香港的成长历程和体验。

一、文化差异与适应来到香港的内地青年教师,最初体验到的是强烈的文化差异。

香港与内地虽然都是华人文化的一部分,但是由于不同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两地之间的文化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香港的语言氛围是英语和广东话,与内地普通话的语音、语调和语法都有很大的区别,让刚到香港的内地青年教师感到非常困惑和不适应。

其次,香港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和社会习惯与内地也有较大的差异,让内地青年教师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适应。

适应香港的文化差异需要耐心,也需要借鉴当地的经验和思考方式。

内地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当地的语言和文化,与当地人建立密切的联系,多了解香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便更好的适应香港的生活和教学环境。

二、教育环境与挑战香港的教育环境与内地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香港的教育体系以英国教育为基础,注重英语和数学的教学,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注重程度也较高。

这样的教育体系与内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都有很大的不同,对于内地青年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

内地青年教师需要快速适应香港的教育环境,并且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教育效果。

在与香港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内地青年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背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水平。

三、社交与生活体验在香港,内地青年教师也能够结交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讨生活和教育的问题,并且体验各种人性的美好之处。

在香港,内地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参加社交活动、旅游、美食和文化体验活动等方式来了解香港的文化和社会风貌,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并与当地人谈心交友。

在社交过程中,内地青年教师可以结交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中获得不同的启示和思考,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文道:有一次在北大演讲,有读者问我台湾、香港和大陆在文化上的差别。

当时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很详细地回答他。

今天我想具体谈谈这个问题。

台湾是温情脉脉的
我(梁文道)觉得台湾给人的感觉是温情脉脉,不管是那里的人也好,还是那里出的唱片、CD也好。

以前台湾的CD封套里面会有写着歌词的小册子,很奇怪的是那个小册子你可以拿出来,但却塞不回去。

为什么呢?因为歌手会把他录制这首歌时的心情写下来,连同歌词一起印在小册子上,所以就会比较厚,拿出来以后很难再塞进去。

大陆人有信心、热情
而大陆给我的感觉是,年轻人都器宇轩昂,充满大志,让你联想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些话。

我曾经接到过一张名片,上面印着“京城五大才子之一”。

当时我就特别想问他,另外那四大才子是谁,当然最后我没有问。

我常常在大陆的论坛里看到很多人随便什么事都能写首诗,我每个星期都收到很多很厚的书,有一些我不知道的作者寄来书稿让我看,看完之后让我写评语或者在节目里进行推荐,甚至告诉我说这是百年难得一遇的结构,不看后悔。

这种信心、这种热情是台湾和香港都没有的。

香港文人没有圈子
至于香港,相比较起来,它给人的感觉比较冷。

香港的作家多数很低调,甚至可以说是自卑。

他们不会把自己称为作家,而是说文字工作者,艺术家就自称为艺术工作者。

把自己放到这样的位置以后,他们会感到安然、舒适。

大陆的评论家在评论作品的时候经常会用到这样的字眼,比如某某某的作品达到了怎样的精神高度。

这些话是我们不太敢讲的。

在大陆,作家和艺术家会有自己的圈子,大家在一起交流,但是香港没有。

这些人是混迹在三教九流之中的。

香港有一些没落的老工业区,比如大角咀,那里有一些茶餐厅,环境很脏、很吵,很市井的样子,里面有人围在电视机前看赌马的节目,有人低头吃一份盖浇饭,有人大声喧哗。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会有一些人在写稿或者读书,丝毫不受打扰。

西西在马桶上写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我到大陆的一些作家朋友家里去做客。

去之前人家跟我说,我家里地方很小。

我去了之后一看,哇,简直是豪宅啊!因为在香港,我们居住的地方很局促。

局促到了什么地步呢?像香港最好的作家西西,她当年写《我城》的时候还在学校教书,
而且是一大家人住在一起,桌上堆满了学生的作业。

她就自己做了一块木板,写作的时候就躲到狭小的卫生间,把马桶盖放下来,坐在上面,把木板铺在腿上,垫上稿纸就开始写。

书店开在很高的楼层
香港有很多书店,但是这些书店都开在很高的楼层,因为地面租金很贵。

于是,你会看到一个很奇怪的场景,那就是在一些理发店、小吃店或者KTV之中,有一些跟周围环境看似格格不入的书店。

正是因为这样的文化环境,香港作家很少能写长篇,像骆以军这样写40万字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熟悉的作家,像金庸、倪匡、古龙、张小娴,他们的作品有很多长篇,但是这些长篇是怎么来的呢?它们大多是在报纸的专栏上连载,然后集结成书。

骆以军:我是一个经验匮乏者
刚才文道谈到了香港。

我曾经在大角咀住过一段时间,在那里写作,然后抑郁症发作。

(在创作《西夏旅馆》这部小说的4年多时间里,骆以军的抑郁症几次发作。


大陆作家有丰富的经验
我经常讲,我是一个经验匮乏者。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台湾处在戒严时期,那时候我们看不到鲁迅,看不到沈从文。

后来解禁了,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王安忆、张爱玲的作品。

对我来讲这是一个混乱的时期,因为我没有照着时间上或者空间上的地图和编年史去接受这些东西,它们是高度挤压的。

王安忆、余华这些作家,他们有丰富的经验。

大陆很多作家在二十几岁的时候来到农村下乡插队,那时正是他们最敏感、最感性的时候,生活要他们去做一个人类学的观察家。

而我们没有这样的经历。

作为外省第二代,我对于中文的书写常常怀着一种焦虑(作为台湾外省第二代的作家,他用晦涩文体深刻而委曲地刻画精神上的漂流、恍惚、感伤以及被遗弃的痛苦,具有独特的文学成就——第三届“红楼梦奖”授奖辞)。

怎样辨别“冰雕的婴孩”
十七世纪西方大小说的时代是无边无际、自由无比的狂野,城市的边际线没有被高楼大厦切断。

现在的小说家不可能像十七世纪的小说家那样张口说故事。

有个童话讲的是海边有一座小屋子,有一个女孩叫爱妲,她爸爸出海捕鱼,她妈妈得了产后抑郁症,不理爱妲和她的弟弟。

有一天妖精把小弟弟偷走,放了一个冰雕的婴孩在那里。

爱妲飞到森林上面,看到地面有成千上万个跟她弟弟一模一样的小孩,分不出哪个是她弟弟。

她拿出一个号角吹起来,这个号角是她哄弟弟睡觉时吹的。

吹着吹着,伪装的弟弟都
像漩涡一样跑掉了,只剩下一个真实的弟弟。

她把弟弟抱回去放在床上,她的妈妈从头到尾不知道这一切的发生。

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现在我们面临的现状:你的经验跟身边人的经验一样,你怎样从亿万个冰雕的婴孩中把真的婴孩救出来?
小说家是城市“吃梦人”
我比较喜欢捷克作家赫拉巴尔,他有一篇小说叫做《过于喧嚣的孤独》,里面的主人公是一个老头儿,他在废纸厂里面工作。

他要把这个城市里面所有的废纸压成碎片,这里面有经典著作、宣传册、戏院的戏票、沾着血污的卫生纸、照相馆裁下来的硬壳纸、屠宰场包裹肉类的油纸……
这个场景像个倒转的金字塔,这个处在社会最底层的老人,他的工作就是把这个城市的全部繁华之梦,哐哐地通过压纸机变成虚无。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小说,小说家本来就应该是吃掉这个城市所有梦的人。

所谓文学就是用独特的语言去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事。

你如果在一个公交车上看到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姑娘,你如果跑去跟她讲嫁给我吧,她马上就会倒掉。

但是如果你跟她讲你是我尚未失去童贞的新娘,她听不懂什么,但是却成功了。

(选自《河北青年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