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大全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集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目录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1)《钓鱼的启示》第一课时 (3)《和时间赛跑》第二课时 (4)和时间赛跑 (7)新型玻璃 (9)在大海中永生 (12)陶校长的演讲 (15)公仪休拒收礼物 (18)诚实与信任 (20)李时珍夜宿古寺 (22)巨人的花园 (25)黄山怪石 (30)盐的世界 (33)《蝴蝶王国》说课设计 (35)《阿里山的云雾》说课 (38)她是我的朋友 (41)威尼斯的小艇 (43)《观潮》第二课时 (46)和时间赛跑 (49)普罗米修斯盗火 (52)成长 (53)快乐王子 (57)台湾蝴蝶甲天下 (59)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6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65)送元二使安西 (68)鸟情 (71)父亲的菜园 (72)《一只贝》说课稿 (75)《呼风唤雨的世纪》说课稿 (78)《钓鱼的启示》第一课时一、说教材及教学目标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第29课《钓鱼的启示》。
这是今年的新增篇目。
这篇精读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的启示一事,从而说明一个人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钓鱼过程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启示部分的句子比较难懂又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
课文蕴藏的、倡导的道德品质都是现代社会所呼唤、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如规则意识、如诚实守纪、如不为名利所惑等等。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朗读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从小进行道德实践对人一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确定为:读中感悟文中深刻的做人道理。
教学难点为:理解“父亲”告诫“我”的一段话。
二、说教法及教学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

《观潮》教师们上午好!今天我向大伙儿说课的内容是《观潮》的第二课时。
咱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下面,我仅就自己阅读、明白得《观潮》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和初步的假想,与大伙儿做以交流。
说课的内容大致分为如此几个方面:说教材、说学生、说目标、说思路。
一、说教材——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迹”:《观潮》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迹”的钱塘江大潮宏伟壮观的景象。
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先总的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迹”,然后依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以后”的时刻顺序,描述看到、听到和感到的壮观景象。
在重点部份“潮来之时”又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抓住潮声、潮形写出了潮来时的惊心动魄。
作者如此清楚的行文顺序,既向学生们揭露了如何依照必然的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看的方式,也提供给学生读文,理清文章脉络的一个扶手。
这一点将成为我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迹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赞。
明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假设雷,钱塘潮水自天来。
”其中,“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
具体来讲: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述,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路描述,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事后,余波“漫天卷地般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咱们的仍是一个“奇”。
以上确实是对自己对教材的一个整体把握和分析。
二、说学生——以学定教,探讨“天下奇迹”:《观潮》教师们上午好!今天我向大伙儿说课的内容是《观潮》的第二课时。
咱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下面,我仅就自己阅读、明白得《观潮》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和初步的假想,与大伙儿做以交流。
说课的内容大致分为如此几个方面:说教材、说学生、说目标、说思路。
一、说教材——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迹”:《观潮》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迹”的钱塘江大潮宏伟壮观的景象。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精选12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精选12篇)四年级上册语文篇1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十七课《长城》。
我将从教材、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五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长城》是本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本组课文都是介绍我国世界遗产的,要求学生能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本着优化课堂教学的原则,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现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情感目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方法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考虑到四年级学生大部分没有亲眼见过长城,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信息技术整合法”,以有关长城的视频、图片、声音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基本掌握“读——悟——品”三步学习方法。
三、说过程现在,我重点介绍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这节课我一共设计四个环节,首先是:(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课始,我展示世界各国元首献给长城的题词,并有感情地朗读,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在游览长城之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我到过世界上的许多地方,中国的长城是最美的!”听完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并设疑:长城究竟是一处什么样的建筑,让那么多伟人都来赞美呢?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探究长城文化的兴趣。
人教版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全集【精心整理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人教版新课程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 目 录
第一组 1观潮 2*雅鲁藏布大峡谷 3鸟的天堂 4*火烧云 语文园地一 第二组 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6爬山虎的脚 7蟋蟀的住宅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语文园地二 第三组 9巨人的花园 10*幸福是什么 11去年的树 12*小木偶的故事 语文园地三 第四组 13白鹅 14*白公鹅 15猫 16*母鸡 语文园地四 第五组 17长城 18颐和园 19*秦兵马俑 语文园地五 第六组 20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21搭石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3*卡罗纳 24*给予是快乐的 语文园地六 第七组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7*乌塔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语文园地七 第八组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30*电脑住宅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语文园地八 选读课文 1五彩池 2小青石 3麻雀 4迷人的张家界 5仰望布达拉 6一个苹果 7幻想家 8人造发光植物 生字表 生字表(一) 生字表(二)
本稿索引目录 1、《观潮》说课稿1 2*、《雅鲁藏布大峡谷》说课稿2 3、《鸟的天堂》说课设计4 4*、《火烧云》说课稿7 5-1《题西林壁》说课稿9 5-2《游山西村》说课稿11 6、《爬山虎的脚》说课稿14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缺) 7、蟋蟀的住宅说课稿15 9、《巨人的花园》说课稿17 10*、《幸福是什么》说课稿19 11、《去年的树》说课稿22 12*小木偶的故事说课稿24 13、《白鹅》说课稿27 14*、《白公鹅》说课稿29 15、《猫》说课稿31 16*、《母鸡》说课稿32 17、《长城》说课稿34 18、《颐和园》说课稿36 19*、《秦兵马俑》说课稿37 20-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9 20-2、《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43 21、《搭石》说课46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47 23*、《卡罗纳》说课稿48 24*、《给予是快乐的》说课稿50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52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说课稿55 27*、《乌塔》说课稿58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说课稿60 29、《呼风唤雨的世纪》说课稿61 30*、电脑住宅说课稿62 31、《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64 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说课稿66 1、《观潮》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浙江省海宁盐官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结构清楚,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顺序和大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景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作者还介绍了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从侧面表现了钱塘江大潮之奇。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像画面,通过重点语句段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像画面,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含义。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4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一些语句,想像课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二、说教法 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因此我采用创设情境法进行教学。上课时播放〔〕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文字描写深刻感受。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语感。因此,我还将采用以读代讲法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读一读,议一议,看谁能把潮来时的那种“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的气势读出来。 三、说学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这堂课中我将运用自主探究式学法。“钱塘江大潮,自古 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为什么这么说,“奇”在哪儿。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语文课堂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因此我还将采用合作交流式学法,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议一议文中的哪些词和句用得好。 四、说教学程序 《观潮》这篇课文结构非常清楚,作者分别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总写,重点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这篇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还是一篇写作的好范文。为了使本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质疑导入,激起探究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这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质疑课题,什么是观,什么是潮?师生交流后回到课文中。)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提问“读到这儿,你有什么要问的?”学生会质疑“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在哪儿?”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再结合课后的资料袋说说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意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激起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知道了这儿的潮水是由于特殊的地形而形成的,那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感受。我们先把课文的鄣碍―生字扫除掉。”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分四人小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 2、小组成员讨论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钱塘江大潮的,重点写了哪一部分?{意图: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有助于带动学生的思维,在文中找出问题,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也促进了成员之间的团结。}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知。 这篇文章结构非常清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就可以明白文章是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顺序来写的,老师就按照这个顺序来组织教学。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景象? 结合课文插图看一看人们都在干什么?这么多人都来看潮水说明了什么?他们现在是怎样的心情?如果你也在场会是什么心情? “这么多人来观看潮水,我们也来亲眼看一看”。 2、播放潮来时录象,师生之间交流感受后再回到课文。学生自由朗读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又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抓住了哪些特点来具体描写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和声、形变化的特点来描写潮水来势汹涌的。指导朗读3、4自然段,特别是第四自然段。指名让学生读,小组齐读,比赛读,看谁能把那种山崩地裂、万马奔腾的气势读出来。 再播放潮来时录象,请学生当解说员,按照顺序和声形变化介绍潮来时的景象。评一评,哪位解说员解说得最好。 3、霎时,潮头就奔腾西去,这时江面又是怎样的景象?潮水西去后有什么变化?人们此时又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要发出怎样的感叹?{意图:利用影像资料进行直观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第一次播放录象让学生有初步映像,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课文学习,使学生很快地把刚才看到的画面在头脑中重现一遍,从而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次播放录象,让学生不看书,直接对照画面做现场解说,利用孩子好胜的心里,积极调动孩子的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起来。}4、总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很快就能回答上来。) 四、回顾课文,加深印象。 这个环节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课后练习,拓展运用。 1、把今天看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了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小练笔。让学生以《观潮》这篇课文做范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一处你印象最深刻的景观。学会了的方法,应及时运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五、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平静 声: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来时形:一条白线横贯江面两丈水墙 潮头过后平静涨水 2*、《雅鲁藏布大峡谷》说课稿 一、说教材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一片情趣盎然的说明文,文章非常有条理、有层次地介绍了神奇而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和心中无比自豪与喜悦的感情。在介绍时,作者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对比、列数字、举例等,细致地展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罕见奇观。文章的语言丰富优美,绘声绘色的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神奇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人类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可以做到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课文内容富有想象力,语言优美,易于学生理解。
本文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科学技术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发挥想象,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感受到科学技术的神奇,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发挥想象力,理解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呼风唤雨的神奇过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述的神奇世界。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掌握生字词。
3.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课堂讨论。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5.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6.总结提升:教师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呼风唤雨的世纪科学技术——> 呼风唤雨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年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说课稿

年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年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说课稿,选自教材中第一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主题是“美丽的秋天”,通过一组描绘秋天景色的文章,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
本课是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一幅丰收的秋天景象,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秋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描绘自然景色的文章有一定的感知和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词语、句子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帮助。
同时,学生对于秋天的事物和景色有一定的认知,但缺乏深入的了解,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丽。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描绘的秋天景色,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秋天的印象,引出本课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出生字词。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生字词,解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秋天景色。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朗读展示:学生上台朗读课文,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秋天景色的美丽。
7.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大自然的神奇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判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盘古开天地》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盘古开天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选自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人民关于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故事。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感受盘古伟大的英雄形象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充满了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神话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一些生僻的字词、文言文的表达以及课文中的想象手法产生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神话故事的魅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了解神话故事的基本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想象手法,体会神话故事的美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感受到盘古伟大的英雄形象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自己勇于探索、无私奉献的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了解神话故事的基本情节。
2.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想象手法,感受神话故事的美感,理解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生字词卡片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盘古开天辟地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神话故事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理解课文大意。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想象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一、课前交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把时光倒流在20世纪,我们跟随着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一起去看看外国人的租界(俄罗斯)体验当时的中国是怎样在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想带同学们去认识一个人,他,你们认识吗?(根据同学们所收集的资料说一说)周恩来在黄埔军校大约1925年生1:他是周恩来。
生2:他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周恩来的那些事情?和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生1:周恩来一生无子无女。
生2:周恩来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生3:周恩来的夫人是邓颖yǐng超。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我们的交流就到这。
现在准备好心情与老师一起走进今天的内容《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周恩来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
周恩来毕业于南开大学,早年留学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地,回国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自1949年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1949年至1958年间兼任外交部部长。
1952年7月12日,周恩来针对美国空军F-86喷气式战斗机8架,1974年6月1日,病情日益加重的周恩来作了第一次大手术,从此住在305医院,直至1976年逝世。
孙维世邓颖超二、预习探究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初步认识了周恩来,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在走进周恩来,到他的小时候,去学习他的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看老师板书课题:边读边写: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到崛字是注意-----讲解崛字是本课的生字,左边是山右边是屈,屈服的屈,它是什么结构的字?生:左右结构师:你们预习的很仔细,师:大家知道“崛起”是什么意思吗?生:就是兴起,兴盛的意思。
师: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师生:就是为中国的兴起而读书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 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 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 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
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
课文。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 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 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 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 “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 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大全
目录
1.《观潮》....................................................................................................................... 1 2.《雅鲁藏布大峡谷》(无)........................................................................................... 2 3.《鸟的天堂》................................................................................................................ 3 4.《火烧云》.................................................................................................................... 4 5.古诗两首(无).............................................................................................................5 6.爬山虎的脚....................................................................................................................5 7.蟋蟀的住宅....................................................................................................................6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无)..................................................................................... 7 9.巨人的花园....................................................................................................................7 10.幸福是什么.................................................................................................................. 8 11.《去年的树》............................................................................................................. 11 13《白鹅》..................................................................................................................... 12 14.《白公鹅》(缺)..................................................................................................... 12 15.《猫》.......................................................................................................................12 16《母鸡》(缺)............................................................................................................ 14 17.《长城》.................................................................................................................... 14 18.颐和园....................................................................................................................... 15 19《秦兵马俑》............................................................................................................. 17 20《古诗二首》.............................................................................................................. 18 21.搭石........................................................................................................................... 20
[说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22. 《跨跃海峡的生命桥》............................................................................................. 21 23. 《卡罗纳》.............................................................................................................. 22 24.《给予是快乐的》..................................................................................................... 23 25.《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24 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5 27. 《乌塔》.................................................................................................................. 27 29. 《呼风唤雨的世纪》................................................................................................. 28 30.《电脑住宅》............................................................................................................. 29
[说教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 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 吗?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3、请学生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 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 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 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 呢?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