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董仲舒的人性思想_从_人_有善善恶恶之性_的断句谈起_陈静

合集下载

析董仲舒的人性理念

析董仲舒的人性理念

之性” 。 董仲舒说 : “ 圣人之性 , 不可 以名性。 斗筲之性 ,
又不 可 以名性 。 名性 者 , 中民之性 。 中民之性 如茧如 卵。 卵待复二 十 日而后能为雏 , 茧待 缫以涫 汤而后 能
号称 天子 。 ” 又如 《 汉书・ 董 仲舒 传》 也说 : “ 命 非圣人不
行, 王者上谨 于承天意以顺命也 。 ” 董仲舒所说的圣人是
2 0 1 5年 第 2期
析 董仲 舒 的人 性 理念
赵佳宾 孟凡平
廊坊 市 0 6 5 2 0 1 ) ( 防 灾科技 学 院 , 河 北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要: 董仲舒 在 中 国哲 学史上首 先提 出 了性三品 学说 , 将 人性 分 为圣人之性 、 中人 之性 和斗
筲之 性 。 三种 人性 类 型分 别代表 着 不 同社 会群 体 的特 质 , 董仲 舒人 性理 论 的 内容 与其 所 处的封 建
指天子 。
为丝 , 性待渐 于教训 而后能为善 。 善, 教诲 之所 然也 , 非质朴之所能至也。 ” ( 《 春秋 ・ 繁露》 )

把圣人视 为天子在董仲舒的著作 中是不乏例证 的。 在董仲舒 的哲学体 系 中。 天 子最本质 的规 定是 天的儿
子。 天子作为天 的儿子主宰 天下 , “ 天上命 于天子 。 ” 同时
( 三) 中民之性——教化之性
上经圣人教化而成 , 因而说善超过性 ; 相对 于人性善
之成要经过圣人教化 . 圣人之性则不需要教化 , 因而
说圣人过善。 董仲舒把天 子之性视 为绝对 的善 , 这就 给封建君 主教化和主宰万 民提供 了理论依据 。 董仲舒关于圣人之性 的规定 , 是当时皇权绝对化 在人性上 的反映。 他把圣人之性说成是超人 的绝对善 性. 这 同他在政治上的大一统 、 思想上独尊儒术 的建 议 是完全一致 的。 汉武帝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 , 为改 变汉初无为而治的黄老政策 , 一方面加强对劳动人 民 的统 治 ; 另一方面 , 强于弱枝 , 削弱与铲除诸侯王 , 从

人性与天道的契合——董仲舒人性论初探

人性与天道的契合——董仲舒人性论初探

人性与天道的契合——董仲舒人性论初探作者:王永飞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04期[摘要]董仲舒批判地继承了先秦诸子的人性学说,并着重假借天道的权威,阐述人性的本质与意义问题。

本文旨在探索性地运用逻辑的思维方式,梳理董仲舒人性论的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从整体着眼解读其要义。

[关键词]董仲舒人性论善质早在先秦时期,一些思想家就已经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两汉中期,儒学大师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前者做了继承、批判与总结性的工作,并提出了自己对于人性的新见解。

为了能够系统而有序地阐释董仲舒的人性论观点,笔者采取逻辑的解说方法,将其在文中一一展开。

一、董仲舒人性论的哲学基础天人感应论是董仲舒人性论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

董仲舒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是万物和人类的主宰者。

“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1](p518)“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

[1](p385)意思是说,宇宙万物是由天创造的,人之为人的本根也是天。

如此以来,他不仅揭示了人之为人的形上根据,还为人性的高贵找到了一个较为权威的归宿。

董仲舒认为,天地万物之中,人才是最宝贵的,人性也优于而高于万物之性,“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2](p236)。

从这一理论出发,董仲舒认为人性象天,“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情性由天者矣”;[1](p386)“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可养而不可改”;[1](p31) “今善善恶恶,好荣憎恶,非人能自生,此天施之在人者也”。

[1](p68)人是天的副本,人的情性也是由天道决定的,人性只可以养而不可以改。

董仲舒把人性与天道相联系,即从宇宙生成的高度来说明人的本性及存在,这样就为主体人格的自我完善与超越奠定了基础,从而把儒家的人性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二、董仲舒人性论的界限范围在对人性论展开讨论之前,我们必须对董仲舒关于“人性”讨论范围的界定加以缜密的追问。

在董仲舒看来,值得认识和研究的“人性”并不是广泛意义的人性,而仅仅是指狭义上的人性即“中民之性”。

董仲舒伦理思想浅析

董仲舒伦理思想浅析

文化长廊董仲舒伦理思想浅析董中兰 南京林业大学曹顺仙 南京林业大学摘 要:董仲舒的伦理思想以儒为主、兼摄百家,在《春秋繁露》中,系统地阐述了其为维护西汉王朝的统治而提出的一整套伦理道德思想,他的伦理思想主要包括性待教而善的人性观;“养莫重于义”的义利观以及“三纲五常”的社会伦理观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董仲舒;伦理思想作者简介:董中兰(1991-),女,汉,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生,道德教育方向;曹顺仙(1963-),女,江苏宜兴人,博士,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178-02一、性待教而为善的人性观孟子和荀子同为儒家的代表,但是他们在人性上的观点却截然不同,一个认为人性是善的,一个则认为人性是恶的。

同为儒学大师的董仲舒不认为人性是非黑即白的。

他认为“性未可全为善”,也就是说性中有一部分为善。

“吾以心之名,得人之诚。

人之诚,有贪有仁。

仁贪之气,两在于身。

身之名,取诸天。

天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

天有阴阳禁,身有情欲椎,与天道一也。

”(《深察名号》)这段话表述了他对构成人性的因素的看法。

其一曰“仁贪之气,两在于身”,其二曰“天有阴阳之施, 身有贪仁之性”,其三曰“有阴阳禁,身有情欲椎”。

这三个观点基本上阐释了董仲舒对于人性论的基本架构。

人是“仁贪之气,两在于身”,意思是人生来既有善之质,也有恶之质。

既然人性有善有恶,那么就可以使人向善。

董仲舒说:“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

”他将人性的善恶与茧和丝、禾和米的生成关系做类比,“茧有丝,而茧非丝也;卵有雏,而卵非雏也”。

“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

”既然每个人都有向善的可能性,那么如何使之成为现实?他提出“性待教而后善”,他认为要把人性中潜在的善开发出来,摒弃人性中的恶,只有通过具有完全的善性的圣人和君主的教化才能做到,只有通过教化,自然的人性才能转变为社会人性。

董仲舒人性论思想

董仲舒人性论思想

董仲舒人性论思想作者:苟文鹏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3期【摘要】董仲舒以阴阳论人性,不仅为先秦儒家人性论揭示出了形而上来源,而且为汉唐人性论提供了基本框架,也开启了宋明理学以气言性之先河。

董仲舒根据国家的现实需要,提出“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大一统”思想在人性论的表现是:在天道的层面认为人是万物中最尊贵的,在人性的层面以阴阳二气说明人性有善恶质,并以圣王之教来言明成善的合理性,以达到“屈民而升君,屈君而升天”的政治目的,这体现了其人性论与政治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儒家学说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关键词】董仲舒;人性;阴阳;王教儒家倡导内圣外王之学,其思想主张也是面向现实,先秦儒家对人性的论述各有不一,董仲舒为迎合国家大一统需要,在对先秦人性论思想批判继承的基础上,结合阴阳五行学说和天命论思想,提出了新的人性论主张,由此使得儒家人性论不仅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人性论的形而上基础董仲舒在论证人性的问题时,首先需要解决如下关系:第一,天与人的关系;第二,天与君的关系。

1.天与人的关系董仲舒认为在天与人的关系上,人是天的副数,且人与天都处在天道的层面上;在人与万物的关系上,人是万物当中最为尊贵的,他说:“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人何其贵者,起于天,至于人而毕,”人的尊贵之处就在于人与天地、阴阳、五行处在同一个层面上,即天道的层面,它们都是构成宇宙的十大要素之一,在这十数当中,天地间充斥着气的大化、流行,“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阴阳之气与拥有木、火、土、金水的五行之德在天地之气当中推动着万物生生不息的变化。

在天与万物的关系上,董仲舒说:“毕之外,谓之物。

物者,投所贵之端,而不在其中,”万物只是按照各自所属的类别投入到天的毕数之中去,毕数与万物的关系为:万物表现的是一具体的事物,而毕数则是万物中的普遍性而言,所以,天跟万物处在不同的层面上,人虽与万物处于同一层面,但人却属于天道的层面。

性待教而为善——董仲舒人性论之内涵解析

性待教而为善——董仲舒人性论之内涵解析
p es,e u aos a dt ik r nh so a eu e u n n t r ste su c ft ert e re .Do gZh n ・ hr d c tr n hn esi itr h v s dh ma au ea h o r eo i h ois y h n o g s u i n Dy at sd “ He v n i d cin o u n au e a h a i h n Ha n y u e s a e n u t fh ma n t r ” st eb s.“ i n a g a t p o e y o s yn a d y n ” si rp r s t
人 性 论 是 中 国传 统 哲 学 最 重 要 的 问 题 之

性 ” 念 有 四种 不 同 的 界 定 : 一 , 生 之 谓 概 其 “
性 ”。人 性 是 指 人 类 生 而 具 有 的 、 经 验 性 非 的 、 学 而 能 的 自然 属 性 , 质 上 就 是 指 人 的 不 实
— —
4口
o o gZ o gh ’ m nN tr fD n h n su S Hu a aue
X A u i I O J me Z A i2 H NG Je
( ntueo d ct n Z e a gU i r t, n zo hj n 10 8 Is tt f uai , hj n n esy Hagh uZ e ag3 0 2 ; i E o i v i i H nn B s es ol eo o r m Ma ae n , hn saH n n4 0 0 u a ui s C l g f ui n gmet C a gh u a 1 2 5) n e T s
思想也与 当今 的“ 教育性教学” 理论有异 曲同工之妙。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董仲舒是中国汉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在阅读他的著作后深受启发,感受到了他对于人性、道德和政治的独到见解。

以下是我对董仲舒著作的读后感。

董仲舒着重强调了人性的本善观点。

他认为人性天然具备道德良善的本性,只有在外界的诱导和影响下才会发生偏差。

这一观点与他的学派弟子孟子的“性善论”相呼应。

董仲舒通过辨析人性本善与本恶的区别,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他提倡人们勇于自省、纠正错误,以使个体和社会能够追求和谐与进步。

与人性本善观点相联系的是董仲舒对于道德修养的强调。

他认为,惟有通过学习和实践儒家经典中权威的道德法则,个体才能获得内在的纯洁和高尚。

董仲舒提倡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道德在个体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他的观点不仅对于当时的社会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也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作用。

另一个我被深深打动的是董仲舒对于政治理想的阐述。

他主张君主立身修德,理想国家应以仁义为中心。

董仲舒认为君主的言行应当符合原则,以身作则,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与拥护。

他关注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民众的福祉,提出要使国家安定富强,需要以民为本,关注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利益。

通过董仲舒的著作,我深刻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以及道德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董仲舒的思想理念可以指导现代社会实践,在道德沦丧与社会动荡时期,我们应当回归儒家伦理价值观,注重个体的精神修养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只有逐步培养良好的道德人格,我们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董仲舒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同与实践,但他的观点却激励着后世儒学的发展和演进。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与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同时,董仲舒的观点对于全球化时代的人文精神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而言之,通过阅读董仲舒的著作,我体会到了他对于人性、道德和政治的独到见解。

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并对现代社会具有启示作用。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董仲舒的思想,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以推动个体和社会的进步。

论述董仲舒的人性论

论述董仲舒的人性论

论述董仲舒的人性论论述董仲舒的人性论一、董仲舒人性论的重点内容(一)性情观——董仲舒人性论中的哲理基调董仲舒的性情观是董仲舒人性论中最基础部分,“臣闻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非度制不节”。

(《举贤良对策一》)他认为性是有生以来上天就赋予的既有的本质,情是人后天所拥有的欲望。

这跟《中庸》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董仲舒将性看作是人天生就有的东西,与生俱来的,而情是人们后天所有的欲望,性情这俩字在董仲舒那里是分开的,内涵是不同的,性是质朴的,需要教化向善,情是欲望,所以要节欲,限制欲望,性非同于情。

这跟现代所了解的性情有所不同,简单说来,董子是从普遍的人性论上所说,而如今的性情更倾向于个体。

王永祥将董仲舒的性情感表述为:待教而善的人性论。

曾振宇将其表述为“天赋善恶论”,也有人将其表述为:性善情恶论。

不论进行怎样的表述,学者在研究董仲舒的性情论时首先应必须要清楚董仲舒的“性”有广义狭义之分,在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明确的提出了这点,“董仲舒用‘性’字,有时取广义,有时取狭义。

就狭义上,性与情分开而且相对;就广义说,性包括情”。

如果不懂得这一点,就会认为董仲舒的性情论是矛盾的。

“是正名号者於天地,天地之所生,谓之性情。

性情相与为一暝。

情亦性也。

谓性已善,奈其情何?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

言人之质而无其情,尤言天之阳而无其阴也”。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周晓露针对这个找出阴气情恶质,阳气性善质的对应关系,认为性只有善质了。

可见她认为出现了矛盾,随后她又解释道由于董仲舒要建构其“性未善”的观点,所以董仲舒说“情亦性也”。

周晓露显然没有认识到性的广狭义之分,性广义看是天性或者质朴的性,里面有善端而不是善,狭义的性就是善了,身有性情的性应当狭义讲,故对应善。

顾玉林根据“情亦性也”和“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这两句话得出董仲舒似乎陷入了性情二元论。

论析与评价董仲舒的人性论

论析与评价董仲舒的人性论

论析与评价董仲舒的人性论
李存山
【期刊名称】《衡水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24)2
【摘要】人性论在儒家思想或中国哲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先秦儒家的人性论思想丰富,从孔子到子思虽未明言性善,但有性善论的倾向,到了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

董仲舒的人性论继先秦儒家人性论之后,开汉代儒学的人性论之先,他提出性三品说、以中民论性说和性善情恶说。

董仲舒的人性论对后世的人性论思想产生了重要的、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性三品”说在由汉至唐乃至宋初的人性论史上占有主流地位。

在先秦儒学与宋明理学人性论之间,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儒学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总页数】7页(P6-12)
【作者】李存山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哲学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34.5
【相关文献】
1.儒家人性论的社会政治化及其影响--以董仲舒人性论的内在逻辑结构为视角
2.《春秋繁露》与《淮南子》人性论比较——从董仲舒对孟子人性论的批评说起
3.董仲舒人性论析要
4.董仲舒人性论的黄老学特色
5.董仲舒人性论的思想结构论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有 善质 恶 质

,
之 天性
止 之 外谓 之 人 事

,
事 在性 外

王 道 教化 才 有 实 施 的可 能 和 必 要 前 者克 服 了
性 不 得 不 成德
相同

荀子 使 天 人 善 恶 截 然 二 分 断 然 对 立 的 偏激
后 者 克 服 了 孟 子 使 人 性 自足

,
在 人 性 问题 上 区 别 天 人 这 一 点 董 仲舒 与 荀子 荀子说
,
董 仲 舒的 理 论 中
德 教 占有 十 分重 要 的 地 位
,

,
改 变 了 教 化的 意 蕴
,

而 德 教实 施 的 前提 之 一 便 是 人 需 要 被 教 所
以 董 仲 舒 一 再 说 人 性 中 的 善 恶 都 只是 质

董 仲舒 也 强 调 椎众 恶 于 内
但 他 所谓 的 椎
“ ”
, ,
,

恶 的 不 恰 当处




很 明显
第 一 个 恶 是动 词
59
又 如 《 竹林 第 三 》解 释 《 春 秋 》 关 于 邺 之 战
的 记录

,
指 出 《 春 秋 》一 反 不 予 夷 狄 而 予 中 国
, , ,

为 礼 的用 辞 常规 对 属 于 中 国 的 晋 多 有 贬 意
而 对属 于 夷 狄 的楚 却多 有 褒词 是 因 为 楚 国 在



而 卵雏 之 喻 茧 丝 之 喻 和 璞 玉 之 喻 等 则是 为
“ 了 说 明 ( 性 ) 有善质
,
而 不 可谓 善

:

以 下 引文 皆 出 自此 二 篇
,
不 另 注 出处


性 如 茧 如卵
,
,
卵待 覆而 成雏

,
茧待
为是完 成 和 完 善 人性 是对 天 性 的 补 充 而 不 是
,
·
,
取 消 王 教 的放
:

人之性恶

,
其 善 者 伪也
,


任 所 以 我 认 为 董 仲舒 的性 有善 质 恶 质说 既
改造 了 孟 荀 又 继 承 了孟 荀 这 种理论 在 逻辑
上 比 荀子 的 性 恶 说 完 整 荀子 的性 恶 说 不 能 解
; 释 恶 的 人 性 如 何能接 受善 的改 造 在 社 会操 作



恶 为 动词
“ ”
,
,
是再
,
以 截 然 相 反 的 性 恶 说 来取 代性 善说 而 是通 过
清楚 不 过 的 了 此 外 这 段 引 文 言 善善 恶 恶
好 荣憎 辱

,
,
对 性 善还 是 性 有善 性 已 善 还 是 性 未 善 的深 入
… … 此 天 施之 在 人
,
与《 玉杯第
,
· ·
讨 论 批 评 了 孟子 同 时 也 改 造 和 吸 收 了孟 子

名性
,
不以上
不以 下
:

,
以 其 中 名之
,

’ ,
《 实性
,
兵的情况下袭击 楚军
《竹
第三 十六 》 有言
圣 人 之 性 不 可 以 名 性 斗答
林 》于 是说

:
之 性 又 不 可 以 名性
, , ,
名性 者
,
中 民之 性


’ ,


此无 善善 之 心 而 轻救 民 之 意 也 是
而 不 使 得 与 贤者 为 礼
,
,
仅就 善善 恶 恶 而 言 除 了上 文 所 引 以 外

,
春 秋 繁 露 》也 还 有许 多 语 例

, ,

例 如 《 玉杯 第
,
将 善 善 恶 恶 的 第一 个 善
,




,
二 》批 评 文公 不 能 服 丧 不 时 奉 祭 不 以 三年
又以丧 娶

,
理解 为 动 词

,
这样
。 。

善善 恶 恶 就 有 了 扬 善
缥 而 为丝

,
性 待教 而 为 善
,

扭 曲和 压 制 天 性
;

董 仲 舒说
, ,
:
米出 于 粟

而 粟 不 可谓 米
;
玉 出于

天 生 民性 有 善 质
,
而未 能善


,
于是
璞 而 璞 不 可谓 玉
谓善
“ ”

善 出于 性

,
而性 不 可


为之 立 王 以 善之

,
此 天 意 也 民 受未 能 善
“ ” 而 不 是 像 《 春 秋 繁 露 校 释 》的 校 释 那样


禾米之 喻 是 说 明性 有 善 而 非 全 善 的
而 禾 未 可全 为 米 也 全 为善 也
、 。
故 性 比 于 禾 善 比 转米 米 出禾 中
,
,
,


善 出 性 中 而 性 未可
,

,
,


把 它 们断 读 为 善
善恶

董仲 舒 主 张 性 有 善 之 受气 苟 无 恶 者
, ,
,
,

二 》言 人 受 命 于 天 有 善善 恶 恶 之 性
, ,
,


,
但性 非 全 善

,
他说
:



在 意 思 上 也是相 同 的 都是 说 人 的 扬 善抑 恶 或
” 心 何 椎哉 ?
:
他 又 认为 性 有
,
褒 善 掩恶 的 本性 是 来 自天 施 而 不 是 出 于 人 本 身 的作为

少学 者 据 此 认 为 董 仲舒 主 张 人 性 三 品 上 品 为善

,
,
以贱之
《 竹林 》

中 品 有 善有 恶

,
下 品 为恶
,
其实

,
无论
认为
,
,
晋 人 不 知 道 褒 扬楚 国 退军
,

是 三品 之说

, ,
还 是 将 三 品对 应 于 善

善恶

的可 贵 之 处

却 以 新的 战 争 给 民 众带 来 苦难
, ,

,
( 荀子
性 恶 ) 就 是 说 人 的天 性 是 恶 的 但 通
,
过 人 为努 力
位置

可 以使 之 向善
“ “
所以


,
荀子 的 性
,
恶论 倒为 董仲 舒 的 所谓 人 事 保 留 了 必 要 的
据说 董 仲舒 曾 作 书 美孙 卿

或许 正 是
上 比 孟 子 的 性 善说 实 际 孟 子 的 性 善 说 具 有 强

,
都是 出 于 学 者 的添 加 补 充 而 这 种 添 加 和
至于在
,
这 就是 《 春 秋 》 贬 晋 褒 楚 的 原 因
人 无善 善之 心

《 竹 林 》批 评 晋
补 充 并 不 符合 董 仲 舒 对 人 性 的讨 论
是 说 晋 人 不 知 道 褒袭 善


,
过 去 的研 究 中
,
有 人 把 阶 级 分 析 的方 法 庸 俗
,

养 而 不 可 改 可 豫 而 不 可 去 若 形 体之 可
肥 耀 而 不 可得 革 也 是 故 虽有 至 贤 能 为
,
,


君亲 含容 其 恶
,
不 能 为君 亲 令无 恶
,


例如 《 楚 庄 王 第 一 》说
, ,
:

《 春 秋 》分
;

如 何 理解 这 段 话 涉及 到 对 董 仲舒 人 性 思
王承天
,

之 性 于 天 而 退 受 成 性之 教 于 王

董 仲舒之 所 以 在 性 善 还 是 性 有善


以 成 民 之 性 为 任也

,


性 有 善 还是 性 已 善 上 认 认 真真 地 进 行 辨
, ,

; 无其 质 则 王 教 不 能 化 无 其 王 教

名 析 理 的 论 说 是 因 为在 他 看 来 孟子 的性 善
组 看
, ,

善但性 非 已 善
,

,
谓性已善
奈其 情 何 ?
,
如果 我 们 借 助 好 荣 憎 辱 的 句 式
“ ”


,
对 于 自 己 的观点

董 仲舒 有 许 多 比 喻 性 说 明 他说
:
,


把《 竹 林 》 的 善 善 恶 恶 理 解 为动 宾 结 构 的 词
那 么 无 论 从 语 法构 成 还 是 从 意 义 表 达来 都 应 对 《 玉 杯 》 的 善 善 恶 恶 作 同 样 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