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除对因果的疑惑
地藏法门的闻思修

地藏法门的闻思修作为教法期未来几十亿年里最大的事情,不闻思修是没有办法转动这个大法轮的。
因为只有闻思修,才能在释迦教下的每一位弟子心中熏入地藏的心愿,建立弘扬、护持地藏法门的责任感。
要成为自心中主动的力量,以此影响到周遭有缘的人们,使各类众生都全心归依地藏菩萨,这是极大的事情。
如果从内层的缘起上去看,就是要由闻思修来弘扬地藏大法。
首先所谓“闻”,就是通过听闻来接受释迦如来的言教。
因为佛的一切种智彻底照见缘起,照见地藏菩萨唯佛能了知的本愿、威神的境界、他与此方世界的因缘,就缘起的认定上,全是佛语一语认定的,没有什么可转变的。
听闻就像光明一样,有了光就能看到那么多的事实,不听闻就一直处在愚痴暗昧的状态。
所谓“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晓”,何况这样不可思议的法门,更加连一点点都不会认识的。
因此首先要去听闻《地藏本愿经》《十轮经序品》等这些根本的经教。
听闻了以后有什么作用呢?那时你会知道地藏菩萨往世的因行,他最初做婆罗门女时是怎么立愿的,后来又怎么再再的立下度一切老母有情先成佛的大愿,又怎么经过漫长的时劫不断地加被众生等等的状况。
还有他的功德有哪些不可思议之处、愿的不可思议之处、满愿能力的不可思议之处,这些都能有一个准确的了解。
再从我们自己身上出发,想一想,在无数的诸佛菩萨中,我们到底要寻找一个什么样的怙主?一切诸佛菩萨都是一样的慈悲心,但哪一尊是跟你有缘、缘深、缘久的怙主呢?这是圆满自利非常关键的地方。
这个事情别人没有办法判断,比如说去极乐世界,这是释迦佛说,你就去那里,那为什么呢?因为你生在这个世界就是要去那里的,其他的国土你也去不了。
因缘就是这样。
那么在佛灭度以后,守护教法的责任在谁身上?救渡本土一切众生的任务交付给谁?释迦牟尼佛说:我要快走了,我在忉利天宫把所有的诸佛菩萨都叫过来,就是要说这件事。
这样一层一层听闻才能了解这里根本因缘的状况,能了解地藏菩萨悲愿的重点就在我们身上。
就在我们这些罪苦有情的心上,他的力量表现得非常充分。
四断除应成不需遣除我痴的诤论

四、断除“应成不需遣除我痴”的诤论【那么同样,遣除我痴有何用呢?】对方说,既然得不到果还求果的痴心不必要遣除,那同样,得不到我而执我的痴心也不必遣除。
回答分二:(一)显示求果之心和取我有的痴心在作用上的差别;(二)以理成立妄计有我的痴心应须断除。
(一)显示求果之心和取我有的痴心在作用上的差别【答:以求果之心能在静息诸苦后,自亦随之寂灭,如木中出火,还烧彼木般。
而成为轮回诸苦之因的我慢或我执(这是把颂文的“我慢”更明确地说成“我执”),以取“我有”的痴心令彼增长。
】求果的心不但能静息诸苦,而且在静息诸苦后,自己也随着寂灭。
就像“两根木头摩擦出火,所出的火反过来烧尽木头”,这是比喻从求果的菩提心中发起智慧火,以智慧火息灭求果的分别。
但我痴并不是这样,它和轮回苦因的我执是能增所增关系,以我痴使得我执不断增长。
问:如果我执和我痴存在关系,要么是一个,要么是能生所生的关系,怎么是以我痴使得我执增长呢?答:比如在夜幕初降的时候,把花绳误认成蛇,只要认作蛇相的痴心还存在,就会使得执著蛇的心增长。
我痴和我执就是这样的关系。
总之,以求佛果的菩提心不但能息灭一切粗细诸苦,而且能在一切苦息灭之后,求果的分别也随着寂灭。
(二)以理成立妄计有我的痴心应须断除【这“无我计有我”的痴心应须断除,因无彼痴则不执我,不执我便不转生于轮回中故。
如《中论》云:“内外我我所,尽灭无有故,诸受即为灭,受灭则身灭。
”】这“无我计有我”的痴心应当断除。
理由是:没有执取我有的愚痴心,就不会执著我;而不执著我,就不会在三界中轮转受生。
就像《中论》这一颂所说:“内外我我所”:对内的五蕴执著是我,对外的柱子、瓶子等执著是我所。
“尽灭无有故,诸受即为灭”:这我执和我所执如果灭尽无余,受取轮回的生就得以除灭。
“受灭则身灭”:以受取轮回的生得以除灭的缘故,果上种种三界的蕴身就得以息灭。
五、断除“不能遣除自性成立之我”的诤论。
“自性成立之我”,就是不观待其它因缘、以自身的体性而成立的“我”。
让一切处于苦难的人得以解脱的真相-庄圆法师《因果的真相》读书笔记

让一切处于苦难的人得以解脱的真相庄圆法师《因果的真相》学习笔记人人都想趋吉避凶,可决定命运的源头在哪里?源头就在于你的内心状态,心中的善恶就是祸福的起源。
人要警惕自己的起心动念。
这世界是心得一面镜子,对待他人邪曲得心会吸引他人对待我邪曲得果。
以慈悲、淳朴、宁静的心待人,会吸引他人或这个世界对待我宁静、慈悲的果。
你的心是祥和的、宁静的、慈悲的、柔软的,你的世界或你的因缘就会与慈悲、祥和、宁静的事情会合,你也会常常碰到祥和的人来善待你,你会碰到很宁静的事物来让你享受到更深入的宁静。
如果你的内心充满了愤怒、冲突、斗争、怨恨、不满、想要毁灭,你的内心累计了这么强大的负性情绪和负性能量在里边的时候,可以说,灾祸就会发生。
这就是因果镜原理。
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纵使在同一个场景下,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状态是不一样的,所以命运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所以,凡人害怕祸害损失,有智慧的人害怕不善的心念。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处的境遇、所处的世界负责,没有人需要为你负责,你就是你自己的上帝。
去除内心的邪曲,也就是贪、嗔、痴。
贪是计较,嗔是愤怒生气,痴是不甘心和后悔,这些情绪是祸害的种子。
你身体的各种病变也是你内心不善的心念所产生的,然后投影到你的肉体。
即使没有破坏性的行为,邪曲的不善的心念也会招惹灾祸。
所以要慎独。
如何让祸害找不到你,有没有这样的方法?有!就是放大你的心量,将你的心量显露到跟宇宙的虚空一样的的时候,你就可以得到甜美的果实。
一个人的起心动念都与业力相联结,一定要警惕自己不善的心念。
世界是一面镜子,是你思维模式的镜子。
当你的心情保持喜乐纯真的状态时,你的世界显露出的样子,就是喜乐的事情源源不绝地发生。
纯真的人、纯真的现象会常常出现在你的周围,这是一个宇宙的真相。
让你内心的批判消失,让一切你看不顺眼的人事物、情境环境心境彻底消失。
真正的真诚就是表里如一,请大家扪心自问,你对待你的朋友跟对待你的家人一样吗?你在外面轻声细语,那请问你在家里是不是也这样呢?如果不能表里如一,则是自我造成的。
恶行需要从微小处遮止的原因

五、恶行需要从微小处遮止的原因这是从业增长广大的缘起律上来观照,也就是业有从微至著、从小到大的发展规律,明白了这一点才知道为什么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若尔,何须于微小罪见大怖畏,无间灭除不令相续耶?有人说:怎么须要对那么小的罪一见到就生大怖畏,要极快的无间就灭除而不让它相续呢?这会不会太严格了?不须要这样吧!会有这种想法都是对缘起有愚昧的结果。
他认为这样不要紧,因此不但不生大怖畏,连小的恐惧也没有。
认为这没什么关系,所以不但不无间灭除,而且根本不加理会,这就表现出了对因果的愚昧。
所以业果愚是一切颠倒行为的根源。
答:譬如毒箭略伤于身,以此不久毒遍全身,故当速割。
如是恶行略伤心时,若舍不顾,速遍全心。
实非微小,速能广大,故于最初须灭令不生,设已生起无间应断。
如云:“如毒依于血,速能遍全身,如是罪得便,亦能遍全心。
”这里从喻、法、教、因四个方面来成立决定需要这样。
比喻上,是说毒箭略伤于身。
法上,是缘起迅速的增长广大。
意义,是说恶行略伤于心也是一样。
以这个为因,就成立一定要这样做才合理。
最初生起的时候就要让它灭掉而不生,生起来无间就要断掉,这表示它的迅速性,就是在微小处都要具有迅速性。
“如云”指寂天菩萨是这么教导的,这是以教来证明,因此在我们心中要确立这样行为的法则。
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后,才真正在心中认识到“我一个修道人应当是这样的品格、这样的做法才对,这样才是如理的”。
以下就具体地从各分来解释。
首先比喻上,就身体而言,缘起的状况如何呢?毒箭只是稍微伤到了身体,但是很快的速度、极短的时间里,毒已经蔓延到全身了,所以应当在他刚刚受伤的时候立即迅速地割断。
这里“略伤”表示一个小事件,“不久”表示迅速,“毒遍全身”表示它的蔓延性或者增长性。
这就可以看到,不是一个小伤口沾了一点毒就不用立即清除,因为小毒很快就会发展成大毒,最终全数毁灭,所以决定要速断。
这是从比喻上懂了。
意义上,一个恶行轻微的损伤到自心的时候,假使放置不管,那就非常快地遍满全身全心,所以实际上并不微小,它能快速地蔓延广大的缘故。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第七

中士道·除邪分别1、遣除邪分别:若于生死修习厌患令心出离,则如声闻堕寂灭边,于生死中不乐安住,故修厌患于小乘中可名为妙,然诸菩萨不应修此。
答:遣除邪见分八:一、这种说法实为错解经义的大谬误。
经中虽说菩萨不应厌离轮回,不是教导菩萨不应厌离由“业”和“烦恼”而漂流生死轮回的生老病死等各种苦,而是教导菩萨要“精进”,为利益有情,即便众生一切之苦加在自己身上,也要甘心承受,精进不退,勤修利他大行,绝不会被苦吓怕而产生厌离。
二、佛说不应厌离三有轮回是说不应厌患在生死中利益有情,而且应当对此发起大欢喜心。
三、应怖畏以惑业受死,但应欢喜以悲愿力受生。
就像理应厌离沉溺水中,但不应厌离入水救人一样,能勇猛地入水救人,是大义大勇,不应厌离。
四、如果没有分清何种厌离合理,何种厌离不合理,却说菩萨不应远离惑业所引生死,若已受菩萨戒,则染犯了恶作罪。
五、虽见三有过患而极为厌离,但此心由大悲牵引,不断受生三有,救拔有情,是极为稀有的行为。
六、此邪见与《菩萨地》所说相违。
《菩萨地》宣说了一百一十种苦,是引发大悲之因。
正是由于见到三有的无边众苦,所以心生恒常猛利的不忍(悲愍)。
就如父亲会毫不犹豫地跳下粪坑去救孩子,但对父亲本人来说,始终都厌离粪坑。
七、出离心是大小乘共修之道,称为共中士道。
大乘行者须以出离心为基础引发大悲。
八、金刚乘也以出离心为基础。
2、何种不舍生死应当舍弃?何种不舍生死应当随学?何种厌患生死应当舍弃?何种厌患生死应当随学?答:贪着三有盛事而不舍生死应当舍弃;利益有情而不舍生死应当随学;因自身受苦求自己解脱而厌患生死应当舍弃;因见众生苦希望众生解脱而厌患生死应当随学。
3、如果菩萨和声缘一样厌离生死,那有什么超胜于声缘之处呢?如果超胜于声缘,菩萨的厌离生死和声缘的厌离生死有何不同呢?答:超胜之处是菩萨有大悲大愿。
不同之处在于菩萨虽然厌离生死,但由大悲大愿而不舍生死,在三有中摄受救拔众生,而声闻只求自己解脱生死。
如何化解过去今生种种冤结

◎如何化解過去今生種種冤結?1. 決不報復、怨天尤人真正學佛,對冤親債主,決定不能用怨恨心。
如果每個人都把怨天尤人、報復冤親債主的念頭捨棄,社會衝突就化解了,世界和平就能落實,人民才真正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
應知,心懷怨恨,吃虧的是自己,不是別人。
別人對我誤會,對我毀謗,對我陷害,都不放在心上,這是消自己的業障。
對待冤家,依舊是真誠心、清淨心、慈悲心,培自己的福報。
2. 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八大人覺經》中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我們決定不把別人的不善放在自己心上,這個是很大的錯誤。
讓自己的心真正做到純淨純善,我們在這個世間沒有冤親債主,沒有對立的,這一生過得多麼幸福、多麼美滿!戰勝別人不是英雄,戰勝自己的煩惱習氣,戰勝自己的不善的知見,這個人才叫做「大英雄」。
佛在經典裡面教導我們,我們的心善,看一切人都是善人;我們的心不善,看一切人都不是善人。
所以佛法講「境隨心轉」,外面的境界確確實實沒有善惡。
譬如說我喜歡這個人,我很喜歡他、很愛他,但是另外一個人很討厭他,可見得它並沒有絕對的標準。
所以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每一個人的標準都不一樣。
這是聖賢教導我們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一定要認真學習,要從自己本身去做到,能夠愛一切人。
3. 真誠心為對方設想怨結,只要用真誠心去為對方設想,沒有不能化解的。
佛講得很好,「冤家宜解不宜結」,結下冤仇,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彼此雙方都痛苦。
所以應當要覺悟,從我們內心要把它化解,希望和平共存。
4. 肯定眾生本性本善人都有佛性,中國人講「人之初,性本善」。
所有的不善,那是煩惱習氣在作祟,一切眾生的本性都是善的;我們要看他的本性,不要看他的習性。
真正肯定,一切眾生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一切境緣都是善的,我們的知見就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就是大乘經上所說的入佛知見。
5. 凡事忍讓,歡喜感恩受了傷害、受了侮辱,佛教導我們要能忍、要能讓。
忍讓當中,決定沒有一個瞋恚的念頭。
這個絕對不是懦弱,這是大智,這是大勇,這是大德,這是真正解決問題。
5-绮语因果

一、什么是绮语印光大师说:“所谓‘绮语’,就是讲无益的、华而不实的言词,谈说淫欲,引发人的邪念等。
”下面宣说绮语的七种分类,即:斗讼诤竞语、诸婆罗门恶咒术语、苦所逼语、戏笑游乐语、处众杂语、颠狂语、邪命语。
1、斗讼诤竞语:就是宣说斗争、诉讼、竞争的话。
2、诸婆罗门恶咒术语:对婆罗门等外道的论典或者梵志的咒语,以爱乐心(“爱乐心”三字是关键)受持讽诵。
换句话说,对于在佛法之外不能引发利益的所有书籍、报刊、杂志、影视、网络论坛、流行歌曲、体坛新闻等等,如果以爱乐心受持赞美、大声朗读或者对他人宣说分别,都叫绮语。
如果是为了辩论,为了显示佛法与外道的胜劣差别,为了观察轮回的苦谛等而宣说,则不属于绮语,因为并非以爱乐心宣说的缘故。
3、苦所逼语:例如,遭受种种身心痛苦而发出的伤心感叹之语等。
4、戏笑游乐语:戏笑、游乐、爱欲等有关的话。
5、处众杂语:乐于在公共场合,宣说国家领导人、政府官员、国家政治、犯罪等言论。
6、颠狂语:宣说如醉酒般的语言以及如颠狂者般的言语。
7、邪命语:例如,为了追求名闻利养,在施主前说一些无意义的言语。
以上绮语的范围非常广大,凡是不能引发利益的话语,均属绮语的范畴。
以这条来衡量,没有以正法摄持的话语都成为绮语。
二、遣除疑惑有人想:我是生存在现代社会的现代人,难道连说话的权利都没有吗?难道我不能尽情地谈论政治、战争、经济、体育、文艺等的话题吗?难道朋友之间不能互相开开玩笑吗?这些都要控制,佛法真是不自由。
为什么要这样来限制我们呢?回答:在山道上开车,你会不会把车限制在车道中行驶,如果自由的结果是坠入深渊,还要这种自由吗?同样,遮止无意义的话语,唯一使语言引发真实义利,这样的安乐之道为什么不愿意趣入呢?我们的心是作者,舌头是笔,话题是各种颜料,业是不会空耗的,以何种发心说何种话题,就会在相续中染出何种色彩。
所以谈论无意义的话题,就在识田中熏入不清净的种子,对自他的身心都会有影响。
当年李伯时画马,圆通秀禅师告诫他,心里念念想马以后就会堕入马腹作马的,同样以爱乐心唱靡靡之音的流行歌曲,谈论世间生死的话题,信口开河之时,已经密密麻麻地熏入了生死的业种,所以要出离轮回,绮语是一定要遮止的。
这样做,你可以遣除违缘

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心得体会(精选3篇)[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心得体会1最近在读《怎样和孩子沟通》这本书,细细品读其书中内涵,书如题名,主要围绕着如何与孩子平等和气的交流,其中介绍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
书中不仅从文化角度上对亲子关系进行深入而具体的阐述,而且从沟通的技术和内容上进行了详细分解。
无数多的事实证明,亲子之间保持亲密的的关系,是胜过许多教育的。
书中第一章就讲到了尊重,可见与孩子互相尊重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只有为人父母的能够尊重孩子,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的与众不同的想法。
其次便是懂得赏识孩子。
“真笨,这都不会”“你看看别人,考多少分,你呢。
”这些话无疑是刀,会无情地刺伤孩子的心。
作为家长,要看得到孩子的闪光点,能适当称赞他,所有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求——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
而家长对孩子每时每刻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让孩子更有信心走接下来的坎坷路。
最后是身教重于言教。
口说远远比不上一次亲身行动,家长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
一个不爱学习只顾自己吃喝玩乐的家长,一问三不知的家长,品行恶劣、行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长是不会培养出好孩子的。
而我认为最重要的无疑是无条件的信任自己的孩子,若父母与孩子之间连基本的信任都荡然无存了的话,交流亦或是谈心根本就是妄想。
试想想,孩子一边和你说着话,一边怀疑父母会不会为此轻视自己,担心明天父母就会把自己的话转说给别人听。
这样的交流,又有何意义,只不过是挂着“谈心”的虚名罢了。
父母无条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与孩子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孩子大了,自然有了他自己的思想,即使孩子的想法千奇百怪、闻所未闻,作为家长父母,理应当相信自己的孩子,让他自己决定该做的事,这样孩子才会成为更有做为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遣除对因果的疑惑
1、对因果道理的辨析
现代人往往认为因果报应是一种迷信的学说,这是一种未经观察思考想当然的认识,如果认为存在于有情身心的因果规律是迷信的话,科学也同样是迷信,因为科学反映的就是外境(自然界)的因果规律,现代人恐怕不会讲科学是迷信,同样都是讲因果规律,为什么要厚此薄彼呢?难道因果规律有在外界合理而在人自身上却不合理的道理吗?所以所谓因果是迷信的观点毫无道理。
有些人认为因果报应是陈旧落后的观念,早已跟不上时代了,如果以一种法年代久远,就必须要舍弃的话,那人们几千年来都是吃饭睡觉,这种生活方式是不是陈旧落后而应当舍弃呢?恐怕谁也不能缺少这些基本的生存条件,同样,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不会说对古代人适用,而对现代人就落后不适用了,以时间的久远来断定因果律是否在现代人身上成立是毫无道理的。
有人会想:我每天辛苦劳作,但温饱问题还难以解决,与人为善仍然时常遭到厄运,旁边有人不怎么操劳却赚钱容易,这些该怎么解释呢?不是讲因果报应吗?为什么有人坑蒙拐骗、贪污受贿,照样日子过得好,我日日遵纪守法,却没有过上什么好日子。
其实,这是因为因果的相极其细微、复杂,再加上有的事情,其果报成熟的时间会很晚,有时甚至要几百世之后才成熟,所以造成许多人误解,认为人的身语意行为没有什么报应。
如果明白前生后世的存在,那么对于深远、细微有时需要多生方才成熟果报的因果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明白了三世因果的道理,就知道自己今生辛劳仍旧度日艰辛,那是前世没有多修善业的缘故;有些人不劳而获,那也是他前世种了福田今生显现果报;有人造恶未见他今生受恶报,那是罪业尚未成熟,到未来世才会显现苦果。
如果人们只承认存在现世这一片段,那么许多因果报应的完整过程就被剪去了大部分,变得无头无尾难以理喻,比如一部电影,如果只看其中一两分钟的情节,怎么能了解到整个剧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呢?同样对于漫长的生命历程,如果只承认存在今生这一片段,也会对其中的发展规律理不清头绪。
2、前生后世存在的理由
不承认前生后世是现代人的一种普遍现象,如果不破除这种邪见,那贯穿三世的因果律就难以在人们心中建立起信解,因此以下以理证说明前生后世的存在。
世间人最恐惧的事莫过于死亡,断灭论者认为人死如灯灭,死后归于一片漆黑的寂灭,无声无息,无踪无影。
试想:从一种多姿多彩的世界进入绝对虚无之境,生命完全断灭,这让人难以接受,也令人恐惧,然而这只是不承认三世因果者自己的一个假立而已,生命真的无前无后只有中间短暂的一世吗?并非如此,所谓死亡实际只是从一种生命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而已。
现代人以没有现量见为理由,判定不存在前后世,仅仅承许有现量能见的现世。
其实可以将昨天、今天、明天分别比作前世、今世、来世,虽然昨天和明天在当下的此刻不见,但谁也不能否认昨天、明天的存在。
同样,以未现量见前世、后世也不能说它不存在。
有人说比喻不恰当,虽然现在不见昨天、明天,但昨天、明天的存在人所共知,而前后世无人知晓,所以不存在。
如果以不知道就决定不存在的话,那在我们狭碍认知范围外的一切事物,都应当不存在。
实际上不知晓前世源于记忆的局限性,随着时间往前推移,记忆将变得越来越模糊,就连一个月前某个钟点做了些什么都回忆不起来。
这些内容早已在记忆中了无痕迹了,何况前世的经历?
如果以当下不能现量见到判定为无有,那对于明天所需的吃穿等物资受用是否也不用准备呢?因为这些同样是未来的事物,在当下也不能现量见到。
按你的观点,对这种不能现见而象龟毛兔角一样无有的法,有什么必要为它准备呢?
另外,人们没有现量见到前后世的自相,也没有见到不存在前后世,既然以没有现量见前后世,可以决定前后世不成立,那同样以没有现量见不存在前后世,可以决定前后世存在。
所以你们所说的无有前后世仅仅是一种自我认定的说法而已,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理由。
我们再来分析人的产生,生物学认为人的生命是由母卵父精结合成一个受精卵,由这个细胞不断分裂,形成人体胚胎,在母亲的子宫中孕育成形,而后出生。
这种说法只反映了人的物质方面的生长,从一个简单的受精卵发展为复杂的四肢五官,就好比一粒沙子发展成一座大山一样,然而仅凭这一点无法解释婴儿刚一出胎便会啼哭,便具有苦乐感受,而人生伊始就具有的这些心识特征,恰恰是生命最本质的地方。
这样的心识特征从何而来呢?如果只承认有今生而无前世,则无法解释这个问题,难道这样的心识是从“空无”中凭空产生出来的吗?
婴儿一降生就有吮吸母乳的行为,就有冷热的感受,这种本能从何而来?实际上由今生的第一刹那心识,可以推出必定是由前世最后一刹那心识所产生的。
正因为婴儿心相续中具有往昔(前世)吮吸母乳的习气,所以刚一降生就有吮吸母乳的举动。
换句话说,今生第一刹那的心识,既不是依靠外在的物质力量产生,也不是由恒常之因或无因产生,而是由与自己同类相应、能执著种种世间法的前世最后刹那心识所生。
心识不依赖外境或者某个主宰,而是由前际(前世)无穷无尽的心识辗转相生。
如同前世的最后识产生今生的第一刹那识,今生也是以前前识不断产生后后识,这就是我们的心相续连绵不断的状况,这一过程如同河水不断奔流一样。
以下再分析后世存在的原因,凡夫众生到死亡的最后时刻,心相续中仍然具有根本俱生我执之因,依靠其所产生的烦恼和业障仍然存在,如果不具足能对治我执的无我智慧,如何能不转生后世呢?所以决定会转生后世。
在死亡的最后刹那,心识相应于我与我所的执著种子,如果没有依无我的智慧对治,由此必然产生转生后世的果。
如果此因存在,却象现代人所认为的人死如灯灭,一切化为乌有,就变成有因无果了,但是有因无果的现象在这个世界何时何处也不会存在。
生死如同昼夜一般,有白天就有夜晚,夜晚过了,黎明又重现,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在此世的生命结束之后,进入中阴阶段(如同黑夜),然后又投胎,开始了又一生。
这样循环往复,生生死死,生命的流转就象一条连绵不断的长河。
这个身躯如同一座旅店,心识则如一位旅客,在轮回漫无边际的旅途中,心识转换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形态。
3、《楞严经》中的教证
《楞严经》中有一段对话,在对话中佛陀解释了生命源源不断的道理。
波斯匿王问佛:“我先前未曾听佛教诲,听迦旃延与毗罗胝子说此生死后一切都断绝灭亡。
我今遇佛,在这点上仍有疑惑。
”
佛问大王:“你的肉身是金刚常住,还是会腐朽变坏?”
王答:“我此肉身终将坏灭。
”
佛问:“你的身体尚未变灭,如何知道将来必定坏灭呢?”
王答:“现在我这个无常之身虽未灭亡,但我观察现在是念念迁变,前念灭后念生,念头刚起就不住而灭,如火成灰渐渐销殒,不曾有过停息,所以决定了知此身终归灭亡。
”
佛认可波斯匿王所答,继续问:“你现在身心已经衰老,你的容貌与幼时相比有何不同?”
王答:“我童年时的皮肤细嫩光泽,至成年时血气方刚,如今衰老之年,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临死不远,如何能与壮年相比呢?”
佛说:“大王,你的容貌不是即刻衰败的吧?”
王答:“世尊,这些实为慢慢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来暑往渐至于此。
”
佛说:“你见迁变不停而了知到此身一定灭亡,你知不知道身中还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本性存在?”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
佛说:“我对你指示这个不生不灭的本性。
大王,你何时曾见恒河水?”
王答:“三岁时慈母带我拜耆婆天,经过恒河,那时即知恒河水。
”
佛说:“大王!如你所说,二十岁时身体衰于十岁,乃至六十岁,日月光阴念念迁变。
你三岁时见到恒河,到二十岁时再见恒河,恒河水如何呢?”
王答:“河水与三岁时所见无异,直到如今年纪六十,也没有变化。
”
佛说:“你现在自伤发白面皱,面容比童年多了许多皱纹,但你现在见恒河与童年时见恒河的那个见,有老幼之分吗?”
王说:“没有,世尊。
”
佛说:“大王,你的面容虽然皱了,但这个能见的本性却未衰老,起皱的是变化,能见之性是不衰老的,非是变化,变化的有生灭,不变化的无生灭,无生灭的能见本性如何会在你的身中与身体一同生死呢?你为何引诸外道之言,说此身死后完全断灭呢?”
波斯匿王听了佛的开示,才相信此身死后并非断绝,只是舍此身取彼身,从而解除了执身断灭的邪见,与大众欢喜踊跃得未曾有。
佛陀开示众生的佛性不灭,虽然身体有生死变异,但自性的如来藏光明却始终是不迁不变的。
益西彭措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