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学院年本科生招生简章

中国佛学院年本科生招生简章
中国佛学院年本科生招生简章

中国佛学院年本科生招生简章

中国佛学院是由中国佛教协会举办的全国汉语系高级佛学院。学院教研条件充足,师资力量雄厚,培育人才遍及国内外,在海内外拥有广泛影响。

一、培养目标以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和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信仰虔诚的佛学学术研究人才,佛学专业教案人才,国际佛学交流人才和各地寺院的高级管理人才为基本目标。

二、学制及招生名额

.本科四年。招生一班,共名。

.课程设置:佛教史、唯识、中观、天台、华严、禅宗、净土、律学、佛教文物、佛教音乐、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中外哲学、历史学、文献学、时政、外语、书法。

三、招生条件

.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出家青年僧人。

.具有中级佛学院毕业及高中毕业以上或同等文化程度,经过一定时间的出家考验,信仰坚定,品学兼优,志愿从事佛教事业的青年僧人。

.年龄在至周岁之间。

.无婚姻或恋爱关系;无犯罪记录。

.相貌端正,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无精神病史及其它传染病或残疾。

四、招考办法及有关规定

.凡符合本院招生条件者,若在分院和地方佛教院校,由分院或地方院校向当地宗教部门推荐报名;若在地方寺院的青年僧人,由本人所在地的佛协组织或寺院组织,向当地宗教部门推荐报名。

.各省院校及佛协组织部门推荐考生时,应严格把关,推荐品学兼优、学修精进的青年僧人报名。

.报考者需把报考材料备齐后函寄本院,经审核符合报考条件后,发给准考证。【寄来:(1)报考登记表、(2)体检表、(3)推荐介绍信、(4)身份证复印件、()学历证明复印件、()二寸免冠白底近照五张。】.报名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截止。

.按通知规定时间,持准考证到指定地点参加考试。考试科目:佛学、语文、政治、史地、英语、课诵。

五、录取与入学:

.录取考生,按照考试成绩,择优录取。

.录取通知书由本院直接寄给本人。凭录取通知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被录取者应持以下相关证明,按规定时间到本院报到。【随带:(1)录取通知书;(2)当地宗教部门及推荐单位介绍信;(3)所在寺院住持,

或剃度师、依止师出具的推荐信,此推荐信要求在宗教信仰、道德修持等修学方面作为监护人,对录取者予以保证;()户口;()身份证。】

六、有下列情况者,退回原推荐单位

.入学时,经体检和复试,不符入学条件者。

.入学后,学习不仔细跟不上教案进度,不能遵守学院规章制度者。

.入学后,连续患病二个月以上不能学习或患传染病、精神病等。

.凡退学者,户口均随其退回原推荐单位。

七、在学期间生活待遇

.学院按规定每月发给一定的生活费。

.学院按规定学生享受公费医疗待遇。

八、毕业后的去向

.毕业后,原则上仍回原推荐单位工作。

.根据全国佛教事业的需要,本人自愿,由本院与原推荐单位协商,经同意后调配安排工作。

.毕业生可报考本院研究生。

.毕业后的待遇,符合国家宗教局颁布的《宗教院校学位授予办法(试行)》规定的由用人的佛教单位或寺庙负责解决。

. 毕业时,将户口迁至用人单位或原籍。

九、本《招生简章》可在地方佛教院校、寺庙和佛教组织范围内张贴。

中国佛学院招生办公室

年月日

联系人:妙戒法师

联系电话:~(兼传真)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法源寺前街号

邮编:

中国佛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国佛学院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国佛学院是由中国佛教协会举办的全国汉语系高级佛学院。学院教研条件充足,师资力量雄厚,培育人才遍及国内外,在海内外拥有广泛影响。 为了进一步扩大学院教育成果,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我院决定扩大研究生招生范围,面向全国佛教界招收佛学专业研究生。 一、培养目标 培养爱国爱教、品学兼优、学修并重的研究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造就热爱佛教事业,能够担当教案研究、文化交流、寺院管理等弘法利生重任的佛教栋梁。 二、学制及招生名额 、学制三年,全日制授课,完成课程学习任务,通过毕业论文。 、招生名额:名。 三、招生条件 、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志愿服务于佛教事业。 、具有佛学院、或在其它社会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青年僧人。 、年龄在周岁以下,出家时间一般不少于五年、受过具足戒。 、无婚姻或恋爱关系;无犯罪记录。 、相貌端正,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无精神病史及其它传染病或残疾。 四、招考办法及有关规定 、凡符合本院招生条件者,若在地方佛教院校,由地方院校向当地宗教部门推荐报名;若在地方寺院的青年僧人,由本人所在地的佛协组织或寺院组织, 向当地宗教部门推荐报名。 、各省院校及佛协组织部门推荐考生时,应严格把关,推荐品学兼优、学修精进的青年僧人报名。 、报考者需把学历证明及体检表,免冠僧装二寸近照五张,随同报名表函寄本院,经审核符合报考条件后,发给准考证。【寄来:(1)报考登记表、(2)体检表、(3)推荐介绍信、(4)约字个人小传、()身份证复印件、()学历证明复印件、()二寸免冠白底近照五张。】 、报名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截止。 、按通知规定时间,持准考证到指定地点参加考试。 、考试内容:()提交专业的佛学学术论文一篇(字数要求:至);()笔试:佛学、语文、英语、时政;()面试:回答专业导师提问。

6中国古代宗教——佛教

中国古代宗教——佛教 与道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不同,佛教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但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于是佛教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中国化了。 一、原始佛教的创立 (一)佛教的创立 佛教创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释伽牟尼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王子,生于公元前565死于前485年。他面对世间的种种苦难和生老病死,进行了苦苦思索,读了不少书,但始终找不到解脱的办法,于是在他十九岁时(一说二十九岁),舍弃了王位,离开了妻子和儿子,剃发出家,经过多年苦修,后来在一棵菩提树下经过49天冥坐沉思,他终于在一天夜里睹明星而悟道。 (二)佛的含义 佛意为“觉者”或“觉悟了真理的智者或圣人”。“佛”在中国古代有“佛陀”、“浮屠”、“浮图”等多种译名。 (三)佛的三层境界 1.自觉:即领悟了佛教教义的圣人。 2.觉他:自己领悟了教义,并帮助他人觉悟的圣人。 3.觉行圆满:掌握了真理并能超越生死的圣人。 二、原始佛教的教义——“缘起论”和“四圣谛” (一)缘起论 “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的,因和缘就是关系和条件,离开因和缘,就不可能有任何事物和现象的存在。用释迦牟尼自己的话说是“因此有彼,无此无彼,此生彼生,此灭彼灭”。 “无造物主”是否定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佛教认为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世界上没有独立存在的永恒的造物主。 佛教讲缘起有11义,其中最重要的论点是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和因果相续。 “无我”,是否定世界上有物质性的实在自体的存在。就人而言,人的身体组织“四大”即地、水、火、风等要素所构成,地为骨肉、水为血液、火为体温、风为呼吸;人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由“五蕴”即色(形质)、受(感觉)、想(观念)、行(行动)、识(意识)诸要素所构成。“四大”、“五蕴”的暂时聚合便有了人。然而从本质上说,四大皆空,五蕴皆空,任何要素都是刹那间依缘而生灭的,因此,世界上没有恒常自在的主体,倘若执迷于真实存在的“我”,只能导致无尽的痛苦。 “无常”是说宇宙没有恒常的存在,任何现象的性质都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生灭。例如,佛教把人从生到死的一生叫做一期,一期由刹那相续所构成,表现为生、老、病、死。生死在刹那间,世间的一切事物迁流不停,绝无常住性。 “因果相续”是说一切因缘而生的事物或现象既生灭无常,又相续不断,如江水长流,前逝后生。事物有起因必有结果,而且因与果相符,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 缘起论以“因缘”来解释世间事物生起和变化的现象;以“无我”、“无常”来说明如果将人自身认作真实的存在,执著为“我”,就会烦恼丛生;以“因果相续”引导人以善因求善果,获得功德的圆满,最终脱离苦海,达到“常乐我净”的境界。 (二)四圣谛 所谓“四圣谛”,是指苦、集、灭、道四谛。谛有真理之意。 1.苦谛:佛教认为,人世间都是“苦”的,叫“苦谛”。具体说“人生有八苦”。

佛教究竟何时传入中国

佛教究竟何时传入中国 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学术界历来存在争议,有影响的说法达十多种,如沙门赍经来化说,伊存口授《浮屠经》,霍得金人说,刘向见有佛经说,汉明帝时传入说等。其中大多被否定了,但仍存三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认为佛教早在秦始皇时就已传入。 据《历代三宝记》卷一记载: 始皇时,有诸沙门释利防等十八贤者,赍经来化。始皇弗从,遂禁利防等。夜有金刚丈六人来破狱出之。始皇惊怖,稽首谢焉。”又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五所记:“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西域沙门室利防等十八人,赍佛经来化,帝以异其俗,囚之。夜有丈六金神破户出之。帝惊,稽首称谢,以厚礼遣出境。 这种说法一向被人们否定,一因这种记载源于《朱士行经录》,朱士行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汉族僧人,但这部书并非他本人所撰,而是伪作;二因西汉张謇未通西域之前,关隘重重,闭塞不通,印度大德无法进入中国传教。 其实,《朱士行经录》虽系伪作,但内容不一定作伪,这点是后人研究时必须区别开来的;而张謇通西域只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陆路),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国的丝绸就已运至印度等地,可见那时,已有海上丝绸之路了;再则,即使

张謇未通西域之前,也有商人为了巨额利润冒险通关,而高僧大德为弘扬佛法舍命闯关,侥幸进入内地当不乏其人。 秦始皇在位时期(公元前246—公元前210),正是印度阿育王(约公元前272-公元前226在位)奉请大德四方出国、光大佛法的年代(公元前250—公元前240)。对此,梁启超在《佛教之初输入》中认为:“秦始皇实与阿育王同时。阿育王派遣宣教师二百五十六人于各地,其派在亚洲者,北至俄属土耳其斯坦,南至缅甸,仅有确证,且时中印海路交通似已开。然则所遣高僧或有至中国者,其事非不可能。” 另据锡兰所传律藏典籍《善见律毗婆沙》(僧伽跋陀罗译)及藏传佛教觉囊派学者多罗那他著于1608年的《印度佛教史》所记,阿育王时也有大德前往中国弘法。 第二种说法,佛教在汉哀帝时传入。 这便是著名的“伊存授经”,说的是西汉末年,即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臣伊存在京城长安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这一记载最早见于《三国志·魏书》卷三十裴松之注,此后又见于《世说新语·文学》《魏书·释老志》《隋书·经籍志》《太平御览》《史记正义·大宛列传》《通典》《通志》等诸多典籍。 伊存授经,是佛法传入中国的最早正史记载。 汤用彤、吕澂等著名学者经过认真研究、翔实考证,不仅认可这一说法,并得到学界的肯定,比如周叔迦在上世纪三

佛教是一种生活方式 (惟善副教授专访)

哲学院惟善副教授专访:佛教是一种生活方式 时间:2015-05-22 作者:哲学院新闻中心 来源:哲学院新闻中心 惟善法师/老师于1989年在广东云门寺出家,于1997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随后进入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留学近八年,获文学学士、哲学博士。2005年回国,2006年入职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教授。惟善法师同时在中国佛学院教授佛学、梵文。主要研究方向是印度佛教、阿毗达磨、东南亚上座部佛教等。 走进惟善老师的办公室,只见老师身穿一袭浅灰色的僧衣,神色平和。一见我们进来,他热情地起身招呼我们坐下,还为我们泡了两杯普洱茶。在茶香氤氲中,我们轻松愉快的访谈开始了。 【结缘释门】 惟善老师生在一个信仰佛教的家庭,家里有吃素食的传统。尽管如此,当初他决定出家的时候,他的母亲并不情愿,一是由于惟善老师是家中老大,从传统的传宗接代的观念来说母亲接受不了。二是担心儿子以后的养老问题,三是担心民间对出家人有偏见,觉得出家人不太一样。但是惟善老师认为,路是自己选的,父母无法决定自己的一辈子。老师出家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先是阅读大量的佛教书籍,并亲身到寺院考察,体验寺院生活,最终在理性的思考下选择了出家。老师认为,信仰是内心的东西,它不会与国家主流价值发生冲突,都是主张利他精神,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没有必要排斥信仰。 【“西天取经”】 中国佛教一直有留学的传统。对翻译产生的怀疑和对学术的追求是古今中国僧人到佛教发源地求学的重要原因。而老师本人喜欢钻研佛理,加上当时在中国佛学院了解到南传佛教的一些知识,产生了兴趣,觉得自己应该出去看看,去了解别的流派。之所以选择斯里兰卡是因为它用英语授课,不需要再学习其他外语。同时,斯里兰卡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佛教国家,保留了很多正宗的南传佛教传统。 斯里兰卡的留学生活给了惟善老师很多收获。首先,亲身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给了老师很多书本难以了解的知识。当时的网络技术还不发达,在出国之前,老师只能从书本的白纸黑字上了解关于南亚的情况。比如说,佛教典籍里面说的“白衣”是指在家居士。一开始并没有过多地在意它,直到老师去了斯里兰卡才发现,那里的在家居士去寺院真的是穿着白色的衣服,这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他们居然保存到了今天。除了开拓视野之外,老师还在斯里兰卡学会了梵文、巴利文。老师认为,没有扎实的古典语言基础很难深入地进行学术研究。这里的古典语言指的是梵文、巴利文,很多南亚的佛教典籍是由这两种语言写成的。在老师看来,尽管译著也可以作为研究材料,但读译著毕竟不能像读原著那样直接准确地了解到原意。就好像小孩咬不动东西,需要大人咀嚼以后再吃,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原汁原味的东西已经失去了,并且还会增加一些其他元素。另外,老师觉得留学的经历增强了自己的爱国心。人在国外的时候往往会深刻感受到国家的地位和国力强弱。那时的中国还没有今天这么强大,也有个别大陆过去的人不愿意说自己是中国大陆人而会自称是新加坡人、香港人或台湾人。老师认为人要真实地表达自己,人穷可以,但要穷得有志。所以老师在斯里兰卡始终大方地穿汉传佛教的僧衣,展示自己中国人和大乘的身份。也正是这一份爱国之情促使老师做出学成归国的决定。 【执教人大】 回国后,老师经人推荐来到了人大。当问及来人大教书目的时,老师答道,在人大开设有关宗教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地认识佛教,而不是让学生去信教。同时,老师认为由于自己本身是出家人,对佛教生活有亲身体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宗教。老师认为,自己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在行持、在实践,根据佛教理论来生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向学生传播行善、乐观、正义的理念,让大家能够减少烦恼、内心平静,同时改变对佛教的偏见。 当问及是否支持有出家意向的学生皈依佛门时,惟善老师说,曾经有学生向他表达过出家的意向。老师鼓励他先到寺院去看看,了解出家有什么意义。说到底,出不出家是由不同人的根性、因缘来决定的。可以尝试性地在寺院住一段时间,因为寺院是开放性的,是让人来看的。而且佛教讲究随缘,不会主动要求人入教,但会向人展示佛教,让人明白什么是佛教,然后再结合自身情况做出决定。 尽管大学是一个世俗的环境,但在惟善老师看来,大学相对来说是一块净土,人际关系比较单纯。而且在斯里兰卡,僧人在高等学府执教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所以老师并不觉得在大学教书会与僧人身份相冲突。但是,大学毕竟不同于寺院,没有办法像寺院那样为出家人提供理想的生活或修行条件。其中,饮食和衣着是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惟善老师介绍到,出家人的素食不是简单的不吃肉,它还包括不使用动物油、不使用葱蒜等气味浓烈的调料。尽管人大餐厅也售卖素菜,但要它和寺院所提供的一模一样是很困难的。所以,在饮食习惯上只能自己去习惯,只要保持自己的信仰,不必过分在乎一些枝末细节。当年禅宗六祖慧能也曾吃过肉边菜。事实上食素只是汉传佛教的传统,佛陀时代,现在南传佛教僧侣都没有素食的习惯,居士给什么吃什么,葱蒜也不是佛教饮食的禁忌。所以老师在坚持吃素的同时做了一点变通,比如食堂有些素菜放了葱蒜调味,可把葱蒜就放到一旁不去动。在老师看来,坚持素食的意图是不杀生。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也就不会造杀业。佛教徒吃素是从爱护动物的角度来说的,是利他的,而不是像现在的素食主义者那样从利于自我健康的角度出发,二者的出发点不同。只要心中有佛,有慈悲心,在条件不那么好的情况下吃宽泛的素食也是可以的。 另一个生活上的问题是有关僧衣的。惟善老师对僧衣中褂做了一些改良,并且他不喜欢绑裤腿。他介绍到,中国僧衣历来都在变化,民国时期的太虚大师就改良过僧衣,现在称之为“太虚装”。为了方便日常教学和生活,惟善老师也曾改良过僧衣,穿起来比传统的僧衣

二〇一二年光孝寺结夏安居修学时间表

二〇一二年光孝寺结夏安居修学时间表 一、智慧修学法会 课程讲授人时间地点 般若智慧与禅妙一法师 (中国佛学院硕士)公历5月7日—9日 农历四月十七—十九日 法堂 禅意人生净因法师 (南京大学教授)公历5月11日—12日 农历四月二十一—二十二 法堂 《坛经》与人生徐文明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公历5月13日—14日 农历四月二十三—二十四 法堂 诵《金刚经》公历5月15日—19日 农历四月二十五—二十九 法堂 《楞严经》普明法师 (云门佛学院讲师)公历5月20日—6月5日 农历四月三十—闺四月十六 法堂 二、福德修法学会 《普门品》时间的方法悟常法师(锡兰留学生)公历6月6日—8日 农历闺四月十七—十九 法堂 地藏法门观月法师(光孝寺执事)公历6月9日—11日 农历闺四月二十一—二十二 法堂 诵《金刚经》公历6月12 —14日 农历闺四月二十三—二十五 法堂 金刚经明生大和尚 (光孝寺方丈)公历6月15日—17日 农历闺四月二十六—二十八 法堂 佛教概论冯焕珍教授 (中山大学教授)公历6月18日—20日 农历闺四月二十九—五月初二 法堂 佛法讲座长斯法师 (中佛协会负责人)公历6月21日—22日 农历五月初三—五月初四 法堂 愣严修学大要公历6月23日—6月26日 农历五月初五—五月初八 法堂 佛经讲座公历6月27—28日 农历五月初九—五月初十 法堂 《二十四章经》公历6月29日—6月30日 农历五月十一日—五月十二 法堂 三、华严修学法会 华严学与禅魏道懦教授 (中国社科院部委员)公历7月1日—3日 农历五月十三—十五 法堂 华严史学大要向庆大和尚 (宁波迎院寺方丈)公历7月4日—6日 农历五月十六—十八 法堂 佛教三要素:佛法僧圣凯法师 (南京大学教授)公历7月7日—9日 农历五月十九—二十一 法堂

佛教教育

——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及说明 中观 一、现代中国佛教院校的情况 二、佛教教育、教学 1、佛之教育 2、佛教教学 三、佛教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现代) 四、说明 1、教育管理层的改造 2、教育工作者 3、受教育者 五、结语 关键词:佛教、教育、教学、问题、说明、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

——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及说明 中观 教乃教书,育乃育人,教育即教书育人。现代佛学教育,在总体上看学院林立;在表面上看,气势不凡;在内容上看,水平不高,程度堪忧。只有表面文章,没有内在的实际;只有总体上的多,而没有内在的精;根本经不起实际的考验,就这样的现实情况,还要出人才,出匠器,真乃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一、现代中国佛教院校的情况 (现代一词的时限是从一九八零年以来,因佛教院校在文革期间是全数被关,直到八零年才得以复兴。这样,我就从此时开始说起。)现代中国的佛学院(高、中、低)不下三四十所,就中级以上的就有一、二十所,此中有中国佛学院,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金山佛学院,天宁佛学院,宝华山律学院,甘肃省佛学院,福建省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昌明佛学院,峨眉山佛学院,五台山尼众律学院,普陀山佛学院,哈尔滨极乐寺佛学院,云门佛学院,江西佛学院,江西尼众佛学院,九华山佛学院,重庆佛学院,湖南省佛学院,四川省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上海佛学院,河北省佛学院,岭东佛学院,内蒙古佛学院,宁海慈云佛学院,天台山佛学

院等等。要罗列的佛学院,可能还不止如此,可就现代来说这些佛学院都算是有些模样的! 如中国佛学院,可说是中国佛教的最高学府,现代佛学的圣殿,但因师资的不足,资金的缺乏,还是无法让这圣殿发光。 闽南佛学院,现代佛教教育的重镇,自1925年创办以来,可以说是人才辈出。可是,在师资与资金都不缺少的情况下,还存在着师资素质不高,教学水平的低下,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业务能力较差的情况。 福建省佛学院,在已故的妙湛大和尚,圆拙律师的关怀下,已经成长成为一所比较正统的佛教学校,可是,师资与资金都不足,教学水平自然无法提高。 普陀山佛学院,自成立以来,虽在妙善大和尚的支持领导下,已初具规模,但师资严重不足,僧源不够。 如上四所学院的简介,可以看到佛学院的一些现状。从此,就让我来发表一些愚见吧! 二、佛教教育、教学 1、佛之教育 台湾台北华梵学院院长晓云法师有一本著作——《觉之教育》,其认为佛教的教育是觉的教育,我很赞同这样的提法,并且我更认为,觉之教育并不是佛教所独有的,现代社会教育也是讲究这一点的,即启发式教育,让学生能自己去领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

中国佛学院年本科生招生简章

中国佛学院年本科生招生简章 中国佛学院是由中国佛教协会举办的全国汉语系高级佛学院。学院教研条件充足,师资力量雄厚,培育人才遍及国内外,在海内外拥有广泛影响。 一、培养目标以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和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信仰虔诚的佛学学术研究人才,佛学专业教案人才,国际佛学交流人才和各地寺院的高级管理人才为基本目标。 二、学制及招生名额 .本科四年。招生一班,共名。 .课程设置:佛教史、唯识、中观、天台、华严、禅宗、净土、律学、佛教文物、佛教音乐、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中外哲学、历史学、文献学、时政、外语、书法。 三、招生条件 .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出家青年僧人。 .具有中级佛学院毕业及高中毕业以上或同等文化程度,经过一定时间的出家考验,信仰坚定,品学兼优,志愿从事佛教事业的青年僧人。 .年龄在至周岁之间。 .无婚姻或恋爱关系;无犯罪记录。 .相貌端正,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无精神病史及其它传染病或残疾。 四、招考办法及有关规定 .凡符合本院招生条件者,若在分院和地方佛教院校,由分院或地方院校向当地宗教部门推荐报名;若在地方寺院的青年僧人,由本人所在地的佛协组织或寺院组织,向当地宗教部门推荐报名。 .各省院校及佛协组织部门推荐考生时,应严格把关,推荐品学兼优、学修精进的青年僧人报名。 .报考者需把报考材料备齐后函寄本院,经审核符合报考条件后,发给准考证。【寄来:(1)报考登记表、(2)体检表、(3)推荐介绍信、(4)身份证复印件、()学历证明复印件、()二寸免冠白底近照五张。】.报名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截止。 .按通知规定时间,持准考证到指定地点参加考试。考试科目:佛学、语文、政治、史地、英语、课诵。 五、录取与入学: .录取考生,按照考试成绩,择优录取。 .录取通知书由本院直接寄给本人。凭录取通知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被录取者应持以下相关证明,按规定时间到本院报到。【随带:(1)录取通知书;(2)当地宗教部门及推荐单位介绍信;(3)所在寺院住持,

北京寺庙总汇

1、广济寺北京市西城区阜城门内西市路口 又称“弘慈广济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区阜城门内西市路口,是佛教著名古刹之一,中国佛教协会设於此。1983年,广济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2、后海广化寺北京市西城区後海鸦儿胡同 广化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区後海鸦儿胡同,是北京著名的佛教石方丛林,也是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它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後海的北岸,东邻银锭桥,西邻宋厌龄敌居。全寺占地面积二十余亩,13858平方米,拥有殿宇329间,共分中院、东院和西院三大院落。整座寺庙建筑布局严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3、宣武法源寺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 法源寺位於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它不仅是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刹,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是培养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交化的重要场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4、东城雍和宫北京市东城区内城的东北角即雍和宫大街路东雍和宫位於北京市东城区内城的东北角即雍和宫大街路东,是北京市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该寺院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进宏伟的大殿组成。从飞檐斗拱的东西牌坊到古色古香东、西顺山楼共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间。创建於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 00年历史。

5、宝珠峰潭柘寺详细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东南部、太行山馀脉宝珠峰南麓 潭柘寺位於北京市门头沟区东南部、太行山馀脉宝珠峰南麓,因山有龙潭和柘树,又名“潭柘山”,因而寺随山名称为“漳柘寺”。潭柘寺地理环璋极好,寺後九峰环抱,寺前山峰好象一座巨大屏风。传说此地原名“青龙潭”,唐代法师法藏来此开山布道,青龙惧而远遁,潭因而化为平地。 6、门头沟戒台寺北京西郊门头沟区马鞍山麓 戒台寺又名“万寿禅寺”,位於北京西郊门头沟区马鞍山麓,去潭柘寺8公里,距城区35公里。因为寺内一座全国驰名大戒台,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所以一般人均称此寺为“戒台寺”或“戒坛寺”。 7、怀柔红螺寺北京市怀柔县城北部的红螺山 红螺寺位於北京市怀柔县城北部的红螺山,距县城约10公里。该寺初建於冬晋永和四年(348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原名“大明寺”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改名“护国资福寺”。因该寺所在山下有一“珍珠泉”,相传泉水深处有两颗色彩殷红的大螺蛳,每到夕阳西下螺蛳便吐出红色光焰,故山得名“红螺山",寺俗称“红嫘寺”。 8、阜成门妙应寺北京市阜成门内大街路北 妙应寺位於北京市阜成门内大街路北,寺内有一座高大、雄伟的藏式喇嘛塔,因塔身通体皆白,所以人们都习惯地称它为“白塔”,而将搭下的寺庙称为“妙应寺”或“白塔寺”。

2009年闽南佛学院本科招生考试佛学试题

密 考区: 准考 证号: 法名: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2009年闽南佛学院本科招生考试 佛 学 科 试 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下列各小题后各有4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 1、佛教史上除了小乘三藏的四次结集外,还有大乘结集,结集的人物是: A 、迦叶、阿难 B 、龙树、马鸣、阿难 C 、弥勒、无著、阿难 D 、文殊、弥勒、阿难 2、八宗之中,创立于隋朝的两个宗派是: A 、天台宗、三论宗 B 、天台宗、华严宗 C 、三论宗、华严宗 D 、唯识宗、三论宗 3、三藏十二部中,属于经文格式的有三种: A 、无问自说、方等、授记 B 、长行、重颂、孤起颂 C 、因缘、本事、本生 D 、未曾有、譬喻、论议 4、我国第一部木刻本大藏经是: A 、《崇宁万寿藏》 B 、《龙藏》 C 、《开宝藏》 D 、《碛砂藏》 5、印度瑜伽行派的兴起时间是: A 、2~3世纪 B 、4~5世纪 C 、6~7世纪 D 、7~8世纪 6、前秦王苻坚派兵攻克襄阳,言:“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唯得一人半。”此中,“一人”,是指: A 、鸠摩罗什 B 、僧肇大师 C 、道安大师 D 、慧远大师、、 7、唯识谓“去后来先作主翁”的识是指: A 、前五识 B 、意识 C 、末那识 D 、阿赖耶识 8、《华严经》在中国有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等三种译本,译者分别是: A 、佛驮跋陀罗、实叉难陀、般若 B 、佛驮跋陀罗、实叉难陀、般若多罗 C 、昙摩迦罗、菩提流支、般若多罗 D 、昙摩迦罗、菩提流支、般若 9、最早创立丛林的祖师是: A 、百丈怀海 B 、南岳怀让 C 、马祖道一 D 、青原行思 10、佛教在印度起源并曾衰亡,印度佛进入空白时期的时间是: A 、自十三世纪初到十七世纪末期 B 、自十三世纪初到十八世纪末期 C 、自十三世纪初到十九世纪末期 D 、自十四世纪初到十九世纪末期 11、下列关于马鸣菩萨,说法错误的是: A 、公元100至160年间,中印度舍卫国娑枳多城人。 B 、初习外道,后与胁尊者对论,终被折服而皈依佛门。 C 、撰作有《大庄严经论》、《佛所行赞》、《大乘起信论》等。 D 、辅佐阿育王振兴佛教,弘布大乘。 12、慧远大师结社念佛,是依念佛三昧法念佛而求往生。当时《观经》尚未传译,所以其思想是基于《 》。 A 、《往生论》 B 、《无量寿经》 C 、《阿弥陀经》 D 、《般舟三昧经》 13、在总结多年翻译佛经的经验之后,建立了“五不翻”原则的译经高僧是: A 、鸠摩罗什 B 、真谛 C 、玄奘 D 、不空 14、藏传佛教四大教派是指: A 、宁玛、萨迦、噶举、觉囊 B 、宁玛、萨玛、噶举、格鲁 C 、宁玛、萨玛、噶举、觉囊 D 、宁玛、萨迦、噶举、格鲁 15、下列属于华严宗的高僧有: A 、智俨、宗密 B 、僧朗、僧诠 C 、慧沼、智周 D 、湛然、知礼 16、部派佛教时期,从上座部最先分出来的部派是: A 、化地、说一切有部 B 、雪山部、说一切有部 C 、雪山部、犊子 D 、犊子、化地 17、下列不属于天台宗的基本教理是: A 、三时五教 B 、无情有性 C 、圆顿止观 D 、一念三千 18、释迦牟尼佛示现人间,有八种相,名八相成道,分别是:从兜率天下、托胎、出生、出家、 、 、 、 。 A 、成道、降魔、转法轮、入涅槃 B 、成道、转法轮、降魔、入涅槃 C 、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槃 D 、苦行、成道、转法轮、入涅槃 19、下列不属于五味禅的是: A 、外道禅 B 、凡夫禅 C 、祖师禅 D 、最上乘禅 20、中国明朝历史上有“黑衣宰相”之称是: A 、刘秉忠 B 、姚广孝 C 、慧琳 D 、太原雪斋

中国佛学院本科班课程设置

中国佛学院本科班课程设置 学制设置 学制四年,共计八学期,包括复习和考试在内每学期二十周。 课程设置 一、基础教育课程: 1、古代汉语,1-4学期开设 教材:《古代汉语》(全四册),王力主编。 2、外语,1-8学期开设 (1)英语(必修), 教材:《新概念英语》(1—4册) (2)日语(选修) 3、中国通史,1-4学期开设 教材:《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 4、哲学史,5-8学期开设 (1)、中国哲学史 教材:《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 (2)、古代印度宗教哲学史(六派哲学) 教材:《印度学讲义》,传印法师编著。 (3)、西方哲学史 教材:《西方哲学史》,[英]罗素著。 5、写作,1-4学期开设 教材:《汉语言写作》, 6、文献学与图书馆学,1-4学期开设 (1)文献学概论 (2)佛教文献学 (3)图书馆学 7、时政,1-8学期开设 讲授法律基础、宗教政策、寺庙管理制度、佛代会材料和佛协指示。 教材:《宗教政策问答》 8、计算机基础与运用(选修) 二、佛学基础课程: 9、基础佛学,1-2学期开设 (1)佛学概论 教材:《八宗概要》 (2)《大乘起信论》 10、佛教史学 (1)印度佛教史,1-2学期开设 教材:《印度佛教史》,圣严法著。

(2)中国佛教史,3—6学期开设 教材:《中国佛教简史》,[日] 镰田茂雄著;参考:《中国佛教史》,黄忏华著。 (3)南传佛教史,1—2学期开设 教材:《南传佛教史》,净海法师著。 三、佛学专业课程: 11、戒律学,1-8学期开设 (1)《戒律学纲要》 教材:《戒律学纲要》,圣严法师著。 (2)《四分戒本》 教材:《四分律戒本讲义》,传印法师著。 (3)《菩萨戒本》。 12、中观学,1-8学期开设 (1)《三论玄义》 (2)《百论》 (3)《中论》,教材:《中论》,鸠摩罗什译,《藏要》本。 (4)《十二门论》,教材:《十二门论释义》,刘峰著 (5)《维摩经》 (6)《肇论》。 13、唯识学,1-8学期开设 (1)《唯识三十论》 (2)《辩中边论》 (3)《摄大乘论》 (4)《解深密经》 14、禅学,1-8学期开设 (1)《中印禅宗史》 (2)《六祖坛经》 (3)禅宗思想史 (4)《楞严经》 15、天台学,1-8学期开设 (1)《教观纲宗》 (2)《童蒙止观》 (3)《十不二门》 (4)《法华经》 16、华严学,1-8学期开设 (1)《五教开蒙》 (2)《华严经旨归》 (3)《五教章》 (4)《金狮子章》 17、净土学,5-8学期开设 (1)《中国净土教理史》 (2)《往生论》或《弥陀要解》。 (3)《无量寿经》 18、因明学,5-8学期开设

《中国佛学》征稿说明

《中国佛学》征稿说明 1.《中国佛学》是中国佛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佛学研究学术刊物(半年刊,国内外发行),其宗旨是以展现中国佛学院为主,兼顾与佛教学术研究相关的专家学者最新研究成果,促进教内外学术交流。 2.本刊主要以汉传佛教教史、义理研究为主,同时也刊登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以及与佛教文化相关的研究综述、动态等。 3.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1)来稿要重点突出,条理分明,论据充分,资料翔实、可靠,图表清晰,文字简练。每篇字数(包括图、表)一般不超过12000字。 (2)来稿必须包括(按顺序):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中文内容提要(约200字左右)、关键词(3 5个)、作者简介、正文,并注明电话号码、E-mail地址等联系方式。 (3)来稿要一式两份打印稿并附软盘或用电子邮件(用word格式)发送至本刊编辑部(zhongguofoxue@https://www.360docs.net/doc/6210718695.html,),要求用字规范,标点正确;物理单位和符号要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外文字母及符号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的字母、数码、符号必须明显;各级标题层次一般可采用一、(一)、1、(1),不宜用①。 (4)所引用的文字内容和出处请务必认真查校。引文出处或者说明性注释,采用页脚注,具体格式为: 专著著录格式:作者、书名、卷册、出版社、出版年、页码。 期刊著录格式:作者、文章名、期刊名、卷号(期号)。 论文集著录格式:作者、文章名、论文集名称、出版社(或会议地点)、出版年(或会议时间)、页码。 学位论文著录格式:作者、题目、类别、学术机构,产生年、页码。 译著著录格式:国籍、作者、书名、译者、出版社、出版年、页码。 网络电子文献著录格式:作者、题目、公开日期、引用网页。 4.本刊刊登一定比例的校外稿,欢迎投稿。所刊用文章必须是作者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文责自负,不代表编辑部观点,不接受一稿数投。本刊有权压缩删改文章,作者如不同意删改请在来稿末声明。 5.来稿一经刊登,按规定酌付稿酬,并寄赠样刊。 6.本刊编辑部人员较少,恕不退稿,作者在三个月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 《中国佛学》编委会

佛教的分支与派别1

1、佛教的派别 1、藏传佛教——主要盛行于西藏,典籍所使用的语言为藏语。比 较完整的接受了佛陀的教义,向来对小乘、大乘、密乘三乘 的戒律格外重视,但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素食只为少数行者所受持。有较大影响力并流传至今是噶当、萨迦、宁玛、噶举、格鲁5个教派 2、汉传佛教——汉传佛教也被狭义地称为汉地佛教,属于大乘佛教。虽有许多古代大德的论典与教言流传于世,也有许多寺院与佛学院,但像藏传佛教这样系统闻思修佛法的道场却极为罕见,提倡素食观,广大弘法与饶益社会人群。主要有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3、南传佛教——主要在东南亚诸国盛行,典籍所使用的语言为梵语、巴利语,属于小乘佛教。但是缺乏大乘空性见与菩提心的教授,素食观念也略显不足,也有利济社会的善举,但与汉传佛教相比,显得过于狭隘。主要有一切有部、经部、唯识法相宗、中观宗四大部派。 1、 佛教知识(二):佛教的三大派别2009-06-14 15:24 佛教三大派别 佛教产生于印度,其发展一般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个阶段;也有人说第一个阶段是原始佛教,第二个阶段是大乘佛教,第三个阶段是密教。第二种

说法的大乘佛教阶段应当是显宗阶段,密教也属于大乘佛教,但与显宗有很大差别。 佛教形成以后,不断向外传。大乘佛教阶段传到中国内地,后来发展成汉传佛教,所以汉传佛教的教义基本上是大乘佛教显宗的教义。印度佛教往西藏传,有一个路线是从印度传过来,从印度传的时候,印度佛教已经到了第三阶段,是密教阶段。密教传入了西藏,形成了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的特点就是显宗和密宗结合。在部派佛教阶段或原始佛教阶段后期,佛教内部发生了辩论。辩论的时候,主张大乘佛教的这一派僧人座位比较低,人多,所以叫“大众部”,主张原始佛教的这一部分僧人坐的位置比较高,所以叫上座部,上座部得名就是座位高。上座部从南边往外国传,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区,从缅甸传入我国云南,和当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也叫南传佛教。 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上座部佛教是佛教的三大派别。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佛教三大派别都齐全的国家。藏传佛教的教义和修法是显密结合,属于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其教义和修法更多地保留着佛教的原始面貌。藏传佛教中也包含者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与南传佛教还是有共同的基础的。 。 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为小乘佛教。在印度分为四大部派及十八小部。四大部派为:一切有部、经部、唯识法相宗、中观宗。 从教法传统言,它属于根本上座部一系,是佛教中迄今尚存部派中最古老的一支。其学说最接近原始佛教,故向来以纯正著称。上座部佛教于公元前3世纪便在斯里兰卡大寺立足。由于它从印度往南传播而得名;又因它从公元前1世纪便以巴利文为经典语,故又称巴利佛教。奉行南传教说的国家有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等。 汉传佛教 汉传佛教细分有十几种,现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藏传佛教 西藏佛教进入各个教派形成时期是11世纪中以后,相继涌现噶当、萨迦、宁玛、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