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合集下载

民办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民办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本 问 卷 采 用 七 级 计 分 方 式 , “ 来 没 有 ” “ 一 年 有 即 从 、约 次 ” “ 每 月 有 一 次 ” “ 每 月 有 几 次 ” “ 一 星 期 有 、约 、约 、约 次” “ 一 星期有 几 次 ” “ 天都 有 ” 、约 、每 ,分 别 计 为 0 1 、、
注 。越 来 越 多 的 研 究 人 员 开 始 将 目 光 转 移 到 职 业 倦 怠 的
相 关 研 究 。 但 是 , 些 研 究 大 多 关 注 中 小 学 教 师 或 公 办 院 这
师1 5人 , 占 5 % 。 问 卷 调 查 结 果 如 下 表 : 各 0
校 教 师 于 民 办 高 校 教 师 职 业 倦 怠 的 研 究 较 少 , 其 是 对 尤
第2 5卷 第 2期 21 0 2年 6月
砟家口口 技木 珂业 学院净挥 |
J un lo h n j k u V c t n l n e h ia l g o ra fZ a gi o o ai a dT c nclCol e a o a e
Vo . No 2 1 25 .
部 分 从 性 别 、 龄 、 位 、 称 、 姻 状 况 、 作 量 等 方 面 教 学 职 婚 工
开 展 调 查 ; 二 部 分 使 用 该 问 卷 对 民 办 高 校 英 语 教 师 职 业 第 倦怠情 况进行评估 。
本研究 以河南省一 民办高校 英语 教 师为 研究 对 象 , 以
1 O年 的 1 1人 ,约 占 3 . % ,1 67 1—1 5年 的 6人 ,约 占
象 。该 研 究 一 经 提 出 , 受 到 广 大 教 育 工 作 者 的 普 遍 关 便
1 . % ,6— 0年 的 1人 , 占 3 3 ; 教 职 称 1 94 1 2 仅 .% 助 5人 , 讲

对六盘水师范学院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对六盘水师范学院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出现 害 怕工 作 的情 、 【 况” 。高校 教 师 的职 业倦 怠 不 仅 直接 影 响 到教 师 的身 心 健 康 和 教 学 的质 量 与
效果 .而且 影 响 到学 生 的学 习热 情 和 学 习效果 。 六 盘 水 师 范 学 院是 六 盘 水 市 唯 一 一 所 师 范 类 院 校 ,学 院 开 设 有 1 5个 教 学 系 , 已 为社 会 培 养 16 0多名 毕业 生 。这 些毕业 生 大多 数 都从 事教 50
师 的心 理能 量 在长 期 的奉 献 中消 耗 过 多 , 生情 产
育 事 业 , 务 的对 象 是 中小 学 生 , 师 的工 作 态 服 教 度会 潜 移默化 影 响到学 生 的学习 和工作 态度 。因 此 . 文 旨在 研究 六 盘 水师 范 学 院教 师 的职 业 倦 本 怠 .进 而找 出预 防 和 克服 其 职业 倦 怠 的对 策 , 对 提 高教 学质 量 , 进六 盘水 教 育 事业 的发 展具 有 促 重要 的现 实意 义 。
李 翔 ; 曦; 龙 ; 谌 张 王竹青
( 盘水 师范学 院 ; 州 六盘水 5 3 0 六 贵 5 0 1)
摘 要 : 研 究 采 用 美 国社 会 心 理 家马 斯 拉 ' ( s c ) 制 的 职 业倦 怠 通 用 量表 为 工 具, 本  ̄ Maah 编 l 以六 盘 水 师 范 学 院 为例 , 对 高校 教 师 职 业倦 怠 的现 状 、 要 表 现 及 产 生 原 因进 行 调 查 分 析 。 结果 表 明 高校 教 师 中不 同性 别 、 历 、 称 、 龄 、 作 岗 主 学 职 年 工 位 , 职 业倦 怠 上 存 在 差 异 。 会 、 在 社 学校 、 师 个人 应 积 极 采 取 有 效 的措 施 , 教 多创 造 或 提 供 高 校 教 师之 间进 行 学 术 交流 学 习

高校教师与辅导员职业倦怠调查及策略探讨

高校教师与辅导员职业倦怠调查及策略探讨

高校教师与辅导员职业倦怠调查及策略探讨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是一直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选用Maslach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General Survey,简称MBI-GS)来调查沈阳体育学院教师和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现象。

探究教师与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差距及原因、职业倦怠程度和针对该现象予以调控。

标签:沈阳体育学院;教师;辅导员;职业倦怠1前言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征。

Maslach 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的降低。

其中情绪耗竭是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主要表现在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两个方面。

国外已有多种职业倦怠的测量工具,如Maslach职业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厌倦倦怠量表(Tedium burnout inventory)、罗马职业倦怠问卷(Rome burnout inventory),其中影响最大、应用最广泛的是Maslach 职业倦怠问卷(MBl)。

职业倦怠容易发生在医疗护理、教育等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中,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2研究方法2.1被试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沈阳体育学院不同专业教研室各随机抽取2名教师,并在不同系随机抽取一名导员填写问卷。

获得有效被试52名。

其中,教师40人,辅导员12人。

2.2工具采用Maslach编著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

有研究发现,其信度和效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地方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地方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基金 项 目] 运 城 学院基 金项 目“ 大学教 师职 业倦 怠心理 的调 查研 究” 2 0 0 1 ) (0 6 3 8 。
就 感 降 低维 度 。耗 竭 指 个 人 工 作 热 情 的 耗 尽 , 现 为 厌 倦 、 表


问题 的提 出
易 怒 和热 情 衰竭 ; 格 解 体 指 在 工作 中对 人 冷 漠 、 人 情 味 , 人 无 如 教师 对 学 生持 否定 态 度 , 可 能 疏 远 学 生 ; 就 感 降 低 指 尽 成 对 自 己 的工 作 成 绩 不 满 意 , 现 为教 师 发 现 他 们 的努 力 未 能 表
V o132 N o . .1
M a .2 r 0l1
地 方 高校 教 师 工作 倦 怠 现 状 的调 查 与分 析
杜艳 芳 畅 芳珍 雷 晓 波
( 运城 学 院 教 育与 心理科 学 系 , 山西 运城 0 4 0 ) 4 0 0
[ 摘 要 ] 本研 究采 用李 永鑫 编 制 的 C I 以 山西运 城学 院 1 0名教 师 为被试 , MB , 0 结果 发现 :
中级职 称教 师的倦 怠 总分显 著地 高 于初 级职 称教 师 。
[ 关键 词 ] 高校 教 师 ; 工作倦 怠 ; 查 调
[ 作者 简 介] 杜 艳 芳( 9 0 , , 1 8 一) 女 运城 学院教 育与 心理 科 学 系讲 师 , 主要 从 事 能 力发展 与培
养研 究。
大 反 差 , 种 反 差 也 容 易 造 成 教 师 社 会 角 色 和 自然 角 色 的 冲 这 突 。教 师 为 了 做 到 为 人 师 表 , 常 在 无 意 识 中压 抑 和 否 定 L 常 q 我 的 正 常 欲 求 以满 足 职 业 需 要 , 跨 出 教 育 圈 子 之 后 , 师 而 教 又 不 得 不 直 面 理 想 与 现 实 的 各 种 差 距 。长 期 的 心 理 负 重 和

安徽省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调查分析

安徽省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调查分析
计分 [ 2 ] 。
调查 结果 显示 , 耗竭的平均值为 2 6 , 标 准 差 为 6 . 8 2; 人 格 解 体 的 平 均 值 为 9, 标 准差 为 5 。 1 6; 成 就 感 降低 的平 均值 为 2 7 , 标准差为 7 . 1 2 。其 中 , 女 教 师在 耗竭 和成 就感 降低 维 度 方 面 要 高 于男 教 师 , 而 在人 格解 体方 面要低 于男 教师 ; 年龄 2 9岁 以 下 的 教 师 在耗竭 维度 上得分 最 高 , 而 5 0岁 以 上 的 教 师 得 分
职业倦 怠 ( b u r n o u t ) 指 个 体 在 工 作 重 压 下 产 生 的 身 心 疲 劳 与 耗 竭 的 状 态 。 这 一 概 念 最 早 由 美 国 心
调查 , 抽 样调 查采取 类 型抽样 组织 形式 , 共 发 放 问 卷
3 0 0份 , 回收有 效 问卷 2 3 0份 , 有 效率 为 7 6 . 7 。 其 中, 男 教师 占 4 O , 女 教师 占 6 0 ; 年龄 2 9岁 以 下
到 了快 速发 展 , 已经在 高 等 教 育 中发 挥 着 不 可 忽视
上学 历 教 师 占 6 5 ; 助 教 职 称 占 4 0 , 讲 师 占
4 0 , 副教授 及教 授 占 2 0 。
调 查 采 用 的 问 卷 借 鉴 了 李 永 鑫 教 授 编 制 的 中 式 2 1 2 作倦 怠 问卷 ( CM BI ) 。 问 卷 涉 及 3个 维 度 ( 耗竭 、 人格 解体 、 成就感 降低 ) , 每 个 维 度 涉 及 5个 问 题 , 共 I 5个 问 题 。 问 卷 采 用 7级 记 分 , 根 据 符 合 程 度 由 低 到 高 计 分 从 1到 7 , 其 中 成 就 感 降 低 维 度 全 部 反 向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干预研究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干预研究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干预研究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柱,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重要职责。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许多高校教师面临着工作压力大、职业发展受限、心理负担重等问题,导致职业倦怠现象的普遍存在。

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还可能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干预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分析职业倦怠的成因、表现和危害,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文章首先界定了职业倦怠的概念和特征,阐述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影响。

从个体、组织和社会三个层面分析了职业倦怠的成因,包括工作压力、职业发展、组织支持、社会期望等方面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包括提升教师的自我认知和心理调适能力、优化组织管理和支持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等。

文章对干预策略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和展望,以期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干预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职业倦怠现象在高校教师中的普遍性与严重性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学术的引领者和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其工作质量和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和学生的成长。

近年来,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日益凸显,其普遍性与严重性不容忽视。

职业倦怠,又称工作倦怠或职业枯竭,是指个体在长时间从事某一职业后,由于工作压力、角色冲突、情感耗竭等多种因素导致的身心疲惫、工作热情减退、成就感降低等负面状态。

在高校教师中,这一现象尤为明显。

由于学术研究的高压力、教学任务的繁重、与学生及同行的竞争关系、科研与教学的双重负担等因素,许多教师逐渐感受到职业倦怠的困扰。

这种倦怠不仅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更可能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

职业倦怠还可能引发教师流失、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对高校的长远发展构成威胁。

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33 6
5 6l



04 .5
04 5
0. 45


心情 忧 郁
心情 非 常不 好
物 流 从 业 人 员居 第 三 位 。这 种情 况 正 如 美 国教 育 协 会 (E ) N A 主席 迈 克
调 查 显示 . 2 8名 女教 师 认 为 工 作 压力 较 大 , 有 7 占被 调查 人 数 的 当今 人 才 竞 争 的 激 烈 , 得 高 校 教 师 的 工作 压 力 日趋 加 大 。学 校 使 要 培 养 出 高 质 量 的 合 格 人 才 . 师 是 关 键 , 校 对 教 师 提 出 了 更 高 的 6 . %、6人 认 为很 大 , 教 学 23 3 4 占被 调 查 人数 的 1 .l 03 %。有 9 O名 女教 师 人 占被 调 查 人 数 的 2 .8 完 全 不 被 认 可 01%; 要 求 , 在 对 教 师 提 出更 进 一 步 要 求 的 同 时 . 视 了对 教 师 职 业 生 涯 为 工 作 偶 尔得 到 同事 的认 可 , 但 忽 占被 调 查 人 数 的 1 7 . %。对 自己工 作 岗 位喜 欢 程 度 问 题 5 中心 理 、 为变 化 的 研 究 , 行 尤其 是 对 女 教 师 。 高校 女 教 师 作 为新 一 轮 课 的 有 7人 , 程 改 革 的 推动 者 和 承 担 者 ,感 到 前 所 未 有 的 职 业危 机 和生 存 挑 战 , 职 中 , 教 师 有 1 1 回 答 一般 , 1 女 8 人 有 9人 明 显表 示 不 喜 欢 , 分别 占被 调

33 .. 绪状 态 出现 波 动 。表 3 2情
表3
偶 尔 人 数 发愣

《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含提纲)1800字》

《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含提纲)1800字》
[2]钱伟钧.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35(02):89-94.
[3]张亚红,周璇,别平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现状调研分析及心理调适策略[J].甘肃教育研究,2022(02):22-26.
[4]贾轶,许雪峰.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对策研究——以C学院为例[J].滁州学院学报,2022,24(01):131-136.
2.由几名学生共同完成的课题,必须在“备注”栏注明每位学生独立承担的工作。
1.树立良好社会评价观
2.注重教育,提升社会评价
(二)学校重视教师发展,改善教学环境
1.重视教师的发展,完善教师的待遇
2.创造和谐教师队伍,做好教师职业规划
(三)教师保持心态,提升教师待遇
1.在教学中树立良好的心态
2.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五、结语
应收集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8条):
[1]徐寒枝,黄玮.兰州远郊四区(县)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及对策[J].甘肃高师学报,2022,27(02):117-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职业倦怠在不同的专业领域,有着不同的解读,暂未形成共识,Maslach提出的关于职业倦怠的定义目前被学者们广泛采用。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为个体感觉到身心俱疲,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会刻意的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关心他人的行为反应,个人成就感低,情绪低落。国内学者目前对职业倦怠的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同时在对职业倦怠的调查问卷进行本土化研究。李超平、时堪(2003)等人通过调查后提出高校教师70%以上存在职业倦怠的情况。楚克群(2017)等研究表明,博士及以上学历、28——35岁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较高。闫丽雯、周海涛研究发现,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呈上升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12月第28卷第12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 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 on Dec .2009Vol .28No .12
收稿日期:2009-09-20
作者简介:王天阳(1974-),女,河南南阳人,2007级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王天阳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 要:目的:调查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对404名高校教师用MB I 进行测试。

结果:高校教师在情感衰竭维度上男教师显著高于女教师,在成就感维度上女教师得分显著高于男教师,学历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影响显著,教龄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结果: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并不严重。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MB I 量表;调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9)12-0083-02
职业倦怠(burnout )最早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
Freudenberger 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是指助人行业中的个
体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长期性反应,包括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和去个性
化(或称玩世不恭)[1]。

教师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成为众多国内外学者研究职业倦怠的一个重点,目前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多以中小学教师为主,高校教师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了解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分析其原因并寻求减轻和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河南省某高校随机抽取
25个院系,共发放问卷420份,回收有效问卷404份,回收率
为96.1%。

其中男性182名,女性222名,教师平均年龄为
38岁。

1.2 工具
本研究采用玛勒诗编著的教师职业倦怠量表(MB I ),台湾学者依据中国的语言习惯作了修订[2],已有研究表明,
MB I 的信度与效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问卷共22个题
目,分为3个维度:情感衰竭9个项目、成就感8个项目,和去个性化5个项目。

问卷为4级计分,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分数越高,低成就感分数越低,表示职业倦怠感越严重。

1.3 数据整理和分析
采用s p ss16.0作为数据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工具。

2 结果
2.1 高校教师工作倦怠总体状况
在本次调查中,高校教师在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分别是2.00±0.49、1.78±0.54和2.98±0.53,高校教师在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处于中等水平,而在成就感维度上的得分较高,高校教师总体上职业倦怠情况并不严重。

2.2 不同性别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比较
 表1 不同性别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上的比较( x ±s )性别情感衰竭t
去个性化
t 成就感t
男 2.06±0.50 2.043 1.84±0.51 1.94 2.91±0.55 2.233女
1.96±0.48
2.033
1.73±0.56
1.96
3.03±0.52 2.223
注:3P <0.05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比较:男教师在情感衰竭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在成就感维度上女教师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教师,但在去个性化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别。

2.3 不同文化程度
 表2 不同文化程度上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比较( x )±s
本科以下
本科
硕士
博士
F
情绪衰竭2.20±0.35 1.98±0.49 2.01±0.48 1.84±0.572.783去个性化1.94±0.65 1.71±0.50 1.84±0.55 1.75±0.503.743成就感 2.91±0.50 3.05±0.57 2.97±0.45 2.90±0.56 2.13 注:3P <0.05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文化程度的高校教师在职业倦怠各纬度上存在差异,其中本科以下学历的高校教师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维度上的得分比其他学历的教师得分高,而在成就感上得分没有其他学历教师得分高,说明在高校教师群体中,本科以下学历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最高。

博士学历的

38—
教师在情感衰竭和成就感维度上得分较低,采用LS D法检验发现,博士学历的高校教师在情绪衰竭维度上与本科学历的高校教师差异不显著,而与本科以下学历和硕士学历者差异显著。

在成就感维度上各学历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2.4 不同教龄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比较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教龄的高校教师在职业倦怠各维度上的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教龄对职业倦怠总分的影响也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但从教龄与职业倦怠总分图上可以看出,随着教龄的增加,职业倦怠程度越来越严重,在11~15年间达到顶峰,后又开始下降。

在情绪衰竭维度上,职业倦怠的走向与总分一致,但在去个性化维度上,职业倦怠在6~10年达到顶峰,后迅速下降,到16~20年及以后趋于平稳,而且得分较低。

在成就感维度上,6~10年成就感最低,后又逐渐上升。

3 讨论
总体上说,本研究中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并不严重,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性别因素上男教师在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因素上的得分高于女教师,而在成就感上低于女教师,这与甘雄[3]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这可能与男性的感情比较粗犷,对学生没有很多耐心的心理特点有关。

在个人成就感上女教师和男教师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女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显著高于男教师,这可能是因为高校教师作为社会上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本身的社会地位较高,再加上女性可能本身对教育教学工作有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取得同样成绩时成就感更强。

学历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本科以下学历者职业倦怠程度最高,这可能是因为,在高校这个环境中,一般学历都很高,本科以下学历者可能感到更大的压力,一方面所从事的工作及待遇不如其他高学历者,另一方面还要为取得高学历而努力,造成他们职业倦怠程度比其他高学历者更高。

另外,在本科、硕士及博士三者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学历越高成就感越低,这可能是因为,博士作为最高的学历,本身对自己的要求就高,当取得相同成就时,可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从而降低了他们的成就感。

教龄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与黄辛隐[4]研究结论相似,随着教龄的增加,职业倦怠的程度先升后降,在工作6~10年间职业倦怠最严重。

这可能是因为,刚开始工作的教师比较年轻,自身精力比较充沛,初登教坛正处于理想期,工作认真而有激情,但工作几年后,刚开始时的激情已经过去,高期望和低现实之间的差距常常会导致他们的职业倦怠。

在本研究中,所有取样都在同一所学校,得出的结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并不严重,可能并不具有代表性。

同时也提示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学校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提供宽松优良的教学和科研环境,有利于预防和缓解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杨秀玉,杨秀梅.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
2002,(2):45-46.
[2]梁芹生.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之探悉[J].教育评论,2003,
(4):23-26.
[3]甘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结果分析[J].长江工程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4):7-8.
[4]黄辛隐,李智聪.苏州大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状
况调查报告[J].2009,25(2):84-88.
An I nvesti ga ti on on Burnout of Un i versity Teachers
WANG Tian2yang
(School of Educati on,Henan University,Kaifeng475004,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j ob burnout status of university teachers.M ethods:404teachers were assessed with MB I. Results The scores of emoti onal exhausti on,depers onalizati on and pers onal accomp lish ment were2.00±0.49、1.78±0.54and2.98±0.53M ale experienced higher e moti onal exhausti on and l ower pers onal accomp lish ment than Fe male teachers.The level of University teachers’j ob burnout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educati on level and not by teaching age.Conclusi on:The j ob burnou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s not seri ous on whole.
Key words:j ob burnout;questi onnaire method;university teachers;investigati on
(责任编辑:朱 岚)—
4
8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