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行政组织改革

什么是行政组织改革
什么是行政组织改革

什么是行政组织改革[1]

行政组织改革是指以行政组织为改革的对象,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面相应地调整和完善行政组织机构设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过程.

行政组织的结构就是行政组织各个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包括行政组织的纵向层级结构和横向部门结构。

现阶段行政组织的横向部门结构的变革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从行政管理过程来看,行政组织正在由重决策、执行部门,轻监督、咨询、信息等部门的倾向,发展为更注重咨询、信息、监督部门,使其与决策、执行部门相平衡的趋势。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政府管理日益科学化、民主化的要求。

在行政组织结构中,决策、执行、监督、咨询、信息这五类部门构成一个完整的行政组织系统。他们各尽其职,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与协调,使组织形成一个有效的闭环管理网络、充分发挥行政组织对社会事务的整体控制功能。随着政府对经济事务直接、微观控制的减弱,宏观性、综合性管理的加强,随着行政组织向科学化、民主化方向的发展,原有行政组织体系中咨询、信息、监督部门力量薄弱的状况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加强这些部门的力量,使其职能与环境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使其与决策、执行部门合理配套,就成为行政组织变革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其次,从行政管理的职能来看,改革的趋势是精简机构,裁减人员,压缩政府财政支出。由于行政组织的职能由微观、宏观并重发展为控制宏观、放活微观,那么体现在组织结构上当然是要减少那些负责对社会微观活动进行直接管理的部门,增强那些对社会宏观活动进行综合管理的部门。

纵向层级结构的变革并不明显。这是由于纵向组织层级的增减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纵向行政层级过多不仅会降低管理效率而且有可能丧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可能导致动乱和国家分裂的危险。另外随着行政组织成员素质的提高,交通、通信条件的日益发达便利,组织内部民主化、分权化要求的日益强烈,行政组织的控制幅度必然会扩大。与之相应,也必然使层级缩减。这将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因此,在纵向层级中,整个行政组织结构有着从集权式、尖塔型的结构形式向着分权式、扁平型的结构形式发展的趋势。

(二)行政组织职能重心的转变

行政组织的职能就是政府行政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负有的社会职责和所要执行的功能。行政组织职能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政府组织机构是政府职能的载体,行政组织的职能是通过机构而发挥作用的,政府的职能决定着行政组织的机构设置及管理方向、内容、范围和方式。行政组织改革必须围绕着政府职能的变革而开展。

历史和实践表明,行政组织的具体职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根据经济、政治、科学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变化的。首先,就行政组织职能作用的领域

来看,政府职能是由以政治职能为重心,逐渐向以经济职能、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科技文化职能为重心转移的。其次,就行政组织职能作用的性质来看,政府职能是由保卫性、统治性职能为主向管理性、服务性职能为主的方向转变。第三,就行政组织职能的分化程度来看,其变化趋势是由原来混淆不清的职能向高度分化的职能转变。第四,就行政组织职能的行使方式来看,其变化的趋势是由以人治为主、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法治为主、以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为主。最后,就行政组织职能作用的深度与广度来看,行政组织的职能作用正由宏观、微观并重转为主要控制宏观,主要管理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有决定意义的重要事务,以及公民个人行为中涉及违法行为的事件。

(三)行政组织权力体系的转变

行政组织的权力机构即政府的权力机构,它与国家的权力机构是一致的,一般分为集权型和分权型两种。

随着管理工作业务量的扩大及其复杂性、专业性的提高,参谋部门在组织中已经拥有了一定程度的、相对独立的决策权、控制权和协调权。因此行政组织中的权力体系逐步由单纯的直线型权力关系向直线权力关系和参谋权力关系并存的状态转变。另外,现代政府行政组织体系中还出现一种纵向分权的趋势,就是让地方政府在中央统一的法制规范下充分享有管理本地社会事务的自主权。此外,组织中的一般成员也越来越多地参加到组织管理和决策中来。

行政组织作为一个公共的权力组织,是从社会中产生,又逐步凌驾于社会之上而充当管理者角色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组织应不断调整自身的角色,将一些权力交还给社会组织,这已经成为时代的一个趋势。

在行政组织的管理从集权型走向分权型的同时,在宏观控制上各国又都有一种由分权走向必要集权的趋势。由于社会生产和生活日益高度社会化,使得各项社会事务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任何一项事业都无法摆脱社会的影响和作用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这就要求政府行政组织进行协调和控制,凡涉及宏观发展的各项有关事务必须由政府高度的统一计划、统一命令来进行管理。这与前面的分权趋势是相辅相成、互不矛盾的。因此,行政组织权力结构转变的趋势是既有分权、又有集权。权力的下放不应破坏国家行政权力的统一性、中央对全国宏观事务调控的集中性;而中央宏观调控权的集中,又不能妨碍地方政府对纯粹地方事务的自主管理。

[编辑]

行政组织改革的原因[2]

行政组织虽然在一定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想适应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组织内部事务的日益复杂性,行政组织也必须逐步改革。只有不断改革,组织才能保持活力,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一)行政组织改革的外部原因

1.国际环境的变化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国与国之间在现代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大环境中,政治上相互支持,经济上相互依赖,科技文化上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广泛,关系也更加密切。世界经济向着国际化、集团化、区域化的方向发展,经济一体化趋势迅速增强,政府综合协调和宏观调控功能也大大加强。

当这种国际环境的变化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正常运行秩序时,政府势必会对传统的行政职能和行政管理方式进行调整和变革,以强化政府的行政能力,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

2.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类社会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发展到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时代,经济结构逐步完善,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也日益激烈。要想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的地位,就必须进行政府组织的改革,通过组织结构、管理制度、政策法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的调整,促进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发展,必然促使行政组织处在不断的变革之中。

3.执政党的变更

国家中执政党的更迭会引起行政组织相应的调整和变动,对行政组织的职责和权限范围、独立程度等有着深刻的影响。各国执政党执掌着行政机关,通过正常有效的行政工作保证国家宪法的实施,保证国家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积极有效、协调一致地工作,推动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正因为执政党在国家社会生活中扮演这样的角色,其对政府工作的控制范围、程度、途径,以及这些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行政组织的职、责、权的独立性,决定着行政组织的改革。

4.社会发展程度

社会企事业组织的发育、独立和成熟程度,社会群团组织的独立程度和参与意识,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的介入程度和自身的现代化程度,公民素质的高低,都会从不同侧面、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社会的发展程度,这些都会影响行政管理组织职、责、权以及管理方式、机构设置的变化。

(二)行政组织改革的内部原因

1.组织规模的过度膨胀

组织规模不断扩张是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共同特征。但是,随着行政组织规模逐渐超出了必要的限度,组织日见臃肿,许多机构的设置由必要发展成多余。这必将产生职能冲突,造成工作的重复和管理的混乱,难以适应社会需要。于是,组织改革也就势在必行。

2.行政组织职能的不断扩张

任何行政组织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职责,必须能在某一具体方面具有独立的职能。这是行政组织单位独立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行政组织安身立命之本。从事的职能越多、越重要,行政组织就越是不可缺少,它对人、财、物等方面的支配能力就越强。因此,行政组织总是想尽可能拥有多种职能。各机构、单位竞相扩张职能,必将产生相互侵权、职能冲突、工作重复的后果,造

成组织管理的混乱,使行政组织整体系统的协调和安定受到威胁。这也是行政组织改革的一个原因。

3.行政组织人员的变化

随着行政组织人员数量的变化,行政组织成员年轻化、知识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新的管理模式成为现代组织管理的有效方式。这与行政组织内部某些人员的老化,思想观念的僵化形成鲜明的对照。组织成员的不同心理会反映到行政组织内部,形成一定的心理冲突,最后必然反映到对行政组织的改革要求之中。

[编辑]

行政组织改革的目标[3]

所有组织改革都与整个组织目标紧密相连,行政组织的改革至少应实现如下几个目标:一是提高行政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二是提高行政组织的工作绩效,在提高组织的适应能力的基础之上,能够通过组织改革促进行政组织及其人员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的更新,提高工作绩效;三是最终达到使行政组织更有效地完成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的目的。

为了能够实现上述的组织改革的目标,现代组织理论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设计了组织改革:

1.注重组织结构的变化

“无缝隙组织”理论和网络组织、虚拟组织理论等认为,现代组织的组织任务主要由具有多种技能的团队来完成,这种组织具有较高的时间性和商务的敏感性,注重结果和反馈,有高度的顾客导向性。

从组织设计的观点来看,传统的政府机构是一个典型的机械式的组织,这种组织机构的特征在于:一是对环境的开放性差,比较封闭;二是过分强调明确的、相互孤囊立的职能和部门分工;三是组织权力结构是集中的,决策权集中于高层;四是权力来源于职位,上下级之间等级森严,管理层级多。这样的组织设计固然有其优点,但其缺陷也是明显的,例如,机构缺乏弹性,无法快速适应环境变化;层级太多,影响行政效率;权力集中,造成缺乏民主参与;官员对上级负责,忽视人民意见;机关运作中抓权、扩权屡见不鲜。与机械式组织不同,具有弹性的和有机适应型组织的特点在于:一是对环境具有开放性,建立一种具有弹性、回应力的公共组织,并发展一种将民众视为顾客,以其需求为服务导向。①二是实行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分离,强调战略管理;改变组织内部集权的结构,向下级授予权能,使其承担责任;重视决策的参与和组织的参与。三是改变组织机构,使组织结构扁平化,减少管理的层次和环节。四是以制度性的对话、知识和专门技能作为权力的来源。五是形成网状形的沟通与联系:以团队精神而非命令与服从达到整合与控制;建立跨部门组织等。

2.注重人的学习能力的提升

与结构变化相近的一个组织理论就是学习型组织理论。其研究的重点是组织成员的持续适应变化的能力。学习型组织理论着眼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及内部个体作用的变化,认为新的组织所依赖的技术不以机器为基础,而以知识为基础,组织成员的首要任务不是为了追求单一的效率,而是如何识别和解决新的问题。因此,组织内成员必须不断地学习,使组织能不断地进行新任务的尝试。这种组织理论强调的是组织内的学习精神实质,强调组织成员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并促使每个成员都能主动地参与到组织问题的识别与解决过程中来,并因此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促进组织变化和组织的学习能力与适应环境的能力的质的提升。

3.注重组织功能的变化

行政职能与行政组织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行政组织是行政职能的物质载体,行政职能的有效发挥必须通过一定的政府机构来实现;另一方面,政府机构设置必须以其行政职能为依据,行政职能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府机构的设置、规模、层次、数量以及运行方式。政府职能是行政管理的核心内容,直接体现了行政管理的性质和方向。通过了解政府职能,可以有效地把握行政管理整个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以及行政组织、行政行为、行政法规等。

我国传统的行政体制改革常常忽略了行政职能在政府机构设置和机构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政府机构设置和机构改革必须根据政府职能的定位和变化包括政府职能的增、减、分、合等情况进行,才有可能取得良好效果。例如,在1998年机构改革时,国务院的机构改革,就是建立在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方案基础上。由于此次机构改革首先抓住了职能这个关键,从而使其与以往历次机构改革相比更加富有成效。

[编辑]

行政组织改革的步骤[3]

行政组织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好多方面的准备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其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明确认识

人们的思想转变有一个过程,新旧两种体制的互相交替,会引发和产生各种矛盾的交织,同时,机构改革涉及人事变动以及人们的心理承受力问题,这就决定了行政机构的改革必然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进行必要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组织危机的感知,使组织成员和社会明确行政组织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提出方案

通过分析环境的变化来确定组织变革的目标及方案。变革方向的确定,或对于机构的精简、合并、充实、加强,都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要经过科学的论证,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实行民主议政参政管政,提出行政机构改革方案,设计总体改革规划。

3.进行试点,逐步推开

行政机构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本着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进行。因此,行政机构改革可以通过试点,逐步推开,由点到面。

4.加强立法,巩固成果

坚持把改革过程中好的经验成果固定下来,从而实现新行为模式的内化。为了巩固机构改革的成果,并使行政管理走上法治化的道路,必须加强行政立法,为行政机构改革提供基本的规范和程序。同时,要依据行政机关组织法,制定行政机关编制法,用法制手段控制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要逐层建立行政责任制,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编辑]

行政组织改革的必要性[4]

行政组织改革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

1.行政组织改革是适应社会发展规律、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是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要求。行政组织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关系的改革和完善,必然要求行政组织也随之调整和改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

2.行政组织改革是消除行政组织自身的种种弊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途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干预的加强,各国政府的行政职能和管理范围不断扩大,行政机构和人员编制日益增加。政府机构的剧增导致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公共开支不堪重负、行政效率低下等弊端。为了摆脱政府的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各国政府都积极地推进改革,行政组织改革成为了世界性的热潮。就我国的情况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的政府行政组织,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国民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政企不分,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能形成科学决策的投资体制,容易造成责任不清和决策失误,难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许多本来应该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或者通过社会中介组织来解决的问题,也是通过设立政府机构来管理,把过多的社会责任和事务矛盾集中在政府身上;政府机构重叠庞大,人浮于事的现象严重,不仅滋生官僚主义,助长了贪污腐败和不正之风,也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沉重负担。面对这些弊端,只有进行行政组织改革,才能兴利除弊,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组织体系。

组织变革与发展 (1)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 转型与创新 —组织变革与发展 黄培伦主讲 □学习目标 ?认识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的异同 ?了解组织变革的过程 ?了解组织变革的方式 ?认识组织变革的阻力 ?掌握克服组织变革的方法 ?了解组织发展的趋势 概念 辨析 有效的组织体现稳定与变革、维持与发展的统一。 组织变革(Organization Change, OC) —狭义仅限正式结构的改变; —广义还包括行为、技术等方面的改变。 组织发展(Organization Develop, OD) —狭义指成员行为的改变; —广义还包括结构、技术等方面的改变。 两者狭义有别,广义相通,统称组织变革与发展( OC & OD ) 组织学习(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L) 组织学习是一种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组织成员能够对组织、环境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获得一致的认识,使组织能够更好地行动,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组织转型,实现组织绩效的提高。 组织转型(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OT) 组织转型强调基于组织学习的企业组织的重构和再造,注重组织的流程化、团队化、网络化、虚拟化。面向整个业务流程,体现集中与机动、集权与分权并重,动态、扁平的网状组织模式。 内容 主要为三大方面的改革 结构改革

组织设计 行为改革 培训和激励 技术改革 技术进步 包括:技术选择、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引进。 模式 系统模型(图6-1) 过程 卢因模式() 解冻(unfreezing) —创造变革的动力 机制1:必须确定地否定目前的行为或态度或者在一段时间内不再强化或肯定; 机制2:这种否定必须建立足够的、能产生变革的迫切感; 机制3:通过减少变革的障碍,或通过减少对失败恐惧感来创造心理上的安全感。 变革(changing) —指明改变的方向,实施变革,使成员形成新的态度和行为 机制1:对角色模型的认同。即学习一种新的观点,或确立一种新的态度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观看其他人是如何做的,并以这个人作为自己形成新态度或新行为的榜样; 机制2: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多种信息加以选择,并在复杂的环境中筛选出有关自己特殊问题的信息。 再冻结(refreezing) —稳定变革 机制1:让成员有机会来检验新的态度和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成员一开始对角色模型的认同可能很小,应当用鼓励的办法使之保持持久; 机制2:让成员有机会检验与他有重要关系的其他人是否接受和肯定新的态度。群体成员彼此强化新的态度和行为,个人的新态度和新行为可以保持更持久些。 吉普森模式()

中央国家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方案

中央国家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布署和要求,为积极推进中央国家机关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执政水平,确保完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各项工作任务,现结合我国国情和行政管理现状,着眼长远,对中央国家机构改革及职能调整提出政策建议,供参考: 一、中共中央直属机构改革方案 一是重点是加强党政策研究、机关党建工作力量建设,整合中央研究资源,做好职能相近部门的整合工作,强化部门职责、充实工作力量。二是加强对警卫管理、新闻事务等直属机构的统一领导和管理,理顺层级关系。三是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协调,发挥在党的职能部门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四是为促进政事分开,实行管办分离。重点做好部门创办新闻媒体的划转和转企改制工作。 1.组建中共中央研究室。为整合中央的研究资源,提升综合研究服务水平,将中央编泽局、政策研究室,文献研究室和党史研究室职能整合组建中央研究室。中央研究室主要承担中国共产党党史、文献和党务工作领域的政策研究、思想研究、理论研究及文字编泽工作。不再保留部门:中央编泽局、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 2.中央对外联络部。为加快推进外事和对外联络工作的有机整合,中央中央外事办与对外联络部职能合并。两部门均为外事联络部门,职能相近。进行整合后可加化外事和对外联络服务职能。不再保留部门:中共中央外事办。

3.为加强综合治理和政法工作的有机整合,将中央综治办职能并入中央政法委(加挂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牌子)。中央政法委负责协调和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同时负责联系和指导司法部、国家信访局、公安部、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安全保密总局等工作部门。 4.组建中央国家机关总工委。为整合机关工委工作力量,加强机关党建工作、形成党建工作合力。将中直机关工委与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职能整合组建中央国家机关总工委,不再保留部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 5.为加强中共中央对台港澳地区事务工作的组织领导,整合管理资源,统筹台港澳事务工作。将中央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合并。组建国务院台港澳事务办公室(加挂中央台港澳事务办公室牌子),调整为国务院办事机构序列。 6.中央宣传部(加挂中央文明办、中央对外宣传中心、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牌子)。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新闻宣传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机融合,将中央文明办、国务院新闻办职能划入中央宣传部),不再单设中央文明办。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宣传部长兼任文明办主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主任。中央宣传部指导和协调科技教育部、文化产业部、中国文联、新华通讯社、中央广播电视台的宣传工作。 7.中央组织部(加挂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牌子)。增加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职能,联系和指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国家外国专家局等工作部门。调整职能,为充分发挥“党管干部”的组织作用,发挥党委组织部门在管理重要干部、重要岗位人才的组织优势。副主任科员及

公司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共6篇)

篇一:水矿集团公司机构改革方案 水矿集团公司机构改革方案 为进一步转变职能、提高效率,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责权明确、精干高效、运转协调的企业管理体系,不断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集团公司决定进一步深化公司机构改革。 一、机构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转变管理职能,整合人力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改善公司治理;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围绕理顺职责关系,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进一步规范机构设置,优化组织结构;按照保持动态原则,进一步适应企业改革发展的要求,不断改进调整优化组织机构,完善企业运行机制,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二、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不再保留的有4个部门机构 1、发展策划部 2、计划投资部 3、煤质管理部 4、精细化管理办公室 (二)新组建的有1个部门机构 成立公司环保与综合利用部。负责公司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宏观管理、选煤业务管理、公司煤质化验中心的管理等工作。 (三)调整管理职能及业务的部门和单位 1、加强董事会办公室职能作用。承担原发展策划部承担的企业发展战略管理、国家产业政策研究、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等职能。负责企业对外参股公司推荐、委派的股东代表、董事、监事人员的管理工作。 2、将公司督查办职能由公司办公室划转到公司纪委、监察审计部,增强督查办职能作用。 3、增加企业管理部管理职能。增加原计划投资部承担的工程项目的决算审批工作,负责国债等专项工程的计划统计工作,负责企业短期计划编制、统计、工程造价管理、消耗定额管理等计划管理职能。增加原精细化办公室承担的企业精细化管理等有关工作。将工资核算业务划转到人力资源部。 4、将资产管理部职能划入财务部。履行企业资产管理、资本运作、企业上市等职能。增加原计划投资部项目立项、投资管理、投资分析等管理职能。 5、增加生产管理部管理职能。增加原计划投资部生产计划、维简计划的管理职能,主持矿建等工程项目预算审批等工作。增加矿井煤质管理职能。 6、增加安全管理部管理职能。增加对职业危害防治的管理职能。 7、增加人力资源部管理职能。增加原由企管部负责的工资核算职能。 8、将生产调度、电力调度、运销调度合并,统称公司调度室,由生产管理部统一负责管理,机电管理部负责电力调度业务指导工作,运销公司负责运销调度的业务指导工作。 9、进一步完善运销公司统一收购制度,由运销公司负责集团公司所有煤炭外销业务。将原煤质管理部商品煤煤质管理及各验收站的管理划归运销公司。 10、由公司技术中心负责矿井技术改造工程、新矿区矿建工程及土建工程的施工管理,并负责主持土建工程预算的审核工作。 三、有关二级单位机构改革任务 (一)不再保留的有2个二级单位 1、不再保留天信公司二级单位建制。将天信公司华强建筑公司和筹建砖场划到建业公司;将天信公司煤焦公司、商贸公司划归运销公司管理;将天信公司大修厂、印刷厂、劳保厂、阳光假日旅行社等业务由群联公司承包经营;由建安综合管理处接收物管公司、离退休职工

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总目标

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总目标 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国家行政干部队伍,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具体目标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法制建设。 (一)八十年代初期的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后,许多老干部落实政策,官复原职,但产生了一些机构臃肿等新问题。改革要点: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班子;三是加快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此次改革主要是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没有转变。 (二)九十年代的机构改革 1993 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本次改革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并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属于企业经营自主权范围的职能切实还给企业;二是把配置资源的基础性职能转移给市场;三是把经济活动中社会服务性和相当一部分监督性职能转交给市场中介组织。遵循“政企职责分开,精简、统一、效能,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与完善地区行政管理体制相结合”的原则,

(三)21世纪初期的机构改革 为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克服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的弊端,切实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进行了4次大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分别是1982年、1988年、1993年和1998年的改革。 1998政府机构改革,是在世纪之交中国党和政府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的抉择。这一抉择直接表现了中国党和政府对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问题的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观念与技术、内容与形式、制度与过程、历史与未来、国情与国际问题的理性判断,表现了中国党和政府坚定的改革信念和决心,表现了中国党和政府对中国最高国家和民族利益——现代化的追求。从已经提高的改革思想和涉及的改革问题看,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无疑是一次具有全面行政改革性质的改革。 意义:毫无疑问,在过去的20年里,由于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国策,高举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我国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较,我们还存在历史性的差距。随着我国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我国社会生活的丰富化、多元化,我国旧的政府管理模式与新的市场经济、新的社会生活之间的深层次的矛盾已经浮现并日趋尖锐化。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政府全面行政改革已经成为下一个世纪初期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的历史性诉求。本次改革就是在我国全面实行社

中央及国家机关机构改革方案

中央国家机构改革及其体制调整 工作建议 作者;罗永焱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布署和要求,为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办事效率和依法执政水平,确保完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各项工作任务,现结合我国国情和行政管理现状,着眼长远,对中央国家机构改革及管理体制调整提出政策建议,供参考; 一,中共中央直属机构改革方案 工作重点;一是重点是加强党政策研究、机关党建工作力量建设,整合中央研究资源,做好职能相近部门的整合工作,强化部门职责、充实工作力量。二是加强对警卫管理、新闻事务等直属机构的统一领导和管理,理顺层级关系。三是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协调,发挥在党的职能部门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四是为促进政事分开,重点做好部门创办新闻媒体的划转和转企改制工作。 1,组建中共中央研究室;为整合中央的研究资源,提升综合研究服务水平,将中央编泽局、政策研究室,文献研究室和党史研究室职能整合组建中央研究室。中央研究室主要承担中国共产党党史、文献和党务工作领域的政策研究、思想研究,理论研究及文字编泽工作。不再保留部门;中央编泽局、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 2,中央对外联络部;为加快推进外事和对外联络工作的有机整

合,中央外事办与对外联络部职能合并。两部门均为外事联络部门,职能相近。进行整合后可加化外事和对外联络服务职能。不再保留部门;中共中央外事办。 3,为加强综合治理和政法工作的有机整合,将中央综治办职能并入中央政法委(加挂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牌子)。中央政法委负责协调和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同时负责联系和指导司法部、国家信访局、公安部、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安全保密总局等工作部门。 4,组建中央国家机关总工委;为整合机关工委工作力量,加强机关党建工作、形成党建工作合力。将中直机关工委与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职能整合组建中央国家机关总工委,不再保留部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 5,为加强中共中央对台港澳地区事务工作的组织领导,整合管理资源,将中央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合并。组建国务院台港澳事务办公室(加挂中央台港澳事务办公室牌子)。调整为国务院办事机构序列。 6,中央宣传部(加挂中央文明办、中央对外宣传中心、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牌子);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新闻宣传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机融合,将中央文明办、国务院新闻办职能划入中央宣传部),不再单设中央文明办。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任文明办主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中央宣传部指导和协调科技教育部、文化产业部、中国文联、新华通讯社、中央广播电视台的宣

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

第八章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 第一节行政改革理论及其发展 一、行政改革的内涵与本质 行政改革是公共行政之主体——政府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公共行政生态环境的需要,而有意识地对公共行政从结构、功能、过程到制度、文化和行为方式诸方面进行变革的活动。它在本质上是政府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过程。 行政改革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行政改革是一种主动的适应行为 行政改革是一种系统的过程 行政改革与行政变革 行政变革也涉及行政系统的变化,不同的是,它既包括主动进行的有计划的变革,也包括行政系统的自然演变过程。 行政改革与机构改革 机构改革指对包括行政机构在内的党政机构、部门、人员及其职责的改革活动,行政改革不仅包括机构改革,还包括行政技术、体制和文化的变革。 二、行政改革的动力和阻力 (一)行政改革的外部动力 行政改革的外部动力包括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社会、人口和文化等多种动力。 1.政治动力:政治变动对政府系统的影响最为直接(战争、国际危机、政体变更、政权交替等)。 2.经济动力:经济体制的变化、经济政策的变化、经济贫困和萧条、财富分配格局的变化等 3.意识形态动力:对领袖思想的不同态度、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再认识等。 4.社会动力:阶级、阶层关系的变化、社会的权力再分配、社会流动性、识字率的增长等。 5.人口动力:人口过多或过少都会对政府系统形成压力、城市化等。 6.文化动力:新观念和新意识的出现、新技术的采用、利益需求。 (二)行政改革的内部动力 内部动因是行政系统内部所引起的改革动力,包括行政组织的演化、组织分工的细化、行政权力的异化、行政文化的僵化等。 行政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公共行政系统的内部。改革是利益的再分配,行政改革所涉及的行政系统内部组织和人员的利益受损,是行政改革遇到阻力的主要原因。 三、行政改革的策略 从行政改革的方式上看,自上而下的、自下而上的和上下结合的改革策略。 就改革的步骤而言,行政改革有“投石问路”式、“一步到位”式、“分步实施”式的改革策略。 改革策略的选择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具体涉及某一个国家在行政改革中应采取的策略,均应视实际情况而定。共同的是,不管选择何种行政改革策略,都是为了尽可能地把对行政改革的阻力缩小到最低限度,把行政改革的合作和支持力量扩大到最大程度,减少改革的痛苦,增大改革的成效,创造性地解决行政改革任务。 四、新公共管理与行政改革理论的当代发展 公共选择理论关注的中心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主张通过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组来改革政府。这种改革理念导致了新公共管理的市场导向、结果导向和顾客导向。 第二节中外行政改革实践 一、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实践、经验及其启示 西方公共管理改革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社会、市场管理与政府职能的优化;(2)社会力量的利用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3)政府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 政府职能优化的核心:非国有化、自由化、压缩式管理 公共服务社会化:政府业务合同出租、以私补公、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的伙伴关系、公共服务社区化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分权与权力下放、部门内部的组织结构改革、公共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服务质量、管理方法的融合。 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基本经验: 一是从本国实际出发推进行政改革 二是行政改革是渐进性的过程 三是注重专家咨询与改革前的方案论证 四是以立法为先导,注重法律准备

组织发展与变革

组织: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 组织发展:是指全面应用行为科学的知识与技术,有计划地变革与开发组织的战略、结构、技术人员和文化等,以提高组织有效性的过程。 组织变革:指运用行为科学和相关管理方法,对组织的权利结构、组织规模、沟通渠道、角色设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组织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等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以适应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技术特征和组织任务等方面的变化,提高组织效能。 组织结构:组织要素相互连接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 组织结构应用优缺点:(一)传统组织结构形式(1)直线制:最简单的集权式组织结构形式,有称军队式结构,优点:结构比较简单,缺点:只适合规模较小的(2)职能制:又称分职制或分部制,指行政组织同一层级横向划分为若干个部门,每个部门职能不同,优点:能适应现代化工业企业生产技术比较复杂,减轻直线领导人员的工作负担,缺点:妨碍了必要的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形成了多头领导,不利于建立和健全各级行政负责人和职能科室的负责制,在中层管理往往会出现有功大家抢的现象(3)直线职能制:它把直线制结构于职能制结构结合起来,优点:把职能制和直线制组织的优点结合起来,统一指挥,分工精细责任清楚,效率高,组织稳定性高,缺点:缺乏部门间的信息交流,直线部门与职能部门之间目标不统一,系统刚过大(二)现代的组织结构形式(1)事业部制:最早起源于美国通用公司,优点:1每个事业部都有自己的产品和市场2分担了领导的负担3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储备干部4事业部作为利润中心,既便于建立衡量事业部及其经理工作效率的标准5按产品划分事业部,便于组织专业化生产6各事业部门之间可以有比较有竞争7各事业部自主经营,责任明确(2)超事业部制(3)矩阵制(4)立体组织制(三)新的组织结构(1)团队结构制(2)虚拟结构制。 7S模型:指出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地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包括结构、制度、风格、员工、技能、战略、共同的价值观。 组织结构合理化的主要标志:1)目标设置的合理性与适应性2)组织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合理性 3)组织权责体系的合理界定与授权行为的合理性 4)组织结构的功能优化 战略选择工具:SWOT分析、战略地位和行动评估矩阵、波士顿矩阵、通用矩阵、V矩阵、EVA管理、定向政策矩阵、产品—市场多元化矩阵。 产品生命周期: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市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而这个周期在不同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其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它反映场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SWOT分析: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SWOT模型内涵:是一个简单有效的企战略评估分析工具,它提供了一个自由思维的环境,并不受财务驱动型的预算规划体制影响。SWOT分析可以用于测试组织内部感知的共识,并支持企业将其战略建立在优势的发挥和劣势的消除的基础之上。 PEST:是指宏观环境分析,P----Political,政制法律环境,主要考虑影响客户战略的政治、法律因素,如外交政策、产业政策、环境保护等等,以及对客户战略有重要意义的政治和法律变量,如关税和进出口限制 E----Economic,经济环境,主要考虑影响客户战略的经济特征、经济联系、经济条件等等。如劳动生产率水平、消费模式、货币市场模式、税率、通货膨胀,S----Social,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主要考虑影响客户战略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宗教信仰、社会结构、教育水平、风俗习惯等社会因素,以及地区或市场的地理、气候、资源、生态等因素T----Technological,技术环境,主要考虑影响客户战略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发展动态、R&D能力、产品生命周期等因素 组织发展过程的五个阶段:进入签约、组织诊断、收集分析和反馈信息,设计与执行干预措施、评估干预效果。 信息收集方法:问卷调查、面试、观察、非显著性措施。

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关系

天津师范大学本科生作业 上课学期:20 13 --20 14 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公共行政学 课程类型:必修(√)选修() 班级:行管1302班 姓名:于莹 学号:1330020097 成绩: 评语: 任课教师(签章): 年月日

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关系 一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是公共行政职能的简称,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它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公共行政职能包括以下四层意思:①公共行政职能的实施主体是政府机构②公共行政职能的主要内容是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③公共行政职能的手段主要是依法行政④公共行政职能是完整的统一的权责体系。二机构改革 政府的机构是由政府的职能决定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新的部门和机构实在社会需要的压力下被动的出现的,正是由于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增加,才使政府公共行政组织结构复杂化了。现代政府的发展表明,公共行政组织的发展进程已经走出了自然发展的历史阶段,成为政府自身设计的过程。政府机构的设置、规模的控制以及公共行政组织结构形式的安排,都可以看做是政府自觉设计的结果。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机构改革就是典型的公共行政组织设计。所以,机构改革是指上就是要通过对行政机构的法定地位、职责任务、行为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机构设置、单位性质、人员编制、经费形式等基本原则和制度进行重新设置、组合和规定、以便使行政机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关系

温家宝总理曾将政府职能明确界定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定位正确与否,是政府能不能正确行使权力,发挥相应作用的关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这既是改革的主题,又是改革的总体要求。当前检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成效,既要看政府机构调整是否科学合理,更要看政府职能是否真正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所以,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应担负的职责和应发挥的功能、作用的范围、内容和方式的转移与变化。而机构改革是指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对党政机关的管理体制、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以及这些机构人员的组合方式、运行机制所作的较大调整和变革。 由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含义可以看的出来,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首先,行政机构改革的核心便是政府职能机构。因为政府组织结构及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行政成本和管理的有效性。把政府组织结构、规模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可以有效地使政府的行政具有更高的效率,更高的回报。自1982年以来,我国共实行六次大的政府机构改革,这六次政府机构改革分别是:1982年的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现年轻化为目标的机构改革;1988年的以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为中心的机构改革;1993年的以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为目标的机构改革;1998年的以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为目标的机构改革;2003年的以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廉名、、廉洁高效为目标的机构改革;

关于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草案)的说明(提交市委用)

关于鹰潭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建议稿)的 说明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赣发[2009]12号)及9月11日召开的全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会议有关精神和规定,参考其他设区市的改革思路,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鹰潭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建议稿)》(以下简称方案),现就《方案》制定有关情况作以下说明: 一、关于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确立 这次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原则,主要以省委、省政府《关于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赣发[2009]12号)为依据,按照“四个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原则,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原则。提出本次机构改革主要目的是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调整优化组织结构,积极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着力解决职能交叉、重复和职能缺位、越位、错位问题,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严格机构编制管理。 按照省《意见》及凌成兴常务副省长“六个整合”(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人力资源、食品药品、内外贸、扶贫和移民),三个探索(农业、文化、城乡建设规划和住房保障)的讲话精神。 二、关于机构设置调整的的基本思路

(一)行政机构的调整和设置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赣发[2009]12号)中关于各设区市机构限额规定,我市最多只能设置30个政府工作部门,2个部门管理机构,共32个机构。我市目前设置政府组成部门32个,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1个(人防办),直属特设机构1个(国资委),部门管理机构2个(城管局、法制办),共计36个机构,即将下放地方的食品药品监管局原本也含算在省定机构限额内,后经我们争取,省编办答复可在30个机构限额外设置为工作部门。这样我市将需要硬性减少4个行政机构。 为此,在与全省十一个设区市多次交流意见,并于9月27日专程赴省编办进行沟通后,经慎重考虑研究,结合鹰潭实际,提出了我市的机构设置思路为“五个整合(工业和信息化、人力资源、食品药品、内外贸、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两个加强(加强机构编制、加强城市管理)、三个调整(将市粮食局、民族宗教局调整为部门管理,法制办调整为合署办公,国资委调整为内设机构)。 1、省里提出的六个整合,因交通运输领域、扶贫移民两个领域因我市之前实际已经整合,无须进行改革,只需进行相应的更名即可。因此,《方案》在以下四个领域进行了调整: 一是整合工业行业、中小企业、信息化等有关行政管理

行政改革的动力和阻力

行政组织改革的动力 (一)行政组织改革的外部动力 首先,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是行政组织改革最深层的动力。中国行政改革的本质动力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化的驱动,改革的目的和任务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作为市场宏观调控的主体,为了更好地履行宏观调配职能,促进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必然要先对自身的职能和机构进行改革。 其次,政治体制改革是行政改革的直接动力。中国的战略改革系统不仅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同时展开。目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还处于观念和理论研讨阶段,并没有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可以说是暂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行政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其改革必将带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这对我国的政治改革的深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外,公众参政议政观念和能力的提升是行政改革的重要动力。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参与政治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利。 最后,科技知识的发展和国外行政组织改革的实践也是我国行政组织改革重要动力。 (二)行政组织改革的内部动力 首先,行政组织目标的选择与修正是行政组织变革最基本的动力。目前,我国的行政组织职能已经开始由政治统治为主逐步向社会管理为主转变,服务型政府、法制型政府也是政府领导层和专家学者倡导的新型政府建设目标,与此相适应的新型行政组织工作模式亟待进一步开发。 其次,改变过度膨胀的传统行政组织规模的诉求是行政组织改革的重要动力。我国的传统行政组织中存在着政党不分、政企不分、机构臃肿、贪污腐败、效率低下等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不满,建立新型高效的行政组织成为人们的共同诉求。 最后,行政组织成员的个人全面也是行政组织改革的动力。不合理的行政组织体制中,往往存在着严重的易于组织成员个人全面发展的因素。 行政改革最大的阻力来自于行政系统,来自于政府及其公务员。主要表现为: 1基于利益和权力的调整而产生的阻力。改革是权力和利益的再调整、再分配。这种调整和分配的任何举措均会涉及到现存的权力格局和利益格局。公务员属于社会中权力和利益的既得者阶层,任何改革的大动作无疑会使他们相当一部分既得利益丧失,产生抵制是必然的。2基于习惯和官本位意识产生的阻力。改革本身就是对既定模式和习惯的一种否定,因此,它必须要受到习惯势力的阻挠和影响。为官只能上不能下,机关只能进不能出,一旦离开官场便人走茶凉,事事难办,这种社会思想氛围,是广大公务员走出机关,下海分流的一大思想障碍和阻力。 3基于对不确定性的忧虑而产生的阻力。对公务员来说,行政改革,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机构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共进行了7次政府机构改革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共进行了7次政府机构改革 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82年。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实行了干部年轻化。其成功点不仅在于精兵简政。这次改革的深远影响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打破了领导职务终身制,二是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四化”标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大批年轻知识分子走上领导岗位。 第二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88年。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机构人员编制比原来的实际人数减少19.2%,并首次提出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在国务院6 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我国改革的重心已由农村转向城市。尽管由于后来复杂的原因,原定于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但其历史性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直到现在,仍然是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这次政府机构改革转变了政府职能。 第三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93年。改革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这次改革提出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目标,实现“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行政管理职能转向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这次政府机构改革适应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如果说过去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到1992年终于“摸”到了这块“石头”,即邓小平南方谈话时强调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98年。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新组建4个部委,更名的有3个部委。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这是力度最大的一次政府机构改革,主要任务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进行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减少到2 9个,部门内设机构精简了1/4,移交给企业、地方、社会中介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的职能达200多项,人员编制减少了一半。与此同时,新组建了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4个部委。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消除了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这次改革精简力度很大,一个突出特点是,行政管理从具体的工业经济管理中淡出。除了国防科技工业和信息产业两个管理部门外,这次改革将其他直接管理工业的10个部委都撤消了。同时,在国务院和省级政府机构,提出公务人员要减一半,国务院当时3.4万人减了1.7万人。 第五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需要组织法保驾护航考试答案

1.建国以后,我国共进行了()次机构改革。(3.0分) A.10 B.11 C.12 D.13 我的答案:C√答对 2.我国进行第二次机构改革的时间是()。( 3.0分) A.1951年 B.1953年 C.1956年 D.1958年 我的答案:D√答对 3.政府职能主要解决的关系不包括()。(3.0分) A.政府和市场 B.政府和社会 C.政府和国家 D.政府和个人 我的答案:C√答对 4.我国在2018年进行第十二次机构改革的内容不包括()。(3.0分) A.强调管理自身的规律

B.新成立退役军人事务部、应急管理等部门,以应对社会较突出的问题 C.有些部门改了名称,实际上是职能进行了调整 D.改革朝着综合管理的角度迈进 我的答案:A√答对 5.下列选项中,属于2008年第十次机构改革的内容的是()。(3.0分) A.成立国资委,强调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人,而不是直接来发号施令 B.强调大部制 C.强调政资分离,即管理和出资要分离 D.成立国家安全生产管理局 我的答案:B√答对 6.1998年第八次机构改革的内容不包括()。(3.0分) A.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权 B.加强宏观调控,成立经贸委作为经济的宏观调控部门 C.把11个管工业的部门都变成了经贸下设的司局,随后又逐渐变成相关的行业协会 D.裁掉47.5%的公务人员,只剩下16700人的公务员编制 我的答案:A√答对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政府组织法的功能的是()。(3.0分) A.系统建构功能 B.架构平衡功能 C.规范控制功能

D.资源配置功能 我的答案:B√答对 8.1993年第七次机构改革的标志是()。(3.0分) A.提出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党政分开 B.第一次提到并确定了“三定方案” C.公务员从5万人精简到4万人 D.强调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的答案:D√答对 9.瑞士的组织法模式是()。(3.0分) A.组织法和行为法、责任法合一 B.中央组织法和地方组织法共同组成 C.将组织法上升到宪法的高度 D.组织法和行为法分离 我的答案:C√答对 10.在第四次机构改革中,中央解散了四十多个部门,只剩下()个部门。(3.0分) A.30 B.35 C.40 D.45

二滩水电开发责任公司关于公司组织机构改革方案及配套办法的请示

二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关于公司组织机构改革方案及配套办法的请示 王文泽董事长: 根据二届五次董事会决议精神的要求,公司于2002年8月开始进行组织机构改革方案设计,聘请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担任咨询专家。经过公司上下和咨询专家两个多月的工作,已经完成《二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组织机构设计方案(草案)》,并制定了《二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员工竞聘上岗实施方案(送审稿)》和《二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机构改革员工分流安置办法(送审稿)》等相应的配套办法。 现呈上请审阅。如无不妥,请批准实施。 附件: 一、二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组织机构改革基本情况 二、二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组织机构设计方案(草案) 三、二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竞聘上岗实施方案(送审稿) 四、二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安置办法(送审稿)

抄报:孙中弼常务副董事长,宋伍生副董事长

附件一 二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组织机构改革基本情况 一、概况 2002年7月公司召开第二届董事会第五次会议,明确了公司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公司新经营层班子同时到任。根据二届五次董事会决议的要求,公司把进行组织机构改革放在首要位置。8月初成立改革研究小组,由总经理陈云华任组长。为了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办法,公司决定聘请专业咨询公司---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作为咨询专家进行公司组织机构改革和配套方案的设计。9月18日公司组织机构改革项目正式启动,北大纵横项目组5人进驻公司。第一阶段是对公司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10月11日北大纵横给公司中层以上干部做了咨询诊断报告。第二阶段是组织机构方案设计和拟订竞聘上岗和分流安置办法,11月11日公布了初步方案,目前正广泛听取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第三阶段是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设计。 聘请咨询公司参与公司改革的决策是十分正确和重要的。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好处: 第一、北大纵横作为国内一家著名的咨询公司,其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无庸质疑。避免了二滩公司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和人事纠葛,对稳定公司内部职工情绪和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第二、北大纵横表现出良好的专业水准。他们的分析和结论以现代企业制度理论为依据,而且有一套专业化的工作程序和方法,通过对员工的不署名问卷调查和覆盖面很广的个别访谈,利用他们拥有的案例库和资料库,使他们的意见、看法和方案比较具有说服力。

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解读

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解读 9 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解读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3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监察法草案的说明、国务院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 按照国务院关于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改革后,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8个,副部级机构减少7个。具体改革方案如下: 一、关于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 (一)组建自然资源部。将国土资源部的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职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城乡规划管理职责,水利部的水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农业部的草原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国家林业局的森林、湿地等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国家海洋局的职责,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职责整合,组建自然资源部,作为国务院组成

部门。自然资源部对外保留国家海洋局牌子。 不再保留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二)组建生态环境部。将环境保护部的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职责,国土资源部的监督防止地下水污染职责,水利部的编制水功能区划、排污口设置管理、流域水环境保护职责,农业部的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职责,国家海洋局的海洋保护职责,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南水北调工程项目区环境保护职责整合,组建生态环境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生态环境部对外保留国家核安全局牌子。 不再保留环境保护部。 (三)组建农业农村部。将农业部的职责,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农业投资项目、财政部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土资源部的农田整治项目、水利部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等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农业农村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将农业部的渔船检验和监督管理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 不再保留农业部。

组织发展与变革-教学大纲

《组织变革与发展》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2512B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2 适用对象: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班) 先修课程:人力资源管理导论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组织发展与变革》是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对于落实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如下目标: 目标1:深刻理解组织发展与变革对于组织的重要意义; 目标2:全面了解组织发展与变革的背景、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目标3:把握组织发展与变革与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它行为科学的密切联系; 目标4:运用所学知识对组织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和干预。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一)教学内容讲授上的要求 本课程应系统地介绍组织发展与变革的基本理论,并精选优秀企业在组织发

展与变革实践中的经典案例,突出传统理论与最新技术及手段相结合的特点。具体教学内容参考课时分配表,授课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接受情况适当调整。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既要体现理论的深度、广度和前沿性,又要反映组织发展与变革的现实和实践,体现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教学中要综合运用讲授、案例和情境分析、角色扮演、游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本课程的教学,并真正投入到自觉学习和自我提高的学习活动中。 (三)学习要求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环节和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 本课程的课后作业均以小组为单位提交,旨在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分工、合作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相互取长补短,积极为本组做出最大贡献。 本课程较为前沿,建议学生在上课之前先预习,上课时记录讲授要点,课后结合书本和笔记及时进行复习。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深化机构改革实施方案

深化机构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县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方案》精神,全面推进我乡机构改革,结合我乡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深化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机构和岗位设置,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深化机构改革的基本原则: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坚持因地制宜,根据本乡区域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的重点;坚持精简统一效能和积极稳妥,确保机构编制只减不增和社会稳定。 二、职能定位 乡镇是农村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三农”工作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直接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现阶段主要职能:一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宣传贯彻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扶贫开发政策和省、州、县关于加快农村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科学编制和组织实施本乡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小建设、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制定年度发展目标和推进措施,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做好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服务;保护基本农田,组织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抓好粮食生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节能高效现代农业,壮大特色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扶持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强农资市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农村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和劳力经济发展,引导农民多渠道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快新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推动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优抚安置、扶贫救济、养老保险、老龄服务和其他社会求助工作,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大公共设施建设投入,繁荣农村公共文化;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