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社的发展历程简介

合集下载

农信社历史沿革

农信社历史沿革

·1950年3月,在中国人民银行召开的第一届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确定试办信用社。

·195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

·1979年~1996年,农村信用社由农业银行进行管理。

·1984年,国务院批转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组建县级联社。

·1996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和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脱离隶属关系,其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分别由农村信用社县联社和中国人民银行承担;决定在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已经商业化经营的农村信用社,经整顿后合并组建成农村合作银行。

· 1996年,农信社和中国农业银行脱钩。

·1998年,央行对四大银行机构的撤并提出了具体要求。

四大银行的退出农村。

· 1998年5月,《县级农村信用社一级法人制规范试点方案》出台。

·199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

·1999年,江苏就开始在全省11个地区各选择一个县来进行统一法人的试点。

·2000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联保贷款管理指导意见》。

·2000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由中国人民银行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拟定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

·2001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2001年底,江苏省农村信用社经过改革后成立了82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县(市)农村信用社,并且成立了江阴、常熟、张家港三家农村商业银行。

江苏农村信用社形成了一级法人的县级联社、省联社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并存的格局。

·2002年初,人民银行进行了全国八个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与改制现状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与改制现状
萌芽阶段(1949 年以前)。1923 年 6 月,“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在河北省香河县建立了我国第一家农村信用合作社。1927 年,类似的农村信用社已经发展成立了 430家。同时,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农村合作金融也开始崭露头角。到1945年,已经有880 多个信用合作组织出现在解放区。这些早期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主要作用是打击民间高利贷,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困难。同时,也对我国解放以后信用合作活动发展奠定了基础。
5 广州农商行 3544.39 15 吉林九台农商行 597.72
6 东莞农商行 1806 16 张家港农商行 533.2
7 天津农商行 1768.11 17 合肥科技农商行 358.58
8 顺德农商行 1415.03 18 鄂尔多斯农商行 254.01
9 江南农商行 1372.03 19 芜湖杨子农商行 179.99
曲折反复阶段(1958 年——1978 年)。这段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管理体制的不断变迁,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权不断发生易位。人民公社、生产大队、贫下中农和人民银行先后成为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者。产权关系经过这几次调整后,造成农村信用社由民办民管最终走向官办官管,不但脱离了社员群众,而且也丧失了业务经营自主权,此时的农村信用社已经基本不具有合作制的性质了,我国的信用合作事业发展至此受阻。
深化改革阶段(2003年至今)。农村信用社发展到这个阶段,产权制度,经营机制,股权设置,金融服务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出台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文件提出改革的总体要求是“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新一轮农村合作金融制度改革就此开始。本次方案确定了以下几点改革内容:第一,以法人为单位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第二,改革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信用社的管理权转移给了省级人民政府,银监局执行对其监控职责。这次改革解决农村信用社由来已久的资本缺乏及不良资产问题。

山东农村信用社

山东农村信用社

山东农村信用社山东农村信用社是山东省基层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担负着服务农民、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

下面将详细介绍山东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组织结构和主要业务。

一、山东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山东农村信用社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的农村合作社,那时农村信用社主要发放小额贷款和收取存款。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山东农村信用社于1985年正式成立,并逐渐形成了以农村金融为核心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随着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2006年,山东省决定将所有农村信用联社整合为山东农村信用社,实现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综合化改革。

在这一改革过程中,山东农村信用社通过整合资源、提升服务能力,迅速发展壮大。

如今,山东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山东省最重要的农村金融机构之一,为山东农民提供了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二、山东农村信用社的组织结构山东农村信用社的组织结构分为总行和各级分支机构。

总行负责全省范围内的管理和决策,各级分支机构分布在山东省各地,负责具体的业务开展。

总行设置有行长办公室、综合管理部、风险管理部、信贷管理部、个人金融业务部、公司金融业务部、市场营销部等部门,各部门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山东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各级分支机构主要包括支行和联社,支行是农村金融服务的基层单位,联社则是若干支行的组合,负责统筹协调工作、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三、山东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业务1. 存款业务:山东农村信用社为农民提供存取款、定期储蓄、活期储蓄等服务,方便农村居民进行资金管理。

2. 贷款业务:山东农村信用社为农民提供农村信用贷款、农村居民消费贷款、农业生产贷款等多样化的贷款产品,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个人消费的资金需求。

3. 支付结算业务:山东农村信用社提供农民工工资发放、社会保险和救助金发放等支付结算服务,方便农民解决支付问题。

4. 理财业务:山东农村信用社为农民提供风险适度、收益稳健的理财产品,帮助农民增加财富。

5. 金融保险业务:山东农村信用社提供农业保险、意外保险等保险产品,保障农民的利益和安全。

农信的发展历程

农信的发展历程

农信的发展历程农信是指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历程长达近一个世纪。

下面,我将简要介绍农信的发展历程。

早在20世纪初,我国农村金融状况十分落后,农民难以获得贷款,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制约。

为解决这一问题,农村合作社运动开始兴起。

1913年,在浙江省嘉兴市南湖镇,中国第一个合作社——嘉兴县陆军士兵合作社成立,这被认为是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开端。

随着农村合作社运动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合作社纷纷成立。

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农村信用合作社条例》,农村信用社的成立和发展得到了法律保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信用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村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农村信用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农村信用社总行,标志着农村信用社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近年来,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不断发展壮大。

2011年,国务院决定全面实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两个转变”,即将农村信用合作社转化为农村商业银行,将农村合作银行转化为城市商业银行。

通过改革,农村信用社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服务范围和能力也得到了显著增强。

目前,农村信用社已经形成了以县级分社为基础,乡村信用社为主体,覆盖城乡的网状服务体系。

它不仅提供了贷款、存款、结算等传统金融服务,还为农民提供了养老保险、住房按揭贷款、创业贷款等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农信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我国农村金融事业的蓬勃发展。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为农民提供了便利的金融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同时,农信还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农村投融资等农村发展重点工作,为农村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展望未来,农村信用社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能力,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农民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

同时,农村信用社还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农村金融创新,推动农村金融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下面将介绍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
1. 第一阶段(1951年-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我
国经济基础薄弱,农村信用社的规模较小,主要通过社员自愿互助的方式运作,起到了农村资金筹集和贷款支持的作用。

2. 第二阶段(1978年-1999年):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逐
渐发展起来,农村信用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此阶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农村金融改革政策,推动了农村信用社的组建、改制和发展,使其成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我国农
村金融改革的深入,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阶段,农村信用社逐渐实现了法人化、市场化,同时加强了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提高了服务效率和风险防范能力。

4. 未来发展:农村信用社作为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机构,将继续加强业务创新和技术应用,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金融普惠水平。

同时,与农村金融体系的其他机构进行合作,共同推动农村金融的持续发展,为农村经济提供更加稳定和全面的金融支持。

总结: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农村信用社将继续发扬优势,不断创新,为农村金融服务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渠道。

农村信用社金融知识

农村信用社金融知识

农村信用社金融知识农村信用社是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机构,它的出现解决了农村地区资金周转难的问题,为农村居民提供了非常方便的金融服务。

而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

本篇文档将会介绍农村信用社金融知识。

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历程也比较悠久。

最早的农村信用社可以追溯到公元1904年,当时日军占领我国的台湾地区,在他们的统治下,台湾就创设了第一家信用合作社。

后来在国内,1930年代末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协和会设立了第一家中国信用合作社,开始了我国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些中国信用合作社成立后只能短暂地运作,很快就遭到了失败。

到了1951年,中国劳动人民的政府成立,顺应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了信用合作社的再次发展。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的主要金融服务机构。

二、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内容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内容与其它金融机构有所不同,主要提供以下几种服务:1. 存款服务。

就像银行一样,农村信用社为居民和企业提供存款服务,人们可以将收入存款进来,并在需要的时候随时提取。

2. 贷款服务。

农村信用社也可以为居民和企业提供贷款服务,帮助他们解决资金周转问题,提供资金支持。

3. 结算服务。

农村信用社也可以为居民和企业提供结算服务,向他们提供各种结算业务。

4. 理财服务。

农村信用社也为居民和企业提供理财服务,包括资产托管、代理理财、投资咨询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和增值资产。

三、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模式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模式与银行不同,主要采用的是集体所有制和信用联盟的方式。

集体所有制意味着农村信用社的所有权属于所有成员。

信用联盟意味着农村信用社可以借助其它机构或人员的信用来为自己融资。

四、农村信用社面临的挑战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农村地区的主要金融服务机构,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电商金融、移动金融等新型金融服务开始崭露头角,直接冲击着农村信用社的传统金融服务。

农村信用社发展史

农村信用社发展史

1954年5月,3.4万家信用社;
1954年年底,12.6万家信用社;
1956年5月,16万家信用社,在全国实现了信用合作化;
1956年年底,合并为10万家信用社;
1957年年底,进一步合并为88368家信用社。

1982年10月,农业银行提出要恢复“三性”,把信用社办成集体所有制性质的金融组织;1984年1月1日,中央提出要把信用社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
1984年6月,农业银行提出建立县联社;
1986年8月,国家体改委和人民银行决定信用社进行“脱钩”试点;
1990年10月12日,人民银行明确指出“信用社是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企业法人”。

1997年9月15日,人民银行印发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农村信用合作社县级联合社管理规定》(银发〔1997〕390号);1997年11月11日,印发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范本)》、《农村信用合作社县级联合社章程(范本)》(银发〔1997〕474号)。

1999年4月9日,人民银行召开《全国农村信用社工作会议》,对两年来的信用社改革进行了总结,指出在如下方面取得进展:一是完成了信用社与农业银行的“脱钩”工作;二是人民银行内部自上而下建立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管理部门;三是按合作制原则规范信用社取得初步成效。

四是人民银行暂时承担了行业管理职能,促进了信用社改善经营和服务;五是对资不抵债信用社,通过合并、降格手段,减少法人机构5953家,化解了部分风险。

2000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政府进行信用社新的改革试点:在县(市)联社入股基础上组建省联社,由省联社统一管理信用社和县联社。

同时,分别将常熟、江阴、张家港三个县的信用社以县联社为单位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

农村信用社发展历史

农村信用社发展历史

农村信用社发展历史
农村信用社是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起源于20世纪初,经历了多次发展和改革,至今在中国乡村地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起源
农村信用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4年,当时第一家农村信用社在山西省临汾市成立。

此后,更多的农村信用社相继成立,以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

这些信用社为农民提供了存款、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帮助他们解决了融资难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发展和改革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信用社逐渐发展壮大,并经历了多次改革。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开始重视农村金融事业的发展。

农村信用社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发展机会。

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信用社经历了一次重大改革。

政府鼓励农村信用社转型为独立的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范围和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现状和未来展望
目前,农村信用社在中国乡村地区广泛存在,并与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农村信用社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农民和乡村企业的金融需求。

未来,农村信用社将继续发展壮大,推动金融服务的创新和普及。

政府将继续支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监管措施,确保其良性发展和健康运营。

农村信用社发展历史文档到此结束。

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用社的发展历程简介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的金融纽带。

安徽省的农村信用社始建于1951年。

50多年来,全省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立足农业、面向农村、服务农民,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从上世纪50年代初,在农业合作化的滚滚大潮中,中国农村诞生了农民自己的基层金融合作组织——农村信用社,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

当时的信用社,是以人民公社或行政村为范围的。

从1953年至今,信用社从一个小村庄发展到遍布城乡的信用网络,从5000元的存款,发展到现在的十几亿的资产,由几名从业人员,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人队伍,从过去寄人篱下,发展到现在产权明晰、管理规范,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立足县域,服务三农,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主力军,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

在机构隶属上,也历经多次变革。

按其所有制的阶段变化,分以下五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53年至1957年。

合作制阶段
这一时期正是建国初期,生产力低下,百废待兴。

当时我县的农村信用社,资本金由农民入股,干部由社员选举,通过信贷活动为社员的生产生活服务,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

尽管当时规模较小,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合作制体现的比较充分,在恢复农业生产、发展我县农村经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阶段:1958年至1978年。

人民公社所有制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我们国家“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

受当时“左”的思想路线和错误政策的影响,农村信用社被三次下发地方基层政权,也就是先后下放到人民公社、生产大队、贫下中农管理,农村信用社基本成为基层社队的金融工具。

据记载:“1969年底,全县信用社实行由贫下中农管理。

每公社留一名信用社干部,实行半脱产,其余的一律回村劳动,对留社的干部采取记工补贴办法。

”这个时期,是对农村信用社发展造成严重摧残的时期。

不管是管理还是业务都比较混乱。

第三阶段,1979-1996年,由农业银行进行管理阶段。

1979年——农行恢复以后,农信社进入到农行代管时期。

1983年——以恢复农信社“三性”为主的改革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

1984年——农行向国务院提交《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

该报告标志着信用社以恢复“三性”为主的改革大范围铺开,农信社独立法人的改革方向也得以明确。

同年,县联社开始建立。

1989年——农信社进入治理整顿阶段,主要开展强化内部管理、整顿金融秩序的活动。

1996年——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实施方案》的通知发布,农信社与农行正式脱钩。

在这个阶段,国务院提出“农村信用社是集体所有制的金融组织,又是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农村信用社走上了“官办”的道路。

第四阶段,1996至2003年。

中国人民银行托管阶段
1996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同年12月25日,我县农村信用社与县农业银行正式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农行不再领导和管理信用社。

1997年2月,全国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为进一步深化农信社改革指明了方向,初步勾画出建立我国合作金融新体制的主体框架;11月,农信社由人民银行监管。

信用社自立门户,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分别由县联社和人民银行承担。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3年底。

第五阶段,2004至至今,银监会监管阶段
从2003年开始,农村信用社进入了一个新的改革和发展阶段。

这一年的6月27日,国务院下发了一个文件,就是《关于印发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改革要求,由省政府对农村信用社实行间接、宏观管理,银监会依法行使对农村信用社的金融监管职能,省联社做为信用社的行业管理部门。

这时的信用社终于有了自己的“婆家”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安徽吹响了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的时代号角。

全省农村信用社开始了新一轮的长征。

在全国第二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省中,安徽省于2004年12月18日率先成立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从这一刻起,拉开了安徽省农村金融改革的序幕。

新一轮改革明确了地方政府的管理责任,使得农信社改革在地方上不再是没人管的孩子,省级政府的全面介入,也使得农信社能够在行政力量的支持下,找到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改革发展之路。

而发展体制的多样化选择,也使农信社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不再刻板地死守着“合作制”的概念。

最值得关注的是,来自央行的资金扶持和税收上的优惠措施,让背负着沉重历史包袱的农信社获得了发展急需的资本金,有了喘息的机会,同时央行所设定的票据兑付条件,也为推进农信社改革带来了动力和信心。

2005年,安徽省建立了第一家市级农村合作银行——马鞍山农村合作银行;2006年,组建了中西部地区第一家农村商业银行——芜湖扬子农村商业银行;2007年,全国首家省会城市农村商业银行、安徽规模最大的农村金融机构——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正式开业;2008年,安徽省第一家,也是当时全国资本金最大的村镇银行长丰科源村镇银行成立,2008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致函安徽省人民政府,指出,“安徽省农信社专项票据兑付进度在第二批扩大改革试点21个省份之列,。

央行专项票据顺利兑付,换回真金白银,置换不良资产,让我们甩掉包袱,轻装上阵,拉开统一法人改革的序幕。

从清产核资、增资扩股、明晰产权到流程再造、等级考核、薪酬改革到势在必行的新机制转换,权力制衡和有效激励终成企业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加快农村银行改革步伐,农商行、农合行雨后春笋般组建的新气象,法人治理结构从形似向神似转变的新实践,由点及面,由表及里,把改革推向实施和攻坚的深水区。

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省联社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探索构建新的管理体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积极推进法人治理结构建设;以转换经营机制为主线,全面推行劳动用工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以制度建设为重点,逐步规范经营管理,强化风险控制。

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到位,经营机制转换取得成效,各项管理逐步走向规范,风险控制能力得到加强,服务“三农”的宗旨得到落实,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良性机制正在形成,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开创了全省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新局面。

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发展,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共同回顾信用社的发展历程,农村信用社先后经历了合作制——官办金融——恢复合作制的产权组织形式转变;管理体制也几经变迁,从人民银行——人民公社——生产大队——贫下中农——人民银行——农行代管——再到人民银行。

信用社的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历史,是一部我国“三农”发展的历史,是一代信合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发展史。

一路风雨,几经坎坷,悲欢离合。

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积淀了坚定向上的信合文化,也造就了自强不息一代信合人。

他们在历史的画卷上镂刻了一段风蚀不掉的风雨历程,现在历史把时代的重任交给了你们,做为即将迈入安徽农金的你们,肩负着重要使命,更要加倍珍惜,加倍努力,立足本职,以实际行动,为信合事业的腾飞和发
展,做出自己应尽的贡献。

一路走来,展望信用社美好前景。

可以概括为,过去坎坎坷坷,现在奋进高歌,未来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