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CT模拟定位技术 朱婉琳

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CT模拟定位技术 朱婉琳
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CT模拟定位技术 朱婉琳

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CT模拟定位技术朱婉琳

发表时间:2017-11-13T10:40:30.777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7期作者:朱婉琳

[导读] 两者具体的对比情况如下表所示。而通过本研究分析诊断的准确率高达100%,因此值得在广大临床医学上推广使用。

(湖南省肿瘤医院放疗综合科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探究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CT模拟定位技术及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我院自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的CT模拟定位资料。研究结果这100例患者全部顺利通过了CT模拟过程,成功率高达100%,测量误差为(1.0±0.2)mm。当误差小于8.0mm的时候在误差允许的范围之内,这说明采用放射治疗的CT模拟定位技术治疗头颈部的肿瘤有着非常好的效果。研究结论CT模拟定位技术在治疗头颈部肿瘤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CT模拟定位;临床应用

1.前言

所谓CT模拟定位技术是临床医学上常用的检测方式,主要是通过CT图像以及利用重建的图像为假体的计算机虚拟模拟定位,相比较常规的模拟定位技术更为精确,能够将肿瘤的范围以及相关患病器官的大体轮廓、肿瘤及同重要器官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显示清楚,采用CT 模拟定位技术进行建设是开展精确放射治疗的基础所在,可以将CT定位模拟技术简单的描述为CT扫描定位+虚拟模拟+DRR验证。由于该种检测方式的检测精度极高并且检测起来方便简单,仅仅依靠CT诊断设备即可,还借助相关额软件就能实现检测目的,所以在临床医学检测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研究选择我院自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对这些患者采用CT模拟定位技术进行放射治疗,现将具体的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2.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

2.1一般资料

回顾我院自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的CT模拟定位资料。其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46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47.8±6.89)岁,其中鼻咽癌50例,垂体瘤4例,喉癌25例,口腔癌18例,脑膜癌3例,这100例患者采用接受放射治疗。

2.2研究方法

2.2.1研究设备

头颈肩固定架;EFFCAST型热塑面罩;GE lightspeed RT型医用CT模拟定位机定机;治疗加速器采用Elakta-Precise 5746型医用直线加速器,并配备40对多叶准直器(MLC);Advantage-Sim软件和三维可移动激光定位系统;Elakta View-GT射野影像验证系统(EPID),H型塑料面网和有机玻璃底板及A、B、C、D、E五种型号的固定枕;胶片;数字化仪;VIDAR胶片扫描仪及储存资料的计算机;瑞迪AUTO-CUTTER系统;MasterplanTPS;网络系统。形成

集图像诊断、图像传送、肿瘤定位和治疗计划为一体的高精度肿瘤定位计划系统。

2.2.2.治疗方法

首先对患者进行体位的固定,对于头颈部肿瘤患者在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放射治疗的时候常常采用塑料面网固定等中心模拟定位,在具体定位的时候需要让患者在定位床上仰卧,根据患者的具体头型,颈部的长短等实际情况为患者选择合适的头枕,能够起到将患者固定,限制患者器官移动的目的。然后对患者进行CT扫描,利用三维激光定位系统以及定位刻度板进行具体的摆位点确定,在进行CT扫描之前需要明确肿瘤的位置,还需要在肿瘤发生的临近位置处布设体外参考标记,促进扫描效果的不断增强。然后进行参考图像及照射野图像的获取,利用网络系统将CT扫描图像传射到治疗的计划系统,然后进行三维重建,靶区勾画,将重要的器官确定,在射束方向观的窗口下布置,进行剂量的计算以及剂量的优化,选择合理的剂量权重,充分利用等剂量曲线以及剂量体积的直方图来进行评估和确认。最后进行虚拟模拟。将确认无误后的计划利用网络传输给三维激光定位系统然后进行详细的校对,并且利用CT扫描验证,将误差控制在合理的范围职位,然后将射野的形状输入到三维切割机中,制作前挡块并且验证,待确认无误之后可以对位进行治疗。

3.研究结果

CT模拟的整个过程是在CT重建的图像上进行的,采用CT扫描能够精确的将肿瘤的靶区确定,但是在扫描的时候需要注意对于CT扫描参数的掌握,需要将数据确定无误之后,将CT值确定,使得CT值能够满足患者放射治疗的具体需要,通过对于本研究选择的100例头颈部患者的CT模拟过程分析,定位的成功率高达100%,然后利用测定的数据对于患者进行放射治疗,治疗过程中头颈部肿瘤的误差为(1.0±0.2)mm,误差在允许控制的范围之内,小于8mm。

4.结果讨论

利用体位标记,激光标记,CT定位扫描以及图像的传送,射野设定,治疗计划及治疗等中心标记,CT模拟定位能够和X线的模拟定位一样完成从定位阶段到体表标记的整个过程,由于基于图像计划对正确治疗各种头颈部的恶性肿瘤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用CT定位扫描能够为制定计划提供较为清晰的图像以及各种所需要的原始信息,所以采用CT定位扫描技术对于放射治疗的精度会有直接的影响,影响CT 扫描精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摆位和固定,结合治疗的具体要求需要进行合适体位的选择,对于摆位的要求需要尽可能的让患者感到舒适,如果体位不舒适患者则不能坚持较长的时间,并且重复性较差,所以如果将固定情况改善了,那么摆位的重复性以及严格性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善;扫描厚度的影响,CT扫描厚度,间距可以结合临床的具体需要进行选择,CT扫描厚度和间距越薄,显示的三维图像越清晰,靶中心在纵坐标上的精度也会越高,对于较小的病灶,靶区的扫描厚度最好在3mm左右,CT扫描的范围比实际诊断的扫描范围要大,当需要扫描范围较大的时候需要更长的扫描时间,所以患者需要接受更大计量的照射。为了能够更清晰的将体型较大的患者固定的位置以及体表定位点显示出来,采用大扫描野,本组的头颈部采用38cm能够清晰的显示体表防止的铝线参考点显示出来,大大提高了定位的精度,能够为放射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便利。

CT模拟定位扫描以及X射线定位扫描都能够将肿瘤的靶区定位,但是比较两种扫描方式,X线模拟技术有着更为明显的缺陷,CT扫描技术在小肝癌、鼻咽癌、脑脓肿等诊疗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患者的适用范围交广,并且CT模拟定位技术精确度更高,两者具体的对比情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原创:肿瘤放射治疗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放射治疗在过去的十年中经历了一系列技术革命,相继出现了三维适形放疗(3DCRT)、调强放疗(IMRT)、质子放疗等技术,这些技术的主要进步是靶区剂量分布适形性的提高。但是,由于呼吸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在放疗实施过程中肿瘤及其周围正常组织会发生形状和位置的变化,这种不确定性一定程度阻碍了3DCRT和IMRT技术的发展。图像引导放疗技术(IGRT)的出现,对补偿呼吸运动影响的肿瘤放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特别是近年来提出的四维放射治疗(4DRT)技术,进一步丰富了IGRT的实现方式。本文将详细介绍现有的各种放疗技术及其存在的问题,同时讨论一下放疗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图像引导放疗;锥形束CT;四维放疗;呼吸门控系统 1引言 理想的放疗目的是精确给予肿瘤高剂量的同时尽量减少对靶区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近年来3DCRT和IMRT技术实现了静态三维靶区剂量分布的高度适形,较大程度上解决了静止且似刚性靶区的剂量适形放射问题。然而,在实际放疗过程中,主要由呼吸运动引起的内部组织的运动和形变(主要是胸部和腹部的靶组织),严重影响了IMRT和3DCRT技术的准确实施。如在单次放疗中,呼吸运动和心脏跳动会影响胸部器官或上腹部器官的位置和形状,胃肠蠕动也会带动邻近的靶区;在分次放疗间随着疗程的进行出现的肿瘤的缩小或扩展;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充盈程度;在持续的治疗过程中患者身体变瘦或体重减轻等造成的靶区和标记的相对移位。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迫切需要某种技术手段去探测肿瘤的摆位误差和运动形态,并且这种技术可以对靶区的形态变化采取相应的补偿和控制措施。IGRT正是基于以上问题的出现而产生的。现在我们可以采用在线校位和自适应放疗技术去解决分次间的摆位误差和靶区移位问题,也可以采用呼吸限制、呼吸门控、四维放疗等技术对单次放疗中出现的靶区运动进行补偿和控制,而这些技术都是属于IGRT的范畴[2]。后面的内容将分别介绍IMRT技术、IGRT 技术的不同实现方式,包括呼吸限制、呼吸门控、自适应放疗、四维放疗,最后介绍一下未来放疗技术及设备的发展方向。 2肿瘤放疗技术的现状 由于目前各种放疗技术各具优势及经济市场发展等原因,不同的放疗技术还处于并存的状态,适形调强放疗和图像引导放疗的部分技术代表了放疗领域的现状。 2.1适形调强放射治疗 适形调强放疗技术包括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三维适形放疗是通过采用立体定位技术,在直线加速器前面附加特制铅块或利用多叶准直器来对靶区实施非共面照射,各射野的束轴视角(beam eye view, BEV)方向与靶区的形状一样,使得剂量在靶区上的辐射分布可以更加准确,而对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又可降到较低程度[3]。与以往的常规放疗相比,三维适形放疗设备的突出优势是多叶准直器的使用。多叶准直器所产生的辐射野可以根据肿瘤在空间任何角度方向(一般指机架旋转360度范围内)上的几何投影形状而改变,使辐射野的几何形状与肿瘤投影相匹配。如美国Varian生产的23EX直线加速器上面装配有60对多叶

肿瘤放疗原则(详细)

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大约60%~70%的肿瘤患者在病程不同时期,因不同的目的需要放射治疗,包括综合治疗和姑息治疗。随着放射设备的增加和更新,如今它已成为一种独立的专门学科,称为肿瘤入射击治疗学。 自从X线和镭元素发现后,20世纪20年代,有了可靠的X线设备,Regard 和Cowtard等开始用深部X线治疗喉癌。此后,由于放射设备的改进和对放射物理特性和了解,加上放射生物学、肿瘤学以及其他学科发展和促进,使放射肿瘤学不断发展,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地位逐渐得到了提高。 现在最理想的放射治疗设备是光子能量为5~18MeV、电子能量为4~22MeV且能量可调的高能加速器,以及60Co、137Cs、125I或192Ir局部插植近距离治疗机,这些放射源的照射可以做到完全符合肿瘤体积的治疗需要,从而,最大限度的杀灭肿瘤细胞,提高治疗效果。 (一)放射源的种类 放射使用的放射源现共有三类:①放射性同位素发出的α、β、γ射线; ②X 线治疗机和和各种加速器产生的不同能量的X线;③各种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质子束、中子束、负π介子束及其他重粒子束等。这些放射源以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种基本照射方式进行治疗,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利用同位素治疗,既利用人体不同器官对某种放射性同位素的选择性吸收,将该种放射性同位素注入体内进行治疗,如131I治疗甲状腺癌,32P治疗癌性腹水等。 (二)放射源设备 1、X线治疗机 临床治疗的X线机根据能量高低分为临界X线(6~10kv)、接触X线(10~60kv)、浅层X线(60~160kv)、高能X线(2~50MeV)。除高能X线主要由加速器产生以外,其余普通X线机由于深度剂量低、能量低、易于散射、剂量分布差等缺点,目前已被60Co和加速器取代。 2、60Co治疗机 60Co在衰变中释放的γ线平均能量为1.25MeV,和一般深部X线机相比,具有以下优点:①穿透力强,深部剂量较高,适用深部肿瘤治疗;②最大剂量点在皮下5mm,所以皮肤反应轻;③在骨组织中的吸收量低,因而骨损伤轻;④旁向散射少,射野外组织量少,全身积分量低;⑤与加速器相比,结构简单,维修方便,经济可靠。其不足之处是存在着半影问题。造成60Co机半影问题的原因有三种,即几何半影、穿射半影和散半影。半影的存在造成射野剂量的不均匀性。前两种半影是由机器设计造成的。采用复式限光筒或在限光筒与病人皮肤上放遮挡块,可以相对消除几何半影;采用同心球面遮光机可以相对消除穿射半影。目前,60Co治疗机有固定式和螺旋式两种类型。 3、医用加速器 加速器的种类很多,在医疗上使用最多的是电子感应加速器、电子直线加速器和电子回旋加速器。他们既可产生高能电子束,又能产生高能X 线,其能量范围在4~50MeV。其中的电子回旋加速器既有电子感应加速器的经济性,又有电子直线加速器的高输出特点,而且,同时克服了两者的缺点,其输出量比直线加速器高几倍,其能量也容易调得高,无疑它将成为今后医用高能加速器发展的方向。 (三)临床对射线的合理选择 从物理和剂量角度看,临床上理想的射线在组织中造成的剂量分布,应尽量符合放射剂量学原则。即:①照射肿瘤的剂量要求准确;②对肿瘤区域内照射剂量的分布要求均匀;③尽量提高肿瘤内照射剂量,降低正常组织受量;④保护肿瘤周围的重

磁共振模拟(MRSIM)_肿瘤放疗模拟技术新前沿

磁共振模拟——站在肿瘤放疗的最前沿 磁共振模拟 站在肿瘤放疗的最前沿
黄岁平 博士 关键词:磁共振模拟 MRSIM 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的肿瘤患者,约有 70%需要接受不同程 度的放射治疗,以达到治愈肿瘤或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能够最大限度 地把放射剂量集中到病变(靶区)内,杀灭肿瘤细胞,同时使其周围正常组织和器 官少受或免受不必要的照射,从而得到保护,是肿瘤放射治疗一直以来追求的目 标。 20世纪 70年代 CT的使用是放射治疗计划所取得的一个巨大进步。引入 CT 图像的模拟增加了临床医生对靶区体积的空间意识,从而较之原有的传统治疗的靶 区体积(由垂直 X线胶片确定)产生了一个质的改变-----CT扫描得到一系列断层 轴面,经过多种方式的三维重建,形成一个三维计划,这使得适形放射治疗 (CRT)的概念得以实现。但 CT却有一些先天的局限性----它只对具有不同的电 子密度或 X线吸收特征的组织结构具有较好的分辨率(如空气对骨或对水或软组 织),但如果没有明显的脂肪或空气界面,则对具有包括肿瘤在内的相似电子密度 的不同软组织结构区分较差。相比之下,磁共振最大的优点就是对具有相似电子密 度的软组织有较强的显示能力并且能区分其特征。在这种情况下,磁共振能够更好 的提供靶区的轮廓,不但包括肿瘤的范围,而且还包括临近的重要软组织器官。通 过更准确地定位肿瘤靶区、避免危及临近的组织器官、以及提高局部控制率等。
一.磁共振模拟独特的优越性。
事实上,临床医生早已意识到诊断性的 MRI扫描对肿瘤体积的确定具有相当 重要的信息补充,引入 MR图像作定位由来已久。最早通常是由医生用肉眼在 MRI上观察疾病的范围,然后手工将数据转移至模拟胶片或 CT扫描片上,这种方 法极易产生解释和转译错误。第二种方式是通过使用一种放大投影系统将 MRI图 像叠加到模拟胶片或 CT图像上进行融合处理的 MR辅助的模拟。第三种更加定量 的方式是将 MRI图像与 CT图像进行融合,那样就可以将 MRI上具有较高分辨率 的肿瘤图像与几何精确的 CT图像中电子密度信息结合起来。但以上任意一种融合 方式都是在放疗过程中增加了一个步骤,也就是说,延长了整个放疗过程花费的时 间,加重了医生的工作任务,加大了病人的经济负担,也增加了误差的可能性及偏 离度。现在我们已经很明确对于中枢神经系统部位如颅底和脊髓部位的肿瘤,以及 软组织肉瘤和盆腔肿瘤,MRI成像已远优于 CT成像。这些情况下,就可以单纯借 助 MR图像完成模拟工作,因为 MRI有许多优于 CT方面的特点, 直接利用 MR 图像进行模拟定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肿瘤放射治疗概述

肿瘤放射治疗概述 放射治疗是肿瘤的三大治疗手段之一。现代治疗肿瘤强调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即手术、放疗和化疗,根据患者病种、病理及分期的差异,三种治疗方法配合治疗;以及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及个体差异制定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案。一、放射治疗定义:放射疗法是用X线,γ线、电子线等放射线照射肿瘤组织,由于放射线的生物学作用,能最大量的杀伤癌组织,破坏癌组织,使其缩小。其原理是依据大量的放射线所带的能量可破坏细胞的染色体,使细胞生长停止。放射治疗最常作为直接或辅助治疗癌症的方式。 二、适应证:放疗已是肿瘤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在所有恶性肿瘤患者中,需用放射治疗的在70%以上,有部分肿瘤以放疗为主要治疗手段即可达治愈,如:口咽、舌根、扁桃体癌的放疗治愈在37%~53%,上颌窦、鼻腔筛窦癌38%~40%,早期的舌癌、鼻咽和宫颈癌86%~94%,美国癌症协会最新统计,Ⅰ期鼻咽癌单纯放疗,5年生存率已达100%;另外食管癌联合化疗,早期80%和中晚期在8%~16%,国外的早期直肠、喉癌80%~97%等,放疗在肿瘤治疗上是有重要价值的。 三、目前国内常用放疗方式:1、普通外照射;2、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3、调强适形放射治疗;4、腔内放射治疗;5、“X刀”、“γ刀”放射治疗。 四、放疗副反应:因放射治疗是局部治疗,故引起的副反应也以局部反应为主,例如咽喉部放疗会引起喉头急性水肿;盆腔放疗会引起腹泻,局部皮肤反应;头部放疗会有脱发现象,一般放疗结束后2~3个月会长出新发。放疗期间还会有全身乏力、食欲下降等不适,需加强营养。 五、放疗时间安排:放射治疗一个疗程所需的时间取决于肿瘤的性质、病变的早晚、治疗的目的、病人的身体状况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需要4~6周。每位患者每天做一次放疗。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放疗,星期六、星期日休息。

肿瘤放射治疗知识点及试题

名词解释 1.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 2.2)指借助CT、MRI或血管数字减影仪(DSA)等精确 定位技术和标志靶区的头颅固定器,使用大量沿球面分布的放射源,对照射靶区实行聚焦照射的治疗方法。 2.立体适形放射治疗(1.2.2)是通过对射线束强度进行调制,在照射野内给出 强度变化的射线进行治疗,加上使用多野照射,得到适合靶区立体形状的剂量分布的放射治疗。 3.潜在致死性放射损伤(1.2.4)当细胞受到非致死放射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非 致死性放射损伤,结局可导致细胞死亡,在某些环境下(如抑制细胞分裂的环境)细胞的损伤也可修复。 4.亚致死性放射损伤(1.2.4)较低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损伤,一般在放射后立 即开始被修复。 5.加速再增殖(1.2.4)在放疗疗程中,细胞增殖的速率不一,在某一时间里会 出血细胞的加速增殖现行,此现象被为称为加速再增殖。 6.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是指每天照射1次,每次1.8-2.0Gy,每周照射 5d,总剂量60-70Gy,照射总时间6~7周的放疗方法。 7.非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指对常规放射分割方式中时间-剂量-分割因子 的任何因素进行修正。一般特指每日照射1次以上的分割方式,如超分割治疗及加速超分割治疗。 8.放射增敏剂(1.2.1)能够提高放射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以增加对肿瘤的杀 灭效应,提高局控率的药物。包括嘧啶类衍生物、化疗药物和缺氧细胞增敏剂。

9.放射保护剂(1.2.1)能够有效的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减少放射损伤, 同时不减少放射对肿瘤的杀灭效应化学修饰剂。 10.热疗(1.2.1)是一种通过对机体的局部或全身加温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 治疗方法。 11.亚临床病灶临床及显微镜均难于发现的,弥散于正常组织间或极小的肿瘤 细胞群集,细胞数量级≤106,如根治术或化疗完全缓解后状态。 12.微小癌巢为显微镜下可发现的肿瘤细胞群集,细胞数量级>106,如手术边 缘病理未净。 13.临床病灶临床或影像学可识辨的病灶,细胞数量级≥109,如剖腹探查术或 部分切除术后。 14.密集肿瘤区(GTV)指通过临床检查或影像检查可发现(可测量)的肿瘤范围, 包括原发肿瘤及转移灶。 15.计划靶区(PTV)指考虑到治疗过程中器官和病人的移动、射野误差及摆位 误差而提出的一个静态的几何概念,包括临床靶区和考虑到上述因素而在临床靶区周围扩大的范围。 CTV+0.5cm 16.“B”症状临床上将不明原因发热38℃以上,连续3天;盗汗;不明原因 体重减轻(半年内体重减轻大于10%)称为“B”症状。 17.咽淋巴环(韦氏环,Waldege’s ring)是由鼻咽腔、扁桃体、舌根、口咽 以及软腭背面淋巴组织所围绕的环形区域。 1、肿瘤放射治疗学:是研究和应用放射物质或放射能来治疗肿瘤的原理和方法一门临床学科。它包括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放疗技术学和临床肿瘤学。 2、放射物理学——研究各种放射源的性能和特点,治疗剂量学和防护。 3、放疗技术学——研究具体运用各种放射源或设备治疗病人,射野设置定位技术摆位技术。 4、放射生物学——研究机体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对射线反应以及如何改变这些反应的质和量。

【CN209848162U】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口腔口含器【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0274477.7 (22)申请日 2019.03.05 (73)专利权人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 地址 250000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无影山 路38号 (72)发明人 刘庆云 杨盈 张振 韩春燕  盛立军  (74)专利代理机构 济南信在专利代理事务所 (特殊普通合伙) 37271 代理人 章艳荣 (51)Int.Cl. A61N 5/10(2006.01) A61L 2/18(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口腔口含器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头颈部肿瘤放射治 疗口腔口含器,本实用新型包括用于贴合嘴唇外 部的限位座和用于放置在口腔中隔离舌头和上 腭的压舌体,限位座的前侧与压舌体的后部通过 连接块可滑动连接。本实用新型有效的减少了头 颈部肿瘤放疗过程中出现的口腔粘膜反应,而且 减少口腔感染发生率及不影响放射线的有效剂 量,方便、安全、卫生,并且一款产品能适用于一 定范围的病人, 通用性好。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CN 209848162 U 2019.12.27 C N 209848162 U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209848162 U 1.一种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口腔口含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贴合嘴唇外部的限位座和用于放置在口腔中隔离舌头和上腭的压舌体,限位座的前侧与压舌体的后部通过连接块可滑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口腔口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座的后侧设置有把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口腔口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舌体的后端设置有连接块滑动通道,连接块的后端与限位座连接成一体,连接块的前端滑动设置在压舌体的连接块滑动通道内,连接块与连接块滑动通道之间设置有滑动限位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口腔口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舌体包括上下两个相扣接的半壳体,一个半壳体上设置有多个柱体,另一个半壳体上设置有与柱体相应的扣孔,当柱体与扣孔扣接时形成完整的压舌体,压舌体的后侧设置有分布在两个半壳体上的孔,该孔及压舌体的内腔形成所述的连接块滑动通道,连接块与连接块滑动通道之间设置有滑动限位结构,滑动限位结构采用凸块和滑槽结构,在压舌体内腔设置有滑槽,在连接块的侧壁上设置有凸块,凸块处于滑槽中,滑槽分处在两个半壳体中,两个半壳体扣合后对接成完整的滑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口腔口含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消毒容器,消毒容器的口部设置在消毒容器的顶部,消毒容器内腔用于容纳压舌体,当压舌体处于消毒容器内时,限位座与消毒容器口部完全贴合,限位座密封住消毒容器的口部,压舌体悬空在消毒容器中。 2

肿瘤放射治疗学试题及答案

肿瘤放射治疗学试题及答案 1、恶性肿瘤:是在人类正常细胞基础上,在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逐渐形成的、 不断增殖的、个体形态变异或缺失的、具有迁徙和浸润行为的细胞群。临床上常表现为一定体积的肿物。 2、我国目前肿瘤放疗事故(恶性肿瘤最新发病率)为:10万人口每年280例。 3、肿瘤放疗:放射治疗就是用射线杀灭肿瘤细胞的一种局部治疗技术。 4、放疗时常用的射线:射线分两大类:一类是光子射线,如X、γ线,是电磁 波;一类是粒子,如电子、质子、中子。 5、放疗的四大支柱: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技术和临床肿瘤学。 6、肿瘤细胞放射损伤关键靶点:DNA。 7、射线的直接作用:(另一种答案:破坏单键或双键)。任何射线在被生物物质 所吸收时,是直接和细胞的靶点起作用,启动一系列事件导致生物改变。如:电离、光电、康普顿。 8、射线的间接作用:(另一种答案:电解水-OH,自由基破坏)。射线在细胞内可 能和另一个分子或原子作用产生自由基,它们扩散一定距离,达到一个关键的靶并产生损伤。 9、B-T定律: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与它们的增殖能力成正比。与它们的分化程度 成反比。 10、影响肿瘤组织放射敏感性的因素:组织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因素。 肿瘤自身敏感性:肿瘤负荷、肿瘤分型、分期;肿瘤来源和分化程度;肿瘤部位和血供;照射剂量;2、化学修饰与肿瘤放射效应:放射增敏剂:氧气、多种药物;放射保护剂:低氧、谷胱甘肽加温与放疗;430C加温自身即可杀灭肿瘤细胞;能使S期细胞、乏氧细胞变的敏感;热休克蛋白,42-4450C, 2/周;3、放疗与同步化疗:空间协作:放射控制原发,化疗控制转移;毒性依赖:必须注意两者叠加问题;互相增敏:联合应用,疗效1+1>2,机制不详;保护正常组织:缩小病灶,减少剂量; 11、放射野设计四原则:1、靶区剂量均匀:治疗的肿瘤区域内吸收剂量要均匀,剂量梯度部超5%,90%剂量线包整个靶区。(野对称性);2、准确的靶区和剂量:即CTV准确,考虑到肿瘤类型和生物学行为(不同胶质瘤外扩大不一样),

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CT模拟定位技术 朱婉琳

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CT模拟定位技术朱婉琳 发表时间:2017-11-13T10:40:30.777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7期作者:朱婉琳 [导读] 两者具体的对比情况如下表所示。而通过本研究分析诊断的准确率高达100%,因此值得在广大临床医学上推广使用。 (湖南省肿瘤医院放疗综合科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探究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CT模拟定位技术及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我院自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的CT模拟定位资料。研究结果这100例患者全部顺利通过了CT模拟过程,成功率高达100%,测量误差为(1.0±0.2)mm。当误差小于8.0mm的时候在误差允许的范围之内,这说明采用放射治疗的CT模拟定位技术治疗头颈部的肿瘤有着非常好的效果。研究结论CT模拟定位技术在治疗头颈部肿瘤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CT模拟定位;临床应用 1.前言 所谓CT模拟定位技术是临床医学上常用的检测方式,主要是通过CT图像以及利用重建的图像为假体的计算机虚拟模拟定位,相比较常规的模拟定位技术更为精确,能够将肿瘤的范围以及相关患病器官的大体轮廓、肿瘤及同重要器官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显示清楚,采用CT 模拟定位技术进行建设是开展精确放射治疗的基础所在,可以将CT定位模拟技术简单的描述为CT扫描定位+虚拟模拟+DRR验证。由于该种检测方式的检测精度极高并且检测起来方便简单,仅仅依靠CT诊断设备即可,还借助相关额软件就能实现检测目的,所以在临床医学检测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研究选择我院自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对这些患者采用CT模拟定位技术进行放射治疗,现将具体的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2.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 2.1一般资料 回顾我院自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的CT模拟定位资料。其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46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47.8±6.89)岁,其中鼻咽癌50例,垂体瘤4例,喉癌25例,口腔癌18例,脑膜癌3例,这100例患者采用接受放射治疗。 2.2研究方法 2.2.1研究设备 头颈肩固定架;EFFCAST型热塑面罩;GE lightspeed RT型医用CT模拟定位机定机;治疗加速器采用Elakta-Precise 5746型医用直线加速器,并配备40对多叶准直器(MLC);Advantage-Sim软件和三维可移动激光定位系统;Elakta View-GT射野影像验证系统(EPID),H型塑料面网和有机玻璃底板及A、B、C、D、E五种型号的固定枕;胶片;数字化仪;VIDAR胶片扫描仪及储存资料的计算机;瑞迪AUTO-CUTTER系统;MasterplanTPS;网络系统。形成 集图像诊断、图像传送、肿瘤定位和治疗计划为一体的高精度肿瘤定位计划系统。 2.2.2.治疗方法 首先对患者进行体位的固定,对于头颈部肿瘤患者在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放射治疗的时候常常采用塑料面网固定等中心模拟定位,在具体定位的时候需要让患者在定位床上仰卧,根据患者的具体头型,颈部的长短等实际情况为患者选择合适的头枕,能够起到将患者固定,限制患者器官移动的目的。然后对患者进行CT扫描,利用三维激光定位系统以及定位刻度板进行具体的摆位点确定,在进行CT扫描之前需要明确肿瘤的位置,还需要在肿瘤发生的临近位置处布设体外参考标记,促进扫描效果的不断增强。然后进行参考图像及照射野图像的获取,利用网络系统将CT扫描图像传射到治疗的计划系统,然后进行三维重建,靶区勾画,将重要的器官确定,在射束方向观的窗口下布置,进行剂量的计算以及剂量的优化,选择合理的剂量权重,充分利用等剂量曲线以及剂量体积的直方图来进行评估和确认。最后进行虚拟模拟。将确认无误后的计划利用网络传输给三维激光定位系统然后进行详细的校对,并且利用CT扫描验证,将误差控制在合理的范围职位,然后将射野的形状输入到三维切割机中,制作前挡块并且验证,待确认无误之后可以对位进行治疗。 3.研究结果 CT模拟的整个过程是在CT重建的图像上进行的,采用CT扫描能够精确的将肿瘤的靶区确定,但是在扫描的时候需要注意对于CT扫描参数的掌握,需要将数据确定无误之后,将CT值确定,使得CT值能够满足患者放射治疗的具体需要,通过对于本研究选择的100例头颈部患者的CT模拟过程分析,定位的成功率高达100%,然后利用测定的数据对于患者进行放射治疗,治疗过程中头颈部肿瘤的误差为(1.0±0.2)mm,误差在允许控制的范围之内,小于8mm。 4.结果讨论 利用体位标记,激光标记,CT定位扫描以及图像的传送,射野设定,治疗计划及治疗等中心标记,CT模拟定位能够和X线的模拟定位一样完成从定位阶段到体表标记的整个过程,由于基于图像计划对正确治疗各种头颈部的恶性肿瘤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用CT定位扫描能够为制定计划提供较为清晰的图像以及各种所需要的原始信息,所以采用CT定位扫描技术对于放射治疗的精度会有直接的影响,影响CT 扫描精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摆位和固定,结合治疗的具体要求需要进行合适体位的选择,对于摆位的要求需要尽可能的让患者感到舒适,如果体位不舒适患者则不能坚持较长的时间,并且重复性较差,所以如果将固定情况改善了,那么摆位的重复性以及严格性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善;扫描厚度的影响,CT扫描厚度,间距可以结合临床的具体需要进行选择,CT扫描厚度和间距越薄,显示的三维图像越清晰,靶中心在纵坐标上的精度也会越高,对于较小的病灶,靶区的扫描厚度最好在3mm左右,CT扫描的范围比实际诊断的扫描范围要大,当需要扫描范围较大的时候需要更长的扫描时间,所以患者需要接受更大计量的照射。为了能够更清晰的将体型较大的患者固定的位置以及体表定位点显示出来,采用大扫描野,本组的头颈部采用38cm能够清晰的显示体表防止的铝线参考点显示出来,大大提高了定位的精度,能够为放射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便利。 CT模拟定位扫描以及X射线定位扫描都能够将肿瘤的靶区定位,但是比较两种扫描方式,X线模拟技术有着更为明显的缺陷,CT扫描技术在小肝癌、鼻咽癌、脑脓肿等诊疗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患者的适用范围交广,并且CT模拟定位技术精确度更高,两者具体的对比情

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标准流程(徐州)

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标准流程 一、适用对象。 诊断为头颈部恶性肿瘤: (ICD-9:147.901) (ICD-9-CM-3:30.1-30.4) (ICD-10:C32,D02.0) (ICD-10:C13) (ICD-9-CM-3:29.33/30.2-3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放射肿瘤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肿瘤放射治疗学第4版》(殷蔚伯,谷铣之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美国NCCN头颈部癌临床实践指南(2010,中文版)、其他可以获得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临床研究结果、自身经验。 1.间接头颈部镜或显微头颈部镜提示头颈部粘膜毛糙或/和有新生物 2.头颈部CT或MRI提示头颈部粘膜增厚或以头颈部为中心的肿物(可伴有周围浸润) 3.病理提示:角化型鳞状细胞癌;非角化型癌;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2003WHO分类) 4.可有单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 三、放射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放射肿瘤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肿瘤放射治疗学第4版》(殷

蔚伯,谷铣之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美国NCCN头颈部癌临床实践指南(2010,中国版)、其他可以获得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临床研究结果、自身经验。 四、标准住院日为7-9周。 五、入院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生化全项 胸部增强CT 肿瘤相关抗原测定C12 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测定(SCC) 淋巴细胞免疫分析(NK)、淋巴细胞免疫分析(T) 异常蛋白(TAP)检测 ECT全身骨显像 凝血功能[普诊] 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性】 胸部正位+左侧位 彩超消化系统检查(肝.胆.脾.胰.肾.腹水.腹腔内包块) 心电图、 根据病情:腹部CT、头MRI 六、联合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治疗时机。 1.可用放射增敏剂,建议在放疗初期开始使用,直至放疗结

《放射治疗学》考试题

. '. 《放射治疗学》试卷姓名专业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请将答案写在表格内) 1.用于治疗肿瘤的放射线可以是放射性核素产生的射线是: A.αB.δC.θ 2.X线治疗机和各类加速器产生的不同能量的射线是: A.γB.αC.X 3.各类加速器也能产生的射线是: A.电子束B.高级质子束C.低能粒子束 4.放射治疗与外科手术一样,是: A.局部治疗手段B.全身治疗手段C.化学治疗手段 5.放射治疗是用什么物质杀伤肿瘤细胞,达到治愈的目的? A.放射线B.化学药物C.激光 6.放射线治疗的适应证比较广泛,临床上约有多大比例的恶性肿瘤病人需要做放射治疗?A.50% B.70% C.90% 7.60钴的半衰期是: A.5.27年B.6.27年C.7.27年 8.几个半价层厚度的铅,可使原射线的透射率小于5%? A.4.5~5.0 B.6.5~7.0 C.7.5~8.0 9.照射患者一定深度组织的吸收剂量为: A.组织量B.空气量C.机器输出量 10.放射源到体模表面照射野中心的距离是: A.源皮距B.源瘤距C.源床距 11在放射治疗中,直接与肿瘤患者治疗有关的常用设备有: A.DSA B.适形调强C.加速器和钴-60治疗机 12.60钴治疗机的半影有: A.物理半影B.化学半影C.散射半影 13.高能x射线的基本特点是: A.等中心照射较60钴治疗机更准B.在组织中有更高的穿透能力C.照射更准确 14.高能电子束的基本特点是: A.高能电子束易于散射B.主要用于深部肿瘤的照射 C.不同能量的电子束在介质中有确定的有限射程 15.模拟治疗定位机的临床应用主要表现在: A.肿瘤和敏感器官的定位B.评价治疗计划的好坏C.固定病人的体位 16.放射治疗中用的楔形板的楔形角度有: A.100 B.200 C.300 D.400 17.放射敏感的肿瘤是指: A.给以较低的剂量即可达到临床治愈B.给以较低的剂量即可达到永久治愈C.该类肿瘤不易远处转移 18.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 A.精确放射治疗B.根治性放射治疗C.普通放射治疗 19.一般来讲,人体组织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与组织繁殖能力成正比,与分化程度成反比,即: A.繁殖能力愈强的组织对放射线愈敏感 B.繁殖能力愈强的组织对放射线愈不敏感 C.分化程度愈高的组织对放射线愈敏感 20.各种不同组织接受照射后能够耐受而不致造成不可逆性损伤所需要的最大剂量为: A.该组织的耐受剂量B.该组织的损伤剂量C.该组织的治疗剂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在照射的线束内,把线束内测量的同等剂量点连线的曲线称_______________。 2.远距离放射治疗的方式有__________放射治疗技术,__________放射放射治疗技术,_________放射治疗技术。3.近距离放射治疗的方式有____________技术,______________技术,_________技术,_____________技术。 4.放射治疗的种类有___________放射治疗,____________放射治疗,__________放射治疗,__________放射治疗,___________放射治疗。 5.肿瘤区__________是指通过临床或影像检查可发现的肿瘤范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6.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剂量应当选择在正常组织能够耐受且肿瘤细胞致死的范围内,这样才能使肿瘤逐渐消退,周围正常组织不产生严重损伤。对射线不同敏感的肿瘤放射剂量大致分:_______________的肿瘤剂量,______________肿瘤剂量,______________的肿瘤剂量,_____________的肿瘤剂量,_________放射治疗剂量。 7.根据楔形板造成的等剂量曲线倾斜变形结果看,楔形板使用具有__________,放疗摆位中必须注意其__________,严格遵守___________的要求,如果使用中楔形板方向出现错误,结果将适得其反。 8.肿瘤放疗中,由于病灶总是不规则形状,常需要用铅挡块或加速器多叶准直器系统屏蔽遮挡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使其免受或少受照射,形成___________。 9.斗蓬野照射技术一般适用于___________隔上病变的治疗,照射范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全身照射主要用于____________及某些全身广泛性且对_______________的恶性肿瘤的治疗。 11.全身照射技术主要用于白血病的骨髓移植予处理,可以达到三个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体位固定技术大致分两种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三、问答题(20分) 阐述60钴治疗机的临床应用特点。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新进展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新进展 2007-12-17 放射肿瘤学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已取得了许多理论上和技术上的突破,本文简要介绍了放射生物科学,生物等效剂量超分割以及三维调强立体定向放射等技术的进展。 1放射生物学进展 1.1放射生物学的进展以线性——平方模式(Linear-Quadratic model)来解释放射生物学中的反应,以α/β系数来预测放射治疗剂量时间疗效关系,为放射生物学开辟了较为广阔的天地。近年来深入研究了细胞周期,即增殖期(G1-S-G2-M)和静止期(G0)的关系,为此提出了4个R:即是修复(Repair),再氧化(Reoxygenation)和再分布(Redistribution)和再增殖(Regeneration)作为指导放射生物中克服乏氧等问题的研究要点,放射生物学推进到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的有效研究中去。近年来在研究细胞修复和增殖中又进一步了解到细胞凋亡(Apoptosis)和细胞分裂(Mitosis)的关系后,提出了凋亡指数(AI)与分裂指数(MI) (Apoptosisindex/Mitosisindex)比来予测放射敏感性和预后,指导调发自发性凋亡和平衡各种细胞的抗放、耐药(即Resistant RT和Resistant Chemotherapy),并由此估计复发,研究增敏,开发出超分割、加速超分割治疗等新技术,从而取得了科研及临床的许多新结果,加深了理论深度,开拓出新的领域,推动了放射治疗学的进展。 1.2DNA和染色体研究 为了测定肿瘤细胞本身辐射损伤,染色体中DNA链中的断裂(单链断裂SSB和双链断裂DS,其断裂的准确位置,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肿瘤细胞如何进行修复,也观察到错误修复,以及无修复等对细胞的子代产生的决定作用。目前临床用对DNA调节机制的多种原理表达进行测试,可以分清那些是有意义的表达,那些是灵敏的表达,建立对临床治疗,预后评估的方法学和化验项目,指导放射生物学,放射物理学,临床放射肿瘤学的发展,使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放射生物学从细胞水平已进入到大分子水平,从纯实验室过渡到临床初步应用阶段。 2放射物理技术的进展 2.1立体定向治疗的实现 基于电子计算机精度提高,双螺旋CT及高清晰度MRI出现,因此立体定向治疗应运而生,目前使用的γ-刀,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一个立体定向放射手术过程(Sterol Radiation Surgery,SRS),它通过聚焦,等中心照准,于单次短时间或多次较长时间给予肿瘤超常规致死量治疗,达到摧毁瘤区细胞的目的,γ刀利用约30~200个钴源,在等中心条件下,从立体不同方向位置,在短距离内对细小肿瘤(或良性肿瘤,先天畸形等病灶,一般约1~2cmΦ)进行一次或多次照射,给予总剂量超过肿瘤及正常组织耐受量,用准确聚焦的办法使多个60Co源的剂量集中在靶区,分射束聚焦使周围正常组织受量仍在可能的耐受量中,由于采用电脑、CT,以及准确的立体设计定位,因而射野边界锐利可达±2mm以下,确保了非瘤区正常组织安全。应用于脑部的良性小肿瘤和先天性畸形效果尤佳,应用于脑干等生命禁区

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21447606.html, 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扬武李国文 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12期 【摘要】在临床上,患者的头部肿瘤依据发生的部位不同、肿瘤的大小不同,病情的严 重程度不一样,但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都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有效的治疗方式能够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为此,本院对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研究进程做出了探究,并形成如下综述: 【关键词】头部肿瘤;放射治疗;研究 头部肿瘤,主要是指生长在患者颅腔内的新生物,在临床上又被称之为颅内肿瘤,主要的病变部位发生在患者的脑、脑膜、神经血管、部分的脑附件,患者自身的其他脏器发生病变,病毒转移到患者的头颈部,导致其头颈部出现病变,大部分患者的临床体征为头部疼痛、颅内压升高、脑部局灶性[1]。头颈部肿瘤会造成患者的头颈部控制的肢体出现病变,并造成患者出现其他系统的功能损伤。本文对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研究进程展开综述。 1 CT成像扫描确定头颈部肿瘤的位置 在患者进行放射治疗前,采用CT照射确定患者头颈部肿瘤的位置,并将患者肿瘤周围的血管走向,在患者的显示图上标记出来,确定、计算出头颈部肿瘤的大小,为放疗科医生在对其进行治疗时提供方便,将肿瘤部位进行细致的扫描。 2 放疗治疗前准备 2.1 模拟定位 此过程大约需要花费20~30分钟在模拟定位机上,采取病患者适合、舒适、且易进行重复的体位,首先进行体膜固定、激光线标记需要放疗的头颈部肿瘤位置,模拟定位机、模拟CT和直线加速器的参数能够准确的确定患者需要进行放疗的头颈部肿瘤的位置[2]。在患者进行头颈部放疗前,指导其将放疗部位的头发剔除,以免影响放疗机器与其头颈部接触不便,影响放疗的顺利进行,在开始前,指导患者保持心理情绪放松。 2.2 医生确定靶区并进行勾画 此部分花费的时间长短是依据患者头颈部肿瘤的复杂性而变化,把拍摄的CT图像导入计划系统,放疗医生使用放疗专用TPS软件,是在模拟定位过程扫描的CT上逐层(30到50层)勾画患者轮廓、肿瘤靶区和正常组织的靶区。勾画时还要参考其他CT、MRI,甚至PETCT的图像,有时需要用诊断的CT等做图像融合,以更精准的确定肿瘤靶区和需要保护的正常组织器官,对照射的范围、剂量进行最终的确定,对患者的正常头颈部组织的范围和剂量做出区分,尽量少对正常的头颈部组织进行放疗照射,以免损伤其他的头颈部系统,以免损伤

头颈部肿瘤的放射治疗护理探究分析

头颈部肿瘤的放射治疗护理探究分析 发表时间:2017-02-07T16:13:14.01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2期作者:黄宝英 [导读] 头颈部肿瘤的放射治疗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连云港 222000) 【摘要】目的:头颈部肿瘤的放射治疗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6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主要内容有:饮食指导、口鼻腔护理、皮肤卫生;观察组同时给予舒适护理,旨在通过健康宣教、心理辅导、环境管理、出院指导等,强化护理效果,充分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0.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100%,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80.00%,较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加强临床护理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具备于临床推广应用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2-0230-02 临床大量研究证实,放射治疗应用于头颈部肿瘤的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较手术治疗其在有效延缓病情进展的同时,还能避免器官功能受损,患者普遍耐受,自投入使用以来接连获得不错反响。然而研究人员发现,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的过程中,受放射线影响,头颈部皮肤极易发生损伤,进而引起相关并发症,导致预后质量下降。基于此,加强对放射治疗患者的临床护理力度,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本文以我院收治患者展开随机对照研究,对头颈部肿瘤的放射治疗护理探究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6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全体入选病例均经病理活检确诊,行常规放射治疗。按就诊顺序编号,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34~75岁,平均(54.37±5.42)岁;其中口腔癌4例,颈部淋巴结转移11例,咽喉癌12例,甲状腺癌3例。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5~72岁,平均(53.52±6.37)岁;其中口腔癌5例,颈部淋巴结转移10例,咽喉癌11例,甲状腺癌4例。两组患者均已排除合并严重原发性疾病,临床基线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主要内容有:饮食指导、口鼻腔护理、皮肤卫生。观察组同时给予舒适护理,旨在通过健康宣教、心理辅导、环境管理、出院指导等,强化护理效果,充分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详细实施步骤为:①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有关疾病与治疗的相关知识,强调治疗后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告知防治重点,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能主动配合。②心理护理。多数患者患恶性肿瘤后出于对疾病及治疗效果等问题的担忧,身心长期饱受病痛折磨,因此极易出现焦虑、抑郁、绝望等不良情绪,从而抵触治疗。护理人员应注意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培养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患者诚挚关怀,获取患者信任。日常多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心理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则及时通过沟通对患者进行开导,使患者学会如何调节心态。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想法,列举成功病例帮助患者重振信心。③环境管理: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逸的住院环境,保持病房内整洁干净,定期消毒、开窗透风,控制室内温湿度。可根据患者个人喜好调整病房内摆设,为患者生活提供便利,使患者尽快熟悉住院环境。另保持放射治疗室内清洁卫生,确保光线、温度、气流等满足要求。④出院指导:出院时通过口头转达、电话随访等方式,提醒患者出院后继续保持良好的遵医嘱行为,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保护照射区皮肤,养成良好生活、饮食习惯,并学会自我监测病情,一旦发现异常则立即前往医院复诊,以获得及时治疗。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护理后放射性并发症发生率,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了诶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对研究数据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术后,观察组有1例发生湿性皮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对照组1例放射性骨关节损伤,2例湿性皮炎,3例口腔感染,并发症发生率20.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100%,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80.00%,较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头颈部肿瘤放疗治疗是近年来临床主张的治疗早期头颈部肿瘤的有效手段,其在治疗头颈部肿瘤中的应用价值已获得证实。不过,头颈部生理结构较为特殊,皮下神经阻滞丰富,照射皮肤较脆弱,因此极易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湿性皮炎、口腔感染等并发症,严重干扰治疗的正常进行,并会进一步影响预后效果。临床研究发现,加强临床护理力度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使患者对治疗更有信心,从而愿意积极主动配合治疗,通过护患配合,减少放疗相关性并发症发生。本组研究中,经舒适干预,较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该研究结果与现有相关报道内容基本吻合,均提示加强临床护理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具备于临床推广应用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徐珊,汤小萍.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6):2518-2519. [2]郝文秀.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及并发症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1):102-103. [3]谢冠慧.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CT模拟定位技术[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6):92-93. [4]胡逸民,杨定宇.肿瘤放射治疗技术[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32-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