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鳞癌放射治疗及靶向治疗进展-医学资料

合集下载

肿瘤靶向治疗及护理ppt课件精选全文

肿瘤靶向治疗及护理ppt课件精选全文
TKI
洛氨酸基酶抑制剂
血管内皮抑素
恩度
吉非替尼
易瑞莎
西妥昔单抗
爱必妥(c225)
厄洛替尼
特罗凯
尼妥珠单抗
泰欣生
伊马替尼
格列卫
曲妥珠单抗
赫赛汀
索拉非尼片
多吉美
利妥昔单抗
美罗华
舒尼替尼
索坦
EGFR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1
Her-2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VEG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FDA批准用于消化系统肿瘤的靶向药物
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皮肤反应 西妥昔单抗引起的皮肤反应较为常见,发生率约为80%。主要症状为痤疮样皮疹、干燥病、指甲异常。 超敏反应 眼部并发症 其它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贝伐单抗 (AVASTIN)
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93%人,7%鼠),结合并中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活性,阻断其活化而产生抗肿瘤作用 适应证: 与氟尿嘧啶联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 与紫杉醇、多西他赛联合一线治疗转移性乳腺癌; 与含铂化疗方案联用一线治疗不可切除的晚期、转移性 或复发非小细胞肺癌(鳞型除外);
贝伐单抗(Bevacizumab) 商品名:阿瓦斯汀、安维汀(Avastin) 生产商:瑞士豪夫迈·罗氏 (F.Hoffmann-La Roche)
抗VEGFR的单克隆抗体
传统抗肿瘤药物的治疗理念
烷化剂、铂类:结合各个阶段的DNA使之失活
抗癌抗生素:来自微生物,结合DNA、自由基、金属离子结合、膜结合等
靶向治疗的概念
以肿瘤组织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性分子为靶点 特异性阻断该靶点的生物学功能 在分子水平逆转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甚至肿瘤消退的目的

头颈部肿瘤的免疫治疗

头颈部肿瘤的免疫治疗

头颈部肿瘤的免疫治疗郭晔【摘要】头颈部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是头颈部肿瘤的常见类型,其治疗水平有待提高.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免疫缺陷的肿瘤,HNSCC主要机制包括免疫耐受的导入、局部的免疫逃逸和T细胞信号的破坏.免疫检查点是T细胞功能的重要决定因素,目前针对程序性细胞死亡1受体(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的抑制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作为人源化的抗PD-1单克隆抗体,pembrolizumab和nivolumab均显示出针对复发或转移性HNSCC具有一定的解救治疗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值得期待.%The predominant type of head and neck cancer is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HNSCC), which needs more effective treatment. As a highly immunosuppressive malignancy, HNSCC has 3 major mechanisms including induction of immune tolerance, local immune evasion, and disruption of T-cell signaling. Immune checkpoint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he function of T-cell and rapid development has been achieved by inhibiting programmed cell death 1 (PD-1). As anti-PD1 humanized monoclonal antibodies, pembrolizumab and nivolumab have proven to be effective in the salvage treatment for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HNSCC, further investigation is awaited.【期刊名称】《中国癌症杂志》【年(卷),期】2017(027)006【总页数】4页(P459-462)【关键词】头颈部鳞癌;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者】郭晔【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91郭晔,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联盟常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靶向治疗药物

靶向治疗药物

激酶
进展期肾细胞癌,GIST,不可切 除或进展期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多种激酶,考虑 VEGFR,
PDGFR和KIT
24 Trametinib 曲美替尼
Mekinist
不可切除的恶性黑色素瘤(需携 带BRAF V600E或V600K突变)
MEK-1和MEK-2
25 Vandetanib 凡德他尼 Caprelsa
VEGF,PDGF,FGF,TGF 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Bevacizumab Angiostatin
FDA批准的分子靶向药物
序号 药物名 中文名 商品名
适应症
靶点
1
Afatinib
含有EGFR19外显子确实或21外
阿法替尼 Gilotrif 显子(L858R)突变的转移性
非小细胞肺癌
EGFR,EGFR1/2, HER2和HER4
理想的分子靶向药物
高特异性
高亲合力
理想的靶向药物
高通透性
高同源性
高稳定性
第10页
分子靶向药物的共同特点
①具有调节作用和细胞稳定作用 ②临床治疗不一定需要达到剂量毒性(DLT)和最大
耐受量(MTD) ③毒性作用和临床表现与细胞毒药物有很大区别 ④直接针对引起癌变分子机制,比传统化疗更有选择
性和有效性 ⑤与常规治疗(化疗、放疗)合用,常有更好的疗效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2004
B-RAF抑制剂PLX4032治疗恶性黑色素瘤
PLX4032
• Plexxikon公司研发的靶向B-RAFV600E 突变体 的抑制剂
• 口服有效,目前处于临床III期研究
• 对80%B-RAF V600E突变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 有效

头颈部鳞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专家共识(2022 )要点.pptx111

头颈部鳞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专家共识(2022 )要点.pptx111

疗提供了有力证据,奠 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 筛选ICIs获益患者的关键
的重要因素。
视的问题。
定了其治疗地位。
选择。

THANKS
感谢观看
评估与处理
每个月评估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若患者有明 显不良反应发生倾向,则需每周进行评价。
注意事项
处理结肠炎时,需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调整饮食结构,避免刺激 性食物,并给予药物治疗。
肝炎
肝炎的介绍
肝炎是icAEs之一,在ICIs治疗期间或治疗后数月内发生。
评估与处理
每个月评估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若患者有明显不良反应 发生倾向,则需每周进行评价。
如何评价ICIs治疗过程中的疗效
推荐RECIST1.1标准
推荐采用RECIST1.1标准作为疗效 评价依据,而iRECIST可作为鉴定 肿瘤是否为确定性进展时的补充。
每3月评价疗效
推荐ICIs治疗期间,每3个月进行 一次疗效评价,如ICIs治疗过程中 出现明确的病灶进展或严重不良反 应,应立即停止ICIs并及时处理。
免疫检查点及ICIs的抗癌作用及机制
肿瘤逃逸
许多肿瘤细胞可通过过表达程序性死亡蛋白 配体1(PD-L1)等逃避T细胞介导的免疫杀 伤作用而形成免疫逃逸。
ICIs抗癌作用
ICIs通过与免疫检查点结合以解除肿瘤细胞 和T细胞之间的受体-配体相互作用,使T细 胞能被有效活化,从而恢复机体免疫功能以 达到抗肿瘤的效果。
预测价值
CPS和TPS(组织多肽特异抗原)均可作为预测ICIs治疗价值的预测因素,有助 于评估患者对ICIs治疗的反应和预后。
06
如何应对ICIs治疗过程中的肿瘤超进展

头颈肿瘤的免疫治疗PPT课件

头颈肿瘤的免疫治疗PPT课件

前言

HNSCC 是一种相对比较常见的肿瘤,每年全世界新发约 有500,000例。大多数患者都为疾病晚期并且经过了多学 科的治疗。放疗、化疗和手术经常被联合应用以求得最佳 的治疗效果。对于疾病复发和有远处转移的患者来说,治 愈不是治疗的主要目的,化疗是主要的治疗。虽然最近的 进展中,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靶向治疗药物被批准和使 用,但是很晚期的局部复发或转移的 HNSCC 总生存率仍 然很低。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人体会利用一些检查点来抑制免疫反应,并通过这种方式 减少了正常人体组织的破坏,否则在面对外部刺激时会发 生不受控制的免疫反应。而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免疫检查点, 抑制T细胞激活,从而逃避免疫杀伤,生长不受控制。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阻断这些正常的免疫调节途径,增 强T细胞激活,从而加强免疫监控和肿瘤细胞清除。

另一例I期的临床研究, 38 名复发或转移的 EB 病毒相关 鼻咽癌患者在接受四个周期的吉西他滨联合卡铂化疗后, 进行六次的自体 T 细胞输注。虽然通过这个单臂研究很难 分析出在这一过程中的化疗和免疫治疗的相对优势,但值 得注意的是,过继性细胞疗法后,五例患者超过34个月不 需要任何进一步的化疗。

免疫系统在头颈部鳞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免疫系统和肿瘤发生的最新进展也促进了 HNSCC 在免疫 治疗领域的发展,为患者提供有效并且低毒性的治疗方案。 很多的方法正在研究当中,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疫苗 和过继性T细胞治疗。这里我们将总结HNSCC在免疫治疗 的最新领域异性免疫治疗:目前正在开发针对人乳头状瘤病毒 感染的细胞,使其产生细胞免疫,清除现有的人乳头状瘤 病毒,消除已经存在的与人乳头状瘤病毒相关的病变,并 防止新病变的形成。

肿瘤靶向治疗及护理ppt课件

肿瘤靶向治疗及护理ppt课件

植物类:干扰微管系统导致细胞分裂增殖受阻
抗代谢药:干扰核酸/蛋白质的合成/代谢
抗增殖药物仅作用于肿瘤细胞,部分细胞可产生耐药
肿瘤血管异常,血浆渗漏 组织压↑,药物递送↓
残存的肿瘤细胞继续得到血供,恢复生长
除抗细胞增殖药物治疗外, 肿瘤治疗的另一重要环节是 针对肿瘤微环境,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肿瘤无血供,仅靠弥散获取营养时,体积不超过2mm3,处于静息期
靶向药物治疗前的评估要点
靶向药物护理常规(2013修订)
Cetuximab是EGFR的lgG1单克隆抗体 应用于结直肠癌,如化疗进展改用爱必妥与CPT11仍然有效,在一线爱必妥+FOIFOX或FOIFRI有较高疗效 联合化疗或放疗对头颈部鳞癌显示出很高的抗癌活性。
(2006年7月22日在上海上市)


治疗效果
差别很大
效果明显
不良反应
消化道和造血系统
少有,但独特反应
教学目标
什么是靶向治疗
靶向药物分类
靶向药物护理
4
1
2
3
各种靶向治疗药物在中国的上市时间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美罗华
赫赛汀
格列卫
易瑞沙
多吉美
爱必妥
特罗凯
2008
索坦
靶向药物
单 抗
用药中出现左心功能不全时应停药。 曲妥珠单抗治疗相关的充血性心衰可能相当严重,特别在与蒽环类药物和环磷酰胺合用时,但大多数治疗后症状好转。治疗药物通常包括利尿药,强心苷类药和或ACEI类。 在10%的患者中可出现急性超敏性反应,包括寒战和/或发热等的症候群,很少需停用,抗组胺药、抗炎药物及皮质激素类药物可预防。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Page ▪ 26
单抗的结构特点
▪体积小,穿透性好,能更有效地透入肿瘤; ▪分子小、消除快,半衰期短,累积毒性小; ▪所携带的弹头脱离后,可较快被清除; ▪循环中免疫靶向结合物对靶细胞的竞争作用小; ▪能穿过血脑屏障,因而使用单抗偶联物能更好地达
到治疗目的。
Page ▪ 27
单 克 隆 抗 体 抗 肿 瘤 机 制
Page ▪ 5
传统化疗的缺点
▪ 非特异性杀伤 ▪ 耐药 ▪ 疗效达到平台 ▪ 某些肿瘤治疗困难 ▪ 毒副反应明显
Page ▪ 6
▪自1997年第一个分子靶向药物利妥昔单抗(美罗华) 被批准用于治疗CD20阳性的B细胞淋巴瘤并取得较为 满意的治疗效果以来,针对不同分子靶点的抗肿瘤 新药不断涌现。
Page ▪ 14
理想的靶向抗肿瘤药物
▪与靶分子高特异性结合 ▪与靶分子结合时呈高亲合力 ▪分子量小的靶向分子更容易在瘤组织内通透 ▪稳定的分子化学结构,有利用于延长药物在体内的
半衰期
▪与治疗对象有生物同源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宿主的 异种蛋白反应
Page ▪ 15
▪二、靶向药物分类及代表药物简介
不同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
Page ▪ 20
(一)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分类
▪目前尚无统一分类标准 ▪按照分子量大小分类
1) 小分子化合物:如厄洛替尼、吉非替尼等 2) 大分子药物:如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等 ▪根据作用机制分类: 1)单克隆抗体:如利妥昔单抗 2)酪氨酸激抑制剂:如厄洛替尼、索拉菲尼 3)血管生成抑制剂:如贝伐单抗、恩度 4)其他:硼替佐米
碘131-托西莫单抗 CD20 鼠源性、碘131偶联物
曲妥珠单抗
HER-2 人源化、非偶联物
Page ▪ 17

放射治疗技术第一章

放射治疗技术第一章

(二)染色体水平 常用PCC和FISH技术进行肿瘤放射敏感性 进行预测,将为临床提供有力的依据。
预测标准放射治疗模式下个体肿瘤治愈的可能性。 提供选择放疗个体方案的可靠性。 (三)DNA分子水平 DNA双链断裂修复能力的检测,也是
衡量放射敏感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的结 构
放射治疗技术第一章
第一章 总 论
学习目标
1、了解放射治疗技术相关专业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 情况。
2、放射治疗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和价值。 3、肿瘤综合治疗中合理应用的不同模式。 4、了解放射治疗技术发展的趋势。 5、重点掌握放射治疗工作对放射治疗技术人员的具
体要求及其应尽的职责。
第一节 放射治疗技术研究的范畴
(二)、与加热治疗联合应用 热疗可以直接杀 伤肿瘤细胞和放射增敏的作用,提高放射治疗 杀伤肿瘤细胞的疗效。
(三)、配合应用G-CSF集落刺激因子防 止白细胞下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一种糖蛋白,含有174个氨基酸,分子 量约为20000。 G-CSF主要作用于中性粒细胞系(lineage)造血细胞的 增殖、分化和活化。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 作用于造血祖细胞,促进其增殖和分化,其重要作用是刺激粒、单核 巨噬细胞成熟,促进成熟细胞向外周血释放,并能促进巨噬细胞及噬 酸性细胞的多种功能。
▪ 受肿瘤体积、形状限制 ▪ 靶区边缘定位的精确度尚待提高 ▪ 靶区周围重要组织放射耐受性有限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理想的放射治疗技术应 是按照肿瘤形状给靶区很高的致死量,而靶区 周围的正常组织不受到照射。
▪ 在1960年代中期日本人高桥(Takahashi)首先 提出了适形治疗(conformal therapy)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针对特异性抗体的靶向治疗,例如表皮生长因子 受体,效果优于RT,但与RCT的效果比较还需 进一步研究。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靶向治疗 显示出抗肿瘤血管生成的良好效果
• 对肿瘤远处转移或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提倡姑
头颈肿瘤治疗选择
• T1-2期头颈部肿瘤
– 喉癌、口腔、口咽、下咽癌等(鼻咽癌放疗首选) – 放疗 vs. 手术
• 病理类型
– >90%头颈肿瘤为鳞状细胞癌 (SCCHN)
• 我国头颈部恶性肿瘤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0%
头颈部鳞癌治疗概况
• 手术治疗从扩大根治转向保留器官或器官功能保 护,如半喉切除
• 适形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和改变分割照射方法则使放疗的 耐受性和临床疗效得到了提高
• 推荐放疗期间同时给予DDP(顺铂)100mg/m2 ,每3周1次,但这种治疗的副反应非常明显,许多 病人的身体状况接受不了这种大剂量顺铂的用药 方法,而可以接受每周给予小剂量DDP,或卡铂 及紫杉醇的用药方法。但至今没有这两种用药方 法的随机比较研究结果
术后化放疗
• 术后同期化放疗目前有RTOG及欧洲癌症治疗研究 组织(EORTC)进行的2组3期临床试验
头颈部鳞癌放射治疗及靶 向治疗进展
江苏省肿瘤医院放疗科
何侠
头颈部肿瘤概况
• 发病率 头颈部恶性肿瘤(Head and Neck Cancer, HNC)发生率约为14/10万 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6% -40%
• 全球每年新诊断644000例头颈部肿瘤,其中2/3在 发展中国家。2/3为Ⅲ、Ⅳ期
– 头颈肿瘤的死亡率约50%
分割放疗的不同模式
1.放射治疗分割方法变化
包括:分次剂量、分割次数、总剂量
2.总的治疗时间改变
缩短总的治疗时间(OTT)
放疗分割、分次方法
分割方法 剂量Gy/次 周分割数(次) 治疗间隔(小时)
常规
1.8~2.0
5
24
超分割
1.1~1.2
10
6
加速超分割 1.5~1.6
10~15
6~8
后程加速 先1.8~2.0
头颈部鳞癌各分割方法的2年疗效比较
2年未 常规分割 超分割 加速超分割+间隔 后加速超分割
n=268 n=263
n=274
n=268
局/区 46.0% 54.4%
47.5%
54.5%
• 疗效相近 • 功能保留放疗明显好于手术治疗
• 局部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优势
• 恶性程度高 • 易有邻近结构侵犯 • 颈淋巴结转移多见 • 肿瘤对放疗较敏感
头颈肿瘤治疗手段的缺陷与展望
• 手术治疗:手术风险大,功能器官保护差 • 放疗与化疗:不能做到对肿瘤和正常组织产生不
同的作用;提高疗效的同时就要付出增加急、慢 性毒性的代价。 • 靶向药物治疗:能够做到对肿瘤与正常组织产生 不同作用,目前仍在临床试验中 • 提高局控、减少转移、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将 是寻找头颈肿瘤综合治疗模式的方向。
• 高危险特征包括切缘阳性、淋巴结结外扩散、淋 巴管血管侵犯、神经周侵犯、多个淋巴结阳性
• 在RTOG的研究中,与单纯放疗相比,同期化放疗 可明显降低局部复发,但总生存期无显著差别
• 在EORTC的研究中,接受同期化放疗的患者无进 展生存期及OS明显延长
• 术后同期化放疗会显著增加严重的急性不良反应
5
24
超分割* 后1.5
10
6~8
改良加速 先小野后大野
超分割*
1.6
10
6~8
超分割照射的理论基础
1.哺乳动物细胞受幅射线照射后的亚致死损伤修复约2-4小 时,若两次放疗间隔大于4小时,则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大 于正常细胞
2.较少剂量一日多次照射可提高晚反应组织的耐受量,可 加大部分早反应肿瘤的损伤
头颈肿瘤放射治疗进展
放射治疗近年来进展的基础
1. 影像学的不断拓展 2. 放射治疗设备不断更新 3. 放射技术不断改进 4. 放射物理学的不断发展 5. 放射生物学的不断认识
放射治疗技术的变迁
过去20年中肿瘤放疗领域的主要进展 非常规分割放疗(altered fractionation) 三维适形放疗(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 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 断层放疗(tomotherapy)和图像引导放疗(image-guided radiation therapy, IGRT) 自适应放疗(AR包括非常规分割放疗、适形精 确放疗、化疗药物的选择和靶向药物的最佳联合 方式等的寻求
• 器官保留和功能保护,急性和晚期不良反应的避 免和处理
• 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最佳平衡点
根治性化放疗
• 一项有关头颈癌临床试验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同 期化放疗比单纯放疗,有效率提高8%(Lancet, 2000, 355 (9208): 949-955)
3.通过肿瘤细胞在周期内的再分布,将在细胞周期内处于 敏感时相的肿瘤细胞杀伤,进而提高治疗比
4.每分次剂量减少时,对氧依赖性较小的单击致死的比例 增加
头颈部鳞癌常规与超分割照射3年生存 率分类比较
解剖部位
口腔癌 T1-2 T3-4 口咽癌 T1-2 T3-4 喉癌 T1-2 T3-4
常规照射(%)
• 有效化疗药物在局部晚期SCCHN综合治疗中的 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 分子靶向药物为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更 多选择途径
头颈部鳞癌治疗进展
• 诱导化疗(CT)后,肿瘤的远处转移率低于单纯 放疗(RT)及同期放化疗(RCT)
• 超分割放疗或加速放疗协同补充放疗的效果优于 经典放疗。调强放疗(IMRT)能够更好地调整剂量 分布
49% 19%
73% 24%
65% 34%
超分割照射(%) p值
63% 57%
p=0.06 p<0.004
91% 57%
p =0.08 p =0.009
78% 63%
p =0.14 p< 0.001
加速超分割目的
抑制快增殖细胞再群体化
提高局控率但早、晚期反应增加
后程加速超分割的理论基础
肿瘤干细胞在受幅射线照射4周左右 时,加速再增殖可能最为明显,故采用 后加速超分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